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么的問題。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密度》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密度》教學設計 1
【整體設計】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學重點內容之一,也是課程標準中要求的七個掌握層次的重點知識之一。學好本節知識是進一步學習力學知識的基礎,所以"密度"這節課是本章的重點課。"密度"是在學習了"質量"之后而引入的一個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在質量的基礎上對物質世界的進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測定物質密度的方法和解決有關密度的實際問題的基礎,并為更深入學習液體壓強、浮力等知識做鋪墊。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和掌握是物理課程的目標,同樣也是本節教學的重要內容。
本課教學可分為4部分:
1.課題引入。展示一些實物讓學生分辨,由對于一些物質用通常辨別物質的一些辦法無法直接辨別,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學方法解決來引入。
2.密度概念的引出。應通過直觀的實驗,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密度概念。所以,組織學生做好"探究物質的質量與體積關系"的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關鍵。利用"比值"定義密度概念,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難度,突破此難點的方法是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類比和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回顧利用比值定義電功率的方法來建立密度的概念。
3.密度的公式、單位。要注意公式書寫的規范和變形公式的教學。但密度的單位屬于組合單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物理中出現。教學時應讓學生弄清密度單位的組成、符號、讀法、寫法。㎏/m3與g/m3之間的關系學生易混,也要加以強調。在后面的例題教學時,也要注意強調統一單位。還要運用教材中的小資料來加深學生對密度這一概念的認識。
4.密度的應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題來進行教學,也可以補充習題,為了讓學生熟練運用密度公式進行計算,解題時,應注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啟發學生"一題多解"。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學會用比值的方法定義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應用。
【教學難點】
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利用"比值"定義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教學關鍵】
通過組織好實驗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關鍵點。
【教學方法】
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主要采用啟發和觀察實驗的教學方法。并配合講授、討論、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優化,突破重點、難點。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實驗的過程中不斷提高。
【課時安排】
2課時。(第1課時學習"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和"密度",第2課時學習"密度的應用")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
2.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系;
2.學習以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性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2.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與討論中所持的正確態度。
3.在概念建立過程中,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課前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一杯酒精、顏色相同的鐵塊和塑料塊。
學生:托盤天平和砝碼、相同體積的銅塊、鐵塊和鋁塊、不同體積的銅塊、鐵塊、鋁塊和肥皂塊、大注射器等。
【教學設計】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復習鋪墊:用多媒體展示下列問題,學生回答。
1.1cm3=dm3=m3
2.1.5㎏=g
3.在使用天平時應注意什么問題?
(說明:本節課要利用天平來測量物體的質量,學習密度的單位要用到體積和質量的單位,所以復習這部分的內容為新課的展開做好鋪墊。)
情境導入:
教師展示:隨機出示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一杯酒精。(出示后放在講桌上)
問:這里有銅絲、鐵絲、鋁絲、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們分辨出來嗎?說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要分辨物質,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質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顏色、氣味、軟硬等,就是物質的不同特性。依據這幾種特性,利用我們的眼、鼻、手等感覺器官,就能將上面五種物質分辨出來。
教師再出示顏色相同的鐵塊和塑料塊。問:你有哪些方法區別它們?
引導: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區分,能不能利用一種更好的判定方法來區分這兩種物質呢?學們想不想自己找出一種方法,來區分這些物質呢?(生齊答:想。)從而引入新課
[推進新課]
一、活動與探究1:探究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
教師讓幾個學生到前面來,感受一下顏色相同的鐵塊和塑料塊的質量大小,根據質量來判斷哪一個是鐵塊,哪一個是塑料塊。從而得出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也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可以用來鑒別物質。
(說明:也可以拿出一個已調節好的托盤天平,分別把兩金屬塊放在兩盤中,讓學生說出哪個是鐵塊。)
說明:讓學生感受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的質量是不同的,以便引導學生探索質量和體積之間的關系,從現象中尋找規律,得出結論。
師:請同學們利用桌上的器材(見圖3:其中銅塊、鐵塊、鋁塊的體積都是10cm3),研究一下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是否相同。
圖3:實驗器材
將實驗數據填入表格1:
表格1(探究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物質質量/g體積/cm3質量/體積/g*cm-3
銅塊10
鐵塊10
鋁塊10
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巡視,發現問題是及時啟發與指導。
學生實驗結束后,教師選取幾個小組的數據投影展示,并讓其小組成員根據所測數據得出結論,并分析質量與對應體積比值的特征。
結論: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
說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自動手,獲得知識,印象會更深,理解會更透,同時檢查一下學生對托盤天平的使用技能的形成情況。
二、活動與探究2: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在學生總結相同體積不同物質質量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引出新的問題。
⑴提出問題: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會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⑵猜想與假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思考:如果是體積相同的同種物質,其質量是否相等?不同體積的同種物質,其質量又怎么變化呢?
