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20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愚公移山》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愚公移山》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領悟故事隱含的寓意。
2、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語言中隱含的思想情感,準確把握朗讀的語氣。
二、教學方法。
1、借助注釋,通過提問,師生討論,相互檢測等方式完成字詞句的教學。
2、通過朗讀,把握討論的方向,學生分組討論。
三、教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生自由朗讀,達到基本順暢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組,由一人朗讀,三人糾正。
(三)師生比賽:教師朗讀,學生選定一人(或毛遂自薦)朗讀,學生評判,指出應改進的地方。
(四)學生借助注釋,了解故事大意。
(五)圍繞詞義、句義,師生相互提問、解答,問題設計要巧妙。
1、愚公多大年齡?
(1)不到九十歲。
(2)且,將近。
2、“遺男”幾歲?
(1)七八歲。
(2)齔,換牙,七八歲。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遺男”的父親同意他去嗎?
(1)“遺男”沒有父親。
(2)孀妻,寡婦。
4、有女性參加勞動嗎?
(1)沒有。
(2)夫,男子。
(六)各大組推薦一人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繪聲繪色。
(七)在掌握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師生齊讀課文,加深理解。
(八)圍繞字意、詞義、句義,相互擬題測試。
第二課時:
(一)分析人物對移山的不同的態度。
1、讓學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讀愚公妻和智叟說的兩段話。
2、學生翻譯這兩段話。
3、教師提問:愚公的妻子說的一段話應以怎樣的語氣朗讀?
關切、擔憂。
4、教師提問:智叟說的一段話應以怎樣的'語氣朗讀?
輕蔑、譏諷。
5、讓學生揣摩當時兩人的不同心理?
(1)愚公妻子:老伴兒,你一大把年紀了,挑運土石,身體能頂住嗎?
(2)智叟:你這老頑固,連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動,還想移掉兩座大山?簡直是異想天開!
6、學生歸納兩人對移山的態度。
7、通過分析“雜然相許”、“跳往助之”,學生歸納愚公的子孫、“遺男”對移山的態度。
8、教師提問:愚公的妻子、子孫及“遺男”的態度說明了什么?
說明愚公的舉動得到眾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孫的一件大好事。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以及移山的意義。
教師提問,學生作答。
1、愚公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繞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義?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也可用自己語言回答:道路暢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孫”則更佳。
3、在當時的條件下,移山有何困難?
可從三四個方面回答:
(1)山體龐大。
(2)工具簡陋。
(3)勞力不足。
(4)路途遙遠。要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4、既然移山困難重重,愚公為何不放棄呢?
因為愚公堅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5、太行、王屋二山最終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為何這樣設計結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恰恰說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6、學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
敢于向困難挑戰,堅持不懈與困難作斗爭的精神。
7、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決大山阻塞的難題?
可開鑿隧道,可開辟一條山路、可搬家……
8、在今天,我們同樣會遇到各種困難,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還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還要巧干、依靠科學技術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師總結。
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也會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們也像愚公一樣,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當然,也要學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布置作業。
1、你對課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發揮想象,描寫愚公等挖土運石的情景。
《愚公移山》教案2
總體思路設計
一、預習準備階段(早自習讀)
1、10分鐘掌握作品出處,解決生字詞,達到順讀全文;
2、10分鐘后讓一至二名學生試讀,其它同學聽后幫助糾錯;
3、10分鐘了解文章大意,將小組疑難問題在前后黑板上寫出,班內共同解決;
4、15分鐘爭取背過文章第三段,先完成的到側面黑板上去寫;
二、預習課(一課時)
1、10分鐘內,早自習沒寫課文背誦的同學到側黑板上去寫;
2、與此同時,前三個組在前黑板上分工寫一二段譯文,后三個組在后黑板上分工寫三四段的譯文,寫完后互看互改;
3、5分鐘讓側黑板完成的同學看前后黑板上的譯文,前后黑板上完成的同學到側黑板糾錯;
4、20分鐘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研讀課文,做好預習筆記;
5、10分鐘排演課本劇,交流預習收獲,交換整理預習筆記;
三、展示課(一課時)
1、10分鐘科代表在側黑板檢測AB組同學重點注釋,其它同學在前后黑板寫與本課有關的展示內容;
2、5分鐘教師點評,學生在小組內進一步準備展示內容;
3、20分鐘學生自由展示;
4、5分鐘教師總結或學生概括本節收獲;
第一課時預習課
一、速讀(注重文言文的第一感知,作好圈點)
1、了解文章出處
列御寇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鄭國人
措施:查找工具書,了解即可ke 2、解決生字讀音
懲山北之塞()魁()父箕()畚()窮匱()孀()妻
冀()州始齔()一厝雍()南
措施:結合課下注釋,查找工具書,可采用板示的形式。
二、細讀(掌握文章的大體意思,解決個別疑難)
1、解詞疑難例舉
方()七百里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河陽()之北
達于漢陰()
2、譯句例舉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②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其如土石何?
措施: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討后,將問題寫在黑板上,共同解決。
3、學生翻譯(隨堂檢測)
三、研讀(文本分析,總體把握)
1、復述故事
2、了解結構
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寫愚公決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難,立即行動;
第三部分:寫愚公駁斥智叟的錯誤觀點;
第四部分:寫愚公的愿望得以實現。
3、結合語句分析愚公、智叟形象。
措施:以上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一項或幾項,整理在預習筆記上。
4、寫作特色
①通過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發展(可在后面的課本劇中體會)
②語言生動形象
如”跳”既寫出了小孩子那種高興的神態,又側面寫出移山的行動得到了人們的支持,說明移山是廣大人民的愿望;”笑”把智叟對愚公的譏笑神態表現的淋漓盡致;”獻疑”說明其妻對愚公的關心和支持。
③對比手法
如愚公智叟命名的對比,二者對移山態度的對比;京城氏之子與智叟態度的對比等等
措施:本文的寫作特色部分,教師應做好相應的預習指導;
也可將研讀部分分到六個小組去重點研究,以提高預習的效率。
四、創讀(獨特感悟,情感展示)
1、排演課本劇
2、多角度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
教師儲備思路:①人定勝天(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
②持之以恒,堅持就是勝利;
③志當存高遠;
④躬親實踐,莫紙上談兵;
⑤少說多做;
⑥心誠則靈;
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困難;要想成功,
⑧敢于迎接挑戰;
⑨除了奮斗,別無選擇;
⑩團結就是力量;
3、提出質疑:當今社會我們還要不要像愚公學習?
措施:創讀部分讓學生從其中三項中選擇其一,或排演,或質疑,或分析,但在預習筆記上都應有書面材料,如排演的導入語、結束語、質疑中闡述觀點的論據,分析寓意的小寫作。
第二課時展示課
一、課前檢測
措施:讓各語文組長和科代表在側黑板及外黑板抽測部分同學的重點字詞;
與此同時,組內其余同學可到前后黑板設計好自己的板面。
二、導入新課
措施:在多媒體上事先搜集《愚公移山》的歌曲,課前放給同學們聽,形成濃厚的課堂氛圍;
教師可發動學生來設計導入語。
三、準備展示
措施:學生在組內進一步搞好合作,教師可稍做指導。
四、文本及情感展示
措施:教師做好展示指導及必要的點評,盡可能讓學生先展示與文本有關的內容,后談體會感想等。
五、教師知識儲備(略)
六、教師總結本課,做好對學生的育人工作。
愚公移山(預習)課堂實錄
山東聊城杜郎口中學徐立峰
(課前學生板示課題、課型及本節目標)
生:老師好–
師:同學們好,請坐!
科代表導入:《愚公移山》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其中講述了一個叫愚公的老頭為了使自己出行方便,誓將太行王屋搬走而挖山不止,最后終于感動上天助其成功的故事。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興趣了解它的內容,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師:請同學們看一下本節課的預習指導–
生:(齊看黑板,爭搶讀出)
1、速讀:了解作者,圈點疑難;
2、細讀:疏通文意,討論交流;
3、研讀:深入分析,總體把握;
4、創讀:獨特感悟,情感生發。
師:同學們不光能讀出,而且要知道老師出示的目標有何用意。
生:我認為老師還是想按原來我們學習文言文的四部曲,即:讀-譯-析-誦來安排這節課的。
生:可是在老師出示的本節目標中沒有”背誦”,因此我認為這節課不要先急于背過這篇文章。
生:對,我認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主要是在通讀順譯的基礎上,完成對文章的品評賞析。
生:我認為還應該再補充一點,就是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學文貴有所獲”,我們應該在預習筆記上將自己的感悟及時的記錄下來。
(其他生默許)
師:”得之以魚不如得之以漁”剛才的幾位同學能夠將老師的預習設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說明這些同學不僅想學會知識,而且做到了會學知識,值得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
先給同學們10分鐘的時間,速讀課文后,小組合作完成對于作者、作品的了解及字詞疑難的解決,做到能夠順讀本文。
(同學們快速讀文,5分鐘后在小組內由組長分工分別查找工具書、教輔材料及其他資料,很多同學都是自己向組長主動要求)
生:我和常璐來查找關于作者的簡介。
生:我和劉倩來查本作品的出處。
組長:其余的幾個名同學我們分開來查找本文的生字詞。
(有學生先查到后,主動到黑板上去寫,其他生做好記錄)
生(寫):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
生(寫):《列子》全書共載134則,大部分屬于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生(寫):塞se(阻塞)sai(塞住)魁kui父遂sui荷he箕畚ji bei孀shuang齔chen
潰敗匱乏反饋希冀雙翼
(有學生主動站到教室前面邊寫邊說)
生:我還了解到出自《列子》的一個成語:杞人憂天。講的.是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要崩塌下來將無處藏身,因此愁得覺也不睡,飯也不吃。后來就用這個成語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
生:我還讀過《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也出自《列子》,告訴我們片面看問題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了解了作者情況并解決了文中的生字詞,特別是能夠聯系到多音字和形似字,這一點做得非常好,下面由同學們自由來讀一讀課文。
生(搶先一步到教室前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生:我來給劉曉同學糾正一個錯誤,應該是聚室而謀(mou)。
劉曉:謝謝楊沙同學!
