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教案(精選6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辛棄疾的生平和詞作。
2、理解詞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3、鑒賞這首詞的藝術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詞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學設想:
1、反復誦讀,感受這首詞的獨特韻味。
2、明確詞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棄疾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苦心情。
3、通過比較,加深對詞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藝術特色的理解。
三、教學時數:
一教時。
四、教學過程:
(一)名句對接,激情導入。
1、師: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以下的名句對接。(選擇部分即可)
①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②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③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④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⑤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⑦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師:你們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辛棄疾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bull;登建康賞心亭》。在接觸作品之前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作者的有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祖父辛贊,未及南渡,仕金歷宿亳沂海諸州。辛棄疾受學于亳州劉瞻,與黨懷英為同社生,號“辛黨”。二十一歲參加耿京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要求學生正確注音)。
2、聽讀(要求注意停頓、語氣和情感的把握)。
3、抽讀(要求學生充滿感情的朗讀),要讀出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更要讀出欄桿拍遍的苦悶悲憤。
4、譯讀(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要求學生結合課本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老師一起探討。
5、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四)研習全詞,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結合注釋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心里涌動著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
1、分析詞的上片。
(1)上片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寫,詞人分別描寫了哪些景物?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游子(板書)。
(2)“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物描寫又牽動了作者怎樣的心緒?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開篇寫景,但這景意境是宏大壯闊的。大家想象一下,遙看遼闊無邊的'楚天之下,橫無際涯的秋色,浩浩湯湯的滾滾長江,水天一色。面對這闊大的境界,詞人那種磊落的胸懷讓我們一覽無余。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
(3)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仿佛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詞人的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
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
(4)“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他看著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5)這里的游子又是指誰呢?這又表達詞人怎樣的情感呢?
游子指辛棄疾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伐收復失地之意,也不把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6)“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有哪些動作呢?(板書:看、拍、會、登)
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李賀《南園》詩中就有“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用武之處,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于。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于采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
(7)“無人會、登臨意”則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正如岳飛所寫《小重山》里的“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后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后“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讀者讀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
小結: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用的是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板書)。
2、分析詞的下片。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
(1)與詞的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詞人寫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張翰——樂于歸隱
許汜——謀取私利
劉備——雄才大略
桓溫——嘆時光流逝
(2)詞人對這些歷史人物各持什么態度?
既不愿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愿學求田問舍的許汜。而贊賞劉備的包裹才氣,表明自己志在為國為民。
(3)作者寫這些歷史人物有什么用意呢?
心志的表白并沒有使自己擺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①“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bull;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值得注意的是,這里辛棄疾雖然那張翰自比卻是反其意而用之,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
②“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憤懣,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志bull;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二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象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見象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
所以,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作者登臨遠望望故土而生情,誰無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游子,但國勢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說,我很懷念家鄉但卻絕不是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復河山之時。作者有此志向,但語中含蓄,“歸未?”一詞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層。
③“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據《世說新語bull;言語》,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我今日內心是悵恨憂懼的。我所憂懼的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里,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
(4)這種借古人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么?
用典。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前兩個是反例,后兩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可見,辛棄疾可謂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英雄無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卻黯然流淚,那是因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著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并說說你的理由。(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玩味著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仿佛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念奴嬌bull;赤壁懷古》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抱負遠大,識度明達的蘇軾。請同學們就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做一個簡單概括。
(六)對比鑒賞,拓展延伸。
比較《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
情感: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表現手法:運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曠遼遠。
語言:大氣豪放。
師:其實這些特點也恰恰是豪放詞的特點,于高遠中寄豪情,永遠是一種美的享受。
(七)學生再次齊讀這首詞。
(八)小結全詞
這首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教案 篇2
一、導入
1、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成以下的名詩對接。
青山遮不住,畢竟動流去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你們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辛棄疾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接觸作品之前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作者的有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原是智勇雙全的英雄。因生長于金人占領區,自幼就決心為民族復仇雪恥、收復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進行抗金御敵,統一中原的奮斗。自符離之戰失敗后,南宋王朝一戰喪膽,甘心納貢求合。身為“歸正人”的辛棄疾,因受到歧視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詞多數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蘇軾同為豪放詞派的代表,合稱“蘇辛”。
三、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聽老師讀、抽讀、譯讀(學生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
2、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下面就請大家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你旁邊的同學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討。
四、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師:讀過辛棄疾的這首詞,相信大家一定讀懂了一些東西,那么能不能告訴老師你讀過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詞的上片
師:我們先來看詞的上片。上片中詞人用了我們常見的表現手法,你們發現了嗎?
