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培訓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學培訓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1
記得讀中學時老師講《孔雀東南飛》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長,我們學了一個星期,卻一點不感到累。在這一周里我們被故事的內容深深吸引著,作者的文筆是那樣的流暢、優美,用詞是那樣的精辟,凄美的情節讓我們為之而動容。后來在課外,讀了王勃的《藤王閣序》,更是愛不釋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勢,讀來攝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真是千古絕唱,讓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壯美,意境是那樣的深遠,有一種想投身于大自然中,去過閑云野鶴般生活的沖動。
后來,我成了一名語文老師,把我喜愛的文學知識傳授給我的學生們,讓他們去享受這份美,不斷地陶冶著自己的情操,真好。當我有孩子后,那時社會上掀起了學《論語》的高潮,提出半部《論語》走天下,孩子五歲時,我和她一起聽《論語》的光碟,她雖聽不懂,但多聽幾遍后就能背誦,而且背得抑揚頓挫,有滋有味,我一邊聽她誦讀,一邊看文中注釋,我深感古人是那么充滿智慧,它把普通百姓的.為人之道,君臣之道,帝王之道講得那樣精深、透徹,充滿哲理,我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些道理不僅適用于古,也同樣適用于當今,乃至于永遠。
學校我們又開展了“誦國學經典,傳華夏文明的”的誦讀活動。而中華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終沒有中斷,連續5000多年發展至今的文明,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著鼓舞我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而我教的學生還小,我給他們推薦的是《三字經》和《弟子規》。早讀時,我和孩子們一起拍手誦讀,班會課上。我們選一些淺顯易懂的典故如:《孔融讓梨》、《昔孟母擇鄰處》等來講或看這一類的故事碟,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些句子深奧,我也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就上網查資料,自己消化后再講給孩子們聽,一學期下來,我覺得自己的身心又一次受到了洗禮,讓我不自覺地規范著自己的行為。真是潤物細無聲。
我想只有自己融入進去是不夠的,我也應該讓我的學生通過對國學的誦讀與理解,然后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去規范自己的行為,學會知書達禮。謙讓、勤儉、善良等。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我們應該學習和具備,只有不斷地學習優秀的東西,不斷地糾正自己,完善自己,我們所培養出的學生才具有華夏的風范,要讓我們的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代代相傳下去,而學校教育是最好的途徑,只有讓國學走進課堂,大家共同學習,共同受到洗禮,才可能使我們的民族精神成為我們的信仰。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2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至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里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與此同時,中華民族也在漫長的實踐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值得我們永遠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情懷等等,這些無不凝結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光輝,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俗話說:古為今用,古今貫通。在學習國學經典的同時,我們應當嘗試將國學的精髓思想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指導自己每一天的實踐。例如:
1.要有健康向上的思想追求
靠素質進步,靠素質立身,靠素質發展自己;德能正其身,才能勝其任,言能達其意,書能成其文。
2.要有積極負責的良好態度
要對單位、集體、他人、自己負責;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理解、關心幫助、教育提高;多些大智慧,少些小聰明;吃虧是福。
3.要有寬闊包容的眼界胸懷
古語有言,和為貴;容人長、容人優、容人錯;心中找個比自己水平高的人當“對手”,才有提高;要把自己的長處看小,把自己的短處看大,對他人,則反之。
4.要有任勞任怨的頑強毅力
工作中堅持高標準,生活中堅持低標準;看任何事情應當看主流、看發展、看趨勢、看長遠;困難、波折、磨難、痛苦都是財富。
5.要有明辨是非、勘正誤的能力
要遵守紀律,養成良好習慣;思想健康必須建立在心理健康的基礎上;多說人家的長處,少說人家的短處,時刻牢記: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6.要有客觀存在的目標追求
沒有,只有更好;明天比今天干得更好一點,每天都要有進步。
7.要有科學合理的提高方法
多看書、善思考、常總結、會結合;好讀書、讀好書、多總結;點點滴滴有道理,時時處處有學問;人人身上有優點;堅持白天走、看、講;晚上讀、寫、想;追求時時要努力,天天有進步。
8.要有履職盡責的基本素質
用心想工作、下實力做工作、動真勁圖發展;要讓素質等職務,而不是讓職務等素質。
9.要有真切恰當的交往基礎
要會聽、要會說、要會交流;學會聆聽,聆聽是一種美德、聆聽是一種責任;想出道理來,說出味道來,談出技巧來;把握語言的分寸和說話人的心理;相互之間要學會交流,注重溝通。
10.要有團結互助、和諧相處的團隊精神
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把關系當“財富”,不要把關系當“包袱”;做人要內方外圓。
我相信,如果可以將這些領悟付諸實際,必然將會為以后的人生之路鋪就更加暢順的康莊大道。
總之,國學是中國人的國粹,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我們要繼續學習國學,用國學經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作為中流砥柱的國學教師,學習國學任重而道遠,我們有責任將推廣國學的事業進行到底!讓華夏民族的天空永遠飄蕩著國學之彩!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3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已逐步由世界大國邁入世界強國。在一帶一路新形勢下,中國開始注意到文化軟實力對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于是,作為中華民族靈魂和精神支撐的傳統文化得到了應有的關注,國學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更得到了高度重視。而高校作為傳播和創新文化的重要機構和場所,有責任也有必要將其應用于教育之中。十八大報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變革、創新和發展。拋棄傳統,就等于丟掉根本,等于割斷自己的精神命脈、喪失文化的特質。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發展的母體,我們應當懷著溫情和敬意自豪地對待。
中醫藥學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學性和倫理觀,橫跨自然科學、哲學和社會科學,蘊藏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優秀的高級中醫藥人才須達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立足于中醫藥學的人文特質,突出中醫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亮點。同時,中醫藥文化中所蘊涵的中國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統文化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營養。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把國學貫穿到中醫藥的教育中來,是中醫藥院校德育教育可行的思路之一。
一、國學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國學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表達著豐富的中國文化思想。教育的本質是文化與人的雙向建構機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文化形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也是一種以文化形態、方式、方法促進人的發展的過程。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德育的文化功能也在不斷擴展。德育與文化應當緊密結合,不斷創造和更新,實現德育和文化兩個維度的發展。國學教育與高校德育實際上也存在交互關系和內在契合之處。
(一)化人育人的作用
國學是中華優秀文化的載體,蘊藏豐富。中華文化被稱為倫理型文化,這種文化以經典為形式得以保存,因而國學中充盈著豐富的、直至如今也極具現實意義的思想道德觀念和倫理規范。無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還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格精神,抑或孝悌忠信等倫理襄永、愛國愛家的民族精神,對于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均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說,國學可以成為高校德育的重要載體和資源,能夠更好地滋養和支撐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讓大學生成為德與才兼備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成為富有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水平較高、社會責任感強的優秀大學生。尤其是,要強化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自信、促進大學生實現民族自強,就必須從傳統中、歷史中找到支撐。從這一意旨上來講,國學的特性決定了它能夠為高校德育提供助力。國學與高校德育,統一于教化和培育全面發展的大學生,二者統一于化人與育人的要求與實踐中。
(二)文化傳承的作用
