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育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育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了解科學、認識科學。
二、能力培養目標
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高維空間對普通人來說,是很難想像的。所以,教學重點是文章內容,而不是相關的科學知識。相關知識教師有所了解,能幫助教學課文即可,不必教授給學生。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成為一位科學家是無數有志青年的夢想,對物理的探究更是許多年輕的學子孜孜以求的,我們來看一下加來道雄的成長道路,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發。
(板書)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
二、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了解科學、認識科學。
2.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內涵。
三、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后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2.本文的基本結構
文章的題目是“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因此,敘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但是,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導我走上成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共時性的敘述。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結構如圖:
童年 青年 (成年)
鯉魚世界的幻想(想像)
實驗——(理論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故事(理論)
3.段落劃分
段落劃分
一、(1 段)全文總括:記敘了作者在童年的兩件趣事,以及作者是如何由這兩件趣事來激發自己的科學興趣的。
二、(2~11 段)由對鯉魚世界的遐想,推知人類認識的局限性。
(1)幻想鯉魚“科學家”研究的局限性。
(2)推知人類對多維空間研究的局限性。
三、(12~18 段)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向往與學習研究。
(1)探究愛因斯坦未完成的理論。
(2)建立自己的原子對撞機。
4.本文的基本內容
①人人都對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尋求自然的“謎底”,但是大多數人一般直接探尋自然本身,而作者卻由人的觀察角度,反思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看似作者少年時的思維超出同齡人,其實只是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
②作者少年時接觸到愛因斯坦的“未竟事業”,激發了他的探究興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動人心”,是因為他把愛因斯坦的理論當成一個“偵探故事”來閱讀、探究,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決定要對這一秘密刨根問底”,也表現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這是成為科學家的基本素質。
③高中時代,本應“在棒球場或籃球場玩耍”,享受青春年華,但作者卻“找遍周邊地區大量的電子倉庫,裝配必需的硬件設備”,在“學校的足球場中纏繞22英里長的銅線”,自己動手建設實驗室,驗證愛因斯坦理論,探究反物質。作者進行這樣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由①②到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歷程”和“教育內容”。
四、深入探究
1.【提問】本文在材料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本文布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整體上,作者并沒有從童年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按時間順序敘事,而是通過童年的兩件趣事和高中時建立實驗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長為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長的經驗;在局部上,如高中階段,作者看了許多統一場理論方面的書,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圖書館,相關的理論書籍是怎樣啟發、引導他研究的,這里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對撞機”上,其中具體的數據敘述得很詳盡,讓人體會到作者嚴謹、踏實的性格,以及內在的成為物理學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
2.【提問】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明確】本文三個主要部分,并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為優秀科學家最為重要。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局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造,體現了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秘,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戲”,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戲”使他們樂此不疲,充滿激情,不受外界的誘惑和干擾;而“境界”使他們不顧功利,不畏強權,只求真理。
(3)實驗精神:丁肇中說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為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家霍金靠睿智的頭腦創建黑洞理論,也要有數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實驗基礎,也不是空想出來的。
3.【提問】“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明確】主要有以下幾點:(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2)“它們為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秘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為是“奇跡”,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為“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4.【提問】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么?
【明確】說明“自以為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里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為他們只愿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3)“不能在實驗室里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5.【提問】課文中閱讀多維空間歷險故事和統一場理論書籍兩小段內容,對“教育歷程”的敘述有什么作用?
【明確】課文的重點是童年趣事和建立實驗室,這三個事例已經把“教育歷程”完整地勾畫出來。而夾雜在其中的兩個小事例,主要起補充和銜接的作用。歷險故事加深作者對高維空間的想像,激發興趣;而閱讀統一場理論書籍,既表現高中階段作者求知的熱情,也銜接起由理論到實驗的探究過程。
6.【提問】作者說“我決定要對這一問題刨根問底,縱然為此而必須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也在所不辭。”在作者心中“理論物理學家”應該是怎樣的人?
【明確】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自己的學說很難得到實驗的證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這樣的人必須耐得住寂寞,必須有奉獻精神。“在所不辭”意味著“理論物理學家”道路的艱辛。
7.【提問】作者建立實驗室的事例,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明確】科學是建立在基礎實驗之上的,科學理論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才能得到論證。實驗不是簡單的操作,要有理論指導,要有實驗的設計,要有策劃組織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實驗考驗的是實驗者的綜合能力。而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理論,輕視基礎實驗,表現為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對教育而言,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很普遍。這些都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重視實驗給我們現實生活的啟迪。
五、課外補充
多維空間介紹
0維:沒有長寬高,單純的一個點,如奇點。
一維:只有長度
二維:平面世界只有長寬
三維:長寬高立體世界我們肉眼親身感覺到看到的世界三維空間是點的位置由三個坐標決定的空間。客觀存在的現實空間就是三維空間,具有長、寬、高三種度量。數學、物理等學科中引進的多維空間概念,是在三維空間基礎上所作的科學抽象。
四維:一個時空的概念日常生活所提及的“四維空間”,大多數都是指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的《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中提及的“四維時空”概念。我們的宇宙是由時間和空間構成。時空的關系,是在空間的架構上比普通三維空間的長、寬、高三條軸外又加了一條時間軸,而這條時間的軸是一條虛數值的軸。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相對論所說:我們生活中所面對的三維空間加上時間構成所謂四維空間。
一維是線,二維是面,三維是靜態空間,四維是動態空間(因為有了時間)。
1905年,年僅26歲的愛因斯坦發表了三篇論文,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提出,使人類對于空間、時間和物質運動的認識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標志著物理學新紀元的到來。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這是繼狹義相對論之后,近代科學的又一個重大成就。1919年,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的日全食觀測結果證實了愛因斯坦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會彎曲的預言。愛因斯坦由此聲名鵲起,相對論成為人們家喻戶曉的名詞。
六、總結
認識自己也好,不認識自己也好,只要我們心中有希望,腳下有路,那就走下去吧。為認識自己畢竟需要一個過程,也要付出代價,不勞而獲的事畢竟更多的是出于幻想。
語文教育教案2
一、指導思想
根據班上學生的實際及身心發展特點,以人為本,由淺入深,從基礎抓起,
最大限度地補償弱智學生的缺陷,充分挖掘各自潛能,幫助他們增強學習意識,
掌握基本知識,學習基本技能;增強交往能力,適應學校生活,發展語言水平,努力培養成為一名自立于社會的人。
二、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12人,男生9人,女生3人。學生的年齡結構懸殊大,智力水平參差不齊,絕大部分學生屬于中重度智力殘疾,其中有5人沒有學習能力,并伴有多動癥、孤獨癥的傾向,教學難度較大,有50%的學生基本沒有書寫能力,30%的學生的語言能力較差,20%的學生不說話。本學期除了要加大識詞量,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與書寫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冊共有19篇課文,4個綜合練習,分成8個單元,所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較緊,要求認讀51個生字,11種部首名稱。書寫方面要求能照寫描寫生字,語言訓練方面要求能讀所有課文,C類跟讀簡短的句子即可。
四、教學目的
1.通過課堂教學,豐富學生的'識字量。
2.通過跟讀課文,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
3.通過書寫生字,訓練學生的書寫能力。
五、教學要求
1.能準確認讀51個生字。
2.正確認識掌握11個部首。
3.能朗讀課文中的字、詞、句。
4.能按要求完成課后練習。
六、教學措施
1.注重培養聽說能力。制定訓練計劃,逐步提高聽說能力,采取各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如:“兒歌”、“看圖學詞學句”等方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注重識字學詞教學。通過指導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建立識字本,識字卡來
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象形字、會意字、按事物歸類識字來激發和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
3.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階段向理性階段發展,由形象
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
七、教學活動
1.分小組學習,在競賽中激發學習熱情。
2.運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的活動形式學習字詞。
3.舉行競賽、展覽活動調動學生寫字興趣。
八、具體教學時間安排
9月份:第一單元,第二單元
10月份:第三單元,第四單元
11月份:第五單元,第六單元
12月份:第七單元,第八單元
元月份:復習、考試
丹江口市特殊教育學校楊智慧2016年8月
班級學生名單
王博吳曉琴姚明明王世杰余路生舒悅丹樊子澳陳雅欣張志誠楊嘉懿李明耀
語文教育教案3
教材簡析:
本課由四幅圖畫組成,分別以“歡迎新同學”、“學習語文很快樂”、“良好的讀寫習慣”為主題,教師通過觀察、說話、參觀、演練等方法,讓學生感到上學真好,學習語文真好,同時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目標:
1、 觀察圖畫內容,初步了解學校的生活,感受教師的親切,同學的友愛,共同學習的快樂。
2、 依據畫面的提示,懂得要尊敬老師、熱愛學習、遵守紀律、團結友愛,并養成良好的讀書寫字的習慣。
3、 通過觀察、說話、演練,愿意與老師和同學友好交談。
教學重難點:
重點:培養學生熱愛學校、熱愛學習的.思想感情。養成良好的聽講、讀書、寫字的習慣。
難點:養成良好的聽講、讀書、寫字的習慣。
教學準備:放大的課文圖片。(幻燈片、課件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聯系實際,啟發談話。
1、 教師以談話形式引入:今天早晨來上學,是自己來的,還是家長送來的?
