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于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1
為了提高我們學區數學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中心校根據本學區數學科的實際情況,組織了這次全學區數學教師到富順一中為期六天的的聽課學習經驗培訓活動。我非常重視這次提高的機會,每天嚴格按中心校的要求,按時完成培訓任務,與結對老師以及同學期的其他優秀教師交流學習,收獲很多,具體有以下體會:
一、注重扎牢基礎知識:
聽了很多老師的課,發現大部分老師的講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新知識的傳授中,對知識點講得非常仔細。即使是一些簡單的知識,也認真細致地講解。對知識點的補充也很全面,力求讓學生對每一個知識全面完整地掌握。給學生很多的時間練習和鞏固,很重視知識的基本運用。
二、重視對課后作業的評講:
在培訓聽課期間,老師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講評作業,一些書上沒有的知識點的補充和拓展都在作業評講中體現出來,這樣就避免專門安排補充知識點的學習。對于數學學科,只有學生能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識。通過作業處理,可以及時糾正學生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借助小黑板等教具,大大增加了課堂容量:
在我自己的課堂中,很少使用多媒體和小黑板等,每一節課用于抄題、畫圖的時間不少。使得課堂容量不大。而一中的老師平時上課經常在小黑板上把題寫好,節約了許多時間,很值得借鑒。
四、一中課程安排的合理
對于數學學科,學生們有畏難情緒,因此在下午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而一中同年級的數學老師的課程安排都差不多,保證每天上午至少都有一節數學課,這樣就能夠較好的統一教學進度,也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下午的數學課安排的較少,而大部分下午的數學課老師都安排為評講作業或者是練習提高,我覺得這一點是需要我們改進的,所以我也希望我們的教導處在安排課程的時候能夠多費一點心。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2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只有加強教學靈活性,讓學生產生好學之樂,通過動手或組織游戲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在體驗中思考、創造,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合作交流
聯系生活
自主探究
實踐操作
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我上了一個多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下面就談談我對數學知識體驗的幾點看法:
(一)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
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創新思維能力。
(二)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如簡便運算125-98,可讓學生采用“購物付款的經驗”來理解:爸爸有一張百元大鈔和25元零錢,買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樣付錢?營業員怎樣找錢?最后爸爸還有多少錢?學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給營業員,營業員找給他2元,爸爸最后的錢是25+2=27元。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規律。以此類推理解121–10
3、279+9
8、279+102等習題。
學習“圓的認識”后設計游戲:學生站成一排橫隊,距隊伍2米處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學生體會到不公平,應站成一圓圈或站成縱隊才公平,更好地體會“在同一個圓內半徑都相等”。
(三)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下圖)。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四)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
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系,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后,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系,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厘米,圓錐高幾厘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總而言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20xx年4月11日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3
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真正實現高效課堂以下是我就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的一些心得。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創設富有興趣的故事情景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情趣,點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會促使學生帶著問題樂意、自覺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講授“軸對稱”時,我是這樣導入的,首先提出幾何引言中的問題四:“要在河邊修建水泵站,分別向張村、李莊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學們對這一早已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都積極思考,互相商討并嘗試解決。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將這一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從而順利地引入了新課。通過這樣引入,使學生對數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又如,在講相似三角形一章前,老師可這樣問:“你能夠用一桿直尺,不爬樹測樹高嗎?不過河測河寬嗎?只要我們認真學好相似三角形這一章,就能輕而易舉地做到。”這樣,容易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他們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教師要改變以例題、講解、示范為主的教學方式,以開放、寬容的態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導學生投入到充滿著探索性和挑戰性的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自主探究是高效課堂的重要保證。
例如在進行《幾何》中垂徑定理的教學時,我是這樣進行的.:
1、讓學生動手。發給學生每人一張白紙,要求學生自己畫一個圓,然后任畫一條直徑,再作這條直徑的垂線。并把畫好以后的圖形剪下來,再把圖形沿著所畫的直徑對折。
2、思考討論:
①、圓是一個什么圖形?有幾條對稱軸?
②、從對折后的圖形中你發現有相等的線段和弧嗎?并把你發現的結果寫下來。
③、畫圖時,知道什么條件?你得出的結論又是什么?
