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阿房宮賦教案

時間:2023-03-03 19:18:35 教案 我要投稿

阿房宮賦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阿房宮賦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房宮賦教案

阿房宮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具有初步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宮賦》為晚唐文賦,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賦講究鋪陳和聲韻,而本文不但有華美的語言、和諧的聲律,還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在韻文發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單元中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善于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致地描寫藝術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3、德育目標

  通過作者對秦亡原因的闡釋,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諷今、諷時刺世的寫作目的',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導致覆亡的道理。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作者 寫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2、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為什么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里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難點: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筑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筑的?為什么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經 過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基本上能夠閱讀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在本文的教學上,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教師講解一些文中重要知 識點,讓學生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并讓學生感知文章的語言美,了解賦的特點。

  五、教學方法

  1、研讀法

  2、學案導學:見后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 學生準備:預習學案;預習時遇到的問題。

  2、 老師準備:課前預習學案,了解學生預習情況。

  七、 課時安排:

  兩課時

  八、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1、提示文中重要詞語,請學生到黑板上注音。

  詞語: 驪山 縵回 囷囷 初霽 媵 嬙 剽掠 鼎鐺 儷迤 錙銖 欄檻

  lì màn qūn jì yìngqiàng piāo chēng lǐyǐ zīzhū jiàn

  2、請三位學生分別朗讀全文。

  3、作者及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稱之為 “杜樊川”.擅長詩、賦、辭,其中詩歌創作成就最大,人們將他和杜甫相比,稱他為“ 小杜”;又和他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散文氣勢雄渾,多針砭時事;詩歌語言流麗而又風味清新,氣勢豪宕而又情致婉約。著有《樊川文集》 。

  本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此時已是晚唐,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喜歡游獵,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寫這篇文章意在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來總結秦王朝驕奢遙逸終政亡國的歷史 教訓,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希望唐朝統治者能夠引以為戒,不要重蹈覆轍。

  (二)情境導入、展示目標

  導入:清代的圓明園是一座皇家園林,它輝煌壯麗,它可堪稱是 “東方凡爾賽宮”,可惜的是它于1860年被英法聯軍摧毀了,如果要我們描繪出昔日圓明園的勝景來,恐怕是難上加難了。然而,在阿房宮被焚千年之后才出生的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卻通過神奇的想象,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將昔日阿房宮宏偉的氣勢,精巧的樓閣宮殿……描繪的生動傳神,讓人讀來歷歷在目。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杜牧筆下的阿房宮是什么樣子。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文言知識點。解釋句中知識點,并翻譯。

  A 詞類活用:

  1、六王畢,四海一(“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2、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北”“西”,名詞作狀語,向北,向西)

  3、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朝”“夜”,名詞作狀語)

  4、蜂房水渦 ( “蜂房”, “水渦”, 名詞作狀語,像蜂房,像水渦)

  5、輦來于秦 ( “輦”,名詞作狀語,坐著輦車)

  6、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意動用法,以......為鑒)

  B古今異義詞:

阿房宮賦教案2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走進杜牧,了解寫作背景;

  2.了解“賦”這種文體;

  3、理解常見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4、概括各段段意并理清文章結構。

  過程與方法:

  1.小組合作,依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

  2.加強朗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感受本文的語言特點,同時體會課文精彩的描寫藝術和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最后能夠基本背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批判封建統治者窮奢極欲、橫征暴斂、勞民傷財的罪惡。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里,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了秦滅六國、一統寰宇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為秦王朝過于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滅亡,讓我們再回唐朝,看杜牧是怎樣對秦的滅亡加以評述的?今天,學習杜牧的《阿房宮賦》。

  (一)解題:

  1、阿房宮:“阿房宮”的“阿房”舊讀為ēpáng。為什么叫“阿房”?一說是地名或山名,遺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說因宮殿的“四阿”(屋蓋四角彎曲處)造得寬闊得名,“房”同“旁”,寬廣的意思。但據《史記》記載,似以前說為是。《史記·秦始皇本紀》對“阿房宮”的記載是很簡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陽城小人多,舊建宮廷不夠大,決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興建大規模的宮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東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萬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邊馳道修成閣道,直抵終南山,山巔是高聳的宮闕(宮殿正門),再從宮闕興修復道(上下兩層的通道),渡過渭水,直達咸陽。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滅亡都沒完成。

  2、賦: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并稱。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后者是賦的近源。賦大體上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等幾個發展階段。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

  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至于賦的作用,班固說:“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也就是說,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愿望,諷喻政寧。在特點上,劉勰說過:“賦,鋪采文也。”借景抒情,鋪敘風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杜牧的《阿房宮賦》是在《史記》記載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寫成的。作“賦”時他僅23歲,作“賦”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訓來規諫唐敬宗。敬宗李湛16歲時繼位為君,一為君就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沉溺聲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殺害,可見這篇“賦”在當時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3、杜牧,唐時期杰出的詩人,“賦”和古文也都堪稱大家。在詩歌方面,人稱他為“小杜”,以別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與李商隱并稱,稱“小李杜”。他的古文頗多針貶時事的作品,他對“賦”這種文體的發展,也有著卓越的貢獻。唐宋古文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為“文賦”以區別于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就是這樣的作品之一,歷來被人們視為“文賦”的初期典范之作。

  4、結合注釋1了解其寫作背景。

  《阿房宮》的寫作緣由:“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杜牧做此文的目的是希望對當時的皇帝提出勸諫。

  二、讀文:

  方法:(課文應該在上課前要求學生預習,預習最主要的就是熟讀課文)

  1、學生指名讀,一生讀其他學生糾錯;

  2、教師范讀,進一步正音;

  3、齊讀,進一步鞏固。(可能出現的難字):

  縵回màn囷囷焉qūn

  不霽何虹jì輦來于秦niǎn

  妃嬪媵嬙Pínyìngqiáng焚椒蘭jiāo

  轆轆lù杳不知yǎo

  盡態極妍yán摽掠piāo

  鼎鐺chēng邐迤lǐyǐ

  錙銖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之粟粒yǔsù橫檻jiàn

  嘔啞ōuyā參差Cēncī

  驪山lí

  三、翻譯課文:

  方法:1.字詞疏通。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文注釋,弄懂本段大意。2.歸納本段文言知識:3、一個小組派代表發言,其他成員可以補充,或者其他小組提出質疑、糾錯。

  第一部分:第一段

  1、重點詞語:

  六王畢,四海一一:數詞作動詞,統一

  驪山北構而西折北、西:方位名詞作狀語;而,表承接關系的連詞

  廊腰縵回縵:名詞作狀語

  各抱地勢抱:適合,隨著

  盤盤焉焉:用于形容詞之后,……的樣子。

  矗不知乎幾千萬落落:量詞,座

  未云何龍,不霽何虹云、龍、虹:名詞作動詞

  而氣候不同氣候:指宮室內部的氣氛

  2.這一段主要寫什么內容?

  明確:阿房宮建筑的宏偉壯麗。

  行文思路:建宮背景——總體規模——細寫內部——(樓閣多、構造奇、布局巧、橋道美觀)——歌舞盛況

  第二部分:第二段、第三段“燕趙之收藏……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1、字詞疏通。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文注釋,弄懂本段大意。

  2.歸納本段文言知識

  輦來于秦 輦:名詞作狀語,坐著車

  朝歌夜弦 朝、夜: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夜晚。

  弦:名詞作動詞,彈琴。

  綠云擾擾 綠云:黑頭發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遠。之,到。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收藏、經營:動詞作名詞,收藏經營的珠寶

  齊楚之精英 精英:古今異義詞。古義為奇珍異石,今義為出類

  拔萃的人才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鼎、玉、金、珠:名詞作狀語;

  鐺、石、塊、礫:名詞作動詞。

  歸納第二部分的段意:寫阿房宮里的美人,揭露秦朝統治者奢靡的生活,為下文的議論做準備。

  第三部分:從“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至課文最后。

  1.字詞疏通

  2.歸納這一部分文言知識

  使負棟之柱使:使得

  釘頭磷磷磷磷:形容釘頭密密突出的樣子

  九土之城郭九土:九州

  使天下之人使:使得,讓

  不敢言而敢怒而:連詞,表轉折

  函谷舉舉:攻占。本句為被動句

  可憐焦土可憐:可惜

  族秦者族:滅族

  使六國各愛其人使:假使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以……為鑒,意動用法

  (1)詞類活用

  1、可憐焦土名詞作動詞,變成焦土

  (2)古今異義

  1、可憐焦土古義:可惜;今義:值得同情,憐憫;

  (3)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舉被動句

  2、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狀語后置

  3、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判斷句式

  第四段翻譯:

  唉!滅掉六國的,是六國自己,并不是秦國。使秦宗族滅亡的是秦統治者本身,而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假使六國諸侯各自愛護他們的百姓,那么就能夠抵抗強秦;如果秦能夠愛護六國的百姓,那么就可以從二世、三世以至傳到萬世一直作君王,誰使他們被滅族呢?秦王朝的統治者來不及哀嘆自己,而只有后人去哀嘆它的滅亡;然而后人為他們哀嘆,卻不以他們的滅亡為教訓,也會使他的后代人又哀嘆他了(重蹈秦的覆轍)。

  四、歸納大意:

  1、鋪敘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2、鋪敘宮內的豪華奢靡。

  3、轉發議論,指出秦亡的必然。

  4、總結歷史教訓,諷諫唐統治者勿蹈覆轍。

  五、總結全文:本節課我們重點翻譯了課文,我們要知道文言文必須會的幾個方面,實詞、虛詞,各種句式等。

  六、作業:背誦課文。

阿房宮賦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重要文言詞語,懂得賦的特點。

  2、感受課文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像、大膽奇特的夸張特點及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3、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學習方式:

  采用文本研習的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自學指導:

  一、作家作品與時代背景

  1、背景

  《阿房宮賦》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本賦表面上寫秦因營造阿房宮,揮霍奢靡,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勸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亡的覆轍。

  2、解題

  “阿房宮”是秦始皇在渭南營造的宮殿。“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遺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這是一篇借古諷今的賦體散文,“賦”作為一種文體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賦體以楚辭為濫觴,至荀況始有定名。它出現于戰國后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是賦的淵源。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關于賦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鋪采摛文指賦的形貌。

  3、作者

  杜牧,字牧之,出身名門,26歲中進士,曾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官至中書舍人,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后世因稱他“杜樊川”。杜牧詩歌創作成就突出,其以清麗自然的詩風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人們將他和杜甫相比,因而稱之為“小杜”;他又和李商隱同時代且齊名被人們合稱為“小李杜”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這樣的作品,歷代被人們視為“文賦”的'初期典范之作。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著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一卷,《別集》一卷。

  二、基礎積累

  1、識記字詞

  縵回(  )椒蘭(  )轆轆(  )剽掠(  )鼎鐺(  )

  迤邐(  )錙銖(  )橫檻(  )嘔啞(  )參差(  )

  囷囷(  )鬟(  )杳不知(  )架梁之椽(  )不霽何虹(  )

  在庾之粟粒(  )盡態極妍(  )妃嬪媵嬙(  )(  )(  )(  )

  2、對下列各句中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縵:縈繞。

  B、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杳:遙遠。

  C、一肌一容,盡態極妍妍:美麗。

  D、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以……為借鑒。

  3、對下列句中劃線詞,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

  ②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③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

  ④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4、下列句中劃線的詞,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B、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

  C、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D、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

  5、下列句中劃線詞活用情況不同的—項是( )

  A、于其身也,則恥師焉B、襟三江而帶五湖

  C、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6、翻譯下列句子。

  (1)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活動設計:

  結合注解利用工具書疏通全文,并整理出重點字詞,同時將疑點劃出,以備質疑。

  1、古今異義

  走鉤心斗角氣候落可憐經營精英

  2、一詞多義

  一使愛取之焉而夫

  3、詞類活用

  北西腰縵蜂房水渦輦龍虹鼎玉金珠鐺石珠礫朝夜炬族盡鑒收藏經營暖冷一

  4、文言句式

  判斷句賓語前置句介詞結構后置句被動句省略句

  5、固定句式

  奈何嗟乎足以

阿房宮賦教案4

  1.關于阿房宮

  秦始皇在兼并六國的過程中,每攻滅一國之后,即令繪制該國宮殿的圖樣,在咸陽北阪及涇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國宮殿。全國統一后,他又進一步加以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宮殿群。但他并不以此為滿足,從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規模更為宏偉的朝宮在渭南破土動工了。動工不到兩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遠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項羽燒毀。完成的這一部分,就是被歷代文人墨客所傾倒的阿房宮。這座宮殿規制極為宏大:東西寬五百步,南北長五十丈,其上可坐萬人,其下可以豎立五丈的大旗。據《三輔黃圖》:“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離宮別館,樓堂亭閣,彌山跨谷,逶迤相屬,工程之浩大,可謂前無古人。而僅僅六年之后,隨著不可一世的秦帝國的破滅,壯闊恢宏的阿房宮也被焚毀,從此,阿房宮的興滅就同秦王朝的興亡聯系在一起,成為人們議論的話題。詩人杜牧也加入到這一傳統的議論中來,《阿房宮賦》便是他的一篇著名的史論。

  2.關于“賦”

