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核舟記》是一篇文言文,因為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文言文的基礎能力,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尤其在翻譯的`教學環節,我讓學生分成小組,然后讓學生在組內自由翻譯,劃出難點,然后小組展示,師生共同交流。這樣的教學方法學生很喜歡,也正是這樣的方式,讓我班的學生不再討厭文言文的學習了,而是變得很積極,我覺得這也是本節課中最大的亮點。這種教學方式如今一直提倡,以往的教學中,我一直不敢嘗試,在本屆學生的教學中,我在七年級下半學期開始使用,現在到了八年級,效果很好。
但是,每一件事都是一把“雙刃劍”,這種教學方式也有缺點:在組內自主翻譯時,總是基礎較好的學生在說,其他的學生大多是聽,時而給出一些意見,參與度不均勻。這樣就導致了部分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雖然如此,但這種教學方式的效果是讓學生喜歡上文言文課的事實是讓我樂觀的,我會努力改進其不足,讓基礎差一些的學生多代表小組發言,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信心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學生前面已學習了分式的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對學好本課時內容有一定的幫助。八年級學生有一定邏輯推理能力、代數式的運算的能力,但數與式的差別也制約著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乘除法運算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在分式的乘除法這一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類比的方法,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分數的乘除法的運算方法,提示學生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要求他們用語言描述分式的乘除法法則。學生反應較好,能基本上完整地講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則。在觀察、類比、猜想、嘗試當一系列思想活動中發現法則、理解法則、應用法則,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以培養學生的代數表達能力、運算能力和有理的思考問題能力。這堂課是以學生探究為主的一堂新授課。
一、教材處理分式乘除法類比分數乘除法,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教法學法對于這堂課,我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教師講、學生練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自學、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自學檢測明確了法則,達到了預計的目標,分層訓練完全超出了我的.預計,效果非常好。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易錯點都找得挺準。整個教學過程從多角度對分式的乘除法進行了訓練,避免了教師一種講法部分學生不理解的尷尬,既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三、不足之處
1、對基礎差的學生關注不夠,他們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會很多,可是由于在課堂上需要面對的是大多數學生,另外在課堂上時間也是一個原因,如果是人數比較少的班級授課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2、對于錯誤的處理方法需要完善,在以后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發現錯誤、糾正錯誤。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分小組合作學習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合作獲得雙贏。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對于小說分析人物形象,我們一直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我也沒覺出有什么問題。尤其是趙老師的課,我一向覺得無可挑剔,教師素質良好,教學語言有魅力。比如這節課,巧妙的過渡語,智慧的點撥,學生也時有精彩的回答。對于小說分析人物形象,我們一直采用的就是這種方法,我也沒覺出有什么問題。尤其是趙老師的課,我一向覺得無可挑剔,教師素質良好,教學語言有魅力。比如這節課,巧妙的過渡語,智慧的點撥,學生也時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在陳大偉教授指導下,我們觀課主要觀學生的行為、學習的效果,我卻驚奇的發現原本一堂成功的課現在竟也有了不少問題。
首先,學生對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處,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對人物的形象分析總是零碎的。我說是自信自尊,你說是智勇雙全,他說是老當益壯。學生的困難在如何全面認識、客觀評價小說中的人物,而我們恰恰在這一點上處理得略而在前一階段處理得詳。
其次,學生的回答是他課前已分析出來的,那么這堂課的這個環節相當于是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且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為課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學在這堂課中充當了什么角色呢?那就是傾聽。傾聽同學的發言,傾聽老師的總結。幾十分鐘一直在傾聽。他們又能入耳入心多少呢?難怪課上看到有的同學走了神,有的同學做了小動作。
第三,這堂課的前提是學生課前自己充分的預習、思考。那么有沒有人沒充分預習呢?從觀察來看,答案是肯定的。為什么呢?因為上課老師總要說,總要總結的。自己既不發言,也無須思考,只要聽就行了。長此以往,不愿預習、不愿思考、不愿舉手的.人就多了。從課堂來看,學生發言的面并不大。