3、檢查學生動手討論的結果。(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結果回答問題)
4、讓學生總結出垂徑定理的內容。教師再作簡要的補充強調。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認真討論,大家學習積極性很高,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徑定理。這樣,通過自學讓學生感知教學內容,逐步掌握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和技巧,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三、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強化教學效率。
練習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而且對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提高起著重要作用。鞏固練習要遵循以下幾點:
(1)練習要有目的性,要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2)練習要及時,使學生對當堂所獲得信息反復循環,實現記憶層次的轉化(瞬時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3)練習要有層次性。它有兩個含義:一是教師要根據教材本身的邏輯性,以及學生的認知的有序性選擇練習題,做到由易到難、以簡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二是教師對練習題的設計要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優秀生“吃得飽”
(4)練習要多樣化,為鞏固概念,選編基礎變式題;為糾正差錯選編判斷、選擇題;為拓寬思路,選編多變、多解題等等。同時,練習時教師應習中要有反饋,教師要根據當堂練習的反饋及時給與激勵性的評價,對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解決,予以糾正。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4
經過這幾年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讓學生體驗“再創造”。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下圖)。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第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 “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
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第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創新思維能力。
第四、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
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5
體驗了一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說數學”,在聯系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訓練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隨著新課標帶來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教師不是“救世主”,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應當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并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于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索------讓學生體驗“再創造”。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如學完了“圓的面積”,出示:一個圓,從圓心沿半徑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已知長方形的周長比圓的周長大6厘米,求圓的面積,乍一看,似乎無從下手,但學生經過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長方形的周長不就比圓周長多出兩條寬,也就是兩條半徑,一條半徑的長度是3厘米,問題迎刃而解、
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的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于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舍棄過多,過細的鋪墊,盡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索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第二,實踐操作-------讓學生體驗“做數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使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制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是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系,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后,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系,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厘米,圓錐高幾厘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地理解,教師要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吧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第三、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說數學”。這里的“說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臺,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于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構建。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說數學”能更好地鍛煉創新思維能力。
