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

時間:2023-04-24 15:49:10 心得體會 我要投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能夠培養(yǎng)人思考的習慣。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對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現代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社會里,人們已經淡忘了中國五千年總結下來的文化,個人的金錢欲望和享受的生活狀態(tài)占據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欲橫流的今天,傳統(tǒng)的優(yōu)良的東西,越發(fā)珍貴起來。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然而,眾多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道德教育,特別是德行教育。

  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因此出現了德行危機。人們大聲疾呼,要恢復中國人固有的傳統(tǒng)美德,諸如公正、誠實、良知等等。

  社會上的許多現象讓人感到震驚,例如12歲的孩子販毒、14歲的女孩子生孩子、16歲的中學生殘忍的殺死母親,…;雖然他們和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感受陽光雨露,可是,他們純潔的心靈被污染了,從小就喪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就走上了邪路。

  人的成長,主要決定于他所接受的基礎教育影響,我們把家庭教育稱之為扎根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正是因為它對人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的,直接決定孩子基本道德品質形成,價值觀的取向方向。簡單的說做人的最基本原則、道德習慣大多都是由家庭來完成的。

  中國傳統(tǒng)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倫理道德教育的開始,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xù),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這一傳統(tǒng)為孔孟承傳下來,成為維系中國傳統(tǒng)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人從一出生開始,首先面對的就是家庭,在家庭之中孩子從父母特別是母親身上,學習如何處理好這些基本的倫理關系,所以古語講:“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一個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親言傳身教的正確影響,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與人和睦相處、形成了謙恭有禮、嚴謹誠信的待人接物態(tài)度,培養(yǎng)起了忠孝悌信、禮義廉恥的品格,走入學校、進入社會才知道如何讓與朋友、同事、乃至于陌路人的和諧交往相 處。

  可現在許多人可能智育上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發(fā)展,德育卻捉襟見肘。舉幾個身邊的例子:乘車時,學生在那里安然的坐著,卻不給身邊的老奶奶讓座,甚至有時在車內能聽到人們大講臟話,互相彼此漫罵,隨地亂扔廢紙……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文明離他們越來越遠,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他們身上也消失殆盡。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yǎng)父母之身、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之志,養(yǎng)父母之慧。 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zhàn),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里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yè)、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于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為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會有大得。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一個人的道德也是一樣,也要不斷的積累,古人說厚德載物,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厚德,一個人才能不斷的發(fā)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物質條件只能滿足人們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個人真正成熟、進步、懂事。“家貧出孝子”,比爾.蓋茨說過這樣一句話:“給孩子留下能夠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但不能給他留下無法生存的包袱”,還有人這樣說:孩子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有何用?孩子沒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又有何用?物質財富總會有用盡的一天,常言到:富不過三輩。能讓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財富。

  文化影響著后來者,后來者又傳承、修正并補充著文化。在歷史進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穩(wěn)地發(fā)展與進步著,波瀾不驚。而現代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傳統(tǒng)文化,成長于文化斷層期的我們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獵可能也會感嘆地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tǒng)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可是到底什么是時尚,什么是潮流!那些聽起來華麗無比的詞語真的讓你過得好嗎。很多人在尋求人生的歸宿,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可是卻有太多人在追尋中迷失自己出發(fā)的目的,最后偏離得面目全非。

  別說物欲太多,誘惑太美,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你不能在永久的黑夜找到靈魂的歸屬,只會在陰森的墳場游蕩。根源在于你舍不舍得放掉手里抓著的墮落之繩,試著找到星點的光。前衛(wèi)的東西未必就是絕對的好,很多時候傳統(tǒng)的東西也許能指引你找到靈魂的歸宿。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2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對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欲橫流的今天,學習傳統(tǒng)的優(yōu)良的東西,漸漸被大家覺得稀奇了。這是為什么?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fā)揚光大。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jié)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局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里,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fā),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么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于一個群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么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么。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欲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么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里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yǎng)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yǎng)性呢?

  對于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于社會于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應該怎么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tǒng)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說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后,我知道一個要有著豁達心胸才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tài)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于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3

  在拙作碧云隨筆中我已經談了不少文物藝術類的話題。今天想談談第五點,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宇宙觀的問題,這其實就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我們古代先賢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用樸素的歸納法,分類法簡單巧妙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你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學說呀!這個學說雖然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但是卻在近現代受到了批評和非難,1840年以后列強入侵中國,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了中國落后的局面,很多人就把這個問題的癥結歸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限制了近代科學的發(fā)展,導致了中國受制于列強,我個人認為這是十分片面和錯誤的。中國的落后絕不是文化造成的,試舉一例:就拿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來說吧,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尤其是八股文,可以說早已是臭名遠揚的了。從本世紀初或上世紀末,就已被人罵臭了。直到近年報紙上,還有人寫文罵它,可以說是罵了已一個多世紀,可是八股文這一經歷明清兩代,延續(xù)了五百年的惟一教育、考試專用文體,五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無一不是這一教育制度訓練出來的人。