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傳統與根本。數千年綿延不斷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有著廣泛影響力、強大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其中的精華部分凝聚了袓先的智慧和力量,這些智慧一般集中體現在歷史流傳下來的偉大經典之中。它們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標志。在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進取的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讓廣大中國人接受優良道德道德傳統、提升道德修養的重要要求。因此,實現文化的傳承是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題中之義。
如今的高校不僅是知識的寓所,更是引領文化的力量。大學生是時代的未來,一定要樹立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大學的基本職責之一就是實現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實現民族精神財富的傳承和發展,提升民族文化自覺和民族文化自信。“這些因素的傳承和弘揚不能不依靠德育,應該說德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弘揚和培養一種民族意識、民族精神。”高校德育作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部分,是國學所承載的傳統文化能夠獲得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高地。在高校德育之中貫穿國學,使得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通過這一方式得到更廣泛的認識、接觸、理解和接受。換言之,高校德育是國學發揮作用、實現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將國學與高校德育相結合,是傳承和發展文化的要求。
總而言之,國學與高校德育統一于開展高校德育、教化大學生的過程之中。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德育通過對國學內容的檢驗、選擇和教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傳遞道德知識、哲學知識等知識形態的文化,也傳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規范形態的文化,還傳遞情感、態度、信仰和各種文化心態、社會風尚等多形態的文化,從而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二、傳承中醫藥文化在德育教育教育中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傳統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師國學承模式變為院校培養,中醫藥院校為我國培養國學了大量高等中醫藥人才。時至今日,高等中醫國學藥院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思想日趨成熟,然而國學令人費解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發展起國學來的中醫藥卻要擺脫自身的理論基礎及其架國學構,追求科學實證,日漸式微的原典理論已經成國學為人們對古典文化神壇的祭品,處處可見的“中國學西醫結合”、“中醫現代化”等光怪陸離的文化標國學旗無論是在中醫最高學術機構,還是在人們的國學普通生活之中,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熟語,在此國學語境下的背離傳統、背離經典的任何言論和行國學為都是對當下受眾的誤導,也是對中醫原旨的國學玷污和嘲弄。因此,高等中醫藥院校在著力國學中醫藥現代化的同時,應把中醫藥文化教育放國學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緊密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國學和發展中醫藥文化,不斷提高中醫藥學生的綜國學合素質。
(一)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國學成部分
自從十八大報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傳統基礎上進行變革、創新和發展。所謂文化,是指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國學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藥學發生、發育和發國學展的思想母體和動力源泉,科學與人文的成功國學交融是中醫藥學的基本特質。中醫藥學是中國國學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國學要組成部分。在世界醫學史上,許多文明古國國學都有過自己的傳統醫學,但是,歷盡幾千年的滄國學桑,目前碩果僅存且承傳不絕的只有中醫藥學。國學數千年來,中醫的實效性作用并沒有因年湮代國學革而削弱,一代又一代承前啟后的經驗積累使國學她超越了時空局限而更臻完善,其關鍵的原因國學即在于她的文化性遺傳,在于她具有先進文國學化的合理內核。
(二)高等中醫藥院校德育教育要突出中醫國學藥文化特色
大學不僅要培養專門人才,而且國學應培養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國學應培養具有優良綜合素質的人才。各高等學校國學要確立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共同提高的國學人才觀,明確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是高質量人才國學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將文化素質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9]。因此,大學教育承國學載著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務。傳承文化是現代大國學學的基本功能,創新文化是現代大學的崇高使國學命,研究文化是現代大學全部活動的基礎。
中醫藥院校是培養高素質中醫藥人才國學的重要基地,進行中醫藥文化教育理應成為中國學醫藥院校的基本職能,理應成為中醫藥院校德國學育教育的重要內容。繼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是國學中醫藥院校的基本職能,弘揚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學醫藥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創新中醫藥文化則是國學中醫藥院校的核心競爭力。毋庸置疑,在市場國學經濟條件下,中醫藥學要繼承、創新,中醫藥院國學校要發展、強壯,突出中醫藥文化特色不容忽國學視。某種意義上說,特色就是市場。高等中醫國學藥院校的人才培養在重視學生專業素質教育的國學同時,更應注重中醫藥文化教育,以中醫藥文化國學豐富中醫藥學生德育教育。
三、中醫藥院校學生國學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加強國學素養的培育有助于提升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文化認同”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是人們在一個民族長期生活中形成的對本民族有意義事物的肯定性體悟。文化認同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而大國學的范疇認為傳統文化就是國學,學習國學對建立學生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文化自覺性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中醫藥院校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傳統文化的熏陶,有意識的提高學生對國學課程的學習興趣,繼而提升學生的國學素養。在 7年 0月的十九大報告中已經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提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國學素養必然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心以及文化認同感。
(二)提高國學素養是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提高國學素養離不開國學教育,畢天璋提出“我們暫時可以界定為以國學為核心內容的,旨在傳承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和學術傳統,培養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而中醫學本身和傳統文化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醫學就是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儒道等學說思想都影響了中醫學的文化背景,而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才能夠更好的理解中醫理論中的精華。而國學中的經典無疑會幫助學生增強文化底蘊,提升人文素質,例如讀《論語》可以讓學生知禮、知仁義,懂得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讀《孟子》可以提升學生內心的道德感、提高社會責任感;讀《莊子》可以幫助學生更加豁達灑脫;讀唐詩宋詞在讓學生感受審美愉悅同時詩意的體悟人生,學習國學可以讓我們心靈中有詩意,記憶中有歷史,思考中有哲理。
總之國學在高校德育中的應用既是響應中央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要求,也是對社會和學術界“國學熱”的回應,更是高校德育自身不斷改革和提升的應有之義。國學中包含的精華和優秀資源,能夠為中醫藥高校德育注入新的血液、帶來新的力量。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4
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到底該如何繼承和發揚呢?這在以前我從來沒有思考過。因為自己是學中醫的,大學期間也學了很多國學相關的知識,因此內心總是有種情結: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非常好的,比起當今主流的西方現代科學才幾百年的小兒科來講,我中華泱泱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怎么會是落后的呢?里面的寶貝只是沒有多少人能看得懂和運用了。這種情結也只是暗藏于心底,卻沒有任何的行動去努力挖掘,于自身心去體悟過。這次參加了《國學修心·五步到心》的培訓課程,才喚起自己內心的力量來,為了自己為了他人而認真體悟古圣先賢們所要傳遞的信息能量!
