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學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書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好怎么寫讀書筆記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學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學讀書筆記1
讀了《愛的教育》之后讓我明白,這人世間最珍貴的,最需要的就是“愛”。“愛”會影響到人一生的成長,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更是一門藝術。
《愛的教育》中讓我感悟最深的是文章中主人公的父親了。他為了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他采取的措施不是沒完沒了的嘮叨,也不是粗暴的警告,而是溫柔如春風吹拂楊柳般的勸導。這位父親為了說服自己的孩子要用功讀書,給他的孩子舉了很多已經投入工作的人也不忘讀書的例子,讓他的'孩子更進一步地了解讀書的重要性。這世界上有千千萬萬的孩子為了讀書而刻苦努力著,而你也要做這千千萬萬里孩子中的一員。
這位溫和的父親用他堅韌而親切的筆觸敲開了孩子的心扉,因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最能打動這個年男孩的心靈的是什么。他從不仗著自己是個父親而在兒子面前裝做高高在上的一個大人物,而是學會和兒子溝通,猶如知心朋友一般地親切。他教育兒子要想成為一個男子漢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勇敢地去面對成長中的種種困難和種種挫折。如果有對不起哪個朋友的事,要勇敢地去道歉承認錯誤并請求原諒。這難道不是一位成功的父親嗎?
文章中母親那“愛”的教育也讓我感受頗深。一次,她的兒子閑在家里,所以她就領著兒子到畸形兒學校去,卻讓她的兒子留在校門口,不讓他進去。出來后對這兒子說:“我之所以不讓你進去,像你這樣體質健康的小孩進去給那些不幸的殘疾兒看見,他們是多么傷心,有可能他們還會自暴自棄。是的,對于那些殘疾兒來說他們的心里都有一塊陰影,現在好心人的幫助早已把陰影拋在腦后了。如果在讓他們看見那些比他們自己健康而又更快樂的孩子,就等于重新再揭他們的傷疤。所以這位母親教育兒子要為別人著想,要有著一顆善良的心。無論誰遇到了困難都要伸出一雙溫暖的手去幫助他們。
雖然《愛的教育》只是一個孩子的成長日記,但是卻給了我無比深刻的感受。我也要向書中具有良好品質的人物們學習。學會關心別人,用一顆熾熱的愛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幫助迷失了方向的小孩找到回家的路。讓無依無靠的老人感到溫暖,讓在異國他鄉的人不再孤單,讓這世界到處都充滿歡聲和笑語。所以我自己要做好榜樣帶動身邊的所有人。對于父母的嘮叨,我應該好好的理會;對于老師對我的要求,我應該去實踐;對于同學對我的意見,我應該去采納。因為我知道這都是對我的”愛“的教育。
教育學讀書筆記2
不知不覺工作已將近十年,經歷了數不經的考試,每次考試之后,好的成績給我帶來很大的成就感,不自覺的就認為教師的工作就是讓學生取得優異的成績。今天讀了《教育學》,內心竟有深深的不安,多年來在我心中樹立的工作目標竟轟然倒下。原來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教出好的成績,更是教育好每一個學生,成績只是學生的一部分,而大多數教師卻一葉障目,按照學生的成績帶上了有色眼鏡。
一、端正態度
如何擺脫這種態度,那就需要教師對學生有真摯的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不能按照學生的成績來劃分愛的界限,要一視同仁,教師對學生的愛要成為一種義務。師愛是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是教師工作的重要的能源和靈魂。這種愛不能是表面的應付工作,它是發自內心的喜愛, 教師如果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這種愛是無私的、高尚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
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分享他們的快樂,分擔他們的痛苦,排解他們的憂愁,從而在感情上拉近師生的距離,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學生愿意把教師當作益友,從內心深處把教師當做自己排憂解難的朋友。教師以身作則,對學生或示范,或幫助,或促進,使每一堂課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方法。教師關心學生,把愛分配給每一個學生和學生生活的每一個方面,不能只愛一部分學生,而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不公平的情感。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長遠的師愛。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愛以達到教育效果。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
二、如果教學生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喜好而偏待學生,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無遮掩,或進行體罰,更是對學生的侮辱。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于事無補,反而使學生精神倍受刺激,造成學生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教育學家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說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作為現代的教師,我們要明白我們奮斗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著教師自身的失職。 其次,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當前教育思想的體現,也是教師這個職業的最根本的道德。
當然,愛不是肆意放縱,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當學生犯了錯誤,或者學生與學生之間出現爭執時,教師要以審慎的態度對待學生的自尊心,教師的批評可以嚴厲,但絕不能諷刺、挖苦。“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這學生也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呢?當我們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就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前進的路。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在平日的工作中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信任和親近,才能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礎,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
教育學讀書筆記3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教育是人類特有社會現象,與人類幾乎是同時產生的,在有較完善的文字形態時,就出現了學校。教育為社會發展、人的發展提供保證,同時,社會和人的發展又不斷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
2、學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指與生活過程、生產過程渾然一體的教育,沒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沒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對穩定,有穩定的教育場所和設施,教育內容相對規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時間、內容、方式等方面均有嚴密的制度嚴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學制受到:
1)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
2)科學技術發展水平。
3)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
4)人口發展狀況。
5)青少年心理特征。