2、 進一步導入:在學校門口,你看見了什么?(可以說看見的人,也可以說看見的物,還可以說看見的事。)
(二)、仔細看圖,指導觀察。
1、 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你覺得小學和幼兒園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可以聯系實際說,也可以看圖后比較說。)
2、 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畫面,說說畫面上有什么人?他們在做什么?他們可能在說什么?
3、 教師小結:小朋友來到學校學習,老師是你們的好朋友。老師愛小朋友,小朋友也愛老師。
(三)、說話演練,體會感情。
談話:早晨,老師見到你們,說:“小朋友早!”你們應該怎樣回答?平時見到老師,怎么說?放學時見到老師,怎么說?(找小朋友進行演練。)
(四)教兒歌。
上學校
太陽公公起得早,
花兒點頭對我笑。
背上我的小書包,
高高興興上學校。
第二課時
(一) 出示圖片2,引入激趣。
出示圖片2,教師引導:你知道他們在上什么課嗎?你怎么知道?你認識這些字嗎?
(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習慣。
1、 觀察圖2:請你說說看到了什么?
2、 整理:A、小朋友坐得很端正。
B、小朋友聽得很專心。
C、桌上的學習用品只有鉛筆盒。
D、一個小朋友正把卡片貼在相應的圖畫下面。
……
3、 培養學習習慣。
(1)、提出要求。
(2)、教師示范。
(3)、學生演練,教師檢查、指導。
(三)、教學兒歌。
上課了
丁零零,上課了,
快進教室來坐好。
學習用品放整齊,
等待老師來上課。
老師說話認真聽,
提出問題多動腦。
回答問題聲音響,
大家夸我學習好。
語文教育教案4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了解科學,認識科學。
2、 引導學生以“教育歷程”為重點,探討其中表現的思想工作內涵。
3、 引導學生思考、探討文中體現的科學精神,培養科學興趣,堅持探究的精神。
教學重點
1、 教育學生科學就在身邊,從生活出發,了解科學,認識科學。
2、 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究精神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們小的時候,常常會談及未來的理想,那時候我們常常無畏地說:“我要做一名科學家”,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很少有人再說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逐漸明白成為一名科學家是極其艱難的。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名科學家呢? 今天我們就通過著名的理論物理學教授加來道雄的文章《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得到點啟發吧!
二、作者簡介
加來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學家,畢業于美國哈佛大學,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后任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愛因斯坦》(與特雷納合著)《量子場論》《超弦導論》。
三、題解
中心詞為“教育歷程”,“歷程”暗示說明順序為時間順序,那么“一名物理學家”指誰呢?加來道雄。那么本文就是一片自傳性質的文章。
他的“教育歷程”怎樣?作者是不是從他的童年(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路寫來的?(引導學生了解文章內容結構)
四、整體把握
1、本文的基本結構
文章的題目是“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因此,敘述的順序主要是歷時性的。但是,作者開頭就說“童年的兩件趣事極大地豐富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導我走上成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而“童年的兩件趣事”作為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共時性的敘述。
這樣的結構安排,使文章既脈絡清楚,又重點突出。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童年的兩件趣事,( 兩件趣事,一是對鯉魚世界的遐想,一是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向往。) 極大地豐富了作者對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導作者走上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敘述作者對鯉魚世界的遐想。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介紹了作者對愛因斯坦未竟事業的向往。
2、本文的基本內容
①人人都對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愛的形式尋求自然的“謎底”,但是大多數人一般直接探尋自然本身,而作者卻由人的觀察角度,反思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看似作者少年時的思維超出同齡人,其實只是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
②作者少年時接觸到愛因斯坦的“未竟事業”,激發了他的探究興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動人心”,是因為他把愛因斯坦的理論當成一個“偵探故事”來閱讀、探究,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決定要對這一秘密刨根問底”,也表現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這是成為科學家的基本素質。
③高中時代,本應“在棒球場或籃球場玩耍”,享受青春年華,但作者卻“找遍周邊地區大量的電子倉庫,裝配必需的硬件設備”,在“學校的足球場中纏繞22英里長的銅線”,自己動手建設實驗室,驗證愛因斯坦理論,探究反物質。作者進行這樣艱苦枯燥的工作,體現了他對科學的熱愛,以及踏實的性格,顯露出一個科學工作者的潛能。由①②到③,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歷程”和“教育內容”。
3、語言特點
作者借助于想象,采用了擬人化的筆法,讓“鯉魚科學家”們會看會想,會提出問題會說話,這樣就使深奧的科學道理變的淺顯易懂。
作者講究選詞,講究用恰如其分的詞句來表達周蜜嚴謹的意思。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在材料處理上有什么特點?
本文布局謀篇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在整體上,作者并沒有從童年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按時間順序敘事,而是通過童年的兩件趣事和高中時建立實驗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長為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長的經驗;
在局部上,如高中階段,作者看了許多統一場理論方面的書,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學的物理圖書館,相關的理論書籍是怎樣啟發、引導他研究的,這里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筆帶過,重點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對撞機”上,其中具體的數據敘述得很詳盡,讓人體會到作者嚴謹、踏實的性格,以及內在的成為物理學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
2.本文體現了怎樣的科學精神?
本文三個主要部分,并不是簡單地敘述成長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學精神內涵,可以從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對成為優秀科學家最為重要。
(1)想像力:科學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帶來創造力。作者正是從對鯉魚世界的想像中,認識到人類觀察空間的局限性,間接感悟到高維空間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創造,體現了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
(2)樂趣:科學不應該是枯燥的,而是應該充滿樂趣的。探尋自然的奧秘,對真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戲”,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戲”使他們樂此不疲,充滿激情,不受外界的誘惑和干擾;而“境界”使他們不顧功利,不畏強權,只求真理。
(3)實驗精神:丁肇中說過:“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樂趣,那只是成為科學家的最基礎的因素,不去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就不能得到基本數據,假說就不能確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礎工作,不可能達到真理的彼岸。作者從事的高維空間理論,雖然還停留在紙面上,但是科學家們已經在做許多基礎的實驗工作,努力使理論得到證明。即使如科學家霍金靠睿智的頭腦創建黑洞理論,也要有數學和天體物理學的實驗基礎,也不是空想出來的。
3.“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是怎樣的?
