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3000字大全(精選6篇)
讀書筆記是指讀書時為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記錄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來而做的筆記。下面我們來看看讀書筆記3000字大全,歡迎閱讀借鑒。
讀書筆記 篇1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欽佩的作家之一。扶輪問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長。他殘缺的身體支撐著所有飽滿的思想,再將自身的苦難寫成光輝的追索。
而在他的眾多文集中,我最愛《病隙碎筆》一本。
這本書創作之時,史鐵生雙腎功能已經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強忍著痛楚與疲憊動筆。他一邊與病魔斗爭,一邊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記錄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語。
曾經在他的字里行間里,我讀懂過人生,解析過信仰,構建了一個只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這一切的人卻已走遠,魂歸地壇。我只能捧著這本書,想象著他的筆尖,歷經了怎樣的世事變遷,才能書寫出這樣充滿哲理又樂觀詼諧的句子。
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滿了對人生的詰問、探索與解答,解答著那些超越生命的難題。它來自一個苦難的人生,卻凝聚著精神的明朗。
在書里,史鐵生老師曾經笑說,生病是他的職業,業余寫一點東西。他這一生,總是此病未去彼病又來,“鐵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種意思,讓他一直活著。然而,讀他的東西,從來感覺不到一絲病痛的陰影,反而總是讓讀者沐浴在開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過生病與游歷的比較,通過生病的經驗,他說: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加一個“更”字,發人深省,教人樂觀。生之為人,我們必須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單單從中拿掉苦難。但是,我們又何嘗不是幸運的。當你在為無法升遷或戀愛不順而煩惱時,世界上的某個角落卻有人正在為生存掙扎。史鐵生老師人生的一半都用來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認為不能直立行走是丟掉了人的特點,在大部分人看來,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夠強大的內心,不屈于命運的勇氣,樂觀的精神,讓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堅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堅定就已經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書中我最喜歡的這一段話:
痛苦和幸福都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誰能夠保持不屈的勇氣,誰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一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一樣。在這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
看,這本書中你可以隨處找到像這樣的句子。史鐵生老師是幸福的,并不是因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著他,殘缺使他疲憊,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殘缺的身體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與心靈,豐滿筆下的哲理與思考。他從未向神靈行賄,祈求身體的康復,他選擇完善信仰,正如他寫到的一樣,身體的殘疾不可怕,心靈的殘疾才可怕。
當寫到死亡的時候,史鐵生老師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你要是悲哀于這世界上終有一天沒有了你,你要是恐懼于無限的寂滅,你不妨想一想,這世界上曾經也沒有你,你曾經就在那無限的寂滅中。誠然,我曾經無數次幻想過死亡,也為此恐懼苦惱,曾經因為自己終究的幻滅而感到悲傷與無奈,但讀到這一段,我竟豁然開朗。是啊,我曾經就在那無限的寂滅中,生命本就是一個輪回,我不過是回到了我來時的位置罷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卻有幸來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擁有燦爛的人生,也有幸經歷沉重的世事,不論是福祉還是苦難,我既然從無形化為有形,這已經是一種幸運。如今離去,是帶著滿載的收獲,是另一種形式的落葉歸根,這又似是應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詩,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
