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網絡的屬性》教案

時間:2024-11-22 22:29:39 飛宇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網絡的屬性》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網絡的屬性》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網絡的屬性》教案

  《網絡的屬性》教案 1

  網絡的屬性

  【教學目標】

  本次課的教學對象是08級新聞傳播本科專業的學生。學生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將達到以下目標:

  1.了解摩爾定律、公共領域、長尾理論、虛擬社會等概念的內涵。

  2.理解互聯網“自由、共享、探索、創新”的精神實質。

  3.掌握網絡的技術平臺屬性、傳播媒介屬性、經營平臺屬性和虛擬社會屬性。

  【教學重點】

  掌握互聯網的精神實質才能更好地理解網絡的屬性。因此這次本課的一個重點。了解網絡的屬性是認識網絡傳播特點的重要基礎。所以,網絡的屬性是《網絡傳播概論》這本教材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本次課的教學重點。本課通過理性的思辨和大量的數據、案例等資料讓學生深刻理解網絡所具有的多重屬性,特別是技術平臺屬性、傳播媒介屬性、經營平臺屬性和虛擬社會屬性。

  【教學難點】

  本次課的教學難點在于如何使學生掌握網絡的傳播媒介屬性、經營平臺屬性和虛擬社會屬性。理解這些屬性需要學生從跨學科的角度來審視。由于學生對這些領域的陌生,所以這三個屬性就成為本次課要突破的三大“難題”。

  【課時安排】

  《網絡傳播概論》共68學時。第六章安排4學時。網路的屬性是第六章(《網絡的屬性與傳播形態》)的第一節。本次課需要2學時。

  【課程類型】

  新授課 【教學方法】 采用討論法讓所有學生參與到“網絡具有哪些屬性?”問題的探討中。然后根據學生的存在的疑惑或問題,教師主要采用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針對問題開展課堂教學。講授法可以將“高難度”的內容“簡單化”;案例教學法通過具體的案例的剖析有助于學生學以致用。

  【學習方法】

  自學法。學生要能夠提前預習或者了解與網絡的屬性相關的內容,并能夠提出問題,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課堂問題的討論并能夠分享、評價自己和同學的觀點,在分析、鑒別各種觀點之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媒體選擇】

  多媒體教學設備、口頭語言、板書、教科書等

  【授課教材】

  彭蘭 網絡傳播概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6-1

  【教學內容】

  一、導課設計: 網絡傳播概論包括網絡傳播實務和網路傳播理論兩部分。我們已經學習了上編網絡傳播實務部分,要想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就需要學習網絡傳播理論。網絡的屬性與傳播形態是網絡傳播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認識網絡傳播特點的重要基礎。本次課探討的話題就是網絡的屬性。 “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網絡使用體驗,談談網絡是什么?網絡有哪些屬性?”通過問題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了解學情,有利于教師調控教學內容。

  二、互聯網的精神 探討網絡的屬性就需要追溯互聯網發展的歷程及其互聯網精神。對于互聯網絡發展如此迅猛的總結和預期,可以體現在以下涉及網絡傳播的、已經長期得到應驗的、假說性的定律上,這些定律包括:摩爾定律(Moores Law), 梅特卡夫法則(Metcalfe Law),馬太效應(Matthews Effect)和吉爾德定律 (Gilders Law)等。

  1.摩爾定律(Moores Law)。1965年,英特爾公司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預測:在任何既定的價格水準上, 單片硅芯片的運算處理能力,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而與此同時,價格則減半。實踐證明,30多年來,這一預測一直比較準確,預計在未來仍有較長時間的適用期。 例如:intel 酷睿i7 920處理器默認主頻為2660MHz,外頻133MHz,倍頻20X,二級緩存1MB,三級緩存8MB。支持睿頻加速,加速后最高可達到2.93GHz。

  2.梅特卡夫法則:網絡經濟的價值等于網絡節點數的平方,網絡上聯網的計算 機越多,每臺電腦的價值就越大,“增殖”以指數關系不斷變大。例如據美國有線新聞網(CNN)10月19日消息,周二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截止10月底全球網絡用戶預計將達20億人。

