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
前一個月復習文言文,進行到八年級的大篇目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遇到一件小事。下課回辦公室的路上,一個學生攔住了我的去路,說自己在做課外資料時遇到了問題。我低頭看題,是關于“泉香而酒洌”的釋義。孩子答的是:“泉水透著芳香而酒色清澈。”補課班老師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個叉。我不解,孩子告訴說:正確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并轉述老師的解釋,說這是文言中常用的詞序顛倒法。
我立刻疑惑了。歐陽修明明是說“泉香而酒洌”,為什么偏要解釋成“泉洌而酒香”?或者我們相信別一種說法,歐陽修原來寫的不過是“泉清而酒洌”,是蘇軾大筆一揮改成了“泉香而酒洌”。那么,蘇軾為什么這樣改,而我們既然接受這改動,認為它比“泉清而酒洌”、“泉洌而酒香”好,在解釋的時候,為什么又認定“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才是對的呢?
認為“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為正確,理由大概是泉沒有香味。然而泉真的不能有香嗎?以科學思維的觀點看,大概確是如此的。然而以文學思維的眼光,則泉有香味并不是什么特例。不但泉可以有香,花還能鬧——所謂“紅杏枝頭春意鬧”,山、月也會冷——所謂“淮南皓月冷千山”,太陽也可聽得聲音——所謂“羲和敲日玻璃聲”,聲音也可有形而圓——所謂“嚦嚦鶯歌溜的圓”。這就通感吧:感覺之間的混而相通,在一種感覺印象中交錯著別一種感覺印象。通感的心理基礎在于人的.感覺本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就是說,在感覺的世界里,它們其實是一個渾然的整體,統攝于一個統一的、全體的人。因此,通感其實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經驗,所以顏色有冷暖之分,聲音也有明暗之別。
只是可能在文學中,通感的表現更精微、新奇、獨特。只有在科學的、分析的態度中,人的各種感覺才分裂為彼此隔絕、互不相關的領地。正是因為科學的“分而治之”的態度,破壞、瓦解了人之為人的統一感,把一個統一的、整體的人分析為許多彼此隔絕、排斥、分裂的人的碎片。
文學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感性的解放、重整、醒覺,重新恢復人之為人的統一感。歐陽修所說的“釀泉人”,地處“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的地方,那么野芳的幽香不就是泉水的幽香嗎?怎么能說泉無香?“釀泉為酒”,酒既有香,泉又怎可無香?這是感覺的、感性的思維方式,也是全體、整體的思維方式,也是文學的思維方式。
《醉翁亭記》是抒情的文學,不是科學的說明。所以,我們讀它,首先以感覺、感性的方法領悟它、感受它、喜愛它,而不應該僅僅以科學的、邏輯的方法說明它、分析它、解剖它。
我在語文路上走的時間并不長,拿不準是否真的有文言翻譯中的“詞序顛倒法”,如果真有,我淺白的以為語法的這種設置在這里是不適用的。事實上,如果真要從語法上為之解,能不能說“泉香而酒洌”也應該是互文——“泉香而酒洌”者,泉又清又香,酒也又清又香也——所以,仍然不能回避泉是不是香的問題。
教語文第八年,我才開始嘗試以教育敘事的方式思考和整理這些錯位的問題,可能確實比其他許多老師晚了許多也淺了許多,但我也確實略略想了如下問題:
1、語文課缺少魅力,效果不佳是初高中孩子,尤其是畢業班的孩子的共識,視語文為一門尷尬的學科,是為了什么?
2、語文課,理應有人文教育乃至倫理教育的功能,但是這里的人文功能、倫理功能是不是都應該作最廣泛意義的理解?我以為,語文課的人文性,其著眼點在通過開發學生的感受力,特別是對于語言的感受力,養成正確的趣味,從而激發出學生身上美好的人性。
3、科學思維在語文課堂上的大行其道,是不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學趣味的普遍墮落?每年到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中國人總少不了抱怨一回,疑心人家歧視我們。然而,回頭檢視一下我們自己的語文課堂,語文思維的缺失,是不是讓我們錯過了許多文學感悟力很好的孩子?