  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并稱。賦,文體名。它是先秦詩歌派生出的一種文體,“賦”的名稱據說起于戰國時趙人荀卿的《賦篇》,到了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講究文采、韻節,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最早的賦出現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稱為“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實際上是詩與賦之間的過渡,又稱為“騷賦”,到了漢代,賦的體制便正式確立,稱為“辭賦”,漢賦規模宏大,以鋪敘事物見長,繼承了楚辭形式上的特點而更多采用了散文的手法。魏晉以后,賦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向律體,謂之“律賦”。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賦,別創一格。稱之為“文賦”。(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短賦”、“騷賦”、辭賦”、“駢賦”、“律賦”、“文賦”),賦在形式上注重鋪陳排比對偶夸張,詞藻華麗,講究聲韻,形式上介于韻文散文之間,內容多為宮苑游獵,篇末作一些諷諭,被稱為“勸百而諷一”。著名的賦有東漢張衡的《二京賦》,三國時王粲的《登樓賦》、西晉左思的《三都賦》、唐杜牧的《阿房宮賦》,宋蘇軾的兩篇《赤壁賦》等。

  順便提到,“賦”雖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但今人亦喜襲用。因為“賦”具有借景抒情鋪敘風物,托物言志的特點,人們往往借它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的標題,即把“賦”字放在所要抒寫的事物名稱后面以表示一種文章風格。如《茶花賦》、《秋色賦》等,這里的“賦”顯然只是“贊”“頌”的意味。現代散文的“賦”和古代的“賦”差別很大,它們在形式上很少有相同之處。、

  3.“辭人之賦”和“詩人之賦”

  漢代的揚雄在《法言吾子》中提出了“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著名論斷。揚雄認為賦的共同特點是詞彩華麗,而在內容上卻有著“則”與“淫”的區別。他把片面追求形式的賦稱為“辭人之賦”,其特點是雕繪鋪陳的泛濫(淫);把注重社會內容、有諷諫意義的賦稱為“詩人之賦”,其特點是符合儒家的詩教原則。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杜牧這篇借阿房宮的興滅,諷喻唐最高統治者的賦則是典型的“詩人之賦”,它在“麗”的同時,也體現了“則”的精神。在晚唐,做到這一點也是非常不易的。晚唐律賦中,不乏詠古傷今之作。但這種賦大都是抒發思古之幽情,沒有更多的影射社會現實的內容,因而只能名噪一時。而杜牧這篇《阿房宮賦》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正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

  (二)寫作背景

  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這時的中國,藩鎮割據,擁兵自重,宦官專權,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搖搖欲墜。當時的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獵,追求聲色犬馬。為了一己的享受,他窮奢極欲,大興土木,生活放縱,不理朝政。本文的作者杜牧,時年僅23歲,他有感于當時的政局,寫下了這篇《阿房宮賦》。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就曾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這篇的賦體散文,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示,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三)課文分析

  第一段,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作者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言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開篇先用四個三字短句領起,音節緊湊,氣勢不凡,達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這十二個字,既寫出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了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語言簡練到不能刪削分毫的程度,筆力千鈞。接下來從全景到本體構筑,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勾勒出阿房宮占地廣闊、凌云蔽日的宏偉氣勢,給人一個總體的印象。“驪山北構而西折”四句,寫阿房宮是依著山勢、就著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以下由寫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宮墻”,自然地過渡到寫阿房宮的建筑特點。其中實寫了樓閣、廊檐,描繪得細致入微;虛寫了長橋、復道,想象得神奇瑰麗,然后用夸張和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宮“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的怪現象,陪襯出它的宏大寬廣。

  第二段,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為下文的議論設伏。

  先寫“妃殯媵嬙”的由來,說明是“六王畢,四海一”的結果,照應篇首。作者一連用了“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等六組排比句式,寫宮人梳妝打扮、“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的凄慘生活。鏡如明星,鬟如綠云,“棄脂”漲渭水,焚椒蘭成煙霧……這些生動的描寫,既表現了宮女命運的悲慘,也揭示了勢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燕趙之收藏”以下,由寫人的被欺導轉而寫物的被踐踏。在這里,原來六國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塊、鐵鍋一樣堆棄著,“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寫轉為議論,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發為感嘆,對比人心事理,指出“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進而質問道:“奈何取之盡輜銖,用之如泥沙?”接著,用了六組“使……多于……”的比喻句排比,盡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經過重重鋪墊,筆鋒一轉,讓“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驕固”的統治者進行較量,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作者連續慨嘆,情不能禁。“嗚呼”之后提出論點,闡明興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論據,指出愛民與長治久安的息息相關。最后,用“后人”的委婉稱謂,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意味深長。

  總結:

  1.內容:

  《阿房宮賦》膾炙人口,曾得到“古來之賦此為第一”的崇高評價。賦,它講究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賦的主要特點在于鋪陳事物。因此,它對于事物的描寫總是淋漓盡致,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

  寫建筑,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

  賦的結尾部分則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刺之意。本文亦具有這個特點,前兩段描寫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作者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后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附板書《阿房宮賦》杜牧

  課文重點圖解:宮殿→美人→財寶

  ↓

  托物(基礎)

  ↓

  (秦)驕奢亡國→ ↓ →(唐)勿蹈覆轍

  言志(目的)

  寫作意圖:借阿房宮的興滅,寄托對統治者的諷喻。(文章表面寫秦因營造阿房宮,揮霍奢靡,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借古諷今,意在規勸唐敬宗李湛不可淫奢極欲,重蹈秦之覆轍。)

  2.形式:文章為了鋪敘其事,運用的語言也是相當精美的。它時而用對偶排比,句式整齊,音調鏗鏘,聲韻和美,節奏明快。時而駢散兼行,長短急徐,錯落有致,顯得文氣走動,通達流暢。總之,〈阿房宮賦〉文辭華美,想象豐富,氣勢宏偉,既有激情,又蘊深意,令人感動,發人深思,堪稱“文人之賦”。

  (四)、寫作特點

  1.想象、比喻與夸張

  阿房宮毀于戰火,其形制如何,早已無人能夠說清,《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見“有關資料”霍松林的《〈阿房宮賦〉鑒賞》引文)也不很詳。這給寫“阿房宮”造成了困難,也給作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空間。可以說,杜牧在這篇賦中藝術地再造了阿房宮。無論是對樓閣廊檐的工筆細刻,還是對長橋復道的潑墨揮灑,都是出自想象。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給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帶動人沿著他開辟的路徑走下去,在頭腦中活現當年這座宮殿的盛況。這種效果的取得,和本文運用生動的比喻、大膽的夸張有直接關系。

  我個人認為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所以它的文學色彩更濃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寫、鋪陳、夸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所以《阿房宮賦》前三小節不拘于具體的“現實和真實”,而是發揮想象和聯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荒淫。而我們之前《過秦論》嚴格說應是一篇史論,它應以史為依據、基礎,所以應集中更多的筆墨來陳述、記敘相關的歷史史實,再在史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2.描寫、鋪排與議論

  從整體結構來看,本文前兩段以描寫為主,后兩段以議論為主。前面的描寫是為后面的議論作鋪墊的。但是,無論描寫還是議論,都大量采用了鋪排的手法,敘事言情,極盡其致,氣勢奪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寫中鋪排的例子,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一段;議論中鋪排的例子,如結尾一段的正反述說。這固然是賦體的傳統寫法,但值得稱道的是杜牧沒有像編類書一樣堆砌相同詞語,寫得不繁縟冗雜,而是恰到好處。

  3.駢句散行,錯落有致

  本文發揮了駢文的某些長處,如鋪排、對偶、押韻等,如第二段對秦宮人膾炙人口的描寫和第四段羅列秦的紛奢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相關罪證。但也大量使用單句散行,增強表現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六個四字句后,接以“盤盤焉,困困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一個散行的長句。這樣,句子整散結合,長短不拘,節奏鮮明,更富于表現力。

阿房宮賦教案5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賦的特點。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三)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二、難點、重點解析

  (一)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問題,可參見自讀提示。《阿房宮賦》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貪好聲色,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為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王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后人復哀后人也”的結局。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后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余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欲紛奢,以致眾叛親離。

  三層(余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后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二層(余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三)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他強調思想內容的重要性,認為形式要為內容服務。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1段鋪陳阿房宮的宏偉壯麗。第2段敘寫官中美女之眾,珍寶之多。第3段夾敘夾議,點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亡秦。第4段轉入議論,進一步指出: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愛民。篇末4句言簡意賅,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后人,如不以歷史為鑒,還會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后人”是全文主旨。聯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所說的“寶歷(唐敬宗的年號——5;者)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后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四)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筑,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后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五)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筑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筑的?為什么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復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筑之外觀。接著,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筑內部。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后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把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復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豐姿盛態就顯現于讀者眼前。

  (六)在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

  分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燦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為強烈。“綠云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夸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夸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夸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開鏡、梳摸、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啟下文。所以,作者緊接著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大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著意鋪陳夸張,但所有的鋪敘又都為后文的議論張本,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一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一斑。

  (七)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為什么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里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現代文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釋“值得憐憫”外,還有可愛、可惜的意思。這里的“可憐”解釋為“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里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沖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為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為安。歷史興亡,激蕩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壬朝毀于一旦令人可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于言表。辭賦不同于論文,許多地方并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八)文章語言精煉,而含意豐富。試舉例說明。

  分析:本文起筆就不同凡響。(古文觀止)編者的評語是:“起四語。只十二字,便將始皇統一以后縱心溢志寫盡,真突兀可喜。”開頭兩句,寫六國覆滅,由秦一統天下。形似泛泛敘事,實則為下文伏脈:“六王”為何會“畢”?“四海”為何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開始總結歷史教訓的。后兩句,說伐盡蜀山林木,才將阿房宮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規模浩大,蘊含著更為深廣的社會內容。李白有詩云: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運往關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經多少艱難險阻,作者沒有細說但讀者自可想見。而要建成如此奇偉之宮室,伐木運木只是一項工程。統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濫用民力,勢必釀成嚴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縱心溢志”,“驕奢淫逸”,正是取禍之由。起首4句,不僅氣魄宏大,且含意深廣,耐人尋味。從語言上看,兩兩對偶,各各押韻(全押仄聲韻),音調急促有力,確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簡意深之處并不少見。又如第2段寫秦人揮金如土,用“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字,構成4個比喻。一面是揮霍無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處鋪敘也為下文生發議論奠定基礎。作者錘字煉句皆有所指,這些地方宜深入體會,認真學習。

  (九)杜牧寫這篇賦,既然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借以諷諫時弊,為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

  分析: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為借鑒;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為鋪墊。六國何以會滅?賦中說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可見,六國滅亡,是不能愛民的結果。從何看出六國之不愛民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秦之珍寶”(財富之代稱),來自六國;六國之珍寶取自百姓,統治者為滿足奢華生活之需要,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六王”因不愛民而“畢”其統治;秦如吸取教訓,“復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

  (十)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六國論》、《過秦論》在寫法上與本文的異同。

  分析:賦是介于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所以它的文學色彩更濃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寫、鋪陳、夸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所以《阿房宮賦》前三小節不拘于具體的“現實和真實”,而是發揮想象和聯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荒淫。《過秦論》和《六國論》嚴格說應是一篇史論,它應以史為依據、基礎,所以應集中更多的筆墨來陳述、記敘相關的歷史史實,再在史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解題。

  這一內容,主要由教師來做。具體進程是:先指名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和注釋①解題;學生解題后,教師補充,接著范讀;最后宣布自讀的要求和步驟。

  關于解題的補充:

  杜牧,不但是晚唐時期杰出的詩人,“賦”和古文也都堪稱大家。在詩歌方面,人稱他為“小杜”,以別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與李商隱并稱,稱“小李杜”。他的古文頗多針貶時事的作品,“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四庫全書總目》)。他對“賦”這種文體的發展,也有著卓越的貢獻。唐宋古文運動興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寫作方法作賦,使之由駢驪趨向散文化,稱為“文賦”以區別于六朝的“駢賦”和唐代用來科考取士的“律賦”。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就是這樣的作品之一,歷來被人們視為“文賦”的初期典范之作。

  “阿房宮”的“呵房”舊讀“婀旁”(為ēpáng)。為什么叫“阿房”?一說是地名或山名,遺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說因宮殿的“四阿”(屋蓋四角彎曲處)造得寬闊得名,“房”同“旁”,寬廣的意思。但據《史記》記載,似以前說為是。《史記·秦始皇本紀》對“阿房宮”的記載是很簡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陽城小人多,舊建宮廷不夠大,決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興建大規模的宮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東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萬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邊馳道修成閣道,直抵終南山,山巔是高聳的宮闕(宮殿正門),再從宮闕興修復道(上下兩層的通道),渡過渭水,直達咸陽。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滅亡都沒完成。杜牧的《阿房宮賦》就得在上述記載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寫成的。作“賦”時他僅23歲,作“賦”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訓來規諫唐敬宗。敬宗李湛16歲時繼位為君,一為君就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沉灑于聲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殺害,可見這篇“賦”在當時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二)指導學生自讀。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的字義是鋪述,這種文體的特征是“鋪采漓(ch,舒展)文,體物寫志”(劉勰語),也就是要運用鋪陳夸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用新奇美麗的辭藻來描摹事物(體物),抒寫情志。我們初次接觸這種文體,尤應抓住這個特點來研讀課文。即不但要像讀別的文言文那樣準確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樣運用鋪陳夸飾的手法,華美的文辭來“體物寫志”的。自讀的步驟是:

  第一步:反復研讀“體物”部分,即課文1、2兩段。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讀背誦。

  第二步:比較細致地研讀課文的“寫志”部分,即3、4兩段,弄清它與前一部分的相輔相成的關系。

  第三步:通讀全文,對文體特征、表現手法、思想內容進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練習”四、五、六等詞語、句法題。

  1.指導自讀課文1、2兩段。

  要求反復研讀三遍。具體進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仔細自讀,著重點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讀完后,教師對一些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進行點撥;第二遍,借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著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讀完后,教師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三遍,借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著重點是通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美和驕散兼行的和諧韻律,讀完后,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三題。

  關于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的點撥。

  重點詞語:

  “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是沒有文來的帛,又通“慢”,“慢”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注釋為“索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注釋為“久”,是“遲緩”義的引申。“回”,注釋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它的本義是“轉”、“掉轉”(“回車叱牛牽向北”),引申義有“旋轉、回旋”(“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轉、返回”(“碧水東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燈重開宴”),等等,要仔細分辨。

  “鉤心斗角”——課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義,與現在用作成語的意思有別。在文言中也常用來指寫作中的巧思,如:“近時詩家詠物,鉤心斗角,有突過前人者”。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注釋為“座”、“所”是由“院落”義引申為建筑單位的量詞。

  “妃嬪媵嬙”——“嬪”(pín)和“嬙”都是宮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與“妃、嬪、嬙”并列,是用來足成四音節詞語。

  “輦來于秦”——“輦(niǎn)”,本義是手挽的車,秦、漢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車,這里用作動詞。

  “盡態極妍”——這里的“盡”和“極”是互文,都是“盡量、極力”的意思。整個詞語是指用盡心思使姿態美好,用盡一切辦法使容顏妍麗的意思。按“盡”,《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掌握的實詞,本義是“空、沒有了”(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引申義有“完全、全都”(秦地可盡王也)、“盡量、盡可能”、“到盡頭、到頂點”(林盡水源)、“死”(轉側床頭,惟思自盡),等等,要仔細分辨。

  疑難語句: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這兩句歷來解說紛簇,但都難令人滿意。由“暖響”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覺,由“冷袖”引起“風雨凄凄”的感覺,這是一種“通感”的現象,這樣來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為什么用“冷”來形容?聯系下句看為什么會“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有人回答第一個問題,說用“冷袖”,是因為古人常用“舞袖”來詠“雪”,或用“雪”來“舞袖”,如:“舞袖回雪,歌聲遏云”(舒元輿詩句);“據似飛燕,袖如回雪”(張衡詩句)。這很有道理,但聯系下句看,仍難說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臺”、“舞殿”和“暖”、“響”,實際上均為互文見義,寫“歌”時同時包括“舞”,寫“舞”同時兼指“歌”。后一句的“氣候”,不是現代漢語的“氣候”,在古代常用來指“節令”,或用來指環境氣氛(均見《辭海》)。這兩句合起來,意謂:在一個宮中,正在演奏歡快的歌舞,在另一宮內,則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這就給人一種“在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節令不同或環境氣氛有異的感覺。

  “綠云擾擾,梳曉鬟也”——這一句,課本無注。“綠云”,比喻頭發黑而密,古人常用它來代指婦女的美發;“擾擾”,這里是“鐐繞”的意思;“曉鬟”指“晨妝”,“鬟”是一種環狀發髻。為什么用“綠”來形容頭發,因為古代訓詁學有一條輾轉相訓(解釋)的原則,“綠”與“青”、“黑”可以輾轉相訓。“綠嶂百重,青川萬轉”(吳均句),“綠”和“青”是同一種顏色。不用“青云”,而用“綠云”,能給人一種更美的色感。

  關于“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的解答:

  先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解答:

  ①兩段分別從哪一方面描寫阿房宮?

  ②兩方面又各從哪些方面鋪陳夸飾?目的是什么?

  ③從思路看,這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簡答后,教師點撥。兩段分別寫宮殿建筑、宮內生活兩個方面。寫宮殿建筑,所鋪陳夸飾的一些方面,是要極力寫出亡秦統治者所追求的,是規模的宏大壯偉,樓閣廊檐的精妙密集,長橋復道的美麗冥迷,歌臺舞榭的繁多美盛,而這一切,是不惜傾“六王”的財富,“四海”的人力、物力來興建的,可見他們“紛奢”到了什么程度。寫宮內生活,主要寫宮人,其次寫珍寶。寫宮人,所鋪陳夸飾的,是要突出她們來源之眾廣,生活之空虛,命運之悲慘,來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惡到了什么程度;寫珍寶,所鋪陳夸飾的,是要突出秦皇奢糜的罪惡到了什么程度。這兩段屬于“體物”部分,是后面議論部分的基礎,它的作用,是為秦皇荒淫奢靡自取滅亡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預作鋪墊,給讀者以充分、具體、形象的感受。

  關于這兩段的押韻情況。

  先提示兩點:①基本上按上面兩段內的層次(即提綱所列要求要點)押韻,其所以不完全按層次用韻,是因為還須兼顧駢散結合相比喻、排比的運用等具體情況;②所用韻腳依據的是中古音韻,不是明、清以來的音韻,和現代語音更有區別;押韻的方法也和律、絕句詩不同,不是一韻到底,而是中途轉韻。

  具體用韻情況如下:

  第1段:“畢、一、兀、出、日”押韻;“陽、墻”押韻;“閣、啄、角、落”押韻;“龍、虹、東、融”押韻;“凄、齊”押韻。

  第2段:“孫、秦、人”押韻;“妍、蔫、年”押韻;“營、英”押韻;“年、山、間”押韻;“石、礫、惜”押韻。中間“明星熒熒”至“查不知其所之也”六個分句是一組排比句,迭用“也”字代韻,增強了排比一氣呵成的氣勢。

  關于“思考和練習”第三題的解答:

  教師的點撥應和朗讀結合起來。先點明這一段(即第2段)是全文中寫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賦”特色的一段文字。從內容上看,作者從“宮人”、“珍寶”兩方面對秦皇荒淫奢靡進行了充分的鋪陳夸張的描繪。這種鋪陳夸張的手法,表現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駢文的四言句式(駢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兩種句式),但又不像駢文那樣講究嚴格的對仗,句與句間只有跳躍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脈,一氣貫通,文意鮮明,有時又參用純散文句法,如虛詞“也”、“焉”的運用和用少量長句來收束鋪陳,加上靈活的用韻、換韻,這就使語句既具駢文的鏗鏘音調,又使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具有散文靈動多變的特點。表現在修辭上,不但用語凝練,而且靈活,綜合地運用了排比、夸張、比喻等修辭方法,特別是用“明星”來比喻妝鏡的繁、多,用“綠云”來比喻頭發的美感,用“煙橫霧斜”來喻指香煙的濃郁,不但奇特新穎,而且能給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辭、押辭、押韻等方面靈活運用的特色,全段文字雖極力鋪陳,卻不顯得枯燥;雖極力夸飾,卻不顯得浮靡,有著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反復誦讀,就會體舍到作者運筆行文的美妙。

  2.指導自讀課文3、4兩段。

  這兩段難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讀。具體進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讀,讀完后教師提出若干詞語、文句來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并略作點撥;第二遍,默讀、輕聲朗讀、斷續朗讀均可,邊讀邊體味結構思路和表現手法,讀前教師提示用韻情況,讀后教師提出若干問題要求學生解答,并略作點撥。

  關于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

  “錙銖”、“庾”、“九土”、“獨夫”、“舉”、“族”——這些詞語,文言中常用,課本中均有注釋,要牢牢記住。其中“錙銖”、“庾”要注意寫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國,源出《尚書》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為九州的記載。“獨夫”,語出《孟子》,特指眾叛親離的殘暴君主;“族”,作“滅族”解,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嚴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嘗不這樣。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紛奢”合用,指豪華、奢侈。“念”,顧念。按“念”,《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思念”,引申為“念頭、想法”、“惦念顧念”等,這兩句是緊承上句具體說明。

  “南畝”——即“田畝”。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注家謂古時農田多在南面向陽之處,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畝”代指“田畝”。

  “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條。注意“椽”的讀音和寫法。

  “管弦嘔啞”——“管弦”,管樂器和弦樂器的合稱,古詩文中常用來代指音樂。“嘔啞”,形容樂聲嘈雜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暇”的本義是“閑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哀”,哀嘆、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注意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為“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嘆、悲悼”。4個“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個“后人”是指另三個“后人”更后的人。后一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為鑒戒,將使更后的人來哀嘆他的自取滅亡。

  關于這兩段的押韻情況:

  第3段:“奢、家、沙”押韻;“女、縷、語”押韻、“怒、固”押韻;“舉、炬、土”押韻。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韻。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賦”特色的一段文字。從內容上看,作者從“宮人”、“珍寶”兩方面對秦皇荒淫奢靡進行了充分的鋪陳夸張的描繪。這種鋪陳夸張的手法,表現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駢文的四言句式(駢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兩種句式),但又不像駢文那樣講究嚴格的對仗,句與句間只有跳躍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脈,一氣貫通,文意鮮明,有時又參用純散文句法,如虛詞“也”、“焉”的運用和用少量長句來收束鋪陳,加上靈活的用韻、換韻,這就使語句既具駢文的鏗鏘音調,又使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具有散文靈動多變的特點。表現在修辭上,不但用語凝練,而且靈活,綜合地運用了排比、夸張、比喻等修辭方法,特別是用“明星”來比喻妝鏡的繁、多,用“綠云”來比喻頭發的美感,用“煙橫霧斜”來喻指香煙的濃郁,不但奇特新穎,而且能給人以充分的美感。

  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辭、押辭、押韻等方面靈活運用的特色,全段文字雖極力鋪陳,卻不顯得枯燥;雖極力夸飾,卻不顯得浮靡,有著強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反復誦讀,就會體會到作者運筆行文的美妙。

  2.指導自讀課文3、4兩段。

  這兩段難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讀。具體進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讀,讀完后教師提出若干詞語、文句來考查學生的理解情況,并略作點撥;第二遍,默讀、輕聲朗讀、斷續朗讀均可,邊讀邊體味結構思路和表現手法,讀前教師提示用韻情況,讀后教師提出若干問題要求學生解答,并略作點撥。

  關于詞語、文句的考查和點撥:

  “錙銖”、“庾”、“九土”、“獨夫”、“舉”、“族”——這些詞語,文言中常用,課本中均有注釋,要牢牢記住。其中“錙銖”、“庾”要注意寫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國,源出《尚書》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為九州的記載。“獨夫”,語出《孟子》,特指眾叛親離的殘暴君主;“族”,作“滅族”解,是封建時代的一種嚴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嘗不這樣。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紛”,多;“紛奢”合用,指豪華、奢侈。“念”,顧念。按“念”,《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思念”,引申為“念頭、想法”、“惦念顧念”等,這兩句是緊承上句具體說明。

  “南畝”——即“田畝”。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注家謂古時農田多在南面向陽之處,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畝”代指“田畝”。

  “架梁之椽(chuá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條。注意“椽”的讀音和寫法。

  “管弦嘔啞”——“管弦”,管樂器和弦樂器的合稱,古詩文中常用來代指音樂。“嘔啞”,形容樂聲嘈雜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暇”的本義是“閑空”,文言中常用“不暇”來表示“來不及”。“哀”,哀嘆、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注意掌握的實詞,本義是“悲哀、悲傷”,引申為“憐憫、同情”(“君將哀而生之乎”)、“哀嘆、悲悼”。4個“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個“后人”是指另三個“后人”更后的人。后一個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為鑒戒,將使更后的人來哀嘆他的自取滅亡。

  關于這兩段的押韻情況:

  第3段:“奢、家、沙”押韻;“女、縷、語”押韻、“怒、固”押韻;“舉、炬、土”押韻。

  第4段:“人、秦(拒秦)、人、君”押韻。

  關于思路、手法的理解情況考查:

  先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簡答,然后教師點撥。簡答和點撥,三言兩語點明即可,不要過多闡析,要留給各個學生自己思索的余地。

  問題;(1)兩段議論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兩段間的邏輯關系是怎樣的?

  (2)兩段的表現手法有什么區別?為什么寫法不同?

  (3)第2段是怎樣緊承上兩段的?句法和表現手法有何異同?

  明確:(l)第3段側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導致農民起義,阿房宮毀滅;第4段側重揭示秦與六國自取滅亡的教訓,諷勸“后人”要引為鑒戒。后一段是對前一段的拓展、推論。

  (2)第3段的表現手法是夾敘夾議,重點仍在鋪敘,但以議論為框架、脈絡;第4段則純為演繹、推斷。兩段之間,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鋪墊,不采用鋪陳的方法淋漓盡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寫就成贅疣,話說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嘆。

  (3)第3段用“嗟乎”緊承上兩段的鋪敘,轉入對秦亡教訓的議論,并領起后文一嘆再嘆的筆調。這一段,同前兩段一樣,也運用了駢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鋪陳、夸張,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筆法更多,散文的氣脈更足,“文賦”的特點更為鮮明。

  3.指導通讀全文,歸納、拓展。

  關于思想內容。

  提問: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與《過秦論》、《六國論》比較,三篇有何共同特點,各篇立論的獨創性表現在哪里?