第四,還有個資料的問題。現在大多數同學都有資料。我們上課研討的問題資料上都有,學生看了就行了,為什么要聽老師總結重復呢?難怪課上不聽的同學也不少,都在自己看資料。我們還是沒真正關注學生啊。
總之,從本節課看來,當我們真正關注學生的時候,才發現一堂課的目標設定、重點難點的確定都不應只是老師依據教材來定,而應依據學生認知教材的情況來定。一種教學方法的采用,也不要只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從自己的眼光來定,而應從學生的心理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中去為好。由此得來的教學效果也不應只看課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應看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最終有了多少新的收獲。
看來,真正做到關注學生并不容易。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講授時更注重的是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本領智慧。學習目標設計為:1.指導學生朗讀,力求讀得活靈活現,再現人物之奇和語言之奇。2.賞析生動活潑的人物語言、敘事語言,品味巧妙的情節安排,學習抓住一事,神韻畢現地寫人的技巧。
教學內容上,第一部分,先自由朗讀,全方位感受課文。同學們自主選擇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并圈點生字。第二部分,反復練讀,分層次體會課文。以小組為單位,確定喜愛的.語段,研討讀法練習朗讀。并推薦小組優秀代表演讀課文精彩片段。第三部分,再現人物之奇。一、講述兩位奇人的傳奇故事。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講得扣人心弦。二、可以從“這兩位奇人的奇都表現在哪里?”。三、對描寫高超技藝的語言品析。第四部分,趣味練筆,遷移反思。嘗試速寫你身邊的一位奇人。
整堂課設計,主要為了讓學生在朗讀中熟悉人物,體會人物,并從中領略奇人之奇。好的方面,學生對這里面的奇人很感興趣,通過讀,更能體會深刻,整堂課上下來很流暢。不足之處就是由于文中人物離現在孩子們有些久遠,所以當讓他們寫自己身邊的奇人時,有些不知所措,找不到合適的素材,容易寫一些身邊同學等不太相稱的內容。在后來聽完組內烏老師的研討課后,我認為他引用沙畫來引導學生結合現實來寫非常好。今后可以借鑒過來。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還記得兩年前教牛漢《我的第一本書》上課時的尷尬,當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并且我認為是很簡單的問題——“我的第一本書”的內涵。由于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閱讀,學生也沒有真正的走進課本,因此回答此問題時很是不著邊際,我就在氣憤和無奈的情況下強行進行填鴨式的教育,學生勉強地記下了筆記,但是否真的弄懂,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他們的眼神和表情深深刺傷了我,我自然也就知道答案了。
兩年后,我再次講授這篇課文時,我還記憶猶新那份“傷痛”,所以之前備課時,我就冥思苦想,怎樣讓這篇自讀課文既能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又能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使學生受益。突然靈機一動,先激發他們的興趣,于是就從我小時侯的第一本書說起吧。
70年代的時候,盛行一種“畫書”,雖然書很便宜,一毛多錢一本,就這樣便宜的情況下,家庭條件并不富裕的我仍然買不起,也就只能花一分錢去租這些書來看。我看的第一本小畫書叫《鐵道游擊隊》,為了對得起那一分錢,我足足看了三遍。雖說是當時盛行,可是也沒有特別精彩的內容可選,不是《紅日》,就是《地道站》,要么就是《紅巖》。看同學們的眼神,似乎很茫然,但同時也表現出同情的目光,課堂上的我就暗自慶幸,因為學生的反應說明這個導入已經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為了使學生能很好地了解《我的第一本書》的故事情節,我想,如果采取傳統的復述方式可能就會比較單調,而且也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所以為了使學生主動地去掌握,我就想試試限時學習和競賽的形式吧,或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給學生2分30秒的時間快速閱讀全篇和課下注解,然后合上書本,我開始提問。比如:文中的“我”是誰?學生回答牛漢,這就了解了文章作者,我順便談及我們之前學的一篇文章《華南虎》,也就勾起了學生的回憶。再如“我”的第一本書有什么特別之處?學生回答那是一本經過“修修補補”后“完完整整”的書,通過“修修補補”就引出了父親,而這半截書的由來就引出了喬元貞。另外,“我”的期中排名如何?這就引出了我的另外兩個同學,于是順勢就導出這三個人物的命運。等等類似的問題,就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掌握了故事情節。同時我的巧妙過度,又為下文的講解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了解了最簡單的情節之后,就需要開始對文章做深層次的探討,而這既是文章重點,更是文章的難點。如果我再像兩年前那樣強行“填鴨”,可能仍然會重演兩年前的尷尬,所以我就想,還是借學生的口來說答案,這樣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些,于是我就設計了小組討論這一環節。在討論之前,為了不使學生偏離討論的方向,我就先給學生一個討論前的指導。比如:在“我”上學的過程中,其中書本中有“狗”“小狗”“大狗”這樣的.詞語,然而“我”和狗之間達到空前的默契,給我上學帶來了無限的樂趣,所以“我”的第一本書中就包含著上學的樂趣。在這樣的分析指導之下,學生開始討論。于是,他們談到了關心“我”學業且慈愛的父親,說到了上學時的好友喬元貞,還有當年生活的艱難和辛酸。不經意間,“我的第一本書”的內涵——生活的艱辛、人間的溫情、同學的友愛和上學的樂趣就全都概括了,而這一切都是在學生的討論中產生的。所以我立刻想到兩年前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今天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最后我覺得文中還有一處矛盾的地方,那就是當初父親說喬元貞比“我”有出息,可是多年后“我”成為了一個大學者,而喬元貞卻一輩子挎著小籃子賣一些小東西。是父親的眼光出現了問題,還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于是學生開始產生辯論,在各抒己見中自然就導出了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問題“知識改變命運”。到此,我就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也讓學生們明白,知識在現代社會中它的價值和決定性的作用。