經過總論的“研究方法”和“文化根源”的學習后,我們進入了“易道精華探秘”, 馬老師將我們帶到了80XX年前伏羲如何一畫開天、象天法地的場景中。易道的博大精深為世人所睹目和贊譽,其精華絕非僅僅是目前人們所看到的易術的運用方面,引用課堂上所學:“《易經》的確具有占卜的功能;但是,它的價值卻又不僅僅在于占卜。《易經》的價值主要在于它揭示了宇宙萬物的本象,提供了一個整體和諧發展的宇宙觀,從而幫助人們了解世界、把握未來。作為大道至簡的“易”,它所揭示的乃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方式的最普遍、最簡約的規律。”這就為我們現在學習易道指引了方向。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聯系到這兩年來我們一直在做的禪修,不就是想通過禪定的方式達到認識宇宙萬物本源,回歸自性光明中去嗎?那想必“易”產生時,伏羲所處的狀態一定不是通過對外在環境的認識后畫出那個“—”,他一定是在向內看向內求的過程中放下一切的思維活動后,保持高度的靈覺,在靈光乍現之時,觀到了一種“象”,于是乎他用這個“—”表達了那個象的意境而已。這說明,我們的祖先想要傳遞的信息正是宇宙的大道之象!那么學習易道的目的.就更為清晰了,是用來洗心的!孔子說:“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用易道來將我們生生世世染著的那個妄心洗干凈了,最終是為了識得常住真心本性清凈。于是易道就又是老祖宗給我們傳下來的一把屠龍刀了!所以荀子也說:“善易者不占。”一切都需向內求,才是解決問題最根本的方法,除此,都不會令人最終滿意!
通過學習我體會到,“先天易”所揭示的那種前語言、前邏輯的狀態,正是我們在禪修時希望到達的止觀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中,我們才能進入古圣先賢的境界,才能真正與他們對話,感受他們希望傳遞給我們的信息和能量!
“易”字本身就是在顯現日月更替的現象,是一種不斷的變化狀態,這不正是一種無常的表現嗎?一切無常,為何執著?放下也便由此處下手了!放下什么?在這里,姑且說放下我們之前的認識吧,截斷每天雜亂的思維之流,用象思維去體悟易道的精氣神,為自己所用!
感恩老師為我們開啟了國學修心之路!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5
x月x日—xx日,在x校長的帶領下,我有幸參加了為期兩天的國學培訓。通過短短兩天時間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這次學習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我的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更新。
在這兩天的緊張的學習中,我聆聽了xx實驗學校和xx附小的幾節國學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xx實驗學校的xx老師教授的漢字啟蒙課。因為我是一名低年級的語文老師,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對xx老師的課非常感興趣,與傳統識字教學不同的是,他們的識字是以部件來認識生字,這種方法非常有效,我們的教學就應該教給他們識字方法,培養識字能力。
由于漢字具有“拼形”和“表意”的特征,很多漢字字形是可以拆開,加以拼組的。學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筆畫和部首之后,就可以較快掌握其它形狀相近的漢字。拿xx老師的課來說,xx老師教授“木”這個部首時,引出以木作為偏旁的“林、沐”等字,通過字義的.講解,學生很容易把舊知識與新內容聯系起來,“讀、寫、義”也就很容易掌握了。大多數漢字是形聲字,其形符表意,聲符表音。從形、音、義三者的統一上進行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通過引導學生多組詞,以強化記憶。
識字是閱讀和表達的基礎,我想xx老師教授的識字方式能讓學生準確而牢固地識記字的音,形,義,形成一定識字能力的途徑。
雖然這次學習時間很倉促,但我感觸良多,我想在接下來的識字教學中,我會借鑒這種利用部件來教授漢字的方法。這種識字方法一定能使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6
94年我和同學雅宏慕名來到清華校園里轉游,心想如果能在這里學習該是人生一大幸事,那時只是幻想而已,然而時光流轉到20xx年9月25日,已過不惑之年的我有幸參加了山西省人大國學智慧與領導力提升高級研修班的學習,讓我有緣實現心中的夙愿。夢想如愿以償。
步入清華課堂,感受人文圣地,汲取國學精粹。
崔國文教授的《易經智慧》讓我從多方面了解了《易經》的博大精深,從《易》學的科學思維:“一陰一陽謂之道也,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到《易》學的執政思維:“天地交而萬物能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再到《易》學修身思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讓我深刻理解了清華的校訓。六十四卦與宇宙間無窮奧妙緊密的聯系。讓我驚嘆我們祖先的超窮智慧,《易經》中華科技、文化、哲學之源。
彭向剛教授的《領導科學藝術》讓我們對“領導”與“管理”兩個概念有了明確的區分:領導的本質,就是通過發揮影響力,讓別人把該辦的事辦成。職能是謀劃和決斷,把人與人的關系協調好,讓下屬心甘情愿地,滿懷信心地為目標而努力完成任務,為下屬決定哪些事能干。要站得高看得遠,選好才用好人,善于發揮自己權力的影響力和人格影響力。最壞的領導就是把好人在不知不覺中扼殺。領導的本質不是攬權而是授權,授權使領導可以謀大事;使部下各司其責,授權能培養人才,使部屬獲得信任感,鼓舞士氣。反之,事必躬親,使下級產生依賴心里。管理是通過執行制度來完成任務,把事情做對。在提高執行上下功夫。無論做領導還是搞管理,提高自身素養至關重要。要用佛家的慈悲去普渡眾生,儒家的思維去齊家從業,法家的謀略成就功名,道家的思想去修身養性。
李真順教授的《領導者語言藝術》讓我們清楚口才是一切才能的先行官,有口才讓你更有風采,是人才不見得有口才,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并教誨我們如何去交流溝通。
呂建強教授的《音樂欣賞》通過播放,對古今中外的名曲講解,從戲曲,美聲,流行,通俗,民歌中,由放棄一切思考的聽覺感受與利用一切思考的聽覺感受去欣賞音樂所傳遞的不同的文化信息,使我們理解了音樂與時代脈搏的'緊密聯系及不同的表達所傳遞的文化內涵。開啟了怎樣欣賞音樂的大門。
趙琛教授的,《復命精神》從全新的視角,以獨特的思維,闡述了復命的本質:復命就是對他人的承諾,在限定的時間內必須給出一個結果。“復命”不僅應該存在于每個人的心中,而是在工作中時時處處得以體現。“復命”單純的講,就是對工作任務的無條件接受,無條件完成和兌現,并在第一時間內答復和回饋。也應將它滲透到生活中去對朋友他人甚至是陌生人的幫助和需求,也是展現我們的人格魅力的最好體現。
中國研究《人物志》第一人的王曉毅教授為我們傳授了古代人的人才鑒識術---識人、知人、用人之千古智慧。通過解析“主德”與“偏向才華”學說:主德就是君主(領導者)之才,偏向才華就是臣民(執行者)之才,偏向才華的性格有突出特點的,應安置在與其才能一致的崗位上,發揮性格優勢。“主德”是理想的君主,其管理才能無突出特長,君主的職能就是選拔和使用人才,“主德者,聰明平淡,總達眾材而不以事自任。是故主道立,則其材各得其任也。--若道不平淡,與一材同好,則一材處權,而重材失任矣”。透視古代偉人的功績,以鑒公司治理,管理之道,審時度勢真正做到量才使用,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王勇教授的《博弈論》告訴我們博弈在不同的信息條件下如何進行互動決策的經濟理論。小到下棋,大到外交中的六國會談都是在博弈。而在“納會均衡原理”則是研究解決合作關系的,內涵是互為最優,合作是有利的“利已策略”,在博弈中如何利用信息傳遞。從囚徒被困的例子看:張三和李四共同犯罪,被警察抓住,隔離審訊。如是一個人坦白而另一個人抗拒,則坦白一方判2年,抗拒一方判7年,如果倆個人都抗拒則判3年,如果倆個人都坦白則判5年,那么張三和李四怎么辦呢?他們面臨著兩難選擇,要么坦白或抗拒。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抗拒,結果是倆個人都判3年,但倆人都處于隔離的情況下無法串供,他倆都會想如果我抗拒對方坦白,則會判我7年,判對方2年,結果是都坦白判5年,也就是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理性的選擇。從這則案例也可看到信息傳遞的重要性,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讓別人知道或者認為自己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愿意合作的人。如果是合作的博弈就要傳遞信息,不合作博弈就要模糊信息。
張國剛教授《儒家思想》讓我進一步理解了國學精粹:國學是以儒家為代表,儒家的主體經典是四書五經。國學就是如何管理的學問。《論語》“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之”;《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經倫天下之大經”。領導就是治國,平天下。做領導者的素質首先是“仁者境界,仁愛愛人。仁的基礎是孝悌,仁的主旨是忠恕,夫人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其次領導者的藝術是君子風范,“君子”。孔子曰:“修已以敬(修養自己,保持敬畏)”中組部部長李源朝說過當領導的要有敬畏心,第一敬畏歷史,你不敬畏怎么能提升自己呢?第二要敬畏百姓,不能太狂妄,第三要敬畏人生,不要游戲人生,對自己的人生要負責。
