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科學優質課教學反思

時間:2023-05-02 07:51:18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科學優質課教學反思

  2010年10月21日—22日,麗水市小學科學2010年度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在龍泉市實驗小學舉行。九堂參與評比的課中,蓮都區藍劍鋒老師和遂昌縣藍智俊老師都選擇了《巖石會改變模樣嗎》。之前自己對這個內容就比較關注,本次又聆聽到兩位老師的不少精彩設計,產生了不少新的想法,在此列出,與各位同行探討。

小學科學優質課教學反思

  首先是對教材進行分析。《巖石會改變模樣嗎》隸屬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從內容編排上該單元分為四個部分,其中第3—7課為第三部分,重點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變化,包括風化作用、侵蝕和沉積作用。在這課之前的第2課,學生認識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表形態變化,然后過渡到本課《巖石會改變模樣嗎》,是學生認識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變化的開始,同時為后面的“土壤中有什么”的學習作了鋪墊。本課教材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風化作用改變了地形地貌”,最后的拓展活動是調查家鄉特殊的地質景觀及形成的原因。本課主要通過探索巖石破碎的原因,認識溫差、水、大氣、生物等各種自然力對巖石的破壞作用——風化作用。在風化作用下,巖石發生了變化,并導致地表形態發生變化,形成許多自然景觀,當然這種變化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在比較細致地鉆研教材后,現在針對聽課體會來說說我的教學設想。

  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本次上課的兩位藍老師,在導入時不約而同地使用了借助觀看巖石圖片的方式,意圖是讓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片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這確實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法。不過,我更喜歡這樣上:

  教師先拿出一塊巖石A(質地較軟、棱角較分明),問:這是什么?學生若回答“石頭”,則順勢說一下,它還有個更規范的名字“巖石”。(板書:“巖石”)再拿出另一塊巖石B(質地較硬、比較光滑的鵝卵石),問:比較一下這兩塊巖石,它們的模樣有什么不同?(在“巖石”之后補充板書:“模樣”)這里采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對模樣有初步的認識。

  然后,拿起巖石A和巖石B,問:如果現在要改變這兩塊巖石的模樣,你有什么辦法?(在“模樣”前補充板書:“改變”)學生可能會想到鐵錘敲、在地面上用勁摩擦、兩個巖石互相撞擊等方法,教師可以讓那幾個學生現場演示,演示時一定要讓引導學生進行巖石前后的對比,并讓學生思考“把巖石放在水中弄濕”和“在巖石外表涂抹顏色”有沒有改變模樣,從而真正明白“改變模樣”的含義。

  教師小結:剛才,我們用人力因素改變了這些巖石的模樣,如果把這些巖石放在大自然中,它們的模樣還會不會改變呢?如果會——你認為自然界中的哪些因素會讓巖石改變模樣?(根據學生回答隨機板書:溫差、水、大氣、生物等)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許多老師都喜歡絞盡腦汁策劃新課導入,什么魔術、圖片、錄象、實驗等,以前我也是這樣想和做的。如今我終于醒悟,課初的5分鐘,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候,根本就不需再去刻意激發興趣。而且,一開始若把興趣完全激發,若后面沒有更吸引人的活動,學生就很容易產生失落心理,嚴重影響后面的學習效率。一節課比較合理的學習興趣應該是這樣的曲線分布:課初5—10分鐘穩步上升,課中的20—30分鐘漸入佳境達到高潮,到最后興趣點有點回落但還保留在一定的高度。

  我的觀點是,不要把開頭搞的太花哨,抓住關鍵直奔主題,按照“巖石——模樣——改變模樣(人力)——會改變模樣嗎(自然外力)”的順序,為后面的探究活動奠定必要的基礎。另外,準備了兩種不同質地的巖石,隱含了讓學生知道巖石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不同軟硬的巖石在同等條件下改變的程度會有區別。

  二、材料準備,嘗試放手

  有些特定的實驗材料,學生不容易準備或教師要做刻意的安排,那當然由教師準備和提供。除此之外,我覺得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幾個原則:“能讓學生準備的就讓學生準備,能用身邊材料就少用專用儀器,選用的實驗材料越精越好”。