主要有以下幾點:(1)“水池之外看不見的世界沒有科學意義。”(2)“它們為睡蓮自己能夠運動而困惑不解”——它們以神秘的“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3)“鯉魚科學家”的“消失”和“重現”——它們認為是“奇跡”,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鯉魚科學”的“傳奇故事”,真實地證明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它們卻認為“胡說八道”,荒謬絕倫,違背它們的“自然規律”。
4.作者對鯉魚世界的遐想意義:作者對鯉魚世界是怎樣遐想的?
作者猜測鯉魚是怎樣觀察它們周圍的`世界的,由此作者想象出有“鯉魚科學家們”,它們的思想以及它們有過奇妙的經歷等等。這種遐想給予作者的意義是充分挖掘了他的好奇心和發揮了想象力,并且他保持了這樣奇特的想像力,也由此奠定了他對高維空間理論探究的基礎。
5.作者想通過“鯉魚科學家”對世界的認識說明什么?
說明“自以為是”的人類和“鯉魚科學家”有相似之處。(1)人類“一生就在我們自己的‘池子’里度過”,只要“超出我們的理解力” 的自然存在,他們就“拒絕承認”。(2)“科學家發明像力這樣一些概念”,是因為他們只愿意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不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 式。(3)“不能在實驗室里便利地驗證”的理論,他們就加以“鄙視”,表現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執。
6.作者建立實驗室的事例,對我們現實生活有怎樣的意義?
科學是建立在基礎實驗之上的,科學理論要經過實驗的檢驗才能得到論證。實驗不是簡單的操作,要有理論指導,要有實驗的設計,要有策 劃組織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實驗考驗的是實驗者的綜合能力。
而我們當前存在的問題是,重視理論,輕視基礎實驗,表現為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差,思想上 浮躁,急功近利。對教育而言,重知識,輕能力的現象很普遍。這些都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重視實驗給我們現實生活的啟迪。
總結:童年的兩件趣事之所以引導作者走上成為一名理論物理學家的歷程,是因為作者在這其中的一些基本科學素養和科學能力得到了充分地挖掘、培養和鍛煉。它們是:好奇心、想象力、探究能力、實驗能力、不怕挫折、質疑求真的科學精神,尊重事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等。
語文教育教案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鍛煉、枯萎、插秧”等詞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復閱讀,體會文中“不確定”等含義,理解種樹人隔三差五澆水的原因,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所要闡釋的:只有經歷磨練才能更好地適應生活的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知道并理解生活中的不易對于我們成長的作用。
【教學難點】
領會作者所要闡釋的道理,并能夠將這些道理和生活實際相聯系。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探究討論法
四、教學手段
PPT展示關于桃花新木的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師展示關于桃花心木的圖片
導入語:同學們,大屏幕上展示出這樣一棵樹,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勇敢地站起向大家描繪一下這棵樹的外形特點。你能猜到它的名字嗎?
結合學生回答,引出課題——桃花心木
過渡語:大家對于這棵樹的外形特點總結的很好,可以看到很多同學在課前已經做了充分的預習工作。那么我們今天就來聽聽發生在這棵樹上的故事。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師強調易錯字:“鍛、萎”。
2.學生簡要概述文中講了怎樣的一件事——種樹人是怎樣種樹的?
過渡語,同學們,通過閱讀課文以及剛才我們這兩位同學的簡要概述,大家知道種樹人是如何種樹的嗎?他與別的種樹人有什么不同之處呢?(板書:隔三差五、不規律)
(三)研讀詞句,深入體會
1.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在剛看到種樹人總是隔三差五的來澆水時,“我”是怎么想的?
2.當“我”了解到種樹人如此種樹的原因之后,“我”為什么會感動?(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3.文中的“不確定”是什么意思?(學生討論,自由發言,師總結)。
4.請同學自由討論“桃花心木為什么不枯萎了呢”。并請代表發言。(師總結:因為它已經學會適應不同的`環境了)。
(四)有感情朗讀,談感受
過渡語,現在文中“我”的疑惑終于解開了,種樹人如此種樹的目的是為讓樹木更健康、更堅強的成長。那么,同學們,你們通過種樹人種樹這個故事得到了什么啟示呢?
師引導,分小組討論,組內代表發言。
預設:⑴我們要正確看待生活學習中的坎坷;⑵應該理解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教育;⑶我們要向桃花心木一樣,在磨練中養成無論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夠存活的堅強品質。
(五)遷移拓展
說說這篇文章用了什么樣的寫作手法?(借物喻人)
(六)作業小結
寫一篇有關植物文章,運用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不限字數。
語文教育教案6
20××年秋,我校承擔了國家教師科研基金會“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小學各科教學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作為課題小組的成員,我積極參與到課題研究之中,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律動,讓生命教育之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綻放。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僅有一次。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過教育使學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轉性,思考個體生命存在的價值,并在人生實踐中去實現其生命價值。我們的語文課堂正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陣地之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更應該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幫助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生命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培養生命意識,引導學生以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
一、在語文教材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
在小學階段各學科中,語文學科最有利于滲透生命教育,它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比擬的優勢。《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此,語文學科的人文性決定了它是一門“以人為本、以人的發展為本”的學科,其實質就是通過語言文字的教學,充分地認識人的生命價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內在的潛能,充分調動生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最終提高生命的質量。翻開每一本語文課本,教材中幾乎都蘊藏著巨大的生命教育資源,它為生命教育提供了極為豐富的教育素材。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和其它學科相比,它所提供的教育素材更加貼近生活、更加深入學生心靈,特別是對于認知水平和理性思維尚不成熟的小學生來說,顯然是更加親切可感的。如《生命,生命》、《海倫·凱勒》、《羚羊飛渡》等一篇篇大量的直接闡釋生命、呼喚生命、敬畏生命的課文,沒有哪一篇文章不可以成為滲透生命教育的載體。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篩選適合進行生命教育的內容,對學生直接進行呼喚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
二、在語文閱讀中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閱讀教學中,只要教師巧妙地加以引導,通過解讀文本、解讀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相信這棵生命之樹定會深深地扎進學生的心田,并引領他們健康成長。因為我們的課文,幾乎篇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做到以生為本,以文為載體,抓住教材中大量直接闡釋生命,呼喚、熱愛生命的課文進行教育。如在教學《海倫·凱勒》一文時,讓學生自主探究,凱勒是如何對生命的珍惜、對生命的熱愛的。了解海倫在一歲半時成了一個盲聾啞人,這是一般人都難以想象的痛苦。然而,是什么使她從黑暗和沉寂中走出來的呢?是她對知識的渴望,更是她對生命的渴望的具體體現。海倫的一生就是對生命價值的最好詮釋。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讓學生從海倫身上懂得生命存在的真正意義與價值、認識生命的可貴,從而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說連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實際上你就不可能懂得尊重別人的'生命。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個人對生命的珍惜、熱愛,同時也包括對生命的敬畏。通過閱讀課文,真正理解生命意義、生命價值之所在,懂得生命的可貴。例如,在教學《斑羚飛渡》一文時,通過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讓學生在音樂背景的烘托下,去感受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幫助年輕羚羊秩序井然地飛躍懸崖,從而讓更多的年輕羚羊獲得了新生。老羚羊的這一舉動,學生在朗讀中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感受到了區區弱者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所表現出來的難得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這樣,使學生更加體驗到生命的可貴。
三、在語文活動中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諦
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開展有價值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感悟生命的真諦。如開展“關愛生命”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圍繞“怎樣使自己的生命過得有意義,有價值”進行討論。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生命教育的課外讀物和有關生命知識的科普作品或觀看有關生命教育的影視作品等,讓學生寫出讀書筆記或觀后感。并讓學生摘抄有關生命教育的名言警句,自辦《珍愛生命》的手抄小報或班級黑板報,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教育的真諦。同時,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組織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有關生命問題進行探討和思考,時刻關注學生抒寫的生命話題,并在生活化的習作教學中適時滲透生命教育,讓學生在生活這個大舞臺上去感悟生命教育的真諦。
總之,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關注生命,培養生命意識,是語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體現。因此,對于我們語文教師來講,教學中就是要重視生命教育。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按照語文新課標的要求,本著“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目的,充分利用語文教材優勢“潤物細無聲”地培養身心健康的學生,幫助他們從小樹立正確的生命觀。那么,讓我們把生命教育時時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不斷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讓生命教育這朵璀璨的奇葩永遠在語文教學中綻放。
語文教育教案7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能認識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認清過去語文教學的兩點錯誤。
2、通過學習,親身體驗在文中尋找關鍵句的過程,認識過度句,首尾句、中心句等關鍵句的作用。
3、了解序言的一般特點,明確自序和他序的區別,培養從序言中感知原著精髓的意識
4、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感覺葉圣陶的思想和其文章的藝術魅力。
教學重點:同目標1、2、3
教學難點:同目標2、3
教學方法:講讀與自讀相結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整體把握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介紹有關作者、作品的信息
第一部分:提出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論述過去語文教育方面存在的兩點錯誤認識
二、具體分析
(一)閱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1-2段,思考下列問題:
1、文章第1段有關作者、作品的哪些基本信息?
