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本周地震安全教育教案
地震如何保護自己 強烈的地震,常會造成房屋倒塌、大堤決口、大地陷裂等情況,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損失。為了在地震發生時保護自己,應當掌握以下應急的求生方法。 一、地震的形成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10311/2011031121313090.html: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澳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余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幾大板塊主要包括: 歐亞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印度除外);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 印澳板塊:印度、澳洲、新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納斯卡板塊:緊臨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側; 北美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 南美板塊: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大洋。 此外還有至少二十個小板塊,如阿拉伯板塊、科克斯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等。 板塊邊界為不穩定地帶,地震幾乎全部分布在板塊的邊界上,火山也特別多在邊界附近,其它如張裂、巖漿上升、熱流增高、大規模的水平錯動等,也多發生在邊界線上。這些邊界線往往呈有規律的帶狀,因此又叫做地震帶。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帶上,即: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和海嶺地震帶。 二、日本現狀:從板塊構造來看,日本正好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太平洋板塊俯沖到亞歐板塊下方,這種地質劇烈變動的地區極易發生地震。日本每年發生的有感地震高達1000余次。本世紀以來,里氏6級以上的地震已超過50次。 三、避震要點 震時是跑還是躲,我國多數專家認為: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方,是應急避震較好的辦法。避震應選擇室內結實、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開間小、有支撐的地方,室處開闊、安全的地方。 1、身體應采取的姿勢: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盡量蜷曲身體,降低身體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體。 2、保護頭頸、眼睛,掩住口鼻。 3、避開人流,不要亂擠亂擁,不要隨便點明火,因為空氣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氣體。 4、學校避震:正在上課時,要在教師指揮下迅速抱頭、閉眼、躲在各自的課桌下。 5、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 6、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后應當有組織地撤離。 千萬不要跳樓!不要站在窗外! 不要到陽臺上去! 必要時應在室外上課。 7、家庭避震 地震預警時間短暫,室內避震更具有現實性,而室內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間,往往是人們得以幸存的相對安全地點,可稱其為避震空間。這主要是指大塊倒塌體與支撐物構成的空間。 室內易于形成三角空間的地方是: 炕沿下、堅固家具附近; 內墻墻根、墻角; 廚房、廁所、儲藏室等開間小的地方。 8、公共場所避震 聽從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不要慌亂,不要擁向出口,要避免擁擠,要避開人流,避免被擠到墻壁或柵欄處。 A、在影劇院、體育館等處: 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 注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 用書包等保護頭部; 等地震過去后,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有組織地撤離。 B、在商場、書店、展覽、地鐵等處: 選擇結實的柜臺、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邊,以及內墻角等處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東西護頭; 避開玻璃門窗、玻璃櫥窗或柜臺; 避開高大不穩或擺放重物、易碎品的貨架; 避開廣告牌、吊燈等高聳或懸掛物。 C、在行駛的電(汽)車內: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傷;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過去后再下車。 9、戶外避震 就地選擇開闊地避震: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 不要亂跑,避開人多的地方; 不要隨便返回室內。 避開高大建筑物或構筑物: 樓房,特別是有玻璃幕墻的建筑; 過街橋、立交橋; 高煙囪、水塔下。 避開危險物、高聳或懸掛物: 變壓器、電線桿、路燈等; 廣告牌、吊車等。 避開其他危險場所: 狹窄的街道; 危舊房屋,危墻; 女兒墻、高門臉、雨篷下; 磚瓦、木料等物的堆放處。【本周地震安全教育教案】相關文章:
地震安全教育教案11-30
地震安全教育03-20
防地震安全教育教案范文(精選9篇)09-24
幼兒園大班地震安全教育教案01-18
地震災害安全教育教案(精選12篇)12-21
中班幼兒地震安全教育教案(通用11篇)09-22
防地震安全教育方案09-14
中班幼兒地震安全教育教案范文(通用6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