君子的思想是修齊治平。儒家的經典綱領是《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君子不器的領導藝術:劉邦當皇帝時對部下提出一個問題就是三不如:運籌帷幄不如子房、治理國家不如蕭何、打仗不如韓信。人固有自知之明。他的本事在于讓那些有本事的人至
情至信地為他工作,不但你用他,你還讓他至情至信地為你工作,這就是領導的本事。領導的本事不是你自己有多大本事,關鍵是能不能把那些有本事的人用好。
君子不器,就是你不說自己有多大本事,關鍵是用的人有多大本事,你未必有這個本事,但你的本事是用人。一個高明的領導是教練員,不是運動員。領導是用人之人不是做事之人,是追求組織績效不是個人績效,是提升領導能力不是業務能力。領導是怎么善于籠絡人心,能夠鼓舞他們至情至信的為你做事。劉邦為什么項羽贏,劉邦是教練,一大堆英雄在為他做事情。“賢主勞于求賢,而逸于治事”。領導的用人方法就是使人如器。“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本”,“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無棄才,明主無棄士。”人都是有缺點的,沒有缺點的人未必能做成大事,工作方法是中庸之道:“度、權、和”在錯綜復雜的工作中如何把握好這三個字。過猶不及,“度”。就是分寸,恰到好處就是度。“權”是權變。“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是通變,要與時俱進。“和”是剛柔兼濟。“和”也叫“和而不同”。和不是一樣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無為而治:《老子》“無為”,不要以為是什么都不干,“無為”是如何干,怎么干。“無為”是不要妄為,是順應物與事的規律去做事。關鍵是用好人把好方向。
圓融人生的般若智慧:佛教是圓融的智慧,佛學的目的是擺脫痛苦、煩惱,終極關懷即擺脫輪回。當面對不好的事情,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淡泊(看空):空間上的世界宇宙是無邊無際的。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這樣的無始無終與我們的生命相比,確實太渺小了,我們人生一點悲歡離合,成敗得失算得了什么?事業的成敗得失不影響到我的心境,以平常心來看待。平常心:一是寵辱不驚;二是得失不嗟;三是心平直。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禪機,在工作中掙解脫。學習佛教的般若智慧,有利于使現代人逐漸深刻地認識和領悟到超然一切。寵辱不驚、淡泊名利,該干什么就干什么,以至于最終能培養出世之道,精進勤勉地去做入世的事業的人生態度。把自己的角色做好,在任何挫折和磨難的境遇中都能保持積極樂觀、充實而和諧寧靜的心態,進而達到一種健全而完備的人生境地。
圓夢時間雖然是短暫的,但心得也是有限的,在中國第一流的學府深切感悟了“以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為核心的清華精神,真切體會了清華園“嚴謹、勤奮、求實創新”的學風,恭耳聆聽了各位專家講授得浩如煙海的國學經典,仔細品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雖然走出了山林俊秀,中西兼容、貫通古今、清雅怡人的清華園,卻帶走了清華魂,“行勝于言”的校風,時時激勵著每一位清華人。清華以其博大的胸懷,渾厚的學養接納著每一位前來學習的人。培訓時間雖然只有五天,但清華大學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我受益匪淺,感受頗深。每位專家們觀點鮮明,言辭犀利,風格詼諧,旁征博引,引經據典精彩的講授,讓我終身受益。水木清華,歷史悠久,永遠教誨著我“行勝于言”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7
非常榮幸能夠入選參加此次國學踐行的培訓。此次培訓的師資強大,既請到了孔子的第75世孫、儒家學派代表人孔海欽教授,又請到了釋家洗心禪寺的首座妙華法師,還有理學一派岳麓書院的李兵教授,有中醫代表肖長江主任,有民樂二胡代表張音悅老師,還有主張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的顏愛民教授,顏教授也是國學踐行的發起人。另外還有黃玲教授、易宇教授專門從教育的角度談了她們的思想。
無論是從學派儒道釋法心,還是從為人處事、修身養性、教書育人等各方面,我都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但我發現所有的學派思想在各個方面的運用都有相通性。只要弄明白一條最簡單的規律——用生命去喚醒生命,用能量去感應能量,那么就可以應對世間所有的事物,正所謂“大道至簡”、“道法自然”。
我們把人的內心比作是一個宇宙,而我們所處的空間也是一個宇宙。內心所想,照見現實,世間形形色色皆是內心的呈現。這便是個體的內心世界和外界的同一性。外在世界是同一個世界,但是每個人經歷不同,人心不同,所以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也會有所不同。外在的世界、大自然有其運行的規則,人與自然相處有法則,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有守則,我們簡而稱之為“道”。正為《道德經》中所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其中的奧妙,是不可言說的,得從內心去悟,每個人悟出來的感受又不盡相同。我們把外在的大宇宙當成一個整體,即為“天”,我們內心的.小宇宙為“人”,然后去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天地之間有一個巨大的能量場,我們的內心也有一個能量場。兩個能量場之間可以相互影響。而世間萬事萬物、人人均有一個能量場,這些能量場之間都會互相影響,從而組成了一個大的宇宙。
顏老師說,我們要時常想著自己和宇宙是一體的,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從大自然中汲取能量,從圣賢、君子身上汲取能量,豐富、強大自己的能量場,從而以自己的能量去影響其他人的能量場。我想,這便是“道”,看似無為,卻有為。
能量有正有負。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賢良淑敏德,此為正能量。而與之相悖者則為負能量。正能量與負能量之間可以相互影響,而更為強大者會成為能量場的主宰,這些能量最終會形成一個人的氣質和品格。比如我們會評價這個人是個正能量的人,或者是個很謙卑、溫順的人等等。能量有大也有小,得看個人修為。能量大者,就可以影響更多的人。能量吸收得越多,就越有爆發力。
此“道”與陽明心學的“心、道、得、事”的理論也有相通之處,都強調修內在。不同的是,心學強調自省。心本純凈,只是因為成長過程中有一些自私和愚昧的瑕疵落在了心上,所以要日日自省,每天擦拭,革除內心的私欲,方能使“心”保持原來的純凈和明亮。這與孟子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萬事內求,而不外求。
所以,最終“大道至簡”的“道”,奧妙何在呢?道家已經給出了答案便是——道法自然。難道什么都不作為嗎?也不對,只是說我們對于外界不用刻意為之,而對于自己,最終要落在了“修心”之上。在我們改變不了世界時,我們就先改變自己,讓自己充滿能量,然后散發能量,改變身邊的人和事。
我以前一直參不透儒家、道家、法家、釋家、心學的關系。聽了課后,才明白法家更傾向于“術”的層面,這就是為何秦始皇以法家治國兩代便亡國了。的確單純地以法治國在戰亂時可以快速地穩定秩序,但是在和平年代,冷冰冰的法律只會讓作惡的人心與之打擦邊球。“術”沒有溫度,感召不了人心。我想,這也是為何在漢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我也明白了中西和西醫的區別,就是西醫為術,中醫為道,術解決不了根源問題,盡管說見效快。而中醫之道有一套體系,相生相克,肝的問題往上找肺,肺的問題往上調心,心的問題調養腎,等等。五臟又對應情緒,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脾。悲傷肺,恐傷腎。如果找不到病的源頭,那么治標不治本。大道至簡,修心為上。心境好了,身體也就會隨之變好。對于一個醫生而言,“醫術高明”這個評價很重要,但是“醫德高尚”這個評價更為重要。
教育也是一樣。教為術,育為道。重教而忽略育,那么,孩子即使再聰敏,也未必是一件好事。現在很多案子都是高智商犯罪,所以,學校的教育,教學應當和德育并重。以品德感召學生去學習,引導學生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師應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教書。師德師風好了,那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要學生品德好了,那么以后不管是在哪個行業哪個崗位,他都是在為中華之崛起而做貢獻。德者,本也。作為園丁當為學生樹好根本,再讓他立于天地間吸收能量,駕馭各種“術”,為自己所用,只要根本是好的,無需多加干涉過分修枝,他無論長成什么樣子,都將是有用之材。在教學應用中,興趣為道,方法為術,所以我們應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班級建設中,營造良好的班風為道,班規為術。在親子教育中,愛和良好的家風為道,家訓及具體的實施方法為術。以道御術,事半功倍。