生: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亡以應。
生:張潔同學在讀”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時斷句不太準確。
生:操蛇之神聞之–無隴斷焉。
(上課15分鐘后,教師開始引導學生試著疏通文意)
師指導:我們在能夠做到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還要知道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同學們可以先試著自己翻譯,然后在小組內交流疑難問題,解決不了的可以寫在側黑板上,但一定要注重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感知,落實到每一個字詞,學會圈劃勾點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分鐘后教師集合各小組長分配不同任務)
師:一至三組重點研究一二自然段,四至六組重點研究三四自然段,每位組長將完成的任務板示在各自的板面上,隨后任意點名本組內的成員講解給大家。
(三位組長為一小組將分到的任務再細分,每組任務更加具體。各組由一名同學到黑板上去寫本組的具體內容,其他成員開始在一起研究一部分,教師在各組之間巡視,了解疑難)
生(小組代表走到老師面前):老師,”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應該翻譯為”你不聰明真是太厲害了”。
師(走到該小組):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的原則,所以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靈活一些,將其翻譯為”你真是太不聰明了”。另外這句中的”甚”是形容詞作謂語,放在主語前表強調,”之”為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可不翻譯。
(先討論完的同學到黑板上幫其他小組解決疑難,師5分鐘后擊掌示停,同學們自覺集中到教室前面位置)
一組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生(邊指邊譯):太行、王屋兩座山縱橫七百里,有萬丈高。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生(強調重點):在這里”方”指長度,不指周長;
生(補充):”河”在古時是黃河的專稱。
生:”陰””陽”用于表山水的位置時,”陽”指的是山南水北,”陰”指的是山北水南。
生:我們不防這樣來記,(加手勢)假設把我們的教學樓看成是山的話,那么樓的南面能夠被太陽照射,故稱為”陽&
《愚公移山》教案3
【教學目標】
1、理解寓意。
2、學會背誦。
3、積累語言。
【課型】
閱讀討論課。
【重點】
寫作技巧與人物藝術形象。
【教學線索】
抓住“平險”引發。
【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時】
一個課時。
【教程】
一、導入
由祖國語言的豐富性,講到成語,由成語談及“愚公移山”。
顯示:愚公移山
二、“一讀”課文,尋找“引子”──敘事線索
顯示:
1、文中哪個詞語能起引發故事的作用?
“平險”──愚公的一個想法和舉措,引發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三、“再讀”課文,討論故事情節
顯示:
2、愚公要“平險”,“險”在哪里?
“險”在家對面──“面山而居”。這是故事的背景。
3、為什么要“平險”?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這是故事的開端。
4、“平險”是如何進行的?
“謀”、“許”、“率”、“叩”、“墾”、“運”、“助”等行為。這是故事的發展。
5、“平險”的反對者有哪些理由?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這是故事的高潮。
6、結局是什么?
“神懼”、“帝感”而“無隴斷”。這是故事的結局。
四、“三讀”課文,小議人物對話
顯示:
7、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人物對話。
8、有兩次對話顯現了故事的曲折與波瀾,能否找出來?
愚公妻與愚公的對話──目的為解決問題。
智叟與愚公的對話──目的在于阻止行動。
五、“四讀”課文,點擊細節
顯示:
9、“遺男”行為在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有二:
⑴說明愚公之舉深得人心;
⑵反襯智叟實為愚笨和無理。
六、“五讀”課文,分析人物
顯示:
10、課文是怎樣表現愚公這個人物的?
⑴正面描寫──語言、行動(愚公確知“平險”之利,有遠大抱負)。
⑵鮮明對比──智叟實愚,愚公實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險”之理,有正確的認識。)
⑶側雨烘托──山高、路遠,神懼、帝感(愚公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
愚公形象即為:有遠大抱負,有正確認識,有萬難不屈的“平險”精神。
七、“六讀”課文,明白寓意并學會背誦
顯示:
11、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
12、用“首字連綴法”背誦“河曲智叟……”一段。
按“河曲──甚──以──其──北山──汝──曾──雖我──子、孫──子、子──子──而──何──河……”反復訓練。
八、結束語
希望同學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認真領會愚公精神,并運用于學習、工作、生活之中,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二、正課
1、朗讀(放錄音),注意揣摩語氣。
2、概括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
⑴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樣的山?
討論:
板書:
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萬仞
⑵齊讀第二自然段。討論: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板書:
愚公移豫南漢陰
⑶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觀困難呢?齊讀第三段、
討論歸納:年老將少路途遙遠工具簡單。
⑷分角色朗讀第二、三段。
(先小組進行,教師點播,然后齊讀)
注意體會愚公之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否相同?語氣有什么區別?
討論歸納:
兩人的態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懷疑是從關心出發,提出實際問題,語氣較輕、智叟則是譏笑、責難,阻止愚公去移山。
⑸移山結果如何?齊讀第四段、
討論歸納、板書: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說明了什么?
討論歸納: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過某一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遠喻近,還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結尾,就表達了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對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和堅強意志的謳歌。
4、辯論: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愚公是該搬家還是該移山?
討論,小結: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萬萬人的子孫后代,他明知山高路遠,人老將少,工具簡陋,困難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無窮匱”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謂站得高,看得遠,實則不愚。而今,我們仍可見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長江、嫩江洪水肆虐,處處告急。“洪水無情人有情”,正是廣大軍民手牽手,肩并肩,眾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而搬家或繞道似乎是明智之舉,實則是就事論事,從靜止的觀點看問題,認為自然不可改變,斷定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駁斥下啞口無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潰堤面前人往高處走便是了,大可不必嚴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難退卻,何來三峽工程,高峽出平湖也永遠只能是詩人筆下的藍圖,更不要說如今的“南水北調”了。
其實,今天我們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們今天學習的是這種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認為,愚公和智叟到底誰愚?
討論歸納、板書: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據板書背誦課文。
7、聽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頭描繪出來。
三、課堂練習
如以此為材料創作歌詞,你會抓住哪一主題?請構思好后寫下來。
《愚公移山》教案4
一、初識作者
《列子》一書,在漢代以后已有所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是東晉人張湛輯注的。內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紀昌學射》等,都是兩千多年以前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觀點的作品,是十分可貴的文化遺產。
二、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列子8226;湯問》(《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版)。題目是編者加的。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約十萬字。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常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其特點為:
(1)篇幅一般比較短小,語言凝練,結構簡單而富有表現力;
(2)具有鮮明的諷刺性和教育性;
(3)故事具有虛構性;
(4)常用擬人、比喻、夸張、象征等手法。
三、課文精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在山的對面居住著。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遠,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異口同聲地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解析】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的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思想真頑固,頑固到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法回答。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解析】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報告了天帝。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四、寫作技法
1.運用對比和襯托的寫法。
在對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愚公有實現“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以造福人民大眾和后代子孫的宏偉抱負,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偉大,認為愚公“以殘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舉。兩相對比,一個高尚,一個平庸。作者在命名上還特意將這兩個人物加以顛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為“智”。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而且增強了諷刺的效果。此外的對比還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剛七八歲,聽說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則是“笑而止之”。對比之下,更顯出智叟對造福千萬人的事業的冷漠態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對比的效果,一個愚公,一個智叟,實際的行為卻相反,起到加強諷刺的效果。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孫后代大眾的遠大抱負,而智叟卻只從年齡上、自然威力上考慮到移山的困難,沒有遠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再次,在實際的做法中,愚公有堅定信念,堅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橫加嘲諷和譏笑。兩相對比,效果更強烈。
在襯托方面,文中開篇介紹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偉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時間的綿長,這些都襯托了愚公移山的決心,以及不怕困難,勇于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魄力。此外,結尾寫操蛇之神的“懼”,以及天帝的“感”,也從側面襯托了愚公移山的決心堅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勝。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后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本該是行動起來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本該是苦戰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凸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五、拓展閱讀
列子射箭
列御寇為伯昏無人表演射箭。他拉滿了弓弦,把裝滿水的.杯子放在拿弓的手肘上,然后射出箭去。一箭連著一箭,前一箭剛射出,后一箭已拉滿弦。在這個時候,他全神貫注,像木偶一樣一動也不動。伯昏無人說:“你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無心的射箭。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搖晃的巖石上,面臨著萬丈深淵,你還能射嗎?”
于是伯昏無人便領他登上高山,走在搖晃的巖石上。當臨近萬丈深淵時,伯昏無人背對著深淵往后退,雙腳已有三分之二懸空了,才拱手作揖,請列御寇上來。列御寇早巳嚇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腳后跟。伯昏無人說:“修養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潛入黃泉。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氣都不會改變,現在你全身發抖,心中十分恐懼,你的這種心理也太糟糕了!”
六、知識點歸納
一、文學常識
1、本文選自《列子8226;湯問》。
2、《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重點詞語解釋
1、年且九十8194;且:將近
2、懲山北之塞8194;懲:苦于塞:阻塞
3、雜然相許8194;雜然:紛紛許:贊同
4、曾不能損魁父之丘8194;曾:連……都8222;8222;損:削減丘:土堆
5、且焉置土石8194;且:連詞,況且焉:疑問代詞,哪里
6、投諸渤海之尾8194;諸:之于
7、叩石墾壤叩:敲,鑿
8、寒暑易節,始一反焉。8194;易:交換節:季節
9、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頑固徹:通
10、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匱:窮盡
三、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5、無隴斷焉“隴”通“壟”,高地
四、古今異義詞
1、河陽之北
河:古義:黃河今義:泛指一般河流
陽:古義:山之南,水之北今義:太陽(衡陽)
2、達于漢陰
陰:古義:山之北,水之南今義:陰天(江陰)
3、指通豫南
指:古義:直今義:手指
4、雖我之死
雖: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5、無隴斷焉
隴斷:古義:山岡阻隔今義:把持獨占
五、詞類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詞用作動詞,面向,面對著
2、吾與汝畢力平險畢:形容詞用作動詞,用盡險:形容詞用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3、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詞用作狀語,用箕畚裝(土石)
六、理解性填空
1、對于愚公移山,人們的態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眾,初定計劃時其家人“雜然相許”,深入研究時其妻“獻疑”,移山過程中鄰人之遺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對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
2、“愚公”堅信移山成功的依據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駁論部分。“智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文中列舉的論據是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來駁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話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駁的方式是駁論據;其結果是河曲智叟亡以應。
七、重點語句翻譯
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2、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
3、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憑您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樣呢?
