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師成長》有感(精選6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教師成長》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教師成長》有感 1
往往越是重要的知識,在存在方式上就越為抽象,學習起來更為艱辛,應用起來就更為費事。雖然我們經常講學習過程是樂在其中,但并不因此而否認學習不痛苦,只是學習的痛苦與學習的幸福并不沖突而已,這或許就是現在的流行語“痛,并快樂著”的意思吧。理論閱讀應該是教師不可放棄的責任。教師的確很忙,但這種忙碌靠時間是無法償還的,它需要教育智慧去擊碎它。在教育日常生活中,需要成倍的體力勞動才能夠替代相應的腦力勞動;同樣的道理,相應的腦力勞動如果沒有完成,就可以轉化為成倍的體力勞動。
所以,教師越是繁忙時,就越有理由、越有必要去進行理論閱讀。在這兒之所以強調理論閱讀,一方面是要求教師能夠在學科知識與教學知識上有更深的造詣,另一方面是希望借助理論閱讀來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同時規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原本就不應該存在的感性行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工作總是斷斷續續的,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斷斷續續的`教學工作串起來。當教師把日常教學生活串起來后,不但教師的教育智慧才能夠得到體現,而且我們才能夠完整地理解教育教學過程。但是,串聯工作本身卻是艱辛的,甚至偶爾會覺得無聊,特別是當我們看不到這幅教育畫卷何時才能成功時就更是如此了。不管你是通過寫教學日記的方法,還是樂于對教學生活本身進行敘事,你在串聯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既需要有足夠的教學知識來整合這些故事,還需要有教育整體的思路來勾勒你人生中最為精彩的教育畫卷。如果我們只是簡單地學習他人的知識與經驗,即使我們還會不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們仍然不可能在教育實踐這條路上尋找到富有創新意義的教育智慧。所以,我們還需要在教育科研與教學實驗這條路上有所嘗試。對待課堂教學生活,我們既需要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更需要在課堂教學這個崗位上,體現出自己的教育價值。對于他人知識與經驗的學習與應用,的確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可要真正地展現自己的教育價值,還需要教師主動地行進在“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
讀《教師成長》有感 2
從教以來,接觸新課程也有一段時間了,但對新課改理念理解不夠深入全面,教學中總存在許多困惑:雖然教材基本知識沒有多大的變化,但備課就總是想到不夠新穎吧?
通過學習《教師成長》,我感到長了許多見識,教學思路靈活了,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新的目標和方向:首先在課堂的設計上一定要力求新穎,講求實效性,不能活動多多而沒有實質內容;教師的語言要有親和力,要和學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來看學生,充分的尊重學生;再者在課堂上,教師只起一個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學生去解決問題,那樣又成了“滿堂灌”的`形式;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但是不能全靠問題來牽引學生,讓學生跟著老師走,這樣便又成了“滿堂問”的形式;另外教師的個人修養和素質也需要不斷提高,要靠不斷的汲取知識,學習先進經驗來作保證。
總的來說,我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后,無論是教育教學的思想理念,還是具體的課堂操作能力,個人基本素養等等,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另外,我也深刻地體會到反思的重要性。所以我認為,要提高自身的業務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不斷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并認真地做好記錄,便于今后教學時借鑒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如:在課堂教學中,沒有照顧到學困生、合作學習沒有達到實效、對學生的評價語不夠恰當、沒有及時解決學生的提問等,我會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請教其他老師,為今后進一步的改進作充分的準備。
讀《教師成長》有感 3
教師每天面對的都是活生生的個體。對這些生性好動,個性各異的孩子的管理,幾乎成了老師們的一大難事。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每天總是被孩子們的“雞毛蒜皮”的瑣事所困擾,有時達到束手無策的地步。
讀了劉良華主編的《教師成長》的“教師的管理智慧”一節,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管理學生的門路——“愛”。
教師真心愛學生,學生才會真心尊敬你,信賴你,把你當知己。教師愛學生不應有偏心,對優秀學生要愛;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要愛;對思想、對生活有困難的學生也應加倍地去愛。在愛中樹立自己的人格魅力。
班主任要用個人的魅力征服學生,這種人格魅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在與學生的交往中逐漸形成的。班主任要用自己的熱情和朝氣去感染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世界,要想成為每一個學生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個學生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但是,這一切都很值得,因為,你得到的將是一個美麗的世界。
除了“愛”的教育是不夠的,對學生的教育還要進行必要的“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的'規矩就是班級的“法寶”,在班級管理中,要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有“法”可依,要做到有目標、有計劃、有制度、有評價,讓學生知道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執“法”必嚴,即觸犯了規矩就要受到相應的懲罰,立下規矩,以后不可再犯。玉不雕不成“器”,學生不管不成才。在班里的每一個人只有遵循這些規章制度,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
“法”是班級管理的有效手段,而“情”能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要重視“感情投資”,以情感人,學生才容易接受老師的教育。小學班主任,要做到有愛心、細心和恒心。有愛心,我們班主任在感情上與他們建立起親密的關系,讓學生感到你的可親可敬而信任你。你才能了解他們最真實的想法和動態。有細心,班主任工作復雜瑣碎,往往事無巨細,都要躬親,不但要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過問他們的生活瑣事,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周全,稍有疏忽,就會出漏子。班主任要做到時時留心,事事在意,把不良現象消滅于萌芽狀態。有恒心,學生的品德,學習態度、習慣,衛生習慣等等的養成,都是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有很大改變的,所以我們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教育工作不可能一勞永逸。學生有了缺點,經批評指出,他這次改正了,但下次可能還會重犯,總趨勢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但總會有起伏。所以班主任教育學生一定要做到不厭其煩,誨人不倦!