——借景抒情
1、那么詞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游子
2、師: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又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
教師提示:請大家抓住關鍵詞(學生討論完成)
(1)詞人由水寫到山,有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詞人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遼遠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牽動了他久蓄的愁苦。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詩人愁恨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壯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也限于國力。以上種種,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詩人借遠山之獻供,盡情抒發內心擔負。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師:是呀,愁苦萬種,萬種愁苦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應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凄清和冷寂。共3頁,當前第1頁123
3、其中的“游子”指誰呢?這又表達了詞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內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4、詞人除了寫景,還寫到了自己的行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嗎?那么它們又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談談你們的理解。
(學生討論完成)
——(1)看、拍、會、登(板書)
(2)“吳鉤”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閑置身旁,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以物比人,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感慨呢?
“欄桿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泄的意思,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無人會、登臨意”感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
5、全體女生朗讀
師:女生讀的如此有氣勢,男同學想不想和她們比比?那就請男同學激情飽滿的朗讀下片。
(二)分析詞的下片
1、全體男生朗讀
師: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么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張翰——樂于歸隱許汜——謀取私利
劉備——雄才大略桓溫——嘆時光流逝(板書)
2、詞人對這些人和各持什么態度?
既不愿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愿學求田問舍的許汜。而贊賞劉備的包裹才氣,表明自己志在為國為民。
3、請大家思考作者寫這些人物以及有關的.事有什么用意嗎?
(1分鐘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圍的同學討論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1)用“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
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并抒發了對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鄉思”與前面的“游子”呼應,是“落日”、“斷鴻”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在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這個典故用在這里是說他既不學為吃鱸魚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怕應羞見”中的“怕應”二字是詞人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你這樣的小人,有何顏面去見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棄疾的雄心壯志。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的憂懼。共3頁,當前第2頁123
4、這種借古人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么呢?
——用典
師: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前兩個是反例,后兩個是正例,正反對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可見,辛棄疾可謂是用典高手。
5、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倩”是請求。“紅巾翠袖”是少女的裝束,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詞。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已,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英雄無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卻黯然流淚,那是因為他的心在滴血呀!
五、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師: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這首《水龍吟》也不例外,相信詞中的許多句子都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現在請大家合上課本,試著回憶一下,哪些句子讓你一見傾心?并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玩味著句句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懷磊落,憂國傷時的詩人,仿佛就浮現在我們的眼前。是啊,錦繡河山必然哺育無數英雄,又何止辛棄疾一人呢?《念奴嬌赤壁懷古》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抱負遠大,識度明達的蘇軾。下面請同學們就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做一個簡單概括。
六、對比鑒賞,拓展延伸
比較《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在情感表達和藝術特色方面的相同點。
情感: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表現手法:運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曠遼遠。
語言:大氣豪放。
師:其實這些特點也恰恰是豪放詞的特點,于高遠中寄豪情,永遠是一種美的享受。
七、小結
這首詞立意遼遠、意境開闊,它仿佛令我們拔地凌空、極目游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它是辛詞名作之一,不僅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
八、板書:
上片:
江月山景落日斷鴻
動作:看、拍、會、登
下片:
張翰——樂于歸隱
許汜——謀取私利、
劉備——雄才大略
桓溫——嘆時光流逝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詞的相關知識,了解作者辛棄疾的生平和創作背景。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流暢背誦,品味詩詞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詞中優美的意境。
1、培養學生欣賞、感悟詩詞語言的能力。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根據本詞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點,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感受詩歌韻味。