  3.馬太效應指在一定的條件與范圍下,人類社會中優、劣勢的累積過程是有偏向的;不管身處優勢或劣勢,皆會不斷的.被強化,即優者愈優,劣者愈劣。

  4.吉爾德定律是美國激進的技術理論家喬治·吉爾德提出的的:在可預見的未來, 通訊系統的總帶寬將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長。吉爾德還斷言,隨著通訊能力的不斷提高,每比特傳輸價格朝著免費的方向下躍,費用的走勢將呈現出“漸進曲線” (Asympototic Curve),價格點無限接近于零。 網絡發展的四大定律,不僅展示了網絡自我膨脹的規模與速度,而且提示了其內在的規律和無與倫比的發展理念。 互聯網精神在終極追求上是自由、共享的精神 ,在過程的表現上是探索與創新的精神。北大新媒體網站關于互聯網精神的闡釋就是一個明證。 互聯網精神是在互聯網的發展中一些理念的集中體現。例如開源程序等等,掌握互聯網的精神實質有利于理解網絡的多重屬性。

  三、網絡的多重屬性

  1.技術平臺屬性 作為技術工具的媒介,互聯網從誕生到今天都和技術進,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互聯網絡不僅是技術發展的產物,也是一種技術平臺。 伴隨著計算機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等的飛速發展,互聯網絡經歷了web1.0—web2.0—web3.0的發展歷程。“Web1.0----網站是別人的家------我只是看看--------陌路人;Web2.0----網站是朋友的家------有人和我聊聊------客人;Web3.0----網站是你我的家------吃喝買賣隨己------主人。”   Web1.0,是以編輯為特征,網站提供給用戶的內容是網站編輯進行編輯處理后提供的,用戶閱讀網站提供的內容。這個過程是網站到用戶的單向行為,web1.0時代的代表站點為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 Web2.0則是以加強了網站與用戶之間的互動,網站內容基于用戶提供,網站的諸多功能也由用戶參與建設,實現了網站與用戶雙向的交流與參與,web2.0不同于web1.0的最大之處在于它的交互性。這個時期的典型代表有:博客中國、億友交友、聯絡家等。 web3.0網站內的信息可以直接和其他網站相關信息進行交換和互動,能通過第三方信息平臺同時對多家網站的信息進行整合分類。Web3.0用戶可以在互聯網上(不是在web2.0網站系統內)擁有自己的數據,并能在不同網站上使用。完全基于WEB,只須用瀏覽器便可以實現復雜的系統程序才具有的功能。 當我們還沒有弄明白web2.0,web3.0,web4.0甚至是web x.0就已經進入我們的世界。喻國明關于web演進的行功邏輯有一個觀點:“從web1.0到web4.0是網絡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傳媒生態和游戲規則不斷改變的過程。”技術平臺屬性是這種媒介本身所具有的一個基本屬性。從技術平臺的角度來審視網絡,有利于追蹤技術變革的軌跡并探尋技術對社會傳播所帶來的變革。網絡在世界以及中國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網絡的技術平臺的屬性。

  2.傳播媒介屬性 網絡不僅具有技術平臺屬性,而且“作為人的延伸”互聯網也具有傳播媒介的屬性。1998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提出,在加強傳統的文字和聲像傳播手段的同時,應利用最先進的第四媒體——互聯網(Internet)。自此,“第四媒體”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與其他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傳播媒介具有以下特點:

  (1)網絡傳播的開放性 開放性最早與網絡技術人員早期的“信息平等與共享”價值理念有關系。從傳播格局來看,傳播的參與者是是任何可以利用網絡的人。例如專業的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公民記者”等。網絡傳播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使傳播格局的更加多元化與復雜化。從傳播過程來看,傳播的各個要素都處于開放狀態。例如傳播對象的開放性導致了信息消費過程的開放性。從受眾的角度來說,它們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消費抉擇。傳統的新聞作品,一旦發布,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狀態。但是網絡新聞作品卻可以進入不斷更新的狀態。這種更新,可以是顛覆原作品的更新,另一方面,網絡新聞作品的開放性,還指作者在復制時可以任意修改且不留痕跡。因此,網絡新聞沒有終結,并永遠處于形成狀態。 總之,從新聞的報道和發布時間看,一個新聞事件報道,可以處于一個全開放的報道進程中,與此相關,新聞作品也處于開放狀態。