正確把握好“情”與“法”的尺度,才能在班級管理中游刃有余,不斷的進步。
讀《教師成長》有感 4
初讀本課程,只是為了掛時間。每天忙忙碌碌,哪有心思看書,而且長時間盯著電腦備課、做課件,頸椎酸痛。
有一天,突然有點閑情,仔細看了幾行,便覺得饒有興趣,不由慢慢讀下去,豁然開朗,相見恨晚,覺得引人入勝,頗有收獲,不僅自己看,還要求老公一起學習其中的道理。
一是課程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其實內容并不多,但引發的思考多,內涵豐富。不像有些專業課程,拖沓冗長,深奧難懂,讀了后面的,又忘了前面的。這正證實了本課程自己的教育理念之一:引發學生自主學習,快樂成長。
二是課程結構合理,框架明顯,枝節有序,讓人一目了然。這又正應驗了本課程的另一教育理念:學習就是認地圖。學習者先弄清楚自己的立足點或出發點,最好先學習“主干道”,再去學習“分支”和“分岔”的街道。這就是“整體學習”和“掌握知識結構”。本課程善于抓住主干,理清結構,把握整體。
三是豐富的視頻資料,讓我親臨各級講座現場,感受大師們研究教育、發表作品、探討教育的魅力。累的時候,聽聽講座,品味其中的詼諧幽默和內在涵義,確實是一種享受。
最喜歡課程中的案例,選材貼切,形式多樣,引經據典,短小有趣。每一則案例都隱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讓我在閱讀故事中自然領悟課程要義,印象深刻。編者也一定是廣泛閱讀,深刻感悟,視野開闊,頗有研究。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幾個案例。
一是關于“教師的氣質”的案例。沒有必要挑剔教師的長相,但是,教師應該有某種職業尊嚴感和內在的精神氣質。按照林肯的說法,一個人在四十歲之后,就該對自己的長相負責。沒錯,長相不由我們決定,但氣質可由我們自己改變。作為教師,應該具備一種高雅、睿智、親和、自信的氣質,這樣去感染學生,學生也會覺得是一種享受。而這種氣質不是與生俱來或想有就有的。它是長期的知識學習、心態調理、人際協調、休養陶冶而來的。
二是關于“父親的腳后跟”的案例。“如果父親是最最上乘的教育家,也許他在指明家的方向后,便要我帶路,他在后頭寧可隨我多走一點冤枉路,一邊加以修正。其后并畫圖比較近路與遠路,如此我不只會熟悉家城之間的路徑,城東郊的地理我必也在走過一遭后便了如指掌,再也不愁迷路,甚至可以常常代我父親跑腿辦事。”小故事折射大道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多少這樣的父親式的老師,走在前頭,一味要學生“尾隨”。教學的終極追求是讓學生學會自學,并由此擺脫對教師的依附。只有自主學習或主動學習,才算是真正的學習。只有當學生形成了自主學習或主動學習的習慣之后,學生才真正“成人”,真正成為有獨立意識和獨立人格的人。這是多么深刻的道理,我應該多引導學生獨立學習、自主學習。爭取成為最最上乘的老師。
三是關于“期待效應”的案例。當我們被期待,被賞識時,我們會覺得自己如此重要,會充滿信心和斗志。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是渴望得到賞識”。真是很透徹。欣慰的是,我平時做得較好。哪怕其他老師都不喜歡的學生,我都對其包含期待和欣賞。我常常對學生說:“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杰作!”我還常常對那些讓人頭痛的調皮鬼說:“我對你充滿希望!”我甚至假裝不知道他們干的壞事,旁敲側擊地指出類似的不足。真的奏效。這些學生不僅尊敬我,而且樂于接受我的意見,最終他們大多數都不會辜負我的.期望。我的宗旨是:決不放棄任何學生。只要有希望,就會有出路。
還有很多有意義的案例,如“曹操同袁紹的差別”、崔永元的《不過如此》、顧泠沅老師的“效果回授”、占魁學校的導師制,以及學習就是學走路、認地圖、學習要像玩游戲等等,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大開眼界。
很久沒有這種感覺:覺得自己像久旱的大地,如此渴望知識的滋潤,如此暢享知識的甘露。每一章,每一節,循序漸進,不斷成長,享受閱讀的快樂!