第四、聯系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煉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里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6
匆忙間我來到xx中學已經有14年多的時間,反思這些年來的數學教學情況,我有付出,有失敗,也有收獲。下面就自己的數學談一點個人的心得體會。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認為,一門學科學生成績的好壞,關鍵在于三個因素:興趣、付出的精力以及所花費的時間。而興趣,則是一個人積極完成一件事物的首要前提和條件。初中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穩定性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要改變這種現象,必須使學生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對學習的興趣,他們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那么,怎樣才能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呢? 首先,“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新授課中,我嘗試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地位,象朋友一樣討論教學內容,走進學生的心里,使他們消除心理障礙和壓力,使“要我學”轉變成為“我要學”。我的課堂從來都是很輕松的,隔壁的班級常常會聽到我教的班在數學課上傳來的笑聲。課堂上,如果部分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那么我會用眼神提個醒;如果學生比較疲憊,我會給他們講個笑話或開展一個競賽,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甚至坐的姿勢我也不作嚴格要求。但有一點我是從來不放松的,那就是我的課堂學生必須要精神,學生只有課堂學得好,學得輕松,才能真正喜歡數學。而在練習課上,我利用多種多樣的練習形式來培養能力。我對練習課有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新授好象栽下一棵小樹苗,練習就好象后續的管理、澆水、施肥。盡管沒有進行精確的統計,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得出數學練習課和復習課在數學總課時中占著不小的比例,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數學練習課的重要,練習課的質量直接關系著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比如說課堂上我會讓小師傅來批改學友的答案是否正確;或者通過小組比賽形式來完成。對于勝出的小組給予表揚鼓勵,這樣促進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 其次,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問題情景是在教學中不斷提出與新內容有關的情景問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力,它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我在教學“直線、射線、線段”的認識時,如果為了畫一畫直線、射線、線段,那不是難事。但這部分的教學,更重要是結合情境,感受直線、射線、線段,理解它的意義,使學生看得著、摸得到、用得上,培養學生得空間觀念、觀察想像力和探索問題得能力。所以,從一開始讓學生在教室里找直線、射線、線段,整個課自始至終,由近到遠都與生活實際、情境問題密切地結合,使學生一次次、一層層地認識與直線、射線、線段相關的簡單問題。 再次要因材施教,適當降低難度,使得教學過程中人人都能學,人人都能有收獲。減少坡度,這一點對學困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學困生就好象公路上的老爺車,速度慢,毛病也比較多。那么如何使這部老爺車平穩地行使呢?那就是讓他們選擇比較平坦的道路上行走,坡度大的路只能使這部老爺車拋錨,打擊學習的信心,這一點作為教師是值得注意的。因此在教學中我總是從最簡單的問題入手,總是不斷激發小師傅的幫助作用,總是堅持不懈地關注他們,使得學困生感覺到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從而為這部分學生堅持聽完一節課打下基礎。
二、相信學生,給學生成功的機會。
這是我工作上的一個失誤和教訓,以前我總會在自己的心中給學生劃定一個位次,一個發展的空間,而往往就是這個不正確的先導決定了我以后對他的教育,也決定了他的成績。好的位次是他幸運,差的卻讓原本優秀的學生淪為平庸。因此,在我新接手一個班的數學教學時,我對這個班的以前的數學成績只做整體上的分析,對每個學生的個人成績我淡化處理。我告訴學生,在我心目中,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每個同學都還有機會去努力,不要輕言放棄。我給每一個孩子創造一個快樂、和諧、平等的學習環境。在自己的努力和小師傅的幫助下,重新取得成功。事實證明,我的這個做法是對的。我慶幸當時我沒用歧視的眼光來看那些后進生,沒有把他們一錘定音,否則我想他們肯定是難以取得什么進步的。
三、善于學習,了解學生心理。
雖然教學的知識是簡單的,但每次傳授的方式都不可能是相同的。為了讓自己能更好的開展工作,我會看一些關于心理研究等類型的書籍,使得在教學中能夠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教學。例如,在課堂的教學中我注意結合學生注意力的特點,將教學重點安排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段進行教學,同時注意減少相關干擾,使學生注意力能更加集中。在學生遇到較多的數學方法感到混亂,努力了也難以取得進步而感到非常困惑時,我告訴他這是學習中的“高原現象”,不要太擔心,只要努力跨過這個關就會豁然開朗了。當學生感覺總是記不牢知識時,我指導學生根據心理遺忘曲線來進行記憶,使學生記得好,記得牢。 四、重視反思,積累經驗,活用和諧互助教學策略。
對于反思來說,首先是對教材的反思。面對新課程,我嘗試著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味的老師為主體,專門講解的那種模式,xx中學的和諧互助教學策略要求老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給學生自主交流的時間多了,他們也就會漸漸成了課堂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引導學生、輔助學生的一個個體。 其次對學生的反思。我每周都會對學生的情況做一個分析,從學生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做法。可取的記下來,不可取的想辦法改進。 五、重視集備,取長補短。