對學生提出的假設,要鼓勵學生設計實驗來進行探究驗證。
生甲:體積相同的同種物質,其質量是相等。
生乙:物體的體積越大,質量越大。
生丙:……
⑶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從以上的猜想出發,取銅、鐵、鋁、肥皂等幾組物體中的一組作為研究對象,每組物體的體積不同。用天平測出它們的質量,用刻度尺測出它們的邊長后計算出它們的體積,列出表來,然后以體積V為橫坐標,以質量m為縱坐標,在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起來,做出圖象,并分別計算每個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在實驗前,應該和學生一起討論實驗過程中應該考慮的問題,如分工要明確,嚴格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讀數時要認真、細心,如何記錄實驗數據等。
實驗方案1:學生通過小組實驗測量不同體積(圓柱體)鐵塊的質量(見圖4),記錄數據(記入表格2中)、繪制表格,做出圖象,分析質量與對應體積比值的特征。
圖4:不同體積的鐵塊
表格2(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物質質量/g體積/cm3質量/體積/g*cm-3
鐵塊110
鐵塊220
鐵塊330
實驗方案2:同樣測出體積成倍數關系的同種液體的質量。(也可以不是整數倍),填入表格3中。
說明:取液體時,由于學生還沒學過用量筒,且量筒的使用也不是本節所要求的,所以建議可用大注射器來取不同體積的液體。此外,也可以用銅塊、鋁塊、肥皂或其它物質來做實驗。
表格3(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物質質量/g體積/cm3質量/體積/g*cm-3
液體1
液體2
液體3
⑷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選取不同的研究對象進行實驗,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證據。以小組為單位,不同小組選取不同的物質進行測量,一是可以節省時間;二是可以獲得多種物質的多組數據;三是可以加強全班同學的交流,培養他們的團結合作精神。
學生實驗結束后,教師選取幾個小組的數據投影展示,并讓其小組成員根據所測數據得出結論,并分析質量與對應體積比值的特征。在此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分析給予評價,對表現好的小組要給予表揚。引導學生分析時,要突出樣品的體積增加了多少倍,它的質量也增加了相同的倍數。學生討論、比較各組的測量結果后可得出如下結論。
結論:同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
三、密度概念的建立
師:同學們根據在上面的探究中得到的數據分析,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相同嗎?
師:多媒體展示問題引導:
⑴同種類的物質,它的體積(),它的質量(),且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
⑵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生:歸納推理:
(1)同種類的物質,它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且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個定值。
(2)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在以上實驗探究和分析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
質量和體積的比值表示單位體積的質量。同種物質的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質的單位體積的質量一般是不同的。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把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板書: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表示符號:ρ。)
四、密度的公式、單位、密度表
師:根據密度的定義可以得到密度的公式應該是什么呢?
生:密度等于質量除以體
《密度》教學設計 2
“密度”這節課是本章的重點課。密度是物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課程標準中要求的七個掌握層次的重點知識之一。學好本節知識又是進一步學習力學知識的基礎。本節教材是在學習“質量”之后而引入的一個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質量知識的進一步深化,也為掌握測定物質密度的方法和解決有關密度的實際問題作了鋪墊,并為更深入學習液體、浮力等知識作了準備;更有利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一、設計思想
由于本節是概念教學,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輸和強加給學生,依據的和教學心理學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形象化的實驗,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密度概念,僅僅是學生概念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為此,本節課采用“探究小組合作”教學模式。
二、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國際單位以及單位間的換算。
2.掌握密度的計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在一定條件下,同種物質的密度是一定的。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及突破策略
1.教學重點:理解密度概念。
突破策略:充分利用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小組討論的方法,借助“比值”定義密度概念。
2.教學難點:理解“密度是物質本身的一種性質”。
突破策略:利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類比和知識的遷移,學生回顧利用比值定義速度的方法來建立密度的概念。
3.教學關鍵點:通過組織好實驗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關鍵點。
四、教學方法
(一)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掌握“質量”和“質量的測量”的基礎上,以實驗、觀察與分析為手段,讓學生在討論與總結中學習新的知識“密度”,針對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合理分組,充分發揮每一名學生的特長,使每組以至每位同學都享有成功的喜悅,同時可以培養其團結協作的精神。
(二)教法選擇
這節課主要采用的是啟發和觀察實驗的教學方法。并配合講授、討論、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突破重點、難點。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實驗的過程中得以不斷提高。
五、教學儀器
學生實驗器材:量杯、天平、細線、鐵塊(各11組);量杯、顏色相同的鐵塊、塊。
六、教學過程
(一)過程與方法
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探究得出密度的概念。
(二)教學模式
1.教學模式
實驗引入,設疑導學模式。
2.模式結構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實驗。
2.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結論,得出密度的定義。
3.師生由密度公式討論導出密度的單位。
(五)教學過程設計
1.新課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的,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而人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
教師展示酒精、煤油、清水、木塊、鐵塊、銅塊實物,分別讓學生進行區分辨別。指出: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辨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
教師拿出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顏色都是白色,問學生:你們怎么能鑒別出哪種是鐵塊,哪種是鋁塊?引導: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不好區分,最簡單的方法是用手感覺一下輕重。提示:拿出一個已調節好的托盤天平,分別把兩金屬塊放在量盤中,讓學生說出哪個是鐵塊,從而引入新課。
學生實驗一:用天平測量具有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鐵塊、銅塊、鋁塊)的質量。
學生實驗二:測量不同體積的相同物質(鐵塊)的質量。
教師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表格,指導學生將實驗數據填入表格中分析實驗數據,概括結論。
表一
表二
實驗一結論: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實驗二結論:同種物質,不同體積質量不同。
即:不同的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不同的;相同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相同的。(投影顯示)
設疑:以上兩個實驗,客觀事物不同,有沒有共性的東西?