而關于輪回與繼承,史鐵生老師又寫道:生命的意義卻似輪回,每個人都得從頭尋找,唯在這尋找中才可能與前賢匯合。唯當走過林莽,走過激流,走過深淵,走過思悟一向的艱途,步上山巔之時,你才能說繼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時、何地,我才能走過林莽,走過激流,走過深淵,經由山水,經由時間,經由光陰,在尋找中與前賢匯合,讓寂寞而欲動的文思,能與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鐵生老師沒有給我答案,也永遠不會給我答案,因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難題,人生因這種探求的過程而無比美麗。
史鐵生老師又將生死的意義與愛結合起來,寫道:如果意義只是對一己之肉身的關懷,它當然就會隨著肉身之死而煙消云散。但如果,意義一旦牽系著無限之在和絕對價值,它就不會隨著肉身的死亡而熄滅。事實上,自古至今已經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間的`愛愿卻不曾有絲毫的減損,終極關懷亦不曾有片刻的放棄!當然困苦也是這樣,自古綿綿無絕期。可正因如此,愛愿才看見一條永恒的道路,終極關懷才不至于終極地結束,這樣的意義世代相傳,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毀壞而停止。
也許你會說:但那已經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義怎樣永恒又與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個不是“我”呢?哪一個不是以“我”而在?哪一個不是以“我”而問?哪一個不是以“我”而思,從而建立起意義呢?肉身終是要毀壞的,而這樣的靈魂一直都在人間飄蕩,“秦時明月漢時關”,這樣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減。
生命的延續與輪回,人類的有限與無限,或許很難有準確的定義。但是史鐵生老師堅守著自己的內心,向未知與有知不斷追索,不斷賦予愛的意義,將世間光明與美好的一切奉獻給讀者。肉身必然會有毀壞與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與愛是無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遠相傳的。這亦是他的人生收獲,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經歷與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諦,是光陰深處的羈絆,必將成為我一生的珍藏。
這一本書里,史鐵生老師不僅是以獨特的視角注視著生命,更是用樸實無華的文字,書寫著鮮活無比的道理。雖然他已經離開人世,但卻將永遠在精神的高度遙望我們。他的樂觀豁達,他難以想象的意志力,與他親手寫下的這一些人生的體檢記錄,將是我們精神上的營養補給與堅實依靠。
對于史鐵生老師來說,寫作不單單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更是一種精神的寄托。他的寫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歷經世事洗練之后的一方凈土,一片樂園。
在他的筆下,文字總是樂觀幽默的語調,他也時常調侃自己的病痛。這是一種勇敢的調侃,是一種堅強與釋然的表現,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軟弱與缺陷。竊以為,人總是破碎的,因為破碎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過。然而有的人,總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個人哭訴自己的不幸,以為換取別人的同情便是對自己命運的救贖,試圖用賺來的眼淚點燃自己灰敗的人生;也有一些人,總以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變身完美,就能夠捍衛他們的尊嚴。前者將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憐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強勢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鐵生老師,顯然具備足夠的勇氣與自信。不需要哭訴,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強者。
畢竟,傷心并不是幾滴眼淚就可以流出來的,尊嚴也不是幾個口號就可以吶喊出來,最動人的漢語,就是把傷口變成智慧,然后從中汲取人生的夢想與真諦。
而史鐵生老師,正是這么做的,而《病隙碎筆》,正是這么做的。這些看似破碎實則連貫的文思,就是傷口經過治愈,成為了帶著油墨香味的智慧。
強者自救,圣者渡人。歷經苦難的豁達,超越苦難的人格力量,盡在書中,這一本《病隙碎筆》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幾乎所有不幸的避難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奧吉亞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堅守其中,更愿意擔任清掃的苦役。因為歷經人生谷底,猶如死了一回,但也會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場。
這是一份苦難,更是人類的福祉。
讀《病隙碎筆》,是感悟歷經滄桑后的明徹和超脫,是找尋苦難中的光明與希望,是發現那份悲壯中的靈性,是一種人性最純最美的光點。
它將永遠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著在凡塵中疲于趕路的心靈。
也許,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讀書筆記 篇2