2、明確詩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詩人
【教學難點】體會詞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學習重點
融情于景、用典的藝術特點以及典型意象的運用。
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第一部分課前預習學案
積累·整合
1、賞析詩詞的方法
①朗誦吟詠,感知詞味②鑒賞意象,體會情感③抓關鍵句,品析語言
2、宋詞流派
婉約派:其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詞中抒發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細,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鈴》、姜夔的《揚州慢》和李清照的《聲聲慢》。
豪放派:其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詞中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以蘇軾、辛棄疾為主,代表作品為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婉約派特點——纏綿悱惻,婉麗多姿,音調諧婉。
豪放派特點——縱橫捭闔,氣魄宏大,豪放不羈。
3、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境”是指作品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是詩人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在詩歌作品中相結合所形成的藝術境界。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加以組合,營造了一種清新、靜穆、空靈的秋夜鄉村氣氛。
4、詩詞主要表現手法
情景交融:指文藝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發結合得很緊密。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指文藝作品中環境的描寫、氣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發結合得很緊密。虛實相生: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等等。二者互相滲透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用典: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①點化前人語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餓殍而不知發”,后為杜甫點化;②引用神話故事,如“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③運用歷史故事,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5、相關鏈接
(1)作者簡介:辛棄疾(1140-1207)享年67歲,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號稼軒,漢族,山東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和愛國者。與蘇軾齊名,并號稱“蘇辛”,史上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其詞題材廣泛,善于熔鑄典故,以文為詞;詞風以豪放為主;著有《稼軒長短句》。
(2)背景介紹:《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這時,他自江東率領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給他一些地方官當當,決不肯讓他帶兵去抗金復國。在這種境遇下他深感壓抑,內心充滿了憤懣不平。當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面對這大好江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涌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
6、熟讀成誦。
第二部分課內探究學案
感受·鑒賞
一、導入新課
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壯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發思古之幽情;還是表閑愁遺恨,達相思之苦,大都“愛上層樓”。登高臨遠,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為快,從而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聲情并茂、動人心魄的詩詞名句。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也是一篇登高臨遠的名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二、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1、誦讀:
第一遍,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正音。
第二遍,聽錄音,把握節奏和感情。
第三遍,抽學生讀,指導誦讀技巧。
2、結合注釋梳理全詞,理解詞作上下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3、大家分組討論,思考下列問題
①詞的上片作者在賞心亭看到哪些觸動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現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②作者用了哪幾個動作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
③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么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詞人借這些歷史人物表達了自己什么樣的感情?
④“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4、引導歸納總結。
三、深層賞析:
請選取你最喜歡的句子,寫一段品味賞析文字。100字左右。
三、當堂檢測
高考鏈接(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夏季招生考試語文浙江卷)
閱讀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問題。
[正官]叨叨令無名氏
溪邊小徑舟橫渡,門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斷紅塵路,白云滿地無尋處。說與你尋不得也么哥,尋不得也么哥,卻原來儂①家鸚鵡洲②邊住。
[注]①儂:我②鸚鵡洲:此處為“漁父居處”的代稱。
(1)本曲前四句運用豐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麗的自然圖景,其中意象體現出溫潤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則給人以飄逸渺遠的感受。
(2)請結合全曲簡要分析“卻原來儂家鸚鵡洲邊住”所蘊含的思想情感。
背誦全詞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教案 篇4
一、學習目標:
認知目標
1、了解辛棄疾及詞作的背景和內容。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3、學習詞的藝術表現手法。
能力目標
1、培養欣賞、感悟詩詞語言的能力。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情感目標
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強化自己的愛國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感受詩歌韻味。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3、體會詞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三、教學方法:
傾情誦讀——整體感知;體會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詠——品味語言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設想:
1、通過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有關經歷和思想,讓學生“知人論世”整體把握詞的寫作背景和動機。(語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為朋友。文學創作有時需要借鑒古人。)
