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1
20xx已過去半年,年初計劃,有的實現了,有的沒實現,喜憂參半。
“曾經吹過的牛皮,如今都成了現實”,一位朋友說這句話時滿臉掩飾不住的愜意與驕傲。雖然白手起家、身價過億并非人人都能企及,但牛皮實現后由內而外的愉悅體驗讓人心生向往。
關于讀書,自己曾經吹過的牛皮是“兩年一百本書”。在吹過牛皮之后的兩個月,發現進度異常緩慢,不禁焦慮起來。人總是試圖尋求舒適,試圖尋找捷徑來解決問題,甚至試圖一勞永逸。愚笨如我,也曾試圖尋找捷徑來讀書。
微信公眾號斷更期間,也進行了“讀書”,只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聽書。在“路上讀書”買了100多本書,準備大干一場。之所以把“讀書”換成了“聽書”,一來是因為今年特別忙,二來是集體體檢時發現視力下降,醫生建議配一副近視眼鏡。雖然沒配鏡,但聽從了醫生的建議,減少看電子屏幕的時間,盡量保持現有視力水平。于是,手機上電子書數量減少了,看書的數量減少了,甚至連帶著看紙質書的數量也少了。
聽書好處多多,可以在短時間之內迅速涉獵大量書籍,而且不用費眼看。在微信號斷更的這段時間,一共聽了四十多本書。書目的數量幾乎相當于原計劃一年的讀書數量,數據看起來賞心悅目,聽書的時候也聽得全情投入。但是,一段時間過后發現,雖然聽過那么多書,腦中留下的記憶卻甚少,那些聽過的書就像父母的大部分嘮叨,從左耳朵進從右耳朵出了。
讀書比聽書進度慢很多,若讀后再寫讀書筆記的話用時更長。但讀書的一大好處是記憶深刻,而做過讀書筆記的書更是多年不忘。做人要“老實巴交”,讀書更是要“老實巴交”。于是乎,關于讀書,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
鑒于以上,選擇了一本紙質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2
閱讀根據層次的不同,由低到高排序分為四個類別,依次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其中,最為關鍵的第三部分——分析閱讀,作者用了大量篇幅來解釋其中精髓,并在章節結束時提煉了其中精髓的三階段,我加以形容詞“黃金”來描述其重要性,并摘錄如下:
一、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并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二、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么,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三、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A、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關于最后這四點,前三點是表示不同意見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相關的佐證,就必須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說法。你只能因為最后一點理由,對這本書暫緩評論。
這也對我閱讀時的自然習慣形成了有效的糾正,微信閱讀很多同學也許會和我有類似的習慣,即尚未通讀就著急給出自己的評論和觀點,很可能有先入為主的預設思維,這會嚴重影響閱讀理解。記得關鍵一句話——除非你已經完成了大綱架構,能夠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理性的做法是之前做到——暫緩評論。
與諸君共勉,以上。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3
閱讀一本書時,就像是接住作者拋出的球,并且作者通常拋出的不止一個球,你能接住多少個球,決定了你能理解多少作者所傳達的信息。
大部分人都會領略到作品中的優秀之處,但是并不知道為何優秀,這本書所傳達的方法是將抽象的感官體驗,通過有邏輯,有目的的主動閱讀,來轉化為可以條理化輸出的形式。即,讀懂后可以講出自己理解,并與自己的知識體系結合,橫向的思考。為了達到這樣優秀的閱讀體驗,需要明白閱讀的四個層級:
1、基礎閱讀:可以認清所有字,能夠通順的閱讀完整本書。
2、檢視閱讀:有系統的粗讀和略讀一本書,讀完后不需要有深刻的理解,但需要有對整本書框架和側重點有所理解,明白整本書的篇章,哪些是核心文本輸出,哪些是輔助例證。簡單來說,能看到人體的骨架,脈絡,但不需要思考人是如何行走的。
3、分析閱讀:這個層次的閱讀要難一些,需要帶著問題去開展,分析閱讀需要認真的去吃透每一個篇章每一個句子,把書中的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去解答心里的疑惑。去最大限度的接受作者傳遞的信息。如果說檢視閱讀是為了有限時間內獲得最多的知識,那么分析閱讀則是在無限的時間里理解最多最好的知識。
4、主題閱讀:這是最難要求最高的一個層級,屬于“返璞歸真”的境界,當你完全真正讀完一本書后,你所理解的東西一定會和現有的知識產生碰撞,你需要將他們合理的安放。你會用A書中的例證去補充B書的論據,會有C書的故事對比D書的情節,這個過程起初會使你混亂,但堅持思考下去,你會在雜糅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理解。
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都屬于進階閱讀,但兩者的側重點不同:
分析閱讀,是讀者一頭扎到書中去,理解吸收一切所有明顯和潛在的信息。因為信息的差異化巨大,所以在面對不同書籍,如想象文學,歷史文學,數學科學,社會科學等不同領域時,需要用到不同的方法,而目的就是盡可能高效和深刻的去讀懂每一本書,獲取最多的信息。因此《如何閱讀一本書》被劃分到實用類書籍,和字典一樣,在你看不懂某個字的時候翻起字典,在你不知道該如何看懂一本書時,去翻《如何閱讀一本書》。
