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通用12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那么什么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1
第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閱讀興趣在讀中體驗角色,升華情感。從心理學上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喜歡被別人肯定和表揚,兒童尤其喜歡鼓勵和贊美。課堂上,一句親切的“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發自內心的鼓勵,滋潤了學生幼小的心靈,“小笑臉”的物質獎勵使學生感受到器重、關切,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肯定學生讀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與需要改進的地方,培養學生對朗讀的領悟能力。
第二、以讀為主,以積累為重,閱讀教學要以讀為主,特別是低年級的閱讀,強調的是朗讀和積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逐步感知、理解、消化、吸收,從而達到閱讀教學的'目標。因此,小學低段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線,使學生在形式多樣的語言環境中萌發讀的欲望,激發讀的興趣,迸發讀的熱情。
第三、教師示范,學生榜樣。在平時注重以教師自身的示范和學生榜樣作用來引導學生感悟,體會。
第四、抓住重點詞句,恰當進行朗讀訓練。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2
教學《我多想去看看》這一課后,感覺很不成功。在上課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翻看教師教學用書,明確本課教學目標、重難點,采納其教學建議。利用周末時間上網查了四、五種不同的教案,然后“博采眾長”寫了一篇適合實際的教案,又反復看了幾遍。
但是實際上課時,按教案的設計步驟操作起來卻那么難,課堂缺乏生命活力,學生表現不積極。課后,反思自己這節課找出幾個不足之處。
1、導入提出的問題對一年級學生不太合適,舉手發言者甚少,即使發言了離題很遠。備課不僅是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2、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時間太長,我的意圖是讓學生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既想鞏固拼音又想加深字形記憶,但卻適得其反,會讀的不愿多讀,拼音不好的'磕磕絆絆沒有興趣。自由朗讀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及時換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讓學生多種形式的讀中悟、體會感情,最后讀出感情。
3、自身缺乏兒童語言。沒有很好的用兒童的口吻和孩子們對話,需要積累這方面語言。
4、整個課堂時間掌握不恰當,導致生字教學沒有完成。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3
在我們這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我和同學們一起學到了《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在這一節課中,我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新課標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孩子當作朋友。上課開始,通過讓學生聽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激發起學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這篇課文是以詩歌的形式寫的,用的是第一人稱,通過“我與”媽媽的對話,講了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首都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門的升旗儀式。課文中的我是一個來自山里面的孩子,茫茫的大山阻隔了“我”的視線,卻隔不斷“我”對山外世界的向往和探索,對首都北京和天安門的向往。詩歌感情真誠、語言樸實,字句中都浸透了作者的情。現在的小孩子們都體會不到小山溝里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說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筑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溝孩子的眼里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著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里,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所以在教學中,要想激發學生們熱愛祖國熱愛首都北京的感情,我們必須創設情景,帶他們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從而進一步體驗作者在文中所寄于的特殊感情,讓學生體會到說自己想說的話,讀自己想讀的文章。因此,教學中,我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發,讓孩子讀懂課文。
在講這篇課文的同時我讓學生從復習字詞開始,通過“多想”質疑,引入課文內容的教學。然后,通過多看圖片,讀句子,理解“天安門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突破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再通過比較句子,理解書中的孩子多想去看看的迫切與渴望。最后讓學生欣賞書中的每一幅圖,在邊欣賞邊講解的過程中將學生帶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去,從而獲得與作者相似的情感體驗,為情感的激發創造條件。本文的`重點是識字和練習朗讀。難點是讀好詩中的長句子。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讓學生反思朗讀課文,理解“彎彎、北京、天安門、多想”等詞語。較難的詞,如“遙遠”,可聯系生活實際來理解,告訴學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遠。我還讓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圖片,讓他們領悟“壯觀”的意思。在朗讀時,第一、二句語速舒緩,體現“我”沉浸在遐想之中,留下想象空間。“廣場上升旗儀式非常壯觀:”這個句子較長,要指導學生把句子讀通順。“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朗讀時語氣要強烈,突出“多想”,表達出“我”向往北京的強烈愿望。通過指導朗讀,激發學生熱愛首都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也激發出孩子們和他們心愿一樣想去看看北京。無聲勝有聲,我想愛國主義情感已經在孩子們心里生根發芽了。
