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什么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桂花雨》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桂花雨》教學反思1
《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
依照新課程的要求,我感覺應當遵循學生的發展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把焦點放置在學生身上,更多地去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然后思考相應的對策。為此,我盡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手段,引導孩子們多讀,在讀中悟,在讀中理解,自己發現問題,并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
最后,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自己難忘的人和事,在閱讀學習中培養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桂花雨》教學反思2
《桂花雨》的教學目標定位在教學生從濃濃的桂花香中,體悟到淡淡的鄉愁。教學中我緊扣一個“香”字,在描寫桂花香的語句中,加以必要的點撥和引導:
課文多處寫到了花香,學生也一讀就懂,很容易“滑”過去,看不到語言文字豐富的意蘊和獨特的表現力。一個“浸”字,將無形的香氣寫得可感可觸,通感之美;一個“沉浸”,將桂花的香味與心中的甜美、濃郁的鄉情寫得鮮明生動。在引導學生品味,磨礪學生敏銳的語感來。
“外地的桂花再香,也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對這句話,學生大多能體會出母親對家鄉的思念之情。然而,對“外地的桂花”如何之香?家鄉的金桂為何最香?母親何以說出這樣的話?作者何以還能記得?……這些問題都是學生不曾會想到的,也就不會讀到作者的心里去,也就難以真切地體會到作者揮之不去的鄉愁了。于是,我補充了“外地”、補充了作者的“經歷”、補充了寫作的特定“時空”。努力引導學生體悟到淡淡的鄉愁。
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似簡單,卻易誤讀。學生往往以為作者喜歡桂花,就是喜歡笨拙的樹、茂密的葉、細小的花以及迷人的香氣,而不知道作者用襯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值得我喜歡的是迷人的花香。我在學生朗讀時及時地作了三次插問:樹好看嗎?葉好看嗎?花好看嗎?以問促讀,引導學生體會對比襯托的寫作技巧。
不足之處:
1.教師放手不夠。
2.對學生期望太高。
《桂花雨》教學反思3
《桂花雨》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本單元的主題是“思鄉”。學生在學習了前兩篇文章《古詩詞三首》和《梅花魂》的基礎上,再學習第三篇略讀文章《桂花雨》,難度應該不會很大。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主動性明顯增強,并且敢于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講,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在本節課上,我將課堂充分還給了學生: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讓學生自己默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先獨立思考喜歡的原因,再和小組進行討論,集思廣益,最后進行分享。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用課件幫助學生提升感官感受。由于學生所處環境所致,學生根本就沒有見過桂花,更不要說搖桂花、喝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餅了。那如何才能提升學生的感官感受,調動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興趣?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運用現代多媒體課件的強大功能。在重點講解搖桂花的樂趣的時候,我設計了動畫效果,讓桂花的花瓣紛紛飄落,樹下面的小姑娘和小蝴蝶隨之舞蹈,孩子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效果感到很新鮮,并且立即就身臨其境,覺得自己也站在桂花樹下一樣;在講解桂花的用途,可以泡茶做糕餅的時候,我運了希沃5軟件里的橡皮擦功能,當教師一邊擦拭展示屏,屏幕上一邊出現桂花茶和桂花糕的時候,孩子們別提有多興奮了。這些現代化多媒體功能的運用,實在為我的課程助力了不少。
當然,除以上兩點我認為比較成功的地方之外,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首先:針對文章內容的概括“這篇文章主要講了桂花的幾件事情?”這個答案不應該給學生硬性規定是四件。畢竟文章中除了“搖桂花”這件事情講的比較具體之前,其他的都是一帶而過。
其次:在講解品桂花茶和吃桂花糕餅這個環節的時候,我運用了希沃5 軟件的橡皮擦功能。課堂上,這個效果的展示是我來操作的。現在想想,這個操作如果是學生來做的話,應該會更加增強學生的興奮度。
最后:在課堂練習的環節,我應該給學生做些適當的提醒,提醒學生對于自己的家鄉,你可以從景色、人物、事件等多方面來寫。家鄉之所以稱之為家鄉,那一定是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只要寫出來,就是最好的。經過這樣的提示,學生的思路應該會變得更加開闊,下筆應該會更加容易一些。
我一直都認為,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字詞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對文字的感受力和表達力。只有這樣,才可以讓語文服務于學生的生活,也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語文的魅力。
《桂花雨》教學反思4
一節課究竟應該怎么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新課程提倡,教師應遵循學生發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而不是請學生按照事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參加學習,教師的“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更多地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可能反應,并思考相應的對策。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學”的特點,設計“教”的方式,讓“教”為“學”來服務。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可以說這句話道出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如生字表中的生字對學生來說并不一定都是生字,就可以讓學生說說哪些字已經認識了,怎么認識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來調整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法,使教與學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其它生字則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作業,把記法巧妙的字說一說,把認為難記的字動手寫一寫,把難讀的字重點讀一讀,把難查的字在字典里親自找一找……此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將難點拋出,目的是為了讓教師的指導能對癥下藥,教學有的放矢。
