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時評:解隨遷子女高考難題“如烹小鮮”
陳寶泉
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在遷入地參加高考的話題,自兩會起一直熱度不減。兩會期間,教育部負責人透露,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在遷入地接受義務教育后如何考高中,讀完高中后如何參加高考的方案正在研究。這一消息使眾多流動人口深受鼓舞,但各界人士也從不同角度表達了擔憂。“治大國,如烹小鮮”,解隨遷子女高考難題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社會共濟,創造條件逐步化解。
近年來,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在遷入地參加高考的呼聲越來越高。從實際情況看,一些從小隨父母在城里長大的孩子,已不適應老家的生活和教育。由于升高中困難、不能在居住地高考,不得不回老家繼續讀書,這涉及費用和安全問題。再有,現在全國有16個省份高考自主命題,遷入地與流出地高中使用的課本、高考科目可能不同,這就給隨遷子女繼續讀書、升學帶來不便。
然而,筆者注意到,強烈要求開放“異地高考”的人士喊得最響的理由,卻是遷入地高考錄取率高,考生升入名牌大學的比例尤其高。不同地域考生的機會不均等,社會公平要先從實現教育平等開始。“解急難”與“均貧富”攪在一起,問題變得愈發復雜。
媒體上一些議論談到,隨遷子女當然應該在居住地參加高考。但如無條件放開限制,有異地居住條件的家長趨之若鶩,大城市人口爆炸會引發新的不公平。如山東的高考錄取率較低,且不是人口流入大省,開放“居住地高考”不具標本意義。難點在于人口集中流入的珠三角、長三角及京滬兩市。
筆者以為,求解隨遷子女高考難題首先要考慮城市容納能力,同時兼顧各方利益。開放高考要聽聽遷入地的聲音,制度的調整不僅要針對當前,更要考慮后續影響。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就學問題在集中流入地區已相當突出。據統計,在北京讀小學、初中的隨遷子女有近48萬,相當于本市戶籍同齡學生的半數,且多集中在城區。北京市盡全力使其中70%在公辦學校就讀,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數萬人的速度增長。不可否認,改善子女的教育條件,是流動人口的正當權利。但是讓所有非大城市的孩子都來大城市讀書不必要也不現實。最新的人口統計數據表明,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2000萬,相當于建國初期的七八倍,增速至今未減。北京的資源、環境、交通都達到極限,地鐵干線出個故障就“半城癱瘓”。各人口流入地區也都面臨類似問題。因此,是否設置一定的門檻,如何把握設限尺度,比如是否堅持獨生子女優先政策,都是無法回避的問題。
處在工業化初期的我國與完成工業化、積累了雄厚社會福利資源的發達國家不可同日而語。人口過度集中的問題,他們用了幾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已逐步化解,實現了城鄉居民福利一體化,繁華都市與優美鄉村同在。對于我國而言,既不能幻想今天就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也不能無所作為。解決之道應從教育公平的原則出發,知難而進,分輕重緩急逐步化解。
隨遷子女在居住地接受高中教育以及高考,涉及城市管理、社會保障、戶籍制度、外來人口與本地居民教育資源配置、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等諸多復雜問題,應由政府統籌,配套政策、辦法要一并推出,不可單兵突進。比如中考放開,允許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居住地讀高中。不僅北京、上海要開放,各省份、各個城市都要制定政策開放,同時還要與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隨遷子女戶籍身份問題通盤考慮。另一方面,在城鎮化加速、城鄉差異短期無法消除,區域間基礎教育仍不均衡的背景下,按照教育規劃綱要要求,探索招生、考試分離,實現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考改革更要著力推進。有學者認為,調整統招統錄辦法,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是解決隨遷子女高考難題的重要方式。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