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
在學校舉行的一人一節研究課展示活動中,我執教的蘇教版四上《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這一課題,通過活動我收獲頗多,現將我的反思呈現如下:
教學的整體程序是:出示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出示這堂課的自學要求——學生根據自學要求自學、教師巡視發現學生自學中的問題——小組匯報自學結果(優先差生)——糾正、討論、指導自學結果——小組派代表在班級展示自學成果----師生點評------鞏固練習-----知識延伸(拓展)。這樣的設計,生生之間積極互動,師生之間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這節課我強調學生的發言要大聲地說:我們小組的發現是……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具體做法是:
一、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在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發現——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全過程。教學這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解決熟悉的實際問題引入的,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初步感受運算的規律。然后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觀察比較,發現規律。我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
二、注意數學學習方法的滲透。加法結合律是本課教學難點,由于在探索加法交換律時,學生經歷了“觀察發現——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的學習過程,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探索加法結合律,教師加以適當的引導,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將已有學習方法滲透到探索加法結合律中,很容易感受到三個數相加蘊含的運算規律。學生不但理解了加法運算律的過程,同時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
三、教學中注意溝通知識間的聯系。在教學完加法交換律時,我及時把新學的知識和加法計算的驗算結合起來,讓學生回憶交換加數驗算的方法,明確與加法交換律之間的聯系。在教學完加法結合律時,又出示了兩道口算題9+7、34+27,讓學生回憶口算過程。這樣引導學生把新舊知識及時溝通,加深了對已有知識經驗的認識,同時加深了對新知的理解。在最后的提高鞏固階段,結合練習為下節課學習加法簡便計算墊下了基礎。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數學方法,所以到課尾出現了學生由加法運算律聯想到減法、乘法、除法運算中,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規律呢這一想法。并產生運用這一數學方法進行探索的愿望和熱情。這些數學方法是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客觀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設計還不夠。總之,在學習洋思經驗及實施新課改中,我會不斷地反思,及時地總結,適時地改進,充分地完善自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2
前段時間聽了四年級的一節研討課——“加法交換律”。課中,教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很簡單的要求,學生十拿九穩的不會出錯,但是學生表現出乎我意料之外:
學生1:√+×=⊿,×+√=⊿,√+×=×+√;
學生2:a+b=w=b+a=w
……
回顧課堂,執教者老師笑容甜美,語言親切,精心設計了這節研討課:
教師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李叔叔一天共騎了多少千米?”引入新課,學生列式后分析得出:40+56=56+40,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利用天平的直觀演示,引導學生得到兩個等式:50+10=10+50、100+20=20+100,學生觀察三個等式交流總結初步體驗“加法交換律”。接著教師讓學生自主舉例子,學生積極踴躍:1+3=3+1,789+121=121+789……,教師再次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7個算式,結合算式讓學生進一步的理解“加法交換律”,并比較辨析加法交換律中的“變”和“不變”,最后教師才水到渠成的在黑板上板書課題“加法交換律”。
對于“加法交換律”的得出教師真是花了心思,下足了功夫。可是從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換律”這個環節的表現看得出,學生對“加法交換律”的理解沒有到位。問題在哪里呢?我認為,加法交換律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在一、二年級已經有了大量的感性認識,只是到四年級才開始總結提升“把零散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用語言表述加法交換律,以及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對學生來說也不是很困難的。因此這節課,對于“加法交換律”的得出,可以更簡潔,只用一個情境就可以,天平的效果不是很好,天平小,很多同學沒有看見,因此天平的環節可以取消;黑板的板書也可以更簡潔,只板書等式;要讓學生體會符號表示“加法交換律”的簡明以及讓學生體驗運用“加法交換律”可以使有些計算簡便。
【思考】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是不是把探究新知的過程搞復雜了?探究新知的時候,為了追求“完美”,為了講得“透徹”,我們會步步為營,取各家“精華”放在一起,舍不得“丟棄”,于是,很簡單的知識點的探究,在我們的設計下,就……。有位哲人說:“簡約到極致,就是美麗。”正所謂:“大道至簡”,其實,教學也是如此,“簡約”更美,簡約的數學課堂必然是美麗的課堂,這種美麗同樣有著多層的解讀:它是教師個性化教學思想光輝的折射;它是數學學科本身邏輯、嚴謹、充滿理性精神的魅力凸現;它是“簡約而不簡單”這樣一句流行語的生動注解;它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用“四兩撥千斤”方式自主學習的完美演繹……設計簡潔的教學環節,采用簡便的教學方法,也能有效,也能讓學生喜歡而輕松愉快、積極主動地欣然接納!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3
今天完成了加法交換律的教學,由于借班上課,上完后感覺自己前半節課發揮得不如后半節課,不過學生對交換律的理解和應用以及對交換律對減法、和加減混合的應用掌握的還是不錯的。這節課,我從學生以學知識入手,引導學生發現加法交換律,理解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進而提出除了幫助我們驗算外還有什么強大的功能!接下來利用加法交換律使計算簡便,進而發現還可以使減法簡便,加減混合簡便!使交換律得以推廣!