  (2)網絡傳播的復合性 從網絡傳播形態與形式來看,網絡傳播媒介整合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因此網路是一個復合性的媒介。同時網絡傳播的具體形式如網站傳播、博客傳播、即時通訊傳播等常常被整合在一個傳播過程之中。 從網絡傳播信息的手段來看,網絡傳播整合了文字、圖片、音視頻、FLASH等多種信息表現手段,使新聞更為直觀、形象、生動,增加了新聞的現場感和沖擊力。例如2006 年8 月1 日, 全國第一張互動多媒體報紙——“播報” 在寧波日報報業集團中國寧波網問世。中國寧波網精選了《寧波日報》、《寧波晚報》、《東南商報》的新聞,結合網上最新資訊組合成一張新的互動多媒體導讀報。因此多媒體化成為了網絡傳播的一個重要特征。新浪網關于上海“11·15”特大火災的專題就充分說明了網絡傳播多媒體化的特點。 從網絡傳播的功能來看,網絡承擔的傳播功能是復雜的。例如從個人層面來看,網絡是個人生活平臺、個人工作平臺等;從組織的層面來看,網絡是一個絕佳的營銷平臺;從社會層面來看,網絡發揮著信息服務、環境監測、輿論引導等多種功能。 最后,網絡媒介實現了“公共話語空間”與“私人話語空間”的統一。網絡傳播形態的多樣性使其兼具“公”與“私”的統一。所謂公共話語空間是指在國家政治權力之外,公民運用話語權參與政治的活動空間。在這一空間,人們可以發表自由言論、傳播信息,以達到溝通上下、促進社會信息流通、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目的。網絡為網絡公民提供了這樣一個公共話語空間。例如華南虎照事件、廈門px事件、“天價煙”事件等一系列網絡媒介事件都體現了網絡作為公共話語平臺的特點。同時網絡還是一個私人自我表達的空間。隨著以博客、微博客、播客等自媒體的迅猛發展,正在建構個人的“私人話語空間”。雖然二者滿足網民的需求不同,但是“公共話語空間”與“私人話語空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出現融合的趨勢。例如韓寒的博客從前關注個人的話語向公共話語的轉變就是一個例子。

  《網絡的屬性》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網絡的基本屬性,包括開放性、共享性、虛擬性、自主性等。

  能夠舉例說明網絡各個屬性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和應用。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和課堂展示等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以及團隊協作的能力。

  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和思考網絡現象,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的屬性,樹立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的意識。

  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網絡開放性、共享性、虛擬性、自主性的含義和特點。

  如何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網絡的這些屬性。

  2. 教學難點

  區分網絡虛擬性與現實性的關系,讓學生明白在虛擬網絡環境中也需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規范。

  培養學生在網絡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演示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分鐘)

  1. 展示一些常見的網絡應用場景圖片,如網上購物、在線學習、社交媒體交流等。

  2. 提問學生:“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網絡,那你們知道網絡都有哪些獨特的特點嗎?”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網絡的屬性。

  (二)知識講解(20 min)

  1. 網絡的開放性

  含義:網絡沒有地域、種族、身份等限制,任何人只要具備基本的網絡接入條件,都可以接入網絡并參與其中的各種活動。

  舉例: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同一社交平臺上交流互動;開源軟件項目,全球開發者可以共同參與開發和改進。

  特點:信息傳播范圍廣、交流互動無邊界。

  2. 網絡的共享性

  含義:網絡中的資源(如信息、軟件、硬件等)可以被多個用戶同時使用或分享。

  舉例:在云存儲服務中,用戶可以上傳和下載各種文件,實現數據的共享;在線圖書館,讀者可以免費閱讀大量書籍。

  特點:資源利用率高、方便快捷獲取資源。

  3. 網絡的虛擬性

  含義:網絡構建了一個不同于現實物理世界的虛擬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人們可以通過虛擬身份進行各種活動。

