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心得15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有利于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1
隨著教材難度的不斷加深,班上學生兩級分化的現象嚴重。一年級時對識字教學的學習,班級學生還可以每天跟著一同學習,在學校有老師的不斷復習鞏固,回到家中,有家長的輔導,學生的成績理想;但到三年級時,閱讀教學成了語文學習的重點,成績較好的學生能掌握其閱讀方法,自主學習,并且從中感受到自主學習的樂趣,但對于基礎差的孩子來說,這就是一個“攔路虎”,不愿多讀,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樣的問題,家長的素質不高,無法輔導,就這樣導致這些孩子無興趣學習,長此以往,學習便下沉,從而出現班級的兩級分化現象。
教學內容較多,教學時數較少,完成任務太難。每一冊教材足足十二個單元,每一個單元包括三篇主體課文和一個語文天地,其中“語文天地”又包括五大方面的`內容“日積月累”“暢所欲言”“筆下生花”“開卷在益”“金鑰匙”,可以這樣說,一個語文天地的內容比上三篇主體課文要的時間還要多,學生的“聽、說、讀、寫、練”都在這里呈現。就拿如今來說吧,其他的教材差不多接近尾聲了,而我們北師大版的語文還在不停地“追課”。
學校的條件有限,學生的活動得不到落實。在新教材中安排著許多活動,如“到附近的工廠去參觀了解環境”,“到爸爸或是親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時間表,了解他們的工作的情況”諸如此類還有許多許多。學生不親自去活動,就沒有把活動得到落實,讓學生此時練習說話,就無從說起。
考試類型多樣,學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績不理想。在課堂中,我們努力傳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把書本中“死”的知識化作“活”的運用,書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檢測題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核,也許是學生的能力有限,傳統高分的影響,導致學生成績不好,受到家長的責備和不理解,因而老師也覺得壓力過大,有時感到無從施教。
面對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課改畢竟是一個新的話題,它總有一個運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總避免不了這樣或那樣的不適應,我想,即使困難重重,我總會勇敢地去面對,在實踐工作中,我將不斷總結反思,撰寫教學故事、教學案例、教育隨筆等;努力把課改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課改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民主、和諧、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新面貌。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2
感謝學校領導給我的這次外出學習的機會。這次新理念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讓每一個聽課的老師都受益匪淺。其中竇桂梅、熊海濱這兩個名師的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竇老師在講安徙生童話《丑小鴨》中,緊抓題眼——高貴。走近丑小鴨,走進安徙生。丑小鴨的成長就是安徙生的成長,讀文再讀人。教材主題的挖掘,指向高貴——苦難中懷有夢想,幸福中擁有謙卑;不再是教材中“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故事。這不愧是竇桂梅的手筆,不愧是大家的手筆!
其二,竇老師對教材的處理——二度開發,也就是超越教材,讓課本成為基礎知識,拓展跟課本有關的新知識教給學生,令我大開眼界。在此之前,我們經常說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讀懂文本以外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愿望等。但均不得其法,感覺收效甚微。那么,竇老師是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將改編后的三年級的課文、才數百字的《丑小鴨》與原譯文數千字的《丑小鴨》對比,選擇片斷,在幻燈片上,一一對比,引導學生對比品讀。讀出童話語言的味道:詩意、幽默、豐富、含蓄。其中有幾個環節也是叫人拍手叫絕的。
①像指導小鴨出生的部分,老師把文字縱列排出來,問學生像什么?生回答像一首詩。于是配樂,師生誦讀。這一環節,讓學生感悟到安徙生的童話就是詩。
②又如重點揣摩與品味原文的三個“啄”字,比較、理解公雞啄丑小鴨,其它小鴨啄丑小鴨,鴨媽媽啄丑小鴨的感情,讓學生在“啄”字前加形容詞,深入感受地讀,從而體會作者語言內涵的豐富。
③再如“變成白天鵝后的小鴨把頭藏入水里”理解那個“藏”的含義,感受作者含蓄的表達,感受小鴨的謙卑,并讀出童話背后的味道。
另外,我還特別注意到,在講“丑小鴨”一課中,竇老師與學生對話時她的眼睛在閃光,那是一種熱切的目光,一種充滿信任與理解的目光,一種平等交流的目光,一種帶著鼓勵與贊賞的目光。這目光就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是具有穿透力的,是任何一個學生都可以感受到的,包括聽課的老師。課堂上,我們感受到了激情。她的體態,她的語言,她的眼神,無不在詮釋著“激情”這個詞,有如鏗鏘玫瑰。
聽熊海濱老師的課前,在自己的`課堂上,我總是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按自己的想法去設計課堂,去牽引學生。聽了熊老師的《北京的春節》一課后,我發現,他整節課落實自主學習,使每個學生學有所獲。比如說,在學習臘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這幾部分時,進行小組研討:一,詳細寫了什么,說給大家聽。二,哪里寫得好,讀給大家聽。那么教師在這個環節設計了pK賽,給各組分別命名為臘八隊、除夕隊、正月初一隊、正月十五隊。組員共同研討本組的學習內容,其他組對他們研究的內容感興趣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提問的價值的可以加分,答得好也可以加分。整個活動,學習紛紛舉手搶答,其間還出現了不少有價值的回合。教師在與學生的共同學習中,起到了組織、引領、示范作用。課堂上,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讀出了老舍先生語言的味道,使課堂彌漫過年的氣氛。像學習“臘八”時,師出示原文臘八片斷與乏味的改寫片斷,讓學生比較,更深一步體會作者的文筆之妙。另外《北京的春節》介紹了許多特殊的日子,像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等,作者詳細寫了臘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其它略寫。師引導學生理解詳寫的內容與課題的干系,從而學習詳略結合的寫作手法。我感覺這是一節不同于以往的比賽課,沒有了老師的“雄霸天下”,更多地是老師導學的智慧和學生的精彩綻放。
熊海濱老師的這堂課告訴我:學生才是課堂的主宰,他們的輕松、愉快、自主、精彩才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才能構建一個真實而又精彩的課堂。
經過這些天的聽課學習,從這些名師身上,我最終明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可以從復雜到簡單。每件事都是通過推敲、磨練、努力才能變得應付自如。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3
一、閱讀訓練與作文教學相結合
閱讀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閱讀能力是指學生積極涉獵書海,不斷接受文化熏陶,主動培養審美情趣,為作文大量儲備知識的能力。一個學生缺乏閱讀能力或者說這種能力低下,知識心理就發育不全,很難激發作文興趣。大文學家杜甫曾深有體會地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個人如果生活經驗欠缺,書本知識貧乏,寫作時必然腹空筆澀。茅盾先生曾說:“一個作家閱讀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領會其構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處,并且每讀一遍會有新的心得,這就意味著他的欣賞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賞力的步步提高反過來會提高表現能力。”。實踐告訴我們,大量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閱讀其他相關書籍。既可以繼續擴大學生的生活視野,擴寬知識面,又可以引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提高鑒賞能力,還可以逐步豐富他們的語言、詞匯、寫作素材,領會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規律。“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一項時間長,見效相對緩慢的工作,需要師生雙方的長期共同合作,積極參與。教師要有耐心和毅力來培養我們的`學生。
二、注重平時積累
作文也像語文基礎知識、閱讀一樣需要積累,比如好詞、句、精彩片段等。
根據課文內容來積累。“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而且很多課文的思考練習中都出現“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摘抄好詞、佳句”這樣的練習,讓學生在背誦時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摘抄中積累材料。如果學生能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為寫作做好了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
通過寫日記來積累。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由于日記的內容很廣,可寫昕到的、可寫看到的、也可寫想到的。總之,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可無拘無柬地表達出來。這樣就讓學生有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也能夠寫真實的事情。
