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精選11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恰當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里,人們已經淡忘了中國五千年總結下來的文化,個人的金錢欲望和享受的生活狀態占據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欲橫流的今天,傳統的優良的東西,越發珍貴起來。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然而,眾多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道德教育,特別是德行教育。
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因此出現了德行危機。人們大聲疾呼,要恢復中國人固有的傳統美德,諸如公正、誠實、良知等等。
社會上的許多現象讓人感到震驚,例如12歲的孩子販毒、14歲的女孩子生孩子、16歲的中學生殘忍的殺死母親,…;雖然他們和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感受陽光雨露,可是,他們純潔的心靈被污染了,從小就喪失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走上了邪路。
人的成長,主要決定于他所接受的基礎教育影響,我們把家庭教育稱之為扎根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正是因為它對人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的,直接決定孩子基本道德品質形成,價值觀的取向方向。簡單的說做人的最基本原則、道德習慣大多都是由家庭來完成的。
中國傳統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倫理道德教育的開始,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這一傳統為孔孟承傳下來,成為維系中國傳統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人從一出生開始,首先面對的就是家庭,在家庭之中孩子從父母特別是母親身上,學習如何處理好這些基本的倫理關系,所以古語講:“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如果一個孩子在家里接受了母親言傳身教的正確影響,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與人和睦相處、形成了謙恭有禮、嚴謹誠信的待人接物態度,培養起了忠孝悌信、禮義廉恥的品格,走入學校、進入社會才知道如何讓與朋友、同事、乃至于陌路人的和諧交往相處。
可現在許多人可能智育上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發展,德育卻捉襟見肘。舉幾個身邊的例子:乘車時,學生在那里安然的坐著,卻不給身邊的老奶奶讓座,甚至有時在車內能聽到人們大講臟話,互相彼此漫罵,隨地亂扔廢紙……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為,文明離他們越來越遠,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他們身上也消失殆盡。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里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
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于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為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會有大得。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一個人的道德也是一樣,也要不斷的積累,古人說厚德載物,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厚德,一個人才能不斷的發展下去,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物質條件只能滿足人們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個人真正成熟、進步、懂事。“家貧出孝子”,比爾.蓋茨說過這樣一句話:“給孩子留下能夠生活的基本物質條件,但不能給他留下無法生存的包袱”,還有人這樣說:孩子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有何用?孩子沒有本事,給他留下財富又有何用?物質財富總會有用盡的一天,常言到:富不過三輩。能讓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財富。
文化影響著后來者,后來者又傳承、修正并補充著文化。在歷史進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穩地發展與進步著,波瀾不驚。而現代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提起傳統文化,成長于文化斷層期的我們多數沒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獵可能也會感嘆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說: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可是到底什么是時尚,什么是潮流!那些聽起來華麗無比的詞語真的讓你過得好嗎。很多人在尋求人生的歸宿,尋求一個適合自己的生命狀態。可是卻有太多人在追尋中迷失自己出發的目的,最后偏離得面目全非。
別說物欲太多,誘惑太美,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你不能在永久的黑夜找到靈魂的歸屬,只會在陰森的墳場游蕩。根源在于你舍不舍得放掉手里抓著的墮落之繩,試著找到星點的光。前衛的東西未必就是絕對的好,很多時候傳統的東西也許能指引你找到靈魂的歸宿。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
在這個物欲橫飛的世界里,或許你的那顆心早已和我一樣的浮躁、不安!而曾經的那份安然、恬靜已漸漸地丟失,在現實面前喪失了自我!但我是一名幸運兒,在我的大學生活中遇到了"小傳",并讓我重新找回了那顆最真的心、最初的自我!
"小傳"是我們學院"中國傳統文化弘揚基地"協會的簡稱。遇到"小傳"是在我大一快結束的時候,那時看到老師和學姐學長們在校園里做宣傳!"小傳"的宗旨是: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為和諧社會的創建注入一份力量!從此,我便愛上了這個協會!