  在漫長歷史時代中的那些名人,那些學者,那些志士仁人,今天尚均予以肯定。而培養(yǎng)他們的卻是腐朽不堪,空洞無物的八股文教育,這又該如何解釋呢?科舉考試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學習的地方,我們在這里暫不討論。我認為中國近現代的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政權的政治家的無能造成的,就看清朝入關后的十代皇帝,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從道光開始清朝就開始加速衰亡了,道光帝讓咸豐繼位就是一個原則性的大錯誤,其實恭親王奕欣的能力和素質比咸豐強的不是一點兒半點兒;咸豐就是一個無能的昏君,后來的慈禧太后就更不用說了,慈禧就是一個家庭婦女呀!不過這個人思維敏捷,有一定公關能力,如果操作一個家庭還行,讓他統(tǒng)治一個國家,那不是開玩笑嗎?中國的半個多世紀就是在這些愚婦稚童的手里,那還能有什么好結果呀!!當然也要看到是時事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事,就拿偉大領袖毛主席說吧,我認為他本來可以把中國搞的更好一點兒,他的能力,權威都可以把中國建成一個具有民主政治的新中國,但是他是1893年生人,是光緒22年,他本人有社會給他的影響和局限,所以他最后搞了一場

  ,用葉劍英同志的話說,使中國的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

  陰陽五行學說的內容是什么呢?很簡單就是陰陽加上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國古代的先賢很睿智,他們觀察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起來是紛繁復雜,其實就是兩大類,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兩大類,這就是陰陽,比如說太陽和月亮,男人和女人,水和火,勇敢和怯懦等等等等,這樣分類雖然簡單但是分析事務的精度就不足了,所以就提出了五行學說,在對自然和事物的長期觀察中得出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不同的類型來概括萬事萬物。以金木水火土的生剋制化來概括萬事萬物相互間的關系,這種提綱攜領的方法把復雜變成了簡單。陰陽五行學說描述了世界萬事萬物的屬性和狀態(tài),他是屬性和狀態(tài)的函數,這是靜態(tài)的描述,而周易是對陰陽的動態(tài)描述,是把陰陽變化的過程呈現出來,64卦里的每一卦都是說明了事務變化的一個過程,說到這里我已經把陰陽五行學說和周易的關系說清楚了,同樣命理學呢,就是對五行金木水火土變化的動態(tài)描述,當然這里面也包括了陰陽的變化過程,這是一回事,所以我們可以把周易叫做陰陽動力學,把命理叫做五行動力學,其實奇門遁甲和大六壬都是陰陽五行的動態(tài)描述,只是前者重點在于天干,后者重點在于地支,這就是古圣先賢之心法也!!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構成的六十花甲子從表面上看是我國古代先賢記錄時間的.一種方式,其實他是陰陽五行學說的進一步細化,比如說十天干,其實就是10個自然數,但是他不僅僅是十個數字,而是把他賦予了陰陽五行的生命。

  總之陰陽五行學說是一個認識論,是對人生,世界和宇宙的認識論,他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力圖進一步的對人生,世界宇宙加以更細密的說明,他不是方法論也不是實踐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是比較滯后的,這一點我們應該清楚。西方科學的方法論和實踐論應該說發(fā)展比較先進,但是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由于認識論的枯竭,所以也會走上歧路,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大家可以討論!

  中國的堪輿學即風水學,就是應用陰陽五行學說對空間進行的研究,其實中國的風水學說是世界第一的先進科學,其他的國家和地域根本就沒有的,是我國古代先賢在生存斗爭中積累的最輝煌的成就,可惜被很多無知的人看做是迷信,而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其實那些大喊風水是迷信的人,對什么是風水一無所知,我自己進研風水數十年,覺得我們祖先的偉大和輝煌,我希望有志青年你們先不要輕易的下結論好不好!你自己先學習學習,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教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然后再下結論。

  如果你是學習天文和歷法的專業(yè),你就應該清楚我國古代天文歷算的偉大成就,這些成就就不僅是認識論的范疇了,就已經進入了方法論和實踐論的領域,那么你學習過中國古代的建筑學專著—魯班全書嗎?你學習過天工開物嗎?你學習過九章算數嗎?可惜我老了,已經沒有精力再涉獵這些領域了!我希望能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的全過程,做一個全面的描述,看看我國傳統(tǒng)文化那一點比西方的所謂科學落后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4

  8月23日—29日,本人有幸參加了由肇慶市教育局組織的為期7天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交流,深入學習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觀》、《弟子規(guī)》等課程,學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心得體會。教授們的講座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淺出,使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同時讓我深有感觸,受益匪淺。

  一、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通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guī)》、《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yè)、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為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guī)》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心得體會《學習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心得體會》。”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

  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著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游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伙伴們玩戶外游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于他們成長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經、弟子規(guī) 、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后人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個人若能在孩童時期就汲取人類最好的精神營養(yǎng),早早培養(yǎng)起自學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開展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的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廣泛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輝煌成就,這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養(yǎng)大有好處。相信通過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的教育,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給他們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用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來點亮孩子的心靈。

  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著密切的關系,學校教育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后再做事。萬事德為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育人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之能夠在現代化建設中發(fā)揮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當今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5

  翻開塵封的歷史,有多少賢人雅士憂國憂民的情懷讓我們感動,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精神財富。而處在浮躁的當今社會,多少人荒廢了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這又怎么不讓人憂心呢?

  姑且不說北京舊城墻被拆除所帶來的物質文化和傳統(tǒng)精神文化的丟失,有的地方爭先把古代名人當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創(chuàng)造收入,就讓人大跌眼界。試問:有誰還在真正捍衛(wèi)民族文化?

