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1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6單元,本單元是在學生基本掌握了100以內的數的讀法、寫法和數的組成以及整十數加減一位數的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一單元的主要內容有: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口算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和整十數;用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完成《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任務后,整體感覺是:本單元教學比較輕松,大部分學生能熟練口算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和兩位數加、減一位數,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最大的收獲是學生能根據操作活動口述所學口算題的口算方法,使本單元的兩個教學難點: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是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難點得以很好突破。同時使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解決問題方面,本單元解決的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這一問題我已在上學期提前教學了,一半的學生已經過關。這一次教學一方面是使另一半學生過關,另外重點放在對此類問題的分析上。通過教學,學生不僅會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還能對此類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知道兩個數相比,一個數多,一個數少,較大的.那個數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那個較小的數同樣多的,另一部分是比較小的數多的,所以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多少要用減法計算。在引導學生分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由于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個單元單元感覺輕松,所以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拓展,增加了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問題,感覺學生掌握較好,這又為二年級的解決問題教學減輕了負擔。借鑒前一輪執教課改教材的經驗,把一些難點問題提前教學,這樣能使一部分學生提前掌握,另一部分學雖然當時理解不是很透,但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等到再次教學的時候,基本就能達到教學目標,這種方法對于那些接受能力稍慢的學生是很有好處的。本單元還增加了與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簡單的“年齡問題”、“鋸木頭問題”、“植樹問題”、“上樓梯問題”的教學。這些問題沒有對全班學生作出統一要求,學生能掌握多少算多少,真正體現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2
在教學《數鉛筆》之前我了解到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已初步會數100以內的數,但對于數的概念卻未必都清楚。這節課我沒有使用教具,用的都是教室里的素材,如有多少個同學,多少只手,多少個手指頭等。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學生也很感興趣,也許是剛開學的原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過完年后,好像也懂事了。看到這幫小家伙一個個精神飽滿端正地坐在教室配合著我上課,此時的我也被小朋友的`精神面貌感染了。借著這一良好的狀態,我采用了多種教學形式組織學生進行了100以內的數數。
(一個一個數、兩個兩個數、五個五個數、十個十個數等)
整個教學過程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用不同數數的方法數出100內的數。此時,我感覺這節課的效果應該不錯,學生掌握得也應該差不多了。于是就進行練習鞏固,在練習過程中,我卻發現了學生并不像預期的那樣,出現了諸多的問題。
如“圈一圈,數一數”中一堆雜亂無序的圓點,數數一共有幾個?許多學生為了更快地數出結果,用五個五個數,三個三個數,十個十個數等方法數數,數著數著就亂了手腳,結果出現很多漏數或多數的錯誤答案。
(這種情況應該選擇邊圈邊數的方法)
再如一個整齊有序的隊列(10人一行),數數一共有多少人?學生為突顯自己的方法多而且獨特,用三個三個數,六個六個數等方法去數,結果不單速度慢而且容易出錯。
(這種情況應該選擇十個十個數或五個五個數)
學生雖然學會了數數,但在很多實際情況中,很多學生不知如何選擇哪一種數數方法去數數。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3
教學連加、連減前,我與邵麗、馮麗兩位老師商量,學生計算第一步時,要不要在兩個數之間畫上一橫線,在橫線下寫出第一步的得數(即以3+5+1= 的形式),再計算。商量的結果是按以上的格式書寫、計算,這樣做的優點是:
1、有助于學生理清計算順序;
2、對后進生有所幫助;
3、書寫工整。
帶著這些優點我走進了課堂,并把這些優點極力介紹給小朋友。作業時,錢燁問:“老師,會算的也要畫橫線嗎?”我說:“會算的也要畫,等你們熟練了以后就可以不畫了。”他低下頭做起作業,過了一會兒,他又問:“老師,會算的可不可以不畫橫線?”一定是小家伙嫌畫橫線太麻煩了,我問:“你會算,算給老師看看。”“2+5+3=10”他脫口而出,“你是怎么算的?”“2+3=5再加5就是10。”他應用了加法交換律,使計算變得簡便了,我能說他不會算嗎?他不但會計算,而且方法巧妙,我還有必要讓他畫橫線計算嗎?讓他畫橫線寫得數不是禁錮了他的思維嗎?于是,我對學生說:“如果你們有好的方法計算,可以不畫橫線,但要保證不錯。”季亞男是我班最差的一個學生,他連數手指都不會,計算連加、連減時是在我身邊完成的,我看到他完成第一步寫上得數后,又一個一個的數著手指,真著急,我說:“你也可以不畫橫線了,連著一起數手指。”速度明顯的`快了許多。畫橫線再寫上得數,對于優等生來說沒什么影響,可對于差生來說,影響就大了,寫得數得用手,得打斷他的思維,做第二步時又得重拾起先前的思維,速度明顯打折扣。 基于以上兩種情況,我對畫橫線寫得數作了這樣的規定:如果你一下子得不到最后的結果,你可以畫橫線慢慢算,這種方法可以鞏固正確的計算順序。依靠手指完成作業的可以不畫橫線。作為教師不能因為要學生書寫工整而禁錮學生的思維,也不能用書寫格式禁錮學生的思維。我覺得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計算,只要計算正確就是好的。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4
