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成長》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充滿懸疑和不確定性,整個過程蘊涵著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軌跡,再現的是師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經常會有與課前預設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況發生。這些意外包括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學習狀態,也包括他們的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及所發表的意見、建議、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無論是以言語,還是以行為、情緒方式的表達,都是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性資源。怎樣面對這些動態生成性資源呢?這一直是我們教師關注的一個話題,說實話,我和很多老師都十分害怕這種“意外”發生,怕這種意外脫離了既定的教學目標,怕它脫離了設計好的教學軌跡,怕自己無法駕馭,怕耽誤了教學時間??在聽了人教版《品德與生活》中《成長的腳印》一課后,我獲得了一些斷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近兩年來的變化后,教師就將交流的面擴大到全班。)
師:同學們,有誰愿意把自己近兩年來的變化講給大家聽聽?
生(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我跑步跑得更快了。
師(稱贊道):是比上學前跑得更快了吧?可真是個進步呀!
生(看著大家,自豪地說):我變聰明了,老師提出的很多問題,我都能答出來。
師(摸著學生的頭):喲,你也發現了自己的這個進步。老師教你兩年,早就注意到你的這個變化了。
生:我以前的字寫得不好,現在寫好了。(說完,孩子羞澀地笑了。)
師(用期待的目光看著學生):你能把你的字展示給大家看看嗎?
生:行。(說完,孩子出示了以前和現在不同的作業本,現在整潔、端正的字獲得同學的掌聲。)
生(大聲說):我會洗碗了。
師:哦,你真棒!你要是能天天堅持這樣,你還會是媽媽的好幫手呀!
(孩子們在各種回答、展示中體驗到了成長的快樂,個個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接著,一個女孩子站起來了。)
生(滿臉自信地):我會拉二胡了,還得了獎呢!
師(豎起了大拇指):呀,那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現場演奏一曲給同學聽聽看?
http://salifelink.com
生:好。我正好把二胡帶來了。
(于是孩子拿起二胡拉起來。二胡聲斷斷續續,有音階變化但并不成調。底下的孩子開始笑起來,還有孩子說“拉得一點也不好。”“你拉的什么曲子呀?太難聽了。”聽了這些話,那個小女孩停止了演奏,低下了頭,不知如何是好。很明顯,課堂教學出現意外了。我們也為這位教師捏了一把汗,不知她會怎樣繼續下面的活動??)
師(看著那些哄笑的孩子,親切地說):你們笑什么?
生(爭先恐后):拉得不好,難聽。
師:哦,那你們中間有沒有會拉的?
眾生(搖頭):沒有。
師:不會拉也不要緊,上來試試也行。
(在老師的“盛情’’邀請下,幾個孩子上臺了。他們拿著二胡,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臉茫然;要么拉不出聲音,干著急;還有的甚至拉出怪聲音,弄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
師:大家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我現在才知道二胡可不好拉呀!
生(看著最初演奏的同學):我先前以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試過之后,發現你比我們強多了!(聽了他的話,那個孩子的眼睛亮了。)
生:所以你要堅持下去呀!你的二胡一定會拉得很棒的!(聽了他的鼓勵,那個孩子笑了。)
師(面對最初演奏的孩子):大家說得對,你今天其實拉得也不錯,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你一定會拉得更好的。(老師面對全班學生)讓我們為她的進步鼓掌!