明確:介紹了葉圣陶先生所從事的工作領域,歷經時間,研究深度,文章數量,強調這本論集的可讀性和它所適宜的讀者對象,并積極評價了集子的內容,表明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富有現實意義。
2、文章第2段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請作簡要闡釋。
明確:第2段的起始句具有過渡的作用,它既承接上一自然段繼續評論集子,談及文章的涉及面和文章性質,又引出下文的概括性結論,明確指出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兩點。這一段的末尾句,也是承上啟下的句子,其中“以上兩點”承上,以“認識不清”啟下。
(二)閱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2-10段,篩選文中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過去對語文教學兩點錯誤認識
舊式教育及過去教學的思想基礎
舊式教育及過去教學的各種弊病
舊式教育及過去教學的不良后果
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不清楚語文是工具,日用學習及交流知識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舊式教育那一套
古典主義
死記硬背古書內容
養成記誦很廣博的“活書櫥”
生搬硬套作文程式
養成“人形鸚鵡”
利祿主義
追求功名利祿、應付考試
養成官吏及“儒學生員”
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
把語文課看成知識課,看成跟歷史、地理或者物理、化學一樣,是傳授一門知識的課,因而要以講為主
把語文教學看成是單純傳授知識
學生聽得輕松隨意
效果可能很不好
學生容易習慣于聽老師講解
學生可能缺乏獨立學習、工作的能力
(三)閱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7-10段,葉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摘引葉先生的有關論述,回答:“教”應該注意哪些方法?“不教”應該達到什么境界?結合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談談葉先生這一觀點的看法。(組織討論)
明確:“教”要讓學生掌握閱讀和寫作的方法;“教”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要注意啟發性;“教”要注意訓練的科學性和反復性。“不教”應當達到學生主動鉆研的境界;“不教”應當達到學生獲取閱讀和寫作技能的境界。
三、小結全文
四:布置作業:修訂學案
語文教育教案8
教學目標:
1、認識“省、店”等10 個生字,會寫“講、打”等8個字。
2、正確 流利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體會課文中老師和孩子對雪、對北京的向往之情,有強烈盼望祖國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愿望。
重點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識記生字。
教學準備:
臺灣島圖片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融情入境
1、出謎面讓學生猜謎底。
“小小白花天上栽,一夜北風花盛開,干變萬化六個瓣,飄呀飄呀落下來。”(雪)
2、學生猜出謎底后,讓他們談雪,老師提問
①你見過雪吧?在哪里看到的?
②你玩過雪嗎?怎樣玩?好玩嗎?
板書 : 看雪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要求不會的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
2、同桌互讀,相互糾正字音。
3、課件出示生字,看誰認得快,讀的準。
三、再讀課文,感悟文意
1、共同讀課文,注意讀通順,讀連貫。
2、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去讀,看講了什么。
3、課件出示行政圖,找出臺灣和北京的位置。
4、課件出示描寫雪景的句子:冬天,天上飄著雪花------
5、自讀上面的句子,說感受。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1、組內練讀。
2、小組代表讀,同學評議。
同學們,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祖國的神圣領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出示詞語卡片,開火車讀。
2、誰能把看雪這篇課文的內容說一說。同學評議。
二、復習生字,趣味記憶
1、猜字謎,趣味記憶
說謎語:一堆毛,兩把火,誰在上面很暖和。
眼睛上面一少年,勤儉節約少花錢。
站而不立,慶而不大,街邊一間房,買賣東西忙。
四、演、議結合,感悟真情
(二年級學生天真、活潑、好動,思維形象直觀。讓學生分別扮演教師、臺灣學生,進行師生對話,再討論,利于學生理解臺灣小學生渴望到北京看雪的迫切心情和海峽兩岸小朋友希望同歡樂的思想感情。)
1、從哪些句子中看出臺灣小朋友想到北京去看雪?用——劃出讀一讀。
2、教師示范讀。教師有感情地朗讀,當讀到“很難”、“驚奇”、“深情”等詞語時,語氣、表情、動作要協調配合,讓學生從老師的范讀中感悟詞意。學生模仿老師朗讀。
3、重點讀。指導朗讀四個問句:您看見過真的雪嗎?您是在哪兒見過的?北京離這兒遠嗎?您什么時候能帶我們到北京看看真的.雪呢?
4、大家議一議:“從他們的問句中,你知道了什么?”(通過議論,讓學生明白:表達了臺灣小學生渴望到北京看雪的迫切心情。)
5、學生自由組合,兩人一組。其中一人扮演老師,一人扮演臺灣小學生,練習文中師生之間的對話。盡量讓更多的小組有機會上臺表演。
6、教師當“導游”,學生當“游客”。師生一同站起,“游客”一邊觀看錄像畫面,一邊聽“導游”解說:“各位旅客,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北京來看雪。每年春節前后,北京常常下大雪,滿天雪花飛舞,把整個北京城妝點得更加美麗。你看,地面上已鋪了厚厚的雪,踩上去軟綿綿的,大家說像什么?樹上披上了銀裝,到處一片潔白。小朋友們,盡情地玩雪吧!”(此時,錄像中正播放孩子們盡情玩雪的情景。)
7、當孩子們仍沉浸在美妙雪景之中時,教師趁機說:“遺憾的是臺灣的小朋友們沒能來看雪,此時此刻,你們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可讓學生寫下來)
三、鞏固生字
1、說說你用什么辦法記住這些字。
2、完成課后我會寫。展示寫的好的同學。
四、課外實踐活動
課文搜集寫期盼臺灣回歸的詩歌讀一讀。
語文教育教案9
課題雨鈴鐺課型新授課時第1課時
重點
難點△1、運用綜合的識字方法,認識本課十一個生字,培養學生獨立識字、合作識字的能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使學生在情境和語言文字中受到熏陶,培養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感情,
△3、續編兒歌,體會兒歌的韻律美,培養學生的創新、想象能力。
板書
設計雨鈴鐺
沙沙丁零當啷教具使用生字卡片
音樂、課件
雨鈴鐺頭飾
教學過程
(突出重點、難點、分層次處理方法)學生學習活動
過程或形式設計意圖
一、導入揭題:
1、課件:歌曲《小雨沙沙》。
2、板書課題:雨鈴鐺
3、認識鈴鐺兩個生字,說說怎么記?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讀兒歌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
2、教師與學生共同復述課文內容,教師隨文出示與本課生字有關的詞語。
3、怎樣記住生字呢?