非常贊同課程中的觀點,覺得更多的老師需要認真學習和領悟其中豐富的專業知識、深刻的思想教育、先進的教育理念。
反思自己,在忙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有很多做得很好的地方,也有很多尚且不足。比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確實想得到,做不到。常常擔心學生這不懂那不懂,聽寫單詞都必須親臨,生怕課代表報不標準或選詞選句不當;課堂上也總是在趕進度,生怕學生走的彎路過多,耽誤我的進度。學生沒有出錯的空間,必須在我正確的“指引”下迅速前進,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現在看來我是多么不放心,簡直比“父親的腳后跟”里的“父親”還落后,他是讓孩子“跟”著走,而我簡直是“牽”著走。我必須努力改變我的“包辦制”,給學生更多自主和自由的空間。此外,在教師的行動研究方面,我也還做得很不夠。常常以工作太忙為由而忽視自己的學習,研究和發表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實就是盲目走路,忘了抬頭看路。
學了本課程,初步領悟了作為教師,我應該要具備的課程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及人格魅力,知道如何成為快樂的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最重要的是讓我再次充電,感悟到學習的快樂和成長的需要,感悟到學無止境的真正含義。當然必須結合實際,在實踐中應用、摸索,反饋和矯正。不再盲目趕路,而是抬頭看路。讓我們一起在繼續教育中充實自我,在學習和實踐中快樂成長。
讀《教師成長》有感 5
在與學生共同閱讀、成長的日子里,我閱讀了劉良華教授的《教師成長》,然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確切地說,我從未如此認真地閱讀過任何一本教育書籍,但是這本書的許多案例深深地吸引著我,如《死亡詩社》、《父親的腳后跟》、《學生哭喊著沖出教室》、《愛心與教育》、《賜予我控制感吧》等等。我無法用我笨拙的語言來表達出我內心的感受,但卻被書中的幾句話真切地打動著。
一、“差的教師各有各的差,而好的教師幾乎有一個共同的好,即這樣的老師絕不會‘照本宣科’”。
“新課程”有一個流行的課程口號:“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一個優秀的教學工作者首先是一個“調整教材”、“補充教材”或“重新開發教材”的人,其中包含了“吃透、利用教材”、“補充教材”和“更新教材”。我們應該學會用“減法”和“加法”的態度對待教材,努力在學生“吃不了”和“吃不飽”之間作合理地取舍、安排。這也是劉良華教授所講的教師的課程智慧。
二、“教是為了不需要教”。
教育是什么,我們的教育又為了什么?
在1992年舉行的中日孩子夏令營活動中,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大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著走到底;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孫子,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路段把兒子拉上車……一次短短的夏令營,暴露出中國孩子太多太多的弱點,我們的愛心表現為讓孩子免受苦,殊不知,過多的呵護只能使他們失去生存能力。我們必須鼓勵孩子坦然去承受困苦,學習在各種艱難環境中生存的本領,否則,他們就不僅不可能有自己強勁的翅膀,甚至可能在一旦失去護翼時中途夭折。我們的教學何嘗不是如此,我們總是過多地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一味地要學生“尾隨”,有時甚至是將學生“背著走”的。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采用要學生“帶路走”的趕牛教法,只要我們指明方向,教給方法,因為我們的“教”是為了達到最終的“不需要教”,是為了引起學生的主動學習。
三、“愛,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沒有愛”。
到目前為止,班主任管理領域出現了三個極具代表色彩的“民間英雄”,一個是“自我管理”與“制度管理”為核心理念的魏書生;一個是愛學生出了名的李鎮西;另一個則是“與學生斗智斗勇”的萬瑋。不管是哪一位老師的哪一種教育管理方式,我認為都少不了一個“愛”字。也許有人會提出異議:“有的學生實在太調皮,光靠愛心根本管不住呀!”對此,李鎮西老師說:“愛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沒有愛。”教師愛學生是一種具有活力的“酶”,它通過遷移、轉化在學生心靈上發生作用,學生得不到師愛,往往產生焦慮,防衛心理,或是形成攻擊性格以致對社會疏遠,懷有敵意。李鎮西老師認為,愛不是遷就學生,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他提出了“民主教育”。他是這樣做的,他把自己與學生放在一起,一起制定班規,一起執行班規,接受班規的約束……這,也許是我們探索的另一片領域。