很自然順勢提出為表述這樣的客觀現象有必要引入一個新的物理概念——密度。
2.新課教學
(1)密度概念的建立
學生實驗三:測三個鋁塊的質量。最大的鋁塊體積是最小的鋁塊的三倍。較大的鋁塊的體積是小鋁塊的兩倍。同樣測出體積成倍數關系的三個鐵塊的質量。(也可以不是整數倍)
教師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表格
表三
表四
實驗三結論:鋁塊體積增大2倍,質量也增大2倍。鋁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鐵塊體積增大2倍,鐵塊的質量也增大2倍,鐵塊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歸納推理:同種類的物質,它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且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個定值。
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
明確: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不同種類的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不同。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物質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2)密度的概念教學
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表示符號:ρ
密度的公式:
密度是反映物質特性的物理量,物質的特性是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區別的一種性質。各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質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質的密度與該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運動狀態無關。由于物體在溫度發生變化時,體積會發生變化(即物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而質量不變,則物體的密度要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在物質發生物態變化時(例如水結成冰)密度一般有變化。例如一塊鐵,它的溫度升高了,體積會膨脹,但是質量沒變,這樣根據,公式中分子不變,分母變大,分數值應當變小,所以密度會變小。
我們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并不是說物質的密度是永遠不變的,它還是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要發生變化的。前兩節我們講的質量是物體的屬性,屬性是不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的,質量與形狀、狀態、位置無關。各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溫度和狀態下。今后我們討論的問題,大多是溫度變化不大的情況,可以把密度視為定值。
(3)密度的定義及公式教學說明
通過設計實驗盡量使物理概念形象化,使學生順利地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
密度是用比值描述物性的概念,不能不管具體條件,單純用數學公式討論問題。
建立正確的物理模型,明確同種物質密度跟質量不成正比,跟體積不成反比的結論。
(4)用投影打出下面的例題
一塊鋁,它的質量是0.675t,體積是250dm3,求鋁的密度。
請同學們完成這道計算題,解題也要按要求寫出已知、求、解、答。單位一律采用國際單位。
學生練習,教師在學生中巡視,發現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練習后用投影打出下面解題過程:
已知:m=0.675t=675kg V=250dm3=0.25m3
求:鋁的密度
解:=2.7×103kg/m3
答:鋁的密度是2.7×103kg/m3
教師邊講解要求及過程,邊分析巡視中發現的學生計算中的問題,提醒學生們今后注意。
由例題的講解進入密度單位的介紹。
(5)密度的單位
通過計算我們可以看到密度的單位是由質量與體積單位復合而成,在中質量單位是“kg”,體積單位是“m3”,則密度的單位是“kg/m3”,常用單位還有“g/cm3”。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
比如ρ金=7.8×103kg/m3=7.8g/cm3
3.總結、擴展
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對同一種物質來說,在一定條件下,密度是一個常數。密度表示的是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例如鋁的密度是2.7×103kg/m3,它的意義是1立方米的鋁的質量是2.7×103kg。可見物質的密度是用物質的質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質量的多少或它體積的大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說物質的密度跟它的質量成正比,跟它的體積成反比。例如一塊鋁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發生了變化呢?沒有,因為當這塊鋁切去一半時,體積變為原來的二分之一,質量也變為原來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沒有發生變化。
七、教學反思
生活離不開物理,物理離不開生活。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又服務于生活。本課題我從生活實際中引出物理問題,又用物理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感受到物理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物理的魅力。在教學方式上也嚴格按照的要求來操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注重啟發式教學,發揮學生的。通過情境創設導入新課學習,然后由學生分組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自主地進行實驗研究,師生共同運用分析實驗數據,通過精心設計的啟發性的問題,來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探索,使學生熟悉到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定義、公式和單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考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完成意義建構。
2.加強物理過程教學,滲透科學方法。在教學設計中,特殊突出了密度概念建立的過程,在分析表格中的實驗數據時,不是直接計算出比值結果進行比較,而是通過一系列“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比較,然后再通過計算機來處理數據(學生不在課堂上花時間用于計算),讓學生逐步熟悉同一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而不同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表示了這方面物質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過程中還留意滲透了比較的方法、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學研究的方法。
《密度》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①認識量筒,會用量筒測液體體積和測小塊不規則固體的體積
②進一步熟悉天平的調節和使用,能較熟練地用天平、量筒測算出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測量固體和液體密度的過程中,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定物理量的科學方法,體會占據空間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與態度:
①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
②通過了解密度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促進科學技術與社會緊密結合,使科學技術應用于社會、服務社會。
二、教學重點:
學習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三、教學難點:
從實驗原理、儀器使用、實驗步驟安排、記錄數據到根據數據得出結果對學生進行全面實驗能力的訓練
四、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1、教師出示一塊長方體鐵塊,要測量這個鐵塊的密度,需要測量哪些量?怎樣測量?