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趨勢中最重要的特征: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
等級性、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學科教育內容,以及擴大受教育的范圍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19世紀以后的近代教育,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教育國家化、初等教育義務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戰后的教育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4)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類型日益多樣化。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國際交流。
這些變化既是生產力發展、政治力量變化、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也是人類的社會理想、人生態度更新的結果。
義務教育:指國家用法律的形式規定的對一定年齡兒童實施確定年限的學校教育。義務教育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文明的標志之一。
普通教育:以升學為主要目標,以基礎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
職業教育:以就業為主要目標,以從事現代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育。二戰后,出現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的趨勢。
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知識傳授(教學)、知識創新(科研)、知識轉化(社會服務)。
知識經濟: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以信息化、網絡化、創新為主要特征。
教育學讀書筆記4
近日,我看了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袁振國主編的《當代教育學》一書,里面的某些章節對我頗受啟發,特別是上當代教育學的第11章中“教師管理”這一局部的論述:“合理安排使用教師的工作,是教師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合理安排使用,首先必須做到知人善任,就是學校者要能夠識別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了解教師的思想業務水平和專長,了解教師性格愛好和健康狀況,從而量才使用,用其所長,人盡其才。要充分發揮教師聰明才智,看到每位教師的潛力所在,并積極設法為其創造開展潛力的條件,把老年教師看作是學校的珍貴財富,把中年教師看作是學校承前啟后的紐帶,把青年教師看作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
這里充分反映出教師在學校管理中起重要作用,教師是學校管理的主要依靠力量。特別是青年教師,雖然缺少經驗,但他們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這使我聯想到我校的實際情況,我校是一所以青年教師為主的學校,青年教師的開展情況成為影響我校各項工作開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強青年教師的管理是我校管理中的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使青年教師真正成為學校的未來和希望呢?這就需要對他們進行科學的管理和培養,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干。下面談談對青年教師管理的幾點做法。
1.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師管理制度,有專人負責。學校要制定青年教師成長和開展的培養方案,教師個人也要制定出個人的開展方案。按方案實施,定期方案是否可行,及時修改。
2.加強對青年教師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應把教師的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來抓,特別是青年教師。
(1)抓好青年教師的職業觀念,解決事業心問題。教師的職業觀念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一個不熱愛自己工作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學校要積極引導教師們要主開工作、用心工作。
(2)抓好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底和保證。一個人道德低下,不可能為人師表,也難以從教。青年教師往往好勝,對學生的教育缺乏耐心,可能會出現打罵等體罰學生的現象。所以必須抓好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青年教師不能憑想當然去工作,也不能滿足于一知半解、憑經驗去工作,必須讓他們標準自己的教育行為。
3.業務上傳、幫、帶,促進其能力的開展。“以老帶新,師徒共進”是提高青年教師業務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在包思想、包業務、包質量的根底上,讓新老教師結對成為幫教對子,制定出提高目標,認真扎實地開展傳、幫、帶活動。教師開展研究性的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等活動,以促進教師教學研究活動的開展和青年教師業務素質及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4.要為青年教師創造能施展才華的時機和空間,要信任和大膽使用他們。如讓他們上公開課、單獨安排活動、讓他們挑重擔,給他們表現自己、鍛練自己的時機。并允許他們有缺點,讓他們在工作實踐中進步。
青年教師具有較高的素質和無比的潛力,只要通過科學的管理和培養,一定能培養出師德高尚、素質高、有創造精神的優秀的青年教師,從而進一步推動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的。
教育學讀書筆記5
最近我閱讀了一本名為《教育學基礎》的書,作者是著名的教育學者朱永新。這本書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教育學的核心概念和理論,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教育學的意義和價值。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被作者對于教育目的的闡述所吸引。朱永新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長,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未來公民。這種理念使我對于教育的`目標和價值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此外,本書對于教育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使我對于教育的發展和變革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作者指出,當前教育存在著過度強調知識記憶的傾向,忽視了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使我深入思考了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并反思了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還做了大量的筆記和標記。其中最深刻的幾處是作者對于教育價值的闡述,對于教育的歷史和現狀的分析,以及對于教育學研究的認識。這些內容都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內心,使我對教育的理解和認識有了更深刻的升華。
最后,我認為本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教育,使我對于教育的本質和價值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為之奮斗,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和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教育學讀書筆記6