聽完課后,趙老師沒來得及喝水就結合這節課進行了評析。
趙老師首先肯定了我的素質,作為骨干教師課堂扎實,教學思路清晰!
同時趙老師提出這節課可以從經驗拓展的角度,讓學生從更多的生活實例入手,從道理上理解“交換”,如8+74+2、想:原來有8本作業,先拿來74本又拿來2本,我們可以這樣,先拿來2本,又拿來74本,都表示現在有的,因此8+74+2和8+2+74是相等的。再如:35-17+5,可以這樣想公交車原來有35人,下去17人,上來了5人,可以這樣想有35人,上來了5人,又下去了17人。這樣的結果都表示現在有的因此人數是一樣的。結果是相等的。
“理”上的理解更容易讓學生從根上明白算理。我在教學時,用計算的方法驗證下的工夫多了一些,學生舉例少了點,這樣總感覺形式上稍多了點,另外“驗證”更多的是驗證這種方法可以,但不能在道理上理解,趙老師提出可以看看馬剛老師的課例。也鼓勵我們多去看看名師的課例。
從第一次聽課得到王宏主任的指導,指出“蘋果”的貫穿,課堂練習的量,今天得到趙老師的指導,自己感覺收獲很多,發現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從備課到上課,用了兩天的時間,昨晚還熬夜制作課件到11點多,雖然累,但自己有了收獲,此時感覺一切累都值得!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4
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我采用了情境導入—探究新知—反饋練習三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環節利用課本上李叔叔騎車旅行的情景導入,得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探究新知環節,讓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發現算式結果相同,用等號連接,得出56+28=28+56,然后又讓學生仿照舉例,最后引導學生得出規律;反饋練習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本節課的教學非常順利,輕松完成教學任務。但我覺得本節課的知識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合并成一節課講解呢,在以后教學本節課時我準備在“交換律”這節課進行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先教學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然后教學乘法交換律交換律和結合律,而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信息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后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我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后采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先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然后是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應用,接著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并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發現并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5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數學的學習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發現或創造出來。根據這個指導思想,我認為數學教學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親歷性”、落實教學“主體性”,關注學生“學數學”、“做數學”的過程。以上教學過程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整個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質疑、猜想、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
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么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并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學要求,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調適,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分別安排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并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發現并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后采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本節課在教學材料的處理時,改變了把課本當作“圣經”的現象,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本節課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在第七冊教學加法交換律,在第八冊教學乘法交換律,而 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信息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后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3、注重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內容;在“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專門把“重視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一個問題進行論述,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理解情景,發現數學,打破封閉式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究——應用——新問題——再探究”的開放式學習過程,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1)創設生活情境,激勵探究欲望。本節課,首先引導學生用“變與不變”的眼光觀察身邊的教學環境,進而采擷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有趣現象,讓學生初步感知問題,從而引起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究欲望。這樣安排,既幫助學生消除了思維上的心理障礙,為新知的獲得切實做好了心理和知識、能力的雙重準備,又達到了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引起注意期待、誘發學生參與意識的目的,使教學始終處于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之中。