2、出示任意形狀的小石塊和裝在杯中的鹽水,能否用測長方體鐵塊密度的方法測這塊石塊和鹽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觀察量筒回答課本第12頁“快遞”中的問題;
②學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測固體(石塊)體積的方法(學生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一塊總結使用量筒測固體的方法)
4、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方法:先在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以待測體積的物體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沒,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過量筒的最大刻度值為準),讀出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V1;將不規則形狀物體浸沒在量筒中,讀出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被測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5、嘗試測量一個塑料塊的體積。
6、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一些形狀不規則且無法浸入量筒之內的固體的體積。可采用“溢杯法”測量其體積。所謂“溢杯法”即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但現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塊溢出的水量,可用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測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讀取數據,最后相加得到石塊的體積。
7、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①壓入法:用一根細而長的鐵絲將蠟塊壓入水中。蠟塊投進量筒和壓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對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蠟塊的體積。
②沉錘法:用細線將一個鉤碼系在蠟塊下面,用細線吊著蠟塊和鉤碼放入量筒,鉤碼先浸沒在水中,記下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1,然后鉤碼和蠟塊一起浸入水中,記下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蠟塊的體積。
學生分組實驗并交流結果。
《密度》教學設計 4
教材分析
本節課要說的密度一節屬于第二部分,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內容,它們形成了經典力學的初步知識。眾所周知,經典力學包括了質量、時間、空間三大基石。初二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基本具備了絕對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因而第七章第一節開始就進行絕對質量觀的教學,第三節的密度是對質量認識的進一步延伸,是對物質世界認識的進一步探索。
再從本節的編排看,課本首先從第二節的實驗入手,提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如何鑒別不同的物質?接著用實驗分析、歸納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識的簡單應用。這種方法,體現了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現代教學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綜合素質。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會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學習一點研究問題和定義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標: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發現探索問題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現,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教學重點
根據大綱及學生實際,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是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
由于初二學生邏輯思維正處于發展初期,如何處理實驗中的數據進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難點。
教法
本節有關密度的知識都是從實驗中分析歸納出來的,因而本節課著重采用實驗探究法。
學法
學生要想正確的從實驗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們必須掌握數學法、分析法、比較法和歸納法
教具準備
每兩人一天平,砝碼,體積不等的兩個木塊和兩個鐵塊,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難點,我還制作了一個課件。
教學過程
1、激趣引學
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是新大綱規定的物理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課前我設計了一個來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實驗,如何鑒別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讓他們總結辨認的依據,當他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顏色、味道等特性鑒別物質時,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我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著手,拿出上節課測量過的體積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顏色的銅、鐵、鋁讓學生辨認,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這也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這種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綱要求:實驗不僅是物理教學的手段,它還是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和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改成了每兩人一組的分組實驗。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實驗中,當學生測出了質量與體積之后,我改變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學生計算m/v的編排方法,鼓勵學生自己處理實驗數據我提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根據測出的質量和體積,仍然能得出什么結論?面對這樣的問題,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根據認識心理學,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想到直接利用這些數據去尋求某種規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質量與體積成正比這樣的結論,還有部分學生,他們可能想到要對這些實驗數據進行運算。當學生討論得出利用m和v可以計算它們的比值時,我用課件出示鼓勵性的評語,并播放一段音樂,以松緩剛才緊張的思維。然后引導學生應用數學法分析m/v的含義,利用比較法、歸納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訴學生: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是初中階段的一種重要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我還要引導學生欣賞天平平衡時的對稱美,領會物理學方法的和諧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簡潔美。促使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德育、智育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對物理學的熱愛。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屬于本節的重點,它要求學生能弄清公式的來源,并能記住公式。要記住公式,除了了解各個字母代表的物理量,還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并用密度公式進行計算。在這一部分,我利用知識的遷移理論,設計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問題:①怎樣計算單位體積某物質的質量?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②如何用字母表示這個公式?怎樣計算密度的單位?③一木塊,體積為10cm3,質量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④根據密度的公式,我們能說密度與質量成正比,與體積成反比嗎?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索,教師適度點撥,然后讓學生自己總結。通過這樣的辦法,加深學生對密度公式的理解、記憶和應用,培養學生規范的解題格式和嚴謹的邏輯思維。這里通過對公式物理意義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現,形成基本的、樸素的、唯物物理學思想
物理學史在學生緊張的勞動之后,課件出示“王冠”圖,告訴學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識鑒別王冠的故事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服務人類的科學思想。
小結
一堂成功的物理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物理學知識,還要學生學到一定的物理學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學思想。小結中,我準備先讓同桌的學生相互回憶本節學過的主要內容,讓這些知識同化到學生原有的
知識體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老師再從物理學方法和物理學思想兩個方面著手,總結學生在這堂課中的表現,肯定他們的成績,指明他們努力的方向。體現成功教學的激勵機制。
《密度》教學設計 5
【課程標準】
通過實驗,理解密度的概念。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密度。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教材分析】
密度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概念,也是以后學習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等內容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讓學生掌握密度概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性質”是本節的教學難點。教材通過實驗引入密度,因此做好實驗是本節教學的關鍵。
【學情分析】
在生活中,盡管學生對密度已有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如同樣大小的鐵棒比木棒要重、油比水輕……但是,物理中的“密度”是表征物質性質的一個重要物理量,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學習時往往感到難以理解,這一節也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難點,需要給予充分重視。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質自身的一種性質,了解常見物質的密度大小;
2.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活動理解密度的概念;
2.初步掌握通過實驗研究物理規律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3.密切聯系實際,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教學重點】
建立密度的概念,并讓學生理解掌握密度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性質。
【教學準備】
實驗器材、視頻、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直觀法、實驗法、分析歸納法、小組討論法、問答法、練習法。
【教學流程】
視頻導入提出問題并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并收集數據
學生分組展示實驗結果分析歸納建立概念完善密度概念
鞏固訓練課堂小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老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視頻導入
播放視頻“泡沫石頭”并提問:影視劇中用體積巨大的泡沫替代同體積的真石頭進行拍攝很安全,因為他們雖然體積相等,但哪個物理量相差很懸殊呢?引出本節課的教學課題:密度
觀看視頻,并從視頻中感受泡沫替代真石頭的趣味性,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問:他們的“質量”不同。
通過有趣的視頻引入,緊抓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積極的投入到課堂的情境中來。
二、提出問題并設計實驗
教師提問:
1根據生活經驗,我們都知道同一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就會?
2.追問:那么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間有什么定量的關系呢?