世間所有的大道都是樸素的,這便是“大道至簡”,而所有的事物都要順應規律,這便是“道法自然”,道和術之間,唯有以道御術,術方成。離道之術,術必衰。
此次培訓,感悟良多,于修身養性、于工作生活均有啟發,此文僅是從悟道的一個角度所寫的感想,不專業、不透徹、不深入,聊當一個門外漢胡諏之論。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8
為期一周的處級干部國學專題自選班的學習,自己確實感受到獲益匪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汪高鑫教授講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傳統官方意識形態的確立,蔣重躍教授的克己復禮為仁略說儒與華夏精神,另外幾位教授講的教化觀念與儒學的未來發展、 國學基本書目略講,以及北京四中老師講的從義理到考據:宋明理學及其在明清之際的轉型等課程,高屋建瓴、言簡意賅地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國學思想作了非常全面、生動的介紹,使廣大學員受益匪淺。一周學習下來,我的收獲和感觸頗多,下面是我的一點學習體會,匯報給各位領導和同事,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國學,顧名思義,中國之學、中華之學。國學一詞據查起于清末,與當時歐美西方文化所傳入的西學相對而言,中國固有的學術稱為中學。一直到劉師培先生撰寫《國學發微》,國學一詞才成為國人對中國傳統學術的通稱。廣義上的國學是指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干,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肴、民俗、婚喪禮儀等為枝葉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狹義的國學,則主要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它是國學的核心內涵,是國學本質屬性的集中體現。
人類從XX年開始邁入了一個新的世紀,在社會與科技空前發展、生活日趨富裕的這個具有挑戰性時代,世界各國都在蒙受因道德墮落和喪失理智所帶來的不良后果與痛苦;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令人憂慮的一個共同主題,就是面臨道德危機。世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曾經聚會法國巴黎發表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美好地生活下去,必須有待在發揚東方傳統倫理道德的基礎上,回到兩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并以此精髓來實施人格教育,培養普遍的倫理道德。專家指出,在科學高度發達、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最需要什么?需要道德的感召和教化,需要人的心靈得到修復,需要美德得以復蘇,需要和諧的世界、和諧的社會,對于這一切其落腳點都在于提升素質、培育文明的實際行動上。由此看來,開展國學教育是非常必要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具有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培育傳統道德倫理、開啟人們的思維智慧、肩負起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圣繼學,于萬世太平的神圣使命。
國學教育究竟能給人們帶來什么?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領導們如是說:國學教育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有很大益處,使他們今后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公民,受過良好國學教育的孩子在文明禮貌、仁愛孝道、遵紀守法等人格道德方面比一般孩子強。孩子們在讀經典篇章的過程中會領會到語言美和意境美,從而修身養性,對學習也是種激勵。
自己通過對國學的學習把現代生活與傳統文化緊密地結合了起來,拓寬了看問題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了對道德修養認知的水平,加深了傳統文化的熏陶,更加有利于明理和睿智,使自己懂得了更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概括起來在思想認識領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收獲和提高:
1、進一步認識到了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學思想的博大精深。易經、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凝聚了無數前人的智慧和結晶,雖歷經幾千年的滄桑變遷和發展演化,在今天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社會發展的一段時期內,有些現代人在不學習、不了解、孤陋寡聞的情況下,就盲目地否定這些傳統文化和國學思想,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妄自菲薄,看來這確實是極端無知的表現。短短幾天的學習,加上以前的一些積累,可以說到目前我們只是接觸了國學的一點皮毛而已,盡管這樣還是讓我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智慧光芒的`閃現。
2、形成了對社會轉型期浮躁、物欲現象的反思與啟示。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雖然并不能說追逐利益就等同于市場經濟,但最起碼可以認為追逐利益與市場經濟是相伴而生的,是一對孿生兄弟。在當今的社會轉型期,很多人做夢都希望自己能一夜暴富,人們往往為了追逐經濟利益而放棄了自己的道德和良知,物欲橫流、人心浮躁,仇富心態日趨嚴重,社會矛盾在某些領域日益尖銳。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向何處去,我們應該怎么辦?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知識寶庫,現代中國人可以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用以指導我們的行動與實踐。正如專家教授們在課堂上所提及的:人們所說的幸福只是一種感受或者叫感覺,我們的責任是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媒體提醒人們,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窮的欲望中去,面對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人們都必須有個度的把握。
3、有利于指導今后的工作與實踐。一周學習的另外一個感受是學一點中華傳統文化和國學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的工作與實踐是非常有幫助的。作為一名從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黨員領導干部,自己的工作性質:在內部主要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外面(即社會上)還是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在工作中既要堅持原則,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同時又要保持一定的靈活性,我認為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儒家與道家的統一,是山與水的融合。還有,一張一弛乃文武之道,工作的節奏和尺度需要把握好,無論是對自己、對別人還是對同事、對下屬都是同樣的一個道理。
4、另外對個人及家庭生活方面也有所啟迪。這次授課的教授們有好幾位都提到了家庭的幸福對人生來說是最為重要的,這一點給我觸動不小。自從1980年結婚以后,我夫人和孩子一直不在我的主要視線之內,可以說我為了個人的所謂事業而放棄了也許是更為重要的東西家庭的團聚,說起來感覺自己真是有點愧疚。當然,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夫妻之間朝夕相處應該不是婚姻幸福美滿的主要標志,或者說不是唯一的標志。在這次為期一周的國學專題自選班開始前,我正好在看美國英特爾公司副總裁、首席技術官(cto)撰寫的一本書《平衡的智慧》,書中的理念與這次教授們的觀點可謂是不謀而合。如何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求得一個平衡,實現道家所推崇的魚與熊掌兼得,是每個職場人士需要面對的一個課題。