偶然間在一本書上看到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這樣一句話:上海是張愛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張愛玲與上海的關系不難理解,十里洋場,一城故事;然而提到北京,我更多的想到的卻是老舍。《駱駝祥子》《茶館》《龍須溝》……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都反映了老北京的風貌與那個年代普通北京老百姓的生活。于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后,我翻開書架上塵封已久《城南舊事》,去探尋林海音心中的那個老北京,走進那一片斜陽古道,城南落花。
走進《城南舊事》,便深深地感受到這一個“舊”字的含義。古城的殘片,大樹的幾根垂落枝條,瓦隆中存留的枯葉,臨街老店被涂蓋的字號,半扇院門的的插閂,還有屋頂上的花盆以及飄落在皇城墻上的冬雪……簡簡單單的意象,一個一個的片段,像是一扇古舊的銅門,輕叩,推開,便走進了歷史,走進了另一種生活。
《城南舊事》由《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個小故事組成,在這些故事中,作者以孩童純真的視角記錄著她自己的童年,記錄著兒時自己眼中的“瘋女”秀貞、小伙伴妞兒、小偷、蘭姨娘、宋媽、爸爸、媽媽以及她與他們之間的故事。
《惠安館傳奇》是其中最長的一個故事,篇幅幾乎占到全書的一半。英子隨宋媽打水時在井邊遇到了梳一根細細辮子的妞兒,與她成為了親密無間的小伙伴,兩個人常常一起看小雞,踢銅錢。她偶爾給英子講逼著自己學唱戲的父親,并許下要離開家去找親生父母的愿望。英子對她十分同情。惠安館門前總站著的蓬劉海紅裙子的姑娘也令英子很好奇,她就是人們口中的“瘋女”秀貞。一個午后英子悄悄溜到惠安館,秀貞的可愛與親切讓英子忍不住想要與她親近,和她一起玩兒。漸漸地英子知道了秀貞的故事,她與大學生思康相戀又不得不分開,他們的孩子被她的父母抱走扔掉……英子覺得她可憐,要幫答應她找到女兒小桂子,并把自己鐘愛的鉆石表送給小桂子。故事繼續展開,英子知道了妞兒就是秀貞日思夜想的小桂子,于是一個下雨的傍晚,英子帶著妞兒去找秀貞,并把一個金鐲子送給她們,幫助她們去找遠在南方的思康。
《我們看海去》是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英子用她平實而安靜的文字,為我們講述了她與一個小偷之間的真摯情誼。英子送走妞兒和秀貞后大病一場,病好后父母帶著英子搬到了一個新的胡同。新家附近有一座空房子,空房子對面有一片空地,長滿了一人高的荒草。英子草地里幫同學找球時與一個小偷偶遇,他有著厚厚的嘴唇。英子起初有些害怕,但想起會看相的李伯伯曾經告訴她“嘴唇厚墩墩的人為人忠厚老實”時,便覺得他很善良。那個人常夸英子聰明、伶俐、厚道,并鼓勵她好好讀書,一來二去,他們成為了朋友。那個人喜歡給英子講自己的故事,講自己的不肖,講自己成績優異的弟弟,語氣里有著些許的無奈。他的弟弟與英子在同一個學校讀書,每次提到弟弟時,他都十分自豪,他要盡哥哥的責任,要供弟弟飄洋過海去念書。
英子有個愿望是去看海,那個人也有這個愿望,于是他們立下了“我們看海去”的約定。那個人常常對英子說“我也是好人” 、“記住,我可不是壞人啊”,后來還將自己珍藏的一串佛珠送給了英子。年幼的英子不懂什么是賊,也不懂那個人為什么這樣說。直到他因偷盜被抓,英子依然相信他不是壞人,不愿按媽媽說的那樣把他當做壞人。“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藍色的大海上,揚著白色的帆。金紅的太陽,從海上升起來,照到海面照到船頭。我們看海去!我們看海去!”《我們去看海》這首小詩常常被英子和小偷吟誦,貫穿于故事始末,簡單的文字,卻為我們勾勒出一副純美的畫面。藍色的大海上,白色的帆,金紅的太陽,照著海面,照著他們的約定,照著英子的童年。
也許,童年,是記憶的開始,也是一個夢的符號,它代表經歷滄桑后的人對純真年代的懷念。童年,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干凈的文字,純真的感情,讀《城南舊事》,內心總有滿滿的溫暖。然而這種溫暖背后,又有著一分淡淡的無奈與憂傷。會館門前的“瘋女”秀貞、遍體鞭痕的小伙伴妞兒、出沒在荒草叢中的小偷、斜著嘴笑的蘭姨娘、不理“我們”的德先叔、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沉疴染身而終眠地下的慈父……他們都曾和英子玩過、談笑過、一同生活過,他們的音容笑貌猶在,卻又都一一悄然離去……
喜歡《城南舊事》,實在不是沒有道理的。最初吸引我的,便是它那童稚、細膩、溫馨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復雜的修辭,簡簡單單的語言,卻將人深深地吸引。《惠安館傳奇》中有這樣的話:“太陽從大玻璃窗透進來,照到大白紙糊的墻上,照到三屜桌上,照到我的小床上來了。我醒了,還躺在床上,看那道太陽光里飛舞著的許多小小的,小小的塵埃。宋媽過來撣窗臺,撣桌子,隨著雞毛撣子的舞動,那道陽光里的塵埃加多了,飛舞得更熱鬧了。……窗外很明亮,干禿的樹枝上落著幾只不怕冷的小鳥,我在想,什么時候那樹上才能長滿葉子呢?這是我們在北京過的第一個冬天。”孩童般的語言,不華麗,卻會為我們營造出很強的畫面感,質樸純真。讀著這樣的文字,就仿佛看到了英子的小床,看到了曬到小床上的陽光,看到了陽光中飛舞的小小的灰塵,看到了坐在窗前發呆的英子。這文字就如同冬日的陽光,平凡卻溫暖,讓人留戀。讀《城南舊事》,就如同與一位多年未見得老友對談,那樣自然,那樣舒服。
除了那童稚、細膩、溫馨的文字,更令我動容的是英子那一顆善良,純潔的心。《惠安館傳奇》的文末講述英子在搬家途中的所見所聞時有這樣一段文字:“我重新坐正,只好看趕馬車的人狠心地抽打他的馬。皮鞭子下去,那馬身上會起一條條的青色的傷痕嗎?像我在西廂房里,撩起一個人的袖子,看見她胳膊上的那樣的傷痕嗎?早晨的太陽,照到西廂房里,照到她那不太干凈的臉上,那又濕又長的睫毛一閃動,眼淚就流過淚坑淌到嘴邊了!我不要看那趕車人的皮鞭子!我閉上眼,用手蒙住了臉,只聽那得得的馬蹄聲。”車夫趕馬,在常人眼中普普通通的一個細節,卻讓英子如此難過,仿佛皮鞭子不是打在馬的身上,而是打在英子身上,她不由得閉上眼睛,蒙住臉,不忍相視。其實又何止是對馬兒呢?無論是“瘋女”秀貞,她的伙伴妞兒,小偷,還是與她朝夕相伴的乳母宋媽,她們都是不完美的,然而英子總可以帶著一顆充滿愛的與他們相處,并與他們成為朋友。