  關于巖石的這兩節課,兩位老師準備得十分充分,不僅提供了所有的實驗材料,還對每個環節進行精心設計。比如實驗用的巖石,從后期的結果上看,兩個老師準備的都是比較容易產生明顯現象的巖石,再比如對“流水實驗瓶”中的水量多少也做了刻意安排。

  不過我在想,能不能大膽地放放手,讓學生自己帶巖石呢?巖石在學生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而且學生準備的巖石往往是各種各樣的,從而會讓實驗結果會更豐富。至于“流水實驗瓶”里的水,多少又有什么關系,讓學生適時觀察水多和水少時對巖石作用的影響程度,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會讓學生準備龍泉本地的巖石,教師再有意識地補充些軟硬不同的巖石,然后讓學生做實驗。甚至我會多準備些比較堅硬的巖石,讓大部分實驗組都看不到明顯的變化,然后進行思維的提升,讓學生從看不到明顯變化的現象中推理出變化是存在的,只是這個變化非常緩慢和微小,這更接近自然界中的風化現象。

  三、探究活動,精心安排

  教材安排了幾個模擬實驗,按先后順序分別是“冷熱對巖石的作用”和“流水到巖石的作用”。仔細研讀后,我覺得應該先讓學生做“流水實驗”,再做“冷熱實驗”。也許有些人會對此不以為然,實不知其中用意。首先,從實驗難度上講,“流水實驗”比“冷熱實驗”簡單,從易到難,更符合教學規律。其次,“流水實驗”的材料準備比較簡單,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帶,再用“冷熱實驗”來調控學生,留下第一個實驗使用中的一塊巖石,把其他的實驗材料全部上交,有助于排除無關干擾,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無論是“流水實驗”還是“冷熱實驗”,都必須讓學生在觀察結果的同時要注意關注過程。比如,一開始就必須讓學生明確實驗用水是透明的,巖石也是清洗干凈的,從而保證實驗探究的嚴密性。否則,萬一有學生提出質疑,說水變渾濁和瓶底有微粒是巖石本身上粘的沙土,那就真的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在“流水實驗”中,兩位老師都注意到模擬自然環境中流速變化,這非常好,在以往的聽課中我沒有見識過。如果教師再引導學生小組分工,一個同學負責做實驗,另外的幾個同學觀察流速變化時流水對巖石的作用會有什么影響,并有記錄員進行記錄,就可以在反饋時得出流速快水對巖石的沖刷就加劇,而巖石相互之間的撞擊也更明顯,從而推理出河流中為什么上游和中下游的巖石有那么大的區別了。

  而“冷熱實驗”,我建議教師在組織討論實驗器材的正確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項后,給學生長時間的探究(比如5-8分鐘),在這期間不要對冷熱交替的次數進行要求。估計這里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學生冷熱交替的次數少但加熱時間長,二是冷熱交替的次數多但加熱時間短,無論哪種情況,其實都可以對巖石產生一定的作用,而且兩種方法并無明顯優劣之分。

  至于教材后面的“動植物對巖石的作用”,我一直很反對用石膏做模擬實驗,因為石膏和自然環境中的植物作用差別太大,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語。這里簡單的處理方法是讓學生進行猜測,從樹木的根會讓巖石破裂、動物的行為會讓巖石磨損、動物的糞便會侵蝕巖石等,從而明白生物的作用也會改變巖石的模樣。

  這節課,還有個很好的教學點,那就是風化和“風的作用”兩個概念的區別。其實風的作用在教材中是被表達為大氣的作用,但具體怎么作用并沒有進行明顯的闡述。教學中把這個內容作為拓展的機動部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小學科學優質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及教學反思05-01

大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及教學反思02-06

(精選)大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及教學反思07-05

小學的科學教學反思04-27

大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及教學反思《找家》04-29

(必備)大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及教學反思07-05

大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及教學反思[精華]07-05

大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及教學反思[薦]07-05

大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及教學反思(熱)07-04

大班科學優質課教案及教學反思(精)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