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教學識字最終是為了讓學生能獨立識字。為了實現學生獨立、主動識字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發現并掌握學習生字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找規律“你有什么發現。”這樣在完成識字教學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真正體現了教師的職責不僅在于“教”,更在于引導學生“學”,學生不僅要“學會”,更要“會學”。
“掃除‘攔路虎’”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能讓每個學生在充分讀書、思考中,獲得個人體驗和獨特感受,發現并提出問題。古人陸九淵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價值。學生從小就應該養成善于提問的習慣,邊讀邊想,用“發現疑問”的眼光多問幾個為什么。對讀音不準、長句子不知如何斷句的,要問個“怎么樣”。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疑”或“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精心組織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學目標集中,方向明確,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教就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假如教師自己占用了課堂全部時間分析講解,一點也不給學生留下自我活動的時間,學生怎么會享受成功?“理解詞語”這一環節,教師把課堂“讓”給了學生,把學生引入“提出問題—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學生自始至終都在興味盎然地、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只以“主持人”的身份“設引”一下,讓學生直奔重點。相信學生,讓學生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扎實牢固。
“說自然段的意思和課文的主要內容”這一環節的`加入是根據大綱對中年級的要求設計的。這也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說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學生“學”的引導。教師應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能夠以學定教,順學而導,讓教真正為學服務,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桂花雨》教學反思5
《桂花雨》是新課標人教版第九冊第7課的一篇閱讀課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記憶中關于故鄉最美好,最迷人的一個印象。作者先寫了自己最喜歡桂花,喜歡它的迷人的香氣,接著寫了搖桂花的事情,最后寫了離開家鄉后賞桂花,給母親帶桂花,卻時時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
讀著這篇文章,感覺到桂花的香氣彌漫在字里行間,作者的思鄉情也縈繞在心頭,像桂花的香氣一樣濃郁且溢滿字里行間。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抓住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讀讀記記“姿態,迷人,至少,鄰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飄十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自讀自悟和與同學交流,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并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由于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認讀生字,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知道桂花給作者帶來了什么快樂。然后,細讀課文,體會"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與同學進行交流。從交流中,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從"我"對有關桂花的童年小事的回憶及母親的話里表現出來的。最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讀出搖花帶給作者的快樂,以及無窮的回味。
應該說本文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文中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生活美好的回憶,我除了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外,還鼓勵學生把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背誦,抄寫下來,以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
《桂花雨》教學反思6
《桂花雨》我國著名女作家琦君寫的,語言文字尤其的美。初捧這篇文章,我只是被優美的語言文字所打動,如同沐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當我再深入地去讀,去了解琦君時,我卻在那迷人的香氣中,感受到了琦君那如桂花雨般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鄉情難忘、童年難忘的情懷,卻不是簡簡單單、大大略略地就可以感受到的,需要仔細地從字里行間細品方見。那么在我的課堂中,我如何讓學生也能有這樣的體會呢?
“搖桂花”這一段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地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給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圈畫出你認為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并在給你感受最深的詞語旁邊做一些適當的批注。接著在學生交流課文中表現琦君喜歡搖桂花的句子。“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我總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這一句我主要讓學生自己交流體會,在交流中啟發學生感受到這一年一度的搖桂花對琦君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是一件樂事。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琦君對搖桂花的期盼和迫切心情,我創設情境進行了“三讀”琦君的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竹席,幫著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讓學生嘗試把靜止的文字想象成一個個動態的畫面,描述畫面中出現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小女孩。學生在描述中感受到了這是一個天真可愛活潑,忙得不亦樂乎的小姑娘形象。
《桂花雨》教學反思7
《桂花雨》這是一篇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寫了作者在家鄉搖落桂花時的情景,表現了兒時生活的樂趣,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但文中沒有一句思鄉的語句,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可是怎么引導學生們體會呢?為此我考慮過幾種教學方法,但都感覺無法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后來張婷主任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作者對桂花印象這么深刻,不就是因為桂花的香和搖桂花時感受到的快樂嗎?”