三、培養學生的自我修改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培養和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以培養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大面積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為目的。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筆者一直嘗試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幾遍,通讀幾遍后,看它是否順口,以發現錯漏之處,并自己進行修改,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頭痛于作文的學生,則是作文還提不起他們的興趣。興趣是寫好作文的起點。作文教學要取得一定成效,語文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寫為主動學寫,逐步使他們樂寫。
以上幾點,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只要我們切實抓好各個環節,努力創造條件,在實踐中加強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就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4
現將我進入小學以來學習語文的一些方法總結如百下:
一、上課認真聽講:上課時,我們的思維要與老師同步。認真做好筆記。
二、溫習與預習:下課或放學后,把上課做的筆記拿出來多加鞏固。順便預習下將要學習的課文,把不懂的字詞、句子劃出來,作為上課聽的.重點。
三、背誦:語文最重要的是靠記憶,背誦的重點就是老師上課劃出來的重要詞、句和文言文。
四、課外閱讀和摘抄:在考試中,作文是一度項占分最多的題。作文的分數直接關系到總分的高低,所以增加閱讀量,摘抄量是很重要的。
五、考試技巧:我們在答卷時,盡量要保持卷面整潔,字跡工整會相應地得到一些回印象分。看題一定要仔細,做完后盡量留時間檢查一遍,千萬不要馬虎!
總之,語文學習注重平時的積累,要多讀多寫多記。其次,要抽時間多與老師交流。老師會幫助你一起發現你的不足之處,及時給一些適答當的建議,以便自己更好的改正從而取得進步。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5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如何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呢?下面就談談自己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
一、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設計課堂教學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才有課堂的高效。設計知識呈現的方法,設計邏輯思維的過程,設計與學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師理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在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時,應積極主動隨時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在教學活動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而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游離于學生思考和生生互動之外的。
二、要有正確的引導,恰到好處的啟發。
今天的課堂中,教師雖然不像過去那樣把結論、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往往是以啟發的方式提出問題,但教師往往缺少等待,提出問題后很快就會以暗示性的語言迅速把學生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到設計好的標準化的路線上來,然后在教師的牽引下迅速指向標準答案。一個教學過程就這樣完成了。這樣犧牲的卻是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的空間和權利。與其說是引導,倒不如說是‘“牽引”,因為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被抹殺了,而是被動地跟著教師轉。在學生出現的問題點上,作出正確的引導。在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時,作出恰到好處的啟發,讓學生茅塞頓開,打開了思路,延續了思維想象。這樣學生的理解就深刻,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學習效率提高了。
三、把課堂參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抓住這一強烈的需求,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想象更豐富,記憶更牢固。主動參與是創新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學中應該設計讓全體學生都動起來,學起來的教學環節,更應體現一個“趣”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所謂“趣”就是課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讓學生愿意學,樂此不疲。教學中有許多時候可以讓孩子通過運用表演加深對課文理解,比如:在教學《小雨點》一課時,當學生讀到“小雨點,沙沙沙,落在花園里,花兒樂得張嘴巴”時,就讓同桌二人表演讀,一個有感情朗讀,另一個雙手張開在下巴下做出花開的動作。使學生通過動作表演理解“花兒張嘴巴”就是花開的意思。同樣“魚兒樂得搖尾巴,苗兒樂得向上拔”也讓孩子做出魚在水中歡快游動和苗兒挺拔生長的樣子。在孩子感興趣的表演中,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也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愛因斯坦說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么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濃厚的興趣如磁鐵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驅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主動探究。因此,閱讀教學充分挖掘這一有利因素,把認知與煉能有機融入到生動形象的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會在興趣中強化,學習效果就會在興趣中顯現,學習能力就會在學習中形成。學生在這種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中,既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又激活了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從而調動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真正把“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課堂教學的主題策略落實到實處。
四、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張田若老師也指出“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因此,我覺得語文課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克服那種浮光掠影,泛泛讀上兩三遍的做法。在語文教學中,盡可能地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并在這樣的氛圍中,吸引學生融入情景,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深長,再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不斷的練習中熏陶情感,發展智力,增強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智慧的生長。正如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心不到,則情無共鳴。文本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 朗讀目的與情感之間 朗讀時間與情感的聯系。
五、把創造的樂趣帶給學生
學生主動發展的火把,需要教師點燃。課上要激發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動感知,主動質疑,主動思維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主動的核心是創造,在教學中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創造因素,創設語言文字訓練的創造情境,開展創造性的語言實踐活動,提倡學生發表異見,獨見,創見,品嘗創造的樂趣。在教學了《狐貍和烏鴉》,大家都說:狐貍是個很狡猾的壞東西,專門欺騙其他小動物。有個學生卻提出:狐貍是很聰明的,它能夠想辦法從烏鴉的嘴里得到肉,我們應該學習它遇事多動腦筋。這個學生,打破了定向思維的模式,從另一種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這是一種超越,是真正意義的創新思維。對這樣的學生我們要鼓勵他們的創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無疑,對話將成為閱讀教學的一種新形態。它意味著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對話過程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將成為積極的生命流程中的驛站,在這個流程中,師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之中。那么,如何使對話能優質、高效地展開呢?交際學理論告訴我們:必須營造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消除師生雙方的心理距離。“對話”作為課堂教學的新形態,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師生關系的民主、平等、融洽、親和,將使彼此感受到溝通的快樂、心靈的愉悅。此情此景中,學生能大膽展示心靈的自由,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要達到這種境界,教師首先要將自己當作學習共同體中的普通一員,成為學生學習的同伴。其次,要有寬容的胸襟。提問時,教師都希望學生能作出準確的回答,但往往事與愿違,這個時候,一定要寬容,要有耐心。只要學生能沾一點兒邊,就要加以鼓勵、引導,不要用標準答案去統一學生。即使是違背主旨的回答,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也應給予一定的理解。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要不斷地改進教法,真正把課堂教學改革落實到實處,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嘗試性學習機會,使他們的個性在嘗試中得到發展,為學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機會,讓他們學會與人合作,學習在競爭中求發展,把獨立學習,小組學習,班集體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使學生在生動活潑地學習中主動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成為21世紀的創新人才。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6