  節(jié)日是一種文化習俗,節(jié)日的意義,主要在于弘揚一種文化,倡導一種精神,如果借節(jié)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節(jié)日的文化價值,讓節(jié)日埋沒于集中進行的物質消費中,依附于它的休閑活動,自然會變得乏味。節(jié)日,不能僅僅被當作是消費和休閑,人們更應注重享受文化的滋養(yǎng)。因此,“黃金周”不能只有“黃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春節(jié),這高懸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燈,以其獨特而永恒的光芒映照著當代社會生活。這樣的光芒,明亮又溫暖,從滿滿羈旅風雪夜歸,到春運期間滾滾人潮,構成了從古到今中國春節(jié)來臨之際永恒的景觀。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系的更新。現代化的進程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是改變不了春節(jié)返鄉(xiāng)的洶涌人潮,改變不了天下游子們的一片歸心。它是中國民眾一年一度的情感釋放日,我們應該努力使充滿活力與溫情的傳統(tǒng)春節(jié),永遠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文化多樣性中閃現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節(jié),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jié)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清明節(jié)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系。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wěn)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季節(jié)儀式。

  中秋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大節(jié)。起源與人們對月亮天體的崇拜,復合了古代秋嘗與祈求子嗣等內容,蘊含了中國人家庭團聚、分享親情、向往美好的人倫理想,具有整合與調節(jié)社會關系的重要意義。賞月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溝通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系協(xié)調的有效途徑。在人心日漸疏遠的今天,中秋賞月仍然寄托著中國人“天上月團圓,地上人團圓”的情懷。對于今日的中國人來說,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jié)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說:“只有整個社會具有文化良心,我們的文化才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長的路上,我那不變的初衷——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始終伴我左右、牽著我的手,于是我成長的腳步更沉穩(wěn)、更堅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__年,為了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提高全鎮(zhèn)村民文化素養(yǎng),推動我鎮(zhèn)文化建設向縱深發(fā)展,組織開展有效活動,取得一定成效。現就我鎮(zhèn)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關活動情況匯報如下:

  一、中小學校認真開設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

  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關鍵在教育,教育重點在廣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課堂在學校。我鎮(zhèn)中小學自__年下學期起開設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中小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要求每周不少于一節(jié)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并倡導通過有關課程及活動開展書法教育、國學經典誦讀等活動。例如,各小學在國學經典誦讀,主要誦記內容以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yōu)秀古詩文篇目:《三字經》《弟子規(guī)》《論語》《大學》《中庸》、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等。同時,精選中外現、當代美文。一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yōu)秀古詩文20首、《弟子規(guī)》或《百家姓》。二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yōu)秀古詩文20首、《三字經》《論語》1篇。三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yōu)秀古詩文__首、《千字文》《論語》4篇。四年級:優(yōu)秀古詩文20首、《論語》、寓言故事十則、神話故事。五年級:《大學》《中庸》、現代詩文10篇。六年級:《孟子》、現代詩文10篇。在確定內容后,提出多項落實的措施:保證誦讀時間、保護誦讀興趣、積極創(chuàng)新誦讀形式、做好檢測工作、閱讀篇目的保證。在初中學校,我鎮(zhèn)設立了選修科目:內容有國學經典課、文學欣賞課、楹聯教學、詩文寫作、書法等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傳統(tǒng)文化科目。對于該科目的考試,老師們讓同學們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寫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學后的心得體會等即可。

  二、農村現代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并舉

  我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人們從長期實際生活經驗中概括出來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形成。我鎮(zhèn)能夠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資源和方式,如各種法定節(jié)日、傳統(tǒng)節(jié)日,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革命領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歷史人物誕辰和逝世紀念日等,加以開拓和創(chuàng)新,開展主題班會、專題演講、知識競賽、歌詠比賽、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引導中小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感,提高道德修養(yǎng)。現代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培養(yǎng)村民的興趣特長和創(chuàng)造能力、動手能力。為此,我鎮(zhèn)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拓寬文化領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圍繞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等主題,充分表達對祖國、家鄉(xiāng)的熱愛。

  1、開展“感恩共產黨”。__年底,我鎮(zhèn)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舉辦“感黨恩。黨員固定活動日”文藝晚會,激發(fā)黨員奮發(fā)向上,努力拼搏的熱情,創(chuàng)先爭優(yōu)爭當一名新時代合格黨員。

  2、開展“感恩祖國”。__年國慶節(jié),中小學通過組織開展“建設幸福中國”主題讀書活動,提升學生感恩祖國、保衛(wèi)祖國、回報祖國的樸素情感。

  3、開展“感恩父母”。__年端午節(jié),通過組織以“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為主題的“感恩心語”活動,引導青少年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鼓勵青少年跟父母真誠交流、坦露心聲。

  4、開展“感恩自然”。通過開展“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為主題活動,在中小學生中倡導低碳理念,宣傳“善用資源,服務公益”精神,教育學生及其家長參與環(huán)保、關愛自然。

  三、打造品牌和亮點,形成長效機制

  我鎮(zhèn)形成傳統(tǒng)文化教育長效機制,采取了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在中小學,“輝煌共和國”“歷史的選擇”“魅力漢語”……豐富多彩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在弘揚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樂讀”“美讀”,受到良好校園文化的熏陶。在全校師生的踴躍參與下,校園誦讀氛圍愈發(fā)濃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6