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小傳"的每一位成員都要從《弟子規》做起!每天早上晨讀一遍,利用課余時間看有關的視頻資料。當我讀到《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時,讓我倍感深觸。想想以前在家里,父母叫我做點事情,可我總是愛拖延,甚至為此跟父母發生爭吵,頂撞父母。就連最基本的中華傳統美德——孝順父母,都沒有做到!真的感到很慚愧!當我讀到:"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昔此時",我深深體會到了我們的時間十分有限的,它可能會在你聊QQ的時候,偷偷地從鍵盤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看電視劇的`時候,乘機從遙控器上溜走了……今后,我要多利用這些時間去學習傳統文化和閱讀書籍!
《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點,也使我慢慢地按照《弟子規》去改正這些缺點。
在"小傳"期間,老師還組織我們去秋浦書院做義工。每次我走進書院,都覺得身心格外的和諧,那份突如其來的安靜,才發現是我內心一直所追尋的!在做義工期間,除了打掃衛生外,更多的是在書院里進行參學,讓我們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修身養性!參學的課程有:論語讀書會,管仲班,茶藝,古琴等!而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古琴!老師不僅教我們彈琴和講有關的知識,還和我們分享他自身的經歷。讓我知道了:要想彈好古琴,離不開豐富的人生閱歷!古琴——可以讓自己的性格變得沉穩,心態變得平和。在你心情煩躁時,聽琴一曲,可以排解郁結于心的煩悶與憂愁,并沉醉于古琴那獨有的端莊幽雅的意境之美。學習古琴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化內涵,緩解了壓力,還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和氣質。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3
在拙作碧云隨筆中我已經談了不少文物藝術類的話題。今天想談談第五點,就是中國傳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宇宙觀的問題,這其實就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我們古代先賢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用樸素的歸納法,分類法簡單巧妙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你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學說呀!這個學說雖然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但是卻在近現代受到了批評和非難,1840年以后列強入侵中國,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了中國落后的局面,很多人就把這個問題的癥結歸罪于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限制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導致了中國受制于列強,我個人認為這是十分片面和錯誤的。中國的落后絕不是文化造成的,試舉一例:就拿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來說吧,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尤其是八股文,可以說早已是臭名遠揚的了。從本世紀初或上世紀末,就已被人罵臭了。直到近年報紙上,還有人寫文罵它,可以說是罵了已一個多世紀,可是八股文這一經歷明清兩代,延續了五百年的惟一教育、考試專用文體,五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無一不是這一教育制度訓練出來的人。
在漫長歷史時代中的那些名人,那些學者,那些志士仁人,今天尚均予以肯定。而培養他們的卻是腐朽不堪,空洞無物的八股文教育,這又該如何解釋呢?科舉考試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學習的地方,我們在這里暫不討論。我認為中國近現代的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政權的政治家的無能造成的,就看清朝入關后的十代皇帝,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從道光開始清朝就開始加速衰亡了,道光帝讓咸豐繼位就是一個原則性的大錯誤,其實恭親王奕欣的能力和素質比咸豐強的不是一點兒半點兒;咸豐就是一個無能的昏君,后來的慈禧太后就更不用說了,慈禧就是一個家庭婦女呀!不過這個人思維敏捷,有一定公關能力,如果操作一個家庭還行,讓他統治一個國家,那不是開玩笑嗎?中國的半個多世紀就是在這些愚婦稚童的手里,那還能有什么好結果呀!!當然也要看到是時事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事,就拿偉大領袖毛主席說吧,我認為他本來可以把中國搞的更好一點兒,他的能力,權威都可以把中國建成一個具有民主政治的新中國,但是他是1893年生人,是光緒22年,他本人有社會給他的影響和局限,所以他最后搞了一場
,用葉劍英同志的話說,使中國的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
陰陽五行學說的內容是什么呢?很簡單就是陰陽加上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國古代的先賢很睿智,他們觀察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起來是紛繁復雜,其實就是兩大類,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大類,這就是陰陽,比如說太陽和月亮,男人和女人,水和火,勇敢和怯懦等等等等,這樣分類雖然簡單但是分析事務的精度就不足了,所以就提出了五行學說,在對自然和事物的長期觀察中得出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不同的類型來概括萬事萬物。以金木水火土的生剋制化來概括萬事萬物相互間的關系,這種提綱攜領的方法把復雜變成了簡單。陰陽五行學說描述了世界萬事萬物的屬性和狀態,他是屬性和狀態的函數,這是靜態的描述,而周易是對陰陽的動態描述,是把陰陽變化的過程呈現出來,64卦里的每一卦都是說明了事務變化的一個過程,說到這里我已經把陰陽五行學說和周易的關系說清楚了,同樣命理學呢,就是對五行金木水火土變化的動態描述,當然這里面也包括了陰陽的變化過程,這是一回事,所以我們可以把周易叫做陰陽動力學,把命理叫做五行動力學,其實奇門遁甲和大六壬都是陰陽五行的動態描述,只是前者重點在于天干,后者重點在于地支,這就是古圣先賢之心法也!!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構成的六十花甲子從表面上看是我國古代先賢記錄時間的一種方式,其實他是陰陽五行學說的進一步細化,比如說十天干,其實就是10個自然數,但是他不僅僅是十個數字,而是把他賦予了陰陽五行的生命。