2、通過聽教師范讀,學生反復誦讀,感受詩詞的韻味,整體感知和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
3、通過探討詞中典型的景色描寫、典故運用所蘊涵的深層涵義及所依附的豐富情感,探索詞的豐富意蘊。從而讓學生透過文本去理解作者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歷史上曾有這樣一位青年,他既不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張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關云長,更不是“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岳鵬舉,但這個人卻能夠率領區區50幾個士兵長驅直入擁有5萬多精兵的敵營,活捉了殺死自己首領的叛徒,然后風馳電掣揚長而去。此人英武過人,智略同樣超群,當時就有人稱他為“隆中諸葛”。他所創的飛虎軍,雖為地方武裝,但可以“雄鎮一方”,“談笑間”能讓敵人“檣櫓灰飛煙滅”。本來他可以成為勇冠三軍、威震四方、“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一代名將,無奈一生備受排擠、屢遭貶謫,有心殺賊,卻無路請纓。不過,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陰”,壯志難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詞壇上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大家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他就是被人稱作“人中之杰,詞中之龍”(板書)的豪放派代表詞人辛棄疾。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一首詞——《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下面請同學們大聲的朗讀一遍課文,要求同位合作,每人讀一遍、聽一遍,讀完后相互探討一下生字詞的讀音,句子的停頓、語氣和情感。【教學目標展示(幻燈片)后教師板書課題和郭沫若為辛棄疾紀念祠題寫的對聯:“銅板鐵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為更好地理解這首千古絕唱,先讓我們和辛棄疾做一番近距離的接觸。大家快速地閱讀一下《學案》中的“作者簡介”部分:
(1)、作者簡介,知人論世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生于北宋滅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統治地區。他從小就受到民族意識與愛國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復失地,報效祖國。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北方暴發了以耿京為首的農民起義。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兩千余人的抗金隊伍,在濟南南部山區起義,不久投歸耿京領導的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叛徒張安國殺死耿京投降金營。當時辛棄疾奉命渡江與南宋接洽聯合抗金事宜,歸來途中聞此消息,他(史書上也說他天生一副英雄相貌:膚碩體胖,壯健如虎,紅頰青眼,目光有棱。)立即率身邊僅有的五十余人,飛騎闖入金營,活捉張安國,并收攏義軍殘部萬余人投歸南宋。
辛棄疾南來后,正值南宋統治集團中妥協投降勢力囂張得勢之時,他與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寫了《美芹十論》六、七年之后,再寫《九議》他反復上書,議論恢復大計,但未被采納。相反,他卻被朝廷派去鎮壓南方的農民起義。辛棄疾南來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職期間,他做了一些對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時,還盡可能地為北伐做些軍事上的準備工作。從四十二歲起,他先后被削職閑居達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復被削職,終于未能實現其恢復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鉛山。終年六十八歲。
辛棄疾是南宋最負盛名的偉大詞人,他繼承和發展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進一步擴大了詞的題材和表現手法,突破了詩、詞、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詩、以文為詞,常用暗喻和比興手法,使詞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頓挫的韻致。由于恢復失地、抗金救國的偉大理想不能實現,他就用詞這一文學武器來進行斗爭,來抒寫他積郁于心的復雜情感。他的重要詞篇,表現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堅強決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協投降的錯誤政策,抒發了自己虛度歲月、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如“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他還寫下一些歌詠祖國壯麗河山與描繪農村風土人情的作品。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不過,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與追求功名利祿的庸俗思想和消極情緒。
寫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這一年春天,辛棄疾由滁州知府改調江東安撫司參議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這時他(已經三十五歲)南歸已逾十年,壯志依然難酬,胸中充滿郁憤之氣。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辛棄疾面對著大好江山,郁結在胸的“國恨”和“鄉愁”觸動了無限感慨,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結合以上材料讓學生概括本詞可能具有的風格特征:豪放、悲壯。結合郭沫若對聯加以說明:“銅板鐵琶“是說辛棄疾的詞是豪邁激越的,不像二八女子執紅牙拍板低吟淺唱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而是像關西大漢拿鐵板銅琶彈唱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樣;“悲黍”源于《詩經》,即“黍離之悲”,指亡國之痛、興亡之感。“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是說辛棄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復失地。)
(二)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下面我們通過反復誦讀來仔細品味作者字里行間的“國恨”、“鄉愁”(積聚在心底的那種綿延古今、縱橫千里的孤獨與悲憤)。先來聽老師讀一遍,注意聽一下字音、停頓、語調、語氣。
1、教師配樂誦讀。
2、學生誦讀。(語速不能快)
3、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深入的理解的基礎上的。下面請學生結合預習,參照課本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容。
讀后思考:
詞中哪句話或哪個詞與題目相照應?上、下闋各寫了什么內容?
無人會,登臨意登臨所見所感(寫景抒情)
登臨所想(歷史人物)用典抒情
(三)體會感情,感受形象
尋幽探微男生齊讀分組討論品味上片
1.你認為上片最能體現詞人情感的是哪一句話?這句話蘊含了什么感情?(幻燈片)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1)詞人“把吳鉤看了”是何意?為何把闌干拍遍?(幻燈片)
“吳鉤”本是戰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在卻閑置身旁,無處用武,以物比人,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這怎能不引起辛棄疾的感慨呢?(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李賀)
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極度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2)“無人會,登臨意”又抒發了詞人的什么感情呢?