作為年輕教師,我每天都在學習著、實踐著、反思著、成長著。除了學校領導的不斷指導,老教師的不斷引領,自己的不斷學習之外,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集體備課。集備給我們教師創設了一個平等、和諧的研討環境,強調集思廣益,加強教師之間在課程實施中的專業切磋、協調與合作。我們數學組里每位教師在共同的備課研討中可以自由選擇承擔的任務或者由組長分配任務,從而產生一種勞動的幸福與愉悅。教師在合作中互相理解,互相欣賞,形成協調一致的交往互動氛圍。在這樣氛圍下的集體研究,我感覺自己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教學的能力在不斷提升。
在我們學校,初一、初二年段均參加了新的課程改革,使用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新課改為學校的發展增添了一份保障,注入了一份活力。同時,也給我們教師帶來嚴峻的挑戰和發展的機遇。作為一名剛從事教師工作的新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學習和七年級地理教學實踐的交互過程中,我本著“認真學習,熱心教育,邊學邊教”的想法來工作,在此就本人的初一地理教學工作談談自己的體會與思考。
一、經驗與體會
《地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在這基本理念的指導下,我在教學方法和評價學生方面反復摸索,得出如下體會:
1、深挖教材內涵,靈活運用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我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熟悉課程標準后,再換個角度想,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來學習新內容。想出幾個方案,在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不同的教法。如:在學習《世界氣候類型》時,在氣氛活躍的班級讓學生自己看圖填表,然后小組討論,最后在全班對填錯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錯誤的原因;在氣氛較為沉悶的班級,采取了游戲的方式,把整個班級當成了亞歐大陸,定講臺為北方,各小組討論“應該處于什么樣的氣候類型,為什么? ”
地理課程目標中,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上,要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這就需要在選擇教法時,應根據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強迫施教。而喚起學生興趣的最好辦法就是用游戲的方式進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的內容中講到了經緯線和經緯網定位的知識,而這部分知識學生在小學沒有接觸過,加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不強,知識沒有較強的遞進性,學生學起來較為困難。我采取了講授法和活動法學習經緯線效果都不是特別突出。于是講完這些內容之后,上了一節經緯網練習課,采取游戲和競賽的方式,在室外上課。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經緯網,然后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場上畫好的幾個經緯網地圖上真正地實踐一下。學生“玩中練”“玩中學”得興奮極了。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積極性,還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大部分學生終于因此弄清了經緯網,收獲不小。
教法選擇的好,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地理的興趣,還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學生的創新思維都是在教師為學生創設的各種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課中,關于降水的季節分配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四人為一組,每組給12個試管,作為一年中的12個月,再給一瓶紅顏色的水,讓學生自己設計世界任何地區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將水注入到試管里,展示并說明該地區的降水季節分配的狀況,然后在繪制成圖。這就給學生創設一種自由、寬松、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勇于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促使他們生動、活潑、自主的學習發展。
2、過程與結果并重,運用鼓勵性評價
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強化評價的診斷和發展功能,弱化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為了實現評價目標的多元化,評價手段的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結合,本學期我校的地理學科從下列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以初一為例):學生課堂表現占25%,(包括:課堂紀律、《地理填充圖冊》作業、地理小論文、課后動手實踐);期中考試占25%,期末考試占50%(題目以選擇、填空、讀圖繪圖題為主,為學生應知應會的最基本常識)。 學期末,教師根據上述四項為每個學生打出具體分數,然后根據總分評出等級,并對特殊學生給予一定的評語。
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還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要關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生的情感態度的變化。評價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因此地理課程標準中也提倡運用“鼓勵性”的評價機制。在教學過程中,鼓勵性評價可以通過教師的語言、情感和恰當的教學方法不失時機地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勵和贊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誘發學習興趣,進而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如:《我們需要潔凈的大氣》一課,將全班分成四組,每組給一個污染空氣的案例分析,請同學想辦法還大氣以潔凈。學生分析討論氣氛熱烈,暢談時集思廣益、暢所欲言。有的說:給汽車換太陽能為動力的、電池的、風能的、天然氣的,甚至還有特殊飲料的';有的說:給所有冒煙的地方設計一個空氣凈化裝置,安在排煙排氣口處;有的說:農村的秸稈用做制沼氣、造紙、手工藝品、埋在地下肥田學生答案不勝其數,就連平時默默無聞的學生都踴躍回答了。