3.交待實驗設計及操作方案:同學們桌面上分別擺放有一組長方體物塊,每組物塊有大中小三個,體積分別為10cm3、8cm3、6cm3,同組物塊材質相同,可能是鐵塊、鋁塊或塑料快。用天平測出同種物質不同體積時的質量,將他們的質量和體積記錄在實驗報告單表格中,并計算出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從經驗出發,回答問題: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
基于經驗猜測: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可能成正比。
理解實驗設計意圖,為實驗操作做準備。
用簡單的問題使學生進入探究情境,參與問題的解答,再提出追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欲望最強的時候給出實驗方案,使學生躍躍欲試。
三、進行實驗并收集證據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并關注學生是否正確使用天平。
進行實驗,分別記錄各物塊的質量,填寫到實驗表格,計算出質量與對應體積的比值。尋找比值的規律。描點連線:進一步確認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規律。
學生分組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從實踐中獲得規律認知。
四、學生分組展示實驗結果
教師引導:
1你測出的三個質量分別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呢?通過描點連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成正比)
2.你描了幾個點呢?(三個)其實還有一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不需要測量就可以確定,你知道是哪一組嗎?(當物體體積為0時,質量也為0),因此這條直線一定過原點。可以更準確的確定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3.找另外兩種物質實驗小組展示比值大小。
在教師引導下充分展示實驗結果及結論
學生展示實驗結果,使學生獲得實驗后的成就感,深度挖掘實驗數據及圖線中隱含的信息,加深學生對實驗的理解。
五、分析歸納建立概念
教師提問:三組不同物質得到的比值并不相同,這些比值有什么物理意義呢?
引出概念:
密度: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之比(單位體積物體的質量,可以反映物體單位體積包含物質的多少)
學生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回答。
引導學生以實驗結論為基礎,科學的建立密度的概念。學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六、完善密度概念
PPT展示
密度定義:物體的質量與它的體積之比
密度公式:ρ=m/v
密度單位:g/cm3,kg/m3單位換算:1g/cm3=1000kg/m3引導學生認識不同物質的'密度特征并從中總結出一般規律。
提問:為什么表格中鐵的密度是7.9g/cm3、鋁的密度是2.7g/cm3而我們測出的卻不同呢?
理解記憶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并推導密度單位之間的換算進率。認識固、液、氣體的密度特征。記憶水的密度大小。
回答測量值和理論值不同原因:實驗存在誤差。
建立完整的密度概念。使學生認識不同物質
密度特征,并能夠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的公式計算。
強調實驗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七、鞏固訓練
PPT展示鞏固練習:
1、關于密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銅的密度是8.9x103kg/m3,表示8.9x103m3銅的質量為1kg
B.鐵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鐵的質量比水的質量大
c.密度不同的兩個物體,其質量一定不相同
D.同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
2、一杯水,老師上課時喝去一半,則剩下半杯水
A.質量和密度都將減小一半
B.體積減小一半,密度增加一倍
C.質量、體積和密度都減小一半
D.質量減小一半,密度不變
(3、4)
舉手回答,并解釋原因
鞏固加深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認識到密度是物質得特性之一,與質量和體積無關。
板書設計
6.2密度
一、探究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2.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
1.定義:某種物質的質量與其體積的比
2.密度表達式:p=m/v
3.密度單位:kg/m3(基本單位)、g/cm3(常用單位)
單位換算1g/cm3=1000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即1000kg/m3
三、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與質量、體積無關)
教學反思
本節課以有趣視頻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順應學生對密度概念的強烈需求,設計并進行小組實驗。組內探究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之間的關系、組間比較不同種類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比值的關系,進而得到一個可以表示物質特性的比值: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水到渠成得出密度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設計攻克了本節課的重點—建立密度概念。從生活走向物理,使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及收集數據、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符合初中物理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探究學習要求,體現了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完善學習密度概念之后,及時認識生活中常見固體、液體、氣體的密度,引導學生從物理走向生活,將所學概念用于描述物質的特性,深層次認識理解密度概念。針對學生對密度理解的易錯點、易混點及薄弱點以習題形式進行糾正、強化。更加深對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節課思路設計較為嚴謹,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所設計的問題、實驗操作均在學生能力所及范圍之內,課堂實施流暢。能夠有效的解決密度概念建立的課堂要求,并通過深化練習和思考,克服了對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的理解難點。本節課通過觀看視頻、小組實驗、小組討論等教學手段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密度》教學設計 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計算方法。
2、學會使用測量器材測量密度。
3、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二、教學內容
密度的測量
三、教學步驟
1、引入
1)讓學生看一段視頻,引入密度的概念。
2)通過視頻,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以及密度的測量與計算。
2、實驗操作
1)將容量為50ml的燒杯放在天平上,并記下其質量m1。
2)稱取一定量的物質,放入燒杯中,并記錄下物質的質量m2。
3)向燒杯中加入適量的水,使水的體積達到50ml,并記錄下燒杯和水的總質量m3。
4)計算出物質的體積V=m2/ρ2,并計算出密度ρ=m2/V。
5)將上述實驗操作記錄下來。
3、教師點撥
1)幫助學生分析實驗過程中的`問題。
2)強調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并解釋實驗的意義。
四、實驗報告
1、實驗目的
2、實驗方法
3、實驗結果
4、實驗分析
五、總結
通過本次實驗,學生們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及其測量方法,并提高了實驗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同時,本次實驗也讓學生了解到了測量中的注意事項,并明確實驗的意義。
《密度》教學設計 7
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選新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六章第一節《質量》,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認識質量及其測量儀器,特別是學習使用學校實驗室常用的天平是為后續各節的學習所準備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極其重要,與今后授課的內容相關密切,是基礎性的一節,也是階段性的關鍵點。所以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實驗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在第一章已經學習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對于天平這個工具的使用只要講明白應該問題不大。學生的問題主要是生活經驗不足,對于常見的物體的質量他們沒有辦法想象和了解,還有一些物質的尺度比較小或者比較大的話用基本單位來表示可能存在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分析一些實例了解質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
2、通過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學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物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物理量;通過對天平使用方法的學習,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通過使用天平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天平的使用主要通過教師的講解使用方法,然后讓學生去摸索,假如不這樣做會產生怎么樣的后果。
教學難點
質量的概念,托盤天平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突破方法
為突破難點,通過圖片分析物體和物質的區別,然后引入質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組實驗法,并用探究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破本節難點。
教法學法
為了能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會學知識,本節課主要采用了自主學習法、探究法和討論法。通過自主學習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通過討論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創新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的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給上面的物體分類,并說出你分類的理由?