而主題閱讀,則更強調主動性,首先要做到這一層次的閱讀,你要理解你所追求的主題是什么,比如關于愛:情侶之間的我愛你,和我愛吃檸檬的愛是不一樣的,這是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物之間的情感區別。那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與情侶之間的愛是一個主題嗎?可以是,因為這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可以不是,因為親情與愛情是不同的。這時候取決于你主動的思考,你需要去確定你想要閱讀的主題。因此,這時候所有的書籍都變成你的資料,你只需要從你要的書籍中找到你要的主題就可以了,而過多的信息則需要被剔除。簡單來說,分析閱讀是得到過程,而主題閱讀是取舍的過程。
如果你有相對的閱讀量和較強的邏輯思考能力,讀到這里你會發現一個哲學問題:要使用主題閱讀必須要讀主題相對應的書,而除非你讀了主題相對應的書,否則你沒辦法做主題閱讀。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有兩個方向:
1、無指向的去今可能的多讀書,自己本身就具備對應的知識體系,可以獨立去思索篩選甚至是去定義對應主題。
2、有一個老師,告訴你哪些書是你該讀的主題書,這位老師相當于在主題閱讀的閉環里為你開了一個小口,接下來你可以獨立的去循環,但是這個缺口有一天會成為你的障礙,因為老師所給予你的主題,是基于他的知識體系和認知,有一天你的知識儲備所帶給你的思考超越這個認知的時候,最初的主題則需要被打破。
這是主題閱讀真正的難點所在,恰如一句話所說:科學的盡頭是哲學。
回到本文開篇的問題,你是否想要去提升自己的閱讀理解力?有時候你發現,重讀一本書,依然有許多新的東西可以發掘,這是因為你的理解力進步了,你接住了作者拋出的更多的球。而當你重讀時,感到乏味,則說明,你的理解和這本書持平(我個人還有一種觀點,這本書遠超你的理解能力)。在不斷提升理解力的過程中,也自然會擁有識別好書的能力,這則是在閱讀理解之外,心智上的成熟和進步。但當你的答案是否的時候,這一切都與你無關了。
回歸理性,說到《如何閱讀一本書》本身,它是貨真價實的工具書!所傳遞的是抽象的思維模式+具象的實踐方法。在讀書這件事上,它就像一張網,你可以把這張網當作裝飾掛在那里,不屑一顧。也可以去打撈一番,賺個盆滿缽滿。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4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還有無窮無盡的智慧和你想要的一切。花了6個半小時讀完了這本書,也做了一些筆記,雖然“浪費了時間,但是沒有浪費人生”“引用是魔杖”引用文章不僅可以增加說服力,還更容易組織文章。
讀書不再是“隨隨便便”地讀,而是帶著明確的目的、充滿主動性地去讀,真正消化書中的信息并加以運用轉化成為屬于自己無形的財富。從最初說到的如何選書:選擇自己喜歡讀的書。如何購書:怎樣買到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如何讀書:加深理解,深入思考。如何活用:運用書中獲得的知識。再到后面的“蔥鮪(wei)火鍋式”讀書筆記:“摘抄”和“評論”并存的特征,正如菜中魚肉和大蔥的關系一樣。摘抄的第一個好處是可以促進、加深對書的記憶。第二個好處:加深理解,在摘抄的過程中你很容易能發現作者的反復思考、藏在文章里的機鋒。評論的好處是:把自己讀書時的感想、一閃而過的想法立即落實到紙上,哪怕只是一句話。
寫幾句“好棒”“什么”也未嘗不可,如果一不小心想寫得完美,只會讓自己越來越難下筆(“完美只存在于想象之中,現實當中卻無跡可尋”)如果說讀書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思想,那么讀書筆記的作用就是讓自己更有深度。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5
最近讀了不少關于閱讀的書,發現之前的讀書方法有些問題,所以就決定”從頭再來“。之前在閱讀中了解到了主題閱讀的這個概念,準備先讀一部分關于閱讀主題方面的書。
今天就讀到了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這幾天利用碎片時間,在網上也讀了不少關于讀書方法的文章。發現很多內容都出自于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
可以說很多關于閱讀方面的書,多多少少都有這本書的影子。之所以有這樣的結論,就是因為這本書出的夠早,不過里面介紹的閱讀方法,到現在看來也是很實用的。
書中把閱讀分為了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拆閱讀,主題閱讀。
第一層次就是基礎閱讀。這個沒什么好說的,基本上能識字讀書的人都在這個層次,只要有閱讀能力的人,都在這個層次。
第二層次就是檢視閱讀。這個相當通讀或者略讀,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先了解一本書的大致內容。通過書名、目錄、索引、作者介紹等,先對書的主旨有個大致的了解。
然后根據自己對書主旨的了解,挑選幾個跟主旨息息相關的章節來讀。遇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可以放慢速度讀一下,就這樣快速的提取書中的精華部分。
當然我的理解是也可以整本書快遞的閱讀,一目十行,遇到自己喜歡的部分在慢下來閱讀。現在很多書大部分內容都是引經據典,一個章節精華部分也就是開頭的引題,和最后的總結,中間全部都是舉例說明。按照這個方法閱讀,一般200頁左右的書,幾十分鐘就能讀完了。
第三個層次就是分析閱讀。很多朋友都會疑問:像上面這么快速的讀一本書能記住嗎?分析閱讀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說白了這個章節就是教大家怎么做讀書筆記的:
第一,這是什么樣的一本書?