總之陰陽五行學說是一個認識論,是對人生,世界和宇宙的認識論,他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力圖進一步的對人生,世界宇宙加以更細密的說明,他不是方法論也不是實踐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是比較滯后的,這一點我們應該清楚。西方科學的方法論和實踐論應該說發展比較先進,但是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由于認識論的枯竭,所以也會走上歧路,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大家可以討論!
中國的堪輿學即風水學,就是應用陰陽五行學說對空間進行的研究,其實中國的風水學說是世界第一的先進科學,其他的國家和地域根本就沒有的,是我國古代先賢在生存斗爭中積累的最輝煌的成就,可惜被很多無知的人看做是迷信,而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其實那些大喊風水是迷信的人,對什么是風水一無所知,我自己進研風水數十年,覺得我們祖先的偉大和輝煌,我希望有志青年你們先不要輕易的下結論好不好!你自己先學習學習,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教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然后再下結論。
如果你是學習天文和歷法的專業,你就應該清楚我國古代天文歷算的偉大成就,這些成就就不僅是認識論的范疇了,就已經進入了方法論和實踐論的領域,那么你學習過中國古代的建筑學專著—魯班全書嗎?你學習過天工開物嗎?你學習過九章算數嗎?可惜我老了,已經沒有精力再涉獵這些領域了!我希望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的全過程,做一個全面的描述,看看我國傳統文化那一點比西方的所謂科學落后呢??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4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包容萬象、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涵蓋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方面,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它根植于封建主義的土壤,經過五千年的錘煉,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炎黃子孫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為支撐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發揚廣大、綿延不斷、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華五千年,悠悠歷史數千載,中國傳統文化在經歷幾次全盤否定和摒棄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濫、道德標準闕失、心浮氣躁、功利化趨勢日益嚴重的今天,依然獨樹一幟、熠熠生輝。
初步接觸中國傳統文化時,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覺得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花精力去學習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時費力,跟不上時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轍。懷著較勁找茬的心態,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眼球像掃描儀一樣機械地掃看著,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漸漸的自己也被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了。當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語句,慢慢為自己所接受;為人原則,處世之道為自己所認可。當接觸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的倡導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為而無不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圓滿;《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思想時,心頭更是為之一振,直嘆自己才疏學淺,只了解傳統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賢用更多的時間總結過去,思考未來,所以他們睿智。他們真正是在用心地活著,好好的活著,真正讓自己達到精神與軀體的結合,詮釋活著的內在含義。而生活在現代社會忙碌的我們,被太多世俗的東西所束縛。“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我們目前的`障礙物遠不止“一葉”。物欲橫流、攀比嚴重、窮奢極欲、功利心強的現代風氣,蒙蔽了我們的雙眼,迷醉了我們的心竅;讓我們僅局限于自己的世界里。梁漱溟先生認為人類面臨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一個是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二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三是解決人與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人內心的貪嗔癡,使我們的境界充其量也就僅僅局限于第一個問題而無法達到更高。時代紛繁復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古圣先賢拋卻世俗的欲望,經過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就是改變現代心浮氣躁功利的社會風氣的一劑良藥。但再好的良藥也得有人愿意接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于它,才能發揮功效。外國人非常注重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人卻時常有把薪火相傳幾千年安身立命之本的濟世良藥全盤否定和摒棄的沖動,豈不痛哉?