  在這個物欲橫飛的世界里,或許你的那顆心早已和我一樣的浮躁、不安!而曾經的那份安然、恬靜已漸漸地丟失,在現實面前喪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運兒,在我的大學生活中遇到了"小傳",并讓我重新找回了那顆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傳"是我們學院"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基地"協(xié)會的簡稱。遇到"小傳"是在我大一快結束的時候,那時看到老師和學姐學長們在校園里做宣傳!"小傳"的宗旨是:繼承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為和諧社會的創(chuàng)建注入一份力量!從此,我便愛上了這個協(xié)會!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小傳"的'每一位成員都要從《弟子規(guī)》做起!每天早上晨讀一遍,利用課余時間看有關的視頻資料。當我讀到《弟子規(guī)》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時,讓我倍感深觸。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點事情,可我總是愛拖延,甚至為此跟父母發(fā)生爭吵,頂撞父母。就連最基本的中華傳統(tǒng)美德——孝順父母,都沒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慚愧!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昔此時",我深深體會到了我們的時間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電視劇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這些時間去學習傳統(tǒng)文化和閱讀書籍!

  《弟子規(guī)》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規(guī)》去改正這些缺點。

  在"小傳"期間,老師還組織我們去秋浦書院做義工。每次我走進書院,都覺得身心格外的和諧,那份突如其來的安靜,才發(fā)現是我內心一直所追尋的!在做義工期間,除了打掃衛(wèi)生外,更多的是在書院里進行參學,讓我們了解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修身養(yǎng)性!參學的課程有:論語讀書會,管仲班,茶藝,古琴等!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古琴!老師不僅教我們彈琴和講有關的知識,還和我們分享他自身的經歷。讓我知道了:要想彈好古琴,離不開豐富的人生閱歷!古琴——可以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沉穩(wěn),心態(tài)變得平和。在你心情煩躁時,聽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結于心的煩悶與憂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獨有的端莊幽雅的意境之美。學習古琴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化內涵,緩解了壓力,還提升了自己的修養(yǎng)和氣質。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fā)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tǒng)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tǒng)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7

  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我最開始以為就是學生時代學習的“之乎者也”,但當我真正接觸時我才感受到它的魅力之大。剛開始,看到董事長、汪總、秦總等其他各位領導學完傳統(tǒng)文化后的變化,我內心非常期待這次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但是呢,聽說6天的課程壓縮到4天、特別是看到作息時間表的時候,我就產生了抗拒心理,抗拒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覺得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本來就博大精深,4天的時間能學到什么東西,用老師的話說就是如果把傳統(tǒng)文化比作一個人,那么在我看來四天的學習可能連這個人腳趾甲里面的灰都比不上;二是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當今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就是在浪費生命,跟不上時代潮流的步伐,只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tài)呢,我就開始了四天的培訓,但是結果卻讓我又恨又喜,恨是因為相見恨晚,喜是因為如夢初醒。四天的封閉學習使我這顆浮躁的心得到了沉淀和洗禮,也給我的心靈也帶來了很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讓我明白了兩點,也是我這次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收獲,非常非常重要的兩點:1、知道我以前錯哪了;2、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那么先我就談談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

  我的第一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孝、忠、禮的重新概念:

  很多人都說孝那誰不知道啊?以前呢,我也是覺得我非常懂孝,就覺得自己挺孝順父母的,有時發(fā)工資了給爸媽打點錢,有時他們需要什么東西的時候,網上給他們一買郵回去,或者回去的時候買點吃的、用的,從小到大也非常聽我爸我媽的話,爸爸媽媽讓去干的活也都會去做,而且我這個人不抽煙,不酗酒,不賭錢,自我感覺也沒有好吃懶惰的惡習,我總覺得在同齡人中做的挺好了。但是學習了傳統(tǒng)文化以后,我覺得我就是老師口中所說的那個妖怪。我想起了我20多年從來沒有給我爸我媽洗過一次腳;想起了我高中的時候,在學校打架斗毆、晚上去網吧上網玩游戲;想起了我大學時拿著父母的血汗錢渾渾噩噩的活了四年;想起了自己那第一次和我爸抬杠、吵架;想起了我媽每一次嘮叨的時候,我總是很不耐煩。從來沒有注意到我媽眼角的.魚尾紋越來越深,皮膚也不再像以前一樣那么好;我爸的腰不知何時已經直不起來了,眼睛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光芒。盡管我很不愿意承認,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老了。

  課堂上肖老師說孝順父母就是想父母之所想,給父母之所需,所以我對孝的理解就是做好以下三點:

  1、孝就是愛惜自己。古人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下河洗澡,因為安康河特別多,但是我媽不讓我去,只有她去河里洗衣服時才帶上我,有一次我就偷偷去了,結果第二天著涼生病了,起都起不來,整個身體都是軟的,難受的我直哭,那時我媽就做我床邊也哭,她就坐那邊哭邊說:難受也沒辦法啊,如果我能替你難受就好了。就是這句話我記得特別深。所以說身體是父母給的,不是我們自己的,那是咱們行孝的工具,如果咱們抽煙、喝酒、打架、違法犯罪、和別人生氣等等做出一些不愛護自己的身體的行為,使身體有絲毫損傷,讓父母擔心,這就是不孝。

