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科波菲爾讀后感2000字
《大衛·科波菲爾》是英國小說家查爾斯·狄更斯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全書采用第一人稱敘事語氣,講述了大衛·科波菲爾經過諸多磨難最后與安妮斯結成良緣的故事,當中融進了作者本人的許多生活經歷,
大衛·科波菲爾讀后感2000字
。 以下讀后感是由應屆畢業生讀后感網站為大家整理提供。篇一:《大衛·科波菲爾》讀后感800字
近來一段時間,我讀了查爾斯·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這本書帶給我很多成長中的領悟。
文章的主線是大衛科波菲爾的一生。他的童年生活十分的凄苦,沒有父親,后父十分殘暴,姐姐鐵石心腸,好不容易可以上學了,卻是被送到一個校長殘忍朋友狡詐的糟糕學校里。僅僅10歲的他,又遭遇母親逝世,后父侵吞家產并將他送入工廠。 終于大衛投奔了他的姨媽,才算是開始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
在大衛成長的過程中,姨媽對于他來說,意義是不同凡響的。嚴厲的姨媽總是在大衛即將犯錯時誠懇的提醒他,在他犯了錯之后嚴厲的懲罰他。我不由得想到自己的爸爸媽媽,他們不也是這樣么?生活中教會我們點點滴滴,雖然總是很嚴厲的對待我們,卻是為了讓我們可以避免犯錯,少走彎路,更加優秀。
這本書中有一部分讓我印象深刻,就是在大衛接觸到浮華的生活時,他先是被吸引,不由自主的想要靠近那種虛榮的生活,就像現在正值青春期的我們,不自覺的想要去追逐一些名牌或者是高標準的生活一樣。但大衛科波菲爾很快就從其中清醒過來,認識到只有真才實學才會讓人生充實、富有。
最后里面還提到了愛情。大衛遇到了他最喜愛的朵拉——一位最最可愛的女孩,金發碧眼,甜美漂亮,天真無邪……他們結了婚,很幸福,但不幸的是朵拉卻因病去世了。可最后他發現原來生命中還有一位十分關心他的人,那就是恬靜溫柔的阿格斯。從此他們便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大衛雖然經歷過無數的困難,遇到過許多不友善的人,但在他的生活中也不乏善良之人。 我想:我們應向大衛學習,盡管人生中有許多不如意的事,但我相信,只要堅強,有信心勇敢地去面對它,就一定會成功!
篇二:《大衛·科波菲爾》讀后感2000字
開頭竟一點也不枯燥,不像其他那些個英國古典小說,要過十幾頁才能讓自己和書同步上。也許還是電視誤導之故,當看到主人公科波菲爾并不怪癖而且很善良很天真,不由有意外之喜。行文也毫不陰暗晦澀,一不小心便看了近百頁。
看大衛少年時與繼父那一段,直是一句一哭。“只是當時已惘然”,此之謂也。寫得如此風起云涌之《雙城記》作者,掉個筆花,竟便將一段少年心性也寫得如此動人。更絕処在於哀而不傷,文中無一絲凄苦氣,偏偏令讀者心酸,幾欲氣絕。“少年不識愁滋味”竟也當得如此解,少年之時,非但說愁時需強自尋覓,而即便早已愁云籠罩,人人見而驚心,少年卻依然不識,純是一片天真爛漫。而偏偏此天真爛漫,更襯得世途之艱險,人情之涼薄。
斯蒂福之形象縂覺似曾相識,終于醒悟,原來《挪威的森林》之永澤便是如此行狀,果不其然最后作出令人不齒之事。若說村上沒有借鑒此書,我是不太相信的。
大衛的形象令人怒其不爭,一本長篇巨著的第一主人公,偏偏其性格如此不鮮明,實為奇跡。然而通過狄更斯之巧筆,此一性格不鮮明到懦弱的人物形象偏又躍然紙上,可謂蹊徑獨辟。
狄更斯筆下的角色可真夠辛苦,個個都被充分利用挖盡潛力。京劇裏有的是角色多演員少,於是演員便一趕二,一趕三,上半場是文官,下半場變了武將。狄更斯倒好,乾脆讓文官該行直接當武將,也省得觀眾羅嗦。抑或是英國當時人口太少?兜兜轉轉總是碰見相同的那幾個人?反正一個人只要有名有姓地在狄更斯著作裏登場,中途消失了也不必掛念,因為最后縂還是有機會與他重逢。
劇情縂讓人費猜。當看到姨奶奶破產,只當是要演出一場嫌貧愛富的“馬前潑水”,不料風云一變,又以為會成“羅密歐與朱麗葉”,結果還是錯了,
資料共享平臺
《大衛·科波菲爾讀后感2000字》(http://salifelink.com)。最終大衛與朵拉的結合,眼看著往“傷逝”的路子上去了,大衛也漸漸變心起來,卻讓朵拉先病亡了,免去了碎夢后的彷徨凄涼。只是看過那些別的故事,覺得這科波菲爾便不能痛快下去。然而作者間或跳出來說是自傳,或許這便是生活,本不能事事沉著起落,否則便是戲劇。 主人公的故事未能波瀾壯闊,其他人的倒是愁云慘霧。只是看到達特爾小姐辱罵艾米莉,大衛卻在隔壁干聼,只知道期盼旁人來搭救,不由怒火中燒。英國人不知道玩的什麼花樣,這等情形,縱有天大理由,如何便不沖進房內救人於苦難,竟還能忍受關愛之人受此番侮辱。本不過是小說情節,不至動怒,偏偏作者要說是自傳,於是轉怒作者,不齒其行。好比作者持雙節棍舞得一片棒花,看客正瞧得眼花繚亂,雙節棍卻突然失手,梆地一聲將作者打了個鼻青臉腫。看到快收場,人便一個個開始死掉。哈姆的一生令人無言唏噓,斯蒂福的則讓人難受。斯蒂福與希普同是卑劣之人,但兩人舉止風范有天壤之別,便讓前者即便壞事做絕仍贏得作者敬重,后者則被從頭鄙視到腳。這算是作者不自覺地宣揚以貌取人的例證麼。朵拉是個全無用処的可愛姑娘,然而貴在有自知之明,大衛也有知人之智,總算匆匆完結了一個愛情神話而不致崩裂。那時英國眼中的澳洲,就如同水滸中的海外一般,最終無法安排的李俊一干人,便去海外浪跡,開拓一片新天地,不在正傳之中了。