第二,整本書在談的是什么?
第三,作者是借著怎樣的整體架構,來發展他的觀點或陳述他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通過讀書筆記的方式,把以上的問題記錄下來。這樣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肯定還會重新回頭去翻書,這就相當于又通讀了一遍。當然,這些讀書筆記也要拿出來經常看看,加深印象,這樣才能把作者的論述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第四層次就是主題閱讀。這個概念我開頭的時候提過,這里詳細說一下。可能讀了一本書之后,我們的部分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我們可以通過讀這本書同一主題類型的書來解決問題。
主題閱讀首先就是先確定書單,大家可以通過書名、目錄、索引、作者介紹等,先對一本書進行大致的了解,看看是不是自己要找的書,最后確定一個書單。
在讀書單里面的這些書的時候,大家可以思考一下,這些書有哪些論點是類似的?有哪些論點是相悖的?為什么會相悖,哪個更有道理?
主題閱讀不僅能拓展我們的視野,還能讓我們思考起來,在思考的同時,也是我們內化的過程。
當然,主題閱讀的最終目的就是輸出。我們通過一系列的主題閱讀,不斷的內化。形成一個我們自己的一套理論,能夠把這套理論寫出來,或者是教給其他人。這個時候我們才算是真正的吃透這些書,達到我們讀書的目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6
閱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獲得信息,一種是增進理解力。
當一本書的知識量與我們自身知識儲備對等時,讀這本書時,我們只是了解了我們已了解的事情,讀懂了我們讀得懂的東西,從中只是簡單地獲得了一些訊息。
當一本書的知識量超出了我們自身的知識儲備時,讀這本書我們會對作者想說的話不是很了解。這時我們仔細推敲不懂的那些文字,從模糊的概念到似懂非懂的了解,至到摸到頭腦里的某個開關,突然茅塞頓開,清楚地理解了。
這個過程如同破繭,我們從一開始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范圍。因為理解力增進了,我們比未閱讀此書時高上一截了,同時自我也提升到了可以與作者自由對話的地方了。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有一個快速找到好書的方法。一本書拿到手里只看書名,然后閉目想著這幾個問題的解答,這本書如果我來寫會有什么?知識點要如何構架?如何謀篇布局?