但盡管是這樣我覺得還是存在很多不足,課堂上感覺學生與老師配合不是很好,因為教的是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力較高年級要差,面對枯燥的學習,容易疲倦,因此老師的充分調動就尤為重要。備課時不僅要備課,還要備學生,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突出趣味性教學,比如說,在識記生字時,編一些的有趣的兒歌用或游戲等形式互動讀記生字,在讀文及重點句子時,運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比如說在揭示句子“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之后,我可以換種方式:讓我們的男孩子從心底里大聲地讀:女孩子們甜甜地對北京說:我們懷著對北京無限的熱愛一起說!讓學生多種形式的讀中悟、體會感情,最后讀出感情。還有就是在寫字時老師講的過多,留給孩子們自主發現學習的時間少了點,所以很多孩子在寫字時沒有按正確格式去寫,顯然寫出的字不是很規范。
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針對自己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通過拓展延伸,補充材料,使課堂的容量、密度增大。通過你讀懂了什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適當的補充課文內容的介紹,不但能讓學生更多的對課文的了解,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延續。達到“課已盡,而意未了”的境界。總的來說,課堂是藝術,需要我們去不斷改進加以完善。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4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分別借兩個孩子之口講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看天的雪,抒發了少年兒童向往了解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感情真摯,語言樸實。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親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輕松學習。
有以下優點:
一、指導讀好長句子。
一年級的當中有不少長句子,學生不容易讀通順,齊讀時也很難讀整齊,是學生朗讀的難點。于是我分步開展指導,讓學生先讀短語"遙遠的北京城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再讀整句"遙遠的北京城,有一座雄偉的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非常壯觀。"化解了朗讀難點。并且通過我的范讀,指導學生讀好停頓,為之后的感情朗讀打好了基礎。
二、借助多媒體,理解詞語。
"壯觀"的意思比較抽象,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播放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視頻,讓孩子置身其中,直觀地看,直接地感受,有效地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了"壯觀"的含義。有感受才有真情的流露,看完錄像,我借景抒情,請孩子們把剛才看到的場面讀出,孩子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好。孩子們在反復誦讀中,情感再一次受到感染,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無形中得到升華。
三、通過對比朗讀,讀好帶有感嘆號的句子。
本的教學目標中有"讀好帶有感嘆號的句子"為此,我設計在對比朗讀中體會感嘆句的情感,我出以下句子:
句1:我想去看看。
句2:我多想去看看!
句: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學生在比較讀中體會出了感嘆句與陳述句的區別,體會到了反復手法所蘊含的強烈情感,并體會到中"我"的感受,讀出了真情實感。
不足之處:
一、堂教學趣味不夠。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控力較差,面對枯燥的學習,容易疲倦,因此老師的充分調動就尤為重要,備時不僅要備,還要備學生,要控制時間,避免學生疲勞,應突出趣味性教學,比如說,在識記生字時,就應該采取游戲等形式互動,在讀及重點句子時,運用其他方法讀,重點放在朗讀指導上。
二、拓展說話目標沒有達到。
教學時,我還非常注意培養學生的說話訓練,我讓學生仿照寫法,以填空的形式完成說話訓練:"告訴我,沿著,就會走出鄭州。,我對說,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降低了說話難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學生知識面較窄,只有少數學生能完成,其實可以設計你還了解北京的什么?出示收集的北京風景圖片及有關的資料,介紹北京美麗的風光。或你去過哪些城市旅游過,給同學介紹一下當地的風光。通過補充材料,讓學生更多的了解北京和中國其他城市,彌補學生知識面窄的缺陷,使學生能夠完成說話訓練,更能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延續。
總的說,堂是藝術,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加以完善。
我多想去看看,是啊,多想去看看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地方,多想去看看自己向往的地方。這一課的編排滿足了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想知道、想探求的心理,讓學生體會到說自己想說的話,讀自己想讀的文章。因此,教學中,我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從直觀入手,以活動教學為主,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發,培養合作意識,注重調動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和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孩子讀懂課文。
一、激發學習興趣,開闊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點燃學生學習的思維火花。因此,在教學時,我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現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偉的.萬里長城、北京游樂場、頤和園、天壇、雄偉的故宮,以及天安門城樓和廣場升旗儀式,并且插入了個人暑假去北京的一些照片,借助自身的經歷,增加說服力。看后使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之感。之后我又請孩子們靜靜地聆聽《我多想去看看》這首詩歌的情境片段。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我通過圖畫、語言描繪等手段,強化了學生的感受,從而激起了他們熱烈的情緒。
二、初讀課文,自主學習。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課標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愿意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因此,在識字方面,我主要采取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方法去識字,我是這樣引導學生:以走出彎彎的小路的游戲來引導學生一步步認識字詞,一直走到廣場上的升旗臺旁邊。激發了學生學習生字的積極性,并能在學習中培養合作精神。