4、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
5、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比不上。
6、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
《愚公移山》教案5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重要的實詞、虛詞,辨析一詞多義。
2.理解課文深刻的寓意。
3.把握愚公這一人物形象,體會對比,襯托手法的表達效果。
4.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詞語,培養語感。
2.理解本文的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同學們耳熟能詳,愚公移山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請聽贊揚愚公的歌。
學生欣賞美妙的樂曲。
《愚公移山》選自《列子·湯問》,《列子》這部書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又帶有神話色彩,歷來膾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強調生字
太行(hang)萬仞(ren)懲(cheng)塞(se)
汝(ru)曾(zeng)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齔chen 叟(sou)
匱(kui亡以應(wu)厝(cuo雍(yong)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提示句子停頓。
示例:
懲/山北之塞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3.學生聽示范朗讀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根據注釋提示,借助工具書,疏通文句,圈點勾畫難詞難句。同桌之間討論交流,教師巡視,答疑解惑。
6.教師總結有關知識情況。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指通豫南 “指”通“直”
始一反焉 “反”通“返”
汝之不惠 “惠”通“慧”
亡以應 “亡”通“無”
一厝朔東 無隴斷焉 “厝”通“措”
(2) 虛詞
“而”的用法
連詞,表修飾: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順承:聚室而謀 何苦而不平?
表轉折: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1、代詞,“他的”:其妻獻疑曰 帝感其誠
“他”:懼其不已也
2、副詞,加強反問語氣:其如土石何?
“之”的用法
1、結構助詞,“的”: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2、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雖我之死 汝心之固
3、指示代詞,“這”: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這件事”:操蛇之神聞之,告之于帝
4、人稱代詞,“他們”: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3)一詞多義
方七百里 年且九十 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遠出海門 且焉置土石 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河曲智叟亡以應 懼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義固不殺人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帝感其誠
其妻獻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 “且”的用法
1、副詞,“將”:年且九十
2、連詞,“況且”:且焉置土石?
“于”的用法
介詞,“到”:達于漢陰
“向”:告之于帝
3.活用
形容詞活用作為名詞:畢力平險,險峻的大山
名詞作狀語: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5)特殊句式
1、被動句帝感其誠(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了)
2、主謂倒裝甚矣,(謂)汝之不惠(主)
3、賓語前置何苦而不平?且焉置土石?
4、定語后置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5、省略句
①、省略主語:(愚公)聚室而謀曰
(室人)雜然相許
②、省略介詞:帝感(于)其誠一厝(于)朔東一厝(于)雍南
(6)翻譯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學生自由回答,其余學生評價或補充。
三、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導人:
上節課,我們已經翻譯全文,疏通詞語,大致理解課文的內容。這節課,我們再來細讀課文,深入分析。二、分角色朗讀,理解對話雙方的語氣。
三、探究討論
1、愚公為什么要移山?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移山要達到什么目的?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3、愚公移山遇到哪些困難?
年老體弱山高且大人力微薄路途簡單
4、文中寫到了哪些人?參加移山的'人有哪些?
愚公、其妻、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遺男和智叟。
愚公、荷擔者三夫、京城氏之遺男。
5、這些人對移山是什么態度?
智叟的譏諷: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妻子獻疑: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6、對愚公移山,其妻和智叟的態有什么不同?
妻子擔心、想辦法
智叟譏諷、嘲笑、阻止
7、愚公及其家人如何回答其妻獻疑?
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8、愚公怎樣反駁智叟?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思讀課文,理解寓意
9、移山的結果怎樣?
愚公的精神感動了天帝,派夸娥氏之子移走了兩座山。
10、文章中兩個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對舉,有什么深意?] 愚公動員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員少;工具簡陋,運土路程遠等這么大困難,表面看來“愚不可及”。但愚公不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在于他有遠大的抱負,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為了造福千千萬萬人和后代子孫。此外,他對移山的信心來自他在人和自然關系的問題上的正確認識,他懂得人的力量是“無窮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見識遠遠高過一般人之上,真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從靜止的眼光看問題,認為自然條件無法改變,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從而斷定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說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這一顛倒不僅加重了對比的色調,而且具有諷刺的效果。11.愚公是個什么樣的人?作者塑造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愚公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斗的道理。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們今天的學習中要不要發揚這種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懼備任何困難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在我們今天的學習中,需要大力發揚這種精神。因為我們的學習將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將有千萬座“太行”、“王屋”擋住我們前進的道路,如果我們缺乏這種精神,那么,我們的學習只能是紙上談兵,一事無成。
13、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無論面前的困難有多大,只要我們有決心,有勇氣,有毅力并用行動去面對它,就一定能夠勝利。人定勝天
14、這個寓言結尾為什么不寫愚公率領子孫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話結尾呢?
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人們只能通過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結尾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話結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驚天地,泣鬼神。
四、深入探究
1、文章是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的?
二山高峻 人少力微工具簡陋
智叟 目光短淺 安于現狀 自作聰明 愚公 胸懷大志 遠見卓識 敢于斗爭
遺男熱情幫助 智叟頑固不化
五、課外拓展
展開課堂辯論。你對愚公移山有什么特別的看法?或者你能否幫助愚公,想一個更好的方法?
六、學生齊讀。結束全文學習。
七、布置作業
1.以“有志者事竟成——讀《愚公移公》有感”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2.有人說,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僅有苦干是遠遠不夠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評價這種觀點,寫一段話闡明你的觀點。
板書設計
痛感迂塞之苦
愚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確知移山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山不愚
深明可移之理
〖你正在瀏覽《免費教案頻道 /jiaoan/》提供的文章〗
《愚公移山》教案6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子》和其作者,掌握文中難解的字、詞、句,能讀準“仞、畚、孀、齔、厝、隴”等字。
2、學會識別一詞多義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暢翻譯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和愚公形象的實際意義。
4、讓同學對愚公的舉動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同學創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2、難點: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和愚公形象的實際意義。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簡介《列子》和作者
1、《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撰寫。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2、列御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三、授新
1、同學聽課文錄音,掃清文字障礙:
掌握下列實詞:
仞 冀 箕畚 孀 齔 匱 亡 厝 雍 隴
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點句子的翻譯和字詞的落實:
年且九十(年紀將近九十歲)
懲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擋)
雜然相許(大家紛紛表示贊許)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還不能夠搬掉魁父這樣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夏去冬來,經過一年才干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太頑固,頑固到不可變通的地步)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樣呢)
一厝朔東,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東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邊,沒有山嶺阻隔了)
4、復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安排作業
1、復習、鞏固文中疑難字句的解釋。
2、參照課后練習感知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二、整體感知
1、逐段朗讀課文,討論分析課文的結構。
第一段:極言太行、王屋兩座山的高大,交代它們的位置。
第二段:具體寫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經過。
第三段:寫愚公和智叟的對話。
第四段:寫愚公移山的勝利。
2、本文寫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邁,移山人力偽缺乏,運土路程的遙遠,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前面都是為下文移山的艱難作了鋪墊。烘托愚公移山的決心、信心、恒心。
3、愚公是移山的積極倡議者,他對移山的.態度自然很堅決,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觀點來看待移山這個問題?
智吏認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變自然,因而訕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認為人定勝天,山雖龐大但它是死的,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加增;而個人力量雖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則有無限潛力。智叟只用短淺的停滯的觀點看待問題;愚公用久遠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
4、從課文看得出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這樣給他們命名,用意何在?
智史與愚公形成鮮明對比。智望之“智”在于認為愚公“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這是用靜止的眼光看問題,目光短淺,實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決定一生平險、挖山不止。這是造福子孫的大事,愚公目光久遠,且認為子孫元辰而山不加增,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實為明智之舉。智者實愚,愚者實智。顯而易見,這樣命名不只加重了對比色彩,而且具有諷刺效果,從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5、有人說這個故事最后還是靠神仙的力量把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還是無能的,你同意嗎?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正是恰恰表示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舉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6、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
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志向,是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傳輪回報應的封建迷信思想有實質的不同。
7、愚公是個什么樣的人?作者塑造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愚公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要克服困難就必需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斗的道理。
三、課堂小結
我們常說愚公精神,那么什么是愚公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畏懼任何困難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在我們今天的學習和以后的生活中,都需要大力發揚這種精神。因為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防止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將有千萬座“太行”、“王屋”擋住我們前進的道路,假如我們缺乏這種精神,那么,我們必將一事無成。
四、安排作業
1、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讀后感。
3、預習《詩經》兩首。
《愚公移山》教案7
學習目標
1、掃清字詞障礙,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掌握重點字、詞、句的意思,能較順利地翻譯課文。
3、理解課文中運用對比、襯托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寫法以及運用神話結尾的作用。
4、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一、預習導學
【鏈接材料】——翻譯課文的方法指導。
(1)加。文言詞以單音節為主,而現代文則以雙音節為主。有些文言實詞的基本意義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詞上加一個字,變成現代的雙音節詞。如“方”即“方圓”指面積。
(2)改。有些文言實詞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換一個意思相近的詞來代替。如“仞”可改為“丈”。當然,“仞”的長度不等于“丈”,但這里的“萬仞”是虛數,所以,可以用“萬丈”來代替。
(3)補。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語、介詞的賓語和量詞等,所以翻譯時,必須補出。如“二山”即“兩座山”。
(4)調。文言文的語序有的與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需要調整。如“甚矣,汝之不惠”這是謂語提前的倒裝句,翻譯時可作“你太不聰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發語句,即句首的助詞,或句中語氣助詞,如果省略后不影響原意的可省去。如“雖我之死”“之”字是助詞,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翻譯時可省略不譯。
1、字音
仞()箕畚()孀()齔()匱()荷()
2、詞語
(1)重點實詞:許徹懼負匱
(2)通假字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應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無隴斷焉
(3)古今異義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損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
(4)一詞多義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獻疑曰()懼其不已()
(5)詞類活用現象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吾與汝畢力平險聚室而謀
3、重點句子翻譯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無以應。
二、探究展示:
1、北山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2、愚公的宏偉目標是什么?
