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二章 魚我所欲也 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魚我所欲也》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一些實詞、虛詞,正確翻譯課文。 2、本文語言自然流暢,節奏感強,富有氣勢,加強朗讀和背誦。 3、理解作者的觀點,結合實際生活賦予它們以新的內涵。 教學重點: 1、 體會語氣,練習朗讀,背誦課文。 2、 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義”“本心”的內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觀,導入孟子的《魚我所欲也》。 二、朗讀練習 1、聽示范課,注意節奏。 2、學生自由讀,初步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讀兩遍。 3、教師領讀。 4、師生齊讀。 注意要點: 字音: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yú) 停頓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疏通文意 學生自讀課,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鄉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2)是:這種;這種做法。 為:寧愿;為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 于:比;對。 (3)①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④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四、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鑒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提問: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后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茍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么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后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可見,要做到“舍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欲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學生自由質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釋疑。 (2)師生討論,總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書章句集注》) 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的。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提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說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四、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 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五、布置作業 做《補充習題》【《魚我所欲也》教案】相關文章:
魚我所欲也翻譯10-27
魚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譯10-18
孟子二章 魚我所欲也 教案04-25
魚我所欲也課文加翻譯12-31
魚我所欲也原文和翻譯12-07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通用5篇)12-28
《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通用9篇)01-06
芋我所“欲”11-27
九(下)第十五課《二章》之一《魚我所欲也》教學設計04-25
存欲也修身_700字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