一人獨自走在街上,發現戴手串的人越來越多。那一串串手串,或左或右。我相信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和安心的意味。這的手串真能夠安撫我們那份不安、焦慮、懷疑、悲觀嗎?我想只要我們能夠體悟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社會會是一個安靜祥和的社會,我們還需要借助外來的東西增強自己的內心嗎?古人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我們能夠潛心專修傳統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們心中的那份不安與焦慮將會煙消云散;我們的心胸會開闊許多;我們的心境會開朗許多;我們的心靈也會純凈許多。當有一天我們擁有古人那般深厚傳統文化的底蘊時,我們離佛家所說的無悲無喜、無欲無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會是怎樣一種情形?我很期待。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我這晚輩后生尚不具備如此深厚的功底,不敢妄加評論。但我始終相信人的處世之法深藏其中;幫助人類處理好人與物、人與人、人與自己內心三大問題之道深藏其中;中國乃至世界的救之道深藏其中。五千年的歷史傳承,無數仁人義士以生命和實踐換來的寶貴財富,能夠承受的住這幾百年科學發展的考驗,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世。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是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是需要我們去接受,去實踐,去體悟。學古不泥古,我們要將傳統文化結合時代精神,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范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與時代結合,運用到生活中去,傳統文化才是活的,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敗之地。我相信五千年祖輩的智慧會在日益強大的中國和富有創造力的中華兒女的傳承和發揚下,在世界文化之巔閃爍出屬于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讓世界見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神奇與博厚!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5
我愛書法,不僅愛它的結構,還愛它的外形,意境。甲骨文,金文……這些象形文字的演變,是一種希望,是中華文明永久傳承的希望;是一種寄托,寄托著中國人對祖國的熱愛;更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積極向上的精神。
我喜歡他們的結構。我有時看到花體的英文,會對它甚是喜愛,那用鋼筆巧妙拼湊的美麗曲線,實在令人對其贊嘆不已。但是,這些英文始終是由一個個字母構成,單看一個字時,只會因為其形式的優美而喜愛,不會想到更深遠的意境。而漢字卻不同了,看以前的古文時,就算從未接觸,也可以根據其意境將其含義猜個七八不離十。那是一種漢字中的意境,意境中的詩,詩中的山水畫。看看用毛筆寫的“一”字吧,要是仔細看看“書圣”王羲之的“一”,你就會發現那不同尋常的美。毛筆輕輕一頓,收筆一提,就造就了如此美麗的漢字。它的結構單一它的結構單一,就是簡簡單單的'一橫為何給人一種用千言萬語都無法描繪出來的感覺呢?似乎無法將其強硬地安在一個形容詞之上。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它的強大魅力!
我還愛它們的外形,意境。你看,那簡簡單單的筆畫,是那么優雅,細膩,又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般的壯闊。簡單的漢字在書法家們靈活的筆下行云流水,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似一汪清泉從山澗流下,沒有絲毫拖泥帶水。當我用眼睛仔細的欣賞這字時,仿佛被這小小的字帶到了一個奇異而美麗的地方,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一般閑適;有“更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一般的不舍;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般的孤寂……一個小小的漢字,竟有如此深遠的意境。這,就是中國書法,這就是中國書法的強大魅力!
現代化的風謿洗去了糟粕,但也在侵蝕著中華文化的精華。朋友,也許你已經很少寫字,更不用說寫毛筆字了,也許你經常用手敲擊著骨干的鍵盤,目不轉睛地盯著熒光屏,不妨去看看名家的書法,再親手臨摹一下,你一定會重新熱愛漢字”體會到中國書法的魅力。讓我們從新拾起蒙塵的筆,一同書寫中華文明的美麗畫卷吧!