  點撥: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過阿房宮營建的極盡豪華,宮內生活的荒淫奢靡,對人民殘酷壓榨的鋪陳描繪,揭示秦皇的自取滅亡,諷喻當朝切勿重蹈覆轍。三篇的共同特點是,都以秦與六國的興亡為論題,都針對當時朝政有為而發,規勸當朝要引為鑒戒。各篇立論的獨創性是:①賈誼論秦亡,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攻取天下,當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憑暴力,把人民當敵人對待,那就使自己處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獨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這議論非常精到深刻,以后歷代的興亡,都證明了賈誼的卓識遠見。②蘇洵《六國論》立論的獨創性,表現在作者沒有像舊時代許多作家那樣,總是從鞭撻強秦暴行的角度立論,而是第一次從“六國破滅”的內部因素的角度來立論,對內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外交、軍事諸方面,而且處處顯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③《阿房宮賦》是一篇“賦”,但議論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說是用賦體的形式來寫論文,這寫法本身就具獨創性;其次,它的獨創性還表現在作者是選擇一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作為立論的角度,把阿房宮作為秦皇驕奢淫逸的象征,作為秦皇壓榨人民的見證,作為秦王朝覆滅的標志,這種立論方式更是獨具特色的。

  〖小資料〗

  (一)重點內容圖解。

  (二)文體介紹。

  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并稱。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前者是賦的遠源,后者是賦的近源。其體始于戰國時趙國人荀卿的《賦篇》,至漢代形成固定的、獨立的文體。漢賦多鴻篇巨制,多四言句式,雜以散句。漢末出現了抒情小賦,但很快被六朝的“駢賦”所代替,駢賦往往用四字對或六字對。至唐宋時又發展為“律賦”,在篇幅、格律、對仗上要求更高。在晚唐時的古文運動的影響下,賦又發展為“文賦”,它句式參差,押韻比較隨便,重視清新流暢,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一篇文賦。

  賦在結構上一般可分為三個部分,前面有序,說明作賦的緣由,用不押韻的散文或駢體文;中間是賦的本身;后面有“亂”或“訊”的部分,對全篇作小結。

  在形式上,賦字數不限,但以四、六言為主。至于賦的作用,班固說:“或以抒下而通諷喻,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也就是說,賦的作用是用來表達人民的愿望,諷喻政寧。借景抒情,鋪敘風物,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顯志,以寄諷喻之意是它的寫作特點。

  賦,作為一種文學樣式,是西漢時文人將屈原、宋玉等所運用的、作為長江流域文化代表之一的《離騷》式詩體加以改造,向散文方向發展而形成的。“麗詞雅義,符采相勝”(《文心雕龍·詮賦》),洋洋灑灑,極盡鋪陳之能享。賦在其后不同時代的發展中,從古賦到徘賦到律賦到文賦,形式上不管怎么變革,卻始終沿著散文化的軌道行進,并沒有回到詩的故鄉。說“賦者古詩之流”,只有在說明賦還保留著某些騷體詩的外部形式特點時才算是正確的,若是用以說明賦是詩的一個支派,那就是大謬特謬了。詩,總是喜歡借助跨度極大的跳躍,行蹤飄忽飛騰,在廣闊的立體空間里上天入地,展開想象和聯想,時刻為感情尋找著形象。賦,則不然,它與一般的散文并無二致,都是在一個平面上慢走快奔,在展開其敘述、描寫、議論時,邏輯嚴密,順序銜接,脈絡連貫,+分注重文章的說服力量。而說服力量的達到,往往具體表現為對文章氣勢的追求。“以賦視詩,較若紛至沓來,氣猛氣惡”。清人劉熙載在他的《藝概》中揭示出賦和詩在對氣勢要求上的這種不同點,可謂一矢中的。

  ——竹亦青《〈阿房宮賦〉的生命力》

  (三)名家評析。

  這篇文章的一開頭就很不平幾,請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壓頂。讀了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難》的開端。想一想,如呆取消了這四個句子,直接以描繪開始,那不但使人覺得平板無力,對于這篇賦的意義也會有所損減。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費過何等的匠心,才錘煉出這十二個字。

  這四句話,頭兩句寫出了秦帝國統一天下的氣概,接下的兩句寫的是阿房宮的宏偉規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義銜接,但兩句又各自獨立。氣魄多么雄偉,意義多么重大!時代的形勢,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齊躍然而出。這里面隱含著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諷刺。

  這四句是帽子,扣得緊緊的,然而卷軸展開了宏偉壯麗的畫圖。規模這么大的一座宮殿,怎樣去寫它,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類似“宏偉”、“壯麗”、“巍峨”、“高聳”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給人一個具體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細描繪,又難免繁瑣,失之于羅列現象。《阿房宮賦》作者的藝術概括力就從這里表現出來。他既不作自然主義的鋪陳,又不流于空疏,筆墨不多,卻把阿房宮的形象、規模、氣魄通過具體描寫表現了出來,給讀者一個鮮明突出的印象。請看他的描寫是如何的壯麗:“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這是概括全貌的寫法,讀者會從這六句中,想象到這座宮殿的高度和它幅員之廣大。先給人一個雄偉的感覺,然后作者就展開具體的描寫,參差錯落,用十個句子寫出了阿房宮里樓閣之勝:“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接下去,作者憑他的如椽大筆,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極盡描繪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兩句連接,一連寫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穎,音調鏗鏘,就像流著的泉水一樣淙淙作響。在這里,作者分別用兩句話狀寫一個景,而寫法又都是第一句寫實,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來寫,以加強第一句的印象。最后兩句還以感嘆抒情的意味對前四句作了一個小結。再往下當我們讀到“歌臺暖響……而氣侯不齊”這樣的一些句予的時候,詩情畫意,音樂之美,一齊涌來,令人心胸開闊,榆神爽快,忍不住耍為它拍手叫好。

  ——臧克家《詩人之賦——讀杜牧的〈阿房宮賦〉》

  (四)譯文。

  六國覆滅,天下統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于是造起了阿房宮。(它)占地三百余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阿房宮)從驪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渭水、樊川)兩條河流,滔滔地流入宮墻。五步一座高樓,+步一座亭閣;走廊曲折如寬帶回環,屋檐翹起似高鳥啄食;(這些樓閣)各隨地勢而建,座座通連、檐角交錯。盤扭回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渦,矗立著,不知它們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龍一般,可是,)沒有云彩,怎(會有)蚊龍(騰空)?復道橫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過天晴,怎(會有)虹霓(凌空)?(樓閣)高低錯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東。臺上歌聲溫潤,洋溢著春天般的歡樂;殿中舞袖飄拂,充滿著風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紛繁不斷,歡樂悲戚叢生)一天之內,同一座宮殿之中,(讓人感到)寒暖不均,氣候不同。

  六國的妃嬪宮女,諸侯們的公主、孫女,辭別了(自己國家的)摟閣宮殿,被輦車送到西秦。(她們)日夜彈唱,成了秦皇的后宮之人。(光如)明星閃亮,原來是(宮人們)打開了梳妝鏡;(色似)烏云紛擾,原來是(宮人們)一早梳理發鬢;渭水漲起了一層油膩,原來是(宮人們)潑掉的漂滿粉脂的洗臉水;煙霧彌漫,原來是(宮人們)點燃椒蘭香料在香鼎。疾雷忽然震響,原來是(皇上的)宮車馳過;輾輾車聲越聽越遠,無影無聲,不知它駛向什么地方。(宮人們)任何一處肌膚,任何一種姿態,都極盡嬌艷美麗,(她們)久久地佇立等待,盼望著(皇上)幸臨,得到(皇上)的寵愛;(可是,)有的宮人三十六年從未見到過(皇上)的身影。燕國趙國收藏的珠玉,韓國魏國聚斂的金銀,齊國楚國的瑰寶奇珍,多少代,多少年,從(本國)百姓那里劫掠而來,堆積如山;一旦(國家滅亡)不能再占有,統統運進了阿房宮中,于是,把寶鼎視為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視同土塊,把珍珠看成石子,隨地丟棄,秦人看著這些寶物并不怎么愛惜。

  唉!一個人的心思,也是千萬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奏統治者嗜好繁華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顧念自己的家。為什么搜刮(百姓的財物)一點都不放過,揮霍起來卻像泥沙一樣隨便呢?(甚至)讓支承屋梁的柱子,比農田里的農夫還多;讓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機上的織女還多;讓(建筑物上)顆顆突出的釘頭,比糧倉里的粟粒還多;讓參差不齊的瓦縫,比全身絲綢衣服的紗線還多;直的橫的欄桿,比全國城郭的圍墻還多;嘈雜的笛聲琴聲,比鬧市里的人聲還多。(終于)致使天下人心里憋滿了憤怒,卻不敢說話。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驕橫頑固。(待到)戍邊的士兵們一聲吶喊,函谷關的天險就被攻破,(入關的)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化成了一片焦土!

  瞅!使六國滅亡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消滅秦宗族的是秦統治者本身,也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國諸侯各自愛護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夠的力量抵抗強秦;如果秦(在統一全國后)同樣能愛護六國的百姓,那么就可以從二世、三世以至傳到萬世一直作君王,誰還能滅掉(它)呢?奏王朝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哀嘆,而只有讓后代人去哀嘆它的滅亡;后代人哀嘆秦的滅亡卻不能引以為鑒,也會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嘆他(重蹈秦的覆轍)。

阿房宮賦教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2.理解課文中形象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反復朗讀,體會阿房宮賦的雄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們死活的罪惡。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今的目的。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結合寫作背景,梳理文章內容。體會阿房宮賦的雄偉。

  【難點】

  文言文修辭手法的使用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探究與合作法、情境設置法。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孟子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顛撲不破的真理:國富民強必以民為本。秦王不愛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國的事實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論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宮賦》中再次提起,為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解讀這篇賦。

  運用談話法,自然引入課題,并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課文,學生默讀全文。

  2.學生互相交流難點字詞。安排同桌互查互助。

  (三)品讀課文

  1.學習第一自然段,指定學生朗讀第一段。

  2.難點解釋

  明確:“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注釋為“縈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注釋為“久”,是“遲緩”義的引申。“回”,注釋為曲折。按“回”,它的本義是“轉”、“掉轉”(“回車叱牛牽向北”),引申義有“旋轉、回旋”(“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曲折”“回轉”(“碧水東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燈重開宴”),等等。

  3.從第一段中體會到阿房宮的規模如何?

  明確:第二句:從全景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第三四句:寫阿房宮依山水而建,突出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

  第五句:由實寫樓閣、廊檐到虛寫長橋復道。

  4.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集體齊讀第二段。

  5.難點解釋

  明確:“盡態極妍”——這里的“盡”和“極”是互文,都是“盡量、極力”的意思。整個詞語是指用盡心思使姿態美好,用盡一切辦法使容顏妍麗的意思。按“盡”,本義是“空、沒有了”(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引申義有“完全、全都”(秦地可盡王也)、“盡量、盡可能”、“到盡頭、到頂點”(林盡水源)、“死”(轉側床頭,惟思自盡),等等。

  6.第2段主要寫什么?內容可分幾層?

  明確:第2段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內容可分三層。

  第一層(從“妃嬪媵嬙”到“為秦宮人”)接上文,點出那些供秦始皇享樂的歌舞者,乃是六國的“妃嬪媵嬙,王子皇孫”。同時又回應“六王畢,四海一”說明歌舞者的由來。

  第二層(從“明星熒熒”到“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通過六組排比句,寫宮人梳妝打扮,既表現了他們的悲慘命運,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驕奢淫逸。

  第三層(從“燕趙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進而寫珍寶之富。由寫人的被欺辱轉而寫物的被踐踏。

  (四)總結文章前兩段寫作特點,體會語言

  大膽運用想象、比喻、夸張等手法。

  例如:第一段中對阿房宮的雄偉壯觀描繪得細致入微,虛寫了長橋、復道,運用想象將神奇瑰麗之景展現出來。然后用夸張和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宮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的怪現象,陪襯出它的宏大寬廣。

  (五)作業設計

  1.從文言知識和品味語言兩個方面預習3、4自然段。

  2.背誦1、2自然段。

阿房宮賦教案7

  設計指導思想

  《阿房宮賦》膾炙人口,曾得到“古來之賦此為第一”的美譽。賦的主要特點在于鋪陳事物。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在其《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賦者,鋪也,鋪采?文 , 體物寫志也。”因此,它對于事物的描寫總是淋漓盡致,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結尾部分則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托諷刺之意。“體物”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寫志”。《阿房宮賦》一二兩節屬于“體物”,三四兩節屬于“寫志”。先讓學生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志”),再去欣賞“體物”部分,更能使學生深刻理解“體物”的重要意義,從而掌握賦的特點。

  另外,如果按照傳統教法先介紹寫作背景再研究課文,學生可能不會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但如果就文中的某一相關語句而順勢拋出寫作背景,效果就好得多了。

  由于本文的文體特征,誦讀也應是學習本文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教給學生一些記憶的方法,培養他們背誦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了解賦的特點。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的罪惡。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目的。

  3.學習本文描寫和議論的作用和關系。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本文“體物”和“寫志”的各自特點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

  2.借古諷今的寫作目的。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目的。

  一、導入

  上一篇課文我們學習的是《六國論》。蘇洵在《六國論》中提出:六國滅亡的原因是賄賂秦國。六國滅亡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雖然嬴政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都能做皇帝,但這個強大的封建王朝還是避免不了走向滅亡的命運。秦朝滅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學生討論)

  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實晚唐詩人杜牧在他的《阿房宮賦》一文中也表達了他本人的看法。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阿房宮賦》。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后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余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欲紛奢,以致眾叛親離。

  三層(余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后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二層(余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三、杜牧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迅速瀏覽課文回答問題)

  明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四、杜牧的這個結論從何而來?課文哪些部分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議論?是如何議論的?