創設一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課教學
課堂總結
課堂練習
一、質量的概念
由學生的分類,得出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
從而得出:我們身邊的一切物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物質組成的……
提問:鐵釘、鐵錘都是同種物質組成的,但是物質的多少一樣嗎?
質量的概念: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物體的質量。
學生繼續思考幾個問題:
1、一塊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質的多少改變嗎?(不考慮蒸發)
2、一個易拉罐被壓扁之后,形狀變了,所含的物質多少(質量)變了嗎?
3、在宇宙飛船中,物體處于失重狀態中。如果把地面上的物體帶到月球上,帶到宇宙飛船中,這個物體的質量會改變嗎?
討論得出結論:
冰塊熔化成水,狀態變化了,組成物質的多少沒有變。
易拉罐壓扁了,形狀變化了,組成物質的多少沒有變化。
物塊送入太空,位置變化了,組成物質的多少沒有變化
總結:質量是物體的一個基本屬性,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變化而變化。
二、質量的單位
1、國際單位
2、生活中常用單位3、
3、換算關系。
質量單位符號:噸(t)千克(Kg)克(g)毫克(mg)。
質量單位換算:1t=1000kg1kg=1000g
1g=1000mg
對常見物體質量進行估算
三、質量的測量
1、實驗室測量質量的工具——托盤天平
托盤天平的主要結構
觀察托盤天平的結構,并且對照書本的圖記住各部位的名稱。
2、常見的測量工具
四、課堂小結
五、練習
1、關于質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水結成冰后,質量變大了
B.鐵塊加熱后,再打成鐵片,質量變小了
C.物理課本在南京和在南極時,質量不一樣
D.以上說法都不對
2、宇航員若將一瓶密封的純凈水帶到月球上,你認為這瓶純凈水的質量是增加了、減少,還是不變?說出你的判斷根據。
練習冊68頁知識導航
布置作業
這樣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通過觀察、比較、到建立概念,不但使學生很容易理解,而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在觀察中既掌握了知識,又形成了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過學生的討論思考,并結合前面的內容,這個難點很容易解決,并且學生都能理解,特別是對于到宇宙里質量也不變這種情況。
讓學生自己總結這些比較簡單的規律,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
單位換算是學生覺得很困難的一部分內容,可以先找幾個簡單的練習做一做,太難的話會打擊學生的信心。
通過搶答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物體的質量,既提高了他們的常識,又為之后引入天平是準確測量的工具埋下伏筆。
讓學生了解測量質量的工具有很多,在實驗室主要使用的是天平
測量工具是多種多樣的,通過圖片學生能了解到多種多樣的測量質量的先進的儀器。能感受到科學的神奇。
讓學生對課堂學習有個總體的印象。
板書設計
§6.1質量
1、質量: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符號(m)
2、結論: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3、質量的單位:
國際單位:千克(kg);
常用單位:噸(t)克(g)毫克(mg);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4、質量的測量工具——托盤天平
5、托盤天平介紹
天平的使用步驟
1、把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
2、將游碼移到0刻度線處
3、調節橫梁上的平衡螺母,直到指針指在分度盤的中央為止(哪邊輕就往哪邊調)
4、左物右碼
5、讀數=游碼+砝碼
《密度》教學設計 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①認識量筒,會用量筒測液體體積和測小塊不規則固體的體積
②進一步熟悉天平的調節和使用,能較熟練地用天平、量筒測算出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2、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測量固體和液體密度的過程中,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定物理量的科學方法,占據空間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與態度:
①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
②通過了解密度知識與生活的聯系,促進科學與社會緊密結合,使科學技術應用于社會、社會。
二、教學重點:
學習用天平和量筒測固體和液體的密度
三、教學難點:
從實驗原理、儀器使用、實驗步驟安排、記錄數據到根據數據得出結果對學生進行全面實驗能力的訓練
四、教學過程:
情境引入:
1、出示一塊長方體鐵塊,要測量這個鐵塊的密度,需要測量哪些量?測量?