  2、孝就是養(yǎng)父母之身、父母之心、父母之志。養(yǎng)父母之身就要關心爸爸媽媽的冷暖、溫飽,要時時刻刻去關懷爸爸媽媽的身體,年紀大了所以平常要多叮嚀他們不可以吃太咸,不可以吃太油,要多吃蔬菜水果等等,每年能帶他們去醫(yī)院檢查一次身體,抽時間應該去研究一些正確的養(yǎng)生之道,讓爸爸媽媽的晚年生活可以不用藥物來度過。養(yǎng)父母之心就是恒順爸爸媽媽的心,就是要時時能夠關注到爸爸媽媽的心情,主動陪爸爸媽媽吃頓飯,做點家務事,聊聊天,讓爸爸媽媽不再為咱們操心,這就是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之志呢?就是做子女的給爸爸媽媽增添了光彩,為家族光宗耀祖,讓爸媽臉上有面子,因為在爸爸媽媽的眼中,他們一生的成就就是看見咱們有出息,這就是養(yǎng)父母之志。所以,我們在企業(yè)一定要好好上班、努力工作,只有拿到成果,才有能力養(yǎng)父母之身、之心、之志。

  3、孝就是不能等。有人說,那就等我拿到成果、功成名就、衣錦還鄉(xiāng)的時候,再去孝順父母,其實不然。在我上大學時,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有一次我們社團組織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那時候因為我們社團經費不怎么多,就買了一些水果、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去,一行三十多人就去了敬老院,最開始我以為那些都是無人贍養(yǎng)的老人,去了之在和老人交談過程中,我才發(fā)現其實他們大部分都是有兒女,但是由于兒女太忙所以只能委托敬老院,有的老人已經連續(xù)好幾年沒有看見子女。我們給老人們剝香蕉、喂水果、演節(jié)目、幫忙做飯。臨走時,那些老人們眼里含著淚花把我們送了很遠很遠,我在想他們的兒女就算是億萬富也不過如此吧,這個在我空間都有照片……所以說其實孝是隨時隨地存在著的,也許是偶爾的洗一次腳,也許是偶爾身邊陪伴的身影,也許是一個問寒問暖的電話,不見得贈與爸爸媽媽錢財萬貫就是孝順,也不見得給他們買一個幾十塊錢的小禮物就是不孝,雖然他們嘴上說亂花錢,其實他們心里是特別的高興,最重要的是我們在行動,爸爸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嘮叨,但是我們

  千萬不要嫌他們煩躁,陪他們說說話,聊家長里短,他們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就像歌曲里唱的“我愿用我一切,換你歲月長留”,不所以留下人生的遺憾就是的孝。

  有人說,你說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就是自相矛盾,既說是努力工作才有能力孝養(yǎng)父母,又說是孝不能等,要多陪陪他們。其實這兩者一點也不沖突,為什么這么說呢,古話說“物極必反”,而且咱們中國的“陰陽五行說”里也特別講究的就是兩個字—平衡,這個平衡也就是所謂的道,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道,太陽東升西落也是道,火車脫離軌道就會車毀人亡,飛機脫離軌道就會迷失方向道就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做正確的事,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所以說盡孝既要努力工作,又不能等。

  那么孝、忠、禮三者又有什么關聯呢?孝道分為大、中、小三類,小孝養(yǎng)之父母,中孝報效國家,大孝敬之天地宇宙。所以在家行孝、在企業(yè)盡忠、在社會有禮,這才是所謂真正的孝道。

  我的第二個如夢初醒就是對工作的重新定義:

  對于剛剛畢業(yè)一年的我來說,不知何時已經忘記畢業(yè)時的豪言壯志,更在蹉跎歲月中泯滅的曾經書生意氣、揮斥方遒。記得剛進入蓮花時,自己把未來的規(guī)劃做過無數次推敲與肯定,卻從來沒有想到會被時間這個小人吞噬了一切,在我的每一個筆記本的第一頁我都會寫一句話“我不是在干工作,我是在干事業(yè)”但是結果卻恰恰相反。

  我的第三個如夢初醒就是對義工的重新概念:

  我的第四個如夢初醒就是對自己的重新定位:

  四天的學習正本清源,智慧煥發(fā),四天的學習心懷感恩,棄惡揚善,四天的學習反躬自省,明示人生,四天的學習雖然疲憊辛苦,但是卻碩果累累。有人問我,你到底收獲了多少,其實我自己也說不清楚,我敢說的就是:知道我以前錯哪了,知道我以后怎么做了!學習完傳統(tǒng)文化后,我喜歡把我收獲的成果,比作紀檢委,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以后的人生中,我所做的每一件事,在我

  自己的內心會給它一個最準確的判斷:它是對,還是錯。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身體力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把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落差降到最低,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再次感恩企業(yè)、感恩華學恩學、感恩老師、感恩義工、感恩學長。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8

  我愛書法,不僅愛它的結構,還愛它的外形,意境。甲骨文,金文……這些象形文字的演變,是一種希望,是中華文明永久傳承的希望;是一種寄托,寄托著中國人對祖國的熱愛;更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積極向上的精神。

  我喜歡他們的結構。我有時看到花體的英文,會對它甚是喜愛,那用鋼筆巧妙拼湊的美麗曲線,實在令人對其贊嘆不已。但是,這些英文始終是由一個個字母構成,單看一個字時,只會因為其形式的優(yōu)美而喜愛,不會想到更深遠的意境。而漢字卻不同了,看以前的古文時,就算從未接觸,也可以根據其意境將其含義猜個七八不離十。那是一種漢字中的意境,意境中的詩,詩中的山水畫。看看用毛筆寫的“一”字吧,要是仔細看看“書圣”王羲之的“一”,你就會發(fā)現那不同尋常的美。毛筆輕輕一頓,收筆一提,就造就了如此美麗的漢字。它的結構單一它的結構單一,就是簡簡單單的一橫為何給人一種用千言萬語都無法描繪出來的感覺呢?似乎無法將其強硬地安在一個形容詞之上。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它的強大魅力!