一間古色古香的茶館里,兩位年輕人身穿長衫,表演起了相聲,他們時而嬉笑怒罵,時而哀怨抹淚,說唱功夫了得,“笑果”明顯。伴隨著沁人心脾的茶香,臺下茶客不僅豐富了味蕾,還被傳統文化浸潤著……這樣的場景,本周日將出現在湖城衣裳街區館驛河頭邊,隨著這家附帶傳統表演項目的茶樓開門迎客,湖州人從此又多了一處文化客廳。
來到這個名為“百坦茶樓”的場所,發現茶樓整體設計沿襲中式古典風格,空間設計講究“禮制”,中國古典元素的飾物在整個茶室中充分體現。比如所有桌椅、板凳均選用傳統木質定制家具,鏤空雕花,配備紅木小件,仿若置身于儒雅文化氛圍,感受到淡雅的東方神韻。茶樓中央醒目的。舞臺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一位姓潘的負責人介紹,茶樓每月安排不少于6場文藝類助興表演,除特殊表演活動外,表演時間均安排在晚間,每場約1。5小時至2個小時。每月6場表演中固定2場為相聲專場,1場為曲藝魔術外,其余3場表演形式包含海派脫口秀、單口說歷史、中式民謠、評書等。值得一提的是,演藝人員均有較高水準,以相聲專場為例,邀請的是“湖口笑聲”團隊,其是湖州本土發芽的相聲社團,由一群湖州名嘴組建,兩年來已舉辦相聲專場10余場,單項演出50多次,廣受觀眾好評。
在采訪中了解到,湖州人歷來愛喝茶,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湖州的茶館已經很為興盛,且多設在臨水依岸的河邊橋頭,比如湖城的駱駝橋、儀鳳橋、華樓橋一帶曾經是茶樓云集的地方。“以前茶館往往通過說大書等來招徠顧客,現在茶樓被賦予更多的商務、休閑、娛樂功能,但文化味卻少了。”從衣裳街歷史文化街區管理委員會獲悉,承載著老湖州人記憶的衣裳街,經保護性改造驚艷亮相后,已成為時下眾多市民和游客休閑的好去處。與此同時,群眾紛紛期盼炭畫、剪紙、木雕、竹編、箍桶等湖州老手藝和相聲、曲藝等傳統文化能在老街“復活”。“一方面傳統文化需要獲得新的生命力和社會認可,另一方面湖城需要一個能夠代表城市文化名片的茶樓,‘百坦茶樓’由此誕生了。”據悉,借助茶館的傳播平臺,讓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是衣裳街區管委會強化老街活態文化的一種新嘗試。
我們打聽到,茶樓里的表演團隊將緊跟大眾審美,用創新的形式演繹傳統藝術,同時本著繁榮湖州人文化生活的主旨,票價也很親民,有興趣的市民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6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擔負著重要的角色,大學生是社會上極其特殊的一個群體,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朝氣、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群體,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往往影響著社會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傳統文化的內容極其豐富,并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延伸,傳統文化教育和大學生認知的關系也必然是豐富的、復雜的、不斷變化發展的。通過視頻學習,在老師的講授中我認識到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過程中要求大學生要不斷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貫穿于整個傳統文化之中。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辯證統一關系,決定了民族精神教育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優秀傳統文化對培養當代大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傳統文化重視個人道德修養,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綜合素質。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在現實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確良好習慣。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生活態度,做的處于逆境能堅強面對,處于順境不驕奢淫逸的生活作風。
優秀傳統文化高揚生命意識,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具有積極意義。如強調對生命的敬畏和終極關懷,在生與死的問題上,以強烈的生命意識來通透死亡意識。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這種人生觀,用來教育當代大學生,既能醫治少數學生存在的“人生冷漠癥”,又能高揚起生命意識,拓寬其精神空間,催其奮進,促其進取,形成積極有為、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優秀傳統文化為大學生的成長提供了精神動力。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視智慧、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注重人文素質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應當認真的加以宏揚。
思想政治理論理論課堂是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因此必須重新審視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校園里發揚光大,切實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讓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明的淘洗中越發閃出熠熠的光輝。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7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閑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于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于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局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里,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么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于一個群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么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么。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的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欲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么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里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什么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于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于社會于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應該怎么更好地去學習。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圣人,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么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凈化我們的心靈。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8