赫爾巴特是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西方傳統教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發表了《普通教育學》一書,此書的原標題為《從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學》,全書共分三編、十四章,三編之前有一個“緒論”。
以下是我對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一書做的一些摘錄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學科
“教育者的第一門科學――雖然遠非其科學的全部――也許就是心理學。”赫爾巴特提出了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學科,也是作為教育者必須學習和掌握的的一門學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兒童的管理
“滿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顧及教育,這種管理乃是對心靈的壓迫,而不注意兒童不守秩序行為的教育,連兒童也不認為它是教育。”赫爾巴特認為,對兒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責任,對兒童的`管理是進行正常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和必要準備,另外對兒童的管理不能太過。
(二)兒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為了要使那種在烈性與欲望中成長起來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會的傾向,就有必要經常對它們保持明顯的壓制。”赫爾巴特繼承了中世紀的教育對兒童的看法,認為兒童起初表現出來的意志就是不服從的烈性,這種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為了使這種烈性不會發展為反社會傾向,就必須經常用強制來壓制。
三、教學的步驟
教學過程包括“專心”和“審思”兩個基本環節。“專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題或對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動。“審思”是指追憶與調和意識內容的思維活動,即深入理解與思考,把“專心”中認識的個別事物集中起來,使之聯合成統一的東西。專心和審思都各有其靜止狀態和運動狀態。在此基礎上,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階段理論,他把教學劃分為明了、聯合、系統、方法四個連續的階段。
(一)清楚
這是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對學生而言,這一階段處于靜止狀態的“專心”活動,其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注意。作為教師,要采用提示等直觀教學講授新教材,以便使學生清楚而又明確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決于學生的過去經驗,因此,要使學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觀念,以便向學生提供恰當的新觀念。
(二)聯想
對學生來說,這個階段是運動狀態的“專心”活動。經過了明了階段之后,學生能夠將以往的種種觀念迅速地正確再現出來,并自然地引起某種聯想。但是,也往往會碰到新觀念與舊觀念不相一致、與舊觀念不相聯系的情況,這時,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其他有效方式,尋找某些較接近的新觀念或舊觀念,去代替或調和它們。在此階段,重視培養和利用良好的記憶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統
經過“聯合”階段,學生的新觀念與舊觀念之間產生了一定聯系,但并不系統,需要學生進一步進行一種靜止狀態的“審思”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使初步聯合起來的種種觀念進一步與課程的整個內容和目的聯合起來,使相關的新舊觀念重新聯合為集團,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這一階段,想象和思維表現得特別活躍,并具有更嚴密的邏輯性。
(四)方法
這一階段學生對觀念進一步思考,表現為一種動態的“審思”活動。教學過程達到系統階段,并不等于觀念體系全部形成了,還需要不斷充實和完善,這便需要借助實際的練習,使已獲得的系統知識付諸應用,使之變得更為牢固和熟練。
四、訓育及其方法
(一)訓育的定義
“現在便容易對訓育的概念下定義了。它與兒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對兒童的心靈發生影響的,它與教學共同的地方在于它們的目的都是培養學生。”赫爾巴特通過把訓育與對兒童的管理和教學相比較,來更清晰地理解訓育的實質內涵,它們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訓育的方法
赫爾巴特提出的訓育方法有:
1、陶冶。訓育與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點是陶冶性。通過陶冶,使學生逐漸受影響。
2、教師的人格感染。教師的形象對學生具有權威性,通過教師的人格感化學生,是訓育的一個重要手段。
3、贊許和責備。赫爾巴特說:“通過應得的贊許給兒童以快樂,這是訓育的出色的藝術。”兒童、少年與青年,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須習慣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責備并保持這種習慣,只要這種責備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
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這是“教育的基礎,教育的首要準備”。
赫爾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學》里提出的心理學對教育學的意義,兒童的管理理論,教學階段論以及訓育及其方法,這些教育思想盡管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但對教育科學發展的貢獻是杰出的,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鑒作用。
教育學讀書筆記7
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是1806年發表的。該書所闡述的學校管理制度、道德教育的理論以及教育目的等,從其政治方向來說,是為“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服務的,但是,該書所論述的教學理論,說明了心理學對于教育學的意義,提出了教學的形式階段的原理,論證了教育性的教學這一概念,特別是指出了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對于促進學生學習的意義。所有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價值,這就是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在世界各國得到傳播的原因之一。
《普通教育學》是從緒論開始的。在緒論里,赫爾巴特著重說明教師學習教育學的意義與作用。他指出,“教育學是教師自身所需要的一種學問,但同時他亦必須諳于傳授它的知識的方法。”這就是說,教師必須學習并掌握教育科學的知識,進而遵循教育原理的要求來施教。而教師要做好教育工作,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正如赫爾巴特所說的,“我曾要求教師有科學與精神的力量。”而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應該學習心理學。因為“人類活動的全部可能性的概要,均在心理學中從因到果地陳述了。”如果教師深入觀察人的思想、感情,有了心理學的一般知識,“那末,教育者所應注意的事項,一定像一張地圖展開在他的面前,或者可能像一張城市建筑計劃藍圖一樣,在這張圖上所有方向相同的線條,都準確地交織成相同的角度,使得看的人不需要準備就可以一目了然。可見,教師認真學習心理學是十分重要的。
在該書的緒論中,他還論述了教學與教育的關系以及教育目的與作用等問題。
在緒論之后,《普通教育學》分三卷分別闡述了對青年一代進行教育的各種問題。在第一卷里,赫爾巴特說明了教育的一般目的,基中包括對兒童的管理及“正式的教育”。在第二卷里,他論述了興趣的多方面性,并且以“興趣說”為基本原理來解釋學校的教學計劃與學科設置,以及各門學科在智力教育中的作用。同時,他在“多方面興趣”這個論題下,闡述了“教學的進程”和“教學的結果”的一般原理。可以說,他在“興趣的多方面性”這個總題目之下闡述了他的全部教學論思想。這一部份是《普通教育學》一書的核心,也是比較有價值的部份。在第三卷里,赫爾巴特說明了性格的道德力量。他認為,人的性格與人所受的教育、社會環境以及人的健康是互相制約的。在上述三卷中,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兩個問題是:(一)兒童的管理;(二)教學理論。
