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生物實驗教案

時間:2023-10-31 11:37:08 宗澤 教案 我要投稿

生物實驗教案(精選19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實驗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實驗教案(精選19篇)

  生物實驗教案 1

  實驗目的

  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時,可以產生淀粉。

  背景資料

  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綠色的主要原因。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沒有葉綠體,綠色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教學目標

  1.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2.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難點: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

  實驗關鍵

  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并掌握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

  實驗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黑紙片、曲別針。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動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動物的最根本的食物從何而來?難道綠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嗎?非也。綠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營養,它不僅能自己供給自己食物,而且同時還給地球上其他幾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養活著我們?梢赃@樣說:沒有綠色植物,就沒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梢,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綠色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的?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我們能不能用實驗來探究一下?

  2.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師:昨天讓大家按P119實驗步驟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沒有?

  生:做了。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學生甲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并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

  學生乙將酒精倒入小燒杯中。

  學生丙準備酒精燈,并點燃酒精燈。

  學生丁準備清水,并漂洗葉片。

  學生戊滴加碘液。

  師:通過實驗及觀察到的.現象,下邊大家來共同討論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及細節。教師同時用投影打出小組討論提綱:

  1.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實驗之前要在黑暗處放一晝夜?

  2.為什么要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

  3.為什么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來什么成分?其結果說明什么?

  生:小組討論,并選出代表回答問題。

  小組1回答問題1:實驗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處是為了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淀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的。

  小組2回答問題2: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遮蓋起來是為了與其他葉片作對照?纯凑展獾牟课缓筒徽展獾牟课皇遣皇嵌寄苤圃斓矸邸

  小組3回答問題3:把葉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熱,是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熱,不僅酒精蒸發得太快,造成浪費,而且溶解葉綠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發生危險。這一步驟的目的是使葉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脫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顏色觀察。

  小組4回答問題4:向葉片中加碘液是因為碘液遇淀粉可變成藍色,故可用碘液來葉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機物淀粉。通過實驗可知:葉片的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了藍色,而遮光部分未變藍色,說明葉片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各小組可相互補充、完善)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作業布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

  結論1: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結論2: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教后反思

  1.先講大的步驟,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較

  生物實驗教案 2

  一、使用教材

  我說課的題目是《探究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第七章第二節內容。

  二、使用器材

  25%左右的硫酸溶液,嫩白菜葉或樹的嫩芽,清水,燒杯,鑷子,石棉網

  三、實驗改進

  1、原實驗用食醋和清水配制,現改用25%的硫酸溶液。酸雨大多為硫酸型改用硫酸現象更明顯。

  2、原探究種子的發芽率實驗短時間內不可完成,改用嫩白菜葉或樹尖嫩芽材料易找,還可在短時間內完成。

  3、實驗為模以探究實驗,但七年級學生實驗能力有限,我采用教師引導探究,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課堂探討的形式開展更可行。

  四、實驗原理

  1:酸雨是PH小于的雨水,能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嚴重時使植物死亡。

  2:酸雨影響某些動物的生長發育,甚至使之死亡。

  五、實驗目標

  1、通過探究酸雨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了解酸雨對生物的危害。

  2、讓學生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六、實驗內容

  1、課標要求

  通過模以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的實驗,使學生了解到酸雨的危害性,從而認識到控制酸雨的必要性。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2、學生情況

  七年級學生通過一年的實驗練習,實驗技能從無到有,具有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但實驗中有硫酸,從安全角度考慮,教師演示學生探討更可行。

  七、實驗步驟

  1、將新鮮的白菜葉平均分成兩份,分別投入等量的稀硫酸和清水中; 分鐘后,撈出葉片,分別放在兩個石棉網上; 3、比 較葉片顏色、形態的變化;

  4: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現象記錄等探究過程。

  (2)影響實驗成功的`主要因素

  1、硫酸的濃度要合適,太濃所需時間太短,太稀所需時間太長。時間大約二十分鐘為宜。

  2、選取的葉片要新鮮,葉片上沒有蠟質層。

  3、實驗前對學生進行指導。

  八、實驗效果評價

  1:實驗用25%左右的硫酸溶液模以酸雨,用新鮮的白菜葉代替種子或幼苗實驗現象明顯。

  2:實驗的時間縮短,一節課內不僅完成探究還完成本節內容的講授。

  生物實驗教案 3

  目的要求:

  1、設置一個適于蚯蚓生存的環境并飼養蚯蚓。

  2、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3、觀察蚯蚓的運動。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紙、棉球、放大鏡、制作飼養蚯蚓的裝置的用具材料。

  方法步驟:

  1、根據你的經驗創造一個蚯蚓的生存環境,并觀察蚯蚓的生活習性和食性。建議參考課本上的插圖制作飼養和觀察使用的工具。

  2、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1)取一條活蚯蚓放在玻璃上,觀察他的身體外形是否分節,數數從蚯蚓的頭部到環節帶共有多少節?

  (2)用手觸摸蚯蚓體壁,覺察體表是否有黏液?

 。3)用手指觸摸蚯蚓體節近腹面處,你有什么感覺?并用放大鏡觀察,你所看到的腹面許多小突起就是剛毛。

  3、觀察蚯蚓的運動。

 。1)將蚯蚓放在糙紙上,觀察他的運動,注意其身體的.粗細長短的變化。想想這些變化是怎樣發生的?

 。2)、將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觀察他的運動及身體變化,并與它在糙紙上的運動作比較。

  注意:在觀察過程中,應該常用浸水的濕棉球輕擦蚯蚓體表,使體表保持濕潤。

  討論:

  1、蚯蚓適于在什么樣的環境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2、在實驗過程中,為什么要使蚯蚓體表保持濕潤?大雨過后,為什么蚯蚓會紛紛爬到地面上來?

  3、身體分節有什么意義?蚯蚓的體節和剛毛在運動中各起什么作用?

  4、為什么蚯蚓要在潮濕的土壤深層穴居?

  實驗二鳥適于飛行的特點

  提出問題:鳥的身體有哪些適于飛行的特點?

  作出假設:鳥的身體輕,受到地心引力小、鳥有翅膀、鳥的肌肉發達。制定計劃并實施計劃

  提示:

  1、你所觀察的鳥(如家鴿,或其他善飛行的鳥)的體型是怎樣的?這與它的飛行有什么關系?

  2、將鳥的翅膀輕輕展開,你能否識別出在飛行中其主要作用的羽毛?這些羽毛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它們在排列上是彼此重疊還是相互間留有間隙?想想這是為什么?鳥的翅膀成什么形態?這與飛行有什么關系?

  3、摸摸鳥的胸部肌肉,與其他部位的肌肉相比,肌肉的發達程度怎樣?

  4、看看鳥的骨骼,可以發現胸部的骨頭很突出,將胸骨特點與這塊骨上附著的肌肉聯系起來考慮,你會做出怎樣的推測?

  5、你所提出的假設都能通過觀察來檢驗嗎?如果不能,請你查找資料。

  (見課本提供的資料,對你理解鳥的飛行會有所幫助。)得出結論:

  你得出的結論是:

  表達和交流:

  實驗三動物的繞道取食

  背景

  “嘗試與錯誤”是常見的學習行為,在前面介紹蚯蚓走“T”字形迷宮的實驗中,蚯蚓要經過大約200次失敗的嘗試,受到許多次輕微的電擊后,才能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動物越高級,學習能力越強,學會某種行為中“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少。當動物和它所發現的食物之間設有障礙時,它可能會經過若干次“嘗試與失敗”學會繞道取食。當然,也不排除不經過“嘗試與錯誤”就能吃到事物的可能性。

  提出問題:

  根據以上背景材料,就動物的繞道取食行為提出你的探究問題。

  你提出的問題是:

  作出假設:

  你所做出的假設是:

  制定計劃:

  你所制定的計劃中,應當包括:確定作為研究對象的動物,準備適當的食物,選好實驗場所,設置障礙等。參考課文插圖作為示例。

  實施計劃:

  按你確定的計劃進行探究。認真統計一下動物需要經過幾次的“嘗試與錯誤”才能解決繞道的問題?