前些年,許多語文人在一起研究“在希望的田野上”這個歌名是不是正確,我們的語文課堂,某種程度來說,一直在延續這個問題的講解。我還是希望,自己作為老師,能夠在語文課堂為學生保留那美好的一刻,那作為一個整體的人充溢著豐盈而統一的感受力的一刻,哪怕它短暫、哪怕它轉瞬即逝——因為,除了在語文課堂,這樣的一刻已經毫無容身之地。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2
進行完本次新課標的學習,我收獲頗豐,我深刻領悟到,教師的指導一定要和學生的思考形成共鳴。正如古人所說“水本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要想形成共鳴,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教師再怎么引導,也是勞而無功。我的收獲總結如下:
一、課程性質明確定位。
其定位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研究和實踐陷入了一定的誤區。現在理論研究者普遍傾向于認同將“言語性”作為語文課程、語文教學最核心、最本質的屬性。語文教學的目標指向是語言文字運用,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在此過程中,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言文字運用”僅在前言中就出現了四次。新課標從“語言文字運用”的領域、能力規范等角度進行了全面論述,而且將重視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的思想體現在課程標準的各個部分,這是實驗稿中所沒有的。這些論述,表明了語文課程應主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更加貼近了語文的本質,學科特點更加凸顯,課程目標更加具體和明晰。這對于切實糾正語文教學實踐中出現的一些非語文、泛語文的現象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縱觀語文教學的歷史,在古代,說某人能寫一手好字,寫書信,這人的語文素養就好,可見古代私塾的語文教學目的是何其簡單。雖然簡單卻包含了教會做“人”的基本能力這一亙古不變的道理。因此,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說說寫寫、讀讀背背。當前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受教育部門的統考和評價體制的束縛,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模式。小學語文教學較大程度上仍在“講”、“練”、“考”中兜圈子。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這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三、高度重視識字寫字——識字減數量、寫字提質量
隨著電腦的廣泛應用,人們日常大量使用鍵盤輸入文字,使人們對漢字的讀寫和識記長期處在模糊化和替代化的狀態中,常常會出現提筆忘字的現象。而且,由于一些人只狹隘地單純從實用的角度認識漢字書寫,認為鍵盤輸入已經可以代替寫字,久而久之,錯別字隨處可見、全社會漢字書寫水平每況愈下也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就語文教學而言,有的教師認為指導學生寫字是軟任務,缺少對寫字的練習指導,就是識字課中的寫字指導環節也常常是指導多、練寫少,學生真正寫字的時間少得可憐!有的教師教學中習慣用播放課件指導寫字,即使有教師板書范寫,其書寫水平也難如人意。
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識字、寫字的過程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為了有效地進行書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過程,同時也是體認民族文化、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對中華民族文化理解的過程。寫字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性情,培養審美能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更何況“與其他任何一種文字的書寫相比較,漢字的書寫無疑是具有最多的講究,因而也是最需花費心智的一種活動。與此相應,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惟有漢字的書寫才能形成人類最偉大的藝術門類之——書法。”
基于這樣的認識,在第一學段,新課標已將原來的“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改為“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將第二學段的“個左右會寫”減少為“1600個左右會寫”。減少了寫字數量,適當減輕了學生的識寫負擔,體現了多識少寫的思想。這樣,不但符合低中年級孩子生理發育的特點,同時也便于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第三學段的硬筆字還增加了“力求美觀”的要求。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強調識字寫字“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新課標還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本標準還附有“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要求先寫“字表中的300個字”。可見,新課標將識字寫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常言道;活到老學到老,這次網絡學習我獲益匪淺,并會將自己所學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學以致用,不斷進步!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3
通過四天的學習,授課老師們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使我越來越感受到這次課改絕對不僅僅是改變一下教材而已,而且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改革,更是我們教師教學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學習了語文《新課程標準》,讓我認識到語文新課程標準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實質性,在新教學理念的支配下,作為語文教師,學習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給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對我來說,新課改是一場對話,一座平臺,更是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我們怎樣才能創設輕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及尊重學生個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語文教學,為了總結經驗,便于今后的工作,談談自己的體會。