把這幾個問題想清楚后才翻開書本。如果這本書與自己想的一樣就不會去讀。如果書里有一些自己開始想不到的獨到、新的東西,就會仔細閱讀。
華羅庚只讀作者超出自己的書,并不是所有的書都值得我們閱讀。
散文家余秋雨提出:“應該著力尋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盡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于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里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于選作精讀對象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大多數人讀書只是被動地接收書里的訊息,只知是什么,不問為什么。
而讀一本我們需要仰視的書,最大的好處是增進了我們的理解力。因為它超出了我們以往的認知,讀懂它要花費很多的腦力活動,這種主動的閱讀方法,便是《如何閱讀一本書》所要講的一種閱讀技能。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7
《如何閱讀一本書》最早出版于1940年,在7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一本不能錯過的經典讀本。從閱讀的目的,閱讀的層次和不同讀物的閱讀方法三部分出發,幫助你重新認識什么為什么閱讀,怎樣閱讀。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閱讀的目的: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
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越主動,效果越好。
真正的閱讀:沒有借助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么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
為獲得資訊而閱讀,是讀的懂的東西;為增進理解而閱讀是必須要讀的東西,讀某樣一開始并不怎么了解的東西。
我們只能從比我們“更高桿”的人身上學習,我們一定要知道他們是誰,如何跟他們學習。
閱讀就是學習:指導型的學習,以及自我發現型的學習之間的差異。
你學到的知識,如果你運用的只是你的記憶力,其實你除了那些訊息之外一無所獲。你并沒有被啟發。要是能被啟發,除了知道作者所說的話之外,還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為什么會這么說。
蒙田:初學者的無知在于未學,而學者的無知在于學后、
要避免這樣的錯誤——以為讀得多就是讀得好。
思考只是主動閱讀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學習與發現,我們就要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8
閱讀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讀得懂的東西。如報紙雜志,容易讀懂,能增加資訊量,但不能增進理解力。因為在那之前水平已經相當了。一種是必須要讀的東西。一開始水平就比讀者高一截,能給予更高層次的啟發,增進讀者的理解力。相對而言,后者更值得做。讀者追求的不同目標「為了消遣or增進理解力」,會決定不同的閱讀方式。任何一本可以增進你理解力的書,也能達到消遣的效果,但倒過來很難成立。
閱讀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基礎閱讀。能認字,擺脫文盲狀態的層次,小學時期就能做到。
第二,檢視閱讀。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從表面觀察一本書,如15分鐘讀完一本書,但它并不是指簡單隨意瀏覽。因為資訊泛濫,太多的資訊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對理解力的阻礙。所以檢視閱讀很有價值的,因為有些書完全不用孜孜不倦的從頭讀到尾。
第三,分析閱讀。是一種「專注」的活動,咀嚼消化一本書。
第四,主題閱讀。閱讀很多相關類的書籍,而不是一本書。列舉這些書的相關之處。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9
這是一本讀起來頗費力的書。雖然聞名已久,但若不是某人搬來的書籍里有這么一本現成的'擺在這,我自己是斷然不會買回來的。如果說閱讀一本本書是品嘗一條條鮮美的魚的話,這是一本教織漁網的書。如果遇到一個不愛吃魚的人,亦或者還沒嘗過魚味道的孩子,先看了它恐怕要對閱讀本身起反效果。它適合那些愛吃魚,但吃魚的品種比較單一,希望換品種捕來吃吃的人;或者那些希望一魚多做的人。既來之,則安之,既然決定多讀書,也就不妨先看看如何教讀書的書。
書里開宗明義的回答了讀什么樣書以及為什么要讀書的問題。“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一本消遣或娛樂性的書可能會給你帶來一時歡愉,但是除了享樂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獲了。書不止是為了取悅你,而是為了提升你。”這個理念與時下流行的走出舒適區的理念是類似的。想想自己近些年讀的書也多是讓自己頗舒服的沒長進的書。可問題在于,生活已然不易,取悅自己似乎沒什么不對。說到底是個比例的問題,不能全然舒服,也不該全然艱苦。
書中提出一套體系化有成效的閱讀要圍繞如下四個問題進行:
1、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
2、細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3、有道理嗎?全部有,部分有?
4、這本書跟我的關系是什么?
讀完了能回答出上述問題才算沒白讀。當然世上很多書是不必也不配用這種方法去讀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讀的經典,若不如此這般,按作者的說法就屬于暴殄天物了。
書后的附錄上列了一份推薦書單,在我看來屬于“真·終身書單”。適合致力于系統了解西方文明的人閱讀。如果能讀完,恐怕會比很多西方人還要了解他們自己。瀏覽完目錄后,我就知道自己是看不完了,但也有些收獲,比如沒有這個書單,我估計不會看柏拉圖的《對話錄》,估計就不會知道蘇格拉底是個智慧風趣的矮胖子了。這是后話,另作他表。
還有一些意外的驚喜,來源于它考察書籍好壞的方法其實還蠻適合處理工作問題以及人生困惑的。
比如它談到理論性問題和實用性問題的維度,如果覆蓋全面了,會構成一篇清晰的工作匯報。其中,理論性問題包括:某件事存在嗎?是什么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情況下才存在?為什么會有這件事存在?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響是什么?特性和特征是什么?與其他類似的事,或不同的事的關聯是什么?這件事是如何進行的?而實用性問題則包括: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采取什么樣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以什么順序行動?什么樣的條件下,這樣做比那樣做更好一些?