(一)兒童管理
赫爾巴特在《普通教育學》第一卷的第一章里詳細地論述了兒童管理的理論。必須明確地指出,他是以“性惡論”的思想為指導來闡述關于兒童管理的問題的。他認為,兒童生來“有一種處處驅使他們不馴服的烈性”,“還有一種盲目沖動的種子。”這樣,兒童就不守“秩序”。顯然,這種看法是一種唯心主義的遺傳決定論。實際上,兒童并不存在先天“不馴服的烈性”。他宣傳這種觀點的目的在于:盡力加強對兒童的活動的控制,所以他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他論述加強對兒童的管理是具有社會意義的。他一再說明,學校教師加強對兒童的管理,要達到的目的是:使存在于兒童身上的“沖動”與“欲望”的“種子”的發展,“不致是反社會的方向”的,是“避免社會本身所陷入的爭執狀態的那種沖突”的。
在“兒童管理”這一章中,赫爾巴特說明了管理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懲罰的威脅”、“監督”。而輔助的方法是“權戚”與“愛”。在他看來,“一切管理制度首先采取的是懲罰的威脅”。實際上是一種“強制手段”。教師利用這種管理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效果”。不過,教師要注意的是,在“壓制、強迫、懲罰時,某些精細的差別需要注意”。而在運用“壓制”的.方法時,教師要“冷靜、簡明、無感情”。很明顯,這是封建的等級思想在師生關系中的反映。在他看來,有一部分兒童不怕威脅,而大多數兒童是經不住威脅的,所以要用監督的方法。“監督業已被認為是兒童管理中絕不可少的部分”。而教師加強對兒童的管理和監督的目的是“要造成一種守秩序的精神。”兒童在學校時只有“安分守已”,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如果放任兒童撒野,不予監督,不予教養,那么,是不能“培養成偉大人物”的。十分清楚,他是從教育的目的角度來看待對兒童管理的方法的。對兒童進行管理的第三種方法是命令和禁止。赫爾巴特指出,命令是兒童要絕對服從的,所以命令和禁止要具體。第四種管理方法是“懲罰”。赫爾巴特提出的懲罰方法有:“罰站”、“禁止用膳”、“警告”、“剝奪自由”、“體罰”等。
然而,赫爾巴特認為,“在經常監督的壓力之下成長的人們,不能希望他們多才多藝,不能希望他們有創造的能力,不能希望他們有勇敢的精神,不能希望他們有自信的行為。” 于是,他提出管理兒童的輔助方法是“權威”和“愛”。因為“人心屈服于權威,權威能拘束心的出乎常軌的活動,因此在壓制一種傾向于邪惡的、正在成長的意志,權威可以有很大的用處”。由此看來,在對兒童管理中,借助教師的權威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從師生的關系來說,“愛可以使師生的關系和諧。”教師要“愛”學生,把自己的“心分授以兒童”,這樣,教師就要“深入到兒童的感情中去”,并設法以某種特殊的方式使學生的情感接近自己的情感,如果做到這一點,那么,教師對學生施教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學理論
我們在上面已經指出,赫爾巴特在“多方面的興趣”這個論題下闡述了他的教學理論體系。這個體系包括五個主要問題:
(1)教學論的心理學基礎。赫爾巴特在《普通教育學》里談到教學論的心理學基礎這個問題時,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有以下四點:
第一點就是什么是“觀念”。在赫爾巴特看來,“觀念”是意識活動的最基本的要素,同時,它也是人們認識的對象。由于他認為世界是由許許多多的“實在”組成的,而且這些“實在”的自身是不可認識的。至于人的心靈,它也是宇宙中無數“實在”的一種。這樣,人所認識的只是“心靈”和其他“實在”發生的關系而構成心靈內容的各種觀念。從這個角度來看,觀念就是知識。他的教學論,實際上就是闡明“觀念”的形成、變化和發展的原理的。但是從他的德育理論來看,“觀念”所指的并非“知識”,而是人們對于事物、社會制度等的看法。由此看來,在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中,“觀念”這個概念可以說是具有多方面的內容的,應該根據他所論述的問題及其性質來判斷其真實的含義。
第二點就是什么是“統覺”。從赫爾巴特在《普通教育學》一書中所論述的教學原理來看,所謂“統覺”,就是新舊知識互相融合的過程。可以說,赫爾巴特是以“統覺論”為根據來闡述“啟發式”教學法的。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考慮學生已經獲得的觀念,并以類似的觀念來“啟發”、“誘導”其它觀念的“再生”,正是在新舊觀念互相“融合”、“同化”過程中學生掌握了新知識。
第三點就是關于“觀察”、“注意”、“想象”、“思維”在教學中的作用問題。他從長期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教學經驗及其對學生的觀察、注意、想象、思維在教學中的見解是有價值的。他認為,讓兒童對事物進行觀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官能上的印象”是最深刻的鮮明的。而教師在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時,要特別注意觀念的清晰性。但是,在教學中有些事物是學生看不到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除了運用圖畫、教具等直觀手段外,要運用描述的方法,通過描述來“喚起”舊觀念。在這里,教師必須“慎重注意于其想象”,特別是在美育的鑒賞活動之中,更要注意這一點。可是,要讓學生掌握理性的知識,教師就要注意學生“深思”這個環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勤于用腦思考,他們才能掌握一般的科學原理。然而,一般科學原理是建立在對個別事物的認識的基礎上的。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事物時,要有一個“層次”,則讓兒童先認識個別的事物,然后把各個個別的事物“聯結”起來,通過較高級的“致思”作用而認識事物的整體。
第四點就是赫爾巴特在論述他所提出的“教學階段”的理論時,主張把教師的活動、學生的心理活動以及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方法統一起來加以論證。這是他在關于教學過程的理論方面應用心理學知識的具體表現。我們清楚地看到,他運用兒童的注意、期待、思維等心理活動來說明各個教學階段的區別,其目的在于使他的教學理論具有“科學性”。應該指出,他這種嘗試在教學論史上是有重大意義的。
(2)“多方面的興趣”的意義。赫爾巴特力圖所教學原理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之上,在他看來,培養兒童的興趣,與實現教育目的、培養學生的能力,向學生傳授知識以及正確地安排普通學校的課程這些問題都是直接聯系著的。于是,“多方面的興趣”就自然而然地成為赫爾巴特的教學論的核心,他以“興趣說”為中心論述了教學論中很多重要的問題。
首先,赫爾巴特說明了興趣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多方面的興趣”是學生意識活動的“內在動力”。他明確地指出,“因為我們有興趣,我們內心是主動的。”這就是說,學生如果有多方面的興趣,就能使他主動地去追求知識,這樣,從學生的心理活動來看,興趣能過渡到“欲望”或“意愿”。同時,由于“興趣是在注意中展開的”,于是學生就能產生“專心的活動”,一心鉆研課業,使自身也“浸沉于其中”。“由于愛好而占有人的心靈”,學生就能有效地掌握知識,達到教學的目的。
赫爾巴特認為,“知識是在觀念中摹寫在它前面的東西”。各種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教材、直觀教具等包含著無數的觀念。從赫爾巴特的“統覺論”的觀點來看,在教學過程中,各種新觀念被舊觀念所吸收、融合的過程的各個階段都是與學生的興趣分不開的。人們由于對“外界實物”發生興趣,于是“外界實物”新引起的表象與兒童意識中的舊觀念就聯系起來。隨著兒童心理的變化,當人們進一步探求事物的本質時,興趣得到進一步激發,而這時心智則要“靜思”。由于“知識對象的范圍包括自然和人類”,因而兒童的心智隨著他們的學習范圍的逐步擴大就涉及自然與社會的現象并探求其實質。在這個基礎上,人們往往想進一步了解新的東西,“于是欲望即從興趣中產生”。而當人們運用他們的知識時,興趣表現為行動。可見,赫爾巴特是根據注意——期望——要求——行動”這個發展過程來說明興趣在教學中的作用的。
其次,赫爾巴特說明了培養學生的多方面興趣與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的關系。在《普通教育學》中,當他談到兒童的“德行”問題時,就在論述“多方面的興趣——道德性格的力量”中論證了培養學生具有多方面興趣對于形成學生的品格、養成“善”與“正義”的觀念的意義。他認為,培養學生具有“多方面的興趣”,這是教育目的的一個方面。在他看來,“多方面的興趣”,就是“多方面的勻稱的興趣”,學生有了“多方面的勻稱的興趣”,他們就能夠通過學習而獲得廣泛的知識,從而明辯“善”和“惡”以及“正義”的觀念,并形成人的性格,這就是他所說的“多方面的興趣——道德性格的力量”的內容。
再次,赫爾巴特根據“多方面的興趣”的理論,建立了一個包括廣泛學科的課程體系。他認為,“多方面的興趣”與學科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以下六種:
第一種是經驗的興趣。赫爾巴特認為,“人由于經驗而達到知識”,所以經驗的興趣這是知識之源。
第二種是思辯的興趣。赫爾巴特認為,人由于“深思而了解事物的因果關系”,所以他特別注意思辯的興趣這個問題。思辯的興趣比經驗的興趣是進了一步了。他舉例說,人對所仰望的天空發生了興趣,這就是屬于經驗的興趣。如果人們在觀察天空的基礎上,進而研究星辰起源等問題,這則屬于思辯的興趣。與思辯的興趣相適應的學科是邏輯、數學、文法等。
第三種是審美興趣。赫爾巴特說明,審美的興趣是從美的自然界、優美的藝術品以及人的品行中引起的。兒童如果具有審美的興趣,則他們的心靈就會向往美的事物。與審美的興趣相適應的學科是圖畫、唱歌、文學等。
第四種是同情的興趣。赫爾巴特說明,同情的興趣是與人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學校與家庭都要培養兒童具有“仁愛”、“正義”和“善”的精神。與同情的興趣相適應的學科是國語、外國語等。
第五種是社會的興趣。赫爾巴特說明,社會興趣的中心內容是人們所表現在對社會和國家的關懷,要教育兒童關心“社會利益”,使人們能“和諧”相處,這樣,就不會引起社會“沖突”。與社會興趣相適應的學科是政治、公民、歷史、法律等。
第六種是宗教的興趣。赫爾巴特從他的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出發,認為必須對兒童進行宗教教育,這樣,人們的心靈才能“平靜”。在日常生活中宗教的興趣表現在對上帝的信仰上。家庭和學校都要通過宗教教育使“宗教觀念”在兒童的腦中扎根。與宗教的興趣相適應的學科是神學。
(3)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智力。他提出了兒童各種能力和諧的發展這個問題。從《普通教育學》一書中聯系到關于兒童能力的發展,問題來看,他認為,人的“天資”是人的能力發展的基礎。同時,他還說明,“天資”各個人是不相同的,是“因人而有程度上的差異”的。據此,他認為,有的兒童是屬于“敏捷的人”,這種人易于接受教師的教授,“心智”發展快,勤敏而有能力。但是,為了發展兒童的智力,教師對這種人要加強培養和訓練。然而,他進一步指出,有的兒童的心智是比較遲緩的。對這種兒童,教師要負起責任來,對他們進行細心的教學。
(4)教育性的教學。在教育史上,揭示教學具有教育性這一原理的功績應該歸于赫爾巴特。他在《普通教育學》一書的緒論、“教學”、“教學的結果”等章中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教育性的教學這個問題。在《普通教育學》的緒論中,他主要是從教師要了解教育目的和努力實現教育目的的角度來談教育性的教學的。這樣,他就把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與實現教育目的統一起來,所以,當他說明教師必須學習教育學,“精通傳授知識的科學”時說:“在這里我要立刻承認,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決不是所有教學,都是教育性的。例如,為了得到收益而學習,為了謀求生計,為了娛樂,不管學習的人由此是好是壞,這里都和教育性的問題無關。” “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可見,把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這是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5)教學階段論。赫爾巴特在《普通教育學》第二卷“多方面的興趣”和“教學的進程”這兩章中論述了教學階段的理論。他以“統覺論”的思想為指導,根據教師必須向兒童傳授知識并引導與組織他們運用知識的要求,探討了教學的進程以及在這個進程中的各個階段教師的任務以及他們所運用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教學形式階段”的理論。他把教學劃分為四個階段,就是:“明了;聯想;系統;方法。”
赫爾巴特學派萊因等人,對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論加以改造,提出了“五段論”。例如,萊因的五段論就是:準備、呈現、聯合、概括、運用。萊因說明,教師開始上課時要喚起學生頭腦中的舊觀念,使它與新教材聯系起來,并集中學生的注意,為教學做好準備。然后,教師就呈現新教材,在這個基礎上,教師所講授的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的舊知識“聯合”起來。第四個階段是概括和抽象,讓學生掌握科學原理、公式、規則等。最后就是讓學生把掌握的知識運用于實際。這種“教學程序”當時被德國、美國等許多國家的教師接受和運用,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積極的影響。
教育學讀書筆記8
老實說,對我來說,讀《普通教育學》這本書還是挺具挑戰性的,因為這本書的語言比較抽象,難懂。但是細細品來,作者赫爾巴特的很多觀點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以下是我比較深刻的幾點看法。
首先在對兒童進行管理方面,赫爾巴特提出的措施之一是權威與愛,也就是說教育者應該在兒童心目中樹立權威的形象,受到他們的愛戴。而樹立權威的關鍵在于卓越的智慧;受到愛戴的關鍵又在于教育者自己要愛兒童,與他們保持親密的關系。本人是非常贊賞這種觀點的`一旦獲得了愛,它就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減輕管理的困難,這是自不待言的。
赫爾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養成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公平等五種道德觀念。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應該引起當代社會的注意。因為在當下這個道德缺失的社會,很多人哪怕是知識也會做出一些危害社會的事情來,如果是這樣,那受再多的教育又如何?還不行害人又害己,釀成了教育的悲劇?所以說,道德教育不是來得更重要嗎?而赫爾巴特正是強調了德行培養的重要性,指出并非“有知識”的人都是有“德行”的。這難道不正是我們當代人應該要反思的地方嗎?
還有,在西方教育史上,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系統地提出并論證了教育性教學原則。他強調說:“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
念,反過來他也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他把教學作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手段,即教育離不開教學,要以教學為載體,而且任何教育都必須具有教育性。我覺得這個原則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是很有借鑒意義的。一方面,這告訴了我們思想品德這門課是有其存在意義的,學校開設這門課,讓學生從小就接受道德教育,也就是說通過教學來進行教育。另一方面,也提醒了教育者在設計課堂時時刻記得“無教育的教學”,也就是說設計任何一個課時,任何一個教學步驟都應該要思考其對學生是否具有教育意義。
當然,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普通教育學》這本書也不例外地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這是無可厚非的,我覺得我們要做的是取其精華吧。
教育學讀書筆記9
《愛的教育》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令我受益匪淺。我覺得安利柯是個孝順的孩子,也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潑、好動,在他生活中有許多關懷他的好朋友,時常鼓勵他,安慰他,所以他才能夠順利成長,也能夠從中獲取經驗。給我記憶最深的是二年級的學生羅貝蒂,他為了保護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朱利奧不被馬車撞到,自我卻來不及躲開,被馬車把腳骨壓碎了,今后只能靠拐杖行走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幫忙別人的同學是有的,但像他這樣了為保護別人而犧牲自我的同學,我們就不必須有幸遇到了。看到這一個故事,令我想到了報紙上的一則報道:一位九十多歲的老太太倒在人行道上。20分鐘里,竟沒有一個路人上前攙扶。等到120急救車趕到時,老太太已經去世約20分鐘了。同樣是兩個值得幫忙的人,可是遇到的結果卻完全不一樣,一個得到了別人舍命相救,一個去世了很久才被人發現。
這些行人跟舍身救人的羅貝蒂簡直是差之千里。正是因為安利柯身邊有這么多善良的伙伴,他才能夠明白這個世界處處充滿愛。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很有好處,讓我體會到什么是同學之間無法摧毀的'友誼,什么是師生之間無微不至的關懷,什么是父母永無止境的愛!我相信如果有了這些品質,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的人,必須是世界上生活的最完美的人!