從《城南舊事》中,亦可以看到老北京的風貌。“這是條死胡同,做買賣的從湯匙的把兒進來,繞著湯匙底兒走一圈,就還得從原路出去。這時剃頭挑子過來了,那兩片鐵夾子“喚頭”彈得嗡嗡地響,也沒人出來剃頭。打糖鑼的也來了,他的挑子上有酸棗面兒,有印花人兒,有山楂片,還有珠串子,是我最喜歡的”英子是這樣描述新家的胡同的。“胡同”,“剃頭挑子”“糖鑼”“印花人兒”……從這些獨具京味兒的物件中,可以看到一個漸漸遠去的老北京和老北京人的生活,也明白余光中先生為什么說“北京是林海音的” 了。
如果說散文是一杯茶,小說是一杯咖啡,那么《城南舊事》就是一杯溫潤的牛奶,在那些陽光燦爛的午后細細品讀,心頭會漾起一絲絲的溫暖。她是那樣的精致,并不刻意表達什么,只一幅場景一幅場景地從容描繪一個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說它自己。那樣地不疾不徐,溫厚淳和,那樣地純凈淡泊,彌久恒馨,那樣地滿是人間煙火味,卻無半點追名逐利心。
一滴水可以折射一個紛繁的世界,一扇窗可以通向一顆溫暖的心。而《城南舊事》就是一扇門,走進它,便可以走進一片落花與斜陽,走進英子的童年,并在她的童年中回憶我們自己的童年。
讀書筆記 篇3
“孤獨源于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這是周老先生在《愛與孤獨》中寫到的。在這個充滿愛的世界里,我們是愛者,同時也是被愛者,我們獨自感受著親情的溫暖、友情的真摯、愛情的浪漫,也許對于我們這些閱歷不太豐富的大學生來說愛像一縷照射在冬日的陽光,使貧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愛像一泓出現在沙漠里的泉水,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像一首飄蕩在夜空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獲得心靈的慰藉我們無法把孤獨想象成愛的一部分。
讀了《愛與孤獨》后,我感觸頗深。孤獨是人的宿命,一切人間的愛都不能解除形而上的孤獨。周老先生從生命、愛情、婚姻、女性等方面談起,對我們情感世界加以剖析,讓我們重新領悟了過往的人生,同時,對我們今后的未來是一個很好的借鑒。使我在情感的世界中又成長和成熟了不少。
我們人是復雜的感情動物,每一天都有各種情感圍繞在身旁。世上有多少人每時每刻為自己喊著“我要幸福”的口號,可是,卻很少有人成功。幸福就像一個摔碎的玻璃球,我們這些尋求幸福的人就是在不斷的拾起地上的碎片,不過無論我們如何努力,都無法拾起所有的碎片來組成那個原有的玻璃球。人們總是喜歡把幸福和婚姻、愛情聯系在一起,因為他們相信:幸福的愛情是一種能不斷地激起幻想,又不斷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事實。我認為一個人只要曾經擁有和活在當下,就是幸福的,我們不必為了結果而忽略過程。要學會珍惜和回憶,因為浩渺的宇宙間,任何一個生靈的降生都是偶然的,離去卻是必然的。
人類永遠活在未完成中,無論是在事業上還是在生活方面,我們總是期待下一次成績的提高,事業的更上一層樓,我們不會滿足于現實,總是認為這一切并不完美;在現實生活中,最浪漫的愛情似乎都沒有圓滿的結局,一切真正的愛情都是未完成的。就像人生一樣,當遇到分岔路時,總是想象著先走一條,把另一條留給下次,可是再也不會有下次了,因為走上的這一條路又會分股,如此下去,沒有可能回頭來走那條未定的路了。這就是人生,我相信,只要此時此刻我們做出了自己認定的選擇,就不會有太多的后悔和遺憾留下。
“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要依戀于另一個生命,相依為命,結伴而行。生命純屬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不屬于另一個生命,像一陣風,無牽無掛。每一個問題至少有兩個相反的答案。”前者可能就是人們追求愛情和婚姻的理由,茫茫人海中,兩個有情人相遇即是一種緣分,當一個生命被另一個生命所領悟、所理解,此時的兩個人不再孤獨,他們從所謂的孤兒中解放出來,去完成更大的使命。他們用一切愛的手段去保護這來之不易的相遇與結合,但由于兩人之間的關系太緊密,失去了原有“距離產生美”的欣賞,因為溝通的限度,他們之間產生了隔膜。因此,他們的婚姻讓雙方感到窒息,最終導致關系的破裂。這可能就是后者所謂的一個生命不會屬于任何另一個人的,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孤獨從此在愛中愈演愈烈。孤獨源于愛,無愛的人不會孤獨。也許孤獨是愛的最意味深長的贈品,受此贈禮的人從此學會了愛自己。
人們常說:知識是財富。當我們學富五車,功成名就那天,我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是富有的。但是,蕓蕓眾生有幾個是出類拔萃的英雄?難道其他人都貧困潦倒嗎?我想不是的,年輕就是財富,靈魂深處的愛也會使人富有。愛是奉獻,但愛的.奉獻不是單純的付出,同時也必是有收獲的。當一個孤獨的人尋找另一個孤獨的人時,便有了愛的欲望。雖然愛情不能消除孤獨,但卻使愛成了永無止境的尋求;當一個受挫者受到另一人的安撫時,便有了友誼的純真;當年少的你得到無微不至的母愛和寬宏偉大的父愛時,便有了親情的溫暖。愛豐富了人生,愛的體驗豐富了心靈。愛是我們生活的源泉和動力,無論愛的經歷是否順利,對于我們的靈魂和內心都是寶貴的收入和財富。
世界上有愛者,也有被愛者,愛還是被愛是人們在戀愛中常遇到的問題。往往,被愛者僅僅是愛者心底蘊積了好久的那種愛情的觸發劑。他在靈魂深處感到他的愛戀是一種很孤獨的情感,他逐漸體會到一種新的、陌生的孤寂,正是這種發現使他痛苦。他必須盡可能深地把他的愛情禁錮在心中;他必須為自己創造一個嶄新的內心世界。而愛者,他是愛情的主動方,借用愛情自帶的一種盲目力量,使他不顧一切地追求心目中的偶像。愛是一個從癡迷到依戀的過程,看似是指向被愛者的感情,而實質上,占優勢的確是愛者,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真正體會到了愛的幸福和快樂。至于心在別處的被愛者,卻獨自感受著孤獨。愛者一直用欣賞的眼光在贊美自己的戀人,享受著無與倫比的美麗。愛情不是人生中的一個凝固點,而是一條流動的河,河的兩岸是愛者和被愛著,層層的浪花是他們共同創造的美麗的愛情風景。