3、愚公之妻提出了兩個什么問題?
4、河曲智叟譏笑并且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5、文中兩處表現愚公移山的決定得到大家支持的句子是
6、移山路途遙遠,時間長的句子是
7、愚公批駁智叟的話與第三段有關內容形成對比的一句是
8、愚公在批駁智叟的話語中闡明自己的觀點話語是
三、練習反饋:
(一)、詞語解釋
①河曲智叟亡以應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②懲山北之塞③甚矣,汝之不惠④曾不能毀山之一毛⑤懼其不已也⑥無隴斷焉⑦年且九十⑧寒暑易節⑨雜然相許⑩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二)、句子翻譯
①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③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三)、選擇題
1、選出下列句子中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A、汝心之固固:頑固B、懼其不已也已:已經
C、寒暑易節易:交換D、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沒有
2、選出下列句中的“于”與“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義相同的一項。()
A、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選出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
A、懲山北之塞(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B、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運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聰明了)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經不知寡婦孤兒)
4、選出對文章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對愚公說的話角度不同,但都對移山持否定態度。
C、愚公是有遠大的抱負,能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古代勞動人民形象。
D、“雜然相許”,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選出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諷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話結尾,主要是宣傳輪回報應的迷信思想。
C、寫智叟的“笑”,寫除了智叟自作聰明的神態;而寫愚公“長息“,則寫出了愚公因移山艱難而愁苦的樣子。
D本文運用了對比和襯托的寫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雜然相許許:贊同B、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荷:扛
C、寒暑易節易:交換D、何苦而不平苦:勞苦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以君之力扶蘇以數諫故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C、而山不加增義不殺少而殺眾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寫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愚公飽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張,這個主張得到了眾人的熱烈響應,卻遭到了妻子的強烈反對和智叟的無情嘲笑
B、愚公在對智叟進行反駁時,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無窮”而“山有盡”的道理,說得智叟啞口無言,無力回擊。
C、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顛倒,將大智大勇者命名為“愚公”,將鼠目寸光者命名為“智叟”,這樣加重了對比的色彩,增強了諷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動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兩座大山,這一富有神話色彩的結局,包含了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頌揚。
9、下列加點的詞意思完全相同一項是()
A、河曲智叟亡以應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B、帝感其誠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C、非梧桐不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D、且秦滅韓亡魏且焉置土石
10、文言詞匯——我能選出下面加點詞語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
A、懲山北之塞(苦于)聚室而謀(商量)叩石墾壤(敲、鑿)
B、畢力平險(險要)出入之迂也(繞道)始齔(換牙)
C、帝感其誠(誠心)亡以應(沒有)固不可徹(徹底)
D、長息曰(長時間)有遺男(遺留)雜然相許(紛紛)
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于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B、而而山不加增默而識之
C、以以殘年余力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雖我之死,有子有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12.下面哪一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
A、畢力平險錄畢,走送之B、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爭高直指
C、雜然相許遂許先帝以驅馳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四)、簡答題
1、讀了這則寓言故事后,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請聯系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贊同愚公的做法?為什么?
3.從課文學習中知道,“陰”“陽”二字在和山水名稱相連時,多指和山水相關的方位,如“河陽”“漢陰”等。我國很多城鎮名稱就是這樣形成的。請分別寫明下列城市所處山水的位置。
⑴江(長江)陰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陽_____________;
⑶衡(衡山)陽_____________;⑷華(華山)陰_____________;
4、文意理解: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對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質疑,但問話的態度和語氣有什么不同?
(2)、結尾說上帝被愚公的“誠”感動了,這個“誠”指的是什么?
(3)、說說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實質是什么?
5、內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6、問題探究——“智叟”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拓展延伸——下面兩題請任選一題作答。
①有人認為愚公這種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認為如何呢?請闡述你的觀點。
②毛澤東同志曾經用這個故事教育全黨,“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換新天”,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我選第題,我的解答:
8.作者在敘述愚公移山的過程中,寫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寫愚公與智叟辯論的作用是。
9.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為?
10.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據。
11.本文語言簡潔,但又不失生動,請以“始齔,跳往助之”為例作簡要分析。
《愚公移山》教案8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①了解有關古代寓言的粗淺知識。
②掌握具體語言環境中文言詞語的含義,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誦讀文言文的習慣,增強對文言文這種古代書面語的直接感受能力、誦讀背誦能力。
3、情感目標:
理解本文的寓意,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和克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愚公與智叟的對話內涵。
2、認識愚公生動的形象,理解課文寓意。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二)課文認讀
1、聽課文錄音,注意課文中生字詞的讀音和文句的朗讀節奏和語氣。
2、分小組自學實踐,憑借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疏通文意。
3、學生提出質疑,以學生互相解決疑難為主,老師點撥。
(三)課文研讀
1、愚公移山的背景。
2、了解移山的原因、好處、態度、方法、影響、艱巨。(在課文中找出相關句子)
3、分析愚公與智叟對話的.內涵。
設問:A、智叟與愚公對話時的神態是怎樣的?
B、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C、愚公為何長息?
D、作者給這兩位人物命名是別有用心的,有何深長意味?
4、理解課文的神話結尾。抓住“誠”分析。
5、試著背誦課文,進一步理解愚公形象。
(四)課文賞讀
1、欣賞名畫:徐悲鴻的《愚公移山》,感受愚公精神。
2、齊誦課文。
3、名曲欣賞:江濤的《愚公移山》,頌揚愚公精神。
4、試背課文。
5、概括小結。
(五)課文創讀
組織學生討論:
1、學習了《愚公移山》一文,你受到什么啟示?
2、我們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為什么?
3、現實生活中還有沒有愚公精神存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六)作業布置
1、必做題:背誦全文、整理課堂筆記
2、選做題:習作實踐
①文中對愚公、智叟兩位人物的命名很有創意,請以“傻哥不傻,美人不美”為題寫一篇400字短文。
②我為愚公唱贊歌。
③心中的愚公。
板書設計
長息(年高志短)
愚公 智叟
眼 笑(殘年余力) 鼠
光 目
長 寸
遠 對 光
不愚 比 不智
人力的無窮
《愚公移山》教案9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說出寓言的意義。
2、培養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解釋難詞、難句。要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
3、結合過去學過的寓言理解其特點,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著重理解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形象,此外還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質區別,從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義。
5、聯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受到教育,古為今用,豐富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弄懂重點字詞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閱讀古文的能力。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認識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難點:對比、襯托手法以及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聯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現實意義。
[教學步驟]
一、導人新課,激發興趣(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學們,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歷經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還被人們廣為傳唱,當然也有人認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認為哪種說法好,帶著問題我們走進文本。
二、整體把握,感知課文
1、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①自由朗讀,了解大意。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朗讀課文,做到聲音洪亮,有節奏感,注意語氣,讀對停頓。
②由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并朗讀。教師點評。
③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借助工具書,落實字詞,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再讀課文,復述故事。聯系語境,突破難點。
請大家再看課文,對照注釋。復述課文。
復述的要求: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要完整,在此基礎上可以再生動一些。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復述。如果有不會解釋的詞句,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還不能解決的,就舉手,大家討論解決。
(學生自主閱讀,質疑探究,教師指導。)
學情預想:在小組活動中,預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教師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教師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小結以下幾點需積累的文言知識: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語音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無厝一措
②一詞多義:
且:A。將近B,況且;
易:A。更替B。以……為易;
固:A。本來B。頑固;
獻:A。提出B。奉獻;
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
荷:A。(hé)荷花B。(hè)肩負;
懲:A。(chěng)苦于B。(chéng)懲罰。
③非常規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歸納方法:抓住主要詞語,依托自己的積累,聯系上下文來通曉文意。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重點學會了怎樣翻譯好文言文,下面請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譯歌訣”):通讀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義,保留不譯。古今異義,辨析仔細。以今換古,要合原義。句中省略,括號補齊。如遇倒裝,調整語序。個別虛詞,無法翻譯。沒有影響,不妨刪去。直譯為主,輔以意譯。忠于原作,貫通順利。記住住法,還要注意對、換、留、調、刪、補六個字。同時翻譯時要注意解釋文言實詞含義、有意識地關注這些詞語,積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訶,如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象。
(如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是教師一直探尋的一個問題,學生大多認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澀難懂,與時代距離較遠,學習熱情不高此環節的設置是試圖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讓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讓學生拿到一把開啟文言文之鎖的鑰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閱讀文言文,培養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對文言文懂之,樂之,好之。)
學生小組復述之后,推薦優秀復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討論問題,探究質疑
剛才通過同學們復述課文,我們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師有幾個問題要問大家,請同學們討論探究。
1、愚公是個什么樣的人?作者塑造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不要發揚這種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懼怕任何困難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需要大力發揚這種精神。因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極其偉大而艱巨的任務,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將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將有千萬座“太行”、“王屋”擋住我們前進的道路,如果我們缺乏這作用?理解:襯托愚公移山的決心、信心、恒心。
3、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傳輪回報應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質的不同。
《愚公移山》教案10
活動目標:
1.欣賞、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知道做事要堅持到底、有始有終。
2.活動中能大膽地質疑,并根據經驗對愚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見解,能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活動準備:
《愚公移山》的故事幻燈片、圖片。
活動過程:
1.交流爬山體驗,導人課題。
★指導語:你們爬過山嗎?爬很高的山會有什么感覺?