課堂教學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活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創新精神是“新課標”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師就應該激活學生的情感,營養學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標之燈,去照亮學生的希望之路,使他們的心靈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著這樣的心靈,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從外部走向內部,從客體走向主體,一句話,才能內化為學生的素質。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獨立探究的意識,增強與人合作的需求感。從而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與人交往和合作。這是課堂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認為,應抓住“小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和“探究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這就極其需要拓寬教育教學的視野,語文中進行探究學習,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語文中探究學習,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探究的可以是xx的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過程,領悟學習方法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然后獲取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由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探究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穿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個性。
《新課標》更重視語文知識與能力的培養。強化語言實踐便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的能力,其主要途徑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個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夠和諧地把讀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既能讓學生充分閱讀,又能有效發揮教師的指導閱讀的作用。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的老師細心、耐心地教導、引領。但我相信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會出現了更多讓人們感到高興的事情。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才會真正地發出金子一般的光彩,總之,新課程改革,符合時代的要求。新的課程、新的起點、新的重任都需要發揮每位課改教師的聰明與辛勤勞動。“功夫不負有心人”,相信我們的汗水不會白留,耕耘過的土地一定會結出碩果。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4
近期,課題組組織成員學習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并在組內進行了深刻的交流,對比自己的教學,頗有感觸。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有創新意識才能推動社會進步,而語文課堂將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前沿陣地。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的確,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其中不少都是語言材料中的精華,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語言實踐活動中使用頻率較高。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感受中國文字的語言魅力呢?這是我們語文教者在教學中應該深思的問題。
3.“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所謂學習習慣,是指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自動化的行動方式。學習習慣有優劣之分,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活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而低劣的學習習慣將嚴重阻礙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甚至影響人的一生。研究語文學科的特性和習慣的特點。不難發現二者有著密切的聯系。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發展性和開放性等特性。而習慣則有長期性、漸成性、固定性和自動性等特點。因而語文學習習慣就是學生在語文讀、寫、聽、說過程中,逐步養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自動化了的語文行動方式。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適合語文學科特性的,能夠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發揮較大促進作用的行為。它是語文學習能力的基礎,語文學習能力是它的發展。所以有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會提高語文教學效益。
4.“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情趣,掌握程序與方法。
5.“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多少年來,初中生閱讀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應付中考,而很少享受到閱讀帶來的愉悅和激情,這是我們閱讀教學亟待改革的現狀。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活躍其思維,豐富其情感,又能訓練學生提高閱讀能力,這成了教者追求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
6.“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
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離不開聽說讀寫的訓練。多角度、多層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并在實踐中加以提升,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徑。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5
作為一位平凡的小學語文教師,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沒有耀眼的光環,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也沒有令人稱羨的待遇。然而,我卻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尋找生命的價值。在多年的教學中,體會到語文與生活是天然聯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
