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長城的資料簡介

時間:2022-04-07 12:30:25 資料大全 我要投稿

長城的資料簡介

  長城是中華民族攀登的縮影,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征。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筑奇跡之一。下面我們來看看長城的資料簡介,歡迎閱讀借鑒。

長城的資料簡介

  長城(The Great Wall)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征。因長度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為了防御別國入侵,修筑烽火臺,用城墻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后歷代君王大都加固增修。長城東起遼寧丹東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墻體長度為6259.6千米,壕塹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2千米。

  長城的地形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筑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后每一個朝代修筑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筑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夠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于修筑城墻,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從城墻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墻、劈山墻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各朝的貢獻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筑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筑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后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后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許多地方和“內邊”長城并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位于中國的北部,它東起遼寧虎山,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8851.8公里,約17703.6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它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于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筑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長城的起止點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長城超過5000公里的有三個朝代:一是秦始皇時修筑的西起臨洮,東止遼東的萬里長城;二是漢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東止遼東的內外長城和烽燧亭障,全長1萬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關,東到鴨綠江畔的長城,全長8851.8公里(2009年修訂)。若把各個時代修筑的長城總計起來,在5萬公里以上。這些長城的遺址分布在我國今天的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山西、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遼寧、黑龍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東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就有遺址1.5萬多公里。其次是甘肅的長城。

  由于時代久遠,早期各個時代的長城大多殘毀不全,現在保存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一般人談的長城,主要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指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達鴨綠江畔。

  長城關隘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莊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司馬臺、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墻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臺、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等。

  長城的建筑構造和建筑材料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很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筑;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居咽喉的關隘,都體現了當時設防的戰爭思想,而且也標志著當時建筑技術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建筑業也體現了規模巨大的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制磚瓦作坊。因此磚的制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筑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墻內外檐墻都以巨磚砌筑。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筑材料的情況下,采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筑城墻,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筑水平。其次,很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筑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筑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筑裝飾看,很多石雕磚刻的制作技術都極其復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墻身是城墻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七點八米,有些地段高達十四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筑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筑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墻身是防御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六點五米,墻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五點八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并行。墻身由外檐墻和內檐墻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墻是指外皮墻向城外的一面。構筑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墻高百分之二十五。墻身的收分,能夠增加墻體下部的寬度,增強墻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御性能,而且使外墻雄偉壯觀。內檐墻是指外皮墻城內的一面,構筑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筑成垂直的墻體,關于外檐墻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墻體厚度為準,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筑方法以扁砌為主。

  墻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筑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筑夯土墻

  (2)土坯壘砌墻

  (3)青磚砌墻

  (4)石砌墻

  (5)磚石混合砌筑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筑城墻,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筑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筑。

  長城現在的作用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于今蒙古

  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干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布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于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于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于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經濟文化結構

  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所構成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決定了整個中國大陸古代經濟、文化大致分為東西兩大區和南北三帶的天然布局。東西兩大區即北起興安嶺,經燕山、陰山、賀蘭山、岷山至橫斷山脈一線,以東為農業經濟發展地區,其西是畜牧業(間有河谷或綠洲小塊農業)經濟發展地區。三帶即秦嶺、淮河以南為水田農業經濟發展帶;秦嶺、淮河以北至陰山、燕山以南和東北平原是旱作物農業經濟發展帶,陰山以北,賀蘭山以西為畜牧業經濟發展帶。兩區三帶的天然布局,構成中國大陸古代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長城帶包含了整個旱作農業經濟發展帶和畜牧業經濟發展帶的大部,構成一個完整獨立的經濟體系。經濟上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補充,兩種經濟相互依存,互相補充。文化上以農耕文化為主導,農、牧兩種文化相互滲透和吸收,不斷匯聚與輻射。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業首先在黃河中下游發展起來,成為整個中國農業經濟、文化的腹心,并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交流匯聚的中心。在整個畜牧業經濟區,自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的內蒙古大草原,憑借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成為畜牧業經濟、文化的腹心。長城就坐落在這兩個經濟、文化腹心的自然交匯處,它是一定的經濟發展基礎的產物。長城既將兩種經濟、文化隔開,又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

  如今長城已失去了它的軍事用途,更多的在體現我中華民族精神文明,激勵著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保衛我中華民族。同時也在見證我中國人民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團結一致拼搏進取,抒寫奇跡抒寫輝煌。

