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言備考之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考點闡釋◆◆
“理解并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語文《考試大綱》明確規定的一個重要考點。所謂“理解”,就是準確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確的意義;而“翻譯”則是將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譯為規范的現代漢語。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種綜合性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讀懂了文章的內容?荚嚪种狄仓鹉晏岣,2006年高考試卷中,有6套試卷的分值增加到了10分;2007年高考中,有10套試卷的分值增加到了10分?梢,增加分值的高考試卷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文言翻譯越來越受到重視,因而在2008年高考中,這一考點還將會是考查重點。根據多年高考試卷的實際操作情況來看,發現許多考生答題不得要領,失分現象比較嚴重,這主要是考生沒有很好地弄明白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掌握必要的翻譯方法。
知識梳理◆◆
一、要明白“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原則
所謂“直譯”,就是指譯文要與原文保持對應關系。也就是說原文中的字字句句(只要它有實在意義)要在譯文中得到具體的對應與落實,并盡力保持原文的句式特點、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翻譯時,直接對照原文的詞義和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如:
例1.吾但使國家無逋賦,吾職盡矣,不能復念爾民也。 (2007年高考江西卷)
分析:本句就可以直譯,每一個字都有實在的意義,可譯為:我只要使國家沒有人拖欠賦稅,我的職責就盡到了,不能再考慮你們百姓了。
所謂“意譯”,就是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不能準確表達原文意思的情況下,從著眼于表達原句意思出發,在忠于原文意思的前提下,靈活地翻譯原文字句和處理原文的句子結構。在文言文語句是言簡意豐的句子或使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辭手法的情況下,往往需要意譯。類似的如“刎頸之交”,若直譯為“割脖子的朋友”,那會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因此必須譯為“誓同生死的朋友”等才能表達清楚。如:
例2.臣自非經過其地,則雖久處官曹,日理章疏,猶不得其詳,況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2007年高考重慶卷)
分析:文言翻譯應以直譯為主,但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詞語不能直譯,只能用意譯,如該句中的“章疏”(指公文)、“九重之上”(指皇宮禁地),就不能譯為“文章奏章”和“高高的天上”。該句可譯為:我假如不是經過那些地方,那么,盡管久居官署,每天處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詳情,何況陛下深居皇宮禁地呢?
二、要樹立語境意識
要準確翻譯一個句子的意思,就必須要有語境意識,不能孤立地去翻譯這個句子本身。文言文中,對個別句子的翻譯,必須強化語境意識,因為有些句子中的實詞或虛詞,在這個獨立的句子中作出的解釋是行得通的,但這個句子來源于整個文段,如果把這個句子翻譯放回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語境了。這說明在文言文翻譯的過程中,不能獨立地對所考查的語句進行翻譯,必須要結合語境給文言文句定位。如:
例3.契丹驕甚,高祖奉之愈謹。(2007年高考全國卷Ⅱ)
例4.此五代、宋時物也,古矣,宜謹寶藏之,勿令損毀。 (2007年高考安徽卷)
分析:兩句中都要翻譯“謹”字,例3中的“謹”是一個易錯點,看上去好翻譯,很多考生譯為“小心”,句子讀起來也很通順,實則不然,我們只要結合上文的“是時,高祖與契丹約為父子”和下文“契丹數遣使責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對使者鞠躬俯首,受責愈謹,多為好辭以自解”,我們就可判斷,它的意思為“恭敬”更合適,這一用法與高中語文讀本《荊軻刺秦王》一文中的“謹斬樊於期頭”用法一致。而例4中的“謹”就可譯為“小心謹慎”,這可以根據上文“此五代、宋時物也,古矣”和下文“勿令損毀”的語境來判斷。可見,我們在翻譯時,不能只著眼于單個句子。
三、要抓住翻譯的關鍵所在
人常說:“牽牛要牽牛鼻子。”這告訴我們,不論做什么事都要抓住關鍵。文言文翻譯也是如此,考生必須要抓住關鍵,因為每一道翻譯題都有幾個關鍵的地方是得分點,關鍵點沒有譯好,就要失分。而文言文翻譯的關鍵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關鍵詞,關鍵詞在翻譯過程中,既是得分點,也是難點,它主要包括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偏義復詞、多義實詞和常見虛詞(主要是多種意義用法的虛詞)。翻譯時要找出關鍵詞并準確翻譯,就能得分,反之就會失分。二是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裝句、判斷句、被動句及固定句式,都是翻譯時的難點所在,如不能很好地翻譯出這些句式的特點,就會造成失分。如:
例5.是非真能好古也,特與庸俗人同好而已。(2007年高考安徽卷)