課本即生活的記錄。美國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第5課《落花生》時,我讓學生反復朗讀這篇課文,讀后問學生學到什么,受到什么啟發,從中受到什么教育。教學《落花生》這篇課文,我很喜歡這篇課文,因為課文中里“我”父親講了一句話,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說:“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而父親接著說:“對,這就我是對你們的希望。”我教學時重點強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我說現在的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同學經常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以為自己就很完美,很可愛,這樣認為是不對的。學習了這篇課文后,我讓全班學生知道,心靈美才是最重要的!以后要像花生那樣不只講究體面,也要講內心。而平時的衣著打扮要求整齊清潔就行了,不追求華麗和昂貴。學生時代要講究勤儉節約,勤奮好學,要把心思花在學習上,而不要花在衣著打扮上,正如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講的.“人不是美麗才可愛,而是可愛才美麗”。學習《火燒云》讓我們明了了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蒼桑,世態變遷,都能從語文課本里找到歷史足跡。可以說,語文課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濃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鉆研越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
教學即生活的闡釋。課堂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要在這里體會生活的苦與樂,感受生活的悲與喜,從中獲得生活的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教師的課堂教學,既是對課本所記錄的生活進行闡釋,也是對自身的生活經歷進行闡釋。師生交流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互融。教學《荷花》這篇課文,同樣是在欣賞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荷花,學生的體驗卻是千姿百態、見仁見智的。有的說:“荷花,我真想把你帶回家。”有的說:“荷花,你的美讓我陶醉。”有的說:“荷花,我要為你畫張畫,把你的美永遠留下來。”有的說:“荷花,你是美的使者,謝謝你把美帶給了我們。”有的說:“荷花,我要贊美你,我要歌唱你。”有的說:“荷花,你出污泥而不染,你是我學習的榜樣。”有的說:“荷花,你翩翩起舞的姿態真是太迷人了,我一定會夢見你。”這是在融合了學生獨特的生活體驗之后和語文的嶄新對話。我們完全有理由做出這樣的推想:生活中愛畫畫的盼望著為荷花畫張畫,生活中愛唱歌的想到了歌唱荷花,生活中愛跳舞的迷戀于荷花的翩翩舞姿,生活中愛讀書的折服于荷花的純潔不染……
閱讀即生活的體驗。閱讀書本,就是閱讀生活。《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七冊第八單元的課文。它是一篇論理型的xx,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里,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當我們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了數遍后,發現這真是一篇精彩極了的xx。這篇課文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父親和母親對他的作品產生截然不同的評價,這兩種評價對作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及作者從這兩種評價中領悟到的東西——愛。我被課文精彩的段落吸引住了“一個作家,應該說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來自母親的力量,這種愛的力量是靈感和創作的源泉。但是僅僅有這個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會把人引入歧途。所以還需要警告的力量來平衡,需要有人時常提醒你:‘小心,注意,總結,提高’。”我們讀了這段話,仿佛也領悟了:一個人活著,需要鼓勵和贊揚,使自己能鼓起勇氣去駕駛生活的小船向前挺進,另外,還需要一種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謹慎,更加努力。缺少前者,可能會失去信心,停滯不前,而缺少后者,則會驕傲自滿,誤入歧途,后悔一生。當然,課堂中的閱讀是極為有限的,必須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課外書籍以及標語、廣告、產品說明等,都可以從中讀到語文知識,讀到生活的經驗,讀到人生的哲理。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方法指導,就必須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尊重學生對生活的各種體驗。
作文即生活的再現。作文就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再現,是學生審視人生、審視生活所產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實寫照。寫作來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話要說、有情要抒、有事要敘、有理要講。當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脫離了學生的自我需要,脫離了學生內心真實的感受,造成學生言不由衷、辭不達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廢話連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養。
語文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生活,生活的需要應成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目標;同樣,語文學習也不能離開生活實踐,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不到生活的源頭活水中去學語文,不為生活而學語文,語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教師真摯、深厚的情感可以發出強大的愛流,有利于傳導,教師把心里的情感用語言、行為表達出來,師生間通過精神的交流,達到思想感情上的聯系和信賴,教師真摯的情感在學生的情緒上就會產生共鳴。我會全身心的地愛孩子,用愛撐起一片藍天,驅逐孩子心頭的陰霾,讓每張笑臉在陽光下燦爛。——這是我多年的心愿,為了這個心愿我一直努力的,本人將繼續在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甘為人梯,愿“丹心化作春雨灑,換來桃李滿園香。”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6
在學校的鼓勵指導下,第一次認認真真,完完整整的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版)》解讀進行了自主學習,在校參加了課標培訓,初步確定了兩個大方向:教要準和教什么。學習中自己對課標的認識有了很大進步,選取了印象最深的兩點進行心得交流。
(一)如何堅持推進“兒童閱讀”
