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漫談弟子規讀后感
《弟子規》也是學習中國文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
漫談弟子規讀后感
。下面是精心挑選的漫談弟子規讀后感,供大家閱讀。《弟子規》也是學習中國文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該書是由李毓秀寫的,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于清代順治年間,卒于雍正年間,享年83歲。《弟子規》三字一句,易學易記,文中穿插了相關文史知識、成語典故。《弟子規》所講的道理,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余力學文著手講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
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里面有七個科目,即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于德育修養,后一項,即學文,屬于智育修養。《弟子規》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我們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我們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開傳統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員每日誦讀和領悟《弟子規》、《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學一句,做一句”,潛移默化學會為人。中國司法部肯定海南經驗,將海南司法廳編著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教材》納入服刑人員教育統編教材全國發行。
1.《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著名學者、教育家、山西絳州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堂。《訓蒙文》是他根據自己教書實際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
后來,這部書被清朝乾隆年間山西浮山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賈存仁工書法,精韻學,著有《等韻精要》、《弟子規正字略》。他對《訓蒙文》一書的內容部分進行修改和訂正,并改名為《弟子規》。
《訓蒙文》從書名字面上可以看出,這是一本“訓教知識未開的兒童”的書,通過名稱與內容的更改,變成了老少皆宜、人人皆須遵守的《弟子規》,被稱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全書的中心思想,采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纂成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應守的規范。
“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從廣義角度來講,弟子可以說是指社會里的每一個人。我們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人一輩子都在學習;既然都在學習,理所當然就是學生。無論老少,大家都應該來學學看什么叫《弟子規》。
2.功能
“規”就是規范、尺度,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循的定規,
資料共享平臺
《漫談弟子規讀后感》(http://salifelink.com)。《弟子規》的意義,就在于教諭引導人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有素養的人。我認為,《弟子規》的主要功能,可以用“五定”來加以概括:定位置、定言行、定品德、定心性、定習慣。
一是定位置。人,無論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時期,處什么場合,都要明白自己的位置,擺正自己與其他人的關系。做到了這一點,才能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對待身邊的人。
首先要擺正在自己與父母、長輩、師尊、老人面前的位置,處理好長幼、上下的關系。這是為人的基礎,也是孝道的核心內容。作為子女,要以孝順的姿態對待父母,做到“入則孝”,“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作為后生,要以恭敬的姿態對待師長,要有“長者先,幼者后“的意識。
其次,擺正自己在兄弟姐妹前的位置,“出則弟”以友善的態度對待自己平輩的家人親戚。“弟”通“悌”,說文講,悌,善兄弟也。 要求兄弟姊妹間要友愛互敬,和睦相處。“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要倍加珍惜,相互勉勵、扶持,切莫傷和氣,“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再次,要擺正自己在社會眾人面前的位置,要有仁心博愛,做到“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二是定言行。人生活在社會上,必然要與各色人等相交往,因此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有一定的規范,孔子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我們的言行舉止,都要按規矩和禮數去做。譬如對待父母,要“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對待其他兄長、師友,要“稱尊長,勿呼名”,“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弟子規》還包括在為人處事方面,也做了很具體的規范,比如“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 最為丑”,“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
3.定品德。
人生百行,以德為先,《弟子規》十分強調人的品德培養。“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道人善,即是善”,“善相勸,德皆建”, “凡出言,信為先”,“見人善,即思齊”,“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等,都是教導人們如何加強品德修養,努力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4.定心性。 【漫談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的讀后感400字03-13 論語讀后感03-13 《窮人》讀后感03-13 《童年》讀后感范本03-13 《素書》讀后感05-25 《東史郎日記》讀后感11-20 《信仰的力量》讀后感06-16 《去年的樹》讀后感03-13 讀后感作文評語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