全區四—六年級語文老師在縣教研室組織下參加了一次大型集中培訓學習。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時間,但是整個培訓過程在教研室姚主任的帶領下,進行得緊湊而充實。我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感到這一天收獲頗豐。下面我就口語交際方面把在學習中的感悟梳理一下。
在聽了姚主任關于口語交際教學基本策略的精彩解讀后,我對口語交際這一課型有了更深、更新的認識。語文學習歸根到底歸結為聽、說、讀、寫的學習。但以往我最注重的只是讀、寫的學習,而對聽、說卻不夠重視,特別對于口語交際這一方面,基本上沒怎么認真備過課、沒怎么認真去上一節口語交際的課。而通過今天的學習,我不僅對這一課型的基本流程有了清晰準確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我對口語交際課有了重新的認識。《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使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可見,口語交際的能力是現代小學生必備的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究其實質就是聽話和說話的能力。而口語交際課正是通過多種形式的口語交際活動的開展,不僅培養了學生說話和傾聽的能力,還提高了學生成功地進行人際交往的素養。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學習研究口語交際這一課型,認真備課、上課。而要想上好口語交際課,我覺得應該要做好以下幾方面:
話題確定,貼近生活:當然口語交際課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起到一定的實效作用,在確定話題上應該 面向生活,在日常生活中選擇話題,緊密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老師在話題選擇的過程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超越教材,使話題的選擇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選學生身邊的,選最令他們感興趣的。
搜集材料,充分準備:在確定了口語交際活動的話題或內容之后,為了讓學生有話可說,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也是必須的。準備工作是閱讀、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也是一個搜集材料的過程,是對課外知識再加工的過程,這也使學生的課外閱讀變得有目的性,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創設交際情境,激發交際欲望: 激發興趣使學生有口語交際的欲望,最重要的是創設情境,努力創設與學生現實生活相似的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激發說的欲望。
學會傾聽,發表見解: 口語交際是雙項互動,不但要求會說,還要求會聽。一是要求學生聽別人講話時要用心、要細心,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種禮貌,表示對說話者的尊重。二是“會聽”,邊聽邊想,思考別人話中的含義,記住別人講話的要點,并能夠學會質疑,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看法、見解。
總之,在今后的實際教學中我將進一步學習口語交際教學策略,認真學習研究這一課型,并認認真真備課,上好口語交際課,讓學生在口語交際中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學會與人交流,在口語交際中感受快樂。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7
3月10日,我參加了古詩詞教學的聽課以及培訓活動,
聽了四位老師的精彩課堂,感觸頗深,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師以配樂、吟唱、朗誦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古詩詞課,這幾堂課讓我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各位老師雖然授課的風格、運用的教學藝術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師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富有魅力的語言藝術,將我們帶到經典詩文教學的神圣殿堂,讓我們回味無窮。每一堂都呈現出老師們精湛獨到的教學藝術,每一個教學案例都讓我們受益匪淺。高老師執教《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讓我印象最深刻。高老師用學生最熟悉的《靜夜思》導入,再通過簡介作者、寫作背景等 ,讓學生來整體感知詞,使學生對詞有更深的理解,更能體會詞的意境。學生結合注釋,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學中高老師融入學生最熟悉的節日中秋,讓學生融入具體的'場景中,更能體會出詞人當時的心情。每個問題都設置得相當好,讓整個課堂很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既弄懂詩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以及詞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看到各位老師的風采以及培訓,我的心中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有了一種新的感受和認識,多了一層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還缺乏更多的思考,以及厚重的文化積淀,因此要想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就必須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不斷總結,不斷反思。
通過此次學習,對我在以后的古詩詞教學有了一定思路,在以前的古詩詞教學中,只注重學生是否懂了句子的意思,而沒有讓學生深切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古詩詞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要讀懂詩句的意思,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那就得借助一些相關資料,如詩人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通過這些介紹,學生才能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心情。吟唱教學法也是一種很有趣的教學方法,這不僅要求老師要具備詩詞底蘊,還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通過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對古詩詞感興趣,在快樂中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8
昨天參加了鄭州市小學語文學科“以讀代講”閱讀教學觀摩研討會,再次領悟“以讀代講”的真正含義。首先是聆聽了鄭東新區王老師的報告,題目是“以讀代講,靜心四問”。他主要從四個方面解讀“以讀代講”:讀什么、怎么讀、怎么指導讀、讀得效果怎樣?新大綱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讀代講在語文課堂的實施,能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它徹底地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師生的角色,不再是教師一言堂、滿堂灌,而是學生通過讀來主動地參與課堂和接受知識,真正實現師生角色的轉變。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引導,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使他們逐漸能自覺地讀、愛讀、會讀。
在隨后的三堂教學觀摩中,老師們都能把以讀代講的理念貫穿于課堂中。課文的理解、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會、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熔化,進入文章角色,更要靠讀。朗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各種讀書形式,學生讀的能力和技巧在課堂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升。課堂上老師們都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讀。目的明確地讀,講求時效地讀,恰到好處地讀,通過讀,學生能領悟老師不易講清的語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其實,讀書跟做任何事情一樣,良好的習慣是基礎。而好習慣的養成是在平時的訓練中實現的,教師在這當中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做好監督和檢查。要求學生在上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要做到讀懂詞句,初步理解課文,并提出問題。如果老師的指導和督促到位,持之以恒,學生定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課堂教學也會事半功倍。“以讀代講”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方式,不僅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朗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真正達到讀出感情、讀出味道、讀出方法、讀出道理。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9
