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范文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范文1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出現了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流傳。邯鄲學院聽了;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邯鄲;的講座之孝道后,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孝;是一棵從人的心靈深處生長出來的道德之樹的根,根正才能大樹茁壯,根深才能枝葉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飄香。沒有這個根,學什么都不會對社會、對人類有益,禽獸不如了,所學所做只能是欺世盜名而已。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這個根、這個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發地,一旦觸動,便如閃電一般照亮那個地方,最能;搖其心、動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說最能幫助人回歸本性,回歸人性,恢復本善。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提出的以德治國方針,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實則都包涵了中華傳統的孝道。
孝關乎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它讓人的內心充滿溫暖,并把人提升到一個莊嚴和神圣的境界。 ;百善孝為先;的古訓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準則。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是行孝的三個含義。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么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在兩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我們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這個在孝行里面排在最后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我們時代的不幸,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養父母之心,首先是不能讓父母為你的健康擔憂。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發,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么敢毀傷呢?
所以今天我們學習《孝經》也好,《論語》也好,《弟子規》也好,就是要把祖先那里的;孝;轉化為現代;孝;的智慧,與時俱進,融入到現代生活中,煥發出人性的光輝,把孝化的習俗作為時尚,上升為信仰。孝心不能等,從現在開始;孝心不用說,從做開始。以孝為本,以孝為榮,以孝為樂。跟風就跟行孝風,追星就追賢孝星,成就我們的孝道人生。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范文2
最近,我學習了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小學校長李成泉專家的《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學校方略》的講座視頻,我很受鼓舞,收獲很大。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目前學校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
當今學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親人寵愛,儼然是家中的“小太陽”、“小公主”,因而他們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獻精神,缺少“謙讓”、“友善”等品質,為人很自私。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應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教育學生,促其成長,使他們成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建設者。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廣大學生個人成長發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應走進現代學校,生根,開花,結果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中國現代的教育理應具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風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啟發、指導意義。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現代學校中的運用
孔子曾言“有教無類”,并將此言落在實處。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官府、貴族壟斷學校教育的特權,使普通大眾有了學習的機會。今天,我國教育均衡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為目前教育上還存在著不公平現象,如城鄉差異,東西差異,沿海與內地的差異等。
孔子說:“仁者愛人”。教師應用“仁”去熱愛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從而受到好的啟示。關愛學生是師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今天的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要明白:只有彌漫著儒雅文化氣息的校園才能造就溫文爾雅的一代君子。教師要從孔子思想等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教育學生,使其成為我國現代的“四有”新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孔子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言論,啟示我們:教師要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這已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們今天的師生仍然具有啟發、教育意義。教師要研究教法,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教師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學中體會到成就感、幸福感,從而更加熱愛教育事業。
總之,學校,教師要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育學生,使他們成長為國家未來的有用之才。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范文3
通過我院開課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我了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動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怎能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由于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尋求時尚、尋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衣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乃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后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蠻橫、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著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擅長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么清楚的概念。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辟我們的人生境域,并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應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當得到繼承的。
有段時間,我學習了關于《孝經》的知識,父母在最初的時候給予了我們生命,然后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教我們用勺子和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穿衣服、綁鞋帶、扣扣子,教我們洗臉,等教我們學會了所有東西時候,我們第一回報給他們的是頑皮和頂撞,我們忘記了父母將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里那些日子,我們忘記了父母是怎樣把畢生的血汗一點一點的傳輸給我們。所以我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學習到傳統文化讓我學會了感恩。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才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奉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范文4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顯現了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這二者的協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流傳。邯鄲學院聽了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邯鄲的講座之孝道后,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孝是一棵從人的心靈深處生長出來的道德之樹的根,根正才能大樹強健,根深才能枝葉繁茂,根蒂堅固才能花果飄香。沒有這個根,學什么都不會對社會、對人類有益,禽獸不如了,所學所做只能是沽名釣譽而已。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這個根、這個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發地,一旦觸動,便如閃電一樣照亮那個地方,最能
搖其心、動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說最能幫助人回來本性,回來人性,復本來善。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提出的以德治國方針,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實則都包涵了中華傳統的孝道。
孝關乎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它讓人的內心充滿暖和,并把人提升到一個莊重和神圣的境域。百善孝為先的古訓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準則。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是行孝的三個含義。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供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供養,而不尊重父母的話,怎么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分開來?
在兩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我們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舊還停留在
能養這個在孝行里面排在最后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我們時期的不幸,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養父母之心,第一是不能讓父母為你的健康擔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發,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么敢毀傷呢?