  研習三、四小節。教師范讀,學生齊讀,逐句翻譯并理解文意。

  分析:

  以兩個反問句引發議論,從人之常情著筆,揭露了秦的奢侈荒淫。接著用一組排比的比喻句―一列舉秦的紛奢。排比的句子一連用幾個“多于”,秦的奢侈與百姓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語氣強烈。結論顯而易見:秦朝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是導致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

  如果說第三段是就秦論秦,第四段則擴展到治國方針的議論。 “滅六國者,六國也”,“族秦者,秦也”。“使”字句的假設進一步闡發立國之本:統治者要愛護百姓,千萬不能驕奢淫逸。

  五、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句話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明確:最后的警告如警鐘長鳴,對治國者有啟發和警示作用。

  介紹寫作背景:

  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藩鎮跋扈,吐番、南詔、回鶻軍等紛紛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國已處于崩潰的前夕。杜牧針對這種形勢,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富國強兵,極力主張內平藩鎮,加強統一,外御侵略,鞏固國防。然而穆宗李恒因沉溺聲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本文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公元 825 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借古諷今是寫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

  這類文章一般都不會為了寫史實而寫史實,都有其現實針對性。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被察當今為政的得失。上一篇文章《六國論》也是借議論六國滅亡的原因來批評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線。師生可以就這一類文章的這一特點共同進行探討。

  六、課后背誦三、四兩小節。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 .了解“體物”與“寫志”的各自特點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

  2 .背誦一、二兩小節。

  一、既然作者已經將自己要表達的觀點論述清楚了,前兩節是否有些多余呢?如果不多余又有什么作用?

  研習一、二兩小節。

  這一部分主要通過誦讀法來了解“賦”體鋪陳的特點,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譯。

  先聽錄音,再請兩三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最后齊聲朗讀。

  1 .思考: 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

  明確: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多。

  2 .思考: 這樣描寫對后文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確: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二、介紹“賦”體鋪陳的特點,并介紹“體物”與“寫志”之間的關系。

  賦的特點是 “ 鋪采攡文,體物寫志 ” (《文心雕龍 #8226; 詮賦》)。 “ 鋪采?文 ” 就是鋪陳文采辭藻,極力渲染夸張,這是其形式上的特點, “ 體物寫志 ” 就是詠物說理,即通過對山水、風物、宮苑、鳥獸乃至車旗儀仗、音樂舞蹈等事物的描寫來表現作者的思想意圖,這是其內容上的特點。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因此,盡管賦很講究詞的巧麗,但一定要服從表現內容的需要。 “ 寫志 ” 是立賦的根本。

  本文前兩節不拘于具體的 “ 現實和真實 ” ,而是發揮想象和聯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荒淫,更能充分體現秦朝滅亡的原因。

  三、背誦一、二兩小節。

  明確:師生合作理出第一小節的寫作思路,再試著背誦。

  第一小節寫作思路:頭兩句寫出了秦王朝統一天下的氣概,接下來的兩句寫的是阿房宮的宏偉規模和建造它的辛苦。“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 這是概括全貌的寫法,讀者會從這六句中,想象到這座宮殿的高度和它幅員之廣大。下面由寫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宮墻”,自然地過渡到寫阿房宮的建筑特點。其中實寫了樓閣、廊檐,描寫地細致入微;虛寫了長橋、復道,想象得神奇瑰麗。然后用夸張和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宮“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的怪現象,陪襯出它的宏大寬廣。

  第二小節由學生獨自整理寫作思路并完成背誦任務。

  四、問題探究

  1、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為什么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里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這里的“可憐”解釋為“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里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沖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為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為安。歷史興亡,激蕩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壬朝毀于一旦令人可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于言表。辭賦不同于論文,許多地方并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2、杜牧寫這篇賦,既然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借以諷諫時弊,為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

  分析: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為借鑒;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為鋪墊。六國何以會滅?賦中說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可見,六國滅亡,是不能愛民的結果。從何看出六國之不愛民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秦之珍寶”(財富之代稱),來自六國;六國之珍寶取自百姓,統治者為滿足奢華生活之需要,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六王”因不愛民而“畢”其統治;秦如吸取教訓,“復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

阿房宮賦教案8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本文善于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致地描寫藝術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作者對秦亡原因的闡釋,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諷今、諷時刺世的寫作目的,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導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正音。

  2.學生大聲地自讀。

  3.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課上對照注解疏通全文,將疑點劃出,以備質疑、釋疑。

  4,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三、學習第一段

  1.提問課后練習第一題答案,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學生讀第一段。

  3.學生齊讀。

  4.學生質疑、教師指導、明確重點掌握的詞。

  (1)需要掌握的重點實詞:

  六王畢:完了、結束

  北構而西折:動詞,架木做屋

  不霽何虹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一“一”數→動統一

  驪山北構而西折“北”、“西”名→狀向北、向西“驪山”名→狀從驪山

  未云何龍“云”名→動出現云彩“龍”名→動出現龍

  未霽何虹“虹”名→動出現虹

  歌臺暖響“響”動→名歌聲

  5.段意理解。

  本斷可分四層:

  第一層:開首十二字,交代時代背景,點出地理環境。“兀”“出”雖是粗筆勾勒,但已顯愛憎,揭示了秦始皇統一后驕縱享樂,幾十萬勞動者的辛勞與血淚才換得阿房宮“出”。

  第二層:“覆壓……流入宮墻。”夸張手法,總寫阿房宮的宏偉規模。“覆壓”言其廣,“隔離”言其高。驪山,起伏不斷;二川,滔滔不絕,這兩句將宮殿趨向、座落地勢、規模之大形象鮮明地描繪出來。

  第三層:“五步……不知西東。”以大量的對偶、排比等駢句,極力描繪、渲染了阿房宮內樓臺殿閣的宏偉、豪華,橋梁復道的奇麗、壯觀。“五步”“十步”,寫出樓閣之密;廊腰飛檐,指出宮室之美。廊腰縵回突出曲線美;鉤心斗角突出結構美。“盤盤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樣樓閣的形狀,像蜂房那樣邃密,如漩渦那樣紆回。“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擲筆長嘆,言非筆墨所能盡言。

  第四層:本段最后部分。

  從行文上看,這部分帶過渡性質,從建筑寫到宮殿中人物的活動,“歌臺暖響”等四句既寫宮中歌舞之盛,也寫出這歡歌狂舞背后隱藏著宮人的無限悲戚。“—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重在寫人之感受,親疏各別,冷暖不均。

  6.小結“賦”的特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的特點是“鋪采摘文,體物寫志”。作者圍繞一個事物,就某一客觀對象反復描寫,多方渲染,極盡鋪陳之能事,以達曲傳其義,情盡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體現了上述特點。

  7.學生反復讀,嘗試背誦。

  四、布置作業

  背誦第一段,預習下幾段。

  第二課時

  一、研讀第二段

  1.學生讀。

  2.學生就字詞質疑,教師指點,明確重點、難點。

  (1)補充注釋。

  a.綠云擾擾:“綠云”,濃墨有光彩的云,此處形容女子的頭發黑密;“擾擾”,紛亂蓬松的樣子。

  b.“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這里用“互文”修辭格:本應合在一塊兒說的詞,因對偶、押韻或字數的限制,臨時拆開來使用,理解時又應合在一塊兒。可譯為“燕、趙、齊、楚、韓、魏六國之統治者有無數的金玉珍寶。”

  (2)重點掌握的詞。

  a.杳不知其所之也“杳”,深遠;“之”,動詞,去。

  b.盡態極妍“妍”,美麗。

  c.縵立“縵”通“曼”,久。

  d.“邐迤”連綿詞,接連不斷的樣子。

  (3)特殊用法。

  a.輦采于秦“輦”,名→狀,乘輦。

  b.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收藏”“經營”,動→名,收藏的金玉珍寶,經營的金玉珍寶。

  c.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鼎”“玉”“金”“珠”,名→狀“鐺”“石”“塊”“礫”,名→動

  (4)段意理解。

  a.過渡:在第—段中,作者從背景、外貌、內景等方面極力鋪陳,阿房宮的形象已矗立于眼前,富麗堂皇。在本段中,由宮殿的描繪,自然過渡到對宮人、宮藏的描繪。

  b.寫宮人:“妃嬪媵嬙……三十六年。”

  分別從宮人的來源、宮人的生活、宮人的命運幾方面進行描寫。明星、綠云、渭流、膩煙、霧、雷霆等具體形象的'描繪,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經過了藝術的夸張,極寫宮女之多,妃嬪彩娥,濟濟各殿,也見出秦皇的驕奢淫逸,糜爛不堪。而她們“盡態極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卻“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望幸”與“不得見”,充滿了對孤寂痛苦的宮女的同情,更有對暴君的揭露。

  c.寫宮藏:本段余下的部分。

  “收藏”“經營”“精英”及“剽掠”這些詞寫出秦人掠奪之甚。“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個字有四組對比,六國的珠寶盡入秦宮,但在宮中卻視若土石,任意拋灑,有奢侈之心,無愛惜之意,批判鋒芒漸露“亦不甚惜”,我們仿佛已聽到作者的斥責和憤慨的聲音了。

  二、研讀第三段

  學生讀、背第三段

  1.學生質疑,教師點撥,明確重點。

  (1)補充注釋

  a.紛奢:繁華奢侈b.直欄橫檻檻:欄桿

  (2)重點實詞

  a.函谷舉舉:被攻取

  b.可憐焦土可憐:可惜

  2.段意理解

  這一段由上文的描寫轉入議論。

  (1)第一層:“嗟乎”至“用之如泥沙。”

  以常理和反問斥秦統治者只顧個人享受,不顧百姓死活、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2)第二層:“使負棟之柱”至“不敢言而敢怒。”

  擺出秦皇罪證,六個排比分句,運用比喻、夸張,緊扣阿房宮,進行強烈的對照描寫,繪出秦始皇“勞民傷財”的怵目驚心的圖畫。接下去順勢寫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民怨積深,“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農民起義的爆發是必然的。

  (3)第三層:這部分用14個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過程,民眾的反抗從“怒”到“叫”“舉”“炬”,三個動詞,短促相連,生動地表現了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勢,火山爆發之烈,迅猛異常,不可壓抑。“可憐焦土”與上面的壯麗描繪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三、研讀第四段

  1.學生齊讀。

  2.理解內容。

  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最后的作者議論,給唐王朝不啻澆了一瓢鉆心透骨的冰水。文章突出一個“鑒”字,企冀唐統治者以秦為鏡,回心轉意,更弦易轍。

  3.學生反復讀、背第3、4兩段。

  四、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五題

阿房宮賦教案9

  【教學目標】

  1、 理解本文的主旨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歷史狀況的關系,以便與《過秦論》進行比較;

  2、 了解賦的寫作特點,并了解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一文體來表現主旨的 ;

  3、 學習積累有關的文言知識。

  【教學安排】3—4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歷史是一面鏡子,所以唐太宗說:“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和衰,總是有其規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視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歷代“治亂興亡之道”、“古人之長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這是一篇諷時刺世之作。文中對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杜牧企冀統治者以秦為鏡,回心轉意。這篇《阿房宮賦》就是他匡世濟國的思想的體現。

  二 文體介紹:

  “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和散文的一種文體,到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裁,講究鋪敘夸張渲染,講究詞藻,還講究音韻對仗等。

  三 學生自學:

  1 要求學生不看課文注解,通讀全文,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后對照注解再讀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標出(1)、(2)……序號。

  (讓學生通讀課文,大致了解內容,并且有層次地運用已有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借助課本注解、字典進行自學。教師在巡視中發現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對性、集中性和實際性。)

  2 板書補充,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1) 注音:

  驪(li)山 不霽(ji)何虹 妃嬪(pin)媵(ying)嬙(qiang)

  輦(nian)來于秦 盡態極妍(yan) 鼎鐺(cheng)玉石

  管弦嘔(ou)啞(ya)

  (2)注解:

  不霽何虹:雨(霧)過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遠,不見盡頭,不見蹤影;到,去

  齊楚之精英:精華

  秦愛紛奢:多

  可憐焦土:可嘆

  (“可憐身上衣正單”——值得同情;“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可愛)

  (3)詞類活用:

  輦來于秦:名——》狀

  朝歌夜弦:名——》狀;名——》動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動——》名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名——》動

  族秦者秦也:名——》動(使動)

  廊腰縵回:名——》狀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意動

  (4)句式:判斷句、被動句在文中的運用

  例如:明星影熒熒,開妝鏡也

  戌卒叫,函谷舉

  (5)完成“思考與練習”四、五

  3 翻譯全文(口頭練習)

  四 深入理解:

  1 文章開頭幾個字的用意是什么?