再讀課文,細細品味,這股濃濃的思鄉之情正是蘊涵在作者回憶桂花香和搖花樂的過程中的,于是,我把教學重點定位在“香”和“樂”上,引導學生從這兩處去體會,最后再自然的引到母親說的那句話,感受思鄉之情。
桂花的香是作者一家人愛桂花的情感源頭。只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對桂花的感情,才能為下文的搖桂花做好情感鋪墊。所以我從引導學生體會桂花“香”入手,先讓學生找到文中描寫桂花香的句子,在逐句知道學習“桂花不與繁花斗艷,可是它的香氣味兒真是迷人。”“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等語句。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感悟,體會桂花的香,體會作者對桂花的喜愛之情,從而很自然的就過渡到搖桂花的“樂”。
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最喜歡的就是這“搖花樂”的環節,在課堂上,他們用心體會作者的心情,開心地讀課文,聽了他們的朗讀,我仿佛看到他們像作者一樣纏著母親搖桂花,他們也在桂花樹下使勁地搖,就在他們完全投入其中時,我播放桂花雨飄落的動畫,讓學生閉上眼睛去想象:“現在,你就站在桂花樹下,一朵朵搖落的桂花落在了你的發梢、臉頰、鼻尖、脖子里、手上、身上,誰來說說你有什么感覺?想到了什么?”很多學生立刻舉起了手,有的說:“我感到桂花飄落到我的身上,好像一片片金色的雪花!”有的說:“我感到桂花落到我的臉上,就像是可愛的小精靈在逗我。”還有的說:“我感到桂花飄落到我的頭發上和手上,就像是一只只美麗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看著學生們完全投入其中,我趁熱打鐵,引出母親的這一段話:“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引導學生從母親懷念家鄉的桂花感悟到,母親思念的其實是自己的家鄉。就這樣,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消化了本課的難點,在此基礎上,我又播放了一首作家余光中寫的《鄉愁》,看著投影上的動畫,聽著深情地詩句,學生的感情再一次得到升華,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本課所要表達的情感。
從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體會到很多,而我學到的更多:上一節課不容易,想上一節好課,更是需要下功夫研究,老師把教材鉆研透了,方法引導對了,學生上課就輕松了,也快樂了!
《桂花雨》教學反思8
初讀《桂花雨》這篇文章,如淋浴在一場香香的桂花雨中,在那濃郁而迷人的香氣中,感受著琦君那如雨般的思鄉之情。聽說有實習生來聽課,我便選擇了這課。以前曾聽過此課,記憶比較深刻,便按著基本思路上了下來。下課后很多學生跑來,眉飛色舞地跟我說:“老師,上課時我仿佛都聞到了桂花的香氣。”聽完,我的心情也跟著輕舞飛揚了。時值兩年后的今天,我算是較為徹底地明白了當初該教學設計的意圖,不知算不算后知后覺呢!
一、練筆中突破難點,追求“知識與能力齊飛”。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纏”理解作者的“搖花樂”后,讓生找出描寫“桂花香”的句子,緊抓“浸”字,學生把桂花的香氣讀得相當到位。接著便引出一個看似矛盾的疑問:“桂花只在八九月開放,為什么說“全年”呢?”,讓生去默讀課文,聯系上下文來寫一寫這些句子
提示:桂花搖落以后,母親。
當有鄉親來家里串門,父親。
過年時,胡家老爺爺、毛家老婆婆。
最后學生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從“浸”中不只是感受到桂花香,還感到濃濃的鄉情,使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明白了作者為什么如此懷念故鄉那桂花雨,還培養了語文能力。
二、略讀課內引外聯,課外拓展求寬
本次學校“百家講壇”活動金老師提到“略讀課,要內引外聯,課外拓展求寬”,我深表贊同。該課從伊始對琦君作品風格及作品的介紹、學完“搖花樂”片段后引入《桂花雨》原文的內容深化感受,到最后以《鄉愁》后記的話作為總結,對學生品味作者那如絲般的思鄉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間接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三、滲透強化表達方法,進一步為單元習作奠定基礎。
本單元一個教學重點是想想作者的思鄉感情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的,要求學生掌握并運用該知識點。因此課伊始便讓學生瀏覽課文,思考文章分別了寫了什么事、物和人來理清文章思路,板書設計如下,讓生一目了然。
事搖花樂。
思鄉情物桂花香。
人母親善。
想來,在教學備課中,教師多一份思考,給予學生的將可能是一大筆收獲,爭取做一位善思的老師吧!