說完這些,再回過頭來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竟然全在輕松的課堂中解決了。兩年前的課堂和今天的課堂的對比,似乎是殊途同歸,但學生的感受和課堂效果卻完全不同。這也讓我思索,必須不斷地反省自己,并實施改變,才能真正讓自己提高。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本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相距很遠,他們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表現出一定的難度,但同時在對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還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適當在文章的寫作背景上多介紹一些,并注重對學生感情的引導,以此為突破口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問題探究”和“暢所欲言”兩個環節中,欣喜的感覺盈滿心間。真的沒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閱讀體驗的學生,一旦給他們機會喚醒與文本主動對話的欲望,他們的表現是多么出色!當學生的問題一個個報出時,我看到了提問題同學的驕傲和尚未習慣于“發問”的那部分學生臉上的驚羨!當問題報完,請學生自主探尋問題答案時,大部分學生興趣濃厚,發自內心地開始探究起來。那一刻,我在課堂中,仿佛聽到了田間禾苗在陽光下生長的聲音
本課有兩點收獲:
1、我體會到了認知心理學中所說的“任務分析”的重要。
因為事先讓學生寫寫讀課文后的感受、聽聽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我才能了解學生真實的需要,并根據他們的需要來確定課堂設計方案。平時牽著學生上課,所有對學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師從經驗出發的判斷,這種“一廂情愿”其實是一種武斷的.行為。
2、要設法喚醒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與文本產生對話。
新課程標準中就指出我們的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存在用教師的解讀來代替學生自我的解讀這樣的弊病。閱讀教學中要改變的學生的學習方法之一就是要讓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產生個性化的自我閱讀體驗,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閱讀能力。現實中,缺乏自我體驗的能力,抓住閱讀權不放。這次嘗試讓我發覺,錯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這些做法還只是個嘗試,如果能帶給學生一點陽光的話,也只是從指縫間流下的幾縷而已。我期盼著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讓自主學習的陽光直射無影。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讓語文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與升華體驗,讓在學生自主研讀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表達,學生的發言有亮點。例如:讀到“爸爸為我買橘子”這一部分的時候,有的學生就說:“這真是一個偉大的爸爸,為了兒子,再苦再累也不怕!”但也有的學生認為:爸爸的作法不可取,因為兒子也已經是大人了,就應該讓他自己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學的生命就在于讀書的.過程中,以文本為出發點,引導學生融入自我的體驗和感覺,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世界,引發新的共鳴和思維,創造出新的境界,感悟出新內容,從而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體現出深刻的人文關懷。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30課古詩四首中的第二首詩。該詩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的一首邊塞詩。該詩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被王國維稱其為“千古壯觀”詩句。蘇軾曾評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開元年間,王維被排擠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訪邊關,訪問邊關與吐蕃交戰的崔希逸將軍。途中,詩人有感而發,作了此詩。
在了解詩人生平及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誦讀詩歌,品味詩意,最終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
首聯以記敘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輕車簡從,遠赴邊關;頷聯看似寫景,實則情景交融,詩人以翻飛的蓬草,北歸的大雁兩個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擠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發了作者幽微難言的悲憤之情;頸聯是全詩的名句,描繪了一派邊關壯麗的奇景:黃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煙,一輪紅日,意境雄奇開闊,詩中有畫,真可謂“千古壯觀”,其中“直”“圓”二字,看似俗,實則妙;尾聯,以敘事點明了邊關緊張的.戰斗生活,體現了邊關將士們的愛國之情。