四、“渴望賞識是人性的弱點,也是人性的優點”。
有人說,“被賞識是人內心最深處的一種需求,當賞識的.信號傳入大腦以后,體內會產生興奮細胞,使人體處在一種超過正常水平的狀態,如果長此以往,就會使被賞識者創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跡。”因而作為教師,學會賞識要比學會一種教法更容易挖掘出學生的潛能。賞識就是牽著孩子們的手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別把他們的手拋開,也別把自己的手別在身后,賞識是孩子眼中的一熄星火,溫暖的卻是他們的一生。
老師們,我們一直在教育的陣地上摸爬滾打,我們都知道,當環境已經變成客觀事實,我們不應該成為環境的挫敗者,而應主動地去改變環境。最后,我想用書中的一句話與大家共勉:“對命運的過早抱怨或者詛咒其實是衰老的表征,真正的強者是不抱怨的。命運把他扔到天空,他就做鷹;把他扔到草原,他就做狼;把他扔到山林,他就做虎;把他扔到大海,他就做鯊。”
讀《教師成長》有感 6
看劉良華老師的《教師成長》已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繼續教育培訓中迫不得已讀的,這次我是真心沉下心來讀的,它的每段話每一行字……
讀了《教師成長》我一直在反思我的成長,我是20xx年畢業于一所師范院校,從此就進入了教育行業,已經歷經了十年,要問我十年中我究竟獲得了什么,我真的不知道,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沒有深入的思考我從事教育到底是為了什么?也許這只是一個職業——生存的保障?
曾看到一篇文章“教俠、教奴、教痞,三大類,你屬哪類?”,它把教師分為三類:教俠、教奴、教痞。具體來說,教俠,就是教師中的俠客,這類人數不多,但他們特立獨行,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準則,不為流行的東西所左右,不盲從各級政府的教育督導,也不死信教材;教奴,就是完全忠實于現行不合理教育制度而無怨無悔地推行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這種人占了老師人數的絕大多數,他們任勞任怨,勤懇工作,他們工作的所有目的和意義,就在于讓領導肯定,讓學生們考高分,他們沒有想過我們的教育是否有問題,我們的孩子是否越來越病態,他們全部的熱情來自于一個月的工資和領導給予的精神獎勵,他們忠實于教育法規教育制度,他們從不懷疑;教痞,就是老師中的混混。教師是一碗良心飯,眾所周知。這類人雖不是大多數,但也為數不少,他們沒有工作目標沒有工作理想,更沒有事業心。有課他們就來上,沒有課就走人,如果強調坐班,他就坐在辦公室里聊天或者找個理由溜之大吉。他們對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是懂非懂,或者說他們也不愿意懂,下班后主要的工作就是麻將,賭博,買碼,或者其它讓人心身疲憊的活兒,他們從不看專業書籍,除了看一些娛樂書籍,女人一般議論衣服,男人一般議論喝酒和洗頭洗腳。在辦公室里與教學有關的共同話題就是那個學生是個豬,那個學生是個笨蛋。我在想我到底屬于哪類?或者是介于他們中間,邊緣化,曾混過,也忠過,更俠過,當然,那不是我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回首我的十年從教歷程,似乎也有如禪師般的感悟:從教之初,“愛很簡單”;教有所累,“想說愛你不容易”;教有所悟,“因為愛所以愛”。當自己真正(內心)走進教師這個行業,你會發現,它真的不容易,教育是什么?其實是良心、責任。世界上有很多贊美教師的'語言,但真正你去落實這些語言時,你會發現它不是簡單的幾個字。“愛”即教育,沒有愛不要談教育。所以真正理解愛并不容易,也就會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的感慨。
學習,我覺得做教師不學習是非常荒唐的,教學生學習自己不學習,那不是教師,那么怎樣學習,學什么擺在教師的面前。我們以前經常講,要向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現在不行了,自己需要常流常新的自來水,水在哪?閱讀!閱讀一些教育專著,《教師成長》給我很大啟發,我找出壓在書柜后的教育著作,我下載了一些教育電影,我到書店尋找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我要學習,我要成長,為自己,為學生,為教育。把教育從職業轉向事業,把自己從專職走向專業和專家,成為一個學習型教師,這也許《教師成長》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喚起我的渴望和追求,明確我人生的方向。
【讀《教師成長》有感】相關文章:
讀《教師成長力修煉》有感08-04
教師成長讀后感02-22
教師成長修煉讀書心得07-28
讀《終身成長》有感02-11
《教師專業成長》讀書心得09-27
優秀教師成長讀書心得03-17
《教師成長密碼》讀后感12-31
讀兒童成長的書籍有感10-27
教師專業成長讀后感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