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的變化與性質》教學反思
化學來源于生活,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微觀概念不是很明白,所以學化學必須從能“看得見、摸得著”的知識開始!段镔|的變化和性質》這一課從學生生活中的變化入手,由教師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化學,在動手動腦中學化學,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
這節課涉及到的實驗有,水沸騰的實驗、研磨膽礬及將膽礬溶于水的實驗、硫酸銅和氫氧化鈉發生反應的實驗及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的實驗,在四組實驗中,由同學們自己通過現象得出結論,四組實驗中得前兩組和后兩組的區別在于有無新物質生成,這一點學生很容易達成共識。接著在告訴他們,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化學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叫物理變化,這樣讓學生把化學變化和有新物質生成之間劃等號就容易理解了。這節課的優點在于,通過實驗完全的把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區別開來,缺點是沒有很好的解釋清楚性質和變化的不同,只有在學生以后的學習中慢慢體會。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的層次上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及其變化規律的一門科學。在初中階段,對于物質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研究是化學學習的主要內容。通過列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變化,以及對于課上實驗現象的觀察,讓學生對物質的變化的認知不在停留于表面,理解了物質的變化在存在著本質的差別,在學習了物質的變化后,對于物質世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單純的理解物質的變化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但是在學習了物質的性質之后,學生雖然可以在概念上進行區分,但實際區分物質的性質與變化的時候,還是比較容易混淆。例如:學生可以理解“酒精揮發”描述的是物質的物理變化,但是對于“酒精易揮發”學生就會出現出現理解上的偏差。所以提出了一些用來區分物質和性質與變化的關鍵詞,例如“會,可以,易,難,是”等詞。在對于物質的描述中,出現這些關鍵詞,一般就可以判定是描述的物質的性質。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是學生認識與學習化學的基礎,只有充分理解了物質的變化與性質,提高他們的學習化學的熱情,以后的學習才不會太吃力。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物質結構與性質》教學反思08-19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化學教案08-26
探究中學會判斷物質的性質及變化論文10-0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初中化學教案07-07
九年化學: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教案08-26
《物質的量》教學反思04-08
《氯氣的性質》教學反思09-16
氯氣的性質教學反思10-07
《小數的性質》教學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