再比如它指出如何看待那些反對你、不認同你的人:“如果他們不能用自己的話重述你的觀點,你就知道他們其實并不了解你在說什么。這時你不理會他們的批評是絕對有道理的。他們的意見無關緊要,因為那只是毫無理解的批評而已。只有當你發現某個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說什么的時候,你才需要為他的同意而歡喜,或者為他的反對而苦惱。就像他反對一樣,他也要有同意的心理準備。”
在“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一章,作者其實也給出了人生建議:就算一開始不太清楚,也不要焦慮。事實上,一開始本來就是不清楚的。故事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在生命中,我們不可能期望了解每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當我們回顧過去時,我們便了解為什么了。
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希望能用這個新生命帶來的假期,讀完計劃讀的書,更多的了解有形的世界、無形的思想、實用的技巧,以及更好的了解我自己。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10
這本書堪稱讀書者的閱讀圣經。要為一件看似稀松平常的事總結出一套系統化、結構化而且有實際價值的方法論,遠沒有看起來那么簡單容易。閱讀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表面上看起來門椹算是很低的,可以說一個人只要識字,就能閱讀,但是事實上事情遠非如此,讀同樣一本書,有人一天看完,就能如數家珍,侃侃而談,有人一周讀完,腹中只有些許不成體系的零散碎片。顯然兩者差距跟方法以及長期堅持某種方法所塑造的能力差異有關。兩位作者均是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其中一位還曾因讀書在美國一度大出風頭,正是在廣泛的、大量的閱讀生活中逐漸洞察并發現了閱讀的秘密,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就是這個秘密的全記錄。
本書自有展開論說的框架,但按照我的理解,本書其實回答了三個問題,閱讀的意義、本質和方法,而且前兩者比第三者更加重要。
第一、閱讀的終極意義是什么?獲取信息?娛樂?答案是增長心智,人的身心有些方面統一,有些方面不統一,不統一表現在身體在達到高峰后走下坡路,而心智則可以沖破身體的限制不斷上升,但這是一種潛在和自在,還需要人自覺學習讓它的成長成為現實。所以閱讀的終極意義就在于幫助心智成長,獲取咨詢和娛樂本身無法幫助心智,但會享受成熟心智的成果。這一個洞見來源于閱讀,但已遠遠超越閱讀了!
第二、閱讀的本質是什么?是交流,是與一位擁有體系化知識的人物談話,所以讀者要能激發起自己的主動性和熱情,要積極思考對方的陳述,要不斷提出問題。記住閱讀就是在交流,要熱切,也要勤思。
第三、閱讀的方法是什么?閱讀的方法就是前兩者思想統攝下的外化和具體化。簡單說包括基礎、檢視、分析、主題四個層次和大綱整理、詮釋意思、判斷評價三個階段。根據個人讀書經驗,真正有價值的是以下兩點,一是讀書要先摸出作者的寫作框架形成整體觀,再在整體觀下分析作者具體框架內的內容論述。二是看書必須作筆記,寫書評,尤其是只有寫書評才能幫助自己重新思考作者脈胳,推敲全書邏輯,檢測自己讀書的火候!
總之,本書名字普通,價值不普通!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11
本書是一本閱讀指南,是一本指導人們如何閱讀的名作,曾是美國暢銷書的榜首。
本書提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基本上讀完小學五年紀就可以達到的層次,可惜的是太多數人一直在這個層次。作者說,主要的原因是從小學以后,再沒有人教過人如何閱讀,而這本書就是彌補這個空白。在這個層次的人,基本上擺脫了文盲的狀態,能熟練閱讀報紙和填寫表格。
檢視閱讀分為速讀和粗讀。
速讀是瀏覽一下書名頁,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研究下目錄,如果有索引,也檢閱一下,如果有出版者介紹,也讀下,然后從目錄中找到你想了解的內容讀一下,最后讀一下書的最后三頁。通過速讀,就會了解這本書是否值得你花更多的時間深讀。
如果覺得可以花點時間來閱讀的話,可以通過粗讀來繼續了解這本書。粗讀也是快速閱讀,但是大多數人閱讀是一種“半出聲”來閱讀,這種方法大大降低了閱讀速讀。作者給出了一個好建議,指讀法。方法是這樣的:將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這個“指針”順著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手部的動作移動。一旦你的眼睛能跟著手移動時,你就能讀到那些字句了。繼續練習下去,繼續增快手的動作,等到你發覺以前,你的速度已經可以比以前快兩三倍了。通過粗讀,可以了解全書內容,也可以為分析分析作準備。
分析閱讀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中你要問幾個問題,一是你閱讀的書是什么類型的書,二是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描述整本書說了什么并列出本書的大綱,三是本書的作者想說明或解決什么問題。
第二個階段其實就是列出細綱。找到作者的關鍵字,找到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的論述,找出作者已經解決的問題答案。