通過國學培訓班的集中學習并結合上級組織開展的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活動,使自己逐步認識到又一層道理:即中國古代的哲學,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國學從本質上來講,就應該是一種辯證的科學發展觀。中國古代哲學的五行理論,講究事物性質的演變和相生相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的思想也深深地扎根在中華民族的思想深處。也許正是中華民族正是基于這樣的哲學,中華民族做事總是比較低調的。不露富、不囂張仍然是現在很多家庭的教子原則。《老子》和《易經》中的許多表述,雖然不一定能為世人背誦,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東西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古話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為人,還是謙虛一點的好。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雖然已經成了中國人古來已是嫉妒成性的證據,但是這是對人性的最真實的剖析,論證的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道理。所以,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當然,隨著人們的覺醒和學習的深入,我們大膽地喊出了以人為本的口號。但是,這個以人為本,仍然必須建立在社會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中國歷朝歷代的更替,除去外族入侵的原因以外,哪一個不是因為社會財富分配的兩極化而導致的天翻地覆慨而慷?同樣的,在教育的科學發展的問題上,《易經》也早已指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我的理解是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來向老師學,求老師教,而不是老師去求學生學,那樣的效果會適得其反。只有始終保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掌握了學習方法的學生,才是具備發展潛力的學生!
中國目前的問題在于,我們固有的步伐頻率,已經被西方所影響,陷入了他們的頻率陷阱之中;既然我們無法擺脫他們的影響,那么就要主動用我們的步伐去影響他們的頻率。因此我認為,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讓全世界都能平心靜氣地安靜下來,仔細想想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對全球人民都有益的事情。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9
xx年 3月22日至23日,我有幸參加了在莒縣教研培訓中心舉辦的國學經典教學觀摩培訓,時間雖短,但受益匪淺。國學文化可謂博大精深,簡短精悍的文字,蘊含著無盡的智慧,深深震撼著我的心靈。
來自臺灣的一線教師段心怡女士和莊溎芬女士,就臺灣的國學教育從政治層面和學校學生家長的普通層面,給我們做了講座。段心怡女士報告的主題是《傳統文化教材課程設計理念》《如何提點出論孟思想的現代意義》。莊溎芬女士的報告主題是《臺灣的語文教學與儒家經典教育》《論語·論學課程設計》。
我覺得,學校作為傳承與發展文化的載體,在引導和弘揚先進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文化建設是我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經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每一個人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現代中國人。為此,我們也積極響應,廣泛開展"讀經典"活動。讀經典能更好植根于民族傳統,掌握優雅、精致的祖國語言,感知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從而引導學生修身立人,明禮誠信,厚仁篤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積極營造"誦讀國學經典,積淀文化底蘊"的書香校園、書香家庭、書香社會。
一、教師悟領經典修身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教師真切感悟經典之美,品味與書為友的樂趣,激發熱愛祖國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通過學習經典讓教師體會以德明志、博學多才的內涵,使教師們多一些文化積淀,寫起文章來如行云流水,說起話來字字珠璣。教師們只有深刻認識到容納下縱橫千年的文化的國學,才會在無論什么樣的環境下淡定從容、高雅脫俗。國學,是最質樸的人生指南,是對世界的精辟認識,對為人處事的.精準總結,日常行事的準則;學習國學,可以陶冶教師的情操,提升教師文化底蘊,實現教師的升華。
二、學生誦讀經典促成長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生,在家里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儲蓄銀行,誦讀就是最好的貨幣,在學生時期將最好的貨幣存在他們心中,長大后定會受益終身。學生通過背誦和練字潛移默化地將歷史地理,道德禮儀,生活知識和識字閱讀能力結合在一起學習語文,使學生在讀誦的過程中語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從根基上自然生長獲得語感語境。經典美文誦讀可以破解當今學生"讀書苦,苦讀書"的現狀,走出一條快樂閱讀之路。為他們今后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至于國學課到底怎樣教?聽莊溎芬女士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其實,我們教師只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并熱愛民族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借助教材,自主感悟。我們只需要求學生讀通了讀順了讀出美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能熟讀成誦,而不求甚解,讓學生沒有一點壓力地學習祖國的精粹文化。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10
興國學,任重道遠,匹夫有責
誦讀經典有益于育德、勵志、啟智、明史,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人的素質的重要途徑。可誦讀經典很盛行,校校興起,卻發現誦讀后學生的`道德素質、文化素質難有明顯提升,沒有煥發出古詩文經典應有的活力。帶著這些迷惑,與學校老師一行四人來到20xx實驗學校,看到了孩子們的積極快樂放松的生活、看到了他們的日常習慣、更看到了孩子們是如何寫字識字和讀書……老師們說曾經我們追求背誦數量,機械遵循誦讀經典不求甚解,現在來20xx學習見識到學校的教育教學生活,看到了孩子們良好的習慣,好像才熟悉了國學到底該如何進行了。
走近了20xx實驗學校,我惶恐不安,覺得自己教了幾十年的書談不上誤人子弟,可離真正的教育相差懸殊。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發出內心感嘆:興國學,任重道遠,匹夫有責。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11
經過此次的學習 ,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二、國學讓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里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于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
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里面對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后, 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12
20xx年9月13日9月15日的三天國學培訓課程,讓我感觸頗多,受益匪淺。其實生活中許多樸實無華的道理看似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含義。國學文化可謂博大精深,簡短精悍的文字,蘊含著無盡的智慧,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心靈。