三、研讀課文,進行實踐
課標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根據這一理念,我讓孩子讀課題后,自主提出問題,通過引導,有些學生能較好的提出問題。例如,他想去哪里看?看什么?等等,這樣問題由學生出發,在老師的調控下進行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為“學”服務,不管問得怎樣,讓我感動讓我欣喜的是--他們能嘗試著問了。避免了課堂煩瑣的分析,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5
《我多想去看看》這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的寫法,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走出天山,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這種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的課文,我講后反思如下:
首先是多種形式的的讀。我講授這一課時就緊扣本課的'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學中我以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男女生賽讀等來讓學生領悟其中的感情。
再是多媒體展現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以激發學生的情感。文中一個從未走出過大山的孩子,對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應該是陌生的,城市的孩子也不例外,我問了問班里的30個孩子,真正看過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孩子也只有3個。所以升旗的莊嚴氣氛,孩子們是無法理解的。于是,我在講述升旗這部分內容時,為了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我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并讓孩子們起立、立正,一同參與升旗儀式。并隨著國歌聲的響起肅立,感覺升旗的莊嚴氣氛。
最后是拓展延伸。課后,我讓學生搜集有關北京的風光圖片,讓他們對北京有更多的了解。還讓教音樂的梁老師教孩子們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國旗的情感。從而達到“課已盡,而意未了”的境界。
總之,藝術的課堂,總會有遺憾,“天安門”的“門”的漢語拼音,標調就出現了錯誤。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6
本節課是《我多想去看看》的第一課時,在整節課中,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體現了以學生為發展中心的特點。
從整個教學活動來看,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學習,而是主動的,充滿熱情和好奇地學習。從一開始的自讀,互相讀,自己理解課文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到學生對不同問題的相爭,辯論,發表不同見解,都可以看出,學生們是在主動地學習、探究、并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好的學習習慣,體現了以學生為發展中心的特點。
2、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視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以點燃學生學習的思維火花。在本節課中,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現代化教育手段播放雄偉壯觀的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美麗的故宮,頤和園,北海公園,雄偉的萬里長城,看后使學生產生了身臨其境之感。再如富有挑戰性的朗讀,識字等比賽形式,都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熱情,使整個教學充滿了情趣。
3、增強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探究能力的發展。
加強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課標對學生提出的'新要求,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中,能主動地合作,愉快地交流,遇到不懂問題也能主動地探究,這說明教者在平時是十分注意這方面的培養。例如,有一組小學生對“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他認為,這兩句話是一樣的,為什么要重復,而且中間用了一個句號。他百思不解,經過討論,反復朗讀,大家明白是這個山里的孩子太希望到北京去看一看,這是在表達“他”強烈的愿望。問題弄明白了,個個學生的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這樣主動地探究式的學習,要比教師的灌輸的效果不知要強多少倍。
總之,這是一節比較符合新課標的一節課,由于受學生年齡限制,有些地方體現還不夠到位,但我堅信,堅持用新理念培養訓練,不久將來一定會有明顯效果。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7
本課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文中不同小孩的不同心感,具體做法是:
1、通過多媒體的展示,激發學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因此,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示了天安門廣場上壯觀的升旗儀式,并拓展了關于天安門的介紹,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熱發祖國的感情。
2、通多種形式的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每個孩子的生活經歷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情感體驗都不同。初讀時,我讓他們合作復習字詞,后再重點交流。品讀時,我先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最后再以多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賽讀,開火車讀等來領悟其中的感情。
3、通過拓展延伸,升華學生的情感。
如果說這節課只停留在讓學生學完課文就結束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在課后我讓學生交流并書寫自己的思望,讓他們的情感在讀與寫中得以升華。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8
本課教學我以“情”貫穿全文,以“情”為導線,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具體做法是:
一、通過多媒體的展現,激發學生的情感。