2.在自由閱讀、質疑和集體解疑的過程中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
(1)初步了解閱讀的內容,激發自己看書、提問的欲望。
★指導語: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本很有趣的圖書,我們一起來看看。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記在記錄紙上,等一會兒我們一起來解決。
(2)討論記錄的方法。
★指導語:在記錄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用最簡單的標記和圖畫把問題記錄清楚。
(3)閱讀圖書。
(4)欣賞幻燈片,結合記錄紙集體討論問題,進一步理解故事的內容。
3.完整欣賞、理解故事。
4.集體討論,用現代的方法解決問題。
★指導語:如果我們現在再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有什么好的辦法來解決?
延伸活動: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幼兒開展新編故事的活動。
資料鏈接:愚公移山
北山有一位愚公,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家門前有一座山,正好堵住了道路,出門回家都得繞道,非常不方便。有一天,愚公舉行了一個家庭會議,計劃從大門起,掘開一條道路,可以經過豫南直通漢水。愚公率領妻子和兒女,開始挑土鑿石,進行開道。大家忙于挖山,逢年過節才能回家一次。
河曲有一個名叫智叟的人笑他們說:“老公公,你真傻!憑你的殘年余力以及幾個兒女,不要說是毀山開道,就是用盡了畢生的'力氣也動不了山的毫毛啊!”愚公嘆了一口氣說:“你真是固執不通,你的智慧還不如我的妻子、孩子呢!你認為我已經這么老了,但我死了后有兒子,兒子之后有孫子,孫子再生兒子,子子孫孫,可以一代接一代的開鑿,而山是死的,不會再增加,何必擔心大山不能被我們一家鏟平呢?”
上帝知道了愚公這樣的堅毅精神,非常感動,于是將兩座大山從他的門前移開,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
活動反思:
《愚公移山》是一則具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我在設計本活動時決定引導幼兒從情感、態度等方面去感受故事。雖然故事情節簡單,但揭示的寓意是深刻的,從寓意中獲得人生的啟迪,也是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
在評價愚公的行為是否愚蠢的問題上,要有意識地拓展幼兒的思維空間,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能力,有創意地看問題。幼兒能自覺地有針對性地發言,表達觀點,口語交際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培養。孩子是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積極的討論,思維更加靈活,他們能夠多角度地看問題。在孩子們不斷討論中故事中所隱藏的深刻含義顯現出來,這遠比我“一問一答”式的教學方法讓幼兒理解故事情節要輕松許多。
《愚公移山》教案11
教學目標:
一、分析故事情節,人物和寫作特色。
二、領會故事的寓意,感受寓公精神的現實意義。
三、熟讀并背誦課文。
四、深入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設想:
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著通過學生質疑、教師設疑的方式,細研課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討論氛圍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后以完成文后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后,在學生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熟讀并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文中難解詞句,疏通全文,熟讀背誦。辨析古漢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
第一教時;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詞、句、理解詞性活用現象和古字通假。講讀故事情節,體會愚公精神。在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比較人物性格。
第二教時;拓展閱讀與實踐。在深化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古為今用,推成出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一、復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二、導入新課
愚公移山,這是一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簡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給人以有益的啟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簡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傳為列御寇撰寫。《漢書?藝文志》所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東晉人根據古代有關資料編寫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時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
列御寇,相傳為戰國時道家思想家,鄭國人。主張虛靜、無為,被道家尊為前輩。
四、通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1、復習回顧,解釋下列重點詞語:
a、“方”七百里(方圓,指面積。這里周圍的意思。)
b、“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c 、“陽”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d 、“陰”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e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削減)
f、“如”太行、王屋“何” (把……怎么樣)
g 、“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土筐)
h、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指山上的草木)
i、汝心之“固” (固執、頑固)
j、“雖”我之死(即使)
k 、“何”苦而不平(愁)
2、詞性活用、一詞多意、通假字
a、詞性活用
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箕畚:名詞用作動詞,用箕畚裝。
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著。
b、一詞多意
且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語氣詞)
c 、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河曲智臾亡以應,“亡”同“無”,沒有。
一厝朔東,“厝”同“措”放置。
3、講讀故事情節,體會愚公精神
a、愚公家周圍的環境如何?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
b、愚公為什么要移去這兩座山?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種程度?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d 、愚公這一壯舉是否得到家人或鄰里的贊同,從哪里看出來?
(1)雜然相許
(2)雜曰。
(3) “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e 、大家都知道,對于愚公來說移山是艱難的,難在何處?
(1)“年且九十”(說明年老)
(2)“指通豫南,達于漢陰”(說明移山目標之宏偉)
(3)“其妻獻疑的理由”(說明移山困難之多)
(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說明搬運土石路途遙遠)
小結:這一節突出了愚公的“畢力平險”的大無畏精神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4、討論愚公與智叟的觀點
a、智叟與愚公在移山問題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b、那你認為誰的觀點正確?
智叟:眼前的停滯的觀點。
愚公:長遠的,發展的觀點。
c 、也有人說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這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點來曉喻一個道理,決不能以今天的科學技術進步來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來要求愚公
小結:愚公和智叟的對話,進一步表現了愚公移山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心。
《愚公移山》原文和翻譯及譯文練習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譯: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譯: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
3.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
譯: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
4.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譯: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里去呢?”
5.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
譯: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愚公移山》最有意思的就數愚公與智叟孰智孰愚的討論了。放手讓學生去談,學生可以談出很多精彩的見解。但教師的工作是在學生略顯零亂的回答中梳理歸納思維的脈絡,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提升思維的品質,這就是有挑戰性的地方,也就是課的亮點所在。
愚公智叟到底誰更聰明?學生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論自然莫衷一是。在這個時候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所在,即在這篇文章中評價智慧與否的標準應當是什么。
愚公面對的問題是大山的橫亙,出行受到阻礙要繞遠路。那么問題的核心就是誰的看法有助于解決問題。智叟的話看似有理,但實際上回避了問題,毫無建設性的意見,無益于問題的解決,遇到問題不能解決,恐怕很難稱得上是智慧的。
如果不能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退而求其次,能夠有與眾不同的看法也還可以稱得上智慧。但是我們分析智叟的話語,智叟的議論從能力薄弱和焉置土石兩個方面來展開,而這個問題在之前愚公的妻子早就提過了,且如出一轍,智叟的話語無非是拾人牙慧,并無過人的見識。如果這也叫“智”,那么愚公的妻子就應該被成為“智嫗”了,這顯然是荒唐的。
抓住是否有利于解決問題這一點來評價智慧和愚笨,思路就比較清晰,問題也比較容易講清楚,學生的思考也能上一個臺階。然而再提到小智小愚,大智大愚,愚不可及,大智若愚等中國傳統文化對于智和愚的辯證思考,讓學生體悟到除了現代科學能夠測算的所謂智商,智和愚還包含了很多文化的哲學的因素,并非能夠孤立片面的看待評價的。
《愚公移山》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分析并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深入體會愚公的精神品質
2.體會文中襯托、對比手法表現愚公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體會愚公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襯托、對比手法在表現愚公人物形象
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預習檢測
四組字詞檢測題目,分別是字音、實詞解釋、句子翻譯和通假字。
回答教師的提問
檢測預習程度,對一些特殊句式、關鍵詞句予以強調,為分析內容作鋪墊
導入新課
請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個標題點上標點,表達自己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的感受。
可能標出的標點:
(1)感嘆號:表示感嘆,對這“壯舉”表示贊嘆
(2)問號:表示疑問,對此表示不解和懷疑
通過點標點,引導學生對“愚公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予以關注
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
提問:在齊讀課文的同時,找出一個與移山意義相近的詞語
在齊讀課文的同時,找到與“移山”意義相近的詞語“平險”
4.閱讀第三段,明確
智叟:知難而退、目光短淺;愚公:知難而上、目光長遠
體會人物對比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愚公移山”這個題目是后人所加的,但是“移”一字多少有些輕描淡寫,難以反映這個過程的艱難。而在愚公的話語中,卻又一個十分貼切的詞語:平險。這個詞更能喚起學生對這個過程的認知,從而引導學生去尋找這個移山過程中的困難
精讀課文
分析人物
1.提問:愚公在平險過程中會遇到那些困難呢?
2.引導學生根據這些困難推斷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學生體會體會“襯托”這種表現手法在塑造人物中的'作用
3.根據已得出的人物形象,指導學生朗讀前兩段。
4.根據第三段中智叟的問和愚公的答,引導學生分析第三段中智叟和愚公的人物形象。使學生體會此處“對比”在表現人物中的作用。
5.在熟悉了愚公的人物形象后,指導學生對第三段愚公的話進行朗讀。
1.學生自讀課文前兩段二段,對愚公“平險”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這一問題進行交流
(1)兩山高大
(2)工具簡陋
(3)缺乏勞力
(4)路程遙遠
2.對愚公的人物精神品質進行解析:不怕困難、堅持不懈、堅定不移。此外還可能分析到:有謀劃、謹慎等。
3.注意重點讀出愚公平險過程中的困難險阻,讀出愚公等人在面對困難險阻時候的執著和堅定。
4.智叟:知難而退、目光短淺;由此相對的愚公:知難而上、目光長遠
5.讀出愚公的堅定不移,突出關鍵詞句
文章前兩段對愚公人物形象的直接評述只有“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這一句話。所以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先從愚公的行為及其對象入手,從而推斷愚公的人物形象。
文章第三段雖是智叟和愚公的對話,但這一段卻體現出他們兩人截然相對的觀點和形象。通過分析他們的觀點,從而推斷兩者的人物形象。
對于這兩部分人物形象的把握,實際上都是從其他事物、人物進行分析,從而推斷的,因此需要點明“襯托”和“對比”的兩種手法。
通過指導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知,也能檢驗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小結全文
1.總結愚公的人物形象以及襯托、對比在反映人物形象上的的作用
2.提問:請學生對題目再次點上標點。教師的答案:愚公?移山!