《桂花雨》教學反思9
《桂花雨》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第二單元是課文都是與懷念家鄉的游子情緒有關,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結合單元導讀和之前學過的古詩詞引導學生了解了借景、敘事抒情的表達方法,并引相關詩詞讓學生體會透過景物和敘事來抒發思鄉之情的方法。進而帶著對這種寫法的認識來學習《桂花雨》這一課,思考作者透過那些景物和事情來表達思想之情。這是學習本單元的重點,掌握了方法,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水到渠成。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先讀課文前的導讀部分,思考導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桂花帶給“我”哪些快樂?為什么母親說:“那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這兩個問題對學生來說都有必須難度。課文中桂花帶給我的快樂有些地方比較明顯,有些地方比較含蓄,所以學生較為容易找出搖桂花的快樂,但是無法尋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樂,在課堂教學中,我的引導不夠充分。之后聽鐘老師的課,發現她這一點做得很充分。她讓學生找到描述桂花的句子,再帶著感情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情緒。之后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個性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情緒。然后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課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我發現問題,并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這是我在課堂上做得不夠的地方,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光太少,學生聽老師說,懶得去思考,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用心性。
另外,我在教學中對于課文中重點詞語的品讀不夠。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學生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我準備抓住重點詞語透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幫忙學生理解課文資料。我透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換句式訓練來強調桂花香,卻忽視了一個“浸”字的獨特作用。尤其是一個“浸”字,那里能夠嘗試學生運用自我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來代替“浸”字,透過他們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比可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有人說語文教學就應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并幫忙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回歸。我覺得這話說得好,我今后的教學在這方面必須要加強,才能避免課堂教學蜻蜓點水。
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描繪的生活情境。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情緒,“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但是在學習這幾個重點詞語時,詞語的含義學生體會得不夠深。而我用自我的講解讓學生理解,而沒有用回憶生活、聯系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能夠讓學生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時,如果讓學生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之后說“那伴著陣陣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給學生更多的時光去思維,去深入想象,幫忙學生理解作者“喊”時的情緒,再次加上動作來喊一喊,相信學生們的情感就能徹底激發出來了。當然,這需要激情和熱情,而我就是缺乏這個。
課文最后我試圖透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但是這么多的問題一個個套給學生,卻始終沒能到達學生與文本的共鳴。于是,還是我自我自說自話解釋了母親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其實,對于這些深刻難懂的問題,能夠留給學生小組討論,在交流中體會、思考。
另外,在時光安排上,我要盡量留足夠的時光讓學生去自主學習,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把時光都留給學生,而是要有老師適當有效的引導和監督。在提問資料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復答案或者簡單的鼓勵,而是要結合課文資料進行引導、激勵性的評價。在備課時,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資料,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要鼓勵學生用心地、主動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提高課堂提問質量。
我一向以為自我是一個有親和力的人,但是看了視頻才明白原先是張苦瓜臉,從頭到尾沒有笑過,因為一向覺得自我笑起來很丑,以后要注意課堂上多一些微笑。課堂上從容了許多,但還不夠淡定,對于課堂中出現的冷場不能有效地扭轉,常因為緊張忘記了課堂程序。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前對于自我的教學沒有清醒的認識,如今看了視頻會發現很多細節的問題和根本性問題,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對照自我,努力改善。
《桂花雨》教學反思10
《桂花雨》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盡量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并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
在教學中,“搖桂花”這部分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開始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樂的事情?學生發言熱烈,覺得很開心。這時學生融入課堂中間,有的還結合淋雨的生活經驗來體驗其舒服的感覺。于是我接著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后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說說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桂花雨》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桂花雨教學反思01-10
桂花雨教學反思11-16
《桂花雨》教學反思08-10
桂花雨教學反思范文01-16
《桂花雨》教學反思范文03-31
桂花雨教學反思范文05-22
關于桂花雨的教學反思04-15
有關《桂花雨》的教學反思09-09
《桂花雨》教學反思 郭浩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