山村的孩子對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也許是陌生的(我們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利用了多媒體的優勢,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天安門廣場升旗的雄偉壯觀場面,讓孩子置身其中,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起他們的熱愛國旗的感情。如:當我播放錄象“升國旗”的時候,很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哇!”并隨著國歌聲的響起肅立,那種氣氛,儼然自己也在其中。后來,當我問他們看完后有什么想法時,有的孩子說,我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的說我長大也要當升旗手等等。
二、通過多種形式的品讀,領悟文中的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每個孩子的生活經歷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孩子的語言表達,情感體驗多有不同。初讀時,我讓他們合作學習字詞,然后再重點交流。品讀時,我先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最后再以多種形式的讀,如:齊讀,賽讀,同桌讀,配樂讀等來領悟其中的感情。
三、通過拓展延伸,延續學生的情感。
如果說這節課只停留在讓學生背完課文就結束的話,學生的情感就不會深入。在課后我讓學生閱讀補充材料《國旗歌》,讓學生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并配以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再次激發了學生的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升華。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9
北京,祖國的首都,一個人人向往的地方。《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上莊嚴、壯觀的升旗儀式。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向往北京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采用對比的方式展現兩組不同的照片:一組展現的是貧窮的山村,一組展現的是熱鬧繁華的北京城。然后問他們看了兩組照片后有什么感受,從而順理成章的導入課文,同時激發學生對鄉村孩子的同情以及對首都北京的向往。再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理解“彎彎、遙遠”等詞語。聯系生活實際告訴學生,山里的人走出大山,坐火車到北京需要幾天時間,路途非常遙遠,讓學生體會山村孩子出來一趟雖然不易,可是他們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卻是那樣的強烈,接著順勢讓學生觀看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的錄像片,領悟“壯觀”的意思,體會祖國的強大,激發孩子強烈的愛國之情。同時告訴他們,天安門廣場每天升國旗的時間在特設的公告牌上公布。執勤的國旗護衛隊員,在升旗前列隊從天安門走向升旗的地方。天安門廣場規定每天日出時間升旗,以象征五星紅旗與太陽同升。因為每天日出時間有變化,升旗時間也隨之變化。這些課外知識的補充必不可少,既增加了孩子的課外知識,也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我著重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如何讀出孩子對首都北京的向往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實不僅僅是課文中的山里孩子,許多一年級的學生對北京的認識都是模糊的。所以要想讓學生讀好這篇課文。首先得讓學生交流自己對北京的了解,跟小伙伴們講講自己眼里的北京,雖然孩子們知道的東西并不多,有時甚至是錯誤的認識,但同伴交流引發了孩子們了解北京的極大興趣,這時我再適時出示圖片,為孩子們展示天安門、長城、故宮、天壇等名勝古跡,中華世紀壇、中央電視塔、立交橋等現代建筑。強烈的畫面沖擊,激發了孩子們情感,再讀“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這句話時,學生有感而發,內心的情感積淀更為深厚,不需要任何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就能讀得有滋有味,熱愛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了孩子的心里。經過各種形式的品讀,學生大部分能當堂背誦。課后我讓學生學唱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收集有關北京風光的圖片,再次激發學生熱愛北京首都,熱愛國旗的思想感情,讓他們的情感得以升華。
不過,在課堂上我沒有充分照顧到中下學生。個別學生做小動作、開小差也沒多加提醒,一直按照自己的程序上完整篇課文。導致一節課下來,還有少部分學生對課文的生字沒掌握牢固,課堂上缺少了讓這部分學生多讀多記并能夠比較有效掌握所學知識的環節,以后在這方面還要多努力。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10
《我多想去看看》是新課標實驗教科書第一冊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是一首詩歌,用第一人稱,以山村一個小孩子的口吻,通過“我”和媽媽的對話,講自己非常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感情真摯,語言樸實。因此,在教學時,我緊扣“自主—探究—實踐”進行設計,努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積極探究中噴發出創新的火花,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語文的綜合素質。
一、初讀課文,自主學習
識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低年級要注意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旨在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讓學生愿識字,喜歡識字,逐步形成識字的動力,為自主識字,大量閱讀打好基礎。根據這種教學理念,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在文中讀字音,啟發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形,如:“足”和“走”就可以用已學的“口”和“土”來進行識記;自己學筆順,利用描紅掌握字的整體框架,最后落實寫入田字格。一步一步的實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始終以培養學生興趣為前提,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宗旨。
二、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現在《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根據這一理念,我是這樣來開展教學的:首先采用四人小組合作,研讀:”我“是誰?他想去看什么?突破難點,理解”壯觀“及”心愿“一詞,然后,探究為什么要去看看?練習”我會讀“中的句子,最后,”我“會怎么說?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組長找幾個能讀的來讀一讀。
三、背誦課文,進行實踐
1、誰能有感情地來背一背課文?