總之,這首詩歌敘事、寫景、抒情交相融合,詩人以開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抒發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對邊關壯麗的欣喜。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一是思考作者的觀點,并參照自己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長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說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學生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著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為讓學生學有所獲,貫徹新課程標準上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本課的教法我充分考慮學習的主體,即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一般只有20分鐘左右,如果較長時間不改變教學方法,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所以教學的第一點就是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并進行適量變化,讓學生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及較高的注意力。我在教學之初采用情景導入法,先讓學生看自然景色的資料,看后讓學生談感受,這種方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接下來我又根據教學內容,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詞是必須掌握的,我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問答法解決,針對教學重點,我采用情景激勵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較法及引導法,針對文章難點,主要考慮采用點撥法、分析法、提問法、詮釋法等,由于使用了恰當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敬畏自然》教后反思
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當人類頑強地從刀耕火種一路走來,本該站在高高的云端無比驕傲的時候,卻尷尬不已地發現了自己的無知和愚昧。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愈演愈厲,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和思考也日漸深沉。
于是,如何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的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這堂課的`重中之重了。
為此,我努力鉆研教材、研究學生動態,制定了一個既教學又育人的教學目標,并精心地安排了教學環節來完成目標。由于“環保”問題已成為全球的熱點問題,學生對此并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議論性、說理性很強,所以在理清文意體會文章主題方面很容易入手,學生一點即通。
至于通過教學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自然觀方面,則采用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四邊互動形式和形象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個性見解的發表是本堂課的亮點。摒棄了空洞乏味的說教,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疑惑、并通過討論得出結果。激發學生的情趣,使學生開闊視野,能夠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環保問題,從感性認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過檢查學生以活動小組開展的板報展示活動,看到了學生環保意識的提高和樹立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正確思想觀。通過參與了由班委會組織召開的“我為環保添塊磚”主題班會,更進一步體會到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高漲的環保熱情。
當然,這堂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由于是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時間過于緊湊,個別環節時間稍顯不足。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洼子店中學郭艷秋
首先,在確定上《云南的歌會》這課時,我就想著,不能穿新鞋走老路,既要上出語文的本色,又要凸顯語文的靈性。本著出新的原則,我上網查閱了很多資料,看了許多關于這課的教學設計。還翻閱了沈從文的一些書。他在《淺談湘西的藝術》中,有這樣一句話:“在昆明鄉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聽到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我覺得,這句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對云南的印象。
于是,我就抓住“美妙有情的歌聲”作為切入點,設計了三個環節:
一是,找一找美妙有情的歌聲。
二是,說一說美妙有情的特色。
三是,品一品美妙有情的生活。
根據這樣的定位,我設計了整節課的內容,探究了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意圖。
作者本就是苗族人,他對云南及云南民歌有著不同一般人的感情,在這種感情積淀下,寫出的文章,是情真意切的。作者想借這篇文章,來表達自己,對云南民歌的熱愛和贊美,從而歌頌云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基于這一點,我把課文的情感目標定為:領略云南民歌的風采,感受云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其次,上課一開始,導語尤為重要。新課標中對語文的學習作出了這樣的解讀,“語文學習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導語的設計上,我先展示了“云南印象”,讓學生直觀地感受云南風情,引發學生的興趣,走進云南,領略云南民歌的風采,感受云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第三,在對文章的分析上,考慮到文章的體裁是散文。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快速理清文章脈絡,在問題的設計上,我用一個大問題帶動其他小問題,然后在各個小問題的設計上根據課堂的需要靈活調整,這樣就使得整節課條理非常清晰,比如,用“找出文中美妙有情的歌聲”這個問題,提攜整個課堂,既關注了學生的情感認知,又自然引領學生去細讀課文,品位語言,達到“文”“言”的絕妙結合。