看罷掩卷,才發現此書曲曲折折,竟是奔著一個目的而來,那就是完美無瑕的艾尼斯,完美無瑕的愛情。之前的一切情形,不過是倫敦那漫天迷霧,而作者一路順著艾尼斯的明燈,終是穿透迷霧到達彼岸,全劇便也降下帷幕。而此書用自傳體寫就,便可以一路信馬由繮,懶散而行,將途上可歌可嘆的風土人情盡攬其中了。唯自傳體能如斯散漫,只因唯真正的人生能如此目的不明而又性意昂然。向前望,一切盡在迷霧中朦朧虛幻,向后望,則是一條清清楚楚的小徑蜿蜒而至。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能否有別樣可能,這小徑是否一早便在那裏,只有勸誡自己努力、善良,各各為著自己眼前那一豆燈光,摸索前行。
《大衛•科波菲爾》是19世紀英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這部具有強烈的'自傳色彩的小說里,狄更斯借用“小大衛自身的歷史和經驗”,從不少方面回顧和總結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
《大衛•科波菲爾》通過主人公大衛一生的悲歡離合,多層次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貌,突出地表現了金錢對婚姻、家庭和社會的腐蝕作用。小說中一系列悲劇的形成都是金錢導致的。摩德斯通騙娶大衛的母親是覬覦她的財產;愛彌麗的私奔是經受不起金錢的誘惑;威克菲爾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絕望,無一不是金錢造成的惡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錢誘惑下一步步墮落的,最后落得個終身監禁的可恥下場。狄更斯正是從人道主義的思想出發,暴露了金錢的罪惡,從而揭開“維多利亞盛世”的美麗帷幕,顯現出隱藏其后的社會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衛•科波菲爾無疑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論是他孤兒時代所遭遇的種種磨難和辛酸,還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撓的奮斗,都表現了一個小人物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尋求出路的痛苦歷程。經歷了大苦大難后嘗到人間幸福和溫暖的大衛,靠的是他真誠、直率的品性,積極向上的精神,以及對人的純潔友愛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著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內心的美德,既堅韌不拔地保護著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著飽受挫折之苦的大衛。她最后與大衛的結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這種完美的婚姻使小說的結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氣氛。他們都是狄更斯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理想的化身。這種思想的形成與狄更斯個人的經歷和好惡是 分不開的。他始終認為,處于受壓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遠勝于那些統治者、壓迫者。正是基于這種信念,小說中許多普通人如漁民辟果提、海穆,盡管家貧如洗,沒有受過教育,卻懷有一顆誠樸、善良的心,與富有的斯提福茲及其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當然,這種強烈的對比還反映著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部小說里各類主要人物的結局,都是沿著這種脈絡設計的。如象征著邪惡的希普和斯提福茲最后都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歸宿。狄更斯希翼以這樣的道德觀來改造社會,消除人間罪惡,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于它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衛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盡管不無夸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至于對女仆辟果提的刻畫,那更是維妙維肖了。
在黑暗籠罩下的英國,宛如大霧籠罩的霧都:倫敦,但仍有許多人的心靈在迷霧中閃閃發光,照亮夜行的路,是光明和燦爛的,不被陰霾所污染,不因世俗的觀念而改變,這是仍然擁有一顆純潔、善良的人性在發散著偉大的光輝,迷霧漸漸散開……
【大衛·科波菲爾讀后感20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