2、出示任意形狀的小石塊和裝在杯中的鹽水,能否用測長方體鐵塊密度的方法測這塊石塊和鹽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觀察量筒回答課本第12頁“信息快遞”中的問題;
②學生交流使用方法。
3、測固體(石塊)體積的方法(學生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一塊總結使用量筒測固體的方法)
4、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方法:先在量筒中裝入適量的水(以待測體積的物體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沒,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過量筒的最大刻度值為準),讀出此時量筒中水的體積v1;將不規則形狀物體浸沒在量筒中,讀出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被測不規則形狀物體的體積。
5、嘗試測量一個塑料塊的體積。
6、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一些形狀不規則且無法浸入量筒之內的固體的體積。可采用“溢杯法”測量其體積。所謂“溢杯法”即將物體浸入盛滿水的容器內,同時將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讀取的數值便是該物體的體積。但現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塊溢出的水量,可用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測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讀取數據,最后相加得到石塊的體積。
7、探究怎樣用量筒測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①壓入法:用一根細而鐵絲將蠟塊壓入水中。蠟塊投進量筒和壓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對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蠟塊的體積。
②沉錘法:用細線將一個鉤碼系在蠟塊下面,用細線吊著蠟塊和鉤碼放入量筒,鉤碼先浸沒在水中,記下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1,然后鉤碼和蠟塊一起浸入水中,記下此時量筒中水面所對應的刻度值v2,v2與v1的差值就是蠟塊的體積。
學生分組實驗并交流結果。
《密度》教學設計 9
設計理念:
本節是概念教學,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生活經驗,避免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輸和強加給學生,應通過形象化的實驗,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自主建構密度概念,教師僅僅是學生概念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幫助者。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會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單位、含義及寫法讀法,會進行不同密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3)能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進一步體會
比值定義法在密度概念建立過程的應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概念建立過程中,滲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唯物法思想,通過了解密度知識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感受物理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教學重點: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應用。
教學難點:利用“比值”定義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質本身一種性質”。
教學方法:本課主要采用“實驗探究,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并配合講授、討論、展示等多種教學方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木塊、鐵塊、鋁塊、銅塊、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觀察桌上的木塊、鐵塊、鋁塊、銅塊,提出問題:用什么方法區分它們?
學生回答出顏色。(還有其他答案)
繼續引導兩杯透明液體,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
學生回答出味道。
繼續提問:除了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們還知道哪些分辨物質的方法?
學生思考并回答。
總結: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質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導入:昨天我買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學們幫我鑒別一下。
啟發:顯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區分,今天同學們會學到一種有效的鑒別物質的方法,也就是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科學探究
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們就從已學的質量和體積入手,探究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
(一)探究活動
1、提出問題:
(1)出示體積相同的鋁塊和鐵塊,誰的質量大?誰的質量小?
學生回答:鐵塊質量大,鋁塊質量小
接著問:你知道為什么?
學生發表意見,總結:因為組成它們的物質不同,所以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
(2)以你的生活經驗判斷:出示兩塊大小不同的木塊,哪個質量大?
學生回答:體積大的木塊質量大
總結:同種物質組成的物體體積不同,質量也不同。
2、猜想與假設: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
3、分析論證
通過探究,分別計算每個鋁塊質量與體積的比值,并在圖象上表示出來。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同種物質的質量與它的體積成正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因此,這個比值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種性質,引入密度的概念。
有質量/體積若體積是1m3,1dm3,1cm3等單位體積的話,就有質量/體積=質量,即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表示單位體積的質量。
(二)密度
1、概念: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根據速度定義,引導學生討論說出密度的定義式。
公式:密度=質量/體積ρ=m/v
注意:(1)ρ的讀法和寫法。(與p的區別)
(2)密度公式適用于固體、液體、氣體。
展示: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相同物質的密度相同,與其質量和體積無關。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3、單位:密度的單位是由質量的單位和體積的單位決定的,是復合單位。
有:千克/米3kg/m3(板書)
討論說出“kg/m3”這個復合單位的讀法及物理意義。
若質量的單位為g,體積的單位為cm3,則密度的單位是:g/cm3(板書)
展示:單位換算1g/cm3=1000kg/m3
學生練習做題。
學生查看小資料,了解常見物質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質?最小密度的物質?同種物質,狀態變了,其密度變了嗎?說明它們表示的物理意義。(記住水的密度)
學生討論交流:如何鑒別金戒指的真偽?
(三)密度的應用
1、密度公式的變形:求質量m=ρV;求體積V=m/ρ
2、看例題,然后出示變式習題:
展示:例題
學生做題,講解,點評學生做得情況。
【想想議議】一卷細銅絲,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長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測量?如何計算?(如果時間充足,可以啟發,提示一下學生)
判斷金屬球是實心還是空心。
展示:例題(時間問題,可以課后做)
三、小結
以板書內容為綱,總結本節課學到的知識。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密度的知識,它是這章最重要的一個物理量,我們經過實驗知道了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相等的,不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則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正好反映了某種物質的一種屬性,什么屬性呢?就是單位體積的物質的質量是多少的屬性,這對于區分不同的物質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們把這個比值定義為密度。其公式、單位和單位的換算都是由此概念延伸出來的。
《密度》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認識量筒,會用量筒測液體(如水)體積和測小塊不規則固體(如小石塊)的體積。
2、進一步熟悉天平的調節和使用,能較熟練的用天平、量筒測算出小塊不規則固體(如不規則小石塊)的密度。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在探究測量固體密度的過程中,學會利用物理公式間接測量物理量的科學方法,體會占據空間等量替代的方法。
2、學習以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變(物質的本質特征)來定義密度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測量固體密度的過程中,有操作欲望,熟練的使用天平、量筒測算物質密度,認真按規則做好實驗,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用量筒測小塊不規則固體的體積,用天平和量筒測量形狀不規則固體的密度。
教學難點:
用天平和量筒測物質的密度
課前準備:
天平,小石塊,水,酒精,量筒和量杯,相同的兩個燒杯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密度,知道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我們可以利用密度知識來鑒別物質的種類。生活中我遇到的幾個問題:
1、奧運金牌是金做的嗎?