4、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1)學生到黑板前將生字分類識記。
2)出示課件:認識房檐的位置
3)出示課件:有關珠的六個詞語。水珠、淚珠、雨珠、珍珠、珠寶、珠子
4)灑在課文的哪句話當中?
5)出示課件:想象記憶串字。我們可以說一串什么?
5、認讀生字卡片,與生字交朋友。(放音樂)
6、出示課件,鞏固識字。
三、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1、讀課文,看誰不僅讀正確,而且讀流利。
2、讀了這首兒歌,你了解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板書:沙沙丁零當啷
3、你還聽過什么樣的`雨聲?
4、放音樂,想象春雨、春景。評選雨鈴鐺。
5、除了小燕子,春雨還會招呼誰?
6、再讀課文,背誦課文。
四、鞏固識字。
出示含有本課生字的小兒歌。沙沙沙,沙沙沙,花兒招起了小手,蘑菇撐開了雨傘。房檐掛起了鈴鐺,池塘露出了笑窩,
隨音樂唱歌。
齊讀課題。
指名說一說。
自由讀課文,指名讀課文。
齊讀詞語。
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性學習,研究本課生字的識字方法。
小組合作完成。
學生指一指。
指名讀詞,齊讀。
指名讀相關的句子
指名讀,下位請好朋友讀一讀。
指名讀,與小雨點交朋友。
同位讀,指名讀。
自由發言。
說有關雨聲的詞。
學生邊聽音樂邊閉目想象,再指名說一說,朗讀課文。
指名說,并將相應圖片貼到黑板上,構成美麗的春景圖。
齊讀,背誦。
自由讀,齊讀。
與藝術課相結合,體現學科間的融合。
對閱讀方法進行總結回顧。
運用聽讀識字法,引出生字學習。
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合作意識和獨立識字的能力。
突出檐字的字義教學。
在閱讀運用中識字。
在語言環境中識字,體現字不離詞、詞不離句。
借助課件,形象直觀識字。
發揮學生主體性,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參與學習。
通過游戲鞏固識字,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培養學生讀有所思的能力和習慣。
比較體會春雨的輕、細。
通過音樂激發學生的想象,體會文章情感,受到熏陶,發展語言。
續編兒歌,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培養創新能力。
在新的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
作業
設計 搜集并閱讀有關兒童詩人金波的作品。課后
思考
語文教育教案10
【學習目標】
1. 找出文中的關鍵句,并在此基礎上說出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認清過去語文教學的兩點錯誤認識、各種弊病、不良后果。
2. 了解序言的一般特點,明確“他序”的寫作重點,能從序言中了解原著的基本內容。
3.說出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或表達作用。
【學習過程】
歸納整理
1.摘記序言的一般特點。
置于著作正文之前,說明寫作或出版意圖、著作體例和作者情況等內容。
有自己寫的,多說明寫書的宗旨和經過;
也有別人寫的,多評論作者、作品內容,介紹、闡述研究情況。
2.找出每段或每部分的關鍵句。
1 收在這個集子里的就有一百多篇……都應該讀這個集子 所以這些文章絕大部分仍然富有現實意義
2 通觀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兩點。其一……其二……
3 語言文字本來只是一種工具……為什么……?是因為…… 舊式教育是守著古典主義的……又是守著利祿主義的
4 圣陶先生在這里扼要地指出舊式語文教學的三大弊病……第一是在閱讀教學上不適當地強調所讀的內容而不語文本身的規律放在次要的地位
5 第二種弊病是在作文教學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
6 第三種弊病就是讀書作文不是為了增長知識,發表思想,抒發感情,而是為了應付考試。
7 過去的第二點錯誤認識是把語文課看成知識課……因而要以講為主。
8 這種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法,其流弊,第一……其次……
9 這就觸及教育學上的根本問題:……圣陶先生的看法是…… 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話,那就是“教是為了不教”
10 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關鍵在于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
11 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借閱讀這本集子的機會來對照檢查我們自己的工作
3. 編制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及舊式語文教育狀況圖(表)。
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 過去對語文教學的兩點錯誤認識 舊式教育及過去教學的思想基礎 舊式教育及過去教學的各種弊病 舊式教育及過去教學的不良后果
語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不清楚語文是工具,因而照搬舊式教育那一套
古典主義
利祿主義 死記硬背古書內容
生搬硬套作文程式
追求功名利祿、應付考試
養成記誦很廣博的“活書櫥”和人形鸚鵡
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 把語文課看成跟歷史、地理或物理、化學一樣的知識課,因而以講為主
把語文教學看成是單純傳授知識
學生聽得輕松隨意
容易習慣于聽老師講解 效果可能很不好
學生可能缺乏獨立學習、工作的能力
思考感悟
一.準確理解重要詞語的含義:重要概念、指代詞、比喻詞。
1、舊式教育可以養成記誦很廣博的“活書櫥”,可以養成學舌很巧妙的“人形鸚鵡”,可以養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讀為生的“儒學生員”。
思考:這三句話的次序能否調換?為什么?
答:不可以調換,調換后就失去了與前后文的照應。
2、在閱讀教學上不適當地強調所讀內容而把語文本身的規律放在次要地位。
“不適當地”能否去掉?為什么?
