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小獅子教學反思
兩只小獅子原文
獅子媽媽生下了兩只小獅子,
兩只小獅子教學反思
。一只小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卻懶洋洋地曬太陽,什么也不干。
一棵小樹問懶獅子:“你怎么不學點兒本領啊?”
懶獅子抬起頭來,慢吞吞地說:“我才不去吃那苦頭呢!”
小樹說:“那你以后怎樣生活呢?”
懶獅子說:“我爸爸和媽媽是林中的大王,憑著他們的地位,我會活得很好!”
這話被獅子媽媽聽到了,她對懶獅子說:“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你靠誰呢?你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一只真正的獅子!”
兩只小獅子教學反思
《兩只小獅子》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話故事,故事通過懶獅子和小樹的對話,刻畫了一頭怕吃苦,想依賴的小獅子,并借獅媽媽意味深長的話語告訴孩子們只有勤學苦練,擁有真正的本領,才能過上美好的生活。
自己主要設計思路是:通過取名字這一環節,引導孩子把握故事人物——兩只小獅子的主要特點,拉近孩子們和文本的距離。然后通過“他們能成為真正的獅子嗎 ”這一主問題引導孩子們細讀課文,體會懶獅子之所以不學本領的心理根源以及獅媽媽對孩子的擔心和希望,
資料共享平臺
《兩只小獅子教學反思》(http://salifelink.com)。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的學習狀態比較好,這可能得益于復習環節的趣味性設計,學習內容不同于課文的呈現方式,主問題的設計還是能引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深入研讀的。
但課堂總是充滿了遺憾啊!在課堂實際生成的瞬間,教師只能憑自己的一種直感去感受來自孩子們的對文本的解讀和回應,然后對教學預設作出相應的隨機調整。這種課堂策略當然受教師敏感度和經驗度的影響,我在這方面明顯是欠缺的。
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一年級的孩子,對名字包含一定意義,簡潔上口這兩個特點和名字與稱呼的`區別都還不能很好地把握, 因此,讓他們初讀課文后找到人物的特點并不難,但要將之轉化名字這種形式,可能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范圍。因此,在課堂上,我費了較多的時間,還是不能引導學生自己想出比較合適的名字,有點生硬灌輸的味道。
2、朗讀得多,但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臺。如請孩子勸勸懶獅子就是一個挺好的訓練點。
3、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于向老師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于飽滿,使得最后合作讀讀,演演的環節沒能充分展開,非但不能體現原本指導比較細致,有步驟的特點,反而讓學生覺得很倉促,導致實效性不強。
4、對待那個“冷不丁”冒出來的不同的聲音,我的處理,雖然從整體上是對路的,但方法上顯然是拙劣的。如果我能更寬容一些,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如:“哦,你的思維真活躍,像孫悟空坐上筋斗云一樣,一下子跳那么遠去了!我們現在討論的這個話題說完呢!你再耐心等等,認真聽聽,我們等一會兒再聽你的高見,好嗎 ?” 或許孩子能在淡淡的詼諧和輕松的微笑中領會老師對他的肯定與建議,課堂的氣氛也許會更活躍寫些,他也許會更好地傾聽他人的發言。
【兩只小獅子教學反思】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