  我還愛它們的外形,意境。你看,那簡簡單單的筆畫,是那么優(yōu)雅,細膩,又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般的壯闊。簡單的漢字在書法家們靈活的筆下行云流水,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似一汪清泉從山澗流下,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當我用眼睛仔細的欣賞這字時,仿佛被這小小的字帶到了一個奇異而美麗的地方,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一般閑適;有“更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一般的不舍;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般的孤寂……一個小小的漢字,竟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中國書法的強大魅力!

  現代化的風謿洗去了糟粕,但也在侵蝕著中華文化的精華。朋友,也許你已經很少寫字,更不用說寫毛筆字了,也許你經常用手敲擊著骨干的鍵盤,目不轉睛地盯著熒光屏,不妨去看看名家的書法,再親手臨摹一下,你一定會重新熱愛漢字”體會到中國書法的魅力。讓我們從新拾起蒙塵的筆,一同書寫中華文明的美麗畫卷吧!

  一間古色古香的茶館里,兩位年輕人身穿長衫,表演起了相聲,他們時而嬉笑怒罵,時而哀怨抹淚,說唱功夫了得,“笑果”明顯。伴隨著沁人心脾的茶香,臺下茶客不僅豐富了味蕾,還被傳統(tǒng)文化浸潤著……這樣的場景,本周日將出現在湖城衣裳街區(qū)館驛河頭邊,隨著這家附帶傳統(tǒng)表演項目的茶樓開門迎客,湖州人從此又多了一處文化客廳。

  來到這個名為“百坦茶樓”的場所,發(fā)現茶樓整體設計沿襲中式古典風格,空間設計講究“禮制”,中國古典元素的飾物在整個茶室中充分體現。比如所有桌椅、板凳均選用傳統(tǒng)木質定制家具,鏤空雕花,配備紅木小件,仿若置身于儒雅文化氛圍,感受到淡雅的東方神韻。茶樓中央醒目的'。舞臺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一位姓潘的負責人介紹,茶樓每月安排不少于6場文藝類助興表演,除特殊表演活動外,表演時間均安排在晚間,每場約1。5小時至2個小時。每月6場表演中固定2場為相聲專場,1場為曲藝魔術外,其余3場表演形式包含海派脫口秀、單口說歷史、中式民謠、評書等。值得一提的是,演藝人員均有較高水準,以相聲專場為例,邀請的是“湖口笑聲”團隊,其是湖州本土發(fā)芽的相聲社團,由一群湖州名嘴組建,兩年來已舉辦相聲專場10余場,單項演出50多次,廣受觀眾好評。

  在采訪中了解到,湖州人歷來愛喝茶,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湖州的茶館已經很為興盛,且多設在臨水依岸的河邊橋頭,比如湖城的駱駝橋、儀鳳橋、華樓橋一帶曾經是茶樓云集的地方。“以前茶館往往通過說大書等來招徠顧客,現在茶樓被賦予更多的商務、休閑、娛樂功能,但文化味卻少了。”從衣裳街歷史文化街區(qū)管理委員會獲悉,承載著老湖州人記憶的衣裳街,經保護性改造驚艷亮相后,已成為時下眾多市民和游客休閑的好去處。與此同時,群眾紛紛期盼炭畫、剪紙、木雕、竹編、箍桶等湖州老手藝和相聲、曲藝等傳統(tǒng)文化能在老街“復活”。“一方面?zhèn)鹘y(tǒng)文化需要獲得新的生命力和社會認可,另一方面湖城需要一個能夠代表城市文化名片的茶樓,‘百坦茶樓’由此誕生了。”據悉,借助茶館的傳播平臺,讓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是衣裳街區(qū)管委會強化老街活態(tài)文化的一種新嘗試。

  我們打聽到,茶樓里的表演團隊將緊跟大眾審美,用創(chuàng)新的形式演繹傳統(tǒng)藝術,同時本著繁榮湖州人文化生活的主旨,票價也很親民,有興趣的市民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9

  在學校領導對新教師的關心和重視下,在路老師的率領下。我有幸于5月23日到5月27日參加在昆明舉辦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這次學習受益頗多,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了解。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豐富了大腦的知識。現將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受如下:

  學習傳統(tǒng)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快樂,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原因,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收獲。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情緒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學了傳統(tǒng)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矛盾沖突發(fā)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矛盾,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出發(fā)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

  《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工作。那么,我們的工作該是多么和諧愜意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把傳統(tǒng)文化學深,學透,學到我們的骨髓里,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學習傳統(tǒng)文化,對于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傳統(tǒng)文化中蘊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習傳統(tǒng)文化應該體會到以下幾點:學會愛社會,愛祖國和遵紀守法、學會感恩、學會禮儀為先、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廉恥、學會替他人著想、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等等。

  希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深入更多人們的心靈,走向大眾。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1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傳統(tǒng)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它根植于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fā)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tài),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一樣機械地掃看著,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tǒng)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著,好好的活著,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著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欲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癡,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局限于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復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古圣先賢拋卻世俗的欲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發(fā)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沖動,豈不痛哉?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fā)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借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tǒng)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云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凈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欲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后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fā)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tǒng)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是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fā)揚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fā)揚;但它更是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tǒng)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tǒng)文化規(guī)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tǒng)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tǒng)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fā)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于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11