有時候,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和別人在一起時,卻向往孤獨,自己獨處時,卻向往朋友。在他們看來喧囂和孤獨都是難以忍受的。在喧囂中,盡可能的抑制自己,使自己的情感充沛;在孤獨中,無法左右自己的心緒,找不到情感的寄托。這也許就是周老先生所說的兩種孤獨吧。其一: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沒有根據的偶然性,這是絕對的、形而上的、哲學性質的孤獨。其二:靈魂尋找另一顆靈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間的一個沒有伴侶的漂泊者,這是相對的、形而下的、社會性質的孤獨。盡管生活在形形色色的愛中,在心底依然會有一種莫名的孤獨孤獨是藏在時間縫隙里的催化劑、是一道瀑流在懸崖上洶涌著的情感、是野渡無人的小舟,在澗邊幽草和深樹黃鸝間悠然自橫。一切的一切都在我們生命中成為永恒。
所有的人都會因為窮困,彷徨、失落、無助而陷入深深的孤獨感中不可自拔。惟有內心的愛才能拯救孤獨者心中的孤獨,但同時,愛也只是孤獨衍生出來的心靈的必需品和安慰品,是用來抵抗內心日益強大的虛無和麻木的工具。可是人類靈魂的虛無、卑微和墮落終究是無法治愈的,真愛也只成為一種美好的愿望、一種心靈的慰藉。
如果我們欣賞它卻得不到它,愛情的質量和價值就會不可避免的產生錯位,而現實生活中影響它們的因素就更多了,而我們卻實在無法預測真正的孤獨對人類的愛來說,到底是福還是禍?當愛情已被埋葬在婚姻的殿堂,我們又會作何感想呢?人們常說:上帝給了他一顆與眾不同的靈魂,卻又賦予他與普通人一樣的對于人間的溫暖的需要,這是真正的悲劇之所在。愛情似花朵,結婚便是它的果實,我們都知道果實與花朵不能兩全,一旦結果,花朵就消失了。相愛是一門藝術,像魔盒一樣的婚姻,需要盒中的男人與女人為了彼此去掉身上的刺,在有意和無意中不斷地改變和修整自己以達到魔盒的滿意。
家是婚姻這個魔盒中的男人和女人共同搭建的愛的港灣。家是容納,家是關愛,家是歸宿。無論家的好與壞,提起她,總是那么令人感到神圣和向往。開心的時候,總是想在第一時間與家人分享;孤獨時,最先在心底的那個聲音也是來自我們的那個溫暖的家。總之,也許夢一般的婚姻在愛情耗盡的那一刻,最讓人留戀的也這是這個見證了無數歡樂和淚水、感受過了無比的激情和孤獨,體會了人間的親情與愛情的家。
當讀《愛與孤獨》這本書時,我的心靈跟隨著周老先生的作品一同出發,去體會和審視世間的愛情,親情和友情。我明白了愛的深度與限度,每個人的心靈中都有遮掩的暗流,無論我們怎樣逃避,他們都依然存在,無論我們怎樣面對,它都不會浮到生命的表面。因此我們應當在忙碌的生活中給自己一些空間和時間去自省,去發現和感受生活,去尋找生活的真正的意義,找到屬于自己的一個小空間,靜靜的,當你覺得孤獨的時候,覺得被世界遺忘的時候,它可以給你力量,讓你變得更堅強。愛的反義詞并不是孤獨,心靈深處的愛和孤獨是同一感情,有時候孤獨的深度決定了愛的容量。
讀書筆記 篇4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藍圖》。
作者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醫學博士、哲學博士,耶魯大學社會與自然科學斯特林教席,同時在社會學系、醫學系、生態學系、進化生物學系、生物工程系等任教。耶魯大學人性實驗室掌門人。人性實驗室旨在理解友誼的進化、遺傳和生理基礎,繪制世界各地的社會網絡圖,探索社會交往對人類的影響。社會網絡研究學者,因研究社會網絡如何形成與運轉而享譽世界。2009年被《時代周刊》評選為“全球100位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克里斯塔基斯在《藍圖》中提出了一個令人矚目的觀點:基因不僅影響著我們身體的結構與功能,影響著我們心智的結構與功能,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更影響著我們我們社會的結構與功能。我們每個人都天生攜帶著進化的藍圖,可以用來建設一個美好的社會。進化使我們天生良善。
01、人類社會就是藍圖
為什么說,人類社會,是一張早已被寫定的藍圖?要想解答這個問題,你得先明白一個概念,叫趨同進化。
1、趨同進化
雖然進化本身沒有事先設計,但是,所有的生物,在進化過程中,是會出現一種大致相同的趨勢的。換句話說,進化的可能性并不是無窮的,好用的設計,就那么幾種。
比如,從分子層面上看,有可能組成生命的物質,只有碳和硅。相比之下,碳的性能更好一些。因此,在地球上,組成所有生命的基礎元素,都是碳。而在碳分子的眾多排列方式中,只有雙螺旋結構最穩定。所有生物的DNA都是這個結構。
再比如,眼睛。人和章魚這兩個物種,在進化的過程中,早在7億多年前就分道揚鑣了。而且人類和章魚的共同祖先,是沒有眼睛的。但是最終,我們卻都進化出了眼睛,而且幾乎一模一樣。
比如,所有動物的眼睛上,都有同一種蛋白質,叫視紫紅質。它的作用是把眼睛接受到的光,變成電信號傳輸給視覺神經。而在所有能夠處理光信號的蛋白質中,視紫紅質的性能是最好的。人類選中了它,其它動物也選中了它。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眼睛,在不同的物種,不同的進化階段里,至少被獨立進化出來了50次。
不光是我們身體進化如此,我們創造工具的過程,也遵循著趨同進化的邏輯。
比如,雖然世界上的幾個大陸之間彼此隔絕,但是,它們技術演進的步伐,出奇的一致。比如,農耕技術不是先在一個地方出現,然后傳播到世界各地。而是幾個文明,幾乎都在差不多的時期,同時發展出了農耕技術。
再比如,過去我們都認為是貝爾發明了電話。但其實,同時期,一個叫格雷的發明家,也發明了電話。兩人甚至是在同一天申請的專利。只不過,貝爾搶先了兩個小時。再比如,達爾文和華萊士,幾乎同時發明了進化論。還有人專門調查過1700多位科學家,結果發現,有62%的人表示,自己的發明被別人搶了先。
所以,不管是人類的身體進化,還是技術的發明,它們的本質,都是為了解決各自遇到的問題。同樣,我們再來看看我們的社會。人類社會的本質,也是一個解決方案。它解決的是人類大規模群居的問題。從趨同進化的角度看,我們大概率上,都會各自找到那個最佳的解決方案。這就是為什么說,好社會,基本是一模一樣的。那么,到底什么樣呢?