(2)引導學生探索,開發創造潛能。教師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與新知學習有關的舊知,引導學生從原來的知識庫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過自組算式,整理、觀察、分類、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結論,并進行應用。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生探索與創造、觀察與分析、歸納與驗證、矯正與調換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并從中認識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3)反思探索過程,體驗成功情感。問題解決后,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覺地將思維指向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提倡教學相長,鼓勵開拓創新。在本節課的最后,教師有意識的空出一定時間讓學生來質疑問難。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節課不懂的知識提出疑問,在師生幫助下及時解決;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的認知心理產生新的“不協調”,形成一個再探究的氛圍。
總之,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盡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6
加法交換律是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親身經歷“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總結規律”這一探究過程,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
1、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節課以成語故事“朝三暮四”為切入點,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這樣設計,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思考,發現規律,為舉例驗證埋下伏筆。
2、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同時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通過猜想、驗證、類比、歸納,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學生應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7
《加法交換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親身經歷這一規律的發現過程,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
作為一堂概念形成課,我們要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通過不斷的猜想,不斷的論證,最終得出結論。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激勵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積極探究問題。現對本節課的教學總結如下:
一、“速算比賽”妙入課題
本節課,以計算題為切入口,精心挑選了相關計算題,讓學生通過計算發現所給題的區別與聯系,引發學生思考:通過觀察這組得數相同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能較快的發現,兩個加數交換位置,他們的和不變。同時得到全班同學異口同聲的贊同,這是老師提出疑惑:是否所有的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他們的和不變呢?拋出問題,引出猜想,進而問學生:你還能寫出像這樣的算式嗎?讓學生動手寫算式,充分經歷概念形成的過程,在寫的過程中發現問題:這樣的算式你能寫多少個?“無數個!”緊接著老師追問:“那你能用一個算式概括所有的算式嗎?”引導學生探索加法交換律的公式表達。通過匯報、展示,揭示課題。
二、微課引入,火龍點睛
在教學中,我提了一個問題:今天所學的《加法交換律》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也是否接觸到了呢?引導學生回顧舊知,給他們一分鐘的思考交流時間,有的同學能夠說到一二,有的卻一臉茫然,這個時候引入了提前準備好的微視頻,其中的配音就是找了本班學生配的。當大家聽到熟悉的童聲,看到一年級的看圖寫算式以及三年級的加法驗算等,(都用到了加法交換律,只是當時沒有把這個概念提出來而已,)豁然開朗,課堂頓時熱鬧起來。讓同學們把前面的舊知和今天的新授結合起來,加深了新知的理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三、留下懸念,提升遷移
在課堂最后,我又給孩子們拋出了一個懸念:既然加法有交換律,那減法呢,除法和乘法呢?這個問題不僅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更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了伏筆。我看到學生們不由自主的在本子上寫出算式進行驗證,說明本節課的數學思想方法已經潛移默化到他們的腦海中。他們能很快的通過舉例論證來否定減法和除法沒有。“而乘法有嗎?在后面的學習中我們將繼續探討這個問題”由此結束本節課。
總體來說,本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讓加法交換律深入了他們的內心,特別是讓他們經歷了“提出猜想-舉例論證-得出結論”的過程。本節課不僅僅學會了加法交換律,更讓他們學會了數學方法,為下節課的加法結合律以及乘法交換律做好了鋪墊。更難得可貴的是,學習中不僅僅收獲了數學知識,更收獲了期間的數學興趣。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8
得:(1)通過模仿舉例,滲透等量代換的數學方法。
學生根據模仿,學會了根據結果相等,將兩個算式寫成恒等的方法,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新知識,其實也就是在經歷等量代換的過程。而這一數學方法對接下來要學習其它各種運算定律,及運用定律進行簡便運算,列方程解應用題等都十分重要。
(2) 通過對大量數學事實的對比,發現其中的規律,學習不完全歸納發。
學生在獨立舉例后,在全班范圍內交流發現的規律,得出結論:不管兩個加數的位置怎么交換,它們的和都不會改變。師引導:同學們所舉的所有例子都能寫出這樣的結論,可見我們的四則運算中有一個規律,誰能把這個規律準確地概括一下?……從個別到一般,把對特例的發現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和性質,這就是小學階段的“不完全歸納法”,讓學生經歷這一歸納過程,體驗結論的科學性。
失: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就是對處理“用字母表示定律”這一環節有些不足。在學生例舉字母表示定律后總結出用a+b=b+a公式來表示定律后,沒有進一步拓展,如問:三個數可以怎樣表示呢?這個規律還適用嗎?這樣環節設計,會讓學生對字母表示運算定律更為熟悉,從而培養數學思想,更能強化目標。
在今后的數學中,注意強化本節課的重難點,并針對重難點進行數學思想的滲透與拓展,尤其對稍差的學生更應該重復強化,盡量讓每一個孩子都學會。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9
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質疑、猜想、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局限于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么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并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新課標里曾指出,教學時應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分別安排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并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