如果說經濟的主體是物質豐富的創造,政治的主體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體則是精神家園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續的重要標志,是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傳統文化則是民族的認同與歸屬。然而,在一個人心愈發浮躁功利化的社會,文化儼然成為一種奢侈品,似乎給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因此,我們應該重建文化家園,解決精神的歸宿與寄托問題,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須要求。
文化傳承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是精神的寄托和靈魂的歸宿。泱泱大國,不曾斷代,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在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斷流的文化潮流中,我們有著無可比擬的傳統建筑,我們有著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我們有著修身養性的史書典籍。我們可以游故宮,覽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長城,觀群山環抱之雄偉;賞園林,品江南水鄉之柔情;我們可以包餃子,盼游子歸家之團圓;賽龍舟,思愛國屈原之情懷;插茱萸,念異鄉親友之安危;我們可以吟唐詩,贊平仄音韻之美妙;誦宋詞,嘆國家興亡之蒼茫;讀小說,慨人生命運之起伏……在中華文化的長河里徜徉,我們樂此不疲,流連忘返。傳承悠悠大國之風范,繼承光輝文明之偉大,不斷地從經典中汲取營養,才能不斷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文化虛無,是對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時代的悲哀。大文豪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曾批判過對文化的不正確做法。我們處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這是一個既充滿夢想又不乏困惑的時代;這是一個拋棄傳統,丟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虛無主義”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時代;這是一個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國的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正在割斷自己的精神血脈,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時代,這種虛無主義盛行、缺乏信仰的時代,它正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試出現的問題,就能理解。中華文化強調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仁者愛人”等等思想。這些思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鮮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養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脈,深深融入每個炎黃子孫的精神基因中,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文化創新,是文化發展內在動力,是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進行文化的創新,就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用好這灣源頭活水,用其蘊藏的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進行文化創性,要以科學態度對待傳統文化。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進行文化創新,要認真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認真汲取其中的精華,發掘其時代價值,增強文化自覺性與文化的自信,增強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按照時代發展需求,對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進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
“拂面春風好借力,正是揚帆遠航時”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以一種更加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為我所用的態度,正確地對待外來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使中華的傳統文化永遠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輝,發揚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脈是我們時代青年的責任和義務。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9
翻開塵封的歷史,有多少賢人雅士憂國憂民的情懷讓我們感動,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多少寶貴的精神財富。而處在浮躁的當今社會,多少人荒廢了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這又怎么不讓人憂心呢?
姑且不說北京舊城墻被拆除所帶來的物質文化和傳統精神文化的丟失,有的地方爭先把古代名人當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創造收入,就讓人大跌眼界。試問:有誰還在真正捍衛民族文化?
節日是一種文化習俗,節日的意義,主要在于弘揚一種文化,倡導一種精神,如果借節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節日的文化價值,讓節日埋沒于集中進行的物質消費中,依附于它的休閑活動,自然會變得乏味。節日,不能僅僅被當作是消費和休閑,人們更應注重享受文化的滋養。因此,“黃金周”不能只有“黃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春節,這高懸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燈,以其獨特而永恒的光芒映照著當代社會生活。這樣的光芒,明亮又溫暖,從滿滿羈旅風雪夜歸,到春運期間滾滾人潮,構成了從古到今中國春節來臨之際永恒的景觀。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系的更新。現代化的進程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是改變不了春節返鄉的洶涌人潮,改變不了天下游子們的一片歸心。它是中國民眾一年一度的情感釋放日,我們應該努力使充滿活力與溫情的傳統春節,永遠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文化多樣性中閃現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節,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系。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季節儀式。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大節。起源與人們對月亮天體的崇拜,復合了古代秋嘗與祈求子嗣等內容,蘊含了中國人家庭團聚、分享親情、向往美好的人倫理想,具有整合與調節社會關系的重要意義。賞月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溝通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系協調的有效途徑。在人心日漸疏遠的今天,中秋賞月仍然寄托著中國人“天上月團圓,地上人團圓”的情懷。對于今日的中國人來說,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說:“只有整個社會具有文化良心,我們的文化才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長的路上,我那不變的初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始終伴我左右、牽著我的手,于是我成長的腳步更沉穩、更堅定!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0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xx年,為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提高全鎮村民文化素養,推動我鎮文化建設向縱深發展,組織開展有效活動,取得一定成效。現就我鎮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關活動情況匯報如下:
一、中小學校認真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關鍵在教育,教育重點在廣大青少年,青少年受教育的主課堂在學校。我鎮中小學自xx年下學期起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中小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之中,要求每周不少于一節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并倡導通過有關課程及活動開展書法教育、國學經典誦讀等活動。例如,各小學在國學經典誦讀,主要誦記內容以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秀古詩文篇目:《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大學》《中庸》、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等。同時,精選中外現、當代美文。一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秀古詩文20首、《弟子規》或《百家姓》。二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秀古詩文20首、《三字經》《論語》1篇。三年級: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秀古詩文xx首、《千字文》《論語》4篇。四年級:優秀古詩文20首、《論語》、寓言故事十則、神話故事。五年級:《大學》《中庸》、現代詩文10篇。六年級:《孟子》、現代詩文10篇。在確定內容后,提出多項落實的措施:保證誦讀時間、保護誦讀興趣、積極創新誦讀形式、做好檢測工作、閱讀篇目的`保證。在初中學校,我鎮設立了選修科目:內容有國學經典課、文學欣賞課、楹聯教學、詩文寫作、書法等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傳統文化科目。對于該科目的考試,老師們讓同學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寫一些小小的感想,自己學后的心得體會等即可。
二、農村現代與傳統文化教育并舉
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人們從長期實際生活經驗中概括出來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形成。我鎮能夠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資源和方式,如各種法定節日、傳統節日,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革命領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歷史人物誕辰和逝世紀念日等,加以開拓和創新,開展主題班會、專題演講、知識競賽、歌詠比賽、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引導中小學生弘揚民族精神,增進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感,提高道德修養。現代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可培養村民的興趣特長和創造能力、動手能力。為此,我鎮充分利用各種文化資源,拓寬文化領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圍繞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等主題,充分表達對祖國、家鄉的熱愛。
1、開展“感恩共產黨”。xx年底,我鎮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舉辦“感黨恩。黨員固定活動日”文藝晚會,激發黨員奮發向上,努力拼搏的熱情,創先爭優爭當一名新時代合格黨員。
2、開展“感恩祖國”。xx年國慶節,中小學通過組織開展“建設幸福中國”主題讀書活動,提升學生感恩祖國、保衛祖國、回報祖國的樸素情感。
3、開展“感恩父母”。xx年端午節,通過組織以“親愛的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為主題的“感恩心語”活動,引導青少年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鼓勵青少年跟父母真誠交流、坦露心聲。
4、開展“感恩自然”。通過開展“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為主題活動,在中小學生中倡導低碳理念,宣傳“善用資源,服務公益”精神,教育學生及其家長參與環保、關愛自然。
三、打造品牌和亮點,形成長效機制
我鎮形成傳統文化教育長效機制,采取了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在中小學,“輝煌共和國”“歷史的選擇”“魅力漢語”……豐富多彩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在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樂讀”“美讀”,受到良好校園文化的熏陶。在全校師生的踴躍參與下,校園誦讀氛圍愈發濃厚。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1
3月16日,聯合中心學習組組織了第二次集中學習,邀請我區社會科學首席專家XX教授作《認祖歸宗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專題講座,這次學習從深層次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當前面臨的挑戰,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認知中華傳統文化。
通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為,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于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后人所一一品讀,并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更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干。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以身作則,努力踐行。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身為一名機關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嚴格要求自己,為夷陵區建設發展、為史志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05-05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優秀10-18
傳統文化心得體會01-14
弘揚傳統文化心得體會01-12
中國科技發展心得體會(精選13篇)07-22
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通用6篇)02-16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精選15篇)02-27
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精選22篇)10-24
弘揚傳統文化心得體會15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