教育學讀書筆記10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教育是人類特有社會現象,與人類幾乎是同時產生的,在有較完善的文字形態時,就出現了學校。教育為社會發展、人的發展提供保證,同時,社會和人的發展又不斷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期望他們發生某種變化的活動。
2、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等級性、道統性、專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學科教育內容,以及擴大受教育的范圍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19世紀以后的近代教育,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教育國家化、初等教育義務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戰后的教育發展趨勢: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4)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類型日益多樣化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國際交流。這些變化既是生產力發展、政治力量變化、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也是人類的社會理想、人生態度更新的結果。
3、教育學的思想來源
(1)、孔子的教育思想。A,孔子主張有教無類。B,孔子的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禮”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C,教育內容上孔子主張“六藝”。D,孔子倡導啟發試的教育方法。(2)、《學記》的教育思想。《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精華。A,《學記》高度重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B,《學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C,《學記》提出了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D,《學記》同樣重視啟發性教學。
4、規范教育學的建立
從一門規范學科的建立、從獨立的教育學誕生的角度來說,通常以赫爾巴特及他的《普通教育學》、杜威及他的《民本主義與教育》作為代表人們和作品。赫爾巴特與他的《普通教育學》:他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并認為應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赫的貢獻在于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的基礎上,奠定了科學教育的基礎。
《普通教育學》共分三篇:第一篇闡述“教育的一般目的”,論述了兒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教學應以發展多方面的興趣為目的。第二篇論述多方面興趣的對象、教學的過程等,他把哲學中的統覺觀念借用過來,強調教學必須使學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時間,喚起心中已有的觀念,認為學生應該學習的應該是統一體的,提出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形式階段。第三篇討論道理性格的形成及其通過教育形成兒童性格的理論。強調兒童的興趣是教育的出發點,強調教師、教授、教材的主導作用,強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良好的國家公民,強調道德教育,紀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的教育思想對19世紀以后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被看作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
心得:
最近通過閱讀《當代教育學》后,讓我受到了一些啟發,下面我就總結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認為老師要想把認真準備的課在講課中得到完全的實現,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有幾個方面要滿足:一是要目標明確。就是指上課時老師明白這堂課要讓學生掌握些什么知識和技能,要養成些什么行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樣的態度,要學會什么方法,等等,也
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在一節課上,師生的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進行,教師上課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時插科打渾,為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時把內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以外的某些知識,甚至有相當廣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標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無目的地講故事、做游戲、炫燿知識、東拉西扯,做那些與實現目標無關的`事,應予以否定,對學生也同樣,教師要及時發覺并糾正學生努力完成任務。
二要內容正確,是指教師教授的知識必須是科學的、確鑿的、符合邏輯的,技能或行為要符合規范,并且應該要求學生作出的反應同樣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教師就要及時予以糾正,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往往是崇高的、萬能的,他們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對待學生的疑問應持謙虛、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輕易作出沒有把握的回答。教師的虛心、嚴謹的治學態度能感染學生,使他們潛移默化、逐漸形成科學的態度。
三要重點突出并且方法得當。就是指在一節課上教師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點內容的教學上,不要對所有任務和所有內容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對細枝末節的知識可以蜻蜓點水地一帶而過,對重點知識、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氣教學,對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懂、弄清、熟練掌握。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較佳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善于選擇方法,創造性加以運用,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無所謂好壞,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圍,教師上課運用的方法要與教學情境相適合。總之,教學的學習是沒有止境的,只要認真的學習與探索,同時保證有正確的態度,相信我們都可以做得很好。
教育學讀書筆記11
近日,我看了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袁振國主編的《當代教育學》一書,里面的某些章節對我頗受啟發,特別是上當代教育學的第11章中“教師管理”這一部分的論述:“合理安排使用教師的工作,是教師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合理安排使用,首先必須做到知人善任,就是學校領導者要能夠識別人才并善于使用人才。了解教師的思想業務水平和專長,了解教師性格愛好和健康狀況,從而量才使用,用其所長,人盡其才。要充分發揮教師聰明才智,看到每位教師的潛力所在,并積極設法為其創造發展潛力的條件,把老年教師看作是學校的寶貴財富,把中年教師看作是學校承前啟后的紐帶,把青年教師看作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
這里充分反映出教師在學校管理中起重要作用,教師是學校管理的主要依靠力量。特別是青年教師,雖然缺少經驗,但他們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這使我聯想到我校的實際情況,我校是一所以青年教師為主的學校,青年教師的發展情況成為影響我校各項工作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強青年教師的管理是我校管理中的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如何使青年教師真正成為學校的未來和希望呢?這就需要對他們進行科學的管理和培養,充分發揮他們的才干。下面談談對青年教師管理的幾點做法。
1.建立健全的青年教師管理制度,有專人負責。學校要制定青年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培養計劃,教師個人也要制定出個人的發展計劃。按計劃實施,定期檢討計劃是否可行,及時修改。
2.加強對青年教師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教師隊伍建設中,應把教師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來抓,特別是青年教師。
(1)抓好青年教師的職業觀念,解決事業心問題。教師的職業觀念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一個不熱愛自己工作的人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學校要積極引導教師們要主動工作、用心工作。