答:不能去掉。刪除這幾個字后影響句子表達的正確性。這個句子提出了舊式語文教學的第一種弊病。“過分地”強調所讀的內容是錯誤的做法,因為后文說,“假如超過了相當的限度……那就很有可議之處了”。作者認為,“選材能夠不忽略教育意義,也就足夠了,把精神訓練的一切責任都擔在自己肩膀上,實在是不必要的”。
3、葉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為了不教。”結合文中相關內容回答:“教”應該注意哪些方面?“不教”應該達到什么境界?結合自己語文學習的體會,談談對葉先生這一觀點的看法。
答:
A、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強調讓學生掌握閱讀和寫作的方法。
B、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強調要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C、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師所務惟在啟發引導,俾學生逐步增益其智能……
——強調要注意啟發性。
D、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
——強調要注意訓練的科學性和反復性
A、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不教應當達到學生主動鉆研的境界
B、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不教應當達到學生獲取閱讀和寫作技能的境界
發現創新
一、.結合學習語文的體會,談談對葉、呂語文教育觀點的看法。
此環節可提名學生交流,不必求全求透,重在對學生有所啟發
二、結合文中關于語文教育的論述,探索自身語文學習的若干正確方法。
如果有時間,課堂上可提名一兩位同學談自己的體會,如果需要,可課前作為預習要求提出。以便部分同學有準備。
作業:對以上問題作簡單書面歸納,準備互相交流。
語文教育教案11
設計理念
本課選自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第二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本設計力求體現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為學生設計形式多樣的求知活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活動中理解課文、積累詞匯、拓展思維空間。激發學生課前搜集材料的興趣,整合音樂、美術學科的方法,使靜止的語言符號流淌出音樂的旋律,圖畫的意境。使語文課堂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喚起一年級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從而真正喜歡我們的語文教學。
學習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七、兒”2個生字。認識1種筆畫“乚”和4個偏旁“月、雨、口、禾”。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個季節的美麗。
教學重點
認字和練習朗讀。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朗讀,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發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生字卡片。
3.課前收集四季景物的圖片、兒歌、歌曲。
4.預習本課要求認識的11個生字。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畫面渲染,激情導入、揭題
同學們,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么:(出示多媒體課件:秋天的景色)教師配樂朗誦:聽,這悠揚的笛聲。看,那滿山遍野都充滿著紅色和金色。這里簡直成了花的海洋、火的世界。瞧,那一棵棵高大的白樺樹,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挺拔。金燦燦的葉子隨風擺動,在細細看那一片片楓葉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更加耀眼。葉子紅了,果實也熟了。瞧,那鮮紅的山楂是多么可愛。那一串串水晶似的紫葡萄,更是惹人喜愛。還有這不知名的果實也掛滿了枝頭。這不,就連那小小的蘑菇也被這迷人的景色吸引了。一陣風吹來,一片片金色的葉子慢慢地飄落下來。
看了畫面上的景色你們想說點什么嗎?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季節?(板書:秋)你是從哪看出的?秋天,除了我們剛從畫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還知道些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還有哪些季節?(板書:春、夏、冬)真好,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四季,去欣賞四季的美麗景色。(揭題,板書:四季)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激發學習興趣,是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生動、形象的畫面,加上教師充滿激情,詩情畫意的配樂朗誦,把學生帶進了碩果累累的秋天。通過自然的導入,揭示了課題,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讀書、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自主識字。(培養自主識字的能力)
2.同桌交流,相互幫助。(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3.組長檢查,總結方法,練習說話。
(1)認讀卡片上的生字。(提醒學生注意讀準字音)
(2)交流記字方法。(指導學生記住字形)
(3)擴詞練習。用“圓、葉、秋”擴詞。(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詞匯的積累)
(4)練習說話。用“是”練習說一句話。(注重說話訓練)
4.自由讀文。(在讀中體現層次,培養學生的語感)
過渡:同學們生字學得這樣好,相信課文讀得更棒。我們先自由讀一讀,然后比一比,誰讀得聲音最響亮,字音讀得最準確,課文讀得最熟練。多媒體出示朗讀要求:
一讀:咬字準確,聲音響亮。
二讀:讀通句子,語速稍快。
三讀:讀得流暢,讀出感情。
5.教師范讀,學生評價。
多媒體出示評價標準:
一聽:字音準不準。
二聽:語速快不快。
三聽:讀得美不美。
6.學生賽讀,師生評價。
(1)每組選一名代表,讀后師生評價。
(2)組與組齊讀,評出優勝組。
7.合作探究,美讀課文。
過渡:同學們,你們想把課文讀得更美、更好聽嗎?請大家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季節讀一讀,然后再比誰讀得最美。
(1)小組合作、探究,選擇自己喜歡的季節,美美地讀一讀。
(2)出示課件,啟發、指導把課文讀美。
(3)生生、組組、師生挑戰讀。
(4)熟讀成誦。
(5)離開課本,看四季的畫面,讀一讀,也可以試著背一背。
8.欣賞、背誦。
(1)學生離開座位,邊欣賞畫面,邊做動作,邊背誦全文。
(2)師生合作,共同背誦。
(3)思考:這么美的景物,大家知道是誰送的嗎?(大自然)
9.學生質疑,讀中感悟。(培養學生質疑的好習慣)
學生會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1)小草、荷葉、谷穗、雪人都是景物,怎么會說話呢?
(2)“谷穗”是什么?它為什么要彎彎的呢?
以上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教師引導方法來解決。
[設計意圖:在閱讀教學中,應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學生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注重學生詞匯的積累、說話的訓練、語感的培養,體現以讀為主,讀中感悟的教學原則。注意體現讀書的層次性,讀熟課文,讀懂課文,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三、思維拓展,強化訓練
1.模仿書中的句子,展開想象,練習說話。
__________會對小鳥說:“我是春天。”
__________會對青蛙說:“我是夏天。”
__________會對____說:“我是秋天。”
__________會對____說:“我是冬天。”
過渡:同學們說的可真好,大自然中除了詩中所描寫的這些景色,還有許許多多奇妙的景象。誰愿意把課前收集的描寫四季景色的`資料帶上來給大家介紹介紹。
2.介紹收集的圖片,練習說話。
3.分組活動,采用不同的形式來頌四季。(尊重學生選擇的權利,可以采用背一背、畫一畫、唱一唱、說一說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充分展示,盡情發揮。)
[設計意圖: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激發學生課前預習的興趣。通過背一背、畫一畫、唱一唱、說一說的方法,讓學生在課程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四、寫字指導
過渡:同學們不但說得好,而且畫得好、唱得好。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新朋友“乚”,你看它像什么?
1.認識筆畫“乚”,指導書空練習。
2.指導書寫“七、兒”。
(1)引導學生發現“七、兒”的每一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提醒學生在書寫每個字時應注意些什么。
(3)學生練習書寫,每字練寫2遍。
[設計意圖:寫字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項不忽視的內容。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每節課上讓學生動手寫一寫,即使是寫1-2個字。既體現了讀寫結合的教學原則,又將課外作業在課內完成,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真是一舉兩得。]
五、總結
今天,我們不僅學會了文中的生字,讀熟了課文,而且還讀懂了課文。尤其是從課文中,我們還了解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景物特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可愛。課后,請同學們把四季中自己最喜歡的季節說給爸爸、媽媽聽,再把課文美美地讀一讀。
板書:
四季
春夏秋冬
教學特點
本課采用了以畫面導入的方法,美麗的秋景動畫,加上教師富有激情的配樂朗誦,吸引了所有的學生(學習本文時,正值秋季,所以安排秋季圖片導入,自然、親切)。上課伊始,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就被充分調動起來,為下文的學習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課中春、夏、秋、冬幾幅動畫的插入,不僅再現了當時不同季節不同景色的特點,而且充分利用了多媒體這一資源,突破了難點,培養了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使孩子了解到四季景色的不同特征。
課前安排的收集資料,以及課中安排的畫一畫、唱一唱、背一背、說一說這些環節,不僅幫助學生積累了知識,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讀美了課文,讀懂了課文,教學效果很好。
語文教育教案12
教學目標:
1、觀察圖畫內容,使學生初步感受教師的溫暖、同學的友愛和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
2、畫面提示,對學生進行尊敬老師,遵守紀律,團結友愛等方面的人學常規教育。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初步感受教師的溫暖、同學的友愛和各校園生活的豐富多彩。
2、學生進行尊敬老師,遵守紀律,團結友愛等方面的人學常規教育。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啟發談話。
1、教師以談話形式引入:今天早上來上學,是自已來的,還是家長送來的。
2、進一步引導:在學校門口,你看見了什么?
二、仔細看圖,指導觀察。
1、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你覺得小學和幼兒園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2、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畫面。
3、教師:小朋友來到學校學習,老師是你們的好朋友,老師愛小朋友,小朋友也愛老師。
三、說話演練,體會情感。
1、談話:早晨,老師見到你們,問:“小朋友早!”你們應該怎樣回答呢?平時見到老師應怎么說呢?放學了又應怎樣和老師、同學道別呢?
2、學生結合自已成為小學生以來的經歷談上學的感受。
語文教育教案13
【教學內容】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讀懂課文內容,激發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情感,并將自己的感受與同學交流。激發閱讀原著《愛的教育》的興趣。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師(深情地):同學們一定很熟悉這首歌《世上只有媽媽好》(隨即響起歌曲那清澈的童聲)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里找?