2、教唱《我愛北京天安門》。
3、自由實踐: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北京風光的圖片,請去過北京的`學生當小導游,接受北京美麗的風光,也可用我”我想xxx“說或寫上幾句話。
語文教學提倡”做、說、寫“相結合,這是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應立足與生活,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11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任何思都是從疑開始的,疑問是獲得知識的前提條件,有了疑問,才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需要,也才可能獲得新知。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師生間的一問一答,使孩子們沒有足夠的個體自由學習空間,也沒有時間潛心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他們在老師的問題牽引下,被動地圍繞老師團團轉。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愛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如何使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呢?下面,我結合課文《我多想去看看》的教學,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一、孩子們帶著問題走進文本,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自愿的事情,“要我學”成為“我要學”。孩子們問題愈多,好奇心愈強,興趣愈濃,注意力就愈集中。如設計《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的教案時,我設計了三個課文的導入:
1、讓學生觀看北京的美麗風光,然后引入課題。
2、讓學生談自己參加的每周一升旗儀式的感受,再引入課題。
3、媒體出示一位和學生同齡孩子的照片,告訴大家這位小朋友想和大家說一句悄悄話,大家想聽嗎?然后出示課題,齊讀后請孩子們說說你有什么問題嗎?
思前想后,第1個方案,因為后面我還要出示北京風光,因此推翻了。第2個方案雖然能通過談話的方式,以了解學生對升旗的感受,但學生沒有主動參與文本。因此,我選擇了第3個方案。教學時,“孩子悄悄話”的引入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聽了孩子的悄悄話后,當我問他們有什么問題時,小手如林。有的說:“真奇怪,他想去看什么呢?”有的說:“他想去哪兒看看呢?”有的說:“他為什么想去看看呢?”孩子們進入一個個“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讓他們帶著自己的問題進入文本,從文本中尋找答案,孩子們的情緒高漲,學得積極主動。
二、孩子們的質疑如顆顆珍珠,串成教與學的美麗過程
《我多想去看看》這首兒童詩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詩歌的形式,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課文才短短的三句話,該如何品讀課文,使孩子們能自然產生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呢?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他們讀熟課文后提出不懂的地方,然后指導學生討論、理解,再指導朗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說話也不太完整的他們居然也能象模象樣地提出問題了。有的問:“北京在哪兒呢?”有的問:“北京離我們很遙遠,什么叫遙遠?”有的問:“壯觀是怎樣的呢?”……雖然有的問題很幼稚可笑,但我都給予了表揚,但有的問題卻是本堂課上的重點。這樣,問題由學生提出,在老師的調控下進行教學,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使“教”真正有效地為“學”服務。不管問得怎樣,讓我感動,讓我欣喜的是──他們能嘗試著問了。孩子們的問題如一顆顆珍珠晶瑩透亮,串成了課堂上教與學的美麗過程,讓我收獲了一份驚喜,一份意外。
三、課外拓展,在質疑中走出課堂,延續學習熱情
如果說這節課只停留在品讀課文后就結束的話,學生對首都北京的情感就不會那么深刻,那么深入。在課的后面,我安排了讓孩子們欣賞北京的美麗風光,請他們說說自己的心里話。有一位孩子說:“我真想去北京看看,老師,北京什么最有名呢?”是北京的美麗風光感染了他,不叫他問,他也迫不及待地想問一問了。在《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歌曲聲中,我鼓勵著大家的熱情,說:“我想小朋友的愿望一定會實現的。北京的名勝古跡有許多許多,課后,老師愿意和大家一起收集資料,再來說說北京。”我想:對北京的熱愛,對北京的向往已深深直根于孩子們的心田。