  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實驗結果支持你的假設嗎?你的結論是:

  討論:

  1、跟同學交流這個探究的過程、結論和結果、不同動物“嘗試與錯誤”的次數一樣嗎?如果不一樣,說明了什么?

  2、你對家養的小動物進行過學習行為的訓練嗎?它們有哪些行為是后天學習行為?這些行為對它們的生存有什么意義?

  3、這項探究活動對你自己的學習有什么啟發?

  生物實驗教案 4

  1設計思想:

  1.1《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明確提出“要重視生物科學史的學習”,因為“學習科學史能使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方法,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對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生物科學素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泵系聽柕耐愣闺s交實驗經歷了“提出問題——構建假說——驗證假說——得出結論”的科學研究一般過程,運用了“假說——演繹”這一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是很好的生物科學史材料。

  1.2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教學內容分析

  2.1教材內容及地位:“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是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一節,內容是基因分離定律的發現過程,是按孟德爾“觀察實驗、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說——設計實驗、驗證假說——歸納綜合、總結規律”的科學研究過程為線索編寫的,能讓學生親自踏著孟德爾的足跡,親自經歷提出假說,設計實驗驗證假說的科學研究過程,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科學思維。

  2.2教學重、難點:

  2.2.1教學重點:讓學生像孟德爾一樣嘗試提出假說,設計實驗驗證假說。

  2.2.2教學難點:嘗試對分離現象進行解釋,提出假說;設計測交實驗驗證假說。

  3教學目標:

  3.1知識目標:

  3.1.1闡明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及分離定律。

  3.1.2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

  3.2能力目標:

  3.2.1通過學習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

  3.2.2嘗試像科學家那樣解釋和推理,并對分離現象作出解釋;

  3.2.3通過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體會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通過假說演繹法的科學方法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3.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過程,認同敢于質疑、勇于創新、勇于實踐,以及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4.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對生物的遺傳現象已經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通過必修1《分子與細胞》的學習,具備一定的遺傳學的分子基礎,但是學生缺乏遺傳細胞學基礎,即學生還沒學習減數分裂的知識,這反而有利于學生能從孟德爾的角度出發,創造性的分析解決問題。

  5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

  活動設計

  意圖

  交流調查結果,嘗試解釋某一性狀的遺傳

  引入:學生交流單雙眼皮遺傳的調查結果,并用表格進行歸納與統計:

  父母子女

  單眼皮×雙眼皮有的單眼皮,有的雙眼皮

  單眼皮×單眼皮全部為單眼皮

  雙眼皮×雙眼皮有的單眼皮,有的雙眼皮

  設疑:嘗試解釋單眼皮×雙眼皮→單眼皮?

  引導:主要的問題是:

  1、單雙眼皮是由什么控制的呢?(根據已有的生物學知識知道是遺傳物質控制的)

  2、母親細胞內控制眼皮的遺傳物質怎樣存在?(從數量上分析,1個,2個或是若干個)

  3、母親的控制眼皮的遺傳物質如何傳給孩子呢?

  4、父親有給孩子控制眼皮的遺傳物質嗎,如果有,父親給的遺傳物質遇到母親給的遺傳物質會發生什么呢?(保持完整,還是互相融合?)

  要解釋這些問題,最終還是要通過科學的實驗。

  從人類對遺傳的探索從19世紀開始至今,已經能完美解釋這些問題,其中孟德爾在解釋這些問題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今天就來一起沿著孟德爾的足跡,看看他是如何開展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課前調查:人類單雙眼皮的遺傳

  嘗試解釋遺傳現象。

  隱性滲透“性狀”和“相對性狀”的概念;培養學生運用歸納與統計的科學方法。

  通過學生嘗試解釋遺傳現象,

  還原孟德爾當時的研究場景。

  介紹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過程

  孟德爾開展實驗,選擇了豌豆作為實驗材料。豌豆有很多相對性狀,如,莖的高度有高莖和矮莖,(呈現豌豆7對相對性狀的圖)。孟德爾將高莖和矮莖進行雜交,無論誰做母本,或父本,子一代都是高莖,并且高度和親本的高莖一樣高,一點也沒變矮。他繼續將F1進行自交,發現子二代出現了高莖和矮莖,矮莖和親本一樣的矮,一點也沒變高。

  將矮莖稱為隱性性狀,高莖稱為顯性性狀,F1自交后代出現高莖和矮莖的現象稱為性狀分離。

  孟德爾的實驗到此,并沒有讓感到意外,因為在他之前已經有一位科學家發現了性狀分離的現象,但是孟德爾并沒有就此止步,他做了一件與眾不同的事情,那就是他收集了F2代植株共一千多株,其中高莖的787株,矮莖277株,其比例為2.84:1,孟德爾用他數學統計學知識,確定數量越大,其比例就越接近3:1。3:1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呢?孟德爾繼續其它6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實驗結果如下:(教材表1-1)

  結合板圖,觀察分析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過程。

  傾聽

  感受孟德爾是一個勤奮、具有創新精神的人。簡單介紹豌豆,豌豆的其它特征到第二課時再討論,這樣能保證學生探究思維的連貫性;并且這樣處理,并不影響學生對雜交實驗的理解。

  還原孟德爾的實驗過程,讓學生理解孟德爾的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

  滲透科學品質、科學精神教育

  嘗試解釋3:1的性狀分離比

  設疑:如何解釋3:1的性狀分離比呢?

  講述:在當時,關于遺傳物質在細胞的存在以及如何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有很多科學家對遺傳現象問題做出一些解釋,其中以達爾文為代表的一些科學家提出“多重微!庇^點:每個細胞對應某一種性狀存在無數完全相同的遺傳物質,每一遺傳物質的許多復制物可能同時傳遞給生殖細胞。例如:母親是單眼皮,父親是雙眼皮,母親產生的卵細胞中含有很多個單眼皮遺傳物質,父親產生的精子中也含有很多個雙眼皮遺傳物質,那最終子代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由數量決定,誰提供的多就像誰,而數量是隨機的。

  關于雙親的遺傳物質在子代細胞中如何存在這一問題,當時有一種“融合遺傳”觀點:由父本和母本提供的遺傳物質在子代細胞中完全融合。使子代表現出介于雙親之間的性狀。例如:雙親中一方直發,一方是卷發,那么孩子頭發就是中等程度的卷曲。

  設疑:用“多重微粒”觀點和“融合遺傳”觀點能對孟德爾的實驗現象作出合理解釋嗎?

  (“多重微粒”觀點:不能解釋,如果按多重微粒觀點遺傳,子代不可能出現一定的比例!叭诤线z傳”:按融合觀點,子一代的高度應該是介于高莖和矮莖之間,且子二代的不可能得到矮莖和親本一樣的矮。)

  設疑:嘗試解釋3:1的性狀分離比?

  1、性狀由遺傳因子控制,遺傳因子是獨立的?刂骑@性性狀的為顯性因子(D),控制隱性性狀的為隱性因子(d)

  2、體細胞中應該有幾個遺傳因子?(1個,2個,3個,4個)

  3、生殖細胞中幾個?(1個)

  4、雌雄配子隨機結合。

  以上四點就是孟德爾的假說的主要內容。孟德爾提出的假說在當時的背景下是一種超越時代的設想。傾聽,理解孟德爾當時的研究背景,當時人們對遺傳問題的主流觀點;

  思考、討論、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

  告訴學生當時的主流觀點,利于學生從孟德爾角度出發,分析問題。

  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通過精心設計問題,降低思維難度,突破難點;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發散性思維的空間,培養學生分析能力;滲透孟德爾大膽創新的精神

  高三生物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設計測交實驗高三生物教案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驗證假說

  設疑:如何設計實驗驗證假說呢?

  實驗目的:驗證假說是否成立?

  實驗原理:關鍵證明成對(Dd)的遺傳因子分離,產生了兩種配子(D和d);遺傳因子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從子代性狀及比例分析分析配子的類型及比例。

  實驗材料:F1高莖(Dd)和矮莖(dd)

  結果預測:

 。ㄟ@是利用假說進行演繹的過程)

  實驗結果:高莖30株,矮莖34株,比例接近1:1

  實驗結論:假說是成立的。

  這種雜交方法后來稱為測交,是孟德爾首創的,它非常完美的證明了假說是成立的,從此,測交成為非常經典的遺傳學實驗。思考與討論,

  嘗試寫出演繹推理的遺傳圖解。

  對假說的驗證是難點,設計成實驗教學形式進行逐步引導、啟發,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滲透科學精神教育:創新精神

  總結 總結:孟德爾在通過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的分

  析后,大膽的提出假說,并設計了測交實驗對假說進行

  驗證,這種科學研究方法稱為假說演繹法。

  通過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及其解釋,后人把它歸納為

  孟德爾第一定律:

  課后思考:

  1、孟德爾為什么選擇豌豆?