同學們,母親,是給我們最溫暖呵護的人,母親,一個最溫暖的名字。可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這位小朋友,他,卻失去了自己親愛的母親,他就是——卡羅納
(板書課題——23*卡羅納——一個失去母親的孩子)
2.想想、說說:失去母親的卡羅納會是怎樣的?
生1:卡羅納應該會很悲傷。
生2:也許他把眼睛哭腫了。
生3:我讀了課文,知道卡羅納一個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打不起精神聽課;在座位上不時哭泣著。
師:這個可憐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他來到了學校上課,等待他的是什么呢?老師和同學們是怎樣對待他的呢?
[評析]熟悉的歌曲和教師深情的話語,創設出情意濃濃的教學情景,扣擊學生的心弦,為本課的教學做好情感的鋪墊。想想說說:失去母親的卡羅納是怎樣的,讓學生借助想象或憑借預習獲得的初步印象,與人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默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感受“愛”
1.默讀課文,思考:這個故事帶給自己怎樣的感受?可以用一個詞語或者一句話表達。
2.生暢談感受:
生1:善良的老師,善良的同學,善良的同學的媽媽,他們用愛心鼓勵和關愛卡羅納
生2:我感受到的是真誠,人們真誠地理解別人遭遇的痛苦,真誠地安慰卡羅納。
生3:我想說,卡羅納是不幸的,他失去了親愛的母親,但是他又是幸運的,他有愛他的老師和同學,以及周圍的人。
生4:課文寫得真感人,我被感動了。
……
師:課文中強烈的愛感動了同學們,同學們也很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評析]初讀階段,意在訓練和培養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的能力。讀完一篇文章,能基本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調和大致內容,體現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的習得。
三、深入閱讀——理解“愛”
1.生默讀課文,思考:面對遭遇不幸的卡羅納,大家是怎么做的?用筆畫下來。
2.學生交流:
師(出示句式,幫助表達)當卡羅納……誰怎么做?
生1:當卡羅納要來上學的前一天,細心的老師提前囑咐孩子們不要開玩笑,要熱情地對待卡羅納。
(師相機示范朗讀老師說的話)(語速稍慢,語氣低沉)“卡羅納的母親去世了,這個可憐的孩子遭到了巨大的不幸。”(鄭重、嚴肅地)“他明天要來上課,孩子們,你們要莊重嚴肅,熱情地對待他。任何人都不許跟他開玩笑,不許在他面前放聲大笑。”
生2:當面容灰白,非常傷心的卡羅納走進學校時,“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陣同情和憐憫,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著他。
生3:當卡羅納回憶起以前和母親在一起的美好情景,放聲大哭時,老師把他拉到自己的胸前,安慰他、鼓勵他。
生4:當卡羅納看到書中的母子插圖號啕大哭時,老師暗示大家暫時別管他,同桌的“我”也伸出了熱情的手,低聲地勸慰他。
生5:放學時,當“我”跑過去撲進母親的懷抱時,母親把我推開了,她目不轉睛地望著卡羅納。
生6:當“我”發現卡羅納目光里充滿無法形容的悲哀時,我沒去拉母親的手,卻拉起卡羅納的手,和他一塊兒回家去。
3.感情朗讀:
師讀卡羅納表現的句子,生讀大家怎么做的句子。
[評析]留足時間,學生自主閱讀,思考。提供表達語言的句式參考,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規范語言,也降低交流感受、口語表達的難度,給予學生大膽發表見解的信心。
四、品析、想象——領悟“愛”
1.再次默讀課文,也可以輕聲朗讀,看看哪些詞句觸動了你的心,讓你為之一動,為什么?在書上做批注,寫下自己的感受。(播放一段輕音樂)
(師巡視,發現部分學生面露難色)
師:同學們可以注意文中對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看看哪一處描寫,哪個詞,那個句子特別好,為什么?(學生繼續讀文,圈圈寫寫)
2.學生交流想法:
師:請同學們來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老師,哪個詞你認為用得很好呢?(師一愣)
師:我認為“屏息凝神”這個詞用得很好,可憐的卡羅納來到學校,同學們屏息凝神地望著他,從“屏息凝神”這個詞可以看出同學們不敢有任何多余的表情,生怕任何不恰當的表情觸動了卡羅納的心,只是用和他一樣悲傷的眼神看著他。同學們對卡羅納那深切的愛便在這凝視的目光中深含著了。
你們也像老師這樣來說說。
生1:我找的是“暗示”:當卡羅納看到書上的母子插圖號啕大哭的時候,老師暗示大家暫時別管他。“暗示”這個詞表達出老師對學生,對卡羅納的關愛。老師會怎樣暗示大家呢?肯定不是用言語提醒大家。(為什么呢?)因為用言語來提醒大家,卡羅納也就知道了,所以老師的暗示可能是一個眼神。
師:是的,老師把對卡羅納真切的關心淡化在一個看似不經意的眼神里了。老師時時記著不要傷害到卡羅納,真是用心良苦。
生2:我認為“目不轉睛”這個詞用得很好,當“我”撲進母親的懷抱時,母親把我推開了,目不轉睛地望著卡羅納。讀到“目不轉睛”這個詞的時候,我被作者的母親感動了,一個并不是經常與卡羅納接觸的人,一個同學的家長,對卡羅納也是如此同情和關心。人們在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卡羅納,大家都是關心他的。
(班級響起掌聲)
[評析]對詞的敏感是一種閱讀素質。教師引導學生尋找觸動心靈的詞語,做批注,談感受,旨在培養學生對詞的敏感,深化閱讀能力的.培養。
五、愛的延伸:
1.師:愛,不需要豪言壯語,愛,不需要驚天動地。愛,是一句真誠的話;愛,是一個輕輕的接觸;愛,是一個深情的眼神;文中的老師,同學,家長,用自己的真誠理解、安慰、關愛遭遇不幸的卡羅納。是的,就是這樸素的愛,讓我們每個同學深受感動。
2.你從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啟發?
3.知道這個感人的故事出自何處嗎?
生:《愛的教育》!
師:讓我們再快速閱讀選自《愛的教育》的另外兩篇文章
《我的同學科列帝》和《朱塞佩·瑪志尼》——選自《同步閱讀》)
學生自由選擇一篇,靜靜閱讀。
4.走近《愛的教育》
(1)閱讀文后“資料袋”:
(2)展臺展示同學們帶來的《愛的教育》。
(3)師補充介紹《愛的教育》,激發閱讀興趣:(幻燈出示)
《愛的教育》這本風行全球,膾炙人口的著作,由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完成。無論哪一章,哪一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使得全世界各國都公認此書為最富愛心及教育性的讀物而爭相翻譯出版。
《愛的教育》里沒有乏味說教,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日常生活。《愛的教育》以娓娓動聽的語言和生動感人的事例,啟迪人們要愛祖國,愛人民,愛父母,愛師長。
[評析]推薦文章閱讀,擠進課堂,加大閱讀的容量。其次,一本好書,往往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愛的教育》是一生中務必一讀的經典,補充介紹,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六、作業布置:
1.閱讀《愛的教育》,在令自己感動的地方做上記號。
2.與父母交流閱讀感受,討論其中的人物。
[評析]
《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作為教師,首先要讓文本打動自己,再尋找打動自己的點,以這個點生發開去。《卡羅納》一文,情意深厚,散發著濃濃的愛的氣息。打動讀者的是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愛,生發的點是什么呢?是人物關愛他人時無聲勝有聲的情意,是人物的語言,動作,甚至是一個眼神。找準了“點”,就能設計有效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教學設計以“愛”為線,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感知文本,到親近文本,走入文本,在暢所欲言的和諧氛圍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其次,對于此類情感性強的文章,教師還注意把握好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巧妙地引導學生在暢談感受時,有效的運用文本的語言,既有表達的沖動,又有表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裕的閱讀時間,“在下水游泳中學會游泳的本領”,豐富閱讀量,并延伸到課外閱讀中。
語文教育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識
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大禹是的立國之祖,是上古時代偉大的治水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
2.教材特點
全文共6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講大禹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第2一6自然段講大禹是怎么一心一意治理洪水的。課文的第3、4、5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
二、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沒”;理解21個新詞的意思。
2.能正確地朗讀課文,能復述大禹一心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經過。
3.知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重點學習第3、4、5自然段,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大禹“三過家門而不人”,并能復述“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經過。
四、教學準備
課文錄音,投影片、多媒體錄像課件(有條件的學校)。
五、教學時間:3課時
第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13個,讀準多音字“沒”。
2.學會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等詞語。
3.讀通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第一自然段,知道大禹決定治水的原因。
(二)教學過程
1、復習低年級語文課中學過的古代了不起的人物,導入新課。
2、揭示課題。
(1)幻燈投影(或多媒體課件展示):
畫面出現滾滾洪水及大禹的畫像。認識大禹是古時代我國偉大的治水英雄。
(2)板書課題:大禹治水。教學“禹”字。
3、自學課文。
課文中,具體描寫了大禹治水中那件生動的事例?這件事告訴我們大禹是用什么樣的治理洪水的?(要求用課文中的關鍵詞句來回答。)
(1)聽課文錄音,邊聽邊劃出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3)思考:課文寫了大禹治水幾過家門而不入的事?他為什么過家門而不入呢?