第四,整節課,我本著一個原則,“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體現兩個“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學生。
尊重文本,從文章內容出發來設計問題,讓學生能從文章中找到理想答案。
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見解。比如品析文章時,我就特別尊重學生的發言。有個學生在“生長的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的時候,我提出:從這句話中我們能讀出什么?有個學生回答說“生機”,這個學生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招徠了學生的一片嬉笑,我非但沒有一口否認這位同學的`發言,而是認真傾聽,耐心對這位同學進行引導、點撥、鼓勵,最終達成共識。試想如果當時對這位同學的發言一口否決,或是直接進入下個環節,就有可能讓這個學生因為這次回答問題的陰影而影響以后上課的熱情。打擊了學生主動回答問題的自覺性。所以,整節課中我時刻注重尊重學生,張揚學生個性,鼓勵有見解性的發言。
最后,在設計結束語的時候,我依然是從文章和生活聯系的角度出發,設計了抒情性的結束語,讓學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云南人民對民歌的熱愛,從文本走向生活,把云南人民對民歌的熱愛,遷移到云南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很好完成了從文本到生活的拓展。不但完美結束了課堂,而且總結了課文內容,給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回味中走出課堂。
總之,這節課,讓我受益匪淺。不但收獲了很多教學上的東西,也讓我深深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課,教師就要能夠準確熟練地駕馭教材,盡可能地豫設,課堂上將可能出現的問題,想好對策。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這樣,才能真正上出一節成功的課。這也將是我今后繼續努力的方向。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掌聲》寫的是原來內心自卑的殘疾小女孩英子在同學的鼓勵與關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文章的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后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根據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的情感在掌聲前后的變化。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領悟掌聲的內涵。
本文教學時間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學習生字新詞,初讀整體整體感知,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課文第1、2、4自然段。第二課時品讀第3、5段自然段,回歸整體朗讀全文,進一步領悟掌聲的內涵,拓展延伸。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課堂上,我努力營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喚醒學生的心靈感悟。
一、以讀代講,角色感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研究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課教學我們力圖以讀為主,通過讀讀、說說、議議等環節,引導學生采用自由讀、默讀、指名讀、角色讀、引讀等方式,扣詞摳句,反復品讀,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書,促進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
二、文中寓道,道中顯文
本課教學中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體味,對文本價值取向的體味,而這些都立足于對文章反復的閱讀,立足于對語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并茂地朗朗誦讀,寓情于聲,以聲傳情,該激昂處還它個激昂,該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該悲涼處還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將體驗到的情感酣暢淋漓地傳達出來。如,通過對描寫掌聲前英子的神態、動作詞句的品讀;通過句子比較,朗讀、想象等將學生的情感與文中人物情感融為一體,真正受到熏陶感染。這樣讓學生充分閱讀,深入思考,促使學生把理解語言文字與感悟文章表達的'情感、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文中寓道,道中顯文。
三、滲透學法,培養習慣
在教學中力求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習方法。如初讀課文階段,給足時間,精讀課文階段,采用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如英子給你留下什么印象;通過默讀邊讀邊想的方法,抓住文中關鍵詞句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思考問題,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在教學中還抓住“默默、早早、最后、總是、又總是”等詞來引導學生進行一系列的語言實踐活動,并通過富有個性的誦讀進一步升華情感。
四、關注生命,以生為本