4.1認識圖形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針對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設計各種形式的活動。第一個活動:認圖形,對平面圖形有一個基本了解;第二個活動:找圖形,比較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第三個活動:擺圖形,挖掘平面圖形之間的本質區別;第四個活動:說圖形,進一步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自由、輕松的課堂氣氛中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4.2 動手做(一)
我在設計本課時,按照遞進的層次安排“折一折”“拼一拼”“說一說”“猜一猜”“疊一疊”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圖形的分解與組合過程、從設想到實際創作的過程、由個人創作到觀賞以及描述他人作品的過程、由拼組平面圖形到折疊立體圖形的過程,使他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真切感悟到知識的生成、發展與變化。教學過程中的各環節過渡,我采用激發興趣、啟發誘導、懸念引領等方式,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創新思維。
問題:本節課中有些地方給學生的思維空間不足。如:“拼一拼”這一環節,為了便于展示和欣賞,我事先為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張16開白紙,并且在教室里拉上線繩,要求學生先拼好一幅圖,再粘到白紙上,最后用彩筆裝扮好,掛在繩子上。可是在課堂中我發現這“粘——畫——掛”的過程縮小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因為把拼好的圖案粘在白紙上掛起來,使還想拼一拼的學生沒有拼圖材料了,這等于告訴學生:“你只能創作一幅圖”。如果不是這樣,學生利用這些材料還可以拼出一些更精彩的圖案。所以,在課后,我想:如果這里用實物投影儀展示作品,既能使學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又能充分滿足他們的創造愿望。
4.2 動手做(二)
1.如何寓教于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在司空見慣的玩具中發現、探索新的知識,從而使得課堂上的數學學習活動活而不亂,是我在上課之前一直思考的問題。因此,在課堂上給七巧板——這個學生都比較熟悉的朋友“說話”的機會,大大激發學生探究、創新的興趣,使得他們重新認識七巧板,發現七巧板與所學圖形的關系,并通過獨立思考及與人合作,完成各種圖形的拼、擺,教師只是在其中起了協調、引導的作用。當學生個人的拼、擺活動無法獨立完成時,他們自然會主動去與人合作,自然能體會到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獨立完成的,從而自動放棄或改掉封閉、固執、不善合作等性格上的弱點。2.注重學科間的滲透,關注學生的發展。新的學科理念是:學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內容,它們只是一種促進學生發展的.媒介。本節課中學生對于七巧板組成的敘述、問題的解答、各自想法的交流、說故事拼圖形,以及對于個人或小組作品意義的闡述講解等等,都是在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這已經完全突破了數學學科的范疇。3.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把教材上簡單的模仿拼圖:魚、蠟燭、小船,設計為“出題拼圖”,因為這些東西對學生來說太熟悉了,學生完全可以獨立拼出來。結果正是如此,學生所拼出的圖形比教材上所列出的還要形象、生動,并且種類很多。在最后的自由拼圖活動中,學生的思路完全打開了,各種各樣的設計令人驚嘆。于是,這節課便像學生想像的翅膀,無限地伸展……
4.3 動手做(三)
本節課我聯系“美麗的圖案”這一生活中的實例展開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整節課通過開展欣賞、找圖形、擺圖形、設計圖案等多種活動形式,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學生興趣最濃的是最后一個環節,用所學的圖形拼出美麗的圖案,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自主地參與到這一活動中,充分發揮想像力,創造出許多用幾何圖形組成的美麗圖案,幾乎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我覺得不足之處是面向全體做得不夠好,由于時間的原因,沒能給每一位學生都提供展示的機會,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應注意每一位學生,給他們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間。
整理與復習:
通過創設去世紀歡樂園放風箏的情境,將所學知識的整理與復習有機地串聯起來。課堂上學生參與的熱情比較高,積極主動地幫助(1)班的同學,創造性地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在解決購票的問題中,有學生想到比一比的方法,找一個身高1米10厘米的同學,比他低的就不用買票;再找一個身高1米40厘米的同學,比他高的就得買全票;身高在他們中間的就買半票。這些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況。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所學的知識進行了整理和回顧。從學生的回顧中發現,學生印象最深的一堂課有:數豆子、觀察物體、七巧板、猜數游戲、測量等,稍一分析不難發現,學生喜歡的是那種動手、動口,寓教于樂、于活動的數學課,這樣的課也應是自己今后教學的設計方向、努力方向。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5
