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通用6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1
《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是美央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贈送給來鳳縣的青年教師們的。拿到這本書時,我對這本書并不是很感興趣,以為這是一本關于指導青年教師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優秀的”教師的書,結果當我靜下心來讀這本書時,我發現我想的完全錯了,作者吳非老師是一位對教育充滿理想且十分謙卑的優秀的教師。
何謂學有所“成”
吳非老師的書中并沒有寫過多的教育教學的方法,這并不是他想要說給青年教師們的話。他的字里行間透露著他對教育的擔憂,以及那種難以改變現狀的無力感。“他的教育觀過于理想化”,“他說起話來像個兒童”,他把這些同行們幾乎是有些嘲諷他的話寫進了文章里,但他改變不了別的同行的想法,他只能寄希望于青年教師們,希望青年教師們能有所改變。
我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走上講臺也近10年了,看著吳非老師的文章,我邊看邊想,審視自己是不是也已經變成了吳非老師文中的那些“同行”。其實吳非老師的“理想化”的教育是很簡單的,就是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學有所成,當然這里的“成”,并不是指同行們眼中的考試成績。我想起今天我看過的一個短視頻:一個大概十一二歲的孩子回答“你長大后的夢想是什么?”的問題,他的回答是“我也不要求做什么偉大的事情,我只能求到養家糊口就不錯了”,說完,孩子笑了,記者也笑了。為什么要笑呢?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對于“成功”“夢想”之類的詞過度的渲染,讓評價“成功”的標準太過唯一了,而這也是讓吳非老師的擔憂之一,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按照家長和學校的理想獲得世俗眼里所謂的“成功”,更多的孩子是要像視頻中的那個孩子所說的那樣,歸于平凡的,而這種平凡,也是需要教育者的引領的,而我們如今的教育者,似乎并沒有什么閑心來做這樣的事情,考試成績是我們唯一關心的事情。
別著急,等等孩子們
赫爾曼黑塞的著作《在輪下》,就描寫了一個被家人、老師寄予厚望的少年最終覆滅的故事。“在輪下”這個書名,是指在教育這輛大車的車輪下,書中的校長告誡學生:抓緊研習,以免丟落在車輪下。回想我們的教育,有多少孩子被丟落在教育的車輪下,被無情的碾壓。我看過一個談話節目,里面主持人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們的國家發展得太快了,應該要放慢腳步等一等她的人民了。”我們的教育是不是也太快了?是不是也應該放慢腳步等一等那些被丟落在車輪下的孩子們?就像吳非老師在書中問的:“你為什么要著急呢?”
堅守理想
吳非老師的這本書,叫做《致青年教師》,應該改名叫《致教師》,所有的教師們都應該要讀一讀,因為我們都還站在講臺上,我們都直接面對著孩子。一個學生在求學生涯中能遇到像吳非老師這樣的教師是幸運的,我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這樣的運氣。也許你會說像吳非老師這樣的名師在書中也不免表露出一些悲觀的想法,我們這些普通的教師如何改變現狀?是的,個人確實很難與體制對抗,但我們至少可以在內心中保留一些理想,在浮躁中保持一份寧靜,也許你的這一點理想、這一份寧靜會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
“看著那么多的同行,跪倒在饅頭前,我無權干預他們的選擇;我對那些用生命吟詠教育之詩的靈魂,永遠送上我崇高的敬意”。對于吳非老師,我也永遠送上我崇高的敬意。
《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2
《致青年教師》是我讀過的吳非老師的第三本書,第一本是《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么》,第二本是《不跪著教書》。
吳非老師的書,只看到書名或文章題目便能深深吸引我。他的文字酣暢中流露出濃厚的真情,淳樸中飽含著一顆真摯熱忱的心。有時是痛快、不留情面的斥責,有時是幽默、深刻的譏諷,更多時候是一位長者在用最樸實的話語表達自己最真實的內心,表達對青年教師的親切叮囑與殷切期望,表達對教育的責之切與愛之深。
吳非老師在序中說,教育工作,不過是依據常識并教會學生遵守常識,學會學習并養成好習慣。吳非老師在文章中也多次提到“常識”這個概念。閱讀整本書,也仿佛是學習、發現和審視教育常識的過程。
“教育是慢的事業,它的特征最像農業和林業。”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卻難免著急、焦慮、浮躁。我們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一朵花兒慢慢綻放、一粒谷子緩緩抽穗。我們巴不得一棵小樹苗明天就能長成參天大樹,成為棟梁之才。我們被比作“園丁”卻沒有園丁的耐心與安詳,我們喊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卻做著竭澤而漁、毀林開荒的傻事。工業的大批量、標準化生產模式,商業的浮躁與喧嘩在教育中卻四處可見,充斥耳目。教育何時能夠真正“慢”下來?
