- 相關推薦
“高考狀元”炒作:究竟炒熱了誰
醉江南
內地尖子報讀港校熱潮持續,香港大學今年錄取狀元數目更創下歷史新高。港大6日率先發布新學年內地收生結果,最終錄取363名考生,包括多達21名“省市狀元”,為歷年最多。(《江南時報》7月9日)
看到這則新聞,給人第一感覺就是具有高水平香港大學也不能免俗,炒作高考狀元為自己做免費的廣告。估計北大和清華看到這則新聞也會無語:花落人家,是否技不如人?值得疑問:人們為什么熱衷追捧“高考狀元”?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自科舉考試以來,狀元情結就一直深植于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國人對于狀元的崇拜已像染上“毒癮”一般癡迷不已。又是一年放榜時,社會對“高考狀元”的關注熱情依然不減,一些商家在挖掘“高考狀元”的商業價值,一些教育部門也在不同程度地默認或推波助瀾。對于“高考狀元”的炒作,媒體也有不容推卸的責任。“高考狀元”亦被媒體娛樂化的錯誤引導炒得一發不可收拾。
“高考狀元”被熱炒,是多方因素合成的結果,有教育理念的偏差,有教育政績觀的偏頗,有商家經濟利益的驅動,也有媒體的錯誤引導,但教育本身是最大原因。熱炒“高考狀元”也是教育政績觀偏頗的反映。由于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缺失,對于學校辦學成績的認定也很模糊與隨意。于是,便出現了極度功利化與浮淺化的教育政績觀,即名校一定要有較高的升學率,要有一批能夠考得高分的學生,而“高考狀元”更是學校優質教育最好的證明。可見“高考狀元”不僅是學生個體優秀的見證,更是學校優質教育的反映。不僅如此,狀元和老師的考核、獎金也是掛鉤的。正因此,學校才不惜一切代價,對“高考狀元”大肆宣揚,商家和媒體于是也就“借雞下蛋”、乘機炒作。
其實面對港大招走21名“省市狀元”,心情肯定不是滋味。在清華北大地方招生組看來,沒有了狀元恐怕有點寂寞難耐,在長達10余年的時間里,這兩所中國一流人才殿堂在狀元問題上年年針鋒相對。假如沒了狀元,怎么證實招生大豐收;假如沒了狀元,怎么證明他們厲害;假如沒了狀元,又如何再與港校一較高下,不被指稱二流高校?據了解,北大清華的狀元之爭的重要背景是“985工程學校”,當年全國只有這兩所高校入榜,他們也成了同一起跑線上的競爭對手。近年,兩校爭高端生源、甚至砸錢誘惑,已被業界詬病。由于炒作狀元帶來的種種弊處,在教育部門的推動下,輿論這兩年已經基本形成不炒狀元的共識,包括北大、清華在內也不怎么敢炒狀元招錄?上У氖牵瑺钤x北大、清華不炒了,不代表狀元讀港大就不炒作。
葉圣陶曾說,“考卷還只是成績的小部分,要看整個莫如看人,人表現全部的成績”。筆至文末,筆者以為,“高考狀元”存在弊大于利,但高考狀元也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正確對待高考狀元現象,值得教育部門、媒體深入思考并認真面對。
【“高考狀元”炒作:究竟炒熱了誰】相關文章:
十二星座究竟誰怕誰?04-30
清華稱今年不公布高考狀元數 力圖避免炒作04-26
“中考狀元”離“高考狀元”究竟會有多遠?04-30
究竟是誰“神游故國”04-30
炒作的作文09-07
三招炒熱淡季市場05-03
考研進京無辜變成“目的不純”究竟誰之過?04-27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究竟誰更重要?05-07
究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