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發現并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后采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0
一、導入部分
上課伊始,我先說了個牛頓的故事:牛頓因為看見蘋果落地,進行思考,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最后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這個偉大的成果。目的是想告訴學生要注意觀察、思考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問題,并從中探索出一些規律。然后說,隨著氣候漸漸轉涼,學校將組織同學們進行冬季鍛煉——跳繩和踢毽。請大家翻開課本,看看從圖上可以獲得哪些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反思:自我感覺這樣的導入效果不錯,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能馬上提出一些問題。為后面的探究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探究規律
在初步認識了28+17=17+28這樣的等式以后,我問:這樣的等式你還能舉些例子嗎?(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我追問,如果一直這樣說下去,能說的完嗎?(學生馬上回答我:不能。)我啟發道:這樣的等式無窮無盡,在這里肯定有著某種規律,大家想知道嗎?(想)好,大家以4人小組為單位,研究這些等式里蘊藏的規律,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但要說明表示的理由。經過一番合作,學生的探究結果也出來了,主要有這樣幾種:甲數+乙數=乙數+甲數;△+○=○+△;逗號+句號=句號+逗號;a+b=b+a,這時我又讓他們用文字敘述這一規律。然后我小結: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則運算中包含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我們把這些規律叫做運算律。然后指著板書指出:我們剛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換律。接著,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探究加法結合律。
反思: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并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并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這節課我強調學生的發言要大聲的說:我們小組的發現是……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呵呵,自我感覺良好,不過,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客觀的,有些是由于本人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設計還不夠。
1、在學生得出了加法交換律時,沒有讓學生總結一下研究問題的方法,而是直接讓他們去研究加法結合律。
2、對“關注每一位學生”這個問題,沒有做到。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1
《加法交換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一節概念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四則運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讓學生親身經歷這一規律的發現過程,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基礎。新課標指出,讓學生經歷有效地探索過程。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激勵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積極探究問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傾聽故事——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這一數學學習過程。現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說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節課以成語故事《朝三暮四》為切入點,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為學生進行教學活動創設了良好的氛圍。通過教師設問:“故事講完了,你想說些什么?”水到渠成地引出數學算式“3+4=4+3”,進而提出猜想“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樣設計,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思考,發現規律,為舉例驗證埋下伏筆。
2、組內交流討論,舉例驗證猜想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舉出怎樣的例子去驗證猜想?應該舉多少個?意在滲透舉例驗證這一數學方法,同時讓學生初步感知“無數”的概念。
在小組討論的同時,教師及時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舉出如下例子:
1、3+6=6+3,4+5=5+4,7+8=8+7
2、1+2=2+1,12+13=13+12,100+200=200+100,20xx+3000=3000+20003、0+5=5+0,1|4+2|4=2|4+1|4,1.02+2.03=2.03+1.02小組匯報后,讓學生評價各小組舉例,真切體驗“舉例驗證要考慮到方方面面”。
3、練習層層深入,鞏固所學新知為了讓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練習內容。讓學生利用加法交換律進行填空即可,使學生即時運用掌握的知識。本節課使學生由簡單應用到靈活應用的練習中,掌握本節課的基礎知識,同時又培養了數學思想。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比較創新,打破了傳統教學觀察得結論的方法,而故事引入,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和學校提倡的“主體多元,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相吻合。同時,也適合本學段學生的發展特點、認知規律。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缺點和不足,如下:
1、在引導學生思考舉怎樣的例子來驗證猜想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夠恰當。不是學生不會思考,是教師的設問指向性不夠明確。比如,可更改為“我們是不是可以再舉一些加法算式的例子來驗證呢?”,讓學生明白舉例是指舉加法算式,然后交換他們的位置,看和是否相等。
2、在讓學生體驗“無窮”思想時,沒有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課堂教學時,當學生舉了大量的例子之后,教師詢問是否可以驗證我們的猜想時,有的學生還是堅持認為不可以,一定要舉無數個例子才行。此時,可自然銜接,引入用字母a和b可表示任意數。這樣,我想比教師生硬地解釋,刻意地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加法交換律,效果要好得多。
3、在引出加法交換律時,要明確強調這一規律中,變的是加數的位置,不變的是他們的和。讓學生反復地說,a和b可以代表哪些數?