轉眼間,本學期的教學又一半過去了。回顧本學期的前半段時期語文教學工作,我感嘆良多,點滴作法涌上心頭,存在的問題還需努力解決。為了更好地搞好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不斷地自我完善。現作如下工作總結。
一、狠抓基礎知識學習和技能的培養
參加工作三十來,我從未教過低年級,對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我感到非常陌生。加上我對這些學生不熟悉,不知道班級學生的具體優點和缺點。為了讓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扎實,本學期我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優缺點的基礎上對癥下藥,因材施教,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比如,在書寫方面,我大力強調規范性,要求書寫整齊,字跡工整,并努力克服錯別字,有些學生對于寫過幾遍的字也會寫錯,如“寬”字下邊本該“見”而非“貝” 字,又如“拔”和“撥”字,學生總是分不清是“撥打”還是“拔打”,“拔河”還是“撥河”。類似這樣的問題我進行了大力更正,反復默寫和抄寫。又如,對打比方的造句,對各種句式的變換,對病句的修改,對生字新詞的理解運用,對近、反義詞的積累等,我都逐一進行講解或強調,對這些問題加大做題的數量,以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寫句子的能力。
二、靈活處理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學生的學習要體現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調整課程內容,以求學生能盡興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完成自主的探究,真正體現自主性,使學生始終保持一種自我探究的學習勁頭,但教師自己也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加以探究,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在教學中,我時時保持以讀代講,多讀多想,自主感悟,常常鼓勵學生各抒已見,使學生們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并且時不時采用一些別開生面的方式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了顯著的教學效果。上課時,經常讓學生自主想問題,自己解答,并且讓他們分組討論交流,做到人人參與,人人思考。
三、指導學生學習方法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方法對于學習來說是最重要的。搞好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是有很大的好處的。為什么有的同學老是玩,可成績卻不錯呢?我們常常強調上課專心聽講,及時對知識進行鞏固,然后還要及時復習。但是我覺得思考才是最關鍵的。有人說,聰明與否,在于是否思考。我們要著重指導學生學會思考。睡前回顧當天所學,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其實學習方法有很多,只要是有用的`,都可以試試。
四、做好扶優轉差工作
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是非常輕松的,而成績差的學生卻常常來不及。這又是一個讓我們老師要思考的事情。對于這類問題我常常用的方法就是在作業中使用分級制度,在不影響大家的學習的前提下,對有些學困生進行再次鞏固基礎知識,并且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當面教學。通過一學期的實踐,我覺得這方法十分有效,以后還可以進行利用這種方法。
五、突出章節過關,拓展知識視野
本期的教學內容,分為八個單元。在每個單元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后,我都進行檢測,針對學生存在的知識點問題,及時解決。對確實困難的學生進行耐心細致的個別教育,使之掌握。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運用,只有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之后,才能運用。為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我開展了一系列的語文活動。
1、優秀課文朗讀。通過學生自主收集優秀文段,提醒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在最近學生閱讀量的同時,學生必然收獲了許多東西。
2、進行各種詞語收集。如AAB式,ABB式,AABB式,ABAB式,ABAC式,ABCC式,AABC式,在不斷收集整理的過程中,學生的詞匯積累有了明顯的增多。
3、開展各種語文游戲。如句子的轉換,如“把”字句轉換成“被”字句,問句轉換成陳述句,兩句話變成一句話,學生在活動中提高了興趣,也訓練了動腦的能力。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很濃,學生們都對語文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本期的教學中,針對以上情況所采取的對策,學生的語文興趣得到了激發,語文基礎知識有所提高,語文能力得到了增強,為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10
20xx年11月10至12日,小學部一行6人按我院年初工作計劃,視導了黃梅縣一所幼兒園、四所小學(黃梅縣一小、黃梅鎮沙嶺小學、黃梅縣實驗小學、苦竹中心小學),其中兩所城區小學,兩所農村小學。本人聽課7節,其中6節語文課,1節思品課。下面談談我聽課的感受和思考。
一、主要亮點
幾位教師教態親切,教學主線清晰,能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教學行為。感受最深的是課堂返璞歸真的氣息,教師們基本樹立了 “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意識,課堂真實、樸實、平實,沒有心浮氣躁,沒有故作矯情,沒有故弄玄虛。綜觀6節課,主要有以下亮點:
1、立足文本,實行有效拓展。
有的教師能立足學生的“惑”和文本的“白”,適時鏈接相關課程資源,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體現了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歸文本的學習過程。課堂具有一定的厚實感,富有情趣和意趣,小文本與大文本相得益彰,較好地實踐了“用教材教”的理念。
如《落花生》一課,引導學生理解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教師沒有空洞的講解,而是在文本的重點處,尋找了一個很好的拓展眼,適時鏈接了有關許地山的背景資料,在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方面給予學生引導和點撥,讓學生從具體的事例中感知作者就是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幫助學生感性地理解了這句話深刻的內涵,體會了做人的道理。這樣既順應了學情,突破了難點,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豐富性。
2、授之以漁,滲透學習方法。
教師打破了老師教閱讀的思路,樹立了學生學讀書的思路,注重教給學生語文學習的規律和方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如《落花生》一課,教師自始至終注意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用“看詳略,抓重點”的方法,略學“種花生”部分;用“看詳略、看內容、看目的”的方法學習“收獲節”部分,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讀書,習得了受益終身的讀書方法。
3、多法感悟,引領學生與文本深層對話。 (1)扣重點詞句,品析感悟。
幾位教師都能抓住文本中的重詞語段,引導學生“品”重點詞,“悟”關鍵句,讀中悟,悟中讀,讀而思,思而讀,披文入情,由情悟文。學生的發言有個性的張揚,靈性的涌動,體現了較好的語文素養。
(2)填補空白,想象感悟。 可以說,“空白”是文本內容最豐富、情感最充沛之所在,也是學生馳騁想象、盡情感悟的空間。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揣摩作者的未盡之言,弦外之音。如周甜老師執教的《孔子拜師》一課,教師善于捕捉文本空白點,讓學生補白想象,與文本展開心靈的對話,引導學生聯系孔子的名言說說孔子是怎么學的;扣住“毫無保留”一詞,引導學生想象老子是怎么教的,為我們打開了一個隱匿于語言背后的世界,通過填補這些空白形成一種“熟悉的陌生”。
(3)聯系生活,移情感悟。
教學中,教師把語文學習同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緊密相連,建起文本世界與生活世界之間的橋梁。如《匆匆》一課,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感悟“針尖上的一滴水”是多么渺小,朱自清先生逝去的八千多個日子是“針尖上的一滴水”,那我們小學生經歷的四千多個日子在時間的流里,該是何等的渺小。如《孔子拜師》一課,扣住孔子的話“學習是沒有止境的”,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理解這句話的意思,與文本進行超越時空的心靈對白,閱讀因充盈了鮮活的體驗而引人入勝。
4、重視語言訓練,創設語言實踐活動。
語文是“學語習文”,其本真是教會學生理解母語和運用母語,語文教學千萬不能“得意忘言”。語言文字訓練雖然不是語文教學的全部,卻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和核心。在教學中,教師要用自己的智慧,把語言文字訓練與課文內容的感悟融為一體,突出語文姓“語”的特點,讓語文課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