2、好社會八大特征
(1)擁有和識別個人身份的能力。
(2)愛伴侶和子孫后代。
(3)友誼。
(4)社會網絡。
(5)合作。
(6)對自己所屬群體的偏好(內群體偏好)。
(7)溫和的等級制(相對平等主義)。
(8)社會學習和教育。
作者發現,所有的好社會,都滿足這八個特征。這八個特征,是一個好社會的充分且必要條件,缺一不可。否則,這個社會就沒法持續下去。
比如,作者考察了大量的海難。發現有很多幸存者,漂流到荒島上,嘗試過建立起一個新的社會。為了考察的嚴謹性,作者還特地做了篩選。要求每場海難中,必須至少有19名幸存者,不能少于這個數。而且他們建立的營地,至少維持兩個月。按照這個標準,他從1500年到1900年的400年里,選出了20個案例。結果發現,這20場海難的幸存者建立的社群中,但凡維持的更久的,都是在更大程度上,滿足這八個條件的。
作者又進一步考察了,人為建立的小社會。在過去幾百年里,有很多人嘗試過建立理想中的小型社會。其中最有名的嘗試,就是烏托邦實驗。而烏托邦中最有名的案例,叫做震顫派。震顫派的全稱,叫基督復臨信徒聯合會。在美國早期的眾多烏托邦實驗中,震顫派是組織性最強、經濟上最成功、社群壽命也最長的。而且更重要的是,震顫派建立的烏托邦,符合很多人心中,那個理想的社會形象。
首先,大家平等友愛。比如,在社群的一個帽子制作間里,有人一年生產了93頂軟帽,有人一年生產了700多頂。但是,大家的報酬卻并沒有那么大的差距。按理說,應該有人不滿。但是,在震顫派的.社群里,幾乎沒人抱怨過。大家都像家人一樣彼此友愛。有學者專門研究過19世紀某個時期,震顫派公社的經濟表現。結果發現,這些公社的績效,至少跟外面同類型的企業持平,甚至更勝一籌。而且震顫派社群的規模還不小。早在1794年,他們就在美國的5個州,建立起了10個社群。到1840年,震顫派的規模已經達到將近4000人。
但是后來根據作者的觀察,這個社群,缺少了愛伴侶,和自己的子孫后代。震顫派,奉行嚴格的獨身主義。不結婚,也就沒有子孫后代。所以,這個社群,沒有持續下去。
那么它能代表我們的真實社會嗎?畢竟,人類社會要復雜得多。于是,作者又進一步考察了很多歷史上出現過的真實社會。他還跟同事們一起設計了很多參與人數更多,動用更先進技術的社會實驗。最后的結果都一樣。
02、人類天性如何塑造社會特征
有人做過實驗,招募一群5歲的孩子,給他們看其他孩子的照片。照片中的孩子,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結果發現,孩子們特別喜歡跟自己衣服顏色一樣的人。他們就是莫名的覺得,這些衣服顏色一樣的孩子要更善良。這個實驗的結論是,人類天生就有群體傾向,就有對共同體的需求。而這正是組成一個社會,不可缺少的條件。不管是群體傾向,還是對好人的偏愛,這些都是組成一個好社會的必要條件。
1、一夫一妻制
人類社會為什么是一夫一妻制?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伴侶之間有一種本能的依戀感。這就導致伴侶關系會相對穩定。這個依戀感,也決定了,人類大體上,是一夫一妻制。像從30萬年前,一直到1萬年前,人類一直是一夫一妻制。后來,農業革命出現,城市崛起。一部分人有了更多的財富,大家的社會地位拉開了差距。這時,才開始盛行一夫多妻制。但是,在這個時間段里,有兩種社會,仍然是一夫一妻制的。
第一種,是規模特別小,環境壓力特別大的社會。規模小,壓力又大。這就導致,誰比誰也好不到哪去。大家都差不多。誰也別想占據更多的異性,只能一夫一妻。第二種情況,規模特別大,資源很充沛,而且很成功的社會。
比如,古希臘、古羅馬。這些社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一夫一妻制。而且他們還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來確保一夫一妻制的施行。比如,禁止已婚男子納妾,妾生的孩子沒資格繼承遺產,等等。
為什么一夫一妻制,會成為一個大趨勢呢?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一夫一妻制,能夠為群體提供競爭優勢。一夫一妻制,不會發生沖突。因為一旦一夫多妻,就肯定會有很多人沒有配偶。就算他們不去搶奪別人的配偶,也一定會發展出別的求偶策略。比如,承諾只為一個異性提供保護。作者認為,這肯定是件好事。因為一夫一妻制,促進了男女平等,增進了社會協作。它對一個群體,有扎扎實實的好處。
2、人類友誼
什么叫友誼?友誼是個人之間的第四種社會互動。我們可以將友誼正式定義為一種典型的意志性的長期關系,通常發生在沒有親緣關系的個體之間。友誼涉及相互的情感和支持,不過可能是不對稱的,特別是在某一方需要時。在大多數人類社會中,親密的朋友關系都違背了無親緣關系的個人之間的交換關系的準則。
我們之所以應該回報我們的朋友,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需要,而不是因為他們過去為我們做過什么,也不是因為我們預期他們將來會為我們做些什么。而且更加重要的是,真正的友誼不是基于每一方可以為對方做些什么,而是基于雙方的感受。那么,這個能力到底是怎么來的呢?