在一次次的聽課、評課學習中也學到了不少,自己也好好學習了新課標,此次閱讀特別關注了“關于課外閱讀”部分。新課標對于課外閱讀進行了透徹的論述:從課程理念到階段教學目標,課標有多處涉及課外閱讀問題,凡是論及閱讀教學,幾乎都包括了課外閱讀。讓課堂閱讀教學往課外閱讀伸展,讓課堂內外的閱讀教學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連成一體。這是課標精神,這個教學內容很好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另外,我們學校正在開展全校性的閱讀活動。學生們興趣很高,但需要老師的指導幫助,無論何時何地,重視課外閱讀教學,正是給孩子們在寒冬送上了溫暖。閱讀教學在自己的課堂中也應適時地進行,進行閱讀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核心是理解。提高理解能力是一個從膚淺到深刻,從理解不確切到確切理解,從被動記背結論到主動思考理解的過程。因而,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是學生理解閱讀內容的有效途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緊緊抓住課文,實行精講多讀,教會學生獨立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自覺性。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了獨立閱讀的方法,在課外閱讀中能自主地進行閱讀,豐富了語文材料,擴大了知識面。為了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提高閱讀質量,把該項活動引向深入,每學期應進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閱讀檢查、評比。其形式或是舉行讀書報告會、經驗交流會,或是展覽優秀的讀書筆記、經驗,評比表彰課外閱讀積極分子等。對課外閱讀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教師要及時地鼓勵,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后,會更堅持大量的廣泛的閱讀,良好的讀書習慣也就隨之形成。同時個人的'進步往往又是同學們效仿的范例,這樣班里就會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氛圍,其意義也就更加深遠了。堅持推進“兒童閱讀”。學習語文正如呂叔湘說的:“三分課內”、"七分課外”,激發閱讀興趣,加強閱讀的指導、交流、展示。
(二)加強調識字和寫字
第一學段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各學段,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每個學段都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筆畫、結構、行款,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注重寫字質量,切實提高書寫水平,避免大量、機械的書寫訓練。識字寫字是閱讀和習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關于識字寫字教學:認寫分開,多認少寫。寫字教學:體現漢字的規律和特點,由獨到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基本筆畫到字的間架結構,加強指導。注重書寫的規范要求。第一學段: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常用偏旁部首,按筆順規則寫字。對姿勢、習慣的要求是史無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總之,在教學時一定要扎實教好每一個字,老師示范要到位,學生練習要求準確,老師批改要細致。聯合家長的力量,發揮班級鼓勵的力量。基本筆畫書寫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光講解不夠,還需精煉成口訣讓學生熟記于心。讓家長了解孩子書寫的近況,定時給家長以書信的形式交流、表揚孩子書寫。在班級中展示、張貼孩子的優秀寫字作品。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7
促進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將起到重要的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頒布至今已經一年多了,各地掀起了學《標準》用《標準》的熱潮。《標準》的頒布,對于今年秋季,新教材將在我區全面啟動,作為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我感覺到這又將是一個語文教學的春天。解讀《標準》不難發現其中的鮮活力量,它以全新的視覺揭示了語文課程的特點和發展方向。課程以全新的理念把握時代命脈,處處體現著時代精神。《標準》在總目標之下分四個學段,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研讀《標準》寫作目標。我以為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大家在教學過程特別注意:
一、重視興趣的培養
不難發現,重視興趣的培養是《標準》有別于試用修訂版“大綱”的顯著特點之一。第一學段是“寫話”。“對寫話有興趣”、“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其中的“興趣”、“樂于”就強調了興趣的培養。第二學段中同樣要求“樂于書面表達”、“不拘形式得寫下見聞、感受和想法”、“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教學評價中也強調“是否有寫作的興趣、有良好的習慣”。無論從課程標準的確立還是教學評價的建議,《標準》都把培養習作興趣放在首位,這是任何老師在實施過程中應當引起重視的。
二、多方面開發課程資源
以前的教學重視課堂教學資源,有的教師死守教材大綱,不敢越雷池半步。長期以來課程資源的拓展落后于學習要求的不斷提高,使我們的教改落實不到實處而流于形式,這實在是教育的漏洞。《標準》明確指出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并有詳細的例舉,而且還指出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開發各地區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也要積極創造條件,教師也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們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對這些資源有充分的了解,為作文訓練構建起一個穩固的空間,注意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多方面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三、緊扣實際需要
“學以致用”、“教是為了不教”《標準》鄭重地提醒我們“學生的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為解決他們的實際需要服務。”這在寫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根據表達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冒號、引號。”、“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見的標點符號。”這些目標明確告訴我們學習標點符號是為了使用的需要。切忌為了學習而學習,在寫作教學過程中需要用到哪種標點符號,教師就要靈活多樣運用教材,因材施教。服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另外,“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看出寫作是為了交際的需要,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教師應該把握好寫作教學的目的,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明確寫作不是讓學生會寫或長或短或樸實或華麗的xx。
四、寫出個人特點
曾幾何時,寫好事都幫軍屬大娘打掃房間,扶盲人阿姨過馬路。看見有人經過菜地必定是去樹一塊牌子:“請不要從菜地走過。”看見水龍頭沒關就掛:“請節約用水!”老師都用自己的審美觀點牽扯著學生,把傳統美德往學生的身上套。有的老師甚至為了考試的需要讓學生被范文照套。使學生的習作有如工廠產品般整齊劃一,沒有個人的東西。