  點明阿房宮出現的時代背景。因為下文中的妃嬪、珍寶均來自六國,秦始皇的的紛奢驕橫,也是因為他滅了六國之后,自以為功高千古,隨心所欲造成的,所以這點明時代背景的12個字,是這篇賦的總綱。

  2 這篇賦的寫作思路:

  宮殿的宏偉壯麗(宮中的歌舞之盛)——》宮人宮藏之多(秦人的驕奢)——》驕奢導致滅亡,阿房宮被燒毀——》分析原因,抒發感慨。

  3 文學創作中藝術形象的塑造講求典型性,本文塑造的形象是阿房宮,這個形象的典型性體現在哪里?

  (1) 是秦始皇驕奢的見證

  (2) 是封建獨裁的象征

  (3) 是秦王朝滅亡的標志

  所以,選取這一形象,用來論秦很是貼切。由于寶歷年間正大建宮室,以阿房宮來論今很恰當。而要把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變為散文中的藝術形象,就要充分從多個角度對這一形象加以描繪,作者在塑造形象時,充分發揮了“賦”的特點。

  4 試舉例分別說明“賦”體的'特點:

  (1) 潑墨如云,鋪張蹈厲

  (2) 鋪敘有序,環環相扣 舉例(略)

  (3) 妙于用語,珠圓玉潤

  形式雖華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卻給人以強烈印象,并揭示了歷史本質的真實,因而總結的歷史經驗教訓,也能夠深入人心。

  5 本文的構思是借古諷今,是議論時政,鋪敘描寫是議論的鋪墊,是必備條件;議論是描寫的歸宿,是必然之結果。本文因宮而起,緣宮而發。越是寫得壯觀繁華,后面的議論越是扎實可信。唯其描寫筆墨之淋漓、酣暢,議論文字才顯恣肆汪洋。

  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最后作者議論,給唐王朝不啻澆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個“鑒”字,以昔借以諷今,企冀唐統治者更弦易轍,作者到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寫作本意。

  6 比較《過秦論》的寫作手法及思想內容:

  (1) 均先鋪敘,后議論;

  (2) 均借古鑒今:《過秦論》喻漢朝皇帝,《阿》喻唐朝統治者;

  (3) 《過秦論》作者認為秦忘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杜牧認為秦亡是“不愛其人”;

  (4) 《阿》用的是“賦”的形式,《過》也具有濃厚的“賦”的色彩。

  五、板書設計:

  寫作思路:

  宮殿——》宮人宮藏——》驕奢而亡——》不愛其人

  “賦”體特點:

  (1) 潑墨如云 鋪張揚厲

  (2) 鋪敘有序 環環相扣

  (3) 妙于用語 珠圓玉潤

阿房宮賦教案10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理解課文善用豐富的想象、對偶、比喻、排比、夸張等修辭方法的特點,并明確它們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阿房宮賦教案。

  2.掌握“一、愛、取、族”等實詞的用法,培養朗讀、背誦的能力。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本文善于從多種角度,具體、生動、細致地描寫藝術形象,并在此基礎上議論的寫作特色。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作者對秦亡原因的闡釋,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諷今、諷時刺世的寫作目的,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必然會導致覆亡的道理。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是明確本文運用想象、夸張等多種方法具體描寫阿房宮這一藝術形象,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加強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2.教學難點是文字較艱深。

  解決以上重點、難點的方法是加強誦讀,加大教師指導、講析的分量,以讀讀、講講、議議、背背的形式貫穿課堂始終。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讀、背課文。

  2.學生自我理解課文內容,疑難詞、句、意,課堂向老師、同學質疑。

  3。討論本文的立論與《過秦論》有何相似之處?它們的立論角度有何不同?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施行仁政。同樣是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正音。

  回màn 囷焉qūn 不 何虹jì

  妃 pín yìng qiáng 焚 蘭jiāo lù

  不知其所之也yǎo 盡態極 yán 掠piāo

  鼎 chēng lǐ yǐ zīzhū

  賀梁之 chuán 在 之 粒yǔ sù 橫 jiàn

  ōu yā cēncī

  2.學生大聲地自讀。

  3.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課上對照注解疏通全文,將疑點劃出,以備質疑、釋疑。

  4,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二)學習第一段

  1.提問課后練習第一題答案,從總體上把握全文。

  2.找一學生讀第一段,注意讀出阿房宮的宏偉氣勢和賦鋪張揚的特點。

  3.學生齊讀。

  4.學生質疑、教師指導、明確重點掌握的詞。

  (1)需要掌握的重點實詞:

  六王 完了、結束 北 而西折 動詞,架木做屋

  未 何虹 雨止初晴

  (2)特殊用法

  四海 “一”數→動 統一

  構而 折 “驪山” 名→狀 從驪山

  “北”、“西” 名→狀 向北、向西

  未 何 “云” 名→動 出現云彩

  “龍” 名→動 出現龍

  未霽何 名→動 出現虹

  歌臺暖 動→名 歌聲

  5.段意理解。

  分四層。

  第一層:開首十二字,交代時代背景,點出地理環境。 “兀” “出”雖是粗筆勾勒,但已顯愛憎,揭示了秦始皇統一后驕縱享樂,幾十萬勞動者的辛勞與血淚才換得阿房宮“出”。

  第二層:“覆壓……流入宮墻。”夸張手法,總寫阿房宮的宏偉規模。“覆壓”言其廣,“隔 離”言其高。驪山,起伏不斷;二川,滔滔不絕,這兩句將宮殿趨向、座落地勢、規模之大形象鮮明地描繪出來。

  第三層:“五步……不知西東。”以大量的對偶、排比等駢句,極力描繪、渲染了阿房宮內 樓臺殿閣的宏偉、豪華,橋梁復道的奇麗、壯觀。“五步” “十步”,寫出樓閣之密;廊腰飛檐,指出宮室之美。廊腰縵回突出曲線美;鉤心斗角突出結構美。“盤盤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樣樓閣的形狀,像蜂房那樣邃密,如漩渦那樣紆回。“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擲筆長嘆,言非筆墨所能盡言。

  第四層:本段最后部分。

  從行文上看,這部分帶過渡性質,從建筑寫到宮殿中人物的活動,“歌臺暖響”等四句既寫宮中歌舞之盛,也寫出這歡歌狂舞背后隱藏著宮人的無限悲戚。“—日之內,一宮之 間,而氣候不齊”,重在寫人之感受,親疏各別,冷暖不均。

  6.小結“賦”的特點。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的特點是“鋪采摘文,體物寫志”。作者圍繞一個事物,就某一客觀對象反復描寫,多方渲染,極盡鋪陳之能事,以達曲傳其義,情盡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體現了上述特點。

阿房宮賦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賦的特點。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三)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二、難點、重點解析

  (一)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

  分析:要回答此問題,可參見自讀提示。《阿房宮賦》作于唐敬宗寶歷元年,即公元825年,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貪好聲色,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求訪異人,希望獲得不死之靈藥,因此在位三年即為宦官劉克明所殺。作者預感到唐玉朝的危險局勢,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貪色奢侈,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終只能落得“后人復哀后人也”的結局。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指導學生自讀。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的字義是鋪述,這種文體的特征是“鋪采漓(ch,舒展)文,體物寫志”(劉勰語),也就是要運用鋪陳夸飾的手法來直陳其事,用新奇美麗的辭藻來描摹事物(體物),抒寫情志。我們初次接觸這種文體,尤應抓住這個特點來研讀課文。即不但要像讀別的文言文那樣準確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樣運用鋪陳夸飾的手法,華美的文辭來“體物寫志”的。自讀的步驟是:

  第一步:反復研讀“體物”部分,即課文1、2兩段。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讀戍誦。

  第二步:比較細致地研讀課文的“寫志”部分,即3、4兩段,弄清它與前一部分的相輔相成的關系。

  第三步:通讀全文,對文體特征、表現手法、思想內容進行拓展,并完成“思考和練習”四、五、六等詞語、句法題。

  (二)本文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筑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筑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后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摸。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余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欲紛奢,以致眾叛親離。

  三層(余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后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二層(余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三)杜牧主張:“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他強調思想內容的重要性,認為形式要為內容服務。這篇課文寫了哪些內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分析: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1段鋪陳阿房宮的宏偉壯麗。第2段敘寫官中美女之眾,珍寶之多。第3段夾敘夾議,點明:正是由于秦王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亡秦。第4段轉入議論,進一步指出: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于不能愛民。篇末4句言簡意賅,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后人,如不以歷史為鑒,還會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后人”是全文主旨。聯系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所說的“寶歷(唐敬宗的年號——5;者)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后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四)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分析;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筑,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后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五)在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

  分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燦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為強烈。“綠云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夸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夸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夸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開鏡、梳摸、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啟下文。所以,作者緊接著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大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著意鋪陳夸張,但所有的鋪敘又都為后文的議論張本,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一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一斑。

  (六)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為什么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里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現代文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釋“值得憐憫”外,還有可愛、可惜的意思。這里的“可憐”解釋為“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里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沖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為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為安。歷史興亡,激蕩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壬朝毀于一旦令人可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于言表。辭賦不同于論文,許多地方并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七)文章語言精煉,而含意豐富。試舉例說明。

  分析:本文起筆就不同凡響。(古文觀止)編者的評語是:“起四語。只十二字,便將始皇統一以后縱心溢志寫盡,真突兀可喜。”開頭兩句,寫六國覆滅,由秦一統天下。形似泛泛敘事,實則為下文伏脈:“六王”為何會“畢”?“四海”為何能“一”?一亡一興,關鍵何在?讀完全篇,就知道作者正是由此開始總結歷史教訓的。后兩句,說伐盡蜀山林木,才將阿房宮建造而成,言建造工程之規模浩大,蘊含著更為深廣的社會內容。李白有詩云: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砍伐蜀山之木,運往關中,要耗多少人力物力,需經多少艱難險阻,作者沒有細說但讀者自可想見。而要建成如此奇偉之宮室,伐木運木只是一項工程。統一天下不久,即如此濫用民力,勢必釀成嚴重后果,于此作者已有暗示。“縱心溢志”,“驕奢淫逸”,正是取禍之由。起首4句,不僅氣魄宏大,且含意深廣,耐人尋味。從語言上看,兩兩對偶,各各押韻(全押仄聲韻),音調急促有力,確系“突兀可喜”。

  文中言簡意深之處并不少見。又如第2段寫秦人揮金如土,用“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八字,構成4個比喻。一面是揮霍無度,另一面必定是搜刮不已。此處鋪敘也為下文生發議論奠定基礎。作者錘字煉句皆有所指,這些地方宜深入體會,認真學習。

  附:《阿房宮賦》知識要點整理

  (一)古今異義

  1、六王畢,四海一(一,統一)

  2、各抱地勢,鉤心斗角(鉤心:屋角向心,像鉤一樣,互相聯系;斗角:屋角相向,又像兵戈相斗。心,屋心;角,檐角)

  3、使秦復愛六國之人(使,假使)

  4、幾千萬落(落,座)

  (二)一詞多義

  1、使?使負棟之柱(讓,動詞) 使六國各愛其人(假使,連詞)

  2、一?六王畢,四海一(一體,名詞)?一肌一容(每、一說全部,副詞) 楚人一炬(次數,數詞)

  3、之?一日之內,一宮之間(的,結構助詞) 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往、去,動詞) 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它,即擲棄的珍寶,代詞)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01. 驪山北構而西折(名詞“驪山”作狀語,在驪山)

  02. 廊腰縵回(名詞“腰”、“縵”作狀語,像人腰一樣,像綢子一樣)

  03. 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名詞“蜂房”、“水渦”作狀語,像蜂房、像水渦)

  04. 輦來于秦(名詞“輦”作“來”的狀語,用車子,乘車)

  2.名詞、副詞、數詞用作動詞

  01. 族秦者秦也(名詞“族”用作動詞,滅族,殺死合族的人)

  02. 奈何取之盡錙銖(形容詞“盡”用作動詞,取盡)

  03.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名詞“歌” “弦”用作動詞,歌唱、彈琴)

  04. 六王畢,四海一(數詞“一”用作動詞,統一)

  3.意動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鑒,借鑒)

  4.動詞用作名詞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動詞“收藏”“經營”用作名詞,都是指金玉珍寶等物)

  (四)句式

  1.判斷句

  (1)以“……者……也”表示判斷。如: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2)“……為……”表判斷。如: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3)“……”表示判斷,說明原因,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

  2.倒裝句

  (1)賓語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2)狀語后置 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

  3.被動句 函谷舉

  4.省略句

  幾世幾年,剽掠( )其人 (省略介詞“于”,從)

  復道行( )空 (省略介詞“于”,在)

阿房宮賦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一”、“愛”、“取”、“族”、“焉”、“而”、“夫”等詞的意思。

  能力目標:感受課文豐富瑰麗的想象,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

  情感目標: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今的目的;

  教學重點、難點 :

  作者寫本文的目的何在?