(2)抓好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行為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和保證。一個人道德低下,不可能為人師表,也難以從教。青年教師往往好勝,對學生的.教育缺乏耐心,可能會出現打罵等體罰學生的現象。所以必須抓好青年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青年教師不能憑想當然去工作,也不能滿足于一知半解、憑經驗去工作,必須讓他們規范自己的教育行為。
3.業務上傳、幫、帶,促進其能力的發展。“以老帶新,師徒共進”是提高青年教師業務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在包思想、包業務、包質量的基礎上,讓新老教師結對成為幫教對子,制定出提高目標,認真扎實地開展傳、幫、帶活動。組織教師開展研究性的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等活動,以促進教師教學研究活動的開展和青年教師業務素質及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4.要為青年教師創造能施展才華的機會和空間,要信任和大膽使用他們。如讓他們上公開課、單獨組織安排活動、讓他們挑重擔,給他們表現自己、鍛練自己的機會。并允許他們有缺點,讓他們在工作實踐中進步。
青年教師具有較高的素質和無比的潛力,只要通過科學的管理和培養,一定能培養出師德高尚、素質高、有創造精神的優秀的青年教師,從而進一步推動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的。
教育學讀書筆記12
暑假里應學校的要求,也為了給自己“充電”我讀了袁振國老師的《教育新理念》。從社會學的視角看,教育是一種社會化形式,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將基本生存技能、求知能力和社會規范等內化在個體之中,從而使個人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遵循社會的游戲規則,調節自身的行為。但人們對教育目的的看法往往放在受教育者個人身上,針對受教育者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生活,產生了很多針鋒相對的觀點。在這些觀點中,缺乏對教育目的的真正認知,人們不是對一些庸俗的名利孜孜以求,就是對犬儒主義的生活態度趨之若鶩。
我想所有的教育都是容類貫通的,不管你是教語文,數學,還是音樂,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就拿我的音樂學科來說首先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發生興趣。”教學過程就是教師運用多種手段“刺激”學生的過程。其目的就是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發生“興趣”。兒童心理學認為,小學生的注意不穩定、不持久和興趣密切聯系,興趣常常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源泉。我們要把日常音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保持密切的關系,使其內容、方法、學習方式等引起學生們的興趣。其次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對音樂的表現、創造、欣賞等過程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理解和感受。
重視聽覺體驗和聽覺能力培養引導學生聽懂音樂所表現的情緒。音樂有表現熱情、歡快、活潑的,有表現懷念、悲哀、思念的,也有表現雄壯、堅定有力的`,音樂反映著各種不同的情緒。由于每個人的體驗與個人的經歷、閱歷、聽音樂的時間、環境的不同雖然是同一樂曲也都會有不同的反映。教學中可采用對比的手段,引導學生去鑒別兩種不同情緒所標記的符號,所選擇的節拍、速度、力度、音色、旋律線條等都有什么不同,從不斷的對比中感悟出音樂所表現的不同情緒,總結積累出聽覺辨析與判斷音樂的能力。九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體現了新時期音樂課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以審美為核心,以面向全體學生培養興趣愛好為重點,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聽、唱、奏、表演、創造的藝術實踐,培養學生感受、鑒賞、表現、創造音樂美的綜合音樂能力。
在拜讀袁老師的作品中我聯想到了我們音樂學科中著名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它是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它的教育原理和教育理念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原本性的音樂不只是單獨的音樂,它是音樂舞蹈、律動、戲劇、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整體,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奧爾夫的課就是要播下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大樹。要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要打開眼界,了解新的信息;要打開思路,創造力是財富,社會需要富有創造力的人才;要打開心扉,學會與人溝通、交流、合作,人生活在社會里不是孤立的,要學會與人協作”。
最讓我難忘的是,有一節課,一位老師放了一段音樂給我們聽,然后發給我們每人一個綁著皮筋的酸奶空杯子,讓我們利用它發出的聲音為這段音樂伴奏,我們不約而同地撥動皮筋聽它發出的聲音,老師讓我們思考是什么樣的樂器是這樣發聲的?我們知道有很多彈撥類樂器如古箏、琵琶等都是這樣發聲的。通過手中的皮筋和空杯子,使我們知道了彈撥樂器的特征和發聲原理。老師利用最簡單的方法把我們帶到了音樂殿堂里。
給我留下深刻影響的事還有,老師讓我們用家鄉話說一個旅游景點,有二個字的、三個字的、四個字的。然后從中選出了“關山”、“趵突泉”、“云崗石窟”三句話。老師指揮,我們分三個聲部說了這三句話。訓練了節奏練習,再加入打擊樂:響鈴、木桅、鈸做多聲合奏練習。接下來老師讓我們分組創編回旋曲式,每個小組自己選出獨唱、指揮,創編出旋律加入歌詞,最后表演很成功。正如李老師所說的那樣:播下一顆種子,長成一棵大樹。這節課培養了我們學生的創造力、與人合作協作的能力、領導能力、即興的表演能力以及自信心,綜合了獨唱、合唱、指揮、曲式等多門課程。其中“即興”是奧爾夫教育體系中最突出的一項原則,即興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樂表現形式,是情感表露最直接的形式。教學活動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律動、唱奏實踐,以即興活動形式發展大家的音樂體驗,嘗試創造音樂的能力。即興活動主要注重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主動學習,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因此“做不做”是關鍵問題,而“做得好不好”不是關鍵問題。
奧爾夫音樂教育法相信人人都是天才,而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才智,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還需要不斷地改進、完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作為新一代的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我們任重而道遠。兩年的工作中,我學到了很多,尤其是當孩子們取得成績時,我們自己從未發現原來我們這么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我對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理解還很膚淺,以后我會繼續努力學習,把“奧爾夫音樂教學”的精髓體現在任何學習過程中。
每個學科都是相通的,最后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人沒有個性,就沒有藝術的生命”。我們必須看到音樂是個性化非常強的藝術形式。而我們培養的學生也應該是充滿個性的。我們應重視并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和獨創性,支持和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使每個學生真正學有所長,各得其所。
教育學讀書筆記13
聽說此書寫得不錯,值得去看一看,《美術學科教育學》讀書筆記。我當時聽了不以為然,因為印象中諸如教科書之類大多枯燥乏味,難有激發人的讀書欲,何況此書“貌不驚人”。學習歸來,順手把書往書架上一放,時間長了,也就漸漸淡忘了……
直到在備課查找資料時發現了這本《美術學科教育學》。所謂“用到書時方恨少”,因為需要,所以看得格外認真細致。先是整體劉覽一遍,感覺挺好,再逐章逐節地看。慢慢地,我被吸引了。他以嚴謹的邏輯層次、準確的概念界定、融合時代性的教育觀、藝術觀,系統而又全面地闡述了美術學科教育學。無論是學科教育的本質、特點、功能、目的,還是學科教育原理、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評價等等,作者都一一展開探討,逐層分析,層層深入。同時運用大量的實例圖片,相關數據加以說明,做到圖文并茂。使讀者“觀之有肉,食之有味”。
如果問:書中哪些地方讓我印象比較深刻?我覺得對美術教育功能目的的闡述和美術教學方法的分析,感觸是最深的。因為前者使我全面認識和了解了美術教育的功能和意義,樹立起科學的教育觀;后者使我明了靈活多變、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任務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拿美術教育的功能目的來說,很多人對它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表層階段。認為教學中只要落實美術知識的傳遞和技能技巧的傳授便可,對其潛在的“附加值”往往忽視或者不善挖掘。常先生在書中特別強調指出:美術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是綜合性的。它可以拓展學生的學識視野,豐富其知識領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促進人格優秀特征的個性發展,讀書筆記大全《《美術學科教育學》讀書筆記》。此外,美術教學應確立體現素質教育,以人發展為本的教育目標。任何單項價值取向的教育目標,都不符合現代教育觀念,不能充分體現美術學科的教育價值。可見,美術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作為美術教師對自己執教的學科有一個系統正確的認識是多么重要!