  2、孟德爾為什么能成功?

  3為什么是孟德爾打開了“遺傳學的大門”?

  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作為第二課時的主要討論題。

  生物實驗教案 5

  一、實驗在教材中所處的的地位與作用

  本實驗出自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五章《綠色植物的一生》的一個觀察實驗。該實驗的目的通過觀察大豆種子的結構能夠描述出植物種子的主要結構。既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觀察操作能力,又為學好種子的萌發過程奠定了基礎。

  二、實驗原型及不足之處

  原實驗的實驗材料僅僅只有一種大豆種子,大豆種子只能代表雙子葉植物種子這一類種子的結構。書本對玉米、小麥、水稻等單子葉植物種子的'結構,未設計實驗進行觀察,其實對學生了解種子的種類以及結構是不利的。

  三、實驗創新與改進之處

  將實驗材料換成了綠豆種子和玉米種子,學生可通過觀察綠豆和玉米種子的結構,比較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的異同。

  四、實驗器材

  浸泡過的綠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碘酒、刀片、放大鏡

  五、實驗原理及裝置說明

  淀粉遇碘變藍

  六、實驗過程

  1、分別取三粒綠豆種子和玉米種子,放置在吸水紙上

  2、將一粒綠豆種子的種皮剝開;另外一粒綠豆種子剝去,并用手掰開的兩片子葉;

  3、將一粒玉米種子的果皮剝開;另外一粒玉米種子用刀片進行縱切,并在剖面滴加碘液。

  4、先用肉眼對種子的外形進行觀察,然后用放大鏡對種子的結構進行對比觀察。

  七、實驗效果

  1、通過觀察發現玉米種子一層皮即果皮剝去后,里面還有層皮,就是種皮,使學生親眼看到我們平時所說的玉米種子其實是果實。而綠豆只有一層皮即種皮,所以綠豆是種子。

  2、通過對比觀察兩種種子的結構,了解到像玉米這種單子葉的植物和綠豆這種雙子葉植物的結構的異同。

  八、自我評價

  通過實驗創新改進,我認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體現如下:

  1、學生通過親眼觀察了解到我們食用的許多農產品有些是果實有些是種子。

  2、通過增加對玉米種子的觀察,更加形象生動的補充了學生對種子的種類及結構差異性的漏缺。

  3、更好的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觀察操作能力和學生處理信息、歸納總結的能力。

  生物實驗教案 6

  一、實驗目的:

  清晰地看到無機物和有機物。

  二、該實驗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認識有機物和無機物”是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50頁的一個實驗。無機物和有機物是構成細胞的重要物質,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入地認識無機物和有機物,更好地了解細胞的生活,我設計了該實驗。

  三、教材實驗不足之處:

  1、取材不理想,選用了小麥種子。

  2、實驗結果不明顯,種子燃燒后看不到有機物,只能領會到被燒掉的是有機物。

  四、實驗創新與改進之處:

  1、取材方面:選用了大魚肋骨。

  2、實驗方面:由一個實驗——燃燒小麥種子,改為了兩個實驗,即骨的煅燒及骨的脫鈣。

  3、通過實驗,能讓學生清晰地看到無機物和有機物。

  五、實驗步驟:

  1、用鑷子夾取魚骨在酒精燈上煅燒,觀察骨的顏色變化,并聞煅燒過程中的氣味。骨的煅燒

  2、將大魚肋骨放入盛有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的燒杯中,約過15分鐘左右,將大魚肋骨用鑷子取出,并在清水中洗去肋骨上的'鹽酸,觀察骨的變化特點。

  六、實驗結果:

  1、骨煅燒后,燒掉了有機物,剩下了硬脆的無機物。

  2、骨在鹽酸中浸約15分鐘后,溶解了無機物,剩下的是有機物,而且將剩下的有機物用鑷子取出后,再用清水沖洗,能用手將這一根大魚肋骨彎曲并打成結。

  所以,整個實驗效果非常明顯。

  七、小結:

  該實驗效果明顯,取材容易,操作時間短,簡單明了,設計嚴密。通過實驗能夠給學生直觀而真切的感受,使其認識更深刻,理解更透徹。

  生物實驗教案 7

  目的要求:

  1、學習制作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認識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練習畫細胞結構圖。

  材料用具:

  洋蔥鱗片葉,清水,稀典液,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方法步驟:

  一、制作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

  (一)準備

  1、用潔凈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干凈。

  2、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ǘ┲谱髋R時裝片

  3、用刀片切取一塊洋蔥鱗片葉或用刀片在洋蔥鱗片葉上劃“井”字(大約0.5cm2)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薄膜—內表皮。把撕下的內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鑷子把它展平。

  4、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放下,以免產生氣泡,影響觀察。

 。ㄈ┤旧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

  6、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二、觀察臨時裝片

  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

  三、練習畫細胞結構簡圖

  依照在低倍鏡下觀察到的'物像,選一個細胞畫全各部分,周圍的細胞只勾出輪廓就可以了。

  四、討論:

  1、制作臨時裝片時,染色會對細胞產生什么影響?在什么情況下應該使用不經過染色的臨時裝片?

  答:染色可以使細胞的結構顯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劑對活細胞的生物活性往往會有很大影響,有時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觀察活的細胞及其生物活性時,應該使用不經染色的臨時裝片。

  2、怎樣區別顯微鏡視野中的細胞和氣泡?

  答:一般來說,氣泡在顯微鏡中呈現為具有較黑、較寬邊緣的圖像,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鑷子尖輕輕壓一下蓋玻片,氣泡就會變形或移動。

  五、課外練習

  制作黃瓜表層以果肉細胞細胞或黑藻細胞臨時裝片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學習目標: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通過調查,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調查法的一般步驟及生物分類方法。

  難點:撰寫調查報告。

  學習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某生物小組要想了解北關市場的各種蔬菜其銷售狀況,這時我們常用到調查法。

  2、當你走進農田,要記錄你所看到的生物并對其進行分類,應采用什么方法。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學習任務一:嘗試應用調查法

  1、自學教材P7—P9頁,結合調查活動,總結出調查的一般方法。

  自學提示:

  (1)結合紅背景內容,熟悉調查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2)在農田調查中,是否只調查植物。

 。3)設計調查農田生物的調查表。

 。4)調查時,能否損傷動植物或破壞它們的生活環境。

  (5)結合P9頁討論題,討論回答

  2、小結討論,交流問題

  3、師生歸納總結

  學習任務二: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

  1、自學P9頁最后一段,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

  自學提示:

 。1)玉米屬于植物,它的分類依據是什么?

 。2)生物的分類依據一般有幾種?

 。3)對你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并說出你的分類依據?

  2、小組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3、師生歸納總結

  三、系統總結

  四、拓展應用

  小明在調查神童山的生物種類時,發現一株不認識的植物,于是他小心地用鐵鏟將該植株挖出,帶回學校請教老師。你認為他的做法對嗎?請簡述理由。

  五、診斷評價

  1、下列活動,可采用調查法進行的是( )

  A、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C、優良作物品種的培育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測定D、光照對植物生活的影響

  2、某同學在調查活動結束后,將有關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動物他所采取的分類依據是( )

  A、生物用途B、生活環境C、比大小多少D、形態結構

  3、調查時首先要明確和制訂合理的,有時因為調查的范圍很大,不可能逐亡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為,調查過程中要,對調查結果要,有時要用。

  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

  一、實驗設計思想:本節教學設計依據建構主義理論,旨在探究多媒體網絡技術與新課改下的生物實驗整合點和切入點,構建整合的環境。

  搭建優化實驗過程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平臺;創設學生學習的情景,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

  二、實驗目的要求:

  1、認識人體細胞的基本結構。

  2、練習制作臨時裝片和使用顯微鏡。

  3、畫一個口腔上皮細胞圖。

  三、探究實驗準備:

  1、實驗材料準備

  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消毒牙簽,燒杯,吸管,0.9%生理鹽水,稀碘液(或龍膽紫),水紙。

  2、實驗安排全班56人,4人一組,共分14組。

  3、課時安排:l課時。

  四、實驗探究過程:

  一、實驗預習探究提綱:(投影展示,師生切磋,為實驗的順利進行作鋪墊)

  1、在潔凈的載玻片中央,為什么要用0.9%的生理鹽水?