  舉例:網絡游戲中玩家創建的虛擬角色;虛擬社交平臺上用戶可以設定與現實不同的個人信息。

  特點:身份具有隱匿性、場景具有虛構性。

  4. 網絡的自主性

  含義:用戶在網絡環境中具有較大的自主選擇權,可以自主決定瀏覽的內容、參與的活動以及交流的對象等。

  舉例: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視頻網站上選擇觀看不同類型的視頻;在在線學習平臺上自主安排學習課程和進度。

  特點:個性化、自由化。

  (三)案例分析與小組討論(20 分鐘)

  1. 展示以下案例:

  案例一:某開源軟件項目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了眾多開發者參與,不斷完善和更新功能,最終成為一款非常受歡迎的軟件。

  案例二:一位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平臺,自主選擇了多門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學習成績得到顯著提升。

  案例三:在某網絡游戲中,一名玩家因在游戲中使用虛擬身份進行詐騙活動,被其他玩家舉報后受到游戲平臺的處罰。

  2. 將學生分成小組,針對每個案例進行討論:

  分析案例中體現了網絡的哪些屬性?

  這些屬性對案例中的人物或事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從案例中我們應該吸取哪些教訓或得到哪些啟示?

  3. 每個小組選派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四)課堂總結(10 分鐘)

  1. 與學生一起回顧網絡的開放性、共享性、虛擬性、自主性的含義、特點以及在案例中的體現。

  2. 強調網絡屬性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可能帶來一些問題,如信息安全、網絡詐騙、沉迷網絡等,我們要正確認識和對待網絡,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遵守網絡道德和法律規范。

  (五)課堂練習(5 分鐘)

  1. 給出一些關于網絡屬性的選擇題或簡答題,如:

  以下屬于網絡共享性體現的是( )

  A. 在網上購買商品

  B. 使用云存儲服務存儲文件

  C. 在社交平臺上設置虛擬頭像

  簡述網絡虛擬性的特點,并舉例說明。

  2. 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進行講解和批改,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網絡屬性知識的掌握。

  五、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學生對網絡的屬性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環節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協作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然而,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網絡虛擬性與現實性的關系以及如何在網絡環境中更好地自我管理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學引導和深度挖掘。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實際案例和互動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網絡的屬性知識。 首先明確教案需涵蓋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及教學反思等主要板塊。教學目標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設定,突出對網絡屬性的理解及正確使用網絡的意識培養。教學重難點圍繞網絡的開放性、共享性、虛擬性、自主性展開,明確重點為這些屬性的含義和特點及與生活實際結合,難點為區分虛擬與現實關系及培養自主學習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學方法選擇多種常見且適合本主題的方法。教學過程中導入部分用常見網絡場景圖片引發學生思考網絡特點從而引出主題;知識講解詳細闡述四個屬性的含義、舉例及特點;案例分析與小組討論通過具體案例讓學生深入理解屬性及思考其影響和啟示;課堂總結回顧重點并強調正確對待網絡;課堂練習鞏固知識。教學反思總結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為今后教學改進提供方向。

  《網絡的屬性》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網絡的開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和虛擬性等基本屬性。

  能夠舉例說明網絡屬性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體現。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和課堂辯論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和表達能力。

  提高學生運用網絡屬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防范網絡風險等。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的屬性,樹立正確的網絡觀,既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又能自覺抵制網絡的不良影響。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思維,增強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網絡開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和虛擬性的含義及特點。

  網絡屬性對個人、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2.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網絡屬性帶來的影響,如網絡開放性導致的信息安全問題,共享性引發的知識產權爭議等。

  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網絡屬性知識,做到趨利避害。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課堂辯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5 分鐘)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與網絡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如人們在網上購物、社交、學習等場景,然后提問學生:“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網絡做什么?網絡給你們帶來了哪些便利和變化?”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網絡的屬性。

  (二)知識講解(15 分鐘)

