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專業設置錯位 教育部門要求與就業掛鉤
有很多學生手里拿各種證書,看似很全面,但實際上進入工作中就一片茫然(科技日報)
從國家統一設置專業、包分配工作,到今天“冷熱專業”走馬燈般地迅速轉換,在高校的專業設置上,也在經歷著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變化。當人才培養規律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之間錯位時,作為人才提供方的高校將何去何從?
- 核心提示
一方面,高校的應用型專業要根據市場和經濟結構調整趨勢靈活設置、超前設置;另一方面,高校要淘汰大量低價值課程,盡早讓學生接觸企業,了解企業崗位對能力、知識和技能方面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能力培養和知識積累
轉變觀念只是就業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大學生就業離不開學業基礎,高校的就業教育應貫穿于專業培養的全過程,這已經逐步成為了社會風潮,實現綜合素質教育和實用性教育相結合,成為了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不二法門
為了讓專業人才的培養緊貼社會需求,教育部已明確要求,高校學科專業設置須與就業率掛鉤。嚴格控制重復設置過多、社會需求不大、就業前景不好、現有基礎不實的專業,新增專業主要用于社會經濟發展急需領域,逐步建立對接社會需求、與就業市場相適應的專業結構調整機制
日前,據麥可思最新的一期調查顯示,高校專業越多,就業越差。此項調查選取了長江三角洲地區85所高職院校,對6.3萬名2009屆畢業生進行了分析。
調查發現,高職院校開辦的專業大類較多,其培養的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有所降低。
分析發現:所辦專業大類在5個以下的高職院校,其畢業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平均為2109元,專業大類在5—10個的高職院校為2035元,而專業大類數量在10個以上的高職院校下降到1963元;所辦專業大類數量在5個以下的高職院校,其畢業生專業對口率為54%,而專業大類數量為5—10個和10個以上的高職院校,分別為53%和52%。
此外,就業質量低會影響到工作的穩定性。專業大類在5個以下的高職院校,其半年內的離職率為41%,而專業大類在5—10個和10個以上的高職院校,其半年內的離職率分別上升到45%和46%。可見,高職院校所辦的專業大類數量越多,其培養的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內的工作穩定性越低,或者說初次就業質量較低。
從國家統一設置專業、包分配工作,到今天“冷熱專業”走馬燈般地迅速轉換,在高校的專業設置上,也在經歷著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變化。當人才培養規律與企業的實際需求之間錯位時,作為人才提供方的高校將何去何從?
“校企合作‘育人’是發展趨勢”
“企業需要院校真正做到為企業需求‘量體育人’”。幾天前,在北京工商大學舉行的一場以“合作·發展·就業”為主題的校企合作論壇上,這一現象又被擺在了桌面上。
“學校能否改變培養‘全面’型人才的觀念,壓縮不必要的課程,針對企業實際設置專業、培養企業崗位所需的相關人才。”100多家用人單位在該論壇上發出了一致的呼聲。
每年10月以后的校園招聘,都很讓卓越亞馬遜招聘專員喬妍頭疼,“對于我們企業的用人需求,大多數的應屆畢業生都無法很好的與崗位對接,雖然應聘的學生非常多,但許的崗位還是無奈的空著。”
“在高校招聘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會問,這個崗位是做什么的?有發展嗎?”喬妍說,“我們在招聘時還是更為講究實用,需要員工有比較強的職業素養,上手快,能盡快進入角色獨當一面。”
對此,北京同方鼎欣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副經理雷朝克也表示認同。“有很多學生手里拿各種證書,看似很全面,但實際上進入工作中就一片茫然,大多數學生并不可能在知識和能力積累上針對崗位工作有充分的準備。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大學人才培養上的缺失。”雷朝克說。
據雷朝克介紹,針對這種情況,他們公司目前已經與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開展了校企合作的定向人才培養模式,在大三時,由企業派遣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專項的培養。
“這樣,學生畢業后能更快的適應我們企業的崗位需求。”此外,雷朝克還表示,即使是這樣定向培養出的畢業生,在進入企業后,還依然要接受一些針對崗位工作細則和企業文化的培訓。
“對于企業所需的人才培養工作,無論是企業還是學校,任何一方都很難單獨做得很全面,尋求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可能才是未來培養人才所需的發展趨勢。”他說。
“盡早讓學生接觸企業了解需求”
銀德是萬方視景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板”,同時他也是一個標準的80后,2006年北京工業大學畢業后,他在工作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結合自己的一些專業知識,他開設了現在的這家公司。