直抒胸臆,慨嘆無人能夠理解我登臨時深沉的內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有心報國,無路請纓,英雄失路,悲憤激切。(辛棄疾道出了古來有為者的一種偉大深沉的孤獨感。【情讀柳永的“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放眼望去哪有古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法古賢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唯獨我一人登臺感懷,更覺得凄愴心酸,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2.一切景語皆情語,作品中的情與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寫中又主要蘊含了詞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詞中詞語回答)
“獻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1)詞人登臨樓頭看到的是怎樣的景色以致自己發“愁”生“恨”呢?(可讓學生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話描繪)
楚天、江水(境界壯闊、氣勢雄渾、景象壯觀而不失清麗,這首詞起句突兀,立意遼遠。雖然說氣勢上稍遜東坡名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但境界的闊大、胸襟的磊落卻是一樣的。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極目游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
遠山(比喻、擬人:秀麗、秀美):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轉移到客觀外物上。山本無情,也懂得獻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江山雖然美麗多嬌,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敵手,且恢復無望,怎能不滿懷愁恨?
(2)“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中“落日”“斷鴻”寫出了怎樣的心境?
“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生命危淺,朝不慮夕)的意思,亦表達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夕陽殘照樓頭,失群的孤雁哀鳴天際,一見一聞,通過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種蒼茫悲涼的氣氛,以有聲有色的景物更進一層寫出詞人的`孤寂和悲苦。
(3)“江南游子”指誰呢?表達了詞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自喻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內心酸楚可想而知。
3.簡單小結:上片從上(天空)、下(大江)遠(青山)、近(樓頭)不同角度描繪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圖,渲染了一種凄清蕭瑟的氣氛,寓情于景,抒發了自己的遠大抱負和壯志難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脫心靈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自主探究女生齊讀思考討論略析下片
1.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么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各有何特征?
張翰——樂于歸隱
許汜——謀取私利
劉備——雄才大略
桓溫——嘆時光流逝
2.借這三個典故分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1)“盡西風,季鷹歸未?”:辛棄疾是借張翰來自比,不過卻是反用其意。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并表明了對金人入侵的仇恨,還蘊含著對南宋朝廷不思復國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2)“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劉郎在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他既不學為吃鱸魚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怕應羞見”中的“怕應”二字是詞人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你這樣的小人,有何顏面去見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棄疾的雄心壯志。也批判了不顧國事、鉆營私利、貪圖享樂的人。
(3)“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流年,即年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指辛棄疾對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的憂懼。控訴南宋統治集團不能任用人才,使愛國志士無所作為,虛擲年華,人空老去。流露出壯志難酬的悲憤和時光易逝的感慨。這也正是登臨賞心亭的重要原因,所以也可以說“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正是整首詞的詞眼。
簡單小結:反用典故,正面取意,半隱半露。連用三事,非平鋪直敘,而是手法多變。沉郁頓挫,極盡一波三折、蕩氣回腸之美;借古人言己志,意在言外,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豪而不放”;不學張翰思歸,不學許汜自私,反襯自己胸有大志,“可惜流年”筆鋒陡轉急下,感慨年華虛度,愁苦頓生,倍感壓抑,可謂“壯中見悲”。
3.你如何理解詞的最后一句呢?
呼應上片“無人會,登臨意”,自傷抱負不能實現,嘆無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知音難覓,表現了詞人的極度孤獨與痛苦。(“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簡單小結:下片三次用典,不僅擴大了詞的容量,使詞的內蘊更加豐厚,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古抒懷,表達了自己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和年華虛度而功業未成的愁苦郁悶。
(四)總結歸納板書整合學生齊讀
手法:寓情于景細節描繪用典言志
意境:浩渺壯闊氣勢雄渾蒼茫悲涼
此詞登臨感懷,眼底江山與心頭抱負兩相融會,闊景、壯志、豪氣、悲懷一時齊集,“豪而不放”、“壯中見悲”,表現出獨具“辛”味的沉郁頓挫。全詞寫盡英雄失意之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讓我們再次齊讀一遍全詞,要讀出千里清秋的遼遠,要讀出落日樓頭的孤寂,要讀出欄桿拍遍的悲憤,要讀出壯志難酬的痛苦。
(五)作業布置
1.背誦全詞
2.課外練筆
法國著名學者帕斯卡說過:“人類所有的才能之中與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與神靠得近一點呢?那就請大家完成下列作業:
結合自己的領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詞改為散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容與詩歌一致,語言流暢,三百字左右。
(六)課外延伸
閱讀辛棄疾《鷓鴣天·送人》一詞,完成思考題: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1)“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蘊含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運用了哪種表現手法?