  長城帶的民族關系

  長城帶古代的經濟、文化結構與古代民族的構成格局,決定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地區與畜牧業經濟地區的關系集中表現于長城一線,其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也沿長城一線展開。與此相適應的中國古代的民族的問題也集中于長城一線,表現得異常突出,無論是民族間的聯合與交流——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還是民族間的斗爭——軍事的、政治的——都沿長城一線展開,它對于主體民族的形成與發展,主體民族與長城帶各民族的關系,以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都曾起過重要作用。這是由于中國古代經濟體系一分為二、農業經濟與畜牧業經濟的對立統一所決定的。

  長城帶經濟、文化的對立統一與發展

  農業和畜牧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產方式,農業需要人員定居穩定生產,而畜牧業人員卻在流動中放牧,兩種生產方式各有其不同特點,因而農、牧兩大類型的經濟、文化,自古就有矛盾的一面。畜牧業生產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使之對農業有非常強的依賴,又常常造成兩種經濟、文化的失衡,出現嚴重的對抗。而古代牧區保留的部落亦兵亦民的集群社會組織,非常容易形成軍事優勢,有時進入農業區掠奪,給農業區造成極大破壞。長城的修筑與存在,便起到了把農、牧兩個民族隔離開來,借以增強對畜牧業民族掠擾的抗御能力,使之不能夠輕易得逞,從而有利于保護中原地區的農業經濟和先進的生產方式,有益于社會生產力和封建文明的發展與積累。自秦漢至明,控制中原地區的歷代統治者,多數都利用農業社會的強大組織力量,不斷修筑長城,同時采取大規模向長城帶沿線移民、修筑交通通道、開拓邊疆新區域的舉措,促進了中原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而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交通孔道的打通,長城的延伸,使畜牧業經濟地區一分為二,削弱了游牧民族對中原農業區的威脅,使中原農業區與新疆南部農業區聯結成為統一體。隨著歷史的發展,這條通道進而形成為聯結中亞、南亞、西亞以及歐洲、非洲的走廊和重要樞紐,成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和國內東、西部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與輻射的極其重要的輸送線。所有這些,為中原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擴散提供了廣泛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農、牧兩大經濟、文化類型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相互需要、相互促進的關系。農業經濟既需要畜牧業為自己提供農耕、運輸用的畜力和戰馬、牲畜、皮毛、珍貴藥材等畜力和物力,也需要不斷向畜牧經濟區出賣農副業及手工業產品等,使畜牧業經濟地區成為農業經濟地區的重要商品市場;而畜牧業經濟不僅需要農業經濟地區提供糧食、布疋和鐵、銅、錫、金、銀、陶器等各種手工業品,而且也需要出賣自己的皮毛、藥材等產品,這樣便促使了兩種經濟的貿易交換沿長城一線不斷展開。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很多關口,在歷史上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加之特殊情況下的民族之間的搶掠,使農、牧業產品沿長城一線集散,長城一線也就成了國內最大的貿易市場和物資供求、集散基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很多關口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可見,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長城又是農、牧經濟的匯聚線。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更重要的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聯結在一起的重任。

  人類歷史的奇跡

  長城連續修筑時間之長,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艱巨,歷史文化內涵之豐富,的確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難以相比的。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參觀了長城后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夠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因此說,長城作為人類歷史的奇跡,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之無愧。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文化寶藏

  萬里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行進。眾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戰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墻、關城、鎮城、烽火臺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筑藝術之外,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游觀光的勝地長城以它巍巍雄姿、堅強的體魄,象征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旅游觀光不僅是游山玩水,而且還兼有強健身體、增加知識、聯系友誼以及進行經貿等活動的綜合功能。

  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旅游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旅游事業更是作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多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是有中國特色旅游的強大支柱。萬里長城以其婉蜒曲折、奔騰起伏的身影點綴著中華大地的錦繡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壯麗。它既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又是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在旅游開放中,萬里長城具有獨特的優勢。今天國內外游人以“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詩句來表達一定要親自登上長城一覽中華悠久文明、壯麗河山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國前首相希思在參觀長城時說:“中國的過去與將來都同樣具有魅力。……抵達長城時,我覺得比以往從照片上、刺繡上和繪畫上見到的長城,更為壯觀了”。這正表明了旅游者要親自登上長城參觀游覽的心意。古塞雄關存舊跡,九州形勝壯山河,巍巍萬里長城將與神州大地長存,將與世界文明永在。

  拓展:

  長城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長城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它東起河北省的山海關,西至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千米,約13000里,故稱“萬里長城”。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秦始皇開始,修筑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占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長城的資料簡介】相關文章:

地方菜:干炒牛河的簡介01-01

G20峰會簡介01-01

長城英文導游詞【最新】01-01

調查報告簡介范文01-01

檔案文件資料管理制度01-01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及資料01-01

做好事要留名辯論賽資料01-01

中華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及內容資料01-01

經典的日本的諺語01-01

描寫春天的鳥的詩句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