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鈴響叮當》教學反思
《電鈴響叮當》教學反思 10月20日,我執教了《電鈴響叮當》一課,本課是六年級上冊《科學》第二單元《無處不在的能量》中的第五課,從學校中常見的電鈴這一典型的能量轉化裝置入手,引導學生提出有關電磁鐵的問題。圍繞制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的磁力、運用電磁鐵設計三個活動。制作電磁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研究電磁鐵磁力的大小,培養了學生的預測能力、觀察實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電磁鐵的用途,體現科學與生活、技術的聯系。本課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探究電磁鐵磁力的大小,難點是設計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實驗方案。課后我進行了反思:一、實驗器材短缺情況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實驗材料的充分準備, 是上好實驗課的前提和關鍵。 每組兩個粗鐵釘、兩個細鐵釘,可以做鐵芯粗細的對比實驗;兩節電池,兩個電池盒,可以做電流強弱的對比實驗;兩根細長漆包線、可以做線圈匝數的對比實驗;另有一根粗漆包線,可以做漆包線的粗細對比實驗;在連接電池和電磁鐵中間的導線長短,也可以做對比實驗;還有實驗必需的導線,若干的小圓片。 學校最早購進了23套電磁鐵實驗套裝,里面有兩個粗鐵釘、兩根漆包線和一包小圓鐵片。但是這個材料中粗鐵釘是鐵制的,很容易生銹,一生銹就會影響實驗效果。比如說,切斷電源,仍然保留磁性。漆包線和導線容易斷,損耗較大,每次做完實驗都會斷很多;電池的電量由于學生操作不當,不及時切斷電源,也容易消耗;小鐵片每做一次實驗,都會掉幾片。所以這節課的實驗材料準備有一定的難度。 措施: 1、調整、搭配,發揮現有材料的最大性能。 學校儀器室現有的實驗材料,雖然不能滿足現在科學課教學的實驗需要,但只要我們對其進行充分的篩選、整理、調整,就能盡量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比如說,我在上《電鈴響丁當》這節課時,所用的導線、電池盒和開關,就是三年級科學《讓小燈泡亮起來》實驗套裝里的材料。里面的導線還帶U型鐵片,讓學生用這U型導線連結電池,比較方便,解決了學生去兩頭漆皮的問題。 2、發揮學生家庭優勢,個別準備材料。 學校有一千名學生,就來自于近一千個家庭,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家庭特色,發揮家庭優勢,個別準備材料。上這節課我了解了一下我們班級中正好有幾位學生家里是開小五金店的,于是本節課的粗鐵釘就由他負責準備,用完后還給學生,不耽誤銷售。像這類材料,平時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把它保存好,還可以供以后每次教學時使用,一勞永逸。 教師只有精心設計、選擇、提供有利于學生活動的有結構的材料,有效的使用材料,才能使學生較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二、實驗分組情況 大班額環境下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實驗教學秩序的混亂。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和好奇,而這兩點是科學實驗課堂最難把握的。 課前我根據學生的成績、動手能力、與人溝通能力等合理搭配原則,給學生充新分組,并且確定每個小組成員的分工,全班分成9組,每組8人,圍圈坐。在《電鈴響丁當》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把小組分公更細致化,責任具體到人:兩個人纏線圈、兩個人裝電池、兩個人接導線,兩個人記錄。通過這樣的分組,讓每位組員都有目的做事、有時間交流、有機會展示。 每位成員都是學習的主體。在這節課的實驗中,各小組都是有序地做著實驗,經過小組共同努力,能順利完成實驗,得出科學結論。這樣分工使課堂活而不亂,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成員的責任感和合作精神也得到培養和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過半年的教學培養,已逐步形成分組實驗的行為習慣,大部分學生已經熟練掌握了一些儀器的正確操作。培養的9個小組長具備了任務分配、組織研討、分析匯報等能力,對教學有著很大的助進作用。【《電鈴響叮當》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鈴兒響叮當》教學反思04-29
來電鈴聲排行榜05-01
鈴兒響叮當教案03-22
《鈴兒響叮當》的教案01-21
鈴兒響叮當說課03-03
小班音樂教案《杯子響叮當》08-15
中班音樂鈴兒響叮當教案03-14
《鈴兒響叮當》的教案(精選21篇)04-13
大班音樂教案:鈴兒響叮當01-08
《鈴兒響叮當》的教案(15篇)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