《標準》十分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注重創造精神的培養,第一學段“寫話”目標中:“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覺。”強調的是個人的感受。書法抒發的是個人的愿望。整個習作目標中共有10處提到“自己”這個詞,明確告訴我們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寫作教學中,要把握好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從學生的思想意識出發,寫出他們“自己覺得新奇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有意識的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當然。這不是說對學生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若學生在習作中出現不健康的話語或者流落出不良的思想傾向,教師應當在肯定其勇于發表意見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引導,而不該粗暴地一棍子打死,挫傷學生習作的積極性。發展學生個性,就看教師如何準確把握教材,如何使用教材資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習作教學中忌死守教材,死搬硬套,無病呻吟地要求學生寫一些和他們生活實際毫無關系的作文。比如“幫軍屬老大娘打掃房間”。當地若沒有需要幫助的老大娘,教師就得靈活處理教材,換上適合實際情況的訓練篇目。
五、倡導合作精神
《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這是在以往的“大綱”中沒有提到的。寫作目標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第二學段中“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第三學段中的“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既提出了合作的理念。有注意了坡度,而且還注意合作后的收效。能否于他人合作,合作的效果好壞直接影響一個人成才與否。《標準》站在時代的高度民主,從長遠目標出發,在寫作中溶入合作精神的養成,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現代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我們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牢牢把握這一目標,在寫作教學中徹底落實這一目標,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方法。在寫作中學會合作。
六、徹底改變評價觀念
以往的教學重視結果,“讀書人看考”說的就是這個理。《標準》的評價與以往的評價有很大的區別。《標準》指出:“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這就要求我們要徹底改變陳舊的評價觀念,從注重結果轉移到注重過程上來。去了解學生是如何積累材料、如何處理所收集的信息的。從草稿本上也可以折射出學生修改時的態度及方法。通過各種評價使學生主動自改互改,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標準》的頒布,已經掀起了語文教學改革的又一次浪潮。每次的浪潮中總會出現一大批優秀的弄潮兒。我們沒位教師都應該靜心研讀《標準》,把握其中精髓,摒棄陳舊的教學觀念,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共同構建語文教學大廈。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8
《新課程指導綱要》提出教學改革要著重從教師教的角度研究變革教的方式轉為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學的方式。也就是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力,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教學”。
21世紀是個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教育要跟上時代的潮流就必須改革。課程改革正順應了時代的召喚,他為中國的教育帶來了生機與活力。現在的新課標強調充分利用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物體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從現實中發現圖形、發現規律。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主動參與,讓他們在觀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的活動中,積累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建立科學學習新模式。達到讓學生先想象后動手。現在也不限制每節課必須講完某節內容。只要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想象操作達到理解知識和應用知識的目的,未完成的可在課余時間繼續。在教學上靈活機動,不必教死書,也不必死讀書。對學生成績及教學的評價也不必單一評價,不只限于筆試。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我認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的語文的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價的形式和手段應多樣化,要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們要善于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同時,對學生中出現的獨特的相法或結論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因此,本人通過對新課程的`學習,就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了如下幾方面的探索。
一、提高學習興趣
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二、自主合作探究
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
三、創新型教學
變“單一媒體”為“多種媒體”當今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我們的教育由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屏幕教學”,由講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發展。在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創造教學的文體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并且有助于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語文學習工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讓學生享受“快樂學習”。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9
xx月,新年的開始,我參加了學校安排的語文教師實習活動,這次實習對于語文教育專業的我來說是一次寶貴而又難得的實習機會,在這次實習中,我能積累很多的教學經驗,也能體會當一名人民教師的酸甜苦辣,所以,我告訴自己要好好珍惜這次實習機會,在還沒實習前,我就做好了充足的實習計劃,好讓自己能學到的更多,更具體。