關注生命,激活課堂,以生為本,促進發展,已成為老師們的共識。在教學中我始終以學生為本,不落下一個學生。如在讀書反饋中,有一生把“落下了殘疾”的“落”讀成“la”,老師并沒有放棄他,而是給他機會讓他改正,當其他學生讀對后,我又請他站起來讀直到他讀對為此。
當然課堂上也存在許多不足:如有的同學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有待提高。課堂上個別學生還不能很好地進入角色。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今天的語文課,我與學生共同預習魯迅先生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一上課,復習了作者魯迅先生的生平及主要作品之后,我由學生初一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課。先請學生聽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然后讓學生說課文寫了哪些事?學生踴躍發言,回答說寫了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外形的特點、以及作者討厭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講了她給作者買《山海經》這件事,最后寫作者對她的懷念。講到這里,我沒有像往日那樣進入課文,而是話題一轉:同學們,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學生興奮而活躍起來,紛紛舉手發言,這個說我討厭她告狀,那個說討厭她那么多的規矩等學生說的差不多的時候,我說:大家看看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已46歲了,他卻和同學們的感觸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作者是以一個兒童的眼光與心理來寫這篇文章的。講到這里我又拋出第二個問題:從“我”討厭阿長的事例及她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有什么樣的學識與地位?學生稍一醞釀,很快回答出:她沒有讀過什么書,地位比較低下等。緊接著我又發一問: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這本書的?學生又一次興奮起來,有的說她一個店一個店地去看,去問;有的說她為了買這本書走街串巷,穿破了三雙草鞋等。我又問學生:假如你是阿長,當你抱著《山海經》給“我”送來時,你的心里是怎樣想的?有的學生說:我會想,我把哥兒想要的書買來了,他一定高興極了;有的說:我會想,哥兒再也不用為看不上《山海經》發愁了一節課就在學生們這種熱烈而積極的參與氣氛中結束了,別說學生,就連我都感到一種興奮和輕松。
這節課并不是根據我的預設教案來上的,而是根據當時的學情臨時確定的,我認為這節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余的時間都由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系。從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到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松。問題的設置: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么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名都說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后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置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現。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她買到書后心理是怎樣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正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表現,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舉止的原因,她如何給我買到了書,把想象的空間交給了學生,也展示了阿長熱情,關心孩子,淳樸的性格。對阿長心理的揣摩使學生又一次進入情景中,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及情感。
這節課留給我的印象是比較深的,它將給我今后的教學以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新課程標準》提出:“朗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編為五課。這些作品都在描寫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是人與自然的交融,是人與自然的對話。學習本單元,要注意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
《三峽》是北魏地理學家驪道元《水經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峻、清幽秀麗的景色,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欣賞之情。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過借古證今,強調了山川之美,表達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脫俗世的愉悅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名篇。全文通過對庭院的月光的描寫,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觀潮》是南宋詞人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描寫了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流露出身為南宋遺民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張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后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無限的故國情思。