標點:“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在整體把握愚公形象后,再對標題標上標點,從而檢測學生對整個愚公人物形象的理解
課后作業
有人說沒有天帝的感動和幫助,愚公及其后人未必能夠完成移山的重任,你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課后完成作業
可以從“神話”的特點來思考這樣的結局。
《愚公移山》教案13
一、導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欣賞一首歌曲--《愚公移山》注意:這首歌曲反映的主人公是誰?從中你有何感悟?
二、板書課題并簡析:
1、愚公移山屬于什么類型的短語(主謂短語);課題向我們交代了故事的_ _,初二語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講)行宮中學黃玉中。
三、展示教學目標:(幻燈)
1、復習文言文的一般學習方法;
2、引導學生對課文一、二兩段的理解性閱讀。
四、范讀課文(注意:字的正確讀音、句的分斷)
1、范讀:
2、完成課本中的預習練習:
五、根據預習談談對課文大意的理解(自由發言)
六、對課文第一段進行理解性閱讀:
1、女生齊讀,男生指正:
2、幻燈打出文中重要字詞,讓學生根據預習回答:方、萬仞、本、河陽
3、思考:(幻燈)
(1)體會"本"在文中的作用
(2)用一句話概括本段
(3)體會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4、課堂責疑:
七、對課文第二段進行理解性閱讀:
1、男生齊讀,女生指正:
2、幻燈打出文中重點字詞,讓學生根據注釋和預習回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3、(幻燈)思考題:
(1)愚公為什么要移山?--"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根據愚公的提議,設想可能達到怎樣的前景藍圖?--"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3)愚公移山的難處主要有哪些?(提示思考角度:愚公本身的因素/山的因素/路途因素等)
(4)文中提到"孀妻"、"遺男"的目的是什么?--說明了愚公移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移山之舉深得民心。
(5)其妻獻疑的出發點是什么?--是想讓丈夫充分認識到移山的復雜與艱巨。
4、分小組討論
5、集體討論:
6、歸納小結:
八、課堂責疑:
九、布置作業:(練習卷)
教后感:|
附記:|
愚公移山練習卷
一、默寫《愚公移山》第二段:
_。
二、完成下列問題:
1、解釋加點字:
懲_險_塞_迂_汝_
面_如┅┅何_箕畚_始齔_反_ 2、翻譯句子: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翻譯:_。
(2)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翻譯:_。
(3)雜然相許。翻譯:_。
(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翻譯:_。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愚公移山的最終目的是_;愚公移山的艱巨性主要體現為:_/_/_。
4、愚公之妻獻疑的出發點是:_。
5、強調"孀妻"、"遺男"的目的是_。
三、預習完成:
初二語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二講)
執教:行宮中學黃玉中
一、檢查作業:
二、齊讀第一、二段:
三、導課:同學們,昨天我們了解了愚公移山的艱巨性、原因以及鄰人的幫助,今天我們來進一步學習愚公移山堅信能把山移掉的信心之源--
四、展示教學目標:(幻燈)
1、對課文第三四段的理解性閱讀,了解愚公移山的信心之源和結果;
2、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事情的看法;
3、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提高,教案《初二語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講)行宮中學黃玉中》。
五、對課文第三段進行理解性閱讀:(幻燈)
1、女生齊讀課文第三段:
2、幻燈打出課文要求學生根據注釋與工具書翻譯課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3、集體翻譯:
4、幻燈打出思考題,分組討論:
(1)"笑"與"長息"分別有著怎樣的含義?
(2)文中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反駁智叟的理由是什么?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從兩個人的對話來看:兩個人分別從哪一個角度看問題?分別是怎樣的人?--愚公:發展/是一個有長遠目光和堅定意志的人
--智叟:靜止/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
(4)這場爭論最終以誰的失敗而告終?(理由是什么?)
--智叟(理由:河曲智叟亡以應)
(5)比較愚公之妻與智叟的話,分析兩人的態度的'不同。
--兩個人雖然都反對移山。
但愚公之妻是出于對愚公的關心,從"獻疑"中可以看出她完全是出于關心與擔憂;而智叟的目的則完全是嘲諷愚公移山之舉。
(6)你怎樣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請說出你的觀點,并闡明理由。(不受限制)
(7)你對本段還有什么高見或有什么疑問要提出來與大家一起探討嗎?
5、集體討論:
6、歸納:
六、對課文第四段進行理解性閱讀:
1、翻譯課文:
2、思考思考題:
思考題:這一部分是故事的什么部分?(高潮)本段借助深化結尾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通過驚山神、感天帝贊揚了愚公的宏偉抱負和堅毅精神。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人定勝天"的美好理想和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
3、討論回答:
4、歸納:
七、課堂責疑:
八、歸納小結課文:
九、布置作業:(練習卷)
教后感:|
附記:|
《愚公移山》練習卷
一、給加點字注音:
窮匱_亡_汝之不惠_ _
隴斷_冀_一厝朔東_ _
二、解釋加點字:
笑而止之_毀山之一毛_雖我之死_
其如土石何_其妻獻疑曰_窮匱_
汝心之固_固不可徹_汝之不惠_
三、閱讀理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一)"曾不能毀山之一毛"中的"毛"應解釋為:_,用該字該意組一個成語:_。
(二)找出文中的兩個通假字,并解釋:
1、_通_解釋為:_ 2、_通_解釋為:_
(三)本段文字屬于故事的_部分,大意為:_。
(四)選文中的"笑"和"長息"的表達作用是什么?
"笑"表現了智叟_;
"長息"表現了愚公_。
(五)因為愚公的年齡將近九十,因此智叟把"_"作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話句句有_語氣。但愚公先斥責智叟的"固不可徹",后_智叟的理由,他認為兩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_,結果愚公取得了辯論的勝利,文中的"_"一句就證明了這一點。
(六)請默寫出愚公之妻"獻疑"的一段話:
_ _
(七)比較愚公之妻與智叟的話,談談它們的異同:
_ _
(八)以愚公的長遠眼光命名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為"智"的用意是:_
(九)你怎樣看待愚公移山這件事,請說出你的觀點,并闡明理由。
《愚公移山》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做到字音讀正確,停頓恰當,并注意語氣。
2.學會本課應識、會寫的字。
3.了解全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了解全文內容,體會愚公移山的精神。
三、教學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義。
四、教具準備:
龜、兔、蝸牛、蚯蚓的圖片各1張。
五、教學過程:
1.激情導入:
(1)老師拿出龜、兔的圖片問:“同學們,你們看圖片上畫的是什么動物呀?”
學生回答:“烏龜、兔子。”
師:“看到這兩個小動物,你們想到了什么故事?”
學生:“龜、兔賽跑的故事。”
師:“誰能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
生:講故事。
師:“為什么結局是烏龜勝利,而小兔失敗了呢?”
生:“因為小兔自以為是,而烏龜能堅持不懈地努力。”
(2)師拿出蝸牛和蚯蚓的圖片問:大家還記得這兩個小動物之間的故事嗎?(請學生講一講)
生:講故事。(師引導:蝸牛要干什么,蚯蚓對蝸牛的做法持什么態度呢?引導學生說出這個故事蘊涵的道理)
(3)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的這個故事跟同學們剛才講的故事很類似,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要把兩座大山移走,這表面看似可笑的事情,背后又隱藏著什么呢,誰又對這件事報以嘲笑和反對呢,愚公面對打擊有沒有停止行動呢,現在請大家快速讀一遍14課:愚公移山,到文中去尋找答案吧!(師:板書課題)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之后,請一名同學用最簡潔的話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2)組內互讀,注意讀準字音,還要注意語氣。
3.細讀感悟。
(1)指名讀第1自然段后,問:愚公為什么要移山?
生:用文中的話回答。
(2)師:愚公跟誰商討的呢?請同學讀第2—6自然段,讀完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師相機板書:直插云霄,渤海。)
(3)師:愚公帶領大家是怎樣移山的呢,移山過程中遇到了什么事,請大家讀7—13自然段,邊讀邊思考問題。
生:讀后用文中的話回答問題。(師引導:結合現代社會的`挖土工具跟愚公移山的工具對比交流,感受寓公移山的困難之大,再把智叟的反譏與愚公說的話對比,體會愚公的堅忍不拔的品格與定會成功的信念。相機板書:大半年、籮筐、鋤頭、癡心妄想、風燭殘年。
(4)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師問:“功夫不負有心人,愚公移山成功了。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說:愚公移山的事情感動了玉皇大帝,大家細細想想,到底是什么讓玉皇大帝感動了?”
生答:“是愚公的精神。”
師問:“什么精神?”
生答:“遇到困難不后退,持之以恒的精神。”(師板書:持之以恒)
4.討論、交流。
師:“如果玉皇大帝沒派兩個大力士把山背走,愚公的后代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移走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于說出自己的看法。
生:討論、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
5.談體會。
師:通過學習,同學們一定明白了很多道理,請同學們說給大家聽,可以舉相關的例子,也可以說名人名言。
生舉例:“滴水穿石”的故事,《蝸牛與黃鸝鳥》的故事,《白色的金盞花》,“鐵杵磨成針”的故事,等等。
名人名言: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一個人做事沒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牛頓(英國)
6.布置作業:
師:“我發現本文里有至少20個多音字,請同學們找一找,看誰找得多?”