4、在課堂練習時,可引導學生回顧我們在哪里用到過加法交換律。可利用課本31頁第2題,將新學與舊知巧妙地結合。另外,要將每一個習題的設計意圖,充分地挖掘出來。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不但掌握了加法交換律,更重要的是學會了數學方法,為下節加法結合律以及乘法運算規律打下很好的基礎。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2
本節課為《運算律》的第一課時,而在這一單元之前,學生經過了三年多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并對這些已經有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如在10以內的加法中,學生看著一個圖可以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在萬以內的加法中,通過驗算方法的教學,學生已經知道調換加數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結果不變。本節課通過一些實例進一步來引導學生進行概括總結。
在教學中,我首先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根據社會實踐中的信息自由地提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以及問題意識,也符合新課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理念。在教學中通過對兩個算式的觀察比較,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感知加法交換律,組織學生寫出類似的等式,幫助學生積累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表象,同時鼓勵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總結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學生能較快的體會出這兩種運算律,使學生體會到符號的簡潔性和概括性,發展學生的符號感。通過幾個層次的練習,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到有趣的數學學習中,體會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充分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又鞏固了全課的內容,為以后教學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作好鋪墊。
通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評價不夠及時。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學生寫出“6+2=2+6,1+9=9+1…”時,沒有很好的解讀學生的心理。這位學生之所以寫出一位數的算式,是因為他覺得寫一位數加一位數的等式非常簡單,方便計算。但是作為不完全歸納法,他寫出的算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沒有代表性。此時如果追問學生,“是不是只有一位數加一位數才有這樣的規律?” ,“那你對這位同學寫得有什么建議呢?”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培養他們思維的嚴謹性。
二、沒有很好的辨析加法交換律和加法運算律本質特性。這樣導致了學生在后面的練習中不能進行準確的辨析。可以增加加法交換律和加法交換律的對比環節,對比得出加法交換律的本質特征:加數沒有變,結果沒有變,運算符號也沒有變,但是加數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總的來說,這堂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不過同時,也發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客觀的,很多是由于本人的教學機智和教學設計還不夠。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3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就是讓我們教師要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根據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結合本班學生善于動腦,樂于推理,勤于總結的特點,將教材例1和例2合并成一節課展開學習活動。縱觀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學習問題的產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的欲望。
課堂上我從口算A、B兩組競賽題入手,讓學生練習計算,比速度,讓學生馬上意識到算B組題的速度明顯比A組題快,先聲奪人,讓孩子感受到簡便算法的優越,接著教師引導:為什么B組題算得快,這其中蘊含哪些數學知識呢?這一問題馬上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習問題的產生將學生自然帶入到學習狀態中來,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的創設發散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教學新知前我讓學生對課題“加法的運算定律”說說自己的理解,學生很自然地想到: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加法的一些運算規律,再由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引入主題,讓學生自由地提問,學生提出的問題多數是用加法解決的問題,不僅培養了學生發散性的思維,還能讓學生提出的問題直奔主題,老師的引導做到了有放有收,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學法的指導體現了知識建模的過程。
數學課標指出: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發展學生模型思想。本節課我注重“授之魚”,更注重“授之以漁”。先是和學生一起學習了加法的結合律,總結出了四步學習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舉出例子----總結歸納。建立這樣的模型后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方法展開自學活動。本節課的教學并不是僅僅讓學生掌握加法的運算定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整節課對學生有“扶”又“放”,在教會孩子知識的同時,也教會了孩子的學習方法。這四步學習法對后續一些運算定律的學習,一些規律的推理和驗證都用重要的意義。
四、以學生為主體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如果按教材的編排程序去學習是體現了知識的學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但我覺得學生自學加法結合律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的引導才能學懂、學透,而加法交換律學生很容易通過老師的“自學提示”展開學習,所以我大膽地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先領學生學習加法結合律,而加法交換律我放手讓學生根據“四步學習法導學單”進行自學,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好。課堂上做到了以學定教,立足于學生的學,立足于學生的終生學習和可持續性發展。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4