如果教師給學生以富有激勵性的話語和催其奮進的目標,進而達到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種情感也必然會喚起學生的主動性,激勵、鞭策學生完成目標。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便死氣沉沉為生動活潑的學習過程。如:《三大宗教》一課,提前兩周給學生設計一些有關宗教的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或問題以外的內容查找資料,學習研究三大宗教。上課時采取了分組競賽的方式,學生熱情高漲。當提問泉州有哪些宗教建筑景點時,搶到此問的學生竟然回答出了十多處。因此良好的評價氛圍,真正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鼓勵性的評價機制激活了地理的課堂教學。
轉眼間,在這新舊交替之際,一學期的工作也已接近尾聲。回想這一學期的工作有欣喜、有感動、有收獲也有著困惑和遺憾,這更是一個不斷學習、實踐、探索、提高的過程。回顧反思我覺得自己在語文教學方面主要做法有: 1、愛而不溺、嚴而有度,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潛心讀書的習慣。開學初,學生任務較輕、閑余時間相對較多。而我班學生男多女少,學生好動、活潑,喜歡看書。為此我讓學生搜集家中的適宜讀物進行整理,編訂了“班級讀書目錄”,利用這段時間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同時結合語文課本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的“寫讀書筆記”這一內容讓學生讀書、寫筆記。
(2)自主學習的習慣。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上,我首先從課堂上入手,對一些閱讀課文重在引導學生讀熟、讀好,對內容的理解卻不做深入地講解,而只是拋給學生一些問題進行引領,讓學生自己閱讀、體驗成功。
(3)自由表達的習慣。學生已進入高年級自然而然的開始沉默寡言,變得保守起來。我盡量的鼓勵學生,并運用各種激勵手段。除此之外我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讓學生因為喜歡我而喜歡語文
(4)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這個班有個別學生不完成作業的習慣,為此我很是頭疼。每次為了查閱哪些學生沒交作業煞費苦心,也有一些是因自己的懶惰疏于管理而偷懶的學生。本學期,我充分發揮班干部的作用:小組長必須查清本組的作業方可上交,學習委員進行統計、上報。這樣一來每天無需老師點名,對班內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一目了然,一些學生也因此而精心起來,按時完成作業。對于剩下的一些學生則通過個別談心、動員家長等方法督促學生完成作業。 2、認真鉆研、求實創新,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本學期我在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務本、求實、創新”,一方面積極地參加各類學習,領悟其中新的理念、好的方法,結合自己班內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安排、設計,努力讓我的語文教學更具特色,形成獨具特色的教學風格,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在日常教學中,我堅持切實做好課堂教學“五認真”。課前認真作好充分準備,精心設計教案,并結合各班的實際,靈活上好每一堂課,盡可能做到當堂內容當堂完成,課后仔細批改學生作業,不同類型的課,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使學生對語文更有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今后我還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好好努力:一是在教學設計方面不能過于依賴現成的,而要注重優秀設計與班內學生實際情況以及自己對教材理解分析的整合。二是對課后練習要精心設計。三是要加強語文綜合實踐課的設計與實施,讓學生主動獲取更多的語文知識、開闊視野。四是進一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五是精于課后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7
書院中學是一所農村中學,家長大都知識水平不是很高,對于孩子的教育較多的是放任自流;加上家長在工廠工作時間長,休息時間不固定,很少有時間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因此學生的自覺性較差,回家作業效果不理想。針對這些情況我就談談我們在初三數學學科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吧。
一、盡量讓學生喜歡我,培養積極的情感效應面對學生時,保持平靜的心情,不大喜大怒。
在課堂上,我總是保持好的心情,因為我知道我的心情往往會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我的心情好,學生心情也好,學習積極性也高。不為任何學生的錯誤影響自己的情緒而遷怒于全班學生,把個別問題擴大化。對于學生犯錯,特別是犯錯學生情緒激動時,不與學生發生正面沖突,先將問題“冷”處理,課后再有針對性地去解決;課后,我也盡可能的利用課后時間,多與學生聊天、開玩笑,了解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樂意接觸我,愿意把他們遇到的事情跟我說,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建立起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情感效應,樂意聽我說,然后樂意聽我的課,甚至為和我親近而去學習。
二、讓學生體會學習成就感,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
(1)認真備課,使學生感受到學有所得。課前,認真鉆研教材,與同學科組的老師交流、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并通過網絡借鑒別人的教學經驗,特別幾何運動問題,結合信息技術使幾何問題更為直觀。總之,力求用簡單、易懂的方法教給學生知識,讓每位同學感覺都能聽得懂,都能學得會,學生上課才更有積極性。
(2)課后作業多層次,使各層次學生都有做作業興趣。課后作業首先要緊密結合新課內容,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應用,使學習能力薄弱學生感受到上課聽課的重要性。其次,結合近幾年中考題對知識點進行一題多變,利用變式訓練使基礎較好的同學又能感受自己的優越感,同時也使學生對知識點應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3)單元檢測,使學生體會學習的成就感。單元學習完成后,結合中考題和學生學習狀況對學生進行單元測試。測試題不易太難,結合班級學生學習狀況,要讓大部分學生跳一跳能夠得著。