可喜的是,幾位上課老師都不僅僅滿足于讓學生讀懂課文,而是把著眼點放在學生的語言訓練和思維發展上,在課中都進行了平實、樸素、多維的語言訓練。如《孔子拜師》一課,教師讓學生想象孔子和老子見面的情境,并分角色創造性地復述人物的對話,再現當時的情境,感悟孔子和老子的謙和知禮,讓閱讀過程成為語言訓練的有益載體,讓訓練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語言和精神實現了同構共生。《落花生》第一自然段的教學,教師讓學生用“居然”說話,并相機設問:為什么是“居然”?把語言訓練和文本的感悟融為一體,對學生進行了有效的思維和語言訓練。《匆匆》一課,教師引導學生徜徉在語言的溪流中,盡情感知語言表達的內容和形式,抓住文中語言典范之處,讓學生賞讀、仿寫,以讀學寫,以寫促讀,充分挖掘了語言的“增值”價值,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5、以評促讀,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有的教師善于捕捉積極的“評價點”,能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學生客觀的、真誠的,又是發展性的評價。例如《匆匆》一課的教學評價很有特色,真正起到了用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一是評價主體多元,除老師評價學生、學生評價學生外,還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學生行走在“最近發展區”,形成一種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探討、相互砥礪的學習氛圍。二是老師在評價時,關注學生求知的過程、探究的過程和努力的過程,重視引導學生展示思維過程,如:你為什么這么讀?以此暗示讀書的方法和要領,促進了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
二、引發的思考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最精彩的課永遠是下一課。在收獲驚喜的同時,有的課堂也引發了我以下思考:
1、有的課堂容量太大,教學內容泛化,教學目標的制訂不切實際。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個常數,學生的學習精力是有限的。因此,選擇恰當的學習內容,特別是凸顯文本的語文核心價值內容,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
2、教學問題的設計不夠精妙。有的過于寬泛,指向不明;有的過于瑣碎,缺少思維的深度。此外,有的提問時機也不適當,不能順學而問,有些生硬。
3、閱讀教學的層次性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教無定法,教學有法。精讀課文教學一般可分四個步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深入領悟——品讀賞讀,揣摩寫法——積累語言,嘗試運用。有的課沒有體現出由整體——部分——整體、由初讀——品讀——美讀,由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熟讀成誦的讀書過程。有的課還步入了“讀”的誤區:重讀輕閱,甚至只讀不閱,用“書聲瑯瑯”代替了學生的靜思默想。
4、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多,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少。教師設問多,學生質疑少。對文本的分析教師要多傾聽學生的心聲,不要急著把自己的觀點、編者的觀點告訴給學生。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應多關注學生的表現:學生能入境了嗎?動情了嗎?要多問學生:“你感覺到了嗎?”
此外,有的老師為了體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教學理念,在精讀時,先圍繞“你喜歡文中的哪些段落”之類的問題,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然后不顧課文段落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系,讓學生孤立地進行所謂的“研讀”。這樣做,看似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其實學生是不可能深切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也不會真正習得課文的語言文字。西方一位美學家說:“當你只欣賞花瓣的時候,你便失去了花的美麗。”字詞句段篇是課文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旦脫離語境,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
三、建議
1、明確課時目標,找準起點,突出重點,讓學生學有所得。 (1)要重視對學情的分析,遵循學生的閱讀心理,找準學習起點。 要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備課觀,多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教學、設計教學。教師要了解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期望,把握學習起點,從學情實際出發構思教學過程;要分析學生的知識和生活視野,了解學生對特定單元主題的興趣和理解,還要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加強備課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閱讀的興趣點、心動點以及閱讀的盲點。許多課文無明顯的“文眼”可尋,我們可以從學生閱讀時所產生的疑問、困惑入手導讀課文。
(2)要加強對文本的解讀,認真領會編者的意圖,確定教學內容。 文本解讀是教學創新的第一要務,對文本的把握程度決定了閱讀的質量和對話的深刻性。有位特級教師說過:“要在文字里面‘出生入死’,要沉入詞語中,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甚至不放過一個標點符號來讀??”教師要對文本做全方位、多層面、立體式的細究和深讀,要參透文本之中的情感、文本之中的意味。
“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得準比教得好重要!文本是經過編者精心加工的,價值導向基本是明確的。要重視把握文本既定教學內容,把解讀重點落在細讀文本、悉心領會編者意圖上,思考文本已定了哪些教學內容。課文從三個層面顯示了基本內容:一是組前“導學提示”提示主題內容。教師要了解單元編排體系,從整體上解讀、把握教材;二是課后思考練習題提示了本課教學重難點。教師要對照思考題,落實重點句段的教學;三是單元綜合練習。
教師要準確把握編者的意圖,對教材進行“二度加工”。要依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對教學內容大膽取舍,剔除枝蔓,突出重點,科學、合理地安排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在一課時對所用內容來個“一網打盡”。教學內容面面俱到,只會蜻蜓點水,勞而少功。
(3)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設問。
閱讀需要問題指引,問題來自閱讀。好的問題提綱挈領,具有思維的價值,沿著問題指向,閱讀就會有一條清晰的線索。
教師要“少問”。提問要力求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處處涉及。一堂課比較徹底地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真正給學生留下點東西。
教師還要“善問”。問題的設計要有極大的包容性,要有較大的覆蓋面、穿透力、挑戰性,要能“牽一發而動全身”。首先要問得適時,在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時候巧妙發問。其次,要問在關鍵處、問在點子上:①抓住興趣點提問,激發動機;②抓住疑難點提問,生疑解疑:③抓住發散點提問,訓練思維;④抓住空白點提問,激發想象。
2、立足學生的發展,突出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 新課程呼喚學生主體地位的回歸。我們老師要淡化自己,突出學生,不能滿堂講、滿堂問,要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要重視“有為”,也要看到‘無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1)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其質疑問難。
教師要把發現探究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讀中生疑,讀中質疑,讀中釋疑;要鼓勵學生提出真實的問題,并以學生的真實問題為根基,因勢利導,引領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引領學生與學生互動交流。我們可以圍繞文章的重點段,引導學生質疑,如“讀了這段話,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師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認真的梳理,篩選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釋疑。
(2)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讀書,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線,讓讀貫穿教學的始終。讀書要給足時間,加強指導。要體現讀的層次性,整體感知時,要讀正確、通順,自讀自悟時要讀出理解,回歸整體時,要讀出感情;要體現由讀出意到讀出情到讀出神的訓練過程。要把朗讀和默讀結合起來,把感悟語言和理解內容結合起來,讓學生親歷對課文從陌生到熟悉、由不理解到理解的學習過程。
課堂教學中,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潛心會文,細細地品讀,默默地思考,慢慢地感悟,要在讀中引導學生浸潤到文字里面去,觸摸語言的溫度和色彩,體會作者內心翻滾的情感波瀾,不要急著把學生往結論上趕。把貼標簽式的結論告訴學生是容易的事,但這種急于求成的做法只會造成學生認識的表面化,助長浮躁心理。要引導學生多親近文本,在文中“多走幾個來回”。只有充分展示過程,讓學生的感性認識和體驗充分儲備,學生才能與文本產生共鳴,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才會充滿生命活力。
課堂上,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話語權”,要引導學生個體與教師、與同伴、與文本、與自我進行充分的對話,走進文本深處,尋找多元理解,并在不同觀點的交流、碰撞中,互相傾聽、吸收、交融,達到心靈的溝通,視界的融合,促進自我的不斷完善。
(3)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不是給別人看的,我們要關注學生學習提高的過程。每節課的40分鐘都要使學生有收獲,有提升,要讓學生經歷從不會到會,從不懂到懂,從學會到會學的過程。一個真實的課堂要重視學生的錯誤,并把錯誤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從錯誤走向正確。沒有過程的教學是架了空的教學。 教學設計要有層次、有梯度,要面向全體,關注差異。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提高學生的參與面,參與度。一節課結束了,我們應該反思一下,這節課老師努力了,學生付出了,回報是什么?你課上的熱鬧是孩子生命成長的拔節聲嗎?