本節課中我主要是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學會分類,并且能對一些東西按照適當的標準來分類整理,能整理成圖或者表。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我注重滲透一些相關的數學思想:分類思想、集合的思想、統計思想、一一對應的思想。
本節課我先通過數禮物,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分類可以有不同的標準,以及分類的重要性。緊接著出示分氣球,我先指定分類的標準,讓學生在充分的動手操作中掌握分類的方法,學會用圖或者表來表示整理后的結果。然后進一步探究其他分類標準得出分類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其間,我還滲透了“一個”與“一類”兩個該概念的區分。在鞏固練習的環節,我選取了課后的.練習七的第一、二題,充分利用教材資源。之后我對本課的知識進行了拓展延伸,讓孩子說說在自己身邊有哪些分類?出示垃圾分類圖片,讓孩子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有服務于生活,同時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
課后我認真聽取了幾位老師的寶貴意見,幫助我更全面地認清了自己,讓我發現自己存在的許多問題。
一、在時間的安排上還是有點前松后緊,到后面由于時間的關系,第二都練習也沒有充分的展示出來。
二、在課堂中,有兩次學生動手操作的環節,我生怕學生被桌上好看的氣球卡片吸引住,所以每個環節都要進行紀律整頓。在今后的日常教學中我要多加強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同時也要多向名師學習,提升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三、讓學生初步了解“一個”和“一類”的區別時,忘了進一步深究:都是增加一個氣球,為什么你們一會兒增加一個數一會兒又增加一列這是為什么啊?讓學生明確他們之間的區別。
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針對性問題,是值得我一直研究和學習的問題。
以上是我在這次課中的不足之處,我會及時改正,不斷進步。希望能在這次的反思中,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向。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6
新課標將統計與可能性這部分內容分成了三個大塊,從一年二期就安排了簡單的收集和統計的知識,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初步了解一些簡單的統計方法,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這節課是三年一期的統計,因為學生已幾次接觸了統計知識,對于看統計圖表、填統計表,看圖表了解信息等都不難了,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應放在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上。整個教學過程我都是讓學生自己從操作過程中發現、總結,獲取事件發生的情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具體操作如下:
一、重視創設情境,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創設了學生喜歡、熟悉的足球賽拋硬幣情境,以 這樣拋硬幣公平嗎?這句話為切入點,整節課圍繞著這樣設計公平嗎?抓住教學重心,利用學生的感興趣的事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基礎上,學生學得快樂,參與性很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重視操作實踐,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中,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讓學生體驗基本事件和等可能事件發生的概率,向學生滲透隨機的思想。通過經歷統計小組、全班的拋硬幣正面向上的次數的過程,讓學生發現當次數增多時,慢慢變成平均線,最后出示科學家的實驗結果,讓學生深刻感受到當次數越來越多時,幾乎等同于二分之一,從而說明規則是公平的。
在練習的全過程中,我都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說一說、玩一玩、議一議、猜一猜,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在動手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提升,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養成了從數學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周圍事物的良好習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學好數學的愿望。
三、重視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個又一個別出心裁的游戲,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從而解決問題,交流自然有效,整節課在學生的積極參與、民主和諧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和數學知識,讓數學學習成為一個生動活潑、主動而富有創造意義的過程,使學生的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非常活躍。體現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四、重視思維拓展,讓學生在應用中體會數學作用
在練習的設計上,我有意識設計具有梯度的練習,在議一議的環節,讓學生通過探究發現當分母是分子的3倍的時候,摸到紅球的可能性相同。在猜密碼的環節讓學生體會到隨著猜的次數增加,猜中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猜到最后一個的時候猜中的可能性就是100%或是1,說明肯定能猜中。而正是在這一的過程中,學生運用了知識,鞏固了知識,而且通過活動,從而發現規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訓練,促進學生順利地解決問題。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7