  自從今年2月6號開始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到現在已經7個月了。通過學習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弟子規(guī)》,很受教育。最大的體會就是:做人必須孝敬父母。國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孝為本,所以孝是基礎。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這個人的品德可能就有問題。

  我的父母對我們姐弟三人非常疼愛,從衣食住行到工作樣樣掛在心上,即使現在我們都成年了照樣如此,好像我們總也長不大似的。反觀自己,對照《弟子規(guī)》,那真是大不孝了。比如,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時和父母不一致,父母的.觀點明明是錯誤的,可他們就是認為是對的,自己往往會不耐煩,甚至有時說話還很嗆;再比如去地里干活,父親很少歇一會,還好靠晌,春秋天還可以,夏天真是受不了,我怕七十多歲的父親累著,總是摧他歇會、別靠晌,可他就是不聽,自己有時就著急;還有,雖然離家不算遠,也不是經常回家,有時連個電話也不打等等,和父母對自己的愛相比真是連十分之一也沒有,這些需要在今后認真加以改過。

  再一個體會,就是吃虧是福。我的父母非常的淳樸,也是很本分,很樂于助人。我小的時候,記得誰家有事需要幫忙的,就是自己的事不干,父親也會去給別人幫忙。因為他干活實在,都愿意找他,沒有幫不到的人家。蓋屋這樣的大活,過去都是找人幫忙,不想現在都花錢包出去。有一次我記得很清楚,父親牙疼,疼的坐都坐不住,在院子里轉圈。別人家蓋屋請他去幫忙,母親不愿意,因為吃飯有點熱氣都不行,那么多人不可能有人照顧他。父親就和母親急,硬是忍著疼去了。有個遠方叔叔,他父母去世的早,父親就經常叫他到家里吃飯。別人都是說父親傻,可是他不管別人怎么說,照樣按他的想法去做。都說老實人吃虧,可也有得到回報的時候,去年父親腦梗住院,正好趕上麥收,我也不能回去,是別人幫忙收的,并且給運到家里。今年清明節(jié)前,給我爺爺奶奶遷墳,進料壓了別人的麥子和春地,父親給人家送去200塊錢,人家說什么也不要,我又買了一箱酒,父親給送去,第二天人家又給送回來了。遷墳這個活是包出去的,咱把錢給人家包工頭,后來有的不要錢,有的少收點。我和父親都過意不去,可人家就是不要。這個人情以后有機會再還吧。所以說,吃虧是福。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12

  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具有穩(wěn)定形態(tài)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通過學習《弟子規(guī)》、《道德經》等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想、體會頗深。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并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yǎng),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干。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guī)》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于承擔責任。

  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 在兩天的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過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體會。首先家和萬事興,富而不樂,貴而不安。人生最難的不是奮斗,而是抉擇。這些都在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判斷力、智慧以及不斷的學習,所以人要時時地停下腳步來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確,不能在“忙、盲、茫”中度過。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yè)、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于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為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會有大得。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yǎng)父母之身、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之志,養(yǎng)父母之慧。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zhàn),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很有道理,當我們遇到了挫折或困難,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總是怪別人,怨天尤人。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里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其次百善孝為先,什么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養(yǎng),有親爹、親娘可以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后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故天經地義乃為孝。并且我們中國人的孝并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難受,傷心,“大杖則走,小杖則受”的心靈才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揚名于后世。

  還有禮在人際關系中的運用“鞠躬”之禮,并非在于形式,而真正的是關乎行禮之人的內心是否恭謙,鞠躬之禮就是要告訴自己應該常處下,用來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禮之人,禮可以成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無禮的人,則是阻力。“禮者,敬而已矣”,有禮之人,為人真誠,可以得到長輩的幫助和提攜,因為人際關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你對他不友善,他也不會對你好,“而凡人之所以為人也,禮儀也”。 弟子規(guī)就是人生的交通規(guī)則,學弟子規(guī)的每一句,是學它每一句話后面的存心。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壞習氣,培養(yǎng)好習慣。 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心得體會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guī)》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所以《弟子規(guī)》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huán)境太過復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繼續(xù)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zhàn)的時候,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xù)以后的人生。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tǒng)文化以后,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圣。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給后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光輝燦爛的思想,綿亙不絕的歷史,深邃玄奧的智慧。在這個被西方的風俗習慣及思潮日日侵擾的今天,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欲橫流的今天,在這個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對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fā)揚光大。 我覺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經、弟子規(guī) 、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后人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為人之道也早已給我們以證實。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著密切的關系,客觀事實的規(guī)律是不能人為的改變它的運作。我們作為教師,教書育人的前提,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后再做事,萬事德為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因此,我覺得:現在的中小學幼兒園也應該把這些傳統(tǒng)文化載入課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學習,真正讓下一代從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育人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那會影響到學生。通過學習,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要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有價值的內容,用來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實現它的 現代價值。又如,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有不同的沖突,但是對任何事情,我們要有這樣的心態(tài),“退一步海闊天空。”也許事情就會是另一種結果,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單位,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做到:各自責,天清地寧。各自從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們將生活在一片寬闊寧靜的天空下,何樂而不為?因此,我將從已做起,發(fā)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美德!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教育學習心得中華傳統(tǒng)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tǒng)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于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 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yǎng)。現在很努力的在學校里學習這類的東西,傳統(tǒng)文化好像沒有必要學習。但是,傳統(tǒng)文化會讓你有一種有根的感覺,特別是在我自己漸漸的明白了一些話的道理明白了那些東西的真正道理。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同時我回過頭去看自己走過來的腳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