當然,培養孩子多思的品質,善問的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適時誘導點撥,教給發現問題的方法,相信他們能個個成為愛問的孩子!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 12
課前我設計了一個教案,一節課下來,我發現現實非常殘酷,可以這么說,整堂課都是教師牽著學生走,走的磕磕絆絆,相當吃力。原因何在?我對此進行了反思,發現我忽視了一個最重要最客觀的因素——學生的知識準備。
《我多想去看看》是一篇愛國主義教育文章,句子瑯瑯上口,適宜朗讀。但要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并非易事。
首先,學生對課文內容很陌生。課文描寫的是一個住在小山溝里的同齡男孩美麗而殷切的愿望,他在大樹底下聽媽媽講新中國的首都北京的一些情況,北京城的美麗、莊嚴對于初涉學堂、牙牙學語的小孩來說,是神秘的,帶有夢幻色彩的,是神圣的,凌然不可侵犯的,它具有無形的感召力,具有無限的誘惑力,所以男孩跟媽媽說,多想去看看。
一方面,現在的小孩子體會不到小山溝里的孩子們的特殊心理——生活貧窮、視野閉塞、勤奮好學、懂得珍惜,特別向往外面的世界。他們沒有小山溝孩子們的生活經歷,他們普遍沒有看到過大山,甭說彎彎的山路,充塞在他們眼前的是無數鋼筋混泥土澆筑而成的.房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來來往往的車輛,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山——在小山溝男孩的眼里司空見怪,它雖然美麗但是阻隔著通往大城市的道路,而在現在的孩子們眼里,大山是一個稀罕物,能走進大山,與大自然親近,那絕對是一種享受。這就是地域環境不同所造成的孩子們的不同心理狀態,換句話言之,如果把“走出大山,去看北京”,換成“走出城市,走進大山”,估計孩子們更能讀出“多想去看看”這種殷切的感情來。
另一方面,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普遍比較小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幸福與祖國的興衰有關系,“祖國——中國”這兩個詞語在他們心中沒有多少概念,即使你花很多的力氣跟他們解釋中國的歷史,中國人民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生活對比,他們還感受不到。一年級的孩子,對于時間的概念僅僅停留在一年、一月、一個星期、一天這些具象的東西上,1949年,對他們來說太遙遠,57年前,他們不理解這是多長一段時間,基于這樣的起點,你讓學生怎么去理解祖國的一路坎坷,怎么去理解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對祖國不了解,對歷史沒概念?學生情有何處發?怎么能受到愛國熏陶?這就像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他們根本就不認識,不明白,而你非得問他:你喜歡它幾成?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喜愛之情!
其次,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這一年齡段,他們的瞬間(短時)記憶占優勢,但時間一長易忘,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家校配合,學校里學的東西回到家以后,馬上復習鞏固,增強記憶,這樣第二天學習就輕松了。然現在很多孩子們的學習問題就出現在“回家”復習鞏固這個環節上,學習很大程度上成了同齡人之間比拼瞬時記憶!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能好到哪里去?學生連字、詞都讀不好,好多字詞都不認識,怎么去讀好句子,而且還要聲情并茂地去讀!
綜合以上兩個因素,這個自己設計的自認為比較理想的教案想要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出效果來簡直就是高空筑樓——必塌!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10-26
我多想去看看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2篇)03-14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02-19
我多想去看看作文07-20
精選《我多想去看看》教案10篇06-05
新版《我多想去看看》教案(精選10篇)01-07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合集10篇04-25
【推薦】《我多想去看看》教案3篇04-25
實用的《我多想去看看》教案三篇04-27
關于《我多想去看看》教案九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