現代化帶給人們更多的物質享受,卻并沒有帶給人們更多心靈的快樂,反而帶給人們的是更大的空虛和壓力。面對這煩躁的社會,許多人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心中少了那份寧靜與自然。當全社會都只是以追求物質的享受為樂,而精神卻變得一片荒蕪時,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我們不要只在那里感嘆現代社會“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現在已經到了該我們靜下心來,研讀先哲的教誨的時候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炎黃子孫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靈家園。國學經典則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中國人的文化根基,是中華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讀讀我們國學經典中的語句吧,我們祖先早就通曉關于學習、事業乃至人生的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當,“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道理直到今天,一樣的適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出生時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來環境的熏染,差距越來越大。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于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香九齡,能溫席。”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一位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我們現在的許多同學家境優越,整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卻不知知恩圖報,孝敬父母,有的還對父母大吵大鬧,整天這個不滿意,那個不順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學習,而是好逸惡勞,學習不努力,喜歡趕時髦,比吃穿。父母為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學生要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能愛他人,愛集體,將來長大才會愛社會,愛祖國。教育學生現在力所能及的幫助父母做些家務活,聽父母的話,長大后不僅要很好地承擔對父母應盡的贍養義務,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而且要盡心盡力滿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時間多陪父母聊聊天、說說心里話,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懸梁刺股,囊螢映雪。古人沒有我們現在這樣優越的條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師教導著我們,書本都是嶄新的,爸爸媽媽給我們買了漂亮的書包、文具。這么好的學習條件,是古人所沒有的。如果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沒有刻苦、努力學習,就辜負了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期望。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就必須從現在做起,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列寧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字經中的榜樣比比皆是,從“溫席的黃香”到“讓梨的孔融”,從“八旬梁灝大廷奪魁”到“天才少年祖瑩、李泌”,這些榜樣都十分明確地告戒我們:向他們學習,就能有所作為。我們學生要把榜樣作為模仿的對象,以榜樣的行為規范自己的舉手投足。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留給現代人的閃閃發光的星星,映著那如太陽般燦爛的中國古代歷史,在我們混沌的內心散發出強烈的光!它猶如啟明星,我們智慧的光輝也終將散發光芒!
通過對國學及《弟子規》的學習,“孝”是我最大的'收獲!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暴走媽媽割肝救子”的故事,短片看完禁不住潸然淚下。想起平日里父母給予我們的點點滴滴,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包含的滿是拳拳愛子之心,細微之處都是感動。人們都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想起我每次出門父母都必送我到車站,無論寒暑,風雨無阻。又聽人說,父母給予孩子的是路,綿延不絕,而兒女回報雙親的是線,縱是千里也有終點,不禁頓感心酸。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今后真的要多努力了!
“孝”是什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定義,它或是每天早上一句關心的話語,或是一頓不怎么可口的飯菜,或是我們小小的成就。它或大或小,但有一點是天下父母所期望的,就是自己好好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想起了董總兩次哽咽時說出的話,一次是作為女兒說起自己智力漸衰的母親,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出生都有一個故事,不要在雙親健在時不懂得珍惜,給自己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一次是作為母親談起自己膝下的兒子,父母其實不需要兒女給予自己什么,只要兒女過的快樂就是莫大的欣慰。簡單樸素的語言,身份角色的轉變,道出了所有天下父母簡單的心愿,也為天下兒女敲響了警鐘。想想這一天的培訓,哭也哭過了,笑也笑過了,日漸麻木的心情被喚醒,豁然開朗的感覺。告訴自己好好學《弟子規》吧,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是歷史沉淀下來的精華,滿滿的都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13
福州德學書苑于20xx年10月5號、6號,在廈門舉辦的為期兩天的第一期“兒童國學師資培訓”圓滿結束了!這次培訓的全過程,我緊跟其后,感觸之深也,現來談談自己的心得與體會。
對于這次培訓,首先要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配合,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才能在活動結束時畫上圓滿的句號!
我們從整體來講,首先是守時守紀,不管是上課的老師還是所有的學員能做到不遲到、不早退這是非常難得的;還有上課(早上8:0012:00,下午2:006:00,晚上7:009:00)的時間安排,飽滿有序,前不用等待,后又不拖拉;課堂紀律和環境衛生大家都能自覺的遵守和打掃。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大家在無形中都做到了,感覺這象一個家,一個團結、和諧、共進的大家!也為我們舉辦下期的培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是活動的實用性和互動性,培訓的內容都是結合大家的實際問題,經過再三思索安排的課程,內容少理論多應用,為了讓大家邊學邊應用,課程講解中師生的互動性更為重要,俗話說:“聽到不如看到,看到不如說到,說到不如做到”。在兩天的培訓中,大家都能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配合,主動學習,參與互動,使之學有所用,更是學有所獲!
從我個人來講,這次培訓進一步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讓我跨向人生目標的另一個高度,對實現人生的價值觀具有深遠的`意義!
我是一個做事認真、嚴謹的人,沒有把握的事我絕不敢做,無形中壓力好大,根本不知從何下手,恐怕做不好,辜負了大家對我的期望。要在較短的時間內,準備一場講座的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這畢竟是我人生中的又一個第一次:成人的“講師”!帶著欣喜和恐慌、膽怯和緊張,這時多虧毛老師的不斷支持和鼓勵,幫我梳理程序,不斷增強我的自信,最后終于戰勝自己,每天跟自己說一遍“我一定可以”,就這樣我跨出了我人生的又一!這里充滿了感恩---感謝!
人雖然有了自信,但你要有足夠的能力給大家想要的。對于講座的內容,為了能讓大家理解、接受和更好的應用,我也下了不少功夫,憑借十幾年來的教育經驗,結合經典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精心設計每一個學習內容,盡量做到生活化。互動游戲,大家玩的不亦樂乎;示范課中,請大家模仿孩子,從返童年之趣;我也非常佩服培訓中唯一的一位男性(雅麗爸爸),他有著自己的自信和對教育孩子的執著,課程中的互動也好、示范課也好、模擬上課也好,都能主動、積極參與,給我們所有的爸爸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也給我的課程增添了另一份色彩;還有當天自己上課后的錄像,我都要加夜班回顧一下,看看是否有遺漏的內容或要補充的內容,盡量在下節課上補上,目的是想讓大家有所獲得!這就是我,事事要求完美的我,還算是成功的邁開了這一步!這里充滿了信任、支持---感謝!