第三階段是如何客觀公正評價一本書。通過上面二個階段后,不管你同不同意作者的觀點為,首先你要說的是你了解作者的觀點。不用急著證明作者的觀點是對還是錯,在做也出評論之前,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作者知識不足或知識錯誤,或證明作者的邏輯錯誤,或證明作者分析或者理由不充分。如果你不能提供足夠的證據,你必須同意作者的觀點,不要肆意評論。
主題閱讀是帶著特定主題,閱讀相關領域中的書箱。主題閱讀分為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準備階段,這個階段,帶著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實驗性的書單,瀏覽書單上的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第二階段是確定想關書的最相關的章節,然后用你自己的語言,把各個作者的相關觀點詮釋下。列出一系列問題,查看各作者的回答,分析這些回答,把通用的答案放在最前面。
總結:
任何事情背后都有其道理,連閱讀也是這樣的。讀完這本書才知道閱讀原來是分層次的。個人認為第一層次比較窠到達的原因是,一直有人給我們反饋,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其它人。而第二,第三和第四層次很難有其它人給你反饋,如果能輸出出來,有人反饋也許能幫我們到達更高的層次。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12
這是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開通后寫的第一篇文章,開通微信公眾號的原因是想借助這個平臺記錄自己的讀書筆記和每日感恩日記(三件事),以便日后供自己回顧。
讀書筆記的寫作模式應該會遵循這樣一個過程:
(職業、技能、工具類書籍)提出問題–挑選書目–閱讀筆記–付諸實踐–總結
(文學類書籍)選擇感興趣的書目–閱讀–寫讀后感–轉述或復述給身邊的人聽
至于感恩日記,發現每天打開公眾號記錄好像筆記麻煩,故而通過手機日歷記載,到周末統一上傳本周的感恩日記集。
9月份讀完了第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此書的目的是為了掌握一些高效的閱讀方法,糾正自己錯誤的閱讀習慣。具體的說,在閱讀本書之前,關于閱讀方面,有一些困惑和難題。如下:
1、看過的書常常合起書本就忘了內容
2、即便記得內容,想要復述卻很艱難,無法向身邊的人分享
3、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但是好像效果不怎么好。
4、讀書的時候不夠專注,無法維持較長時間的專注力。
帶著解決上述問題的目的,我找到了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期望書中能幫我找到答案。以下是我用百度腦圖做的思維導圖筆記。
不知道圖片清晰不,百度腦圖是經常用,但是第一次保存為圖片上傳到別的平臺上來。這本書讀了兩遍,總共花了5個多小時,第一遍掃讀花了1個半小時左右,第二遍精讀花了3個多小時。閱讀過程中的筆記都記載在微信讀書APP上,共21條筆記34處劃線。
幾年前讀過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次聽到主題閱讀這個概念,學得之后愛上了這種閱讀方法,常常喜歡就同一主題甚至同一題材同一作者閱讀相關的一系列書。主題閱讀是閱讀方法里難度最大耗時最長效果最好的一種方法,但是現在要兼顧工作、家庭和休閑,不同于當年上學時一樣有大把的光陰用來消遣,所以才又買了這本介紹閱讀方法的書籍看看。
這本書針對閱讀方法做了很全面的介紹,語言很平實但很有力道,不僅很詳細的介紹了幾個不同層次的閱讀方法,而且開篇就從讀書的根本意義出發引導讀者要發自內心的正視讀書的意義,重技巧更重態度。用主食、美食、果蔬和零食對書本進行分類,比喻非常貼切!讀書筆記。第二篇介紹閱讀的各種層次,主要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這幾種閱讀層次也是許多名人推崇的,只不過說法不同而已。第三章是關于速讀的介紹和相關的訓練方法。第四章介紹的是精讀法,包括如何寫讀書筆記、如何反復閱讀、如何復述和評論一本書。第五章主要是介紹主題閱讀,第六章介紹了讀和寫的關系,第七章介紹的是讀書的實踐意義,最后一章則介紹了與讀書有關的買書、借書、整理書架、結交書友還有閱讀的三條道路。還有就是后記中有一段作者描述的關于閱讀一本書的經過的文字,寫得很優美,一不小心就把它背下來了哈哈。看得出來作者文字功力很深厚,只是寫這樣一本工具書盡量當然得保持嚴肅負責的文風了。
全書雖然介紹的很詳細,但是看過之后感覺全書結構上有些邏輯不通,比如第二章介紹各層次的閱讀方法時末尾兩節突然開始介紹主食類的主題閱讀法和美食類書籍的分析閱讀法,然后第四、五章又分別介紹了這兩種閱讀方法,讓人讀的有點云里霧里。到第六章關于讀寫關系的描寫時又突然開始介紹不同作品的閱讀方法和如何學以致用,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這些問題出現在我閱讀過程中和讀完全書做思維導圖的時候。不過作者一直都在告誡讀者:盡信書不如無書,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閱讀的目的不是一味接受作者的觀點。
總之,該書是作者很用心編寫的一本書,力圖大而全的介紹跟閱讀相關的技巧和知識,如果能一邊讀一邊將書中介紹的閱讀方法立即付諸實踐,作者的目的就達到了,你想提高閱讀水平的愿望也一定會實現的!