“找規律”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內容,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有關數的排列規律做好準備。新教材對這部分知識的編排,結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從聯歡會裝飾物有規律的排列現象,引出圖形排列的一些簡單規律,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本節課采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例1、例2、例3是最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例4是簡單的圖形的變化規律。基于這兩部分內容比較接近,固安排在一節課內教學。
為了讓學生自然地接觸新知識,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導入環節。我準備了一些紅花和黃花,告訴他們老師要將這些花擺在花槽中,擺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問:“你們猜一猜老師要擺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顏色?”這時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說紅花,一部分說黃花。然后,我將紅花擺上去,猜對的同學很興奮,猜錯的同學有些掃興,但很快又躍躍欲試。讓他們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顏色時,還是有兩個答案,當問第三朵花是什么顏色時,逐漸地越往后問答案越統一,以至于不等問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齊聲按著一紅一黃的擺放規律喊出來。我及時地夸他們真聰明猜得真準,學生們各個是樂不可支。我話鋒一轉說:“你們知道老師為什么在這擺一排花嗎?”課堂安靜下來,學生們都在猜測。看到他們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說:“是獎給這節課上得好的同學的,回答問題好的獎紅花,遵守紀律、合作好的獎黃花。你們有信心拿到嗎?”此時,學生大聲答道:“能!”整個課堂氣氛高漲,不僅學生熱情全都調動起來了,還滲透了后面即將要學的新知識。
為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把卡通人物聰聰和明明引入課堂,并貫穿于整個教學全過程。在教學主題圖時,我設定了一個情境,讓聰聰和明明帶著大家穿越時空隧道,來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樂的節日”主題歌,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討論發現規律。本節課我使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每個例題都制成了課件,這樣教學內容就具體化、清晰化。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我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我充當一個參與者和組織者,讓學生通過討論、猜測、動手擺一擺、涂色等活動,自己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8
最新文章 在學習“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前,我們已經初步了解加、減法的含義,已經會解決求和、求剩余以及求一個加數的簡單實際問題。“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它是求剩余實際問題的逆思考,實質上是以另一個角度來理解的求和問題。
本節課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求原來有多少”這類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并能正確列式計算,標注單位,口頭作答。
例題是以猴子采桃的情境出現的。通過一只小猴的自述,給出了“已經采了23個桃,樹上還剩5個”的信息;并提出了“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的問題。如何來求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悟出:樹上原來的桃已經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已被采下來的23個,一部分是仍然留在樹上的'5個,把這兩部分合起來,就能求出樹上原來有的桃。從而列出算式,算出得數。算出得數后,再強調要在得數后面寫上單位名稱“個”,并用括號括起來。并提醒學生要口答:“樹上原來有28個桃。”
想想做做的第1、2、3題,都是有一個條件隱藏在圖中,要學生自己把它找出來的。通過教學,引導學生在圖中找出有用信息,然后再解決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一下這幾題的答案,讓學生從算式,答,為什么這樣做三個方面來交流,以真正達到吃透題意,理解題目數量關系的用意。
想想做做第4題是對比題,在教學時,我也主要讓學生說說為什么第一小題用加法計算,而第二小題用減法計算,讓學生理解到:解決實際問題一定要根據題目的意思來進行解答。
在學生作業中碰到了一些問題:即學生不會口答,單位名稱找不到等。等以后學生多接觸題目,相信也能找得到。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9
節課的教學能感覺到重點在哪里,但是不夠突出,更重要的是突破重點難點知識的策略沒有落到實處,就是擺小方塊這一環節,知識點沒有滲透進去,只是淺淺地沾邊,所以導致了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另外,這是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節課,在讓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忽略了一點,就是沒有讓每一個學生找出數量之間的關系,這樣對學生理解題意很不利。如此看來,“深入了解學生,做到有的放矢”這一方面就很欠缺,對學生知識狀態了解不細致,對于學生認知水平估計不周到,對他們期望值過高,而在教學中,我操作不細致,過于心急,要知道,一年級小孩子的認知需要有一個扎扎實實過程啊!