  本文的結構層次 。

  教學方法:

  討論法、發現法、聯想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介紹“賦”、作者及寫作背景;講解第一、二節

  教學過程:

  1、 介紹“賦”

  這個單元的課題很有意思。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看“諫太宗十思疏”中的“疏”,這是指上給皇帝的奏章;“滕王閣序”中的“序”,是序言,是介紹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師說”的“說”我們多次學過,這是一種議論文體。以上這些課文的文體在題目中就作了交代。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的《阿房宮賦》的“賦”是什么文體呢?我們先來看看書上86頁臧克家寫的一篇作品欣賞。

  看了這段話后,你獲得了哪些有效信息? [明確] “賦”是有詩衍變而成的一種文學體制;賦分為詩人之賦和辭人之賦,辭人之賦徒有華麗的外表,而詩人之賦不但文詞優美,而且意義嚴正;《阿房宮賦》屬于詩人之賦。

  [幻燈] 賦用作文體的名稱,最早見于戰國后期荀況的《賦篇》,這可以說是由鋪陳發展到以賦名篇的肇始。至于什么是賦呢,我們曾經粗略的提到“賦者,鋪也”。《文心雕龍詮賦》對賦的內容和形貌做了介紹。它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賦的內容是體物寫志,是通過摹寫事物來達到抒發情志的目的,而在藝術上注重鋪陳,語言上使用華美的詞藻。此外,賦很講究聲韻的美。它借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了一種自由而又嚴謹、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于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學完《阿房宮賦》之后,相信大家就能感受到這種美了。

  賦體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這樣幾個階段。

  2、 作者

  至于作者杜牧,大家曾經學過他的《泊秦淮》,注釋1里也有,這里我們就不作介紹了。這里有張幻燈片,大家簡單看一下。[幻燈]

  [板書課題]《阿房宮賦》 杜牧

  3、 介紹寫作背景和目的

  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想到了什么?

  《紅樓夢》里有一回《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學過了吧?里面有一張“護官符”它的內容是: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放幻燈]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這里就提到了“阿房宮”。[幻燈]

  阿房宮是秦始皇在渭南營造的宮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動工不到兩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來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還沒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項羽一把火燒毀了。從此,阿房宮的興亡就同秦王朝的興亡聯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時危機重重。于是,杜牧寫了這篇賦。表面上,揭露秦朝統治者的窮奢極欲,實際上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當權者要以古為鑒。

  4、 聽錄音,正音

  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課文錄音,在聽的同時請大家把一些不認識的字注注音。(強調應讀阿房(fang)宮)[放錄音]

  5、 劃分結構

  讀完文章,我們明顯的可以發現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兩部分:[幻燈]

  第一部分1-2節 體物,阿房宮的雄偉壯觀和宮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節 寫志,交待作這篇賦的本意,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6、 梳理第一小節

  (1) 下面我們先來看“體物”中的第一小節。這一節介紹了阿房宮的雄偉壯觀。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結合課后練習一的1、2、3看看第一小節。

  (2) 請同學回答第一題,哪幾句寫的是阿房宮的來歷?

  [明確][幻燈]“六王畢……阿房出”

  請同學回答第二題,哪幾句寫的是阿房宮的外在形勢?

  [明確][幻燈]“覆壓三百余里……流入宮墻”

  請同學回答第三題,阿房宮的本體構筑

  [明確][幻燈]“五步一樓……而氣候不齊”

  這樣一理,大家很清楚這節可分為幾層呀?(三層)

  (3) 第一層

  我們請位同學來翻譯第一層

  強調:畢:完了,指被秦國所滅。一:統一,數詞→動詞

  兀:山高而上平,這里形容山上樹木已被砍盡。形→動

  我們說第一句四個三字句,短短的12個字寫得非常好,對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減一字嫌少。既寫出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了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李白說過“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樹木通過“難于上青天”的蜀道運到關中,阿房才“出”,這是多么勞命傷財呀。這12個字實際上已經涵蓋了作者的感情基調,是褒是貶呀?(貶)

  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六王”為什么會“畢”,“四海”為什么能“一”。等我們學完本文,將請同學來回答這個問題。

  (4) 第二層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規模怎么樣呢我們來看第二層。請同學翻譯。

  強調:構:構造,建構。折;轉折。走:奔向,趨向。注意“走”在古時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本文這里是奔向,趨向。

  這四句交待了阿房宮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接著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宮墻,過度到第三層對阿房宮建筑特點的介紹。

  (5)第三層

  同學翻譯

  強調:“五步一樓”的“一”:數詞,和前面的不一樣。

  縵:縈繞。回:曲折,迂回。象我們今天所說的回廊、峰回路轉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噘起。

  抱:環繞。

  鉤心斗角:古今異同。古:宮室建筑的.結構錯綜精密。今:各用心機,明爭暗斗,互相傾軋。

  落:量詞,猶“座”。

  霽:和《滕王閣序》中的“云霄雨霽”的“霽”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為風雨停,云霧散,天放晴。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通感修辭。用“觸覺”去狀摹“聽覺”,象《荷塘月色》中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氣候:古今異同。古: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今:天氣(雨雪陰晴)

  “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用了夸張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描寫阿房宮“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的現象。

  在這一層里,大家看看一共寫到了哪些建筑?

  [明確]樓,閣,廊,檐,長橋、復道

  (6)從剛才的分析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節從三個方面寫了阿房宮的宏偉瑰麗。我們齊聲朗讀一遍。

  7、梳理第二節

  (1) 第一節說到“歌臺暖響”“舞殿冷袖”,這些載歌載舞的是誰呀?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小節。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看看這節說了什么。

  [明確]這節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說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姘媵嬙,王子皇孫。”

  (2) 請同學翻譯前兩句

  妃姘媵嬙;注音讀音。

  王子皇孫:這里指六國王侯的女兒、孫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詞→動詞。 輦:原義:人拉的車,這里名→動,乘車。

  朝歌夜弦:歌、弦:名→動。 為:成為

  “妃姘媵嬙,王子皇孫”這些人為什么要“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明確]因為“六王畢”。這既回應了“六王畢”,又暗示秦統治者的前途,再次顯露了作者的貶義。

  那么這兩句寫的是什么?(寫妃姘媵嬙的由來)

  (3) 下面我們從“明星熒熒”讀到“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這幾句寫的什么內容?(宮人的生活情況),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排比)

  請同學翻譯。

  強調;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現在專指有名的電影演員,運動員等

  綠云:比喻女子烏黑的頭發。膩:脂膏。

  杳:狀語,深遠,不見盡頭,不見蹤影,杳然的意思。之:動詞。到……去。

  盡、極:互文,極力,盡量。

  縵:同“慢”,遲緩的引申義。縵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縵回”的意思不同。

  這里不直接寫宮人眾多,而是用“明星”、“綠云”、“渭漲”間接寫出宮人的眾多,手法十分高明。寫宮女,是為了寫秦始皇的荒淫無道。宮車天天過,尚且還有宮人“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在表現宮女命運悲慘的同時,揭示了秦始皇驕奢淫逸的生活。

  (4) 接下來,由寫人到了寫物,同學翻譯。

  這里的“收藏”、“經營”、“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寶等物,大家看看‘經營“和我們現在的意思一樣嗎?

  鐺:名作動,把它當作鐺。

  這些六國的珍寶,在秦人眼里,卻不愛惜,這里由寫人的被欺辱寫到物的被踐踏,通過這一系列的描寫,對秦始皇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5) 那么,大家看看這節可以分為幾層呀?(三層)

  (6) 讀第二小節

  8、 總結一、二節

  在這兩小節里,作者以精練、生動的筆墨寫了阿房宮的興建、規模、用途,雖然沒有發議論,卻已寓議于敘中,至于作者究竟怎樣議論的我們下節課再講。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講解第三四節,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過程:

  1、 昨天我們講了課文的第一、二節,我們知道這是體物的,今天我們將學習寫志的三、四小節,首先請大家讀三、四小節。

  2、昨天給大家留下了一道思考題,為何六王“畢“,四海能”一“,請同學回答。[明確]第二節中“燕趙之收藏……倚疊如山……”這段描寫寫出的六王的驕奢荒淫,不愛惜自己的人民,我們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到了篇末,更明確的指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拘秦”。這就是六王“畢”的原因,而秦能一統四海的原因就不言可知了。如果秦能耐吸取六王的教訓,那么就不會迅速“族滅”,可是它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來看第三小節。

  3、講解第三小節

  (1)“嗟乎”一詞經常在文言文中出現,什么意思?(唉)表示感嘆,一個“嗟乎”引出了下文的議論。

  (2)請同學翻譯“嗟乎……用之如泥沙”

  強調:秦:秦朝統治者。愛:喜歡。念:顧念。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省略主語“秦”,“之”代搜刮到的東西。

  錙銖;這里用它的引申義,指細微。

  “盡錙銖”和“如泥沙”狀語后置。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一個人的心思,就是千萬個人的心思啊。這是什么心思呢?(想要過得好的心理。)

  這句話說的是什么?[明確]斥責秦統治者只圖私利而不顧人民,橫征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幻燈]

  (3)“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連用了六組“使……多于……”的比喻排比句,盡情得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幻燈]

  同學翻譯

  使:致使。南畝:不是指南邊的田畝,這是個典故,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因為古時農家田畝多向南面向陽之處,后來文言文就常用“南畝”代替田畝。

  磷磷,參差:定語后置。

  九土;九洲,泛指全國。

  城郭:城墻。城市。古代的城指內城,郭指外城,兩字連用表示城。

  嘔啞:象聲詞。這里形容樂器聲嘈雜聒耳。市;鬧市,集市。

  秦統一四海,功不可沒,然而卻不思如何鞏固政權,橫征暴斂,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們反復強調人民的力量是強大的。那么,接下來發生了什么事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4)同學翻譯

  強調:獨夫。 驕固:驕橫頑固。歸納固的用法:頑固;穩固(《諫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來,誠然(“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叫:吶喊,引申為起義。舉:被動,被攻占。一:數詞。

  可憐:這里指可惜。古今異同。今:值得憐憫。

  這里概括寫出了秦始皇的無道,導致農民起義,宮殿被毀,進而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可憐焦土”中的“可憐”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流露出作者無窮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土崩瓦解下,迅速滅亡,而“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也在頃刻之間化為灰燼,唐朝當時正處在秦的景況之中,杜牧目睹現實,感慨萬千,不安和憂憤溢于言表。

  (5)讀第三小節

  4、講解第四小節

  同學翻譯。

  強調:族:名作動,滅族。 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 愛:關愛,愛護。

  這里總結了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并且向當世統治者發出了警告。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后人”指的是誰?(唐朝的統治者) 鑒:意動,以之為鑒。

  后一個“后人”指的又是誰?(唐統治者之后的人)

  這里作者以四個“哀”警示世人,提醒當權者一定要愛其子民。

  5、學完了整篇課文,我們請一位同學總結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確][幻燈]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其毀滅,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6、那么再請位同學歸納本文的寫作特色

  [明確]

  (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之上。

  (2)比喻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都是比喻。

  (3)夸張 “一日之內,…、、而氣候不齊”“使負棟之柱……”

  (4)排比 第二三節用了大量的排比[幻燈]

  7、討論書后第五題

  8、指導完成課后練習二、三、四。

阿房宮賦教案13

  一、導入

  當我們站在秦長城雄偉渾厚的背脊上,當我們置身于始皇陵地下軍團的威嚴肅殺中,我們的內心定然會升騰起始皇帝夷平六國、一統天下的偉大形象,也自然會生出秦王朝與宏偉阿房宮“旦夕間”便轟然坍塌的悲嘆。

  二、合作交流

  課前將學生分成六組,分別歸納文中重點字音、一字多義、虛詞用法、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課上請每一組派一個代表上臺交流。教師在此過程中指正并補充,明確關鍵字詞。

  三、討論探究

  為什么強大的秦王朝和氣度恢宏的阿房宮會如此摧枯拉朽般被毀滅呢?請從課文第" 段中找一個四字短語來回答,全文的描寫也是緊扣這四字展開的。

  明確:秦愛紛奢。

  有學生可能會找“ 日益驕固”,這四字也是秦亡原因,但不是本文描寫議論的重點。請學生標出“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這句話,并以這句話作為解讀整篇文章的切入口。

  一探:“秦愛紛奢”表現在哪些方面?(討論)

  請學生自由閱讀1-3 段,并概括1-3 段(“嗟乎”前)的描寫對象及特點。

  明確:宮殿宏、美女多、珍寶富。

  二探:“秦愛紛奢”,作者是通過何種手段來突出“宏”“多”“富”的?(討論)

  教師視交流情況靈活點撥學生需注意的幾個方面,但不告知結論。

  1,數量詞:第1 段中的三百、二、五……一、十……一、幾千萬、一……一;第2 段中的三十六年;第3 段中的幾世幾年。

  2,形式特點是多用排比鋪陳,多用比喻、夸張來突出宮殿的宏、美女的多、珍寶的富。明確這是賦

  的特點。例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將喻體置放在前,先寫出令人驚奇的鮮明畫面,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從而使讀者印象更為強烈。

  3,內容上對同一對象多角度反復鋪陳描寫。寫建筑,先展示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盡致,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的特色。

  三探:“秦愛紛奢”達到何種程度?請找出文中的原句來回答。(討論)

  明確:“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請學生齊讀這一部分。六個排比分句運用比喻、夸張,擺出秦統治者的罪證,繪出秦統治者“勞民傷財”的令人觸目驚心的圖畫,揭露了秦統治者不愛惜百姓,為滿足個人奢欲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

  四探:“秦愛紛奢”導致了什么后果?(找原句)為什么不濃墨重彩寫這一后果?(討論)

  明確:“ 使天下之人.. 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叫”“舉”“炬”三個動詞,短促相連,生動地表現出秦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勢。“可憐焦土” 與上面的壯麗描繪形成鮮明對比,顯得收束有力。

  五探:描寫突出“秦愛紛奢”是本文的寫作目的.嗎?(討論)

  閱讀第4 段。提醒注意:四個“后人”的含義,為什么要用四個“哀”?怎樣才能不哀?