關于讀此書前想解決的三個問題,此書基本給出了答案
1、看過的書常常合起書本就忘了內容
解決辦法:忘了的原因是沒有真正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最好的方法是好書多讀、多做筆記、多思考回顧、多實踐。
2、即便記得內容,想要復述卻很艱難,無法向身邊的人分享
解決辦法: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不亞于理解能力,在做到第一點的同時,多跟身邊的人分享交流。
3、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但是好像效果不怎么好。
解決辦法:沒效果的原因是,做完之后沒有回顧。好書多翻閱,多回顧,多實踐
4、讀書的時候不夠專注,無法維持較長時間的專注力。
解決辦法:不夠專注的原因是總是在喧鬧的環境中閱讀,手機經常干擾閱讀,也有生理上的原因。解決方法是對一些比較難懂的比如專業類的書籍,盡量選擇安靜的環境,保持正確的閱讀姿勢,關掉電子產品,用番茄時間管理方法保證高效的閱讀時長,不必違反生理學強迫自己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13
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籍作家奧野宣之,張晶晶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當當網做活動時購得。
1、抄寫文章或段落相比拍照更有利于記憶。所以如果不是特殊情況還是自己動手抄寫比較好,同時還鍛煉書法,談到效率的話,拍成的照片會有幾個朋友會認真看呢?
2、貪多嚼不爛,貪快也嚼不爛。目前市面上大多鼓吹十分鐘教會你速讀諸如此類,但是如果你沒有相應的知識積累、詞匯量和相應的理解能力
的話,這只會讓你交了智商稅。讓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有扎實的收獲,等到達這個目標之后再求追求速度也不遲。
3、讀書要動筆,要寫讀書筆記。把讀到的信息以準確的形式轉變成你思想中的一部分。不用過分強迫自己,按照習慣的節奏來讀書,一步一步地讓你“與書共讀”的關系更加親密,做到這一點,你只需要一本隨處可見的筆記本。
4、思考讓人如同置身于迷霧之中。此時此刻想到的新點子,下一秒可能就煙消云散了。如果不好好做記錄,恐怕就再也想不起曾經閃現的想法了。但只要把這些想法寫下來、保存在紙上,就等于把迷霧裝進塑料袋緊緊扎好。將這些新鮮的想法打包以后,再過多久都不會輕易遺忘。把靈感記錄在紙上,讓思考書面化,讓靈感脫離之前的抽象狀態,會更容易將其理解消化,也能促使你把靈感用作創意材料,想用的時候就能信手拈來。寫文章、制作企劃書或者整理提案的時候,可以翻開筆記找到曾經記下的書籍、文章和自己當時的視角、思考,讓這些內容助自己一臂之力。有些時候,這些內容甚至是醍醐灌頂的靈藥。這本筆記不只是為你提供便利,還能讓過去的讀書體驗更有意義,讓讀書生活更加快樂。
5、養成習慣。就像堅持睡前刷牙的習慣,哪天突然睡前沒有刷牙會覺得非常難受。
6、信息一元化。把所有的信息都記錄在一本筆記本上。標記好日期、靈活運用便簽和電子化,可以非常快捷的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
7、在平時要積累書單,充實書單內容。在需要時進行主體閱讀,并指名購買需要的書籍。這樣不會被書店各種暢銷書的標語給迷惑,買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書。
8、把讀書筆記作為目標去讀書,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這也是我開設這個公眾號的目的,同時也讓我自己得到更好的提升。這點可以設想一下自己教別人某項知識或者技能的時候,自己大腦里的思維狀態,同平時相比是非常高效的。
9、蔥鮪(wei第三聲)火鍋式讀書筆記。把書中覺得很重要的段落和句子摘抄下來并和自己主觀。的一些想法、評論放在一起的方式就是蔥鮪火鍋式的讀書筆記,就像這道菜中魚肉和大蔥的關系一樣
總體來說這本書屬于比較簡單易懂的書籍,書中值得思考的東西并不多,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使用。方法技巧就是這樣,一個不經意的小技巧就可以改變你學習的效率甚至心態。值得大家有時間去圖書館或者線上閱讀,不建議購買紙質書。但書的最后有19個讀書小技巧和26款好用的文具,因為大多都很簡單實用,不知道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14
大約是一年前,我突然有了讀書的沖動,但因為對自己的目標和興趣都不清晰,不知道該讀哪類的書,于是就去知乎上扒書單,看了若干書單后鎖定了這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當時特別痛快的就在kindle上買了電子版。
然而本人只能保持三分鐘熱度的特質導致讀書的熱情在買了書之后基本就沒剩多少了,加上這本書初讀的時候感覺十分枯燥,所以這本書的進度條在20%的位置停留了很久。
直到我陸陸續續讀了一些其他書卻始終覺得沒什么收獲,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閱讀方法,然后這本書重新進入了我的視野。
重讀這本書的感覺是很陌生的,剛開始的時候依然覺得枯燥,好在及時看到了書中對于讀這類書的建議——遇到一本難讀的書,要從頭到尾讀完一遍,不要停下來,不然很容易就放棄了。
根據第一次讀的經驗,這次我堅持了下來,然后給自己規定了每天的閱讀進度,強迫自己完成閱讀進度,并依照書中介紹的方式邊讀邊做標記,慢慢的讀完了整本書,確實受益匪淺。
以下是我按照書中的介紹的方式給本書整理的讀書筆記,以便自己能通過經常翻閱筆記強化記憶,每個規則的闡述未做整理,需要大家自己邊讀邊理解。
個人感悟
之所以聊這么多我與這本書的淵源,是因為對書里的一個觀點感觸特別深。
就是我們的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其實書對我們來說也只是一種工具,它可以為我們提供娛樂消遣,也可以提供資訊和知識,它能發揮什么作用主要是看我們想要用它來做什么。