當然,事事要求完美,但很難做到盡善盡美,這次培訓中也有很多的不足:培訓的硬件設施有些欠缺;講師的儀容儀表、語言語速、動作的規范性還需再加強;課程過渡環節、細小環節的隨意性還要更具體等!這里充滿了支持、配合、理解---感謝!更要講的是我的兒子小丁丁在兩天的培訓中他也積極配合、盡量不打擾我們的學習安排,能獨立讀書、學習、玩耍,有時還能當回大家的小小老師。這是我非常欣慰的,也是我最想要的:孩子在讀經典的大半年中,有了很大的變化:從一個調皮、好動,缺少自控能力的孩子,變得懂事、穩重、好學了,真的,識字能力、記憶能力、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行為習慣和自信心有了不同層次的提高。這讓我覺得在這之前付出辛苦、汗水和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這里更是充滿了感恩---感謝!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14
今晚又是一個吸收新知識的時刻到了,我又帶著我的記錄本早早的坐在培訓室等待,這已經是第八次的培訓了,今晚的培訓師,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女老師,她叫燕子老師!真是人如其名一般活潑靈巧。
一口齒伶俐的標準普通話,高雅端正的北京人氣質,已經吸引了我。今天她所要給我們講解的是《國學經典》,這對于我真的是很有幫助了,因為我就是教小朋友這門課程的,可見是雪中送炭吶。
她整個的局面控制的非常穩,她的思路也清晰明了,從最基本的給我們做講解,課程的流程,時間的把握,該注意的細節,幼兒的感受。古詩詞要求:讀誦吟唱舞,常規活動的經典問候,還有簡單風趣的小律動,真是所謂為幼兒園小朋友,量身打造(邊做動作邊念):國學經典大聲的讀國學經典有感情的誦國學經典放聲的唱國學經典翩翩的`舞,別看小小的一個律動,可以活躍小孩子的氣氛,從而讓他們隨著老師的腳步,學習今天的國學經典內容,這也是作為一個良好的導入工作。
講了上課的常規活動,她又細細的與我們分享圖畫閱讀,引導幼兒完整的觀察圖畫內容(以上到下從左到右)切記不要指著圖畫說小朋友你們看到了什么呀?那是最沒有教學意義的做法,小朋友只會說太陽月亮海……這時候可以引導幼兒說完整的話例如:我看到了海我看到了大海老師指導:在這副圖畫中,我看到拍打著沙灘的美麗壯觀的大海,就是加修飾詞,讓是句子變的更完整,生動,這就是引導幼兒說完整的話。
對于上課的幾點要求,也做了較詳細的解說有七:1語言清晰2減少無效性的手勢3引導幼兒說完整的話4注重細節的引導5圖畫內容總結6整體欣賞7文字閱讀。還給我們分享了,她所遇到的一些普遍性問題,很多老師呢,講了圖片,下面準備導入主題,這個時候孩子們有點鬧哄哄的,他們有點坐不住的感覺,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老師沒有銜接語,所以一定要保證句子的連慣性,而不是東一句西一句的,那樣不能夠給孩子吸引了,才從而容易造成那種情況。
先后又給我們介紹了識字游戲,誦的基礎形式和要求,吟的方式方法包括需注意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的東西,我都記在了腦海里,這樣子的經典講座我真的很想多聽幾次,很合我的胃口,很高興自己學到了這么有益的知識,從這一次的培訓我告訴自己,不單單總是照著別人打好的例子來做,那樣永遠得不到進步,我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有自己的話可說,有自己的話可談,有自己的見解。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15
4月12日至4月15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教育學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子課題實驗學校國學教育研修課程在珠海舉行,莊嚴老師國學課題“誦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推進教育和諧”組全體成員,有幸聆聽了來自于全國各地優秀名師的教導,大家紛紛表示獲益匪淺。
在為期四天的培訓中,中國著名教育史學家、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郭齊家專家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學國學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指導專家,著名吟誦專家、中華吟誦學會秘書長徐健順,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學國學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指導專家、江蘇省徐州市經典國學教育研究會理事朱玉昆帶我們理論指導,更有來自一線的老師珠海容閎學校國學研修中心主任李曉輝和廣州市明德廣地實驗學校優秀國學老師謝敏的實踐經驗的傳授,所有與會者都經受了一次深入淺出,卻又耳目一新的研修。
其中,郭齊家專家在做報告《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與傳承》時,指出我們要用好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他說,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源遠流長、豐富深厚,培養熏陶了無數仁人志士。例如,重視道德教育和道德培養,注重氣節與操守,強調人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倡導不計成敗利鈍、不問安危榮辱而以天下為己任的寬廣胸懷;等等。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對世界教育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探尋其時代意義,使其精華在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的觀照下實現新的發展、發揮更大作用。郭齊家老教授還給我們講了《文化傳承與立德樹人——青少兒讀經的思考與建議》,郭教授強調對于青少兒讀經這件事應該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在孩子青少兒時期,父母和孩子一起吟誦經典是最好的事,不要礙于情面,要每天和孩子一起讀,讓孩子受到熏陶。要多讀古詩文,扎好中國根。扎好中國根,學做現代人。
而來自江蘇的教授朱玉昆老師重點講了作為中小學老師,如何更快地了解國學經典,怎樣運用經典來迅速有效地提升自己。朱老師推薦了四部經典:《大學》、《心經》、《道德經》、《弟子規》。朱老師告訴我們,一切經典的學習最終都要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去。學習國學經典的方法技巧主要有“讀、感、悟”。來自于中華吟誦學會的吟誦專家徐建順主要給我們介紹了古代讀書法的意義、今天吟誦讀書法的由來以及意義。他經過各種方式的展示“讀”,向我們指出,吟誦是每個地方,每個人的旋律都不一樣的,特別他通過詳細地分享《靜夜思》的各種讀法,向我們展示了吟誦之美。接著,他給我們傳授了吟誦的九大規矩,其中,有“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入短韻長”。最后,徐建順教授響應大家的要求,為我們展示了幾首文體不一樣的詩文吟誦,讓我們接受了一堂吟誦盛宴!
徐教授講座完畢,是來自于廣州番禺明德廣地實驗學校的一線國學老師謝敏給我們帶來一場《師者——點亮人生》的.講座。謝老師以自己的曲折的教育生涯告訴我們,吟誦是對自己、對學生、對社會的最恰當的抉擇,因為這份抉擇成就了自己、學生、學生的家庭。她生動闡釋了自己“用中國文化精神做教育”的觀念,并與我們分享具體的實踐與收獲過程。讓我們這些一線老師深受啟發!
最后,珠海華發教育集團副董事長、容閎學校校長王韋華先生給我們講了:《導讀——君子之道、儒學之本》。王校長給我們講了“四書”的學習次第和“四書”讀法概要,王校長給我們介紹了四種學習方法:精解字詞、初識文意、融通文蘊、神交古人。同時,珠海容閎學校國學研修中心主任李曉輝老師給我們介紹了珠海容閎學校的創辦過程和辦學理念,同時還重點介紹了容閎學校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探索過程。
為期四天的培訓,讓我們課題組成員們收獲良多,大家都更加明確了吟誦的意義,感受到了吟誦的音韻之美吟誦之樂,收到了極大的鼓舞!相信,我們的國學經典課題會開展得更加扎實、有效!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國學經典培訓心得體會11-10
國學培訓心得09-22
國學經典培訓心得體會15篇04-13
國學培訓心得體會15篇05-09
國學經典培訓心得體會4篇05-07
教師國學培訓心得體會04-11
教師國學培訓心得體會03-01
國學培訓的教師心得體會11-23
教師國學培訓心得體會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