3、優選教學策略,演繹高效的語文課堂。 (1)媒體的合理性。
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課件,首先要清楚為什么用,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要講經濟與效率,要該出手時再出手——精用。多媒體的運用要為實現教學目標、落實教學內容服務。這次聽課,有的老師沒用多媒體,但課堂依然不失精彩。我們要樹立這樣的觀點:媒體現代化不等于教學現代化;課件演示不等于教學活動;好課件不等于好課堂。讓我們給孩子更多的思維的空間,想象的天空吧!
(2)“自主”的有效性。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注意的是自主不等于自由,不等于自會,不等于不要老師的教。有效教學必須追求“真實的主體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要給足時間,保證學生真正參與,并指導討論的方法,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共振。有效教學要處理好“自主學習”與“指導學習”、“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辯證關系。
(3)課堂的生成性。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不在于教師能預見到所有教學的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課堂是煥發生命活力的開放的場所,它不完全受教師事先的主觀設計所框定。一些意想不到的偶發事件,常常會出其不意地闖到課堂中來,這正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本質屬性,可能蘊藏著可貴的教學價值。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有一首題畫詩:“四十年來畫竹枝,白日揮寫夜間思。冗繁消盡留清瘦,待到生時是熟時。”教學進程中的靈活調控,是教師主導作用、教育智慧的最佳體現,是教師教學能力與教學藝術的完美結合。教師有效的引導與調控,往往使教學“柳暗花明”、“峰回路轉”,往往使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心領神會”,往往表現為師生心靈的共鳴,思維的共振,情感的交融。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11
20xx-2015學年度第一學期的學習中,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小學語文教學公開課活動,從本年級組到各個不同年級組,我聆聽了多位老師的公開課,并且其中不乏有外校教師到我們學校來進行的語文教研活動的一些課程,其中也包括了研討課程的小小會議,這些都讓我收獲良多。作為一名新進的年輕教師,接下來就說說我的聽課心得吧:
一、任職教師的語言具有藝術的魅力。當我聽著不同年級段教師們的課時,我想教師的語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帶領學生重溫校園生活片段,引出狹小的課堂,深入人的心靈深處。低年級的老師在教學時,她很注重孩子們的注意力的把握,讓學生一邊觀看圖片,一邊聽老師的介紹,聲情并茂的語言勾起了學生思緒;中年級的教師雖然在語氣上少了和藹親切,卻多了一些啟發性的話語,讓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自己的思考與想法,讓孩子們勇于能說出自己的想法;那高年級的教師們更多的是體現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以及對學生進行著引導語輔導。
這些教學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更是一門藝術,誰能將它演繹得好,就能抓住學生的心。老師扣人心弦的過渡語言,烘托了課堂的氣氛,同時也激發了學習興趣,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課堂語言簡潔,準確,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
二、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讓人耳目一新。新課標中說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學生的自讀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師的引導調控是第二位的。在新課標中更著眼于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既是對學生感悟結果的評價,也指向了學生的感悟態度,指導了感悟的方法,同時,其激勵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課堂上用我們欣賞的眼光、贊賞的話語去激勵學生,我們是能辦到的。
作為五年級的教師,我在一次語文研討中學到了話題式的教學。五年級的學生不是一二年級,也不是三四年級,學生的學習更注重對他們的思維上的啟發以及對課文的自我理解,更加注重于學習方法的學習。所以我也不段地思考著在語文的教學中多應用話題式學習,比如:在《黃鶴樓送別》這一課中,我的教案以及教案過程中我都會注重著話題式的加入。
三、實現了師生角色的轉變。在好幾次的語文研討活動中,不斷提到的話題就是教師的角色問題。以往的教學都是教師為教學的主宰、中心,然而現在需要教師轉變自己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人,他們不僅有老師的組織下進行共同學習的義務,而且有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伙伴、學習方式進行個性化學習的權利。
當然這樣的長期教學過程中,一瞬間轉變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也在學習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向前輩們學習著符合新課標的教學方式。
四、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自主合作。語文課,不像數學學科有固定的公式以及固定的答案,雖然解題思路多種多樣,但是總結的說答案是唯一的;語文課,不想英語學科,單詞是固定的,搭配也是固定的,雖然解釋可以達到意思就行,但這個也是需要進行語言組織,最終還是答案一致;語文課,更不想科學學科,有很多的有趣的動手實驗,趣味性很濃,但結論始終是只有一個的。所以也有很多這些課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方式,這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但語文課是語言的基礎學習,所以在教學方面更加有所注重。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學探究是基礎,合作學習是重要的方式,教師的指導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條件。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師與生、生與生交流對話,教學相長的過程,也是由領悟學習方法、運用學習方法到將學習方法融會貫通,能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專題性、綜合性學習引起重視,加強這一類學習的研究與實踐。這類學習更具綜合性、探究性,也更富于挑戰性。學生在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有效地培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培養綜合運用知識、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12
20xx年9月18日至19日,我有幸參加了蘭州市教育局舉辦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有幸聆聽了三位老師的閱讀課,小語會專家崔巒老師的現場評課,關于閱讀教學改革的專題報告,兩位老師的作文課和作文專題報告,感受頗深,受益匪淺。下面談一談本次聽課的一點體會:
一、帶給學生“愛”的真情
上課的幾位教師都是知名教師,但他們放下權威,帶著激情,帶著愛心,帶著尊重走進課堂,以和藹可親的態度,真誠可信的微笑來吸引和激勵學生,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李芳老師課前的一句“孩子們,你們好”的親切問候,徐世赟老師的“同學們,你們喜歡怎么樣的老師?請你們說說我的優點,好不好?”讓學生如沐春風。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和情,產生一種愉快、向上的求知欲,實現學生由“要我學”過渡到“我要學”的質的飛躍。
二﹑留給學生“讀”的時間