當我第一次僅是在沖動的驅使下讀這本書時,我沒辦法從它這里獲得我想要的滿足感,因此很容易就放棄了;
而第二次我是帶著問題去讀的,我想要解決自己在閱讀方面存在的問題,這迫使我要認真的隨著作者的思路去分析對比然后執行,成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同時,當目標明確的時候,我們自然知道自己該讀哪種類型的書,如何選出其中值得認真讀的好書。
所以,明確自己讀書的目標,不要為了讀書而讀書,然后再按照這本書里介紹的閱讀規則更快更好的閱讀,相信大家都會有自己的收獲!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15
終于讀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了。這本書是美國艾德勒和范多倫一起所著。內容艱澀難懂,耗盡我的所有精力。現針對這本書所學寫下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閱讀分成四個層次:
一、基礎閱讀。
二、檢視閱讀。
首先對本書進行了檢視閱讀,看目錄,看重要片段,學習了粗淺閱讀。在這個層次中,我學習了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什么?
2、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
學了三種做筆記的方法:結構筆記、概念筆記、辯證筆記。這部分的閱讀我興趣盎然,讀得懂也讀得感興趣,自我感覺進步也較快,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
三、分析閱讀。
這是最難受的最煎熬的一部分閱讀了。讀得痛苦莫名。讀完這一章節后的一個總結,我倒是看懂了,現記錄下來:
1、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事什么。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并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2、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5)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么,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3、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看完這一個小結,我恍恍惚惚對分析閱讀有了一些了解。但就是不明白作者花了那么大的力氣說這么做的理由令人讀著很困難。另外其實自己心里很明白,這么多的書,優劣不等,我需要花那么大的力氣去讀一本書嗎?后來,作者又介紹了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讀不同種類的書有不同的方法,比如讀小說,強調的是快;讀詩,大聲讀出來;讀數學,像讀一種語言。心里因這些關照而放下一顆心,看來并不是所有的書都要用分析閱讀,接著往下讀的時候作者又告訴我,一本能提升你的書,就算你已經變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識,這樣的書還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盡頭。這樣的書應該少于一百本,對任何一個特定的讀者來說,數目還會更少。
四、主題閱讀。
它有五個步驟:1、找到相關的章節。2、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3、厘清問題。4、界定議題。5、分析討論。
這一本書真正提升了我,不僅讓我了解的讀書的若干方法,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采用書中所說的“真正的閱讀”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你就是要讀這本書。你什么都沒有,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為止。讀完整本書以后,覺得自己確實進步了,讀其他的教學類書籍和雜志,就跟看小說一般的輕松,而且確實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這樣的一種提升,是在閱讀時的一種腦力活動,也是更高的閱讀技巧。這種閱讀就是讓一本書向我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戰。
當然,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我無法理解的地方,文字的堆砌,明明熟悉的字,卻讓人無法理解,還有一個外國作家的寫作方式和我們中國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我再次的閱讀。這種頭腦的風暴在下一次空閑又有承受力的時候讓我再來一次吧!: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15篇)10-05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15篇09-21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800字09-14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通用6篇)07-15
如何“管理”閱讀心得03-11
如何閱讀基金年報03-07
如何提高閱讀能力04-05
閱讀讀書筆記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