整個教學過程同學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動身,通過質疑、猜測、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勝利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只僅局限于讓同學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了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置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同學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只和同學研究了“交換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同學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發生、碰到問題“怎么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同學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同學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同學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并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同學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勝利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實際性。
新課標里曾指出,教學時應從同學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動身進行,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同學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同學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分別布置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同學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并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同學發現并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同學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同學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后采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同學發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說明嗎?這樣利用捕獲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同學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時也激起了同學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資料的出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同學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本節課在教學資料的處置時,改變了把課本當作“圣經”的現象,讓同學參與教學資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同學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同學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欲望,又使同學的身心得到了一種勝利的體驗。另外在資料出現的順序上,本節課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在第七冊教學加法交換律,在第八冊教學乘法交換律,而是同時出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同學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信息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后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沛做到了尊重同學的認知規律。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5
加法的運算定律是運算體系中的普遍規律。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這一規律,以便為今后的應用服務。我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抽象建模,大膽猜測, 操作驗證,合作總結這四個環節,讓學生能夠理解加法運算定律的含義,并從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本課我把湊整簡算的思想貫穿始終,讓學生從學習中體驗選擇簡便的方法是學習的最好途徑。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理解與運用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抽象的極好時機。本節課,我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孩子們大膽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縱觀本課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復習引用中,鞏固學生的思維基礎。
通過一組口算練習,讓學生明確能夠湊整十或整百數的兩個數加起來比較簡便,這個為后面學習結合律打下基礎。
2、大膽猜想,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教授新課的過程中,我通過提問、設疑,讓學生觀察—猜測—舉例—驗證四個環節,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得出結論。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時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和發展。
3、多層次的鞏固練習,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
習題設計能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本節課在習題設計中,一共設計了四個環節:①基本練習(填空)②變式練習(判斷)③鞏固練習(計算)④發展提高等。讓學生通過練習鞏固本課所學內容。
在教學中也存在以下不足:
1加法結合律學習在教學中所占比率應加大,學生在學習中還有疑慮,沒有學透。
2、整堂課在時間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緊,在加法交換律上時間過長,練習的時間相應較短,顯得后面在練習中有些倉促。
3、教師的語言過于成人化,不適于中年級學生的年齡。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數學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0-20
加法交換律教學反思15篇10-06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優秀教學反思05-23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優秀的教學反思05-15
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12-27
數學進位加法教學反思10-07
不進位加法教學反思08-03
有理數加法教學反思10-09
《得數是8的加法》教學反思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