例6.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書相聞。(2007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例5翻譯的關鍵在于句式,前一分句中的“非……也”表判斷,表明該句是一個判斷句,那就要用“是”字句來翻譯;后一分句的“特……而已(耳)”告訴我們這是古文中的一個固定句式,相當于現代漢語“只不過……罷了”這一句式,整個句子譯為:這不是真能愛好古物,只不過與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罷了。例6翻譯的關鍵在于“意”、“相”、“聞”幾個關鍵詞,“意”,猜測;“相”,人稱代詞,偏指一方,代“他”;“聞”,使動用法。譯為“告訴”。整個句子譯為:我猜測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寫信告訴他。
翻譯方法◆◆
弄明白了翻譯的原則和關鍵所在,其實就是明確了答題的方向,要想做到準確翻譯,還必須掌握一些具體的操作方法,文言文常見的翻譯方法有以下六種:
一、對譯
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相比有一個最大的差別:文言文單音節詞占多數。對譯就是將文言文中的單音節詞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多)音節詞,這方法在翻譯中運用得最多。如:
例7.契丹亦利晉多事,幸重榮之亂,期兩敝之。(2007年高考全國卷Ⅱ)
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能力。翻譯時須直譯,并落實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應注意句中“利”的意動用法,譯為“以……為有利”;“幸”,譯為“慶幸”;“兩敝”,譯為“兩方同時受損”。整個句子譯為:契丹也認為晉朝多事對自己有利,慶幸重榮作亂,希望晉朝廷與重榮同時受損。
二、替換
古代漢語中的許多詞語已經不使用,或者意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翻譯時有的地方必須把古代詞換成構詞成分完全不同的現代詞。如:
例8.晦(謝晦)喜,不設備,悉精銳蔽江下。(2007年高考江蘇卷)
分析:例句中”設備“一詞古今異義,它與現代漢語的結構和意義就完全不同,現代漢語是一個詞,而古漢語卻是一個詞組,翻譯時應用“設置防備”來替換。整個句子譯為:謝晦高興,不再設置防備,全部精銳部隊遍布江面,順流而下。
三、保留
即對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詞和一些專有名詞(人物名、地名、國名、朝代、年號、官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譯。如:
例9.上都留守闕,宰相擬廷臣以十數,皆不納,帝顧仁杰曰:“無以易卿者! (2007年高考四川卷)
分析:該句中的“上都留守”、“宰相”就是兩個表官職的專有名詞,“仁杰”是人名,可保留不譯。該句可譯為:上都留守(職位)空缺,宰相擬定的朝臣要用十來計算,都不被(皇帝)采納,皇帝看著賀仁杰說:“沒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了!
四、刪略
即對文言文中的某些語氣詞、連詞和謙敬副詞等,現代漢語中沒有對等的詞可以代替,刪去又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時,就可以刪略。如:例10.蓋忠臣執義,無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雖死,不易志。 (2007年高考全國卷Ⅰ)
分析:句子中的“蓋”的作用是一個用在句首的發語詞,沒有什么實在意義,翻譯時可去掉不譯。該句譯為:忠心的臣子堅持道義,沒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嚴而不堅持正義,我即使死,也不改變我的志愿。
五、補充
即補譯文言文中沒有而現代漢語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這樣譯出來的句子才能符合“信、雅、達”的要求,做到完整、通順,有文采。如:
例11.劉公(劉牢之)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禍。 (2007年高考江蘇卷)
分析:例句中的“不去”前省略了主語“我”及連詞“如果”,后面省略了賓語“他”,翻譯時必須補充。譯為:劉牢之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如果我)不離開(他),一定會遭遇禍患。
六、調整
古文中的許多特殊的句式(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與現代漢語有著不同的詞序,翻譯時一般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調整過來。如:
例12.從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該句屬于定語后置的倒裝句,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序,翻譯時就要調整為“七十人衣文之媵從”。譯為:使七十個穿華麗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隨。
【文言備考之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相關文章:
“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 教案04-25
高考語文古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04-30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05-03
2010屆高考語文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04-30
中考語文重點文言句子翻譯04-30
文言文中于的介詞用法分析04-29
文言文中的儒家治國思想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