(教室響起真摯的掌聲,那個孩子在同學和老師的鼓勵聲中,頭抬得更高了。)
(課聽到這里,我們不禁松了一口氣,也為教師的教學機智拍手叫好。教師靈活地將課堂中的意外轉化成大家的問題,讓大家都來關注,并積極地參與其中。“試拉二胡”的情境,使許多孩子在實踐中獲得感悟。他們在欣賞自己的同時,也學會了認同別人。這次小小的意外,居然成了這節課的亮點。)
反思
實踐證明,我們的課堂教學不應陔是一個封閉系統,它是開放的、具有創造性的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成為對成長的人的整個生命過程的成全。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教學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就不會成為一種藝術了。”(布魯姆)這句話精辟地指出,我們的教學存在“意外”,而且可能因為“意外”成為一門藝術。
讓我們的教學因“意外”而精彩,這是教師面對開放課堂最理想的狀態。要達到這個狀態,我們教育者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要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資源”。
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資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學會傾聽,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并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困惑的焦點、理解的偏差、觀點的創意和批評的價值,再因勢利導,進行教學。
例如,面對聽到的嘲笑,教師并沒有指責批評,因為他了解,這個“笑”是孩子們價值觀的體現,也正是我們教學的切入點。于是教師創設新的情境,讓嘲笑別人的孩子親身體驗,親身經歷拉二胡的過程。這樣使他們不僅意識到拉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也能體會到那個小演奏者的不容易。用事實說話,則能更好地保護那個孩子的自尊心、樹立自信心,讓那個表演者真正地受到別人的肯定,也使教學中“節外”生出的小花,開出美麗的花朵。
善于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資源”,也要求我們教師學會關注,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關注他們的行為,關注他們的神情,這樣才能及時把握并利用一些有價值的動態生成資源。
同樣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除了傾聽學生的話語,了解孩子思想的偏差外,更關注了孩子的行為,關注了他們的神情。最初演奏的孩子聽到同學們的笑聲時,不自信地低下了頭。老師很快注意到了這個細節,引導其他孩子實踐感悟,讓他們在親身經歷中認同了最初演奏的孩子。聽到別人的認可后,那個孩子的眼睛亮了;不一會兒,她笑了;在大家真誠的掌聲中,她的頭抬得更高了。從她的神情變化中,我們能感受到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最可貴的東西——自信心
在我們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就是對孩子整個生命成長過程的關注。這正是我們新課程所追求的。這節課中,正是教師的關注,促使這個孩子的自信心得以逐步恢復。試想,倘若教師放過了這個環節,也許這個孩子的頭將永遠不敢高高抬起了。
2讓孩子成為“生成性資源”的解決者。
“問題從學生中來,在學生中解決”,這是充分考慮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對于許多生成問題,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可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或讓孩子自己體驗和感悟。讓孩子的思維進行相互碰撞,互相啟發。
同樣,面對其他孩子的哄笑,我們通常會采用這樣的方法。面對嘲笑的孩子說:“剛才有同學說自己有禮貌了,那你們看看自己的行為,這是有禮貌的表現嗎?’,再對演奏的孩子說:“你今天演奏得不錯,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你一定會拉得更好的。”相信這樣的引導也會很快平息這場風波,并安撫那個孩
子的心。但是,光憑教師的說教,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嗎?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為這種做法只是教師自己行為意識的灌輸,并非是孩子自己道德認識的內化。
相反,在上面案例中,教師就把學生的生成問題形成一個動態的發展,讓孩子自己體驗拉二胡的困難。以事實說話,讓學生自悟、自省,獲得教育。孩子們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是一種真摯的情感流露。他們的話不僅教育了自己,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充分肯定。這種發自孩子內心的生命感悟比老師的說教更有說服力。所以,把生成的問題留給學生解決,會讓我們看到真情的互動、智慧的火花,我們的課堂也會真正成為學生生命活動的樂園。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這是我在一本雜志上看到的一句話。我把它作為文章的結尾,希望能給我們新課程實踐者帶來進一步的思考,從而讓我們更好地捕捉課堂中的“意外”,讓它成為亮點,為我們的課堂增添精彩。
【《我們在成長》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我們成功了》教學設計01-21
《經典伴我成長》教學設計07-19
明天我們畢業的教學設計02-10
我們的成長05-18
我們在成長04-22
關于《成長檔案》的教學設計01-15
我們的小攬車教學設計02-08
《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設計02-10
《我們家的貓》教學設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