(2)這首詞以“送人”為題,下片寫出了哪兩層新意?
答案:
(1)翹首遠望,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路途艱險,祝福平安的關切之情;山高水長,前程迷茫的郁悶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應把離別(相聚)視為人世間唯一悲痛(歡樂)的事。人世間的風波遠比路途風波險惡得多。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品
(2)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知識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詠史懷古詞的特點
(3)理解詞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能力目標:通過課堂教學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合作探究】
1、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作者描繪了哪些自然景物?這些景物描寫,營造出怎樣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一切景語皆情語”,“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營造出蒼涼空闊的意境;詩人融情入景,表現出江南游子的愁恨,懷念中原,報國無路。)
2、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兩個動作來表達內心的情緒,能說說這兩個形體語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嗎?
(“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一句。“把吳鉤看了”,借吳鉤閑置身旁,烘托出詞人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闌干拍遍”表示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泄,形象地表現出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
3、詞的下片抒情,作者運用了幾個歷史典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對生活道路的抉擇,抒發了自己內心的孤寂與憂愁?
①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西風風來,很想吃家中吳中的莼菜羹和鱸魚膾,便棄官還鄉。
②三國時許汜不關心天下大事,只想買田置產。
③引用桓溫“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4、結合這三個典故,說說作者的思想傾向、人生選擇(注意抓住能表現這種傾向,選擇的'關健詞)。
休說——不會輕易離職退隱江湖
應羞見——不屑于買田置產貪圖享受
可惜——怕歲月飛逝,年華老去,報國壯志難以實現
【拓展延伸】
1、詞的開篇就提到孫權、劉裕這兩個歷史人物,說說這兩個人的共同點?都是能夠建立功業的英雄人物,而且他們的事業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用此二人典,蘊含了什么用意?
3、辛棄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4、詩人寫佛貍祠下祭神廟會的熱鬧景象,是什么心情?
5、本詞的主旨歸在結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上,試結合全詞內容,談談你對這個句子的理解。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辛棄疾及詞作的背景和內容。
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體會詩人的情感。
3、學習詞的藝術表現手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欣賞、感悟詩詞語言的能力。
2、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申的悲憤心情。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強化自己的愛國情操。
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感受詩歌韻味。
2、學習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和用典的寫法。
3、體會詞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由辛棄疾的名字導入:
同學們,辛棄疾,姓什么?
請大家用“辛”字組詞:艱辛、酸辛、辛辣、悲辛。
這些詞,幾乎就是辛棄疾一生的寫照了。連他自己也這樣自嘲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永遇樂》)
你看“艱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內俱焚。世上許多甜美之事,順達之志,怎么總輪不到他呢?
那么辛棄疾的一生究竟是怎樣的辛酸、悲辛、艱辛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走近辛棄疾。
二、誦讀
1、師范讀
2、自由讀,注意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感情。
3、請學生單獨朗讀,并作朗讀指導。
三、賞析
賞析指導:詩言志,讀詩,就是要讀出字里行間所含蘊的“志”。熟悉辛詞的人都知道,辛棄疾的詞,常常借景物言志,用典故言志。讀這首詞,我們就要注意體會景中情,參透典中義:
板書
詩言志
上片借景抒情
下片用典抒情
(一)賞析上片:
請咱班的女同學齊讀上片,然后展示上片探究的問題,小組討論。
師示范賞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并請大家依照示例,鑒賞“落日樓頭……江南游子”一句。
1、“落日樓頭……江南游子”這句詞描寫了哪些景物?抒發了什么感情?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2、除寫景言志外,詞人還用自己的動作來表現情感,找到這些動詞,感受詞人此刻的心境。
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卻無人理解自己的滿腔怨憤,詞人激憤到把欄桿拍遍。但是,就是把欄桿拍遍,又能如何呢?朝堂一片主和之聲,無人理解他重用他,一腔悲憤只能化作一聲沉重的嘆息:無人會,登臨意!李白說,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但是,辛棄疾,他會嗎?
(二)賞析下片
1、請男同學齊讀下片。
2、多媒體展示問題:
(1)詞人用到了哪些典故?作者借這些歷史人物和事件,表達了什么感情?