數學課堂上,我們不僅僅要教會學生把題目做正確,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此,教學后,反思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地整改措施。中午,我馬上針對這次課“比多比少”問題的訓練點,制作了專項練習課件,對學生進行此種問題的強化訓練。而在以后教學的習題設計中,有意識地經常性地設計或選用 “比多比少”的問題情境,帶領學生們練習,讓學生經常與“比多比少”問題對話,逐漸養成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10
讓“預設”和“生成”激情共舞。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預設”的非常好的教學設計在實施過程中也常常會“卡殼”。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過分的拘泥于靜態教案的“預設”而忽視動態學案的“生成”,使學生深陷在“預設”的巢臼里。教師能否準確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重點,也是動態“生成”的邏輯起點。評價“預設”的效能高低,應當分析“預設”是否促進了課堂的有效“生成”,這就要求我們應當為“生成”去謀劃好“預設”。使“預設”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成”的質量。
一、“預設”教學目標——準確定位,源于全面了解學生
在一節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教學目標的設定尤為重要。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即教學應達到的程度,它可以克服教學上的盲目性,是順利進行教育活動的基本保證和首要環節。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審視教學目標,堅持面向未來,立足課堂,確定好每節課的教學目標。
這節課學習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是小學階段整數大小比較的基礎和重點。為以后的千以內數的大小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多位數的大小比較奠定基礎,從而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教材提供了情境,讓學生自己解決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最后由教師給出比較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比較100以內兩個數的大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1、使學生學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并體會比較兩數大小的方法。
2、利用輕松愉快的游戲和現實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習數學的興趣。
3、培養知識遷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預設”新知教學——準確把握,源于學生的需要
荷蘭著名的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強調:“數學是人的一種活動,如同游泳一樣,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我們也必須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既不能過高地估計學生,也不能過低地估計學生,新知的學習應源于學生的需要,讓他們能夠自由而主動的學習。
學生狀況分析:
學生雖然已經會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并能用符號表示大小,但對100以內數只是初步認識,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較為困難。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他們熟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具體、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從中感知兩個數的大小,再逐步過渡到借助計數器的比較,最終能抽象地比較數的大小。
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要貼近學生,俯下身子來備課,多和學生交流,不失為備課的有效途徑,課前短短的交流和調查,勝過教師長時間的`“閉門造車”。
三、要在“生成”中即時準確“預設”
教師要了解學生,上課的時候,要關注學生的情況,關注學生有什么創意?有什么困難?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做適當的調整,把學生的情況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來利用,而不是作為負擔。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作出“生成”的教學策略。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真正做學習的小主人。
四、要在“生成”中不斷調整“預設”
本節課上完以后還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
1、新授部分過程太快。應從數的組成的角度去比較數的大小,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也為后繼教學做鋪墊。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2、習題的設計要細化,要充分理解編者的意圖。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使我深深的體會到要認真的吃透教材,精心的設計每一個數學活動,使我的每一位學生有所得。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11
反思一:師生在課堂上不僅要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更應有情感方面的互動。一年級的新生由幼兒園進入小學,他們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全新的學習模式。他們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據一年級新生的心理特點,我耐心的指導他們,真誠的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反思二: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的情境,可有意造成學生認知矛盾,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例如:在教學“求兩數相差多少的實際問題”時,要求同桌的兩個小朋友分別在紅、黃兩個學具盒內抓一把花片,猜猜同桌抓了幾個花片,再將自己抓的花片告訴同桌,比比,誰抓的多。提問:你有辦法知道誰的多,多多少嗎?這時候學生就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并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反思三: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拼一拼等動手操作,動口表述,動腦思維的實踐探究活動,可使學生明理動情。例如教學“圖形的拼組”時,提問:你能用幾個同樣的三角形拼出美麗的圖案嗎?通過讓學生拼一拼、比一比、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初步感受到圖案的神奇和美麗。