“教師和學生,從根本上來說,是人與人的關系。”
如果每一位老師都能夠從心底認同這一“常識”,或許,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便都能夠消逝了。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如果能夠看到教室里滿滿坐著的是一個個比我們年幼的人、需要我們幫助與指引的人,那么我們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則可能少一些聲嘶力竭,多一些循循善誘,少一些頤指氣使,多一些春風化雨。同時,我們也能夠認識到,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教會作為人的學生善良美好的品德和應對生活的常識,為學生補給終身發展的動力,而不僅僅將目光局限于彼此的成績與分數。
“教師心胸博大,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
有的老師為了0.5分的成績,能夠當著學生的面與人爭吵。有的老師為了“提高”自己任教學科的成績,“叮囑”學生“互相幫助”甚至親自給學生遞答案。的確有的老師為了他看重的東西,連自尊與人格也丟掉了,而且還是當著學生的面兒丟的。即使他做足了裝飾、遮掩的工作,但學生還是能夠一眼看穿他那些小心眼與小氣量。這樣的老師教育出的學生,難免沾染上相似的氣質,也變得斤斤計較,不夠大氣。教師需要給與學生的那一桶水里,不僅應該裝著知識點和應試技巧,還得有面朝大海的氣度和仰望星空的魄力。
“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終止。”
當我讀到這里時,深深感到自責與羞愧。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只是在“吃老本”,教小學生識字、寫字還用得上多少工夫?即使我們能夠用熱熱鬧鬧的課堂教學糊弄得了小學生和學生家長,也能用遙遙領先的教學成績蒙混得了同事和領導,但是我們沒法欺騙自己。有多長時間沒有讀過一本書了?多長時間沒有寫過一篇文章了?講過無數次的同一篇課文,有些許長進之處嗎?較之于幾年前的自己,除了年齡和皺紋的增長,還剩下什么?這些問題,只有自己能夠作答。當“終身學習”淪為一個熟悉的名詞而不是具體的行動,我們對著年幼單純的孩子講“好好學習”時,會不會感到臉紅?當我們真正成為了自己不學習卻要求學生學習的人時,“以身作則”被我們置于何地?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能夠拜讀《致青年教師》,實數有幸。吳非老師對詩意人生的追求,對師者尊嚴的維護,對學生的仁愛之心,對教育事業的一片赤誠,無不令人動容。讀完整本書后的心情并不輕松,也不愉悅,更沒有“完成任務”后的灑脫。相反,心中仿佛隱隱有一股力量在壓制著自己,沉甸甸的。這股力量敦促著我,讓我開始反思:那些關于教育的常識,我留心發現過嗎,深入思考過嗎,努力維護過嗎?
——或者簡言之,我是有常識的教師嗎?
《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3
說來慚愧,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在政治課上竟然找到了上課的樂趣。
今年帶初一的政治,我更多的是忐忑。我私以為政治是初中生三觀塑造的重要影響因素,所以備課時,小心謹慎,言語間字字斟酌。一進門,四五十個小腦袋搖搖晃晃,齊刷刷地逼向門口,這些小可愛們打亂了我的教學理念——一本正經的灌輸正確的'價值觀。
在一節政治課上,談及“家庭的含義與作用”時,我首先舉了個例子讓大家定義自己的家庭:我的家庭是一個××的家庭,我之所以這樣定義它,是因為……很多學生紛紛舉手,其中一位女生說她的家庭是一個冷清的家庭,因為她的爸爸媽媽都在上班,她晚上回家也見不到人,父母周末也要上班。我因勢導利:“大家記住了沒,以后周末就去××家蹭飯”大家紛紛響應,課堂氛圍十分熱鬧。我相信那一瞬間,女生的心中也不全是心酸無奈感。事實證明,學生在課堂上是真的可以說,也是真的能說出來的。而對于老師來說,他們的教學可以得到及時的反饋,是最讓他們開心的事情了。
吳非在《致青年教師》中談到:“多讓學生說說話吧。現在多說說,在說中想,在說中提高表達的水平。”我深以為然。教學的本質決定了這是一場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言語溝通無疑在這場談話中最為重要的手段。但是如何說?怎樣說更為合適?這些顯然需要多花費些心思。
初二語文教學任務中,有一篇寫景作文,讓我甚為苦惱,原因無他,班里這些十三四歲的孩子們,即使節假日也被家長安排的輔導課程占得滿滿的,哪來的時間和心思去看看身邊的景呢?她們印象中“落葉像蝴蝶一樣在空中翩翩起舞”不知是哪位前人留下的“牙慧”。所以周五的最后一節課,我與她們商量,趁秋意正濃,我們在校園里看看秋景,將所觀所感真實的記錄下來,完成一篇秋景散文,題目就叫《遇見秋天》。那天下午,很多老師都看見一群學生在中央大道旁的銀杏樹下嘰嘰喳喳,三三兩兩坐在樹下;幾個女生在人工湖邊給蘆葦“畫肖像”,幾個調皮的男生之間互相品嘗樹上剛摘下的橘子,后來看他們在作文中寫道:“原來橘子也不都是酸酸甜甜的,也有些偷懶的橘子是苦澀的。”我在旁邊批注:所以我們要不負好時光,努力做個“甜甜的橘子”。更有寫細心的同學問我同是一排的銀杏樹,有的滿是黃葉,有的卻多是綠葉,這是什么原因。
我忽然想起我的高中數學老師也曾在數學課上提出類似問題:正值春夏交替之際,為什么同一排的樹木有的先生的枝繁葉茂,有的卻枝頭綠葉寥寥?同學們都很好奇,老師便讓我們勤于觀察,思考作答。我記得那天中午放學,我騎著電動車路過橋時,倏忽間發現橋底河岸高低的幾排樹木果然是如老師所說,有的枝繁葉茂,有的枝頭綠葉稀稀疏疏,回家查閱資料才發現,靠近岸邊的樹葉因為沒有遮擋物,受陽光雨水比其他樹木充沛,長勢自是喜人。秋天萬物凋零程度不一也是此原理。那一刻我無比認同吳非在書中的這句話:“你的學生喜歡你的課,主要是因為你引導他進入有意思的境界,通過你的教學,他學到了方法,發現了智慧,而不是在看一場演出。”
總的來說,一本好書不在于通篇都是至理名言,而是其中只言片語與你的生活有所交集,如此,你才會有所得、有所悟,在此基礎上更好地指引自己的人生。