7.結束:
師:“請同學們唱一遍《蝸牛與黃鸝鳥》的歌來結束這節課。”
生:唱。
六、板書設計:
直插云霄
籮筐鋤頭
愚公移山 癡心妄想成功(堅持不懈)
風燭殘年
教學反思:
本節課開篇就用孩子們熟悉的“龜兔賽跑”的故事引入,對于這個故事,孩子們喜聞樂見,這樣,一下子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緊接著,又乘勝追擊引入了“蝸牛和蚯蚓”的故事,讓學生們初步感覺到本節課要學習的人生哲理是什么。接下來,趁熱打鐵,引入本課《愚公移山》,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使學習活動進行起來是學有所導,學有所依。這種學習活動是自主的,是有內驅力的。學生始終帶著疑問主動去學,學得有方向,有目標,不但能夠清晰了解故事內容,而且能夠體悟到文章所蘊含的深刻的哲理,從而達到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最后,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說起相關故事,如“滴水穿石”,“蝸牛與黃鸝鳥”等等,這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老師的對話,是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最后,以唱《蝸牛與黃鸝鳥》這首歌來結束本課,使本節課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度過。
總之,創設教學情境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啟發學生發現問題,調動思維的積極性,促進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情景教學,變枯燥為趣味,變負擔為輕松;氛圍營造,使遙遠變為現實,使抽象變為形象,使高深變為淺顯。只要為人師者勤于鉆研,精心設計,操作得當,一定能讓我們的學生真切體味到——“學習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偉大的游戲”, 而不是背負沉重的壓力和與痛苦作斗爭。是真正的生本課堂,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愚公移山》教案1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積累文言字詞。
⑵通過愚公的言行來把握其性特征。
2、過程與方法:
⑴討論探究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⑵通過分析人物形象認識這篇寓言故事的思想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愚公身上所具備的我國古代人發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學習愚公認定目標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
【教學設想】
1、把認識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把對比、襯托手法以及課文以神話結局的作用作為本文的教學難點。
2、采用預習──誦讀──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教學方法】
1、借助注釋,通過提問,師生討論,相互檢測等方式完成字詞句的教學。
2、通過朗讀,把握討論的方向,學生分組討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愚公移山》是我國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這個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在接觸課文之前我們先來聽一首江濤演唱的《愚公移山》,感受一上愚公一家不畏艱辛、持之以恒、頑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二、觀看圖畫
讓學生看圖,并叫學生同桌互講。
三、誦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分角色朗讀。
3、學生齊聲讀。
四、疏通文意
重點應當是解釋難詞、難句。如險在本文中指的是高山,陰指的是水的南面等,要用比較的方式來講。
難句的理解。如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不能損魁父之丘等四五句,可用文白對照方式講,只求懂得大意,不要引語法概念。
個別難詞、難句可能有不同解釋,不必說明理由。
五、課堂討論
討論可分兩個步驟:
可以向學生提出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有什么不同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這個人物有什么意圖作者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運土路程的遙遠,有什么作用故事的神話結尾告訴我們什么之類的問題。
可以就這篇寓言的思想意義展開討論。此外出可以讓學生自己提些大事感興趣的問題,如這個故事如果不用神話結尾,該怎么結尾。
六、布置作業
1、背誦文中的經典語句。
2、寫個篇讀后感。
七、脈絡梳理(板書設計)
一(1):環境與背景(下文鋪墊)
二(2、3):愚公移山的艱辛與決心(主旨所在)
三(4):移山理想實現(結尾浪漫)
《愚公移山》教案16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
2、反復誦讀,做到熟讀成誦,爛熟于心,出口成章,培養文言語感能力。
3、正確翻譯文言文。
4、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
2、聯系實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3、對比、襯托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這一細節的作用。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愚公,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里的一個知名人物,關于他,發生了什么事情呢?為什么千百年來這個人物被人不斷稱頌?
二、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張清靜無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于事。
本文體裁是寓言。
三、讀課文,初步把握文章內容。
1、課文朗讀錄音。
2、積累文言詞語
方:
仞(rèn):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且:
面山:
懲(chéng):
塞(sè):
迂(yū):
聚室而謀:。室,
汝:
畢力平險:畢,
指通豫南:指,
漢陰:
雜然相許:雜然,許,
獻疑:
以:
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常與“不”連用。
損: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樣?如......何,
且:
焉:
置:
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去。諸,相當于“”。
荷(hè):
夫:成年男子。
叩石墾壤:。叩,
箕畚(jīběn):
孀(shuāng)妻:
遺男:
始:
齔(chèn):
寒暑易節:。易,。節,
始一反焉:反,
四、翻譯課文
1、翻譯
第一遍翻譯:
第二遍翻譯:
五、課堂總結
學習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詞語的解釋,再逐字逐詞正確翻譯。
六、布置作業
1、練習冊。
2、背誦課文。
參考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萬仞。本來在冀州的南面,河陽的北面。
山北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齡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阻塞,出入曲折。他集合全家來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同。愚公的妻子提出了疑問說:“憑借你的力量,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不能削減,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況且哪里放置土石呢?”(大家)紛紛地說:“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愚公于是率領子孫中三個能挑擔的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一個遺腹子,才七八歲,蹦跳著前往幫助他。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愚公移山》教案17
教學內容:
《愚公移山》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注解進行閱讀,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本文對學生樹立良好的品質和克服困難的精神,無疑起到了較好的榜樣的作用。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課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義。
3、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難點:
1、品味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
2、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做出不同的評價,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
3、學習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這是一首同學們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說了中國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達了后代人對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說,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選自《列子》的課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樣對待困難的。
一、復習導入,精讀課文ppt
1、誦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我們接下來齊讀課文并思考幾個問題,看同學們是否真正讀懂了課文。
(1)、課文寫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擔者、遺男。)
(2)、愚公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規模怎么樣?
(3)、移山有什么困難?
(4)、結果怎樣?
二、討論交流、升華提高(小組活動,全班交流)
1、朗讀第二.三段。(小組討論)
(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態度有什么不同?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獻:提出,不反對,君:是尊稱,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為愚公著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顧慮(關切,擔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譏笑,殘年:極端鄙視年紀大,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冷言嘲諷(嘲笑,譏諷)
2、同樣是面對移山這件事,為什么愚公和智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可以看出他們有什么樣的形象?ppt
(1)、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2)、智叟的形象:目光短淺,畏難而止自作聰明
3、愚公真“愚”?智叟真“智”嗎?
三、品讀課文,文本升華
1.提問: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學生自由發言。ppt教師點撥: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2、請找出文中的幾組對比并試分析其中一組的作用
3、讀到這里,你覺得這則寓言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四、學生辯論,培養個性
1、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時代要不要學習愚公精神?。ppt
五、歸納總結《愚公移山》是一則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斗。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與同桌討論:你認為你認為愚公是搬家好還是移山好?寫篇300字的練筆
《愚公移山》課課練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含義。
(1)汝心之固,固不或徹( ) (2)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
(3)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 (4)何苦而不平( )
(5)雜然相許( ) (6)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
(7)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8)帝感其誠( )
(9)而山不加增( ) (10)聚室而謀日( )
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說明其含義。
(1)甚矣,汝之不惠:。
(2)河曲智叟亡以應:。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獻疑曰( )懼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誠( )
之:河陽之北(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4.智叟認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5.“雖我之死,有子存焉……無窮匱也”一句運用的修辭手法是,運用這種句式,其
《愚公移山》練習試卷匯編
一、(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題.(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⑴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毛:
⑵河曲智叟亡以應亡:
⑶懼其不已也已:
⑷無隴斷焉斷: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何苦而不平?
14.從課文學習中知道,“陰”“陽”二字在和山水名稱相連時,多指和山水相關的方位
《愚公移山》教案1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對愚公的舉動發表個人見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揣摩人物語言中隱含的思想情感。
3、領悟故事的寓意。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章,熟悉了故事情節。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讀課文內容。下面請同學們大聲地齊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眾人對愚公移山的.態度、遇到的困難以及移山的意義(再讀課文,教師提問,學生作答。)
1、愚公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繞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義?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達于漢陰。”也可用自己語言回答:道路暢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孫”則更佳。
3、眾人對愚公移山持何態度?
1)、愚公妻:獻疑,合乎情理的疑問。真實地指出丈夫移山所面臨的困難,對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關心和擔心。君:尊敬。(疑)
2)、智叟:反對(強烈)和嘲笑。汝:輕視,輕賤的稱呼。(笑和止)
3)、愚公的子孫:紛紛贊同、堅決支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解除了愚公妻子的“疑”,使移山得以順利開始。)
4)“遺男”: 樂于相助、積極參加。
4、教師小結:愚公的妻子、子孫及“遺男”的態度說明愚公的舉動得到眾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孫的一件大好事。
5、在當時的條件下,移山有何困難?
可從三四個方面回答:⑴ 山體龐大;⑵ 工具簡陋;
⑶ 勞力不足 ;⑷ 路途遙遠。(要結合文中語句分析)
6、既然移山困難重重,愚公為何不放棄呢?
因為愚公堅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7、太行、王屋二山最終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為何這樣設計結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動,文章這樣寫,恰
恰說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8、學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
敢于向困難挑戰,堅持不懈與困難作斗爭的精神。
9、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決大山阻塞的難題?
可開鑿隧道,可開辟一條山路、可搬家??
10、在今天,我們同樣會遇到各種困難,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還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還要巧干、依靠科學技術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教師總結
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也會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們也像愚公一樣,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當然,也要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布置作業
充分發揮想象,描寫愚公等挖土運石的情景。
板書設計:
愚公妻:獻疑。
智叟:反對、嘲笑。
愚公精神:挑戰困難,堅持不懈。
《愚公移山》教案19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注解進行閱讀,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本文對學生樹立良好的品質和克服困難的精神,無疑起到了較好的榜樣的作用。
教學目標:
1、深入理解課文,了解寓意。
2、分析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形象,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義。
3、學習愚公精神,正視成長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勇往直前。
教學重難點:
1、品味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
2、對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做出不同的評價,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
3、學習愚公身上的精神,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這是一首同學們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說了中國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達了后代人對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說,生活的道路只有兩種,一種是大路,一種是小路,但是不論哪種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會有荊棘、有坎坷,面對荊棘坎坷,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選自《列子》的課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樣對待困難的。
一、復習導入,精讀課文ppt
1、誦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我們接下來齊讀課文并思考幾個問題,看同學們是否真正讀懂了課文。
(1)、課文寫了哪些人?(有愚公、智叟、愚公妻、荷擔者、遺男。)
(2)、愚公為什么要移山?太行、王屋二山的規模怎么樣?
(3)、移山有什么困難?
(4)、結果怎樣?