所以今天我們學習《孝經》也好,《論語》也好,《弟子規》也好,就是要把先人那里的孝轉化為現代孝的智慧,與時俱進,融入到現代生活中,煥發出人性的光輝,把孝化的習俗作為時尚,上升為信仰。孝心不能等,從現在開始;孝心不用說,從做開始。以孝為本,以孝為榮,以孝為樂。跟風就跟行孝風,追星就追賢孝星,成績我們的孝道人生。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范文5
在公司李總關心和組織下,我參加了傳統文化的學習,這次培訓我的感受非常的大。
陳老師講得深入淺出,環繞著五倫、五常、四維和八德還有很多課程,真的是培訓內容豐富,讓我一直停留在感恩和激動中。培訓中第一講到的是孝,所謂百善孝為先,中華文明五千年孝子的故事比比皆是,但當今的社會,人們在日益繁忙的生活中,漸漸的將父母給遺忘了,更多的時間用于工作和照管我們的孩子。全部培訓對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王希海大哥的感人事件,深深的觸動了我的心靈,王希海大哥為了照管他植物人的父親,舍棄了出國工作的機會,為了讓自己家里的哥哥姐姐安心工作,他一個人全心全意的照管父親20多年,每天幫他父親搽身、換褲、床單等,還每天幫他父親吸痰,摳大便,這不是一樣人做得到的。他不愧為真正的男人,他的事跡將永久留在我們的心中,也成為了我們的學習榜樣,在參加培訓前,我也一直認為我是個比較孝順的'兒子,但經過這次培訓,比起王希海的感人事跡,我覺得我做的太不到位了,太不稱職了,我相信通過以后的學習我會做得更好。
通過這次培訓的課程中,我知道了只有每個人都知福、惜福,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工作,把責任進到位,和諧的環境就會顯現在我們的眼前。公司給予了我這次培訓的機會,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對于家庭和親人相處也有了新的意識,作為偉宏的員工更是教會了我如何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何去對待我的每一位學員,認認真真去教好他們。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范文6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里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百善孝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養,又親爹、親娘可以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后悔事。
我們中國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難受,傷心,“大杖則走,小杖則受”的心靈才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揚名于后世。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范文7
在公司李總關心和組織下,我參加了傳統文化的學習,這次培訓我的感受非常的大。
陳老師講得深入淺出,圍繞著五倫、五常、四維和八德還有很多課程,真的是培訓內容豐富,讓我一直停留在感恩和激動中。培訓中首先講到的是孝,所謂百善孝為先,中華文明五千年孝子的故事比比皆是,但當今的社會,人們在日益忙碌的生活中,慢慢的將父母給遺忘了,更多的時間用于工作和照顧我們的孩子。整個培訓對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王希海大哥的感人事件,深深的觸動了我的心靈,王希海大哥為了照顧他植物人的父親,放棄了出國工作的機會,為了讓自己家里的哥哥姐姐安心工作,他一個人全心全意的照顧父親20多年,每天幫他父親搽身、換褲、床單等,還每天幫他父親吸痰,摳大便,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不愧為真正的男人,他的事跡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也成為了我們的學習榜樣,在參加培訓前,我也一直認為我是個比較孝順的兒子,但經過這次培訓,比起王希海的感人事跡,我覺得我做的太不到位了,太不稱職了,我相信通過以后的學習我會做得更好。
通過這次培訓的課程中,我懂得了只有每個人都知福、惜福,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工作,把責任進到位,和諧的環境就會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公司給予了我這次培訓的機會,讓我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對于家庭和親人相處也有了新的意識,作為偉宏的員工更是教會了我如何去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何去對待我的每一位學員,認認真真去教好他們。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范文8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當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
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進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進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第一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腸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當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里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百善孝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養,又親爹、親娘可以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后悔事。
我們中國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知我們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難受,傷心,“大杖則走,小杖則受”的心靈才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揚名于后世。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范文9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是什么?她由那些文化符號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現在哪里?都值得認真摸索。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道和術,道家之道,儒家之術。從內容上看,很難判定他說的對還是不對。
說他對是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確切包含著道家、儒家思想,也有著關于道家之道、儒家之術的闡釋。
說他不對,是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絕不僅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術。其中還有更博大精神的內容和對人文、自然、宇宙萬物的精準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練而成的抱樸守拙、清靜無為、天人合一,自然圓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域。那是一種豁達、達觀、舍得、放下、循天理、重人倫、崇尚普惠、雨露均沾、包容、恩養、果報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本質區分在于棄鬼神,而信人倫。將一切付諸神話色彩的信仰斥之為“怪力亂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講以人為本,上帝造人。中國傳統文化講以家為本,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伏羲、女媧人文初祖造人,人類造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釋道儒是其中主要內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術就不準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中庸之道是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安穩之法,陰陽調和之術。也有著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們中國的中,不是隨便叫的,這個中字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肯定位,持中守正。
易經把事物形成乃至發展進程用一個周圓表述。數數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數,67890是成數。生數和成數的契合點分別是5和0,恒居中位。河洛圖笈,白馬、神龜數據。頭1、6,尾4、9,左3、8,右2、7,唯獨沒有0和5。0和5在哪里?居中。中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國——中國。
易經說明世界講境域生成。原生態世界是虛、是無。無不是沒有,而是隱含無數生命體、生命基因、元素符號、各種成像因子。進入適當的土壤、遇到諸多適宜的溫度、濕度、營養、水分、各種氣候環境誘因,這才促成生命的產生,完成從無到有的生命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即:從無極到太極,然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著名萬物之母。從無名到著名的進程就是一次生命創造的進程。從著名到繁育生息乃至無窮,即是母體孵化繁育的浩渺進程。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這兩個進程。將這兩個生成進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與天地之和;與環境之和;與氣候條件之和;與生命基因之和。然后,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榮,世界乃成。
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世界觀。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沾。和地之德包容萬物,恩養生命。和人之德,靠近天地、靠近自然、靠近生命。人類只有同心協力,才能承前啟后。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守道家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守儒家的中庸之道,公平無私。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守佛家的圓融一體,舍得、放下,慈悲為懷的博大胸襟。
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之德、義之理,奧妙就在于此。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范文10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
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復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后的人生。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后,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圣。 中國傳統文化給后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光輝燦爛的思想,綿亙不絕的'歷史,深邃玄奧的智慧。在這個被西方的風俗習慣及思潮日日侵擾的今天,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欲橫流的今天,在這個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我覺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后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為人之道也早已給我們以證實。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著密切的關系,客觀事實的規律是不能人為的改變它的運作。我們作為教師,教書育人的前提,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后再做事,萬事德為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因此,我覺得:現在的中小學幼兒園也應該把這些傳統文化載入課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學習,真正讓下一代從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那會影響到學生。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相關文章:
中華傳統文化講座心得體會03-15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感想07-21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范文07-21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2-21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2-02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03-02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05-25
關于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03-09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