  2、刮取口腔黏膜時為什么要消毒牙簽?

  3、把牙簽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載片上的生理鹽水滴中為什么要涂抹幾下?吸

  生物實驗教案 8

  《探究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是七年級學生剛接觸不多的一種探究實驗,而且操作的準確性強,由學生獨立完成有一定難度。對此,在教學中我有放有收,既有老師的指導,又還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獨立進行探究;而且這個實驗也是七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這么多種類的實驗用具,第一次點燃酒精燈并隔水加熱。為確保實驗安全、順利地進行,我在課前幾天開始培訓實驗小組長,并強調注意事項,同時設計并印發實驗報告單給學生,讓他們邊復習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邊分組填寫: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然后根據設計方案小組長帶領組員提前做好實驗準備工作;可以將各實驗小組實驗準備的過程拍成錄像,作為上課資料。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究綠色植物的葉片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可以產生淀粉,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的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生物探究的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綠葉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實驗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學生明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養成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重點:

  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條件。領悟“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設計原理。

  難點:提出問題,應用適當的手段解決問題;單一變量對照實驗的設計。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綠色植物)、黑紙片、曲別針、酒精、碘酒、小燒杯、大燒杯、培養皿、酒精燈、三角架、石棉網、鑷子、火柴(打火機)、清水、試管夾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取一盆長勢旺盛的天竺葵,對它進行暗處理兩晝夜,再取多個黑紙片(根據學生實驗的組數而定),對多個葉片的'上下兩面進行遮蓋,并用曲別針進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進行光照數小時后備用。

  (二)導入

  在我們賴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個巨大的生產有機物的天然工廠,它制造的有機物養活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這個大工廠就是生物圈中的生產者——綠色植物。

  設問:綠色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的?它們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光照是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一下《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這個實驗。

 。ㄈ⿲嶒炛v授

  1、先找同學起來讀一下本節課的目的要求,并對本節課的材料用具進行清點,然后播放《綠葉在光下制造有機物》的視頻文件,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這個實驗的大體步驟和某些應該注意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2、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科學家們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激勵他們努力獲得與科學家結論相似的結果,在這節課中,可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模擬探究實驗,以培養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不斷深入思考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嘗試做“小科學家”的愿望。

 。ㄋ模⿲嶒炦^程

  1、提前指導興趣小組的學生將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

 。▎l思考:為什么要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

  2、在經過黑暗處理的天竺葵上選取1~2片葉子,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然后將這盆小白菜移到陽光下照射3—4小時。選取的葉子必須大小合適,顏色比較新鮮。

 。▎l思考:為什么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的目的?)

  3、學生按照下列步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完成探究過程。教師巡視指導。

 。1)、剪下遮光處理過的葉片,去掉黑紙片

 。▎l思考:。取下遮光黑紙時,遮光部位與見光部位有明顯差別嗎?)

  浸入盛有酒精的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的綠色退去。

  在本步驟的操作中,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沒葉片為準,三角架上墊上石棉網,大燒杯里倒入熱水并加蓋。用酒精燈的外焰進行加熱,如果高度不夠,可以在酒精燈下墊上書本,保證用外焰加熱。酒精燈用完不能用嘴吹滅,應用蓋子直接蓋上。

  (啟發思考: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熱?為什么要隔水加熱?)

  (2)、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干凈,放在培養皿中,滴加碘液。

  由于酒精的溫度比較高,可以用鑷子夾取葉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燙傷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來回晃,期間可以更換大燒杯中的水。直到水變得比較清為止。(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這時葉片顏色有沒有變化?)將葉片取出放入培養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實驗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實驗桌。

  (啟發思考:往葉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強調應注意安全)

 。3)、觀察實驗現象:葉片光照部分便藍。

 。4)、分析得出結論:

  a.光合作用的產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

  五、總結(學生總結,歸納)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

  這個教學環節學生基本能夠獨立完成,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教師需要進一步要求學生劃出關鍵詞,加強理解記憶。

  注意事項:

  a.從上述實驗可以看出葉片見光部分遇到碘液變成藍色。實際是淀粉遇到碘液變藍,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有機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處2~3天的目的是讓葉片內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實驗。

  c.用黑紙片將葉片的一部分正反兩面都夾緊的目的是讓該部分不見光,易形成對比,驗證光與制造有機物的關系。

  d.酒精要隔水加熱,直接加熱不好控制溫度防止發生危險。

  e.碘液對眼睛和皮膚有刺激,使用時一定要小心。

  4、整理實驗儀器。

  生物實驗教案 9

  一、教學目標:

  1、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

  2、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

  3、關注周圍生物的生存狀況。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學會設計調查方案、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和會做調查記錄,同時培養學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學難點:

  描述部分所調查生物的特征

  三、課前準備:

  幫助學生分組,確定調查范圍。了解要調查的生物狀況,并查找相關資料。

  四、教學過程:

  1、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小組,選出小組長,說明本節調查課的目的,步驟,各小組自由選擇調查范圍(不可在教學區)然后匯報到老師處,每小組長把組員的名單交到老師處。強調調查范圍的要求是生物種類較多,環境有較多變化的路線。

  2、注意事項:

  如安全、不傷害動植物、不破壞生物的生活環境等。

  應特別關注一些小生物。如樹皮上、草叢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飛行的生物。3、據報告冊P2~3內容進行調查,并及時記錄,布置作業是星期四交齊。

  4、紀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響其他班同學。

  各小組提前十分鐘回到教室,各小組要跟老師對好時間,要求本小組長組織好紀律。

  5、利用下課前十分鐘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出調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類方

  法)并對個別小組作出表揚。總結本節課全班同學的表現。(問題:1.你們組調查了多少種生物?2.你們是按什么特征對它們進行分類的?分多少類?各多少種?每類選1-2種生物,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

  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教學目標

 、倥e例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舉例說出生物之間有密切的聯系。

 、垠w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

  ④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難點和重點

  重點:①說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②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實驗。難點:形成愛護實驗動物的'情感,能夠認真觀察和記錄,并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和交流。課前準備

  學生:各小組準備鼠婦10~16只,濕土,紙盒,紙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夾),表,筆,一份實驗報告用表。教師:鼠婦若干只或鼠婦圖示。

  教學過程

  1、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引導學生根據經驗舉出影響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過分析,幫助或引導學生歸納出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各小組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各自收集鼠婦為背景,分析、討論、歸納出探究的一般過程。

  2、制定實驗方案及設計實驗方案

  各組討論并制定方案,根據方案中出現的問題引出變量和對照實驗。

  充分放權,讓學生自學,但注意把握學生對變量和對照實驗的理解。

  實驗探究

  結果交流

  教師可在巡回指導中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后面的結果交流。

  總結:教師選出有代表性的小組進行交流,并引導其他同學發現問題,吸取經驗。除了探究光這個條件外,還有無其他條件?

  布置課后作業:

  有興趣的小組可在課下對其他影響鼠婦生活的因素進行探究。

  練習使用顯微鏡教案

  教學目標

 、僬f明顯微鏡的構造和作用。

  ②能獨立使用顯微鏡,觀察到清晰的圖像。

 、壅J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重點和難點

  重點: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

  難點: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準備兩個不同倍數的目鏡);四種標本(寫有“e”字的玻片;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展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教師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導入的策略和方法

  講授新課思考得出,要了解細胞,必須借助顯微鏡。提示圖中細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的細胞。

  取鏡和安放:

  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說出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提問:我們現在用的是什么顯微鏡?