反思四: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學完人民幣的認識這一課后,讓學生用自己帶來的各種用品創辦小小商店,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購物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反思五:現在教學的例題不再是以往不可捉摸的、抽象、游離于生活之外的應用題或文字題,已變成了各種形象生動、鮮活直觀的生活情境:買東西、去旅游、做游戲、找規律等等事例;像這樣,多方面的提升教材層次,就使得原本抽象的數學就變得生動有趣。我們教師運用起這樣好玩的教材教學,自己都能感到特別興趣。
反思六:教學《元、角、分》,我就結合實際讓他們去發表他們的意見,在解決自身的.數學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時的教學已不再是單純的"掌握知識",而是升華到了一個新的境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教學意義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反思七:知識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生活。學知識是為了長本領。在《位置》中,教學完前后、上下、左右時,我出現了"去火車站"一題,請學生們試著用方位名詞告訴叔叔去火車站的路,當一當小小導行員。許多孩子躍躍欲試,不僅說得很詳細,還給了建議走哪條路比較近?可見孩子們是非常樂意展現自我的。
反思八:數學課其實是思維訓練的場所。老一輩人常常認為數學學得好的人往往比較聰明,這并不無道理。因為數學學科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任,一套好的數學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設計得多么美麗,也不在于設計得多么新穎,關鍵是是否能給學生們廣闊的思維訓練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與教材的新思想靠攏,在上《前后》一課時,我讓學生們裝扮成不同的小動物,依次是小熊、烏龜、公雞、兔子、大象、小狗。請他們說說大象現在排在第幾?如果我想讓大象排在第二,你們有什么好方法呢?當然學生們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實現了數學課的價值,進行了思維的鍛煉。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12
《認識平面圖形》這個教學內容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立體圖形》之后進行學習的,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系引入教學。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隨時隨地都能看到物體的面。這樣就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豐富的學習活動幫助其直觀認識常見的平面圖形。這節課我的安排是這樣的:
1、讓學生準備好學具并看書預習。我先讓學生在家找好長方體、正方體等物體,并看書預習,進行摸一摸、畫一畫平面圖形,把自己的發現與父母分享,然后把準備好的學具帶到學校。
2、課堂上我先讓學生復習立體圖形,通過立體圖形引入到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平面圖形。在學習新課的過程中,我又先讓學生觀察立體圖形,并摸一摸、畫一畫這些立體圖形的的面,讓學生經歷從物體上“分離”出面,研究面的形狀,形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表象,體會到“面”在“體”上。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新課標指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第三個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各個物體的面。在上面的環節中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學生通過合作操作,在玩中學、學中玩,樂此不疲,把任務完成得比較理想。
4、動手設計美麗的圖案,并且在小組里面說一說自己的設計。學生興致很濃,個個都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整節課學生都在想學樂學的'氛圍中輕松地學習,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但學生在說的時候沒有能夠很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說的能力不強。在設計自己喜歡的圖案時僅僅局限于簡單的房子圖,思維還是沒有得到拓展開放。所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引導加強。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13
小括號這一節課是數學一年級下冊的內容,本課的內容并不多,也不難,但實際上要上得精彩并不容易。我這節課上得就有很多不足之處。
小括號是一個符號,它的作用是,被小括號包括的地方要先算,學生學得都挺好,但有個別學生雖然知道了小括號的作用,但在做練習的時候仍然會做錯。在深入了解后我才知道,原來是這些學生并不知道小括號里先算出來的得數有什么用,他們不知道這些得數要繼續用在第二步的運算中。我在課上并沒有預料到學生的這種情況,我應該針對這點提一下。
除了設計上的`問題,其他教學技能方面也有一些不足。
第一,我在提問時,提問的針對性不強。一些學生并不明白我提的問題的意思。我得設計的時候更多得去考慮怎樣的語言才是適合學生的,怎樣的問法學生能夠馬上就理解的。
第二,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一個學生未帶課堂作業本,對于這個事件我雖然發現了,但并沒有及時地做適當的處理。
第三,一些學生的字不端正,我未做提醒。學生的課堂習慣、書寫習慣,尤其是聽和說的習慣非常的重要,每天都要進行訓練,不能放松。
第四,我上課的親和力還不夠,肢體語言也不夠親和。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14
先說不足:在教學語言上更加簡煉,干脆簡潔。
課堂上如果在整體把握中節奏快一點就更好,符合低段孩子的年齡特征,時刻激發孩子的興趣。