學生語言的品味是“讀”出來的,情感的感悟也是“讀”出來的,留給學生讀的時間,以讀帶情,以讀悟情。可見,“讀”在語文課堂學習中的的重要性。一直以來,我對于朗讀指導總感覺有些困難。這次,聽了這么多名師的課,受益匪淺。他們采用的方法雖然也是我們平時常用的自由讀、老師范讀、學生感悟自讀等,但是怎么就有那么好的教學效果呢?幾位老師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讀,切準可讀處讓學生讀出感情;精心選擇讀的形式和方法,齊讀,個別讀,分角色讀,配樂朗讀等根據讀的內容和時機靈活運用,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興奮的讀書狀態。老師們在課堂上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言,快慢急緩的語速,把語言中包含的音﹑意﹑情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吸引學生,并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李芳老師在《小柳樹和小棗樹》的詞串朗讀訓練中,引導學生:“小柳樹是什么樣的?小棗樹是什么樣的?”學生讀:“小柳樹是綠綠的。細細的,小棗樹是彎彎曲曲的,光禿禿的'。”教師相機指導疊詞的讀法,并美美的范讀,令孩子們陶醉。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快樂地,入情入境地美讀,讀出了詞的韻味。如徐世赟老師在上《白鵝》一課時,先讓學生找出描寫白鵝樣子的詞語“歷聲呵斥”“大模大樣” “三眼一板”,然后又讓學生找出三種描寫白鵝樣子的句子,讓學生反復品讀。教師范讀突出作者的語言風格,學生再讀,學生越讀越好,通過多層次的讀,學生讀出了白鵝吃飯時的高傲和有趣,讀出了情趣,讀出了情境。
三、還給學生“講”的機會
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講,通過發言。讓學生在對話中相互啟發,促進,形成清楚有序的表達能力。如:張祖慶老師的作文課,課前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什么樣的童話?談一談。”同學們暢所欲言,興趣高漲,接著老師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想一想,圖上有什么?并發揮想象編故事,經過老師的巧妙點撥和引導,激發了孩子們的奇思妙想。激起了孩子們強烈的表達意識,使孩子們在興致盎然中不知不覺融入作文教學,畫面上的面包時而是一朵白云,時而是一朵雪花,時而是一團棉花,孩子們充分調動各種感官豐富故事的內涵。此時,孩子們不再覺得說話是一種負擔,他們爭相發言,急于表達,達到了“情動辭發”,“不吐不快”的境地。
總之,這次聽課學習對我是一次提高,也是促進,使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用今天所學,將各位老師合理科學的課堂教學設計,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靈活地應用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博采眾長,大膽求新,構建活力四射的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13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可以說培養良好寫字習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好的習慣使人受益一生。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字如其人。”這是因為字寫得如何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學識、性格、氣質、風度等。《新課標》也在各個年級段提出了寫字教學的要求: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能用硬筆、毛筆寫出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對于小學生身心特征來說,寫字不僅可以鞏固識字,字寫得正確端正,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各科作業,也為將來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寫字對提高文化素養也有重要作用,長期認真地寫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審美意識,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文化素養。因此,上好寫字課,對學生進行良好寫字習慣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我養成學生寫字習慣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在創建區域寫字特色校的活動中,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寫字育人的主要陣地。
強調“動筆就不茍,逢字必規范”。不斷探究寫字課的教學方法,優化寫字模式。以科學的多元化寫字評價體系來激發學生興趣。切實抓住四個環節:
1、練字有時間。同時堅持“天天練”活動,每天午間練字20分鐘,達到日日練習批改,周周總結通報,月月評比表彰。
2、練字分類型。為了讓寫字教學更加具有科學性,針對孩子的年齡特征,采用分層建制的教學方法,一年級到二年級主要練習鉛筆字,三年級到六年級主要練習鋼筆字。同時在三到六年級中選取部分同學組成毛筆字興趣小組。
3、練習定規范。學校自行印刷寫字專用練習本,定期舉行寫字比賽,定期出刊寫字板報。
4、教學重實效。中心小學每學期進行兩次寫字課堂教學觀摩,對全鄉開放,以寫字教學引領有效教學,促進高效課堂,提高教學效果。
二、努力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
1、培養學生正確坐姿及握筆的好習慣。
小學生寫字姿勢不正確,危害不小,輕者影響寫字質量,養成不良習慣;重者影響生長發育、不利于身心健康。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以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書寫,不僅有利于書寫的規范,也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的做法是:
(1)編寫兒歌。把正確坐姿及握筆的要點編成兒歌,如:“寫字時,要做到:右手握筆背挺直,眼離書本約一尺,手離筆尖約一寸,胸離桌子約一拳。‘三個一',要做到,字寫工整視力好。”讓學生熟記成誦,并印發給家長讓家長配合學校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2)做書法韻律操。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做到每次寫字前先做“寫字操”,(閉眼、吸氣、頭正、肩平、身直、臂開、睜眼、握筆、寫字、足安)真正做到“練字先練姿”。
(3)學生體驗。對于學生中出現的問題采取反復抓,抓反復,尤其應引導學生親自體驗,自悟問題的緣由,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過去抓學生的坐姿,握筆,只要求做到“三個一”,至于為什么要“三個一”,學生就不得而知了,常常難以堅持。現在,我把工作做到細微處。先讓他們執筆寫字時靠近筆尖,學生立刻就會發現這樣執筆是看不見筆尖的,為了看到筆尖,身體就得往前傾,頭向左偏,時間久了,學生感到很不舒服。告訴學生這樣不僅人易疲勞,而且容易造成近視和脊柱彎曲。再讓學生手指離筆尖稍遠些,他們就能感到腰板可以挺直了,胸部就能與桌沿一拳的距離了。這樣,使學生在體驗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寫字姿勢。
(4)拍照鼓勵。結合教學給坐姿和握筆姿勢非常正確的同學拍照,展示給大家看,讓身邊榜樣的力量來影響學生。同時也讓小朋友們幫助糾正投影中出現的不正確的寫字姿勢。
(5)家長配合。讓家長把自己孩子的正確姿勢拍照放大,貼在孩子的書桌前,時時提醒自己。這樣老師、家長、齊抓共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培養學生寫好規范字的好習慣。
要掌握千變萬化的書寫線條,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學好規矩,循序漸進”。寫字技巧的學習離不開這條基本原則。如果把一個字看成是一部組合巧妙的“機器”的話,那么,八個基本筆畫則是組成“機器”的“零件”。“零件”是否精確,直接關系到“機器”是否能正常運轉。為此,寫字課中,對規范、漂亮的基本筆畫、筆畫的變化及漢字部首進行教學是重中之重。
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學生對筆畫或結構的理解、掌握的程度和水平。如:檢查學生"橫"這一筆畫的掌握,教師邊念"橫"畫書寫的過程和用筆要點,邊要求學生聽后按照要點,正確寫出“橫”的筆畫來。
四、培養學生認真讀貼的好習慣。
讀帖是指臨摹者在寫前對字帖靜觀默察,細想體味,對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筆先。在教學中,學生常常不讀貼,或對字帖稍作瀏覽,就匆匆下筆,以至顧此失彼,徒勞無功。要提高寫字教學的效率,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讀貼能力和習慣。我們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臨筆畫,臨間架結構,臨行氣,臨章法等。如臨筆畫,引導學生觀察筆畫的位置,起筆和收筆的方圓,藏露,筆畫的長短、精細、俯仰、斜正、曲直等。讓學生養成"整體把握,細致觀察"的讀帖習慣。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14