作者認為,這是為了應對生存中的銀行家悖論。什么叫銀行家悖論?最需要銀行貸款的那些人,也往往是銀行最不愿意貸款的人。同樣,順著這個邏輯,在生存中,最需要別人幫助的人,也往往是別人最不愿意幫助的人。什么人最需要幫助?是各方面都不行的人。但是,從純粹的功利角度看,肯定沒人愿意幫他們。大家覺得幫了也白幫,他將來也給不了你什么。但問題是,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這個處境。怎么辦?為了避免自己在危難的時候孤立無援,人類進化出了友誼的能力。而友誼這個東西,對整個社會也非常重要。
比如,它可以讓一個族群的能力,具備多樣性。過去要想獵捕大型猛獸,光是自己家人肯定不夠用,你得叫上朋友。而且朋友不僅是來湊人數的,他們還能帶來,你的家族原本不具備的能力。要知道,在過去,一個家族內部的知識,可能非常單一。比如,這個家族可能只擅長追蹤獵物,不擅長捕殺,這時,就需要外人來補足這個能力短板。
再比如,友誼對一個社會來說,還能夠解決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資源不足。假如你有足夠的親戚、足夠的錢,同時整個社會有一套極其完備的服務體系,你完全可以通過家人,或者花錢買這些服務,來滿足你的一切生活需求。但問題是,這是個理想狀態。沒有這些條件,資源配置達不到這個程度,怎么辦?這時朋友就派上用場了。假如每個人,都有良好的朋友關系,那么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問題,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獲得解決。
友誼不光是個體之間的心理感受。它也能為整個社會的運行帶來好處。借用作者的原話,我們的特征來自個體內部。但是,它們也刻畫了群體。它們共同發揮作用,就能創造出一個可以順利運轉的,可持續的社會,一個美好的社會。
讀書筆記 篇5
寫在前面的話:這本書適合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看,閱歷不夠的人看起來就會像是大道理廢話,有一定閱歷的人會聯想到過去踩過的坑,所以看越多次收獲越大。我自己在閱讀的時候就會結合當下的工作生活想著要如何去改進,本書給我的最大收獲是關于如何選擇團隊成員、如何帶團隊以及多問為什么找到問題根源的方法,摘錄的內容也大部分是對自己有警示作用的語句。
一、生活原則
1、不要擔心其他人的看法,使之成為你的障礙,學著做到極度透明,就像學習如何公開發言一樣,一開始你會難堪,但你練的多了,你就能應付自如。
2、做到頭腦極度開放,你必須誠懇的相信你也許并不知道最好的解決方法是什么,并認識的與你知道的東西相比,能不能妥善處理,不知道才是最重要的。認識到決策應當分為兩步,先分析所有的相關信息,然后決定聽聽其他人的觀點,并加以考慮,不要擔心自己的形象,只關心如何實現目標。認識到你不能只產出不吸呢,認識到為了能夠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你必須暫時懸置判斷,只有設身處地,你才能合理的評估另一種觀點的價值,你必須高度接受自己錯了的可能性,可以鼓勵其他人,告訴你錯在哪里,搞清楚你是在爭論,還是在試圖理解一個問題,并根據你和對方的可信度,想想哪種做法更合理。
3、一種檢驗你做得好不好的方式,是把你和有分歧的人的觀點向對方復述一遍,如果他說你復述的對,就說明你做得很好,我還建議雙方遵守兩分鐘法則,兩分鐘內不許打斷對方,以便對方有時間把想法說清楚。
4、我想招聘的人是獨立思考者,有創造力,概念性強,嘗試性強,但我難以找到這樣的人,就算找到了,我也驚奇的發現他們的思維方式似乎大相徑庭,就像大家說不同的語言一樣,理念型的人大略設想出要做什么,并希望細節型的人自己找的方法,但后者找不到方法的時候,前者就會覺得后者毫無想象力,而后者會覺得前者自己都沒搞明白。
5、《習慣的力量》,都希格的'核心觀點是分三步走的:第一步是信號,用都希格的話說,用信號來告訴你的大腦自動運行模式,以及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是形成常規,可以是肢體性的,心理性的或情感性的常規。第三步是獎勵,這能幫助你的大腦發現這個特定的回路是不是值得記下來,以備后用,反復練習可以加強這個回路,直到逐漸變成自動反應。“操作性條件反射”成功的關鍵就是形成這種期待和渴望,比如訓狗師用聲音來強化狗的行為沒錯每次發出這種聲音他們就會給狗一個他想要的獎勵,比如食物直到最終狗只要聽到這種聲音,就會表演訓狗者希望的行為。
6、合理排序的人需要理解以下幾點,先把你必須必做的事做完,再做你想做的事,你很可能沒有時間處理不重要的事,那最好將他留下,以免自己沒時間處理重要的事情,不要把概率當成可能性。
二、工作原則
1、在公司里,無處不在的創意擇優=極度求真+極度透明+可信度加權的決策。他們反復遇到諸如,你怎么知道自己的想法不是錯的呢?你用什么觀點和不同的觀點中作出最佳的決策等問題,他們不得不審視自己的可信度,同時站在自己和別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這種換位思考會產生良好的集體決策,最好的情況就像開源放開源代碼一樣,讓最佳的靈感隨意流淌,從消失,從產生到不要消亡,因靈感的優異而快速演變發展,大多數人起初對這個過程感到很不舒服,雖然他們在理智上認同,但往往情感上經受挑戰,因為這需要他們擺脫自以為是,去試圖了解那些他們難以察覺的,事實,一小部分人從一開始就能理解并喜歡這一過程,還有稍微多一點的人因無法忍受而離開的公司,大多數人則堅持了下來。并隨著年頭增長更好的適應,最終變得不再考慮用其他的任何方法。
創意擇優,一開誠布公的亮出你的觀點,二針對分歧認真討論,三遵循所形成的共識,消除過去的分歧。
2、橋水曾經安排過一趟班車,把住在紐約市的員工接到公司位于康涅狄格州的辦公室,對此有個員工提出,我們自己開車上下班,每個月要花幾百美元,加油,記住在紐約的有班車坐,那也該給我們報銷汽油費,這種想法錯誤之處在于,它把對部分人的慷慨資助當成每個人的應得福利。
3、關注可信度最高,與你觀點不一致的人,盡量理解其推理過程,較可信的觀點很可能出自以下兩種人,至少曾經三次成功解決過相關問題,對所得結論的因果關系分析得很有道理。
4、要用比你強的人,經過數十年的用人管人和才人之后,我才明白,要真正取得成功,我需要做員工的指揮,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演奏樂器都比我強,如果真的是一個偉大的指揮,我就能找到比我更強的指揮并招募過來,我的最終目標是創建一部運轉的幾號的機器,我只需要在一邊,坐享其成。
要做的事很簡單:
(1)記住目標是什么?