《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4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做個”、“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飽含心血的文字,仿佛和富有人生閱歷的長者進行了一場長談,他將30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和盤托出,像一位即將的交班的師傅,手把手地在教徒弟,領著我們去去思考和解決一個個即將面對的問題。
懷揣夢想和激情去教學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對職業生命負責,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就如吳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為思想者,學習者,實踐家。教育是一份美麗的事業,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樸實的工作態度和發自內心的話語,就像把一粒種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潛心耕耘,就會開出智慧之花。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教育要培養理想。高貴與卑微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步,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嚴。試著在心里裝下學生的心,有些事,盡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明確的態度,從小培養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識。作為青年教師,要自覺維護教師的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集體凝聚的力量。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教育無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無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我們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想、氣質和未來。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精進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關注細節“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是我們行為永遠的準則,無論做什么事情,我們都要考慮孩子們投在我們身上的目光,應該考慮我們該給孩子們展現些什么。我們應該關注我們言行中的細節:表現出我們的激情,因為激情不僅會被感染,而且是一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展現一種好的態度,表現出你的喜愛、關心和尊重,因為態度是會影響的。我們的事情別總讓學生做,因為孩子們是有思考的: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做嗎?我們會著裝整潔、得體、精神,言談、舉止文明,因為孩子們是會觀察和欣賞的。我們一定不會在教室和學生集會場所吸煙,接打手機、喧嘩,更不會隨地吐痰,亂丟雜物;一定會遵守交通規則;更會保持辦公室整潔。因為公共衛生、公共秩序的維護,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是會跟我們學的。我們是能夠尊重學生人格的。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和孩子們的尊重是相互的。隨手關燈、隨手關緊水籠頭是不難的,節約紙張、愛護教學工具是自愿的,我們節約的習慣是帶給孩子們最樸素和最美好的禮物。遵守時間,遵守諾言。我們對規定和允諾的實現,帶給孩子們的將是一生接人待物最厚重的體驗。
我們是“青年教師”,“青年”說明還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去思考,去理解,去實踐。我們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要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斷的精進傳授技巧和領悟高超的教育教學藝術。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身的責任,無論是對學生的教育,還是自己的專業發展。我每時每刻都要提醒自己意識到這一點:自己教育教學業務的錘煉,不只是為學生成長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別人交付任務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價值的展現。學校為青年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臺,教藝經驗豐富的幫帶師傅,團結友好的團隊。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定不會辜負學校領導的培養,不負每一位可愛的學生,我會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的成長。
吳非老師的文字簡單質樸卻飽含真理,讓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前進的道路,并且不斷地給我營養和力量。在教學路上我深知自己的經驗不足,我要學得還有很多,我會努力去做得更好!