  1.顯微鏡的構造

  學生兩人一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

  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

  引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顯微鏡,并爭取達到人人會使用顯微鏡。指導學生學會通過看書來認識顯微鏡。

  隨機叫學號,進行抽測。

  2.顯微鏡的使用對光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睜。

  (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

 。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有迫切動手觀察的欲望。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邊看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

  情況不一,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

  思考回答: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

  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

  認真觀看

  動手觀察,注意規范。進行鼓勵,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四種觀察標本:

 、賹懹小癳”字的玻片;

 、谟∮袛底值耐该骷垼

 、蹌又参锊F瑯吮荆

 、軐懹袛底值牟煌该骷。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建議先觀察2號標本)

  巡視,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同學上前演示。

  給予鼓勵性評價。

  先請學生補充,后教師補充。

  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或8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生物實驗教案 10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知道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使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研究種子發芽所需條件的過程。

  2、能夠結合自己的實驗計劃開展實踐研究,觀察并記錄種子發芽狀況的活動。

  科學態度目標

  1、表現出對種子發芽條件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2、感受對比實驗對變量控制的嚴格要求,發展嚴謹的科學思維。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植物生長與環境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夠科學地設計對比實驗,研究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

  難點: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設置對比實驗中的公平條件。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玻璃皿、綠豆種子、土壤、滴管、水、紙巾、標簽紙、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蘋果、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

 。ń虒W提示:出示從中間切開的蘋果剖面。)大家看到蘋果中間幾顆小小的黑色物體了嗎?你們認為它們是什么?(預設:蘋果的種子。)

  2、提問:許多植物的新生命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種子發芽需要條件嗎?(預設:需要。)需要哪些條件呢?(預設:空氣、水、適宜的溫度;空氣、水、土壤、陽光;……)

  3、揭題:大家的想法有些不同,到底誰的觀點正確呢?看來我們需要通過實驗研究去尋找答案了。(板書:種子發芽實驗)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已經觀察過鳳仙花種子的萌發,對種子發芽的條件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再通過常見的蘋果種子來引發學生思考會更具有針對性,也將學生引向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種子發芽的條件,揭示了課題。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預測綠豆發芽所必需的條件

  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綠豆種子。)如果想要這些綠豆種子發芽,你們剛才提到的那些條件中哪些是必需的呢?(預設:水、陽光、土壤和空氣。)

  2、追問:大家的回答中提到土壤是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你們打算如何用實驗去驗證呢?(預設:將一部分綠豆種子種在土壤里,另一部分不種在土壤里,觀察種子的發芽情況。)

  3、講解:看來,我們需要設置兩個實驗組來進行對比,而且在實驗中我們只能改變要研究的條件,同時保證其他條件不變。像這樣的.實驗叫作對比實驗。接下來請大家分組討論實驗方案。

  【設計意圖】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對種子發芽的條件猜測也會有所不同。保留學生的不同猜測,從而激發學生用實驗進行驗證的興趣。

  探索二:設計并制訂實驗方案

  1、交流:請大家分組討論,如何探究土壤是否為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

  2、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小組的討論結果確定研究方案,并參考教材P2的實驗計劃范例寫出自己小組的實驗計劃。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對比實驗,討論兩組實驗條件的異同,再通過對實驗細節的分析,讓學生對接下來的操作做到心中有數。

  探索三:實驗并持續觀察和記錄

  1、過渡:

 。ń虒W提示:出示玻璃皿、土壤、滴管和水等材料。)完成了實驗計劃,準備好了實驗材料,接下來讓我們根據實驗計劃動手操作起來。

  2、活動:給各小組分發材料,指導學生進行操作。操作完成后提醒學生堅持每天觀察和記錄。

  【設計意圖】觀察是學習《科學》的重要方法,也是探究的基本方法,其中持續性觀察可以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科學探究,發現事物的發展變化規律。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拓展:對于種子發芽必需的其他條件,我們可以怎樣制訂實驗計劃呢?請大家組內商量選定一個其他條件,討論并制訂實驗計劃。

  【設計意圖】讓學生再次設計對比實驗,再以研討的形式將問題逐一解決,培養學生在設計實驗過程中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板書設計

  1.1種子發芽實驗

  猜測種子發芽的條件:土壤、水、空氣、溫度、陽光……

  對比實驗:設置兩組或兩組以上的實驗,且只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不變

  教學反思

  本課先引導學生對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進行大膽猜想,再引入對比實驗的概念,指導學生對“土壤是否為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進行交流,設計實驗方案并動手實踐,然后對這個實驗計劃進行充分討論,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和控制變量的理解。有了前面的充分討論,最后設計探索其他因素的影響的實驗時,學生基本能做到舉一反三了。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生物實驗教案 11

  生物實驗室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本節課是學生進入中學后第一次走進實驗室,因此在本書以至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都占有重要位置。認真組織并上好本節課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起著重要作用。關于常用實驗器具的名稱和作用,學生在以后的實驗中將逐步接觸到,本節課做一般了解即可。顯微鏡是研究生物科學不可缺少的工具,生物實驗中最常用到的觀察儀器,所以關于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主要作用是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分析

  初一新生對于實驗課具有強烈的新鮮感和好奇心,對于實驗室常有一種神秘感,他們沒有受過在實驗室內學習的規范教育,進入實驗室后,很有可能不知道遵守實驗室規則,不按照教學要求進行操作、觀察和思考,因此需要教師認真準備,組織好教學。

  設計理念

  通過學生走進實驗室,熟悉實驗室的環境,認識實驗室中常用的實驗器具,親身感受科學實驗的氛圍,使他們認識到遵守實驗室規則是保證實驗順利進行的條件。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識別生物實驗中常用的實驗器具;

  2.說明顯微鏡主要部件的`結構及作用。

  技能性目標

  1.嘗試使用顯微鏡。

  情感性目標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2.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愛護顯微鏡。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常用器具(每實驗臺一套)、顯微鏡(包括示范鏡)、培養幾名參觀實驗室的引導員。

  學生:搜集有關顯微鏡發展史、顯微鏡用途以及電子顯微鏡的資料。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提示和建議

  組織教學

  一、引言

  在小學自然課上,同學們就非常喜歡學習與生物有關的知識,升入中學后我們就要在生物實驗室中學習了,老師看到同學們非常興奮,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實驗室里我們都能做些什么呢?

  小組討論,發表見解

 、拍茏鰧嶒

 、颇苡^察生物

  等等本節課在實驗室上

  二、講授新課

  實驗室是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在這里,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來探索生命活動規律。

  只有通過實驗,才能獲得許多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奧秘,學會很多科學實驗的方法。向往實驗,渴望在實驗室學習。

  1.組織參觀實驗室在引導員的帶領下分成四個小組:

  ⑴參觀實驗室的布局、設施;

 、茀⒂^實驗室內櫥窗、模型、標本;

  ⑶參觀教師制作的動、植物標本;

 、葏⒂^學生制作的動、植物標本。

  坐回實驗臺。分成小組避免擁擠,節約時間。

  激發他們熱愛實驗室,尊敬老師的情感及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實驗室規則”

  引導學生討論:

  ⑴為什么要遵守“實驗室規則”?