  1. 網絡的開放性

  含義:網絡的開放性是指網絡沒有地域、種族、文化等限制,任何人只要具備接入網絡的條件,都可以在網絡上獲取信息、發布內容、進行交流等。

  舉例:世界各地的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各種網站,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新聞、文化、科技等信息;個人可以在社交媒體平臺上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與全球范圍內的用戶進行互動。

  特點:信息傳播迅速、廣泛,不受時空約束;參與主體多元化,涵蓋了不同年齡、職業、背景的人群。

  2. 網絡的共享性

  含義:網絡上的資源(如信息、軟件、硬件等)可以被多個用戶同時使用或訪問,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舉例:開源軟件可以被全球開發者共享和改進;在線教育平臺上的課程資源可供無數學習者免費或付費學習;云存儲服務讓用戶可以方便地共享和存儲文件。

  特點:資源利用高效,促進知識傳播和創新;但也可能導致資源濫用和知識產權問題。

  (三)案例分析與小組討論(20 分鐘)

  1. 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發放一些關于網絡屬性的案例材料,如網絡謠言傳播案例(體現網絡開放性帶來的負面影響)、網絡盜版資源泛濫案例(涉及網絡共享性引發的問題)、網絡直播帶貨亂象案例(反映網絡自主性和虛擬性導致的監管難題)等。

  2. 各小組圍繞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思考以下問題:案例中體現了網絡的哪些屬性?這些屬性是如何引發問題的`?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3.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補充和提問,教師在學生發言過程中進行適當引導和點評,加深學生對網絡屬性及其影響的理解。

  (四)課堂辯論(15 分鐘)

  1. 提出辯題:“網絡的自主性對青少年成長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正方觀點為“網絡的自主性對青少年成長利大于弊”,反方觀點為“網絡的自主性對青少年成長弊大于利”。

  2. 雙方學生在課前進行資料收集和整理,在課堂上進行激烈辯論。辯論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網絡屬性知識和實際案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同時反駁對方觀點。

  3. 教師作為辯論主持人,控制辯論節奏和時間,在辯論結束后進行總結和點評,引導學生認識到網絡自主性對青少年成長既有積極影響,如培養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也有消極影響,如容易沉迷網絡、受到不良信息誤導等,關鍵在于如何正確引導青少年合理利用網絡自主性。

  (五)課堂總結(5 分鐘)

  1. 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網絡的開放性、共享性、自主性和虛擬性等屬性的含義、特點及其影響,強調網絡屬性是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2.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和機遇的同時,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合理利用網絡資源,積極傳播正能量。

  (六)課后作業(5 分鐘)

  布置一篇小論文作業,題目為“我眼中的網絡屬性與現代社會”,要求學生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和自己的生活實際,闡述網絡屬性對現代社會的影響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屬性促進社會發展,字數不少于 800 字。

  五、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案例材料、相關視頻資料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網絡的屬性有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通過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和課堂辯論等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團隊協作能力。但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部分學生對一些網絡屬性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增加案例的多樣性和深度,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以提高教學效果。同時,要更加注重引導學生將網絡屬性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網絡實踐能力和信息素養。 首先明確教案的基本結構,包括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教學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定,涵蓋對網絡屬性的理解、能力培養和正確網絡觀的樹立。重難點突出網絡屬性的含義特點及辯證看待其影響。教學方法多樣化以增加課堂互動性。教學過程依次為導入激發興趣,知識講解介紹網絡各屬性,案例分析與小組討論加深理解,課堂辯論鍛煉思維,課堂總結強化認識,課后作業鞏固拓展。教學資源和反思則為教學提供支持和改進方向。整體思路旨在通過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全面認識網絡屬性并能正確運用。

【《網絡的屬性》教案】相關文章:

屬性04-29

語言與屬性04-26

政治《商品的基本屬性》教案05-04

對屬性有偏好的多屬性決策方法04-27

《信息技術》教案 表格的屬性設置04-25

合作的屬性分析04-27

網絡游戲畫面的著作權屬性探析論文07-16

屬性權重未知的混合型多屬性決策方法04-27

地震復合屬性-地震屬性提取與解釋新方法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