單元測試獲得較好的成績能讓學生體會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積極地堅持下一階段的學習。單元測試還能讓學生意識到基本知識學習的重要性,也方便讓學生找到本單元自己學得薄弱環節。三、在學困生中樹立榜樣,使學困生找到自己的.價值九年級增加了化學學科,加上中考的壓力,各學科的作業使學困生的壓力更大。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我會把某位學習態度端正,作業做得不錯的學困生作為榜樣來進行表揚。
既鼓勵其他學困生向他學習,也使學困生感受到他也有他自身的優點。我不在教室區別對待學困生,讓他們感受到在老師眼中,他和其他同學一樣,和其他同學一樣都必須認真聽課、認真完成作業,及時訂正作業,決不允許他們放棄,但作業會私下稍做刪減。由于時間關系,一對一的輔導時間相對減少,除了對知識點完全不理解的學生外,對一般學困生的指導,我主要采取在作業本上與學生交流,在學生作業本上留言來指導學生訂正。
學生更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也感受到老師沒有放棄他,從而產生堅持下去的動力。總之,我認為初三學生面對著中考的壓力,迫切需要情感關懷。所以我想作為老師,從情感上為學生減壓,讓學生從心理喜歡你,就會更為認真的學習你這門學科。初中數學,只要是愿意學,肯定能學好。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8
我作為一名新上任的初中數學教師,雖經驗不足卻對于教育教學有諸多熱情,并視之為終身使命。平時一直關注新教育的改革,身為數學教師的我,力求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使新教學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以下是我的一些教育教學體會。
一、數學學習需要構成最佳心態
學習心態是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態。數學活動不僅是數學認知活動,而且也應是在情感心態的參與下進行的傳感活動。成功的數學活動往往是伴隨著最佳心態產生的。那么怎樣構成學生學習數學的最佳心態呢?我認為,要構成數學學習最佳心態,就必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輕松感、愉悅感、嚴謹感和成功感。
二、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而對于數學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去挖掘數學,他不僅要能“做”、“會理解”,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辨證等方面去展開。
教師在教學生時,不能把他們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把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三、多媒體走入課堂勢在必行
課程改革是創新和繼承并存的過程,課程理念的創新來自于實踐,是對素質教育的深化,信息技術與新教材的整合更能體現信息技術的工具性,初中數學新教材簡潔、實用,一改過去教材不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重結果輕過程”,對背景知識的關注和應用不夠;不注重實踐和應用。新教材中選取了與內容密切相關的、典型的和學生熟悉的教材,用生動的語言,創設能夠體現數學的概念,結論及思想方法發生發展過程的學習情景,使學生感到數學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引發學生“看個究竟”的沖動,從而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
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中效果會更好,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不僅優化了教學效果,擴充了課堂容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知識的應用價值及活動理論上的教學新理念,呼喚教學理念的更新。而且,多媒體的應用還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一種輕松感、愉悅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一改老式數學教學的苦燥無謂。因此,多媒體走入課堂勢在必行。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著“勤學、善思、實干”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9
我的教學科目是數學。最初,課堂并不是很好駕馭,學生的基礎本身也比較差,缺乏對數學的興趣,又是年輕的實習老師,學生們的態度就會欠缺些認真,課堂上難免有很多亂說話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要一視同仁,不論學習好壞男生女生,一定要管住他們,這樣其他同學看到老師管理嚴格也就會自覺遵守紀律了。
通過這幾天的教學我發現了這些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很多問題。一方面,學生們的數學基礎較為薄弱,很多基礎的內容都沒有掌握,比如解不等式、運算法則、乘法口訣等。所以這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強化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我發現大多數孩子都較為粗心,計算時容易出現錯誤。還有許多學生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會做這道題,做出正確答案后仍在質疑自己做的對不對。這就需要我們授課時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怎樣做才能讓學生明白,讓學生學會,并且通過細化過程,層層誘導學生一步步寫出步驟,讓學生覺得其實這道題的解題方法并不難,自己也可以做出,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同時,通過聽優秀數學老師的課,我也從中學習到了很多。
首先,我們應該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有些題目對我們來說很簡單,但對學生來說就很有難度,所以要慢慢講解每一個過程,誘導學生一點點的解出答案,講課速度也一定要放慢一點,幫助學生把基礎打扎實。對于現在的內容,主要考察學生對公式和運算法則的掌握以及計算的正確率,做起題來不需要拐彎,這就需要學生將公式及運算法則記熟并掌握,當學生練習的多一些后就能夠靈活運用,又快又好的做題了。
其次,數學相對其他學科來說較為枯燥,所以在講解時我們可以靈活的引入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例子,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愿意動腦思考這些問題。此外,數學是一門前后銜接十分緊密的知識,在現在的授課中發現了學生的不足時要及時給學生答疑解惑,彌補不足。