 、圃鯓幼袷亍皩嶒炇乙巹t”?看課本第3頁上圖示資料。

  分小組討論老師提出的問題,各小組交流,互相評價。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個策略,而且討論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參與,獲得自身的充分發展。

  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適當補充一些在實驗中經常碰到的、應讓學生知道的規則和注意事項。

  2.了解實驗室常常用到的一些實驗器具

  引導學生按照書上彩圖,認識常用實驗器具。

  鼓勵學生說出各器具的主要功能并給與補充。這些實驗器具在以后的實驗中,我們會逐步接觸、了解它們,指出顯微鏡是我們生物實驗中經常用到的儀器。邊看書邊認識實驗臺上的實驗器具。

  學生分小組討論,根據已有知識說出各器具的功能,互相補充發揮團隊合作精神。

  3.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及作用

  要求學生按照書上彩圖,了解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及作用,并在小組內討論。學生小組學習。在此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相信學生,欣賞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請一個小組的同學,對照顯微鏡說出各部分結構及作用。其他小組認真聆聽并作為“評委”,主要指出:

 、抛龅煤玫牡胤

  ⑵不足之處;顒雍笠o與鼓勵性評價,讓學生體會到成功后的喜悅。

  肯定同學們的學習成果。把主要部分如鏡頭、反光鏡、準焦螺旋的作用再加以強調。

  指出物鏡、目鏡鏡頭上標有的數字為放大倍數。為后面介紹顯微鏡的放大倍數作準備。

  4.用顯微鏡觀察毛發

  課前已調好的兩臺示范鏡放在講桌上。按小組有秩序地到前邊觀察毛發(其他同學進一步熟悉顯微鏡結構)。教師要提示學生觀察不清楚時可調節細準焦螺旋。

  在學生觀察時,可盡快在學生實驗臺上再多調幾臺顯微鏡,并指導觀察。興趣濃厚,觀察認真。學生沒使用過顯微鏡,教師要幫助學生調好焦距。

  提出問題:顯微鏡下觀察的毛發與肉眼觀察的結果有什么不同?踴躍回答。

  如粗了,放大了等。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適時指出: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是研究生物科學不可缺少的工具。一般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40—1500倍。

  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倍數×物鏡倍數認同顯微鏡的作用。

  請一名同學到示范鏡前計算毛發被放大的倍數。告訴其他同學目鏡放大倍數、物鏡放大倍數,并計算出毛發被放大的倍數。

  5.顯微鏡的用途、發展史

  創設情境:半個多世紀前,許多地方瘟疫肆虐,使人大量死亡,死亡的原因不明,從第一臺顯微鏡發明后,人們認識到病原體的存在,為戰勝疾病創造了條件。

  顯微鏡為人類開啟了認識微觀世界的大門。

  在實驗室中顯微鏡為常用的實驗儀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知道哪些地方還用到顯微鏡嗎?

  你知道顯微鏡的發展史嗎?為人類的聰明才智而感到自豪。

  發散思維,舉手發言,互相交流。

  交流課下收集的資料。

  給予肯定性、鼓勵性評價。

  通過收集資料和資料分析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處理生物科學信息的能力。

  展示圖片或通過投影等了解顯微鏡發展史中幾臺典型的顯微鏡。有條件的學?梢岳眯@網播放錄像。認真觀看圖片、投影或錄像。感受顯微鏡制作技術的發展。

  三、小結

  用啟發、鼓勵的語言引導學生對本節進行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教師可以從學生回答問題中發現問題,以便及時解決。)學生總結,并互相補充?梢藻憻拰W生的表達能力及總結、概括能力,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精加工處理,使之結構化、條理化。

  四、討論題

  生物存在于我們周圍,生物學問題也時時刻刻存在于我們身邊。探究生物學問題,除在實驗室進行外,還可以在哪些地方進行呢?請同學們思考,舉例說明。學生舉出實例加以說明。引導學生的知識遷移,鼓勵學生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的發展,給學生發揮的空間。

  五、結束語

  鼓勵同學們掌握好顯微鏡的使用方法,為以后的學習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生物實驗教案 12

  實驗目的

  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嘗試探究綠色植物進行光和作用的場所。

  背景資料

  學生已經了解了綠色植物可以通過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知識。那么光合作用究竟在綠色植物的哪一個器官中進行,具體場所在哪里,植物體的結構特點和功能又是怎樣相互適應的,學生可以通過探究實驗來得到結論,同時也為后面學習“光合作用的實質”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

  1.運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原理。

  2.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重點難點

  重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難點: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關鍵

  運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的原理,嘗試用實驗的方法檢驗光合作用的場所。

  實驗器材

  銀邊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酒精燈、培養皿、石棉、鑷子、火柴、三腳架。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首先讓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他們自己課前各種葉片;然后我展示海桐葉和松針這兩種不同形態的葉子,并且提問:“常見的是哪一種葉型,為什么?”引導學生觀察、對比、思考,之后得出“闊葉表面積大能充分吸收陽光,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結論。

  2、實驗:探究光和作用的場所

  師:多數葉片寬闊、扁平,是葉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那么葉片內部有哪些結構特點是適于進行光合作用的呢?”

  學生們躍躍欲試,有的學生想撕開葉子,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東西。我則讓他們首先看書,大致了解觀察葉片內部結構的實驗方法和步驟;然后認真地看我在實物投影儀下做一遍演示實驗。教師需要一邊做一邊強調徒手切片實驗操作的要點,以及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屏幕上打出觀察思考的要求:“識別葉片的幾個部分,觀察各個部分的細胞有什么特點,思考它們分別有什么功能?”

  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教師巡回指導。并且把學生做得好的葉片橫切標本,通過數碼顯微鏡放大后,向全班同學展示。

  教師引導學生對照插圖或者屏幕,識別菠菜葉片的三部分結構。

  師:實驗材料是銀邊天竺葵或彩葉草。因為它們的葉片中有一部分不含葉綠體(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彩葉草葉片的中央及靠葉柄的部分都不含葉綠體),所以按照課本中的'實驗步驟,在滴加碘液處理后,不含葉綠體的部分不會變藍。由于該實驗與上個實驗一的實驗步驟基本相同(只少了夾葉片遮光處理),因此這個實驗請同學們親自動手實驗。

  師:好,今天大家按小組繼續將昨天的實驗按實驗步驟3、4、5進行操作,小組各成員間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時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實驗。

  師:為什么銀邊天竺葵葉片的邊緣和中央部分的顏色不相同?

  師:如果將銀邊天竺葵的葉片用酒精脫色和碘液處理后,葉片的顏色會發生什么變化?

  3、課堂

  師:通過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生: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作業布置

  完成實驗手冊。

  板書設計

  探究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結論,綠色植物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有機物的“加工廠”。

  教后反思

  教師給予較多的指導,否則學生因為生活經驗不多,不能很順利地找到實驗材料。

  生物實驗教案 13

  一、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經過兩年的生物學學習,學生已經儲備了很多生物學知識,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本節課主要講述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對酶的本質和特性作了重點介紹。本章本節課內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難點內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現象皆與酶的活動有關。在本章節中通過探索驗證酶的特性的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酶的發展歷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經知道并理解。這些都與接下來的酶的特性緊密相關。也一定程度上反饋了上節課的上課質量和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且為接下來的教學作為指導。其次,學生對生活中常見的比如說加酶洗衣粉,學生都可能接觸過,那么他們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類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樣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形成無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欲望,學習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師也可以從這方面下手,收集資料,增大信息量,活躍課堂氣氛。再者,酶的生產應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覺得生物對他們來說,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術,某某發現,某某科學家等等,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見的東西,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這個,那我是不是就相當于令人羨慕的科學家了呢?”這樣,也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欲望。也為以后的擇業多一個選擇。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在這節課中,我打算先回顧上節課所學習的內容:酶的本質,作用。然后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嗎?”其次,給大家展示幾張酶的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看大家反應,并嘗試總結。再者,就用幾個案例來一一說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2、本節課的生物學概念:

  1.酶的特性:酶特別具有的。與眾不同的性質。

  2.酶的專一性:酶對所作用的底物有嚴格的選擇性。一種酶僅能作用于一種物質,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物質,促其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

  3.酶的高效性: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

  4.酶的作用條件溫和: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一般是在比較溫和的條件下進行的,其代表是溫度跟酸堿度。

  三、學習動機的喚起和保持

  1、通過提問一些看似跟學習無關的,其實大有玄機的問題。比如說:“你們家用什么牌子的洗衣粉?你們喜愛的牛仔褲是怎樣子做成的呢?”當然,在眾多的答案中,教師要繞回主題。

  2、展示一些能夠引起注意的圖片,比如說面包,啤酒。也能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也能激發他們的有意后注意等等。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效率、

  3、教師的語言當然也要適當地調整,盡量使用貼近學生的,但又不失專業的語言。也一定程度上引起注意。

  4、可以嘗試布置學生去查閱關于酶的資料,并綜合匯報展示。

  四、落實課程目標

  本節課要實現的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是:

  第五章: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

  具體內容標準

  活動建議

  案例分析:酶的特性

  收集酶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并加以分析運用了酶的哪些特性,再綜合匯總,然后匯報。

  五、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說明酶在細胞代謝中的特性。

  (2)能夠準確說出酶的特性包括那個方面,并舉例說明。

  2、能力目標:

  (1)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試圖準確辨認酶在生活生產中(比如說某商品)運用了哪些特性。嘗試搜集感興趣的相關資料,匯總、分析、總結。

 。3)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虛擬實驗活動,使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感受酶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地形成酶在生活中應用多樣,種類多樣,但用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它的特性。也形成了一種觀念:生物其實離我們很近,它不僅僅是科學家的事,我們也可以當“科學家”。

 。2)在學習的過程中,懂得一個道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且也使學生養成好奇、勇于質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科學探究精神。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酶的三特性:高效性、專一性、作用條件溫和及其案例

  教學難點:1酶如何“嬌氣”了?