感悟“三疑三探”教學模式
新課改以來,我也嘗試了不少的教學模式與方法,通過實踐運用,我覺得推行的“三疑三探”教學方法與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相吻合。
一、“三疑三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疑三探”分為四步:1設疑自探、2解疑自探、3質疑再探、4運用拓展。照這四個步驟,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去質疑解探,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相互合作、學會發現問題、學會歸納創新,全面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三疑三探”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生怕漏掉一個地方,是填鴨式的教學,至于學生能否活學活用,不可而知。而“三疑三探”教學模式讓教師在教學中只起到了啟發、誘導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獨立自學探究嘗試解答問題,創新思維能力。在教學中老師說得少了,學生說得多了,做得多了。
三、“三疑三探”提升了學生能力,促進了學生習慣的養成。
我在教學中運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學習提問、解答。雖然剛開始學生無所適從,通過引導學生慢慢適應了這種教學模式。通過自探,學生學會了提出問題,鍛煉了特們的.能力;通過合作解疑,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學會傾聽別人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質疑再探深化了知識和能力,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運用拓展把語文和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感悟到學語文、用語文的快樂。這種模式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以后的學習、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他讓學生在語文中煥發主體意識,變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更適應于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在我鄉、我校的契合度很高,擁有良好的發展土壤,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結合班情靈活運用該模式,為學生思想的解放裝上一對“自學”“會學”的翅膀,為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15
寫作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生活方式,是促進我們發展的重要手段。《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而小學生作文內容以記敘文為主,主要是寫人、記事和描寫景物。
寫作素材源于生活。如果學生生活豐富,見多識廣,寫起作文來就會輕松。而這恰是農村學生的弱項。農村小學生怕作文,厭作文,感到作文難寫,寫起作文來總是咬著筆桿冥思苦想,覺得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無從下筆或者總是口號式的幾句,空洞無物。
作為一民農村語文教師,如何調動農村學生寫作積極性,培養學生作文的興趣,我有以下體會。
一、會學生,發現寫作素材。
農村小學生有著豐富的生活內容:學校里的各項文體活動;家里的各種家務勞動;農田里的各種農作物生長狀況……有些素材是城里的孩子無法見到的。但要讓學生將這些內容用作文的方式表達出來,必須讓他們實踐。例如:秋天到了,我讓學生們寫一寫秋天,但有的孩子用優美的形容詞堆積了一篇。華而不實,空洞無物。后來,我利用一個星期天機會,讓孩子們同家長一起去地里干活,并把所看到、聽到的、想到的記下來。第二天上作文課時,我先讓學生們交流昨天勞動的感想,孩子們交流得熱火朝天,接著我說,想聽聽昨天同學們都有什么收獲,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說,足足說了近10分鐘。最后,我才說,把剛才你說的寫下來吧!結果這這篇作文孩子們寫得很開心!所以我總結出一條:要想寫好作文,就要實踐!
二、具體事中,悟出“真情”。
小學高年級習作中,要求學生要表達情感。但學生在習作時往往是直接寫一句話表達情感,這種情感給人的感覺是“假”。習作中,不能反映內心世界的作文,也就失去了作文的本質意義。因此,要想讓學生認真習作,必須激發學生的“真”感情。
要讓學生在習作中,把他們的個性、情感得以發展、想象、語言表達等各種心理能力得到最佳訓練,教師就要做到童言無忌,呵護真情。老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在課堂上,在課外,在學生作文的批語里,在進行口語交際對話教學時……向他們表達我們的“真”情感,真實地流露我們的喜怒哀樂,讓學生逃出“四角天空”的困境,創設一定的課堂練筆情境,激發出他們的“真”情來。前段時間,我們學校組織看電影《柳月彎彎》,這部電影很有教育意義,影片中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也著實感人。看完影片后,我并沒有要學生馬上寫觀后感,而是讓學生回憶哪些場景讓你流淚,讓你感動。結果學生們在課堂上不斷地回憶,不斷地體悟影片中真情,甚至有些學生又一次落淚。完成寫作后,我從孩子們習作中,讀出了“真”情。
三、加強課外積累,擴充素材。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廣泛閱讀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對于小學生來說更為重要。但農村學生由于條件限制,閱讀面很窄,除了課本和讀本外,幾乎沒有課外書。基于這種情況,我利用學校閱覽室的資源,擴充學生的閱讀量,并都會學生隨時摘抄那些動人的畫面,精彩的描繪,形象的比喻等優美的詞句、語段。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對于不同的層次的學生,我會做到推薦閱讀。基礎較差的學生,我推薦他們讀童話、寓言、小故事。基礎較好的學生,我建議他們閱讀中外名作、名篇。
四、評價作文與鼓勵相結合,讓學生嘗試成功,激發習作需要與動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各種行為都是因心理上的`欲望而產生的。教師與學生就像“漁”與“魚”。而評價就像“餌”。學生愛吃的“餌”,絕非劈頭蓋臉的訓斥和沒完沒了的批評。專挑毛病的做法,這樣只會撲滅學生習作的欲望。因而,我在批改作文時,總是采用鼓勵、交流的方法。我要么對文章的內容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要么就與小作者本人產生一下情感上的共鳴;或者抓住他文章的閃光點大大地欣賞一番……什么“你的媽媽真是位慈愛、勤勞、嚴謹的好媽媽,我也同樣敬佩她”;“你的想象力可真豐富呀,仿佛把我們每個人都帶到了這個夢幻般的世界”……這些評價使學生“能夠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成功的快樂。”學生有了這種想獲得精神愉悅的愿望和動機,何愁不能“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呢?
小學生作文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和反復的練習,循序漸進,日積月累。作文教學就像一朵待放的花蕾,只要我們精心地去呵護和培育,改進作文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文習慣,相信一定會在語文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01-09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得03-16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交流08-31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精選15篇)02-23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精選15篇02-02
小學語文教學教法培訓心得04-08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3篇07-21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精選16篇)11-10
小學語文教學心得(15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