典故作者態度
張翰——莼鱸之思樂于歸隱休說,恥于歸隱
許汜——求田問舍鉆營私利羞見,為國忘私
劉備——雄才大略才氣,渴望建功
桓溫——木猶如此時光流逝可惜,時不我待由“休說、羞見、可惜”可知,詞人心境的痛苦。所以詞的結句,詞人說: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2)“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和上片中的哪一句互相呼應,該如何理解?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義近而相呼應。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悲憤孤寂和對知己的.渴求。
該句是反問句,作者的意思是說,紅巾翠袖也搵不去英雄的眼淚。因為英雄流淚,是因為報國無門、壯志難酬。
四、小結
這首詞,上片借景抒情,寫盡了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痛苦;下片以典明志,表達了自己對抗金復國理想的執著堅守。
辛棄疾的一生,都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苦苦掙扎,執著堅守。大家在初中時,曾經學過辛棄疾一首破陣子,
現在我們回顧該詞: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這首詞,寫了一場激烈的戰斗。場面宏大,氣勢磅礴,驚心動魄。但是,這壯烈的戰斗,輝煌的勝利,只是一場夢。夢醒之后,只剩下慘淡的燈光下,白發早生的詞人。理想與現實,壯烈與悲涼,形成了鮮明的的對照。詞人不由一聲長嘆:“可憐白發生!”
從辛棄疾南歸到去世的四十年間,朝廷對他時棄時用,用而又疑。國有危難時,招來用幾天;時局稍穩,又棄他一邊去。他就像一塊鐵,時而被燒紅捶打,時而又被扔進冷水。可是他呢?不學季鷹歸隱,不學許汜謀私,始終懷著一顆忠心、一腔壯志在等待。等到英雄流淚,等到華發蒼顏,等到晚年,終于被韓侂胄任用了,卻又不被信任和重用,在任上含恨而終。
這就是辛棄疾的一生。正如辛棄疾在自嘲詩中所說: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酸辛苦。這樣的人生經歷,注定了他的詞中會有幾多沉郁,幾多悲憤。
五、比較蘇軾和辛棄疾
現在,我們就拿《水龍吟》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兩首詞作比較,從人生態度的角度,深入感受蘇軾和辛棄疾不同的魅力。
不同:
蘇軾壯志難酬,年華老去,有些感傷,但是最終卻能用一句: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驅散所有的嘆息感傷,人生態度灑脫。
辛棄疾則不然,他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最后又流下孤寂悲憤的眼淚。他執著于自己的理想,無法排遣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憂憤。
請同學們朗讀以下文段:(多媒體展示:)
從某種程度上說,辛棄疾比蘇軾更不幸。蘇軾是一個失意的文學家,但是畢竟沒有民族仇、家國恨,猶能瀟灑浪漫,把酒問青天;辛棄疾是一個悲劇英雄,江山半壁淪陷,一身本領,一腔熱血,卻只能,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同為豪放詞人的代表,一個勝在文學造詣,登峰造極。一個勝在國仇家恨,痛入骨髓。
在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中,蘇軾超脫了,他像一只成功蛻變的蝴蝶,翩翩起舞。辛棄疾則更像春蠶,到死絲方盡,像蠟炬,成灰淚始干。
所以,熟悉蘇辛的人都說,蘇放辛豪,蘇平和,辛沉郁。
六、結束語
無論是灑脫的蘇軾,還是執著的辛棄疾,他們的品格和成就,都令我們高山仰止。每一首詩詞中,都有一個鮮活的生命,一份真摯的情感。讀詩,就是讀人。要傾情誦讀,用心體會,切不可用漠然藐視了這些思想,褻瀆了這些靈魂。讓我們都來愛詩詞,愛這些高尚的靈魂,愛我們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瑰麗迷人的文化,愛我們這片生長過無數古圣先賢,盛開過無數思想之花的滄桑厚重的土地。
現在,讓我們用齊聲誦讀,向這位流淚的悲劇英雄辛棄疾致敬!
七、作業
1、背誦《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2、請課外自讀梁衡的散文《把欄桿拍遍》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的教案】相關文章: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原文及賞析12-18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原文賞析及翻譯12-19
水龍吟·雪中登大觀亭原文及賞析02-27
水龍吟·雪中登大觀亭原文賞析12-20
心理建康作文04-03
建康原文及賞析02-27
關于建垃圾分類亭的方案(精選8篇)07-28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原文及賞析02-27
鷓鴣天建康上元作原文賞析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