  2低溫的時候酶失活了嗎,為什么?

  七、課前準備

  1、教師課前收集相關資料,比如說酶的應用的圖片,案例。

  2、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資料,并加以指導。

  八、課時安排:十分鐘

  九、教學過程:

  時間

  教學

  環節

  教師的教學行為

  學生的行為

  教學技能

  教學策略

  生物實驗教案 1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出癌細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技能】: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選擇健康的生活

  二、教學重點:

  重點——癌細胞的主要特征;難點——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區別。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癌癥及其治療的記錄片

  四、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關于致癌因子的信息

  五、教學過程:

 。ㄒ唬┮爰鞍┘毎奶卣

  提問學生,設置情景:如果你被告知患有癌癥,你會怎么想,怎么做?你在媒體上看到哪里物質、行為具有致癌/誘癌作用,你會怎么做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應變由人們對癌癥的恐懼,設問:什么是癌癥呢?講述癌細胞的概念、主要特征。展示一些癌細胞的`圖片,與正常細胞進行比較。

  進入情境,回答問題

 。ǘ┲掳┮蜃

  先讓學生列舉自己了解的致癌物質,再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歸納,致癌因子的種類。補充遺傳因素,遺傳因素也是在外部條件誘發下產生癌細胞的。

  原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的相互作用,適當補充癌癥發展的過程。

  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致癌物質

 。ㄈ┌┌Y的防止

  介紹一些生活中避免接觸致癌因子的做法。讓學生說說了解到的哪些癌癥的治療方法,然后介紹現代醫學治療癌癥的方法,展望未來可能采取的治療手段。

  說出自己了解的癌癥治療方法。

 。ㄋ模┚毩

  生物實驗教案 15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結構與功能觀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2.通過歸納與概括,總結出細胞分化的意義。

  3.基于對細胞分化事實的理解,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4.感受生命的奧秘,形成珍愛生命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義。

  難點:細胞分化的原因及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細胞分裂的Flash動畫,提問: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是通過什么過程實現的?

  (細胞數量增多,細胞分裂。)

  展示細胞分化的Flash動畫,提問:細胞發生了什么變化?

  (細胞種類增多。)

  引出細胞分化,提問:對生物有什么意義?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閱讀教材,提問:分化的概念?

  (在個體發育中,由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教師補充: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一般來說,分化了的細胞將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狀態,直到死亡。

  2.細胞分化的意義

  多媒體展示結腸黏膜上皮、骨、神經組織和腎小體的圖片。提問:這四幅圖片的組織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結腸粘膜上皮細胞起著保護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體內起著支撐的作用;神經組織可以傳遞神經興奮;腎小體可以過濾血液形成原尿。)

  追問:這說明細胞分化有什么意義?分組討論。

  (①細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②細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組織和器官,使生物體能夠正常發育。③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資料:在紅細胞中,與血紅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處于活動狀態,與肌動蛋白合成有關的基因則處于關閉狀態;在肌細胞中則相反。提問:細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不同的細胞中DNA的狀態是不同的。)

  (三)鞏固提高

  提問: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的意義一樣嗎?

  (細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分化的細胞才能形成不同類型的組織或器官,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四)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查閱資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細胞,能不能發育成完整的個體?

  生物實驗教案 16

  一、教學目標

  1、能用細胞分化形成各種組織的觀念,說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2、基于對骨髓中造血干細胞分化圖的分析,運用歸納和總結的方法,得出細胞分化的概念。

  3、能根據細胞分化的概念,探究觀察植物的不同組織和細胞。

  4、能夠為細胞分化的現象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辨別偽科學。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概念

  難點:細胞分化的原因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血細胞并不具有分裂能力,但是每次獻血200m并不會影響自身健康,并且短時間內,體內血液含量會恢復正常。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出現大量的異常白細胞,而正常的血細胞明顯減少。通過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治療白血病。人體失去少量血液后,新生的血細胞是從哪兒產生的?

  (健康人體可由紅骨髓不斷分化產生新的血細胞。)

  人和動物的細胞經過分化能形成不同的細胞,形成不同的組織,那植物細胞呢?引出課題——《細胞分化》

 。ǘ┬抡n教學

  1、回顧細胞分化的概念

  提問:哪位同學說說細胞分化的概念?

 。ㄏ窆撬柙煅杉毎涍^增殖分化形成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這樣由一個或一種細胞經細胞分裂產生的.后代,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逐漸發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稱為細胞分化。)

  根據學生回答作出表揚。

  2、觀察植物中不同組織和細胞

  過渡: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在個體發育中,細胞分化能夠增加細胞的類型,不同類型的細胞構成了生物體的組織和器官,執行不同生理功能。生物體的各種細胞最初都由受精卵發育而來,為什么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會有明顯的差異呢?這和細胞分化有關。植物體的主要組織有保護組織、輸導組織、基本組織和分生組織。不同組織的細胞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形態結構?

  進行生物實驗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實驗,選取天竺葵的葉表皮、莖、葉肉、根尖制作臨時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形態,并且在練習本上繪制不同組織細胞的形態結構圖。

  教師巡視指導,強調實驗的注意事項和安全問題。

  請小組代表結合自己的細胞形態結構圖描述不同組織細胞的特點。

 。ū砥ぜ毎麩o色透明,細胞排列緊密,形狀為多角形或細長的紡錘形;葉肉細胞細胞壁薄排列不規則,內有大量的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疏導細胞呈管狀;營養細胞壁薄有大液泡。)

  請學生討論討論:不同組織中的細胞為什么會有不同的形態結構?

 。ㄈ~片營養器官由保護組織、基本組織和疏導組織等構成組。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異,但他們都是由一種細胞發育來的。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表揚,并歸納總結:葉片營養器官由保護組織(如上下表皮)、基本組織(如葉肉細胞和儲藏細胞)和疏導組織(如葉脈中的導管和篩管)等構成。表皮細胞的細胞壁有角質層,具有保護作用;葉肉細胞內有大量的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導管和篩管參與營養物質的運輸;儲藏細胞儲藏營養物質同一片頁上的不同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存在差異,但他們的最初來源都相同。)

  教師追問:不同組織中的細胞為什么會有不同功能?

  學生回答:是由基因決定的。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歸納總結: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現在生物學研究表明,細胞分化與基因選擇性表達有關。

 。ㄈ╈柟烫嵘

  提問:舉一些細胞分化的實例。

 。ㄔ煅杉毎只裳毎;受精卵分化成各種干細胞等)

  (四)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的知識點。

  (五)布置作業

  課后預留細胞的全能性以及細胞衰老和凋亡的內容。

  四、板書設計

  生物實驗教案 1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說明細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收集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和應用的資料

  【情感與態度】:探討干細胞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細胞全能性的概念;難點-細胞分化的機理、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三、教學用具:

  PPT幻燈片、有關植物組織培養的視頻片斷。

  四、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ㄒ唬┮爰凹毎只母拍

  通過復習有絲分裂的意義——保持了遺傳的穩定性。提出問題:有絲分裂后產生的兩個子細胞應該在形態結構上相同的,但事實上呢?例如組成人體的所有細胞,都是由一個受精卵進行有絲分裂產生的,這些細胞的形態結構都一樣嗎?展示人體不同形態的細胞。

  引出細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畫的形式解釋細胞分化的動態過程。強調細胞分化的穩定性和分化的基礎。

  思考老師的問題,根據初中學習過的內容和實際的生活經驗作出回答。再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同一生物體內不同形態結構細胞的例子。

