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案:《夜曲》《如歌的行板》87中:張洪軍
課 題:《夜曲》《如歌的行板》 課 型:綜合課 課 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用憂傷、壓抑、思念故鄉的情緒演唱《夜曲》;用憂傷、壓抑、冥想的情緒演奏或欣賞《如歌的行板》。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掌握有關弦樂合奏、弦樂四重奏、室內樂、小夜曲、魚咬尾等音樂知識;能夠創造性地參與魚咬尾創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夠對室內樂作品感興趣,并能主動探索與室內樂相關的音樂文化知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歌曲的情緒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光盤 電子琴 教學前分析:學唱《夜曲》時應與聆聽《如歌的行板》相結合。演唱時,要引導學生用輕柔暗淡的聲音、徐緩的速度,表現憂傷與思念故鄉的音樂情緒。在演唱形式上,要啟發學生發揮創造性,由學生來進行設計。可供選擇的形式有獨唱、齊唱、用哼鳴方式伴唱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受室內音樂 (教師活動)播放一段音樂片段,讓學生感受室內音樂的魅力。 (學生活動)認真參與到課堂中來。 二、導入新課 1.小夜曲 起源于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中的愛情歌曲。多為青年人于黃昏、夜晚徘徊于戀人窗前演唱(奏)的獨唱曲或獨奏曲。音樂情緒纏綿委婉,多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 18世紀中葉,作曲家創作的供室內樂隊或管樂器演奏的組曲,也稱作小夜曲。其音樂風格近似于嬉游曲或遣興曲。它常常用于晚間娛樂活動。 2.室內樂 原指在客廳、房間內演奏的“家庭式”音樂,以區別于宗教音樂及交響樂、歌劇、舞劇音樂。17、18世紀,室內樂多半與家庭的娛樂生活有關。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大師們完善了室內樂的體裁形式并賦予其新的活力。浪漫主義的大師們則進一步充實發展了室內樂的內容和形式。此后,作曲家們更注重通過室內樂抒發情感,同時也具有了標題特征。 現在,人們所理解的室內樂,是指各種器樂重奏曲及聲樂中的浪漫曲、重唱曲。在室內樂作品中,弦樂四重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的地位。通常,弦樂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個聲部組成。 三、《如歌的行板》 1.作品介紹:《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樂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亞坐在沙發上》的民歌。 1877年初,俄國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聽了柴科夫斯基的這部作品。當聽到《如歌的行板》時,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他曾說:“從這首樂曲里,我已經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 2.作品分析 《如歌的行板》采用復三部曲式寫成。演奏時,4件樂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從而使其音色都帶有朦朧、暗淡的色彩。 樂曲的第一部分由三個樂段樂曲的第一部分由三個樂段構成。第一樂段的旋律用變奏的手法重復了一遍:這段委婉的旋律,給人以憂郁、沉思的印象,情緒顯得十分壓抑。 (前者帶有憂郁的情調,好像在祈求著什么;后者的情緒則悲傷而不安。特別是大提琴撥奏的固定音型) 最后它們猶如沉重的腳步聲和不斷的喘息聲,從而使那種憂郁不安的情緒更為鮮明地突顯了出來。 樂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它好像有說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計地尋找解脫痛苦的方法。最終,好像人們把希望寄托在了宗教上。因為作者在樂曲的結尾處使用了宗教歌曲慣用的變格終止方法。 1877年初,俄國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聽了柴科夫斯基的這部作品。當聽到《如歌的行板》時,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他曾說:“從這首樂曲里,我已經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師生活動:共同欣賞樂曲,你聽后的感受?(悲傷、憂郁) 四、《夜曲》的旋律源自俄羅斯民歌《凡尼亞坐在沙發上》。4/4、5/4拍,降B大調,速度徐緩。 《夜曲》有很多填詞,大多數表現傷感的愛情內容。課本中的填詞,著重表現游子思念故鄉的情懷。歌詞的前半部分意在寫景,以鋪墊壓抑、凄涼的氣氛;歌詞的后半部分是主題所在。即:游子孤獨地流落異鄉,落葉歸根的強烈思緒促使他產生回歸故鄉的強烈愿望。 (1)欣賞 教學設計意圖: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情緒 (2)老師演唱 教學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輕柔暗淡的聲音、徐緩的速度,表現憂傷與思念故鄉的音樂情緒。 (3)學生用哼鳴的唱法學唱 五、知識拓展在演唱形式上,要啟發學生發揮創造性,由學生來進行設計。可供選擇的形式有獨唱、齊唱、用哼鳴方式伴唱 六、課后回顧【教案:《夜曲》《如歌的行板》87中:張洪軍】相關文章:
如歌的行板作文12-15
如歌的行板作文優秀09-18
如歌的行板作文(精華)12-15
教學工作計劃87中張洪軍04-28
聽張海平老師的如歌的行板心得體會04-28
七年級下冊弦樂四重奏《如歌的行板》教案04-24
歲月如歌03-17
《小夜曲》音樂教案01-31
生活如歌作文03-07
生命如歌作文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