“公司主要是在做虛擬現實的業務,在業務上經常與一些學校、部隊和科研單位合作。”據銀德介紹,目前公司規模正在不斷擴大中,談到在學校中所學的專業是否與現在的工作對口時他談道:“有一些專業知識是可以用上的,但是學校還是缺乏對學生自主創業的一些有效引導。”
他同時表示,在他的企業招聘人才時,畢業生工作意識缺乏是共性,“技術上好培養,但是畢業生的工作意識培養起來就困難了,短則1年,多則3、5年,學校還是要在培養畢業生工作意識上多做考慮。”
針對高校人才培養上的“短板”效應,中國商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張庶平認為,一方面,高校的應用型專業要根據市場和經濟結構調整趨勢靈活設置、超前設置;另一方面,高校要淘汰大量低價值課程,盡早讓學生接觸企業,了解企業崗位對能力、知識和技能方面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能力培養和知識積累。
據記者了解,在一些高校,相關試驗已相繼展開。近年來,北京工商大學將食品學科和商科兩個傳統優勢學科作為學校專業發展的“主心骨”,不斷培育相關領域的特色學科、特色專業,使不同專業學生在實現寬口徑培養的同時,具有一定的專業深度,能適應崗位的實際需求。
在此基礎上,該校與一大批企業建立了互利雙贏的深度合作關系:企業不僅常年接收學生實習,彌補學校實踐教育的不足,還吸納大批畢業生就業;學校則組織校內學者、專家不斷從智力上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對企業員工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
“就業教育應貫穿于專業培養的全過程”
“高校就業教育應該從改變學生的觀念入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招生就業辦的工作人員說,該院在新生入學教育時,就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觀念教育,使學生的就業意識從精英層面下移到社會普通勞動者的層面,拓寬就業視野,鼓勵學生下基層,到中小企業就業。
轉變觀念只是就業教育工作的第一步。大學生就業離不開學業基礎,高校的就業教育應貫穿于專業培養的全過程,這已經逐步成為了社會風潮,實現綜合素質教育和實用性教育相結合,成為了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的不二法門。
日前,上海市教委、市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部門和高校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確保今年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通知要求,各高職學校須保證學生有半年以上的時間在企業和用人單位實習;推行“雙證書”培訓制度,凡是可頒發證書的專業領域,要保證80%以上畢業生拿到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
同時,許多文科類院校也開始積極將就業教育與專業培養相銜接。根據新聞學科實踐性強的特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理論教學中,不斷加大實踐環節,諸多一線的編輯、記者出現在高校新聞采寫課堂。
專業人才培養中,教師的作用舉足輕重。越來越多的大學教師具有各自專業的工作經歷。將實踐經驗帶到課堂。
嚴控高校專業設置 就業不佳在調整之列
為了讓專業人才的培養緊貼社會需求,教育部已明確要求,高校學科專業設置須與就業率掛鉤。嚴格控制重復設置過多、社會需求不大、就業前景不好、現有基礎不實的專業,新增專業主要用于社會經濟發展急需領域,逐步建立對接社會需求、與就業市場相適應的專業結構調整機制。
近年來,各地教育廳也在嚴控高校專業設置,重復過多、需求不大、就業不佳均在調整之列。
2005年,上海起規定,高校連續2年就業率不足50%的專業,將嚴格控制招生規模;就業率連續3年不足30%的專業,將減少直至停止招生。
2009年,江蘇省教育廳發布《關于認真做好2010年高等學校增設本科專業論證申報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專業平均年招生不足60人的高校,增設新專業需同時撤銷長線薄弱專業。三年內(含三年)的新建本科院校,每年申報新增專業不超過6個,且不得增設目錄外專業。其他高校每年申報新增專業不超4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年,我們注意設置了一些寬口徑的專業,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高考按大專業類招生,本科培養階段前兩年實施通識教育,后兩年才分具體的專業方向,以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
(
【高校專業設置錯位 教育部門要求與就業掛鉤】相關文章:
高校爭開新專業 建議同專業也應錯位競爭04-25
錯位的作文12-31
部分高校引進競爭機制 就業率決定開設專業04-25
貴州要求考點設置備用考場 防災保高考04-26
《錯位》作文500字01-31
高校畢業生考研與就業的選擇04-25
掛鉤村幫扶信息簡報05-03
教育部要求部屬高校繼續減少在屬地招生04-25
旅游專業就業前景11-04
專業就業情況報告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