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從而探索出多種計算方法并掌握豎式加法的計算法則。將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而在這其中,對多樣化算法進行優化,理解“滿十進一”的算理,達到正確完成計算又將是本節課的難點部分。在這次教學中,我將引導學生運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突出重點,以及采用介紹算理、強調法則的方法來突破難點。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根據這些指導思想,我將采用情境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法來教學,這幾種方法將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幫助學生快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中,我將使用的是創設情境法。上課一開始,我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你們都是在什么時候發新書呢?在學生融入課堂情境的時候,我將告訴學生:這節課老師就帶你們到明明班上去看一看。(課件出示發新書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從圖你發現了什么數學信息。在學生討論說后,再讓學生思考40本書夠不夠是什么意思?說一說你的看法。比如;小明他們班女生19人,男生18人,一共有多少人?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這就自然地引出有關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數學問題,這就是本節課的重點學習內容。這個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新知識探索
在新課引入過后,我們來看一下本節課的第二個環節:新知識探索,也是本節課的重點部分。在這一環節中,我將使用的是任務學習法和多媒體演示法。第一步:我讓同學們獨立思考算法,試算19+18=(xx),第二步:我組織學生組內交流算法,對每種算法進行評價。第三步再全班同學交流算法。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先進行估算,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在解決“19+18=?”這個問題時,學生通過想一想、說一說、擺一擺、算一算等活動,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能促使他們實現知識的遷移。在探究計算方法時,利用小棒突破難點,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獲得直觀體驗,鼓勵算法多樣化,發展學生創新意識。我先讓學生進行口算方法的嘗試:(1)、請學生說一說有哪些口算方法?(2)、教師(課件出示),并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算?
生1:10+10=208+9=1720+17=37
生2:19+10=2929+8=37
生3:20+18=3838—1=37
再讓學生比較這三種方法哪一種要簡便一些?說一說原因。除了口算算法外,我還讓學生通過用擺小棒、豎式方法計算。來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教師要板書列豎式的算法,為了強化法則,我采用了編兒歌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出示課件:兒歌)這一系列活動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同時又突破了教學的難點。這個環節的設計是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讓他們進行自主的探索性學習,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動腦、自己發現、自己描述,并通過小組討論、匯報等形式相互補充,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在新知識學習后,我就將帶學生進行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練習分兩部分:一是基礎練習,二是開放性練習。(出示課件)這樣做是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最后一個環節是全課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進位加法要記牢,相同數位要對齊,
先從個位加起來,個位滿十要進一。
生:齊唱兒歌結束。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做到既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又關注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的學習,以及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另外還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問題的意識。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15
有趣的圖形拼組這一教學內容,我們主要從認識圖形的特點,從對圖形的鞏固認知到練習,每個環節層層深入,從認知連洗到動手操作練習,每一個環節深深地吸引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孩子們也很享受參與活動的樂趣,教學過程中利用孩子們感興趣的多媒體課件,讓生加強對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讓同學們在游戲的`過程中探索圖形的特征,通過魔術袋讓生通過摸一摸,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充分感知圖形的特點,進一步鞏固了學習內容,通過幾個環節的游戲設計,A生能夠很快的掌握學習內容,對于該組學生的教學目標設計過低,應該在知識內容方面在增加一下訓練的強度和難度,B生的目標內容正適合該組同學的認知特點,所以在最后鞏固練習環節,讓學生動手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圖形,并A生剪一剪,BC生動手貼一貼的形式,讓孩子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并鞏固了對圖形的認知,初步感受有趣的圖形帶給同學們的驚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孩子們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課堂教學效果較為明顯。
通過本節課的教育教學活動我也發現了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學生練習過程中對學生兼顧不過來,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讓A生帶動BC生,這樣A組的學生的責任意識增強了,其他孩子的學習也能夠提高,今后應該在課堂中加強小組合作意識的培養,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的到不斷的提高。
【一年級下冊數學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4-20
=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10-02
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04-04
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04-10
一年級數學下冊《回收廢品》的教學反思09-28
一年級數學下冊《小括號》的教學反思10-02
數學一年級下冊小括號的教學反思10-02
《一年級數學下冊練習三》教學反思10-03
一年級數學下冊《左右》的教學反思范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