2、首飾店的廣告“純金純銀制造”,可信嗎?
3、實驗室里的鉤碼是什么材料制的呢?
實際上,我們可以測出制作物體的密度,然后對照密度表就可以判斷。
二、新課教學
1、測量的原理
出示一塊長方體鐵塊,要測量這個鐵塊的密度,需要測量哪些量?怎樣測量?出示任意形狀的小石塊和裝在杯中的鹽水,能否用測長方體鐵塊密度的方法測這塊石塊和鹽水的密度呢?
物質的密度可以測量,只要測量了物質的質量和體積,通過公式=m/v,可以算出物質的密度。
2、量筒的使用
(1)怎樣選擇量筒?
量筒是量度液體體積的儀器。規格以所能量度的最大容量(ml)表示,常用的有10ml、25ml、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外壁刻度都是以ml為單位,10ml量筒每小格表示0.2ml,而50ml量筒每小格表示1ml。
可見量筒越大,管徑越粗,其精確度越小,由視線的偏差所造成的讀數誤差也越大。所以,實驗中應根據所取溶液的體積,盡量選用能一次量取的.最小規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也能引起誤差。如量取70ml液體,應選用100ml量筒。
(2)怎樣把液體注入量筒?
向量筒里注入液體時,應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傾斜,右手拿試劑瓶,使瓶口緊挨著量筒口,使液體緩緩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時,把量筒放平,改用膠頭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3)量筒的刻度應向哪邊?
量筒沒有“0”的刻度,一般起始刻度為總容積的1/10。不少化學書上的實驗圖,量筒的刻度面都背著人,這很不方便。因為視線要透過兩層玻璃和液體,若液體是渾濁的,就更看不清刻度,而且刻度數字也不順眼。所以刻度面對著人才好。
(4)什么時候讀出所取液體的體積數?
注入液體后,等1~2分鐘,使附著在內壁上的液體流下來,再讀出刻度值。否則,讀出的數值偏小。
(5)怎樣讀出所取液體的體積數?
應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觀察刻度時,視線與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再讀出所取液體的體積數。否則,讀數會偏高或偏低。學生分組觀察實驗桌上的量筒。(50ml100ml250ml500ml)
3、探究: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1)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格。重點引導學生設計實驗記錄表格。
(2)各小組間交流所設計的實驗方案。根據交流結果對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進行適當調整。
(3)各小組匯報實驗數據,然后進行討論;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密度是屬于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其大小與物質的質量、體積無關,它與物質種類有關,同一種物質密度相同。同桌交流,互相補充。
(4)總結實驗過程、實驗方法實驗中注意的事項。總結出合理的實驗步驟。分組討論塑料塊、鹽水質量和體積的測量方法,選擇實驗器材,將本組設計的測量方法的原理圖按操作步驟的順序,重點是鹽水質量的測量方法,寫(畫)在練習本上。最后結論進行討論。
學生自主設計:測量小石塊、鹽水密度的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三、歸納總結
1、測量形狀規則固體的密度步驟
(1)用天平測量固體的質量m;
(2)用刻度尺利用數學方法測出固體的體積v;
(3)利用公式,可以算出物質的密度。
2、測量的液體密度
(1)常規步驟
①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m1;
②用天平稱出燒杯和鹽水的總質量m2;
③將燒杯中的鹽水倒入量筒中,記下量筒中鹽水體積v;
④用公式;得計算出鹽水的密度。
由于燒杯會粘有一部分鹽水,測量結果中測得的質量與體積沒有統一而導致測量結果有誤差。
(2)優化后的步驟
①在燒杯上盛入適量的液體,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液體的總質量m1;
②將燒杯中的鹽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記下量筒中鹽水體積v;
③用天平稱出燒杯中剩下鹽水和燒杯的總質量m2;
④用公式計算出鹽水的密度。
3、測量形狀不規則的固體密度
(1)測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的形狀不規則的固體體積的方法步驟是:
①在量筒里盛適量的水,測出水的體積v1;
②用細線拴住物體,把物體浸沒在量筒里的水中,測出物體和水的總體積v2;
③計算出物體的體積v=v2-v1。
(2)測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的形狀不規則的固體體積采用“壓入法”或“助沉法”:
采用“壓入法”的步驟是:
①在量筒里盛適量的水,測出水的體積v1;
②用細鐵絲或大頭針將物體按壓沒入水中,測出物體和水的總體積v2;
③計算出物體的體積v=v2-v1。
采用“助沉法”的步驟是:
①在量筒里盛適量的水,用細線系住助沉物(如鐵塊)和被測物,助沉物在下,被測物在上,相隔一定距離,只將助沉物全部沉入水中,測出水和助沉物的總體積v1;
②將被測物和助沉物一起全部浸沒入水中,測出水、助沉物和被測物的總體積v2;
③計算出物體的體積v=v2-v1。
四、作業
1、p17、《動手動腦學物理》1-6題
2、《課時先鋒》第二課時
五、板書設計
1、測量原理: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用刻度尺或量筒測量物體的體積,用公式計算密度。
2、量筒的使用:
(1)原理;
(2)量程和分度值;
(3)使用方法:放平、看平。
3、測量液體和固體的密度。
4、減小實驗誤差,優化實驗方案。
【《密度》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人教版九年級 密度 教學設計05-01
《密度》教學反思04-10
最新《密度》教學反思04-27
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04-17
密度知識的應用教案設計04-27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05-07
物理密度教學反思范文04-29
測量物質的密度教學反思04-08
密度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