《歸園田居》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詩作。詩歌描寫了作者棄官務農后田園勞作之樂,表現了作者不與污濁現實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詩歌敘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現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詩作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對大好河山的贊美和對故鄉的無限愛戀之情。
《游山西村》是南宋大詩人陸游的詩作。詩歌通過記游抒情,寫出了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反映了農家的盛情之意,表現了作者對農家淳樸風俗的留戀。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在云南的一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逢集會或節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含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了沈從文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贊賞。開展本課的學習用了兩上課時的時間,通過教學,完成了即定的教學目標,歌會的三種形式: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和山寨傳歌。作者對這種民歌的思想感情,文章中的幾種描寫形式等。教學內容雖然完成了,但感覺還有一些意猶未盡,但一直沒有找到,從周四完成教學任務到周日,都在想這個問題,最后才真正感覺到有一個問題是沒有解決的,那就是文章的寫作方法。同學們在學習時雖然對課文的寫作方法也講到了,但總感覺可能同學們不一定能真正地理解其中的道。那就是作者在寫作本文時第一部分所采用的以人襯景、第二部分所采用的以景襯人的寫法。雖然并不是什么大問題,可同學們不理解,在今后的寫作中就用不上去,這個小問題就會變成大問題了。今天在準備課后的作文寫作時,考慮如何才能將此不足彌補上去,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開始的表現也讓我感覺到吃驚了。本文是篇散文,在前一段時間的學習過程中,大家對此問題都是不回答,不知道大家是知道還是不知道,在今天的.教學過程中,當問到大家對本文的總體感覺時,同伴能回答出本文的體裁,對于這類體裁的文章如何學習,怎樣去理解類似的文章。在學習過程中,同學能盡快地完成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的結構。這對于理解課文找到了關鍵點。在后面的分析與學習中,對于景物描寫、環境描寫等都能順利地進行。在對于能在兩個課時的時間里完成任務取到了積極的作用。
影響部分同學學習的因素還是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到位。有部分同學在學習過程中總是像在小學那樣等教師歸納總結寫在黑板上后才會知道記什么,不會聽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所暗示的反復、強調等語氣,也不會從同學們發言的過程中去尋找答案。
在今后的教學中,首先要解決的是部分同學的學習習慣養成的問題,讓同學們在課堂上養成思考、反思、合作、傾聽的良好習慣,這樣便于同學們能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其次在本課的教學中,重在考慮作者的寫作構思上,引導同學們對于文章的整體的課文的構思。激發大家寫作的興趣。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朱自清和他的父親分別用“眼淚”和“背影”演繹了人間親情,這不是演戲,但更感染人。本課聚集“背影”、“眼淚”“父親的語言”,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理解和反思,基本上做到了理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經驗和體驗的真實碰撞,知識、價值、情感的高度統一。
教學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社會閱歷太淺,大多數學生也沒有經歷過大喜大悲,課文所呈現的情形離學生很遙遠,因而學生不易進入角色。如何在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學生的心靈情感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使他們產生自己的.體驗并進行評價?這一節課,基本上解決了這個難題。當然,還是有一部分學生的感情投入不很到位。
這節課的最大特點是緊抓“情感”主線,環節設計精巧。在簡練而深情的導入環節,用“研讀”來體驗課文“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和“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的情感基調,然后以“怎樣的背影”和“幾次寫眼淚”為抓手,深度體驗和理解作者落淚的表層和深層原因,中間適當地點一下背景,一步步將學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情感引向高潮,直到最后讓學生完成“討論、寫作、交流”的課后作業第四題,讓學生積蓄已久的情感得以宣泄,水到渠成。難怪縣教研室主任湯繼光評價說:“唐老師這堂語文課做到了步步鋪設,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專家組梁曉華先生說“整個設計既符合新課程理念,又有教師的獨特理解和創意;環節新穎,內容厚實。”但是,我自己認為:對重點語段的表情朗讀太少了;思考、答問的時間過多了一點。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04-12
八年級的語文教學反思09-26
八年級語文《公輸》教學反思10-01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04-02
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4-19
八年級語文期末教學反思04-18
語文的教學反思04-19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02-06
春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05
八年級語文愛蓮說教學反思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