  每每讀到那些話又聯想到自己的過去,心便有戚戚然,想想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更是唏噓不已。自己原來一直錯得那么的厲害。像我們大多數人每天追逐個性潮流,沉迷電腦網絡,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驗,碌碌無為的一群人才真正是不會做人!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學校,對他人稍有不滿就大呼天理何在!粗俗的詛咒與漫罵使得我們早就失去了一個人應該有的涵養(yǎng)。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jié)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局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里,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沒有了以和為貴的思想,更多的是人類的自大,覺得自己比他人重要的人也不大可能很好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與水平。這樣我們談何以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實現我們每一個作為社會人所應具備的價值。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fā),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么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于一個群體中,置身于我們大社會,更甚讓我們置于宇宙,我們會發(fā)覺自己是多么的卑微。那么,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

  那么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yǎng),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儒家學問里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yǎng)性! 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yǎng)性呢對于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

  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于社會于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應該怎么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圣人,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13

  在我們椒江有許多文化墻,烈士山腳下就有一處。在那幽靜的小路旁是一排圖字結合的文化墻。

  在大年初五的早上,我和爸爸吃過飯,一起來到烈士山腳下參觀文化墻。我們來到了山腳的小路上,映入眼簾的是《千字文》三個大字,接下來是千字文的簡介,我從介紹中知道了《千字文》是周興嗣所編的,《千字文》是四言長詩,首尾連貫,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頭“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結尾。全文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復,據句押韻,前后貫通,內容有條不絮的介紹了天文、自然、修身養(yǎng)性、人倫首理、地理、歷史、農耕、祭祀、園藝、飲食起居等各方面。

  《千字文》前四句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辰宿列張。”說的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狀態(tài)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布滿在無邊的太空中的天文現象。接下來是有關自然地理的“云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說的是云氣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形成霜。黃金產地在金沙江,玉石產在昆侖山岡。有修身養(yǎng)性的“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說的是養(yǎng)成了好的道德就會有好的名聲:就如同形體端莊了,儀表就正直了一樣。空曠的山谷口呼喊聲傳得遠,寬敞的廳堂里說話聲非常清晰。還有關人倫道理的.“罔談彼短,靡恃已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說的是不要談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長處就不思進取。誠實的話要經得起考驗。

  我一邊走一邊看使我受益匪淺,學到了許多的知識,懂得了很多的做人道理。我要向他們學習,繼續(xù)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為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為先”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么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yǎng),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yǎng)父母之身,更要懷著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yǎng)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yǎng)狗、養(yǎng)馬也同樣是養(yǎng),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yǎng),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么能夠把養(yǎng)父母,和養(yǎng)狗、養(yǎng)馬區(qū)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yǎng)”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yǎng)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發(fā),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么敢毀傷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14

  感謝院長給我們提供這次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機會,感謝全院職工在我們學習期間辛勤工作,讓我們安心學習。下面匯報一下9天學習的體會和心得。

  一、各位老師、義工從自身實踐和落實傳統(tǒng)文化,示范作用好。使每位學員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有了學習的榜樣,如鞠躬、吃素、講話隨和等。大福地確實是傳統(tǒng)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體會

  1、學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歲了,在部隊25年的時間,接受過黨和軍隊不少教育,也有傳統(tǒng)教育,學習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回想起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影響較大。但社會上和軍隊內部有的現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當的越大,這些理論學習的越多,學習的層次也越高,可貪腐的就越嚴重,可以說理論學習和實踐完全背離。

  自己也變得麻木,說麻木是對這些不正常現象思空見慣,從當初的氣憤,到后來的無視,甚至隨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對壞的社會風氣默認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占點國家的便宜了,比如說:在部隊醫(yī)院,酒精、棉球、膠布開始需要什么拿什么,沒有感覺到。

  但通過短短九天的學習,對自己有了很大的觸動,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學多少為人民服務的理論,如果潛意識里(思想深處)不扎根,是無濟無事的。這次學習深入了靈魂,對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無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后必將深入學習和理解、傳播,不斷去落實。二是太上感應篇對我的警示力,“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通過幾天來幾位大師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顧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和果報,(好的果報感恩黨和政府好的政策對家人和自己的'護佑、聽家長老師的話得好報;聽黨的話得好報,不聽放任自己則有壞的果報)深有感觸,對父母、生靈、圣賢必需有敬畏之心,對自己有緣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證。

  三、做踐行傳統(tǒng)文化的使者。

  學習傳統(tǒng)文化關鍵再做,不在說。

  一是自己要按傳統(tǒng)文化的標準要求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語善、視善、行善。播種福田。

  二是傳播好傳統(tǒng)文化。

  三是除正惡,不斷反省自己,懺悔自己,除不作惡。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15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chuàng)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里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單位的規(guī)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tǒng)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弟子規(guī)》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yǎng)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yǎng)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yè),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傳統(tǒng)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fā)達。

  "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guī)》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所以《弟子規(guī)》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里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huán)境太過復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么的世俗,忘了繼續(xù)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里,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zhàn)的時候,既沒有小隱于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于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xù)以后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tǒng)文化以后,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并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圣。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02-16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05-05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_心得體會08-01

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06-05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02-24

中國傳統(tǒng)文化10-31

中國傳統(tǒng)文化11-06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述11-05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得體會(精選11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