4、檢查反饋。
(1)抽生分別朗讀課文第1一6自然段。
(2)選擇多音字正確的讀音。
淹沒(méim)睡覺(jiàojué)
(3)連字帶詞認讀13個生字,重點指導“鑿”、“渠”、“耽”三字的筆順筆劃。
(4)說說:課文寫了大禹為了治水幾過家門而不入的事?他為什么幾過家門而不入呢?(找出有關的詞語簡要回答)
5、學習課文第:自然段。
(1)抽生讀第1自然段。
大禹為什么要去治理洪水?
(2)分句理解:
①指名讀第1句。
A.“相傳”是什么意思?
B.黃河作為我國的第二大河,又稱之為母親河,誰能簡要介紹一下它的概況?
②指名讀第2句。
A.播放洪水泛濫的錄像片段(或課件展示)。
B.理解“兇猛”:“兇猛”一詞是什么意思?(聯系上下文理解)“兇猛的洪水”給老百姓造成怎樣的災難?(田地——淹役;房屋——沖毀;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流離失所”是什么意思?(引導學習課文“提示”理解)
③齊讀第3句。
由于黃河水災危害大,所以大禹決定——(治理洪水)。課文用“于是”表示什么?能用其他的詞語代替嗎?(“因此”、“所以”)
④齊讀課文第1段。
6、鞏固練習。
(1)認讀生字新詞。(出示詞語卡片)
(2)抄寫生字。詞語。
(3)自由朗讀課文。
第2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第2一6自然段,了解大禹治水的經過。
2.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二)教學過程
1.復習導人。
(1)讀拼音寫詞語。(略)
(2)說說大禹治水的原因。
2.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用“——”劃出能概括描寫大禹是怎樣“一心治水”的詞語。
(1)這個自然段介紹了大禹的哪種治水方法?(“鑿山開渠”)
(2)比較“常常”、“每天”,分別理解
是什么意思;如果交換一下使用,意思會怎么樣?
3.學習第3、4、5自然段。
(1)細讀第3自然段。
①指名讀第3自然段。了解:大禹第一次經過家門時,家里情況怎樣?大禹又是怎么做的?
②理解“耽誤”、“匆勿”的意思。
③板書:聽到啼哭匆匆走了
④指導感情朗讀。
⑤學生想象復述。
用自己的話,一邊想象一邊復述大禹第一次過家門而不入的情況。
(2)用學習第3自然段的方法學習第4、5自然段。
①學生自學,并要求用“——”劃出描寫大禹家里情況的詞語,用“…”劃出描寫大禹行為的.詞語。
②理解“深情”、“抓緊”、“腳不停步”的意思。
③板書:望揮手抓緊趕路讓告訴向家走去
④請學生分別有感情朗讀第4、5自然段,然后想象復述。
(3)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舉動感人至深,請把2、3、4、5自然段連起來深情地讀一讀。
4、作業練習。
(1)完成《作業本》第2、4題。
(2)各自復述“三過家門而不人”的經過。
第3課時
(一)教學目標
1.能復述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經過。
2.學會寫“被”字句。
3.學習第6自然段,知道大禹治水的結果。
(二)教學過程
1.復習。
指名復述大禹“三過家門而不人”的經過。
2.學習第6自然段。
(1)指名讀第”句。理解:“一心一意”是什么意思?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說明什么?
(2)齊讀第2、3句,理解“制服”和“安定”的意思。
①聯系第一自然段內容,說說洪水“兇猛”時是怎樣的情景?“制服”以后呢?“終于”一詞說明什么?
②出示下列兩個句子,請學生讀一讀,比較一下。
A.經過辛勤勞動,洪水被制服了。
B.經過13年的辛勤勞動,洪水終于被制服了。
通過比較,說明黃河鬧水災不是輕易就能治服的,而是花了整整上3年的心血。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大禹為什么“三過家門而不人”了。
③有感情地朗讀第6自然段。
3.小組輪讀全文六個自然段,抽生復述。
4.全文。
(1)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我們應該學習大禹的什么?
“兇猛”的黃河水災終于被治服了,大禹一心治水,公而忘私,造福人民的永遠值得后人學習。
5.作業練習。
(1)改寫“被”字句,《作業本》第6題。
(2)課外閱讀一描寫我國古代杰出人物的文章。
語文教育教案15
一、作者介紹
創作特色由于李白個性狂放、灑脫不羈、天真率直,傲視獨立,使得他的詩具有強烈的個性特色。(杜甫《飲中八仙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首先,其詩以抒情為主,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主要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感情的表達往往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是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
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李白常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李詩的語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語,有的豪放,不拘聲律,近于散文,但都統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之中。語言流
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李白的詩歌具有瑰麗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
二、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25歲時出蜀辭親遠游,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于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二說作于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三說作于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
三、文本分析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字詞解釋
(1)荊(jing負荊請罪)門: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山形上合下開,狀若門。
(2)遠:遠自。
(3)楚國: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其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境域。
(4)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5)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6)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下來。
小知識
意象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事物,在我國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許多傳統的意象,它們蘊含的意義基本是固定的。如“月亮”這一意象,一般說來,代表著思鄉、思念、團圓。如蘇東坡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竹,代表高潔與氣節;楊柳,代表離別感情。
(7)海樓:海市蜃樓,海市蜃樓,亦稱“蜃景”,是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生顯著折射時,把遠處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異幻景。這里狀寫江上云霧的變幻多姿。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8)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
(9)萬里:喻行程之遠。
2、作品譯文
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那古時楚國之地游歷。
重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彩變幻無窮結成海市蜃樓。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四、詩歌賞析
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一:清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送別二字能否刪去?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二字,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問題二:這首詩哪句寫的最好?哪幾個字寫得好?
【語文教育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滲透生態文明教育教案分享04-06
語文教育”與“文學教育”10-02
語文教育是美麗的教育12-10
語文的教案02-07
語文教育心得12-23
學校性健康教育語文學科滲透課教案112-16
小學一年級語文入學教育教案01-06
“在線語文”:語文教育新概念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