最后,我們還需要不斷提升自己,尋找更好更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共同進步。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10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在中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是所有教師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由于數學教學過程中,可能忽視數學教學規律和教學方法的缺失,易造成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加之學習負擔重,束縛了學生潛力和智力的發展,因此,我們的教學壓力大,我們一方面要傳授知識、教授方法,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一些生活習慣,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下面我談談幾點心得:
一、重視養成教育,培養良好的習慣
我對學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三會:會聽講,會學習,會做作業。我經常告訴學生的一句話是:學習是自己的事,別人無法代替。
會聽講:即做好課前準備,細心傾聽老師的講解,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全神貫注,集中精力。
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仔細觀察,善于總結,獨立思考,獲取信息,提出問題,不懂就問,合作學習,自我評價等。我用自己的實踐經歷告訴學生:處處留心皆學問,學了就會有用,因此要求學生經常提醒自己,要向書本學習,向老師學習,向同學學習,從生活中學習。
會做作業:要求學生先復習再做作業,作業時,思考可能涉及到方法、技巧,并從要求書寫規范開始,逐步培養學生會做作業。
二、引導學生學會總結和反思。
對初中學生而言,他們的好奇心特別強,對同學、老師、學校各方面相當好奇,因此,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不容易進入狀態,為了轉移他們的視線,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每周布置他們進行一次總結或反思(50字以上即可),內容包括本周學習內容,學習重點,已掌握的知識,知識網絡結構,還未解決的問題等。這樣可以讓學生即復習和反思了本周學習的知識,又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并能及時改正,為下周的.學習明確了方向,通過總結、反思提醒學生把心思和時間放地學習上。
三、隨時與學生交心
“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學生學習,老師教學也不止在課堂上,課余時間,我盡量多地與學生聊天,讓他們覺得老師真心與他們交流,為他們的學習擔心,讓他們心底里感到老師時刻為他們好,即使受懲罰的學生,只要學生喜歡老師,他們就會自覺學習這門學科;也會把他們學習上的困惑,困難及時告訴我,課外交流,讓學生放下包袱必無芥蒂,在課堂內、外敢于講真話、講實話,說出自己真實體驗,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
四、有效教學
在開縣第六屆骨干教師培訓期間,進修校李勝利教師給我們提出了有效教學要回答三個問題:
1、把學生帶向哪里
2、如何把學生帶向那里
3、如何確信你把學生帶向了那里
把學生帶向哪里——教學準備,實際是教學的重心前移,進行課前準備是高效課堂重點。包括調研學習情況,研究教學資源,明確教學目標,我在教學實踐中,切實做好各項課前準備。包括研究、“吃透”教材,明確、理解《課標》要求,設計完成知識和技能教學任務,借助教材拓寬知識和技能,通過教學過程的設計,對學生進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養
如何把學生帶向那里—教學實施,借鑒中感悟,實踐中探索,學習中升華,反思中前進。我的課堂教學實施,注重每一個細節,根據學生的“學”來組織進行的。針對性地設置例題和練習,最大限度地使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堂課上都有不同的收獲,而且不同的教學實施過程也產生了不同的教學效果。
如何確信你把學生帶向了那里—教學評估,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夸獎,希望被鼓勵,初中生也不例外。表揚是老師對學生一種肯定,是學生成功的一種標志。“好表揚”是每一個學生共同的心理特點。我在教育教學中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表揚是可以用點頭表示肯定、贊許;用鼓勵的話來激勵;還可以用師生鼓掌、等形式。客觀公正地評價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感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更大的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實施數學教學“生活化”。
(一)課堂學習問題生活化。
1、導入生活化,利用課件展示生活中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物和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例題生活化,讓學生體驗、感受數學。學生從生活實踐中“找”數學,“想”數學,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的實用性。
3、練習生活化,提高操作實踐能力。學生學習數學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使數學成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
(二)課外生活問題數學化。
1、做一做。指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學會生活。
2、找一找,培養從數學角度觀察生活的意識。
總之,對學生而言,要著重強調基礎知識的把握,加強基本技能的培養;讓他們在生活中適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多與他們交流,及時改變教法和教學進度,把學生引到正確的學習軌道中來,只有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勤分析,善反思不斷總結,才能提高學生數學成績。而我們教學理念和能力才能與時俱進。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中學數學教學心得體會02-28
[中學數學]對中學數學教學的幾點思考10-02
[中學數學]情感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10-02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04-12
對中學數學教學的開放12-10
中學數學新課堂教學心得體會11-10
中學數學教學課的反思10-05
中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10-07
對中學數學教學的幾點思考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