  明確:第三個“后人”與其余三個不同,是指更后來的人。鋪陳宮室宏、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借古諷今,用以警誡“ 后人” 才是全文主旨。四個“哀” 道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現象,歷史教訓也許并不難總結,但人們往往停留在“哀”上,而不是“鑒”上。作者警示當今統治者要真正吸取歷史教訓,不要成為后人哀憐的對象。

  四、拓展提高

  比較杜牧的詩《泊秦淮》與《阿房宮賦》,說說它們的異同點。

  相同點:目的上,都是借古諷今。一借始皇帝諷唐統治者,一借南朝陳后主諷唐統治者。行文節奏上,都是先揚后抑。情感上,都表現了杜牧作為較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

  不同點:體裁上,一為賦,一為詩。表現手法上,一重排比鋪陳,一重動詞錘煉。諷刺對象上,一明寫秦統治者,一暗寫南朝統治階層的達官貴人。

阿房宮賦教案1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的含義和用法。

  2. 理解課文中形象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3.了解賦的特點。學習本文描寫為議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了深度的寫作特色。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誦讀,了解“賦”的語言特點

  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并使之運用于今后的寫作之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們死活的罪惡。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今的目的。

  2.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結合寫作背景,梳理文章內容。

  2.結合賦體“鋪采摛文”的特點,學習文章的語言風格。

  3.積累文言知識。

  (二)教學難點

  1.學習在鋪敘基礎上引發議論的寫作方法。

  2.背誦全文。

  三、教學方法

  賞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孟子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亦能覆舟。”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顛撲不破的真理:國富民強必以民為本。秦王不愛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國的事實,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論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宮賦》中兩次提起,為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解讀這篇賦。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著名詩人、文學家,唐宰相杜佑之孫。

  文宗太和二年(828)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為宣州、揚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等州刺史,官終中書舍人。杜牧年少時即有經邦濟世的遠大抱負,猶喜論政治、軍旅之事,主張固邊、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人稱其有“王佐之才”。

  文學上主張“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兵衛”,強調文章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文、賦、詩皆工,詩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宮,秦宮名,故址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萬,工程浩大,至秦滅時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為阿房,故稱“阿房宮”。杜牧此文寫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自稱有諷喻敬宗“大起宮室,廣聲色”之意。

  3.賦

  “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形成于漢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鋪陳夸張手法,極盡渲染之能事,語言講究對偶,注重聲律,辭藻華麗,富有文采,稱為駢賦。唐宋時,它已經爪尖散文化,句式參差,長短不齊,多以散代駢,押韻也比較自由,人稱“文賦”。(三)指導自讀課文1、2兩段。

  4.誦讀指導

  明確:要求反復研讀三遍。

  具體進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釋和工具書仔細自讀,著重點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讀完后,教師對一些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進行點撥;第二遍,借助教師提供的'內容提綱仔細自讀,著重點是弄清兩段各自的內容層次,讀完后,教師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一題;第三遍,借助教師提供的韻腳輕聲朗讀,著重點是通過朗讀體味文辭的優美和驕散兼行的和諧韻律,讀完后,指導學生回答“思考和練習”第三題。

  5.關于重點詞語和疑難語句的點撥。

  ①重點詞語。

  明確:“廊腰縵回”——“縵”的本義是沒有文來的帛,又通“慢”,“慢”有“寬緩”、“遲緩”等義;這句的“縵”,注釋為“索繞”,是由“寬緩”義引申而來,下文“縵立遠視”的“縵”,注釋為“久”,是“遲緩”義的引申。

  “回”,注釋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重點掌握的實詞,它的本義是“轉”、“掉轉”(“回車叱牛牽向北”),引申義有“旋轉、回旋”(“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轉、返回”(“碧水東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燈重開宴”),等等,要仔細分辨。

  “鉤心斗角”——課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義,與現在用作成語的意思有別。在文言中也常用來指寫作中的巧思,如:“近時詩家詠物,鉤心斗角,有突過前人者”。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落”,注釋為“座”、“所”是由“院落”義引申為建筑單位的量詞。

  “妃嬪媵嬙”——“嬪”(pín)和“嬙”都是宮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與“妃、嬪、嬙”并列,是用來足成四音節詞語。

  “輦來于秦”——“輦(niǎn)”,本義是手挽的車,秦、漢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車,這里用作動詞。

  “盡態極妍”——這里的“盡”和“極”是互文,都是“盡量、極力”的意思。整個詞語是指用盡心思使姿態美好,用盡一切辦法使容顏妍麗的意思。

  按“盡”,《文言常用實詞表》列為本課應掌握的實詞,本義是“空、沒有了”(擔中肉盡,止有剩骨),引申義有“完全、全都”(秦地可盡王也)、“盡量、盡可能”、“到盡頭、到頂點”(林盡水源)、“死”(轉側床頭,惟思自盡),等等,要仔細分辨。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領略了杜牧的華美的語言,希望同學們課后反復誦讀和咀嚼,模仿運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華。

阿房宮賦教案15

  教學目的:

  1、 感受課文豐富瑰麗的想象,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

  2、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今的目的;

  3、 掌握“一”、“愛”、“取”、“族”、“焉”、“而”、“夫”等詞的意思。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孟子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顛撲不破的真理:國富民強必以民為本。秦王不愛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國的事實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論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宮賦》中再次提起,為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就來解讀這篇賦。

  二、解題

  1.杜牧簡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現在陜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進士,授弘文館校郎。后在地方軍府任幕僚多年。開成四年(839)回到長安,歷任左補闕,膳部、司勛員外郎。唐武宗會昌二年(842)以后,相繼出任黃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后世因稱他為“杜樊川”。

  杜牧工詩、賦、辭,而以詩歌創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人們將他和杜甫相比,稱他為“小杜”;又和他同時代的李商隱齊名,并稱“小李杜”。散文氣勢雄渾,多針砭時事;詩歌語言流麗而又風味清新,氣勢豪宕而又情致婉約。著有《樊川文集》,清人馮浩撰有《樊川詩集注》。

  2.簡介“賦”

  “賦”作為文學體制,起源于楚辭,至荀況始有定名,它出現于戰國后期,到漢代才形成。關于賦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指通過摹寫事物來達到抒發情志的目的。“鋪采摛文”指在語言上要使用華美的詞藻。另外,賦也很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借助于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于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

  3. 介紹寫作背景和目的

  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想到了什么?

  《紅樓夢》里有一回《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學過了吧?里面有一張“護官符”它的內容是: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這里就提到了“阿房宮”。

  阿房宮是秦始皇在渭南營造的宮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動工不到兩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來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還沒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項羽一把火燒毀了。從此,阿房宮的興亡就同秦王朝的興亡聯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時危機重重。于是,杜牧寫了這篇賦。表面上,揭露秦朝統治者的窮奢極欲,實際上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當權者要以古為鑒。

  三、聽錄音,正音

  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課文錄音,在聽的同時請大家把一些不認識的字注注音。強調以下字音

  突 兀(wù ) 水渦(wō) 不霽(jì)何虹 妃嬪媵(yìng)嬙

  矗(chù)立 輦(niǎn)車 雷霆乍(zhà)驚 鼎鐺(chēng)玉石

  邐迤(yǐlǐ) 錙銖(zī) 架梁之椽(chuán) 直欄橫檻(jiàn)

  參差(cēncī) 倉庾(yǔ) 金塊珠礫(lì) 盤盤囷囷(qūn)

  四、整體感知

  讀完文章,文章每一段寫了什么內容?可分為幾個層次?

  [明確]:

  第一節:從阿房宮的建筑規模、樓閣廊檐、橋梁復道等方面來描寫阿房宮的壯麗;

  第二節:寫秦宮廷生活的奢靡;

  第三節:寫秦皇窮奢極侈、不體恤民力終于導致覆亡;

  第四節:指出秦亡深刻的歷史教訓,警示后人。

  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 1-2節體物,阿房宮的雄偉壯觀和宮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層 3-4節寫志,交待作這篇賦的本意,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第二課時

  一、講解第一小節

  1、 下面我們先來看“體物”中的第一小節。這一節介紹了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理解生字詞,嘗試翻譯。

  重點字詞強調:

  畢:結束,指被秦國所滅。一:統一,數詞→動詞,后文“五步一樓”的“一”是數詞。

  兀:山高而上平,這里形容山上樹木已被砍盡。形→動。

  構:構造,建構。

  折;轉折。

  走:奔向,趨向。注意“走”在古時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本文這里是奔向,趨向。

  縵:縈繞。回:曲折,迂回。象我們今天所說的回廊、峰回路轉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噘起。

  抱:環繞。

  鉤心斗角:古今異同。古:宮室建筑的結構錯綜精密。今:各用心機,明爭暗斗,互相傾軋。

  落:量詞,猶“座”。

  霽:本指雨停,引申為風雨停,云霧散,天放晴。

  氣候:古今異同。古: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今:天氣(雨雪陰晴)。

  2、重點句子翻譯: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3、思考: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筑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描寫阿房宮的建筑的?為什么會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明確: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復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筑之外觀。接著,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筑內部。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后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把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復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豐姿盛態就顯現于讀者眼前。

  二、講解第二節

  1、重點字詞強調:

  王子皇孫:這里指六國王侯的女兒、孫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詞→動詞。

  輦:原義:人拉的車,這里名→動,乘車。

  朝歌夜弦:歌、弦:名→動。

  為:成為

  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現在專指有名的電影演員,運動員等

  綠云:比喻女子烏黑的頭發。

  杳:狀語,深遠,不見盡頭,不見蹤影,杳然的意思。

  之:動詞。到……去。

  盡、極:互文,極力,盡量。

  縵:同“慢”,遲緩的引申義。縵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縵回”的意思不同。

  2、重點句子翻譯: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

  綠云擾擾,梳曉鬟也。

  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3、思考:在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里?

  明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燦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為強烈。“綠云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夸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夸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夸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開鏡、梳摸、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啟下文。所以,作者緊接著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大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著意鋪陳夸張,但所有的鋪敘又都為后文的議論張本,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一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一斑。

  4、小結:以上為文章的第一部分,鋪敘渲染了阿房宮的宏偉壯麗及宮女之眾。

  第三課時

  一、 講解第三段

  重點字詞強調:

  鐺:名作動,把它當作鐺。

  愛:喜歡。念:顧念。

  錙銖;這里用它的引申義,指細微。“盡錙銖”和“如泥沙”狀語后置。

  使:致使。

  南畝:不是指南邊的田畝,這是個典故,語出《詩經七月》“洗彼南畝”,因為古時農家田畝多向南面向陽之處,后來文言文就常用“南畝”代替田畝。

  九土;九洲,泛指全國。

  城郭:城墻。城市。古代的城指內城,郭指外城,兩字連用表示城。

  驕固:驕橫頑固。歸納固的用法:頑固;穩固(《諫太宗十四疏》“固其根本”);本來,誠然(“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叫:吶喊,引申為起義。

  舉:被動,被攻占。

  可憐:這里指可惜。古今異同。今:值得憐憫。

  2、重點句子翻譯: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3、思考:“可憐焦土”中的“可憐”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流露出作者無窮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土崩瓦解下,迅速滅亡,而“覆壓三百余里”的阿房宮也在頃刻之間化為灰燼,唐朝當時正處在秦的景況之中,杜牧目睹現實,感慨萬千,不安和憂憤溢于言表。

  4、思考: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

  明確;課文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宮。寫建筑,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復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官規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為后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為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講解第四小節

  1、重點字詞強調:

  族:名作動,滅族。

  天下: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假使。

  愛:關愛,愛護。

  2、思考:“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③而復哀后人?④也”一句中的四個“后人”,各指什么?這句話有什么深意?

  明確:①②④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當時的唐統治者,③指唐以后的人(統治者)。這句話提醒唐統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轍。

  3、提問:作者認為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本段段意。

  明確:原因都是不愛其民;段意是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4、杜牧寫這篇賦,既然是為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借以諷諫時弊,為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

  明確: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為借鑒;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為鋪墊。六國何以會滅?賦中說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可見,六國滅亡,是不能愛民的結果。從何看出六國之不愛民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秦之珍寶”(財富之代稱),來自六國;六國之珍寶取自百姓,統治者為滿足奢華生活之需要,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六王”因不愛民而“畢”其統治;秦如吸取教訓,“復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

  6、、總結本文的寫作特色

  明確:

  (1)想象。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之上。

  (2)比喻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夫……”都是比喻。

  (3)夸張 “一日之內,…..而氣候不齊”“使負棟之柱……”

  (4)排比 第二三節用了大量的排比。

【阿房宮賦教案】相關文章:

《阿房宮賦》教案09-30

阿房宮賦教案09-29

《阿房宮賦》優秀教案12-16

《阿房宮賦》10-25

阿房宮賦10-25

阿房宮賦09-29

阿房宮賦..09-29

必修二語文《阿房宮賦》教案07-22

阿房宮賦原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