  (二)細胞分化的意義與機理

  利用反向思維法,提出問題:如果組成多細胞生物的那些細胞形態結構功能都是一樣的,會出現怎么樣的現象呢?引出細胞分化的意義:是個體發育的基礎。

  提出問題,細胞核是細胞的遺傳和代謝的控制中心,那么組成生物體的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是否一樣?如果是一樣的話,為什么這些細胞會出現這樣的差異呢?解釋細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

  思考、討論問題,作出回答:生物體各部分不出現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動的效率低

  思考問題,作出回應

 。ㄈ┘毎娜苄

  提出問題,既然分化后的細胞內遺傳物質和受精卵是一樣的,受精卵能分裂發育為一個個體,那分化后的細胞可以嗎?講述斯圖爾德所做的植物組織培養實驗,證明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引出細胞全能性的概念

  動物細胞全能性的表現:目前只能體現出動物細胞的細胞核具有全能性。動物的干細胞概況。適當補充干細胞技術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會問題。

  根據課外知識,對問題作出回應。

  (四)課后練習

  生物實驗教案 18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分裂和生長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細胞經細胞分化形成組織、以及植物的主要組織和人體的幾種基本組織。本節內容又是學習“第三節 多細胞生物體”的基礎。本節的重點是要講清組織概念,這個概念需要利用一些具體材料,才能使學生理解。在學過細胞以后,可以說學生具備了一些關于組織概念的基礎知識,但是還很不夠,所以,讓學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組織,又是具體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利用具體材料,(如,菠菜葉)設計實驗,通過觀察、比較菠菜葉不同部位及同一部位細胞的形態、結構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理解組織的概念。在實驗過程中,不僅可以培養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養成嚴謹治學的科學態度。

  學生分析

  學生會對細胞分化形成組織難以理解,因這是一個微觀的動態過程,學生由于缺乏感性認識,認識起來有一定的困難。

  設計理念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人是自覺的,能動的'主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作為主體,對自己學習對象的選擇、目標的制定、過程的把握具有能動性。唯有如此,才能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去觀察、研究、獨立的思、探究,將所有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本節以上述教學理論為指導,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從探究菠菜葉各部分細胞的形態、結構入手,通過實驗、觀察、思維、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概述生物體的各種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識別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識別人體的幾種基本組織。

  技能性目標

  模仿制作菠菜葉各組織的臨時裝片;使用顯微鏡觀察生物各組織的臨時裝片。

  情感性目標

  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關注細胞生物學的發展以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課時安排:

  本節教學需1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顯微鏡、菠菜葉、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紗布、鑷子、清水、解剖針。葉片的永久橫切片,葉片結構掛圖或葉片的立體結構模型。葉芽的生長點進行細胞分化的cai課件。動物細胞分化的cai課件。

  學生:預習,自愿準備感興趣、可觀察的植物材料,如:成熟的番茄、洋蔥等。

  教學過程

  教師提問:生物體為什么會由小長大呢?

  學生回答:是細胞分裂和細胞生長的緣故。

  教師提問:細胞分裂和細胞生長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導入:前面,同學們利用顯微鏡觀察了菠菜葉的表皮細胞,看到了菠菜葉表皮細胞的真“面目”,當時,你也許會問:菠菜葉的其它部位與表皮細胞的“面目”一樣嗎?

  學生狀態: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教師引導:

  〈方案一〉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學習和生活經驗,利用瓷盤中的材料和實驗器材,小組討論、設計合理方案,觀察并比較菠菜葉不同部位(表皮、葉肉、葉脈)細胞的形態、結構。

  〈方案二〉直接觀察葉片的永久切片或葉片的立體結構模型或掛圖。

  學生活動:

  〈方案一〉積極思考、討論、小組合作制作菠菜葉各部位的臨時裝片、觀察。

  〈方案二〉仔細觀察、比較。

  學生總結:不同部位的細胞形態、結構是不一樣的。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進一步仔細觀察、描述組成同一部位細胞的形態結構特點,試根據各部分的特點,推測其功能。

  生物實驗教案 19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的第一節和第四章全部內容都是有關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的,課本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以便學生接受新知識,這樣的編排非常好。但是,上復習課時,再按照這個順序,不但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構建,而且也很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復習效果不理想,本人運用以下復習課設計,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理論依據

  落實新課程標準,深入實施課程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在規定的時間內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學任務,最完美的實現教育教學三維目標的整合,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

  二、實施設計

  1、構建知識體系,指導學生自主復習

  打破原來的知識體系,從新的角度來重新梳理原有的知識,形成一個新的知識體系。

  將下列知識體系呈現給學生,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復習,回顧學過的知識,以便在老師在串講時做到心中有數。

  2、突出圖表的利用

  在進行串講時,運用圖表將知識系統地呈現給學生。

  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屬于穿過膜結構的跨膜運輸方式,而胞吞和胞吐作用不屬于穿過膜結構的跨膜運輸方式。例如,o2進入紅細胞要穿過一層膜結構,而抗體從漿細胞中通過胞吐作用分泌出來卻沒有通過膜結構。

  3、善于知識的遷移

  復習不是對學過知識的簡單重復,通過復習,要讓學生真正提高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通過新的情景實現知識的重現,會更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對幾個知識點的處理方法。

 。1)細胞膜的成分

  用脂酶和蛋白酶處理細胞膜時,使細胞膜瓦解,說明細胞膜的成分中存在著脂質和蛋白質。

  (2)膜的流動性

  用不同熒光染料標記的人鼠細胞進行融合實驗,發現兩種染料會均勻分布,說明細胞膜的流動性。另外,白細胞的吞噬功能,變性蟲的變形運動等都說明細胞膜的流動性。

  4、聯系生活實際

  收集生物膜研究成果在工農業生產和醫學方面的應用資料,給學生補充,讓學生了解當今科學前沿。

  資料一:通過對生物膜內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和蛋白質的研究培育抗逆性強的作物,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時,植物的抗寒能力強;當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時植物的抗旱能力強。找出控制該性狀的基因,利用基因工程來培育抗逆性的作物。

  資料二:根據生物膜的選擇透過性制作的人工膜,在工業上用于海水淡化、污水的.處理,在醫學上制成人工透析腎,代替病變的腎臟,治療尿毒癥。

  資料三:模擬生物膜的成分,利用磷脂小球將藥物攜帶到病變的器官,磷脂小球與細胞膜融合,因而將藥物釋放到細胞內,來治療各種疾病。

  5、重視實驗探究

  在掌握基礎的知識的同時,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要有提升。實驗探究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它激發學生的思維。

  復習細胞膜的結構時,學生都知道細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雙分子層,而磷脂的結構有親水性的頭部和疏水的尾部?勺寣W生進一步思考:如果把很多磷脂分子淹沒在水中,會形成什么樣的形狀?如果將磷脂放在水面上呢?如在水中置一有孔的隔膜,又會是什么形狀?

  6、精選例題,鞏固練習

  復習的目的是知識的鞏固,應避免只盲目做題而忽視思考,選題非常重要。教師應精選精講,學生應精練,注意知識間的聯系,防止只為講題而講題。鞏固練習要有層次性,難易適中,覆蓋面廣,易少不宜多。

  三、復習總結

  新授課學生主要是對某個知識點的學習,對實踐應用和知識間的聯系可能涉及得不多,而通過復習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給學生呈現新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反思

  1、夯實基礎,全面復習,狠抓落實

  通過對近幾年高考題的研究以及新課標的研讀,我認為在復習時,教師要深入研讀課本,全面復習,絕不漏掉任何一個知識點。

  2、不搞題海戰術

  通過做適量的精選的習題達到對知識的鞏固,狠抓落實,對錯題不僅更正,還要做出書面分析,并建立檔案。

  3、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教學相長,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師遇到疑惑時,應保持一種亢奮并渴求的心態,要善于查閱書籍、報刊或借助網絡或求助于專家,把問題搞清楚。有了這種心態,你就會喜歡學生向你提出問題,希望學生向你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學生某個問題或想法,會激勵你不斷地學習、積累。

【生物實驗教案】相關文章:

生物實驗教案01-13

生物實驗教案14篇02-07

生物實驗教案11篇01-14

生物實驗心得12-17

生物實驗報告07-19

生物實驗操作心得12-22

生物實驗培訓心得12-23

生物實驗課心得12-22

生物實驗室總結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