二、討論交流、升華提高(小組活動,全班交流)
1、朗讀第二.三段。(小組討論)
(1)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言行,其態度有什么不同 ?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獻:提出,不反對,君:是尊稱,曾(céng)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為愚公著想,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有顧慮(關切,擔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譏笑,殘年:極端鄙視年紀大,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冷言嘲諷(嘲笑,譏諷)
2、同樣是面對移山這件事,為什么愚公和智叟會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可以看出他們有什么樣的形象?ppt
(1)、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2)、智叟的形象:目光短淺,畏難而止 自作聰明
3、愚公真“愚”?智叟真“智”嗎?
三、品讀課文,文本升華
1.提問: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 學生自由發言。ppt教師點撥:神話不同于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通過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幫助人類征服自然。這個神話式的結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
2、請找出文中的幾組對比并試分析其中一組的作用
3、讀到這里,你覺得這則寓言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四、學生辯論,培養個性
1、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時代要不要學習愚公精神?。ppt
五、歸納總結《愚公移山》是一則寓言,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斗。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與同桌討論:你認為你認為愚公是搬家好還是移山好? 寫篇300字的練筆
《愚公移山》教學雜談
〖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創新精神〗
如《愚公移山》就是一篇可以從多角度分析理解的課文,只要老師引導得法,通過讀后感的寫作練習,是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平時我們可以啟發學生對已成定論的觀點和見解、格言、成語質疑。如“老馬識途”這是人們公認的,現實生活中“老馬識途”式的經驗在當今社會是不是就這么重要呢?等等。作為寫作主體的學生,只要對所寫的對象,對寫作生活本身有自己的看法,作文才不至于落入俗套,才有創造性。
〖淺論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1、善于激“趣”。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新穎、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成為學生的迫切愿望。如在教學《愚公移山》時,我要求學生對“愚公”的人物形象談談自己的想法。結果同學們談了許多新穎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移山”不如“搬家”,移山浪費財力物力人力太大,得不償失,愚公確實很“愚”;有的認為愚公不肯搬家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小農意識,安土重迂,老守田園;還有的說愚公頑固不化,不能博采眾人之言,只曉得盲干、苦干、蠻干……一節課下來,學生興趣盎然,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
〖加強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
二、逆向思維訓練。
蘋果落在牛頓頭上,牛頓由此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因為他運用了逆向思維:為什么蘋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實踐證明,對某些問題利用正向思維不易找到正確的答案,一旦運用逆向思維常常會取到意想不到的功效,這說明逆向思維是擺脫常規思維羈絆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閱讀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逆向性閱讀分析。如指導學生閱讀《愚公移山》時,引導學生思考:有人說愚公若沒有神的幫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為什么不搬家呢?這不是名副其實的“愚公”嗎?教師逆向而指導學生思考,容易觸發學生的閱讀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種矛盾,學生能夠在思考后,產生一種質疑的品質。逆向閱讀分析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不唯上、不唯書”的科學精神。
〖改革語文教學提高創新能力〗
在質疑駁問中培養創新思維:
一直以來教師主宰課堂,學生大多高分低能。為此,要把學生的活動變為“思維體操”,強調學生“跳起來摘果子”。課堂上,根據學生實際質疑或讓學生互相質疑,啟發學生多思,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如講《愚公移山》后,我在肯定愚公移山精神時,引導學生逆向思維,提出“移山與搬家”、“移山與挖隧道”的看法。通過討論比較認為移山不如搬家,但為什么課本寫移山呢?學生質疑后領悟作者意在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學生觸類旁通,解決疑難,培養了其創新思維。創新思維來自質疑駁問。“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要向學生“灌水”,而是要“點火”,只有這樣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翻譯課文內容,第二課時分析文章的主題。上第二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發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為了給子孫后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為“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還有學生說“愚公有點強人所難的,他的子孫也許根本就不想這樣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了子孫的身上,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也是新課程的要求。
為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朗讀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為為什么會“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著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學生從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決心之大,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而這些正是感動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順勢問他們“智叟為什么要反對他的這種做法呢?”學生們踴躍發言,有的說他比較自私,有的說他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
就在這時,我針對他們的觀點請出一位學生作出總結:愚公移山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為子孫后代造福,他的這種利他主義、堅忍不拔的毅力、鍥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而這也正是這則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課上到這里,學生們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諦,而這些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時也深刻體會到了給學生頭腦中“點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愚公移山》教案20
【教學構想】
《愚公移山》是我國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再指導學生復述故事,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對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能夠理解,故教學重點放在愚公和智叟兩人的對比上,分析兩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從而揭示出作者的寫作意圖,教學難點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話結尾在文中起的作用,從而完成教學任務。
本節課通過自讀課文,達到對內容的理解,通過教師點撥、引發、生生互動,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題,剖析難點,從而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說出寓言的意義。
2、培養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解釋難詞、難句。要注意一詞多義、通假字。
3、結合過去學過的寓言理解其特點,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著重理解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形象,此外還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質區別,從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義。
5、聯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認識,受到教育,古為今用,豐富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弄懂重點字詞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培養閱讀古文的能力。了解對比手法的運用。認識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難點:對比、襯托手法以及課文以神話結尾的作用。聯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現實意義。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激發興趣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學們,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歷經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還被人們廣為傳唱,當然也有人認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認為哪種說法好,帶著問題我們走進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現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來走進文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這一步無疑是個好的起點。)
二、整體把握,感知課文
1、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①自由朗讀,了解大意。
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朗讀課文,做到聲音洪亮,有節奏感,注意語氣,讀對停頓。
②由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并朗讀。教師點評。
③生字、生詞可以參考注釋,借助工具書,落實字詞,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再讀課文,復述故事。聯系語境,突破難點。
請大家再看課文,對照注釋。復述課文。復述的要求: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要完整,在此基礎上可以再生動一些。請同學們先在小組內復述。如果有不會解釋的詞句,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還不能解決的,就舉手,大家討論解決。
(學生自主閱讀,質疑探究,教師指導。)
學情預想:在小組活動中,預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教師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
教師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小結以下幾點需積累的文言知識: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語音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無厝一措
②一詞多義:
且:A、將近B,況且;易:A、更替B、以……為易;固:A、本來B、頑固;獻:A、提出B、奉獻;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負;懲:A、(chěng)苦于B、(chéng)懲罰。
③非常規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歸納方法:抓住主要詞語,依托自己的積累,聯系上下文來通曉文意。
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重點學會了怎樣翻譯好文言文,下面請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譯歌訣”):
通讀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義,保留不譯。古今異義,辨析仔細。以今換古,要合原義。句中省略,括號補齊。如遇倒裝,調整語序。個別虛詞,無法翻譯。沒有影響,不妨刪去。直譯為主,輔以意譯。忠于原作,貫通順利。
記住住法,還要注意對、換、留、調、刪、補六個字。同時翻譯時要注意解釋文言實詞含義、有意識地關注這些詞語,積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訶,如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象。
(如何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是教師一直探尋的一個問題,學生大多認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澀難懂,與時代距離較遠,學習熱情不高此環節的設置是試圖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讓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讓學生拿到一把開啟文言文之鎖的鑰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閱讀文言文,培養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對文言文懂之,樂之,好之。)
學生小組復述之后,推薦優秀復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討論問題,探究質疑
剛才通過同學們復述課文,我們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師有幾個問題要問大家,請同學們討論探究。
1、愚公是個什么樣的人?作者塑造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個有遠大理想,不懼怕任何困難,有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過塑造這一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說明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不要發揚這種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懼怕任何困難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需要大力發揚這種精神。因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極其偉大而艱巨的任務,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將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將有千萬座“太行”、“王屋”擋住我們前進的道路,如果我們缺乏這作用?
理解:襯托愚公移山的決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話結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話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傳輪回報應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質的不同。
四、辯論
愚公移山是一時感情沖動嗎?現在提這種精神過時嗎?
請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抒己見,談談你的看法,不求觀點一致,但求自圓其說。大家先在小組內交流觀點,然后請大家發言。
明確:愚公不顧高齡親自率領子孫上山“叩石墾壤”,并非出于一時的感情沖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了的。首先是他有遠大的抱負,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為了造福千千萬萬的后代子孫。其次是他對移山的信心來自于他在人和自然關系問題上的正確認識,他懂得人力是“無窮匱”的,麗自然條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有變化,盡管移山事業不可能在幾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堅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精神并未過時。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戰勝自然,并決定將這個道理付諸實踐,且不怕困難,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繞山麗行或干脆搬家則是害怕困難、停滯不前的觀點。而人世間無處不存在著艱難和險阻,那是人們不可能時時、事事回避的。愚公的決心和精神,代表了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現在我們仍需要這樣的精神。
(學生互動交流后啟發,能使學生從文本中走出來,走進現實生活。發掘文本的最大價值。讓學生在情感認知上達到實質性的飛躍。這一環節可激活課堂,使文本與學生現實生活相勾連,形成活潑熱烈的辯論局面,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拓展視野活躍了思維。進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現實意義,培養自己頑強的毅力。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從課本走出課外,從關注書本到聯系生活。培養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第二課時
五、課本劇表演
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加上鮮活的時代信息,改編的《愚公移山》課本劇,排練并表演。
(讓學生把古老的故事,賦予現實生活的活水,親身體驗。由于課文是文言文,與現代普通話有著距離,因而在表演前。合作小組成員還要對原文進行語言上的改編,加大了合作力度,進而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表情及身體運動,這樣進一步感知了文本的細致精彩,體會到了細節描寫的重要。學生經過內化語言、試排、演出等過程加強語文訓練,再群體評議,深入鞏固閱讀成果。需要調動多種手段,從不同角度多方進行,更深入理解了課文,激發興趣,培養合作競爭及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并與生活相勾連,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
【《愚公移山》教案】相關文章:
《愚公移山》教案教案09-29
《愚公移山》教案01-17
愚公移山》教案12-17
《愚公移山》教案12-17
愚公移山教案06-10
愚公移山教案09-29
《愚公移山》教案范文08-26
《愚公移山》教案312-17
《愚公移山》教案112-17
《愚公移山》教案3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