xx月,剛開始語文教師實習的.時候,我都是每天跟著指導老師聽課,認真做好聽課記錄,積累教學經驗,課后有不懂的問題就及時的請教指導老師,盡快弄懂,這樣讓我進步的特別快,指導老師也夸我很認真,我受到了表揚,特別的開心。
還記得剛到實習學校的時候,校領導很熱情的接待了我,這讓我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而開心,然后帶我熟悉了一下實習學校的環境,就跟我安排指導老師,帶我去實習班級和學生們見面了,說實話,我當時挺緊張的,看著那么多陌生的面孔,做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有點不好意思,好在指導老師在一旁鼓勵我,我才流利的做完了介紹,這也算和學生們簡單的認識了下,看的出來那些學生都很熱情,對我都充滿了好奇,我想這能更好的讓我展開后面的語文教學。
我記得實習期間,有一天語文課在下午,所以上午改完作業后基本沒什么事做,就給其他老師當一下跑腿,做一下雜活。下午考完后,老師要求我先用鉛筆給考試打分,然后讓她過目后再定分我問老師需不需要明天就把改出來,幸好指導老師說不急,我松了一口氣。晚上回去的時候還是把拿回宿舍了,想著早點改完不用牽掛,可惜力有不逮,改到一點才改了一半。學生們的單元習作是自我介紹,沒改幾本我就倒吸冷氣了,現在的學生,真不得了,不是彈鋼琴,就是跳舞;不是體育特長生,就是才藝特長生,真不讓人活了。自卑啊,看到他們一篇篇個性張揚的自我介紹,感覺對他們終于有了一點了解,這也算是辛苦改的一個收獲。
總而言之,一月的語文教師實習使我這個大學生受益匪淺。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0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教師在關注課堂實效的同時越來越淡漠了朗讀這個主要環節。“三分記七分讀”,好的xx必須要反復朗讀,才能體會其真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些都是古人的經驗之談,強調的就是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如何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通過長期的教學探索,我總結了如下的幾點:
教師的范讀是最好的朗讀指導,也是培養學生朗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由于教師本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他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教師在朗讀時感情飽滿,聲音洪亮,節奏明顯,讀得抑揚頓挫,這無疑就會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同時也教給了學生一些朗讀技巧。如詩詞、文言文教學,教師通過范讀,本身就是對學生的直接朗讀指導。教師在范讀時對多音字的讀音、長句的停頓、句子的重音要重點指導。如《再別康橋》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兩個“輕輕的”要讀的輕快,這樣才能表達出作者對康橋的留戀惜別之情。教師在范讀時還要讓學生再聯系詩句的內容,把詩人所描繪的情景在頭腦中構成一幅幅畫面,把優美的文字變成立體的畫面。只有這樣,才能把老師的范讀和學生的思考聯系起來,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鍛煉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教師的范讀也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文體特點,可要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自己喜歡的xx片段,形式靈活多樣。學生可高聲朗讀,可悄聲默讀,可激情昂揚,可委婉低沉,只要便于感情表達,便于對xx內容的理解。這種方法既便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又便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通過自由誦讀達到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和賞析。如在散文《鼎湖山聽泉》的教學中,我運用這種方法,讓學生自由的吟誦。學生很快便理清了作者的行蹤,把握了作者的情感。在散文教學中運用這種方法,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學階段正是學生好勝心強的時期。針對這種心理,課堂上可采用比賽的朗讀方式,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讓其他學生做評委,對每一位同學的朗讀作出點評,并評出“朗讀能手”。也可在全班推行這種朗讀方式,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各自互評,評出“優秀小組”。在準備朗讀、評比的過程中,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也調動了他們朗讀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小說教學。小說情節曲折,人物對話富有特色,彰顯個性。課堂上,可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讀。在準備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的個性特點,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分別扮演菲利普夫婦、于勒和我,學生在朗讀時激情昂揚,語氣語調模仿的活靈活現,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陣陣高潮。
由于多媒體設備的普及,配樂朗讀也成為學生喜歡的一種朗讀方式。因為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最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發強烈的審美共鳴。因此,在教學過程的,可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朗讀時創設情境,放些與課文內容相適應的背景音樂。如:我在教學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時,配上一首雄壯激昂的《命運交響曲》;在學習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配上一首悲愴凄涼的《二泉映月》。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參與,以情激情,感染學生。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說過,朗讀是體味作品的藝術,是欣賞詞句的藝術,是調動情感的藝術,是撥動心弦的藝術。沒有朗讀的語文課只能稱之為“課”,它不是美的語文課。我們的語文課應以讀為主,通過讀來培養學生的語感,引導學生品味、理解語言文字之美,用心靈和xx直接對話。老師們,讓我們的語文課讀起來吧!
【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2-09
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4-2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0篇)05-23
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體會13篇02-09
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2-27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心得體會03-24
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心得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