“教有法又無定法”,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向活動的體現。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我比較注重教法的選擇與設計,對學生的“學法”往往考慮得不多。通過閱讀“教學方法”這一章節,加深了我對學生“學法”的認識。比如演示法,對學生的學法要求如下:
1、按講授思路注意觀看演示;
2、模仿、記憶地看;
3、理解、審美地看;
4、觀摩汲取地看。
簡要的幾句話,道出了“看”的契機,解決了授課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看、怎么樣看的難題。可見,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是互為一體的。教師的教法必須適應學生的認知規律、思維規律,與學生的學法契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才能學有所得。
“美術學科教育的關鍵是美術老師”。在本書的最后,作者從業務文化素質、教師能力、心理品質三方面提出要求。呼喚所有從事美術教育的老師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做到博采眾長,“一專多能”。不斷完善自己,超越自我,成為社會和時代發展需要的新型教育者。
教育學讀書筆記14
閱讀《當代教育學》一書后,我受到了很大啟發,我覺得老師若想把認真準備的課付諸實施,把教學原則成功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還必須達到上好課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標明確、重點突出,內容正確、方法得當,表達清晰、組織嚴密、課堂氣氛熱烈。
一、目標明確,是指上課時老師明白這堂課要掌握些什么知識和技能,要養成些什么行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樣的態度,要學會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確教學目標,在一節課上,師生的活動都應圍繞教學目標展開、進行,教師上課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時插科打渾,為了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時把內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以外的某些知識,甚至有相當廣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標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無目的地講故事、炫燿知識、東拉西扯,做那些與實現目標無關的事,應予以否定,對學生也同樣,教師要及時發覺并糾正學生努力完成任務。
二、重點突出,是指在一節課上教師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點內容的教學上,不要對所有任務和所有內容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對細枝末節的知識可以蜻蜓點水地一帶而過,對重點知識、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氣教學,對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懂、弄清、熟練掌握。
三、內容正確,是指教師教授的知識必須是科學的`、確鑿的、符合邏輯的,技能或行為要符合規范,并且應該要求學生作出的反應同樣是正確的,如果不正確,教師就要及時予以糾正,學生心目中的教師往往是崇高的、萬能的,他們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對待學生的疑問應持謙虛、認真、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要輕易作出沒有把握的回答。當教師沒有把握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是否有哪位同學能回答?”“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打算查些資料弄明白之后再回答你們”“我對這個問題沒有研究,是否可以請教老師?”“對這個問題恐怕要看看有關材料,我和你們共同學習”,教師的虛心、嚴謹的治學態度能感染學生,使他們潛移默化、逐漸形成科學的態度。
四、方法得當,是指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較佳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善于選擇方法,創造性加以運用,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無所謂好壞,但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使用范圍,教師上課運用的方法要與教學情境相適合。譬如,對尚未定論的爭議問題,與芒用講授法,不如用小組討論法;為了讓學生認識一個他們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狀,采用講述來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觀,等等。
五、表達清晰,是指教師上課要用普通話,聲音要響亮,言語表達的速度要適合學生的可接受程度,言語要流暢、生動、明白易懂,板書要規范、大方、清楚,如果教師的表達富有感情、動人,那么效果就更好,在講到一些重要的內容時,教師表達的速度要放慢,有些字、句不妨重復陳述一遍,表達的不同知識點之間最好有停頓,留些時間讓學生思考、交流。在學生發言時,教師應同樣要求學生表達清晰,讓全班學生聽清楚,表達要避免自顧自地獨白,要注意與學生交流,抓住學生的思惟和情感,使教師的思想和情感與學生溝通。
六、組織嚴密,是指課的進程次序分明、有條不紊,課的節奏緊湊,不同任務變換時速度自然,課堂秩序好。教師要有一定的組織才干,取得學生的積極配合,才能做到組織嚴密。
七、氣氛熱烈,是指課應自始至終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是否得到發揮取決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在課上要邊教邊觀察學生的反應,根據學生的反應調節自己的教學。一旦發現學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發揮教學機智,通過調整內容、方法、管理三個方面去激起學生的積極狀態,如果內容太深了,就該盡量的淺顯的方式來揭示的本質;如果進程太慢了,就該立刻加快來完成;如果學生太疲勞了,就該改個方法,如改講授為議論或談話,甚至講個與為課題有關的故事。
教學是藝術,是無止境的,教師要把課上得如同藝術創造的精品,實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識地長期追求和探索。
教育學讀書筆記15
我最近開始了一項挑戰,即閱讀并分析一系列的教育學書籍。這項挑戰對我而言既是具有挑戰性的,也是富有價值的。在閱讀這些書籍的過程中,我深入地理解了教育學的核心概念,同時也對教育學的不同觀點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我首先閱讀的是《教育人類學》這本書。這本書帶我走進了教育學的全新領域,通過人類學的視角對教育進行了深入探討。我了解到教育不再僅僅是關于學校的、學科的或者技術的,而是關于人類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教育如何嵌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以及教育如何影響我們與他人、社區和社會的互動。
接下來,我閱讀了《教育社會學》這本書。這本書提供了關于教育領域的更深入的社會學視角。我了解到教育是如何被社會結構、社會群體和社會關系塑造和影響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系統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緊密相連。
最后,我閱讀了《教育學概論》這本書。這本書為我提供了教育學的基本理論、研究和實踐。我了解到教育學并不僅僅關注學校教育,而是關注整個社會中人與教育的關系。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學的目標不僅僅是提高教育質量,而且是促進社會公正、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
通過這次閱讀挑戰,我對教育學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層次。我意識到教育學不僅僅是理論,而且是關于理論的應用和實踐。我希望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能夠將我在這次閱讀挑戰中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為推動教育的發展做出貢獻。
【教育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教育學原理讀書筆記12-22
教育學04-27
教育學心得05-01
教育學論文05-19
教育學生心得08-12
比較教育學04-27
教育學習心得03-26
體育教育學習教案12-15
教育學實習總結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