《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5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獲甚少。可是,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現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閱讀。于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或者現在正發生在我身邊的。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
吳非老師主要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作為一名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新教師,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現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于爆發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松,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于他們人性的蘇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后偶爾會習慣性地問學生一句:聽懂了嗎?有問題嗎?學生都會說:沒問題。這時,我會很滿足地以為學生已經消化了知識,課堂教學進行得很順利。但是,讀了吳老師的書,我在想,學生是真的全部掌握了嗎,還是他們缺乏問題意識,提不出問題啊?有句話說:沒有問題才是的問題。記得以前有位老師,很喜歡學生問他問題,每天的作業就是讓學生對他的學科問一個問題。還有一位老師,要是學生問他一個問題,就獎賞一根棒棒糖。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到底要培養學生什么樣的能力呢?難道僅僅是學會解題和應付考試就足夠了嗎?顯然不是,鼓勵學生發現問題,這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沒有問題”才是大問題。
通讀吳老師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愛換來了愛。他不僅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吳老師很講究語言藝術,一般老師找學生談話,都會說:到我辦公室來一下或者跟我到辦公室去。但是吳老師則會對學生說:你愿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這前后兩種表達方式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生聽了前者的表達,心里可能會默默地緊張,是要到辦公室被批嗎?心里踹踹不安。而吳老師的問法,不僅體現了師生平等,他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學生的尊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也就學會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吳老師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很尊重學生,心里裝著學生的心。
合上書頁,默默回味著吳老師的點點滴滴,每一個平凡而真實的故事都折射出吳老師的人生觀和教育觀。融入心中的同時我也被吳老師的理想深深感動,他的經驗為我們青年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導,他的故事是我們青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讓我們一起用行動和理想教著、學著、思考著、努力著、幸福著,和吳老師一樣。
《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6
在這個假期,有幸拜讀了著名教育家吳非老師的著作《致青年教師》。本書主要寫了吳非老師半生在學校,所見所聞,事事與校園有關,所思所想,事事難離教育,所以,本書是作者對教育的深刻思考,同時,也是為青年同行指引道路,期望我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少走彎路,節省學費!在本書的第三輯中,《的確有很難教的學生》這一節內容引起了我的共鳴,在此淺談一些自己的拙見。
吳非老師認為,“教育本身是科學,既是科學,就不可能有‘絕對’;既是科學,也就存在血多需要探索的問題,也必然存在我們暫時無法解釋的現象,也就必然存在目前我們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既是科學,它也將允許失敗(雖然所有的失敗也是相對的)。”
曾幾何時,這句話風靡校園,“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師會上,教學講座上,更有的直接成了學校標語出現在校園圍墻上,作為老師,家長,學生看到,聽到這句話會有何感想。
作為老師,對于這就話的理解我想應該是,家長把孩子交給了我們,不管孩子基礎如何,性格怎樣,我們都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人,如若不然,就是老師的失職,老師的無能。而對于不同個體的每個孩子,因其家庭環境,父母文化水平,對于社會影響的自我控制力的差異,會出現極其個別學生違反學校紀律現象,更有甚者,出現違法行為,這些都是老師能夠控制的嗎?
作為家長的理解:我把孩子交給了學校,老師就應該負責孩子的教育,出現問題就是老師的失職,教育的失敗。理性的家長會體會到,一個孩子的教育成長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教育培養方能成才,而不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學校。
學生看到這句話,最多的是給自己開脫責任,我學不好,是老師沒有認真教,沒有對我盡職盡責,才導致我沒有學好。而自身的問題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就像吳非老師所說,“每個人成長的環境不盡相同,而且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很長,在你擔負教育任務的這一階段,學生很可能處在低潮;過了這道‘坎’,他也許意氣風發,突飛猛進,你憑什么判定他無可救藥呢?”
總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有其積極的一面,但萬事不能絕對,其負面效應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有客觀的分析、理解,多方的共同努力,學校教育才會盡其所能,最大程度的教育好每個學生,而對于個別的害群之馬,也需要家庭,社會的共同改造。
除了以上的內容,我還從吳非老師的書中學會了許多其他的道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真的很好。幾乎每一篇都有感受可談,讓我們始終記住我們是教師,是孩子成長的導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孩子的成長是教師的職責。讀吳非老師的書,很容易被里面一種積極向上的東西打動著,在這個浮躁的年代,追名逐利的社會,我們很容易迷失自己,確實需要常常讀上這樣一些書來蕩滌自己的心靈,撥開身邊的迷霧,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堅持自己該堅持的,改進自己該改進的,然后讓自己的心安下來!
【關于《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通用6篇)】相關文章:
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13篇01-11
《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13篇08-12
《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精選6篇)07-15
《致青年教師》讀書筆記(精選7篇)07-15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12-09
致青年教師讀書心得體會11篇01-28
致加西亞的信讀書筆記10-08
關于《活著》讀書筆記(通用5篇)06-01
青年教師工作計劃通用15篇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