(2)把目標布置給能勝任它的人,或者告訴他們怎么樣做能夠達成目標。
(3)讓他們盡職盡。
(4)如果在你培訓他們并給到其時間學習以后,他們還是無法勝任工作,那就辭掉他們。
5、要考慮你尋找的人,必須要具備什么樣的價值觀,能力和技藝,價值觀是驅動行為的深層信仰,決定著人際相處,一些人是了不起的學習者問題的快速處理者,另一些人則擁有從更高層次看問題的能力,有些人更注重細節,而有些人善于創新思維,邏輯思維,或者心思縝密。找人不僅是干具體工作,你還要愿意一起分享你的生活,選那些會問很多好問題的人,讓求職者知道這份工作的陰暗面。考慮薪酬時要提供穩定性,也要讓人看到機會,依人發薪而非以工作崗位發行,薪酬要高于一般水平,慷慨大方,或者甚至高于一般水平,會提升我們的工作水平和人際關系。
6、要懂得和你的下屬將經歷個人成長,培訓引導其個人發展,去發現哪些方面自己擅長,哪些方面自己不擅長,并決定該怎么辦。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漁,即便這意味著會使他們發些錯,你要站在一旁讓人去犯錯,這樣他們才能長進,與其對員工進行微觀管理,不如多加訓練和測試,向員工提出你的想法,看他們怎么作出決定,但不要主導他們做決定,你最好與他們求取共識,觀察他們怎么做事,以及為何這么做。
7、如果一個人工作干得并不怎么樣,要考慮這是由于學習能力不夠,還是能力不夠,員工的業績主要從兩方面思考學習和能力,缺乏經驗或訓練造成的缺點是可以彌補,而能力不足是很難彌補的。
經過6到12個月的親密接觸,大量測試和求取共識之后,你就能大體的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更有信心的評估,可能需要18個月,隨著你對員工的了解加深,你能更好的培訓和指導他們,最重要的是,你將能更準確的評估他們的核心價值觀和能力,確保他們的這些方面能與你互補,也不斷的問自己,根據現在的了解,是否還愿意招聘他們人相同的崗位,如果不愿意就辭退他們,要向評估應聘者一樣,嚴格評估員工。
8、如果你期望員工在近期會比他們過去取得很大的進步,你很可能犯了大錯,人們的行事習慣是很急需的,因為行為反映了他們是什么樣的人,由于人的變化通常很慢,你只能期待緩慢進步,辭退人或者重新委派任務,并不是什么大事,把一個人留在不合適的崗位才更糟糕,保留不合適的人的成本,十分高昂,糟糕的業績所造成的損失,試圖培訓他們所花的時間和努力辭退老員工,例如工作五年以上,彼此對一名只有一年工齡的員工所造成的痛苦更大。
9、強迫自己和員工工作困難的是,這是一項自然法則,你要想保持強壯,必須堅持鍛煉,你和你的員工,就像健身房的教練和學員那樣配合,讓雙方都保持健康。
10、在過去那些年許多員工威脅我說他們要辭退,要辭職起訴我,或在媒體上爆料羞辱我,以你能想出的各種方式,一些人建議我用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平息事寧人,但我覺得這樣做未免有些短視。捍衛你認為正確的事情,雖然在短期內比較艱難,但是我愿意接受挑戰,我關切的是要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別人怎樣看我。
11、問題的根源不是一次行動,而是一個原因,解釋問題的根源時,通常用形容詞而不是動詞來描述,所以要多問為什么,來尋求問題的本質原因,比如發現一個問題的根源的過程,會經歷這樣的對話:
問題的原因是程序設計不好。
為什么說程序設計不好?
因為哈里的程序設計不好。
哈里的程序設計為什么不好?
因為他沒有經過良好的訓練,而且他趕工。
為什么沒有經過良好的訓練?
他的管理者知道他并沒有經過良好的訓練,還讓她做這份工作嗎?還是它的管理者也不知道?
使用如下的深挖技巧,對出現問題的部門或者下級部門形成一個基于80/20法則的印象。
第一步列舉問題,不要泛泛的使用我們或者他們一類的集合名詞,遇到問題的人的名字點出來,不要著急給出解決方案,在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還處于列出問題。
第二步找出問題的根源,不清楚誰是責任人,責任人沒有很好的履行職責,為了找出問題的根源,要持續的問為什么,比如:
團隊持續加班加點,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為什么?
因為我沒有足夠的人手來完成交給團隊的任務。
為什么?
因為我們接受這個新職責的時候,沒有人給我們增加人手。
為什么?
因為在接受這項任務前,管理者并不知道工作量。
為什么?
因為,管理者在預計問題和制定計劃的方面的能力不行。
好了,這個就是問題的根源,第二步完成后要稍息片刻,回顧一下,然后著手制定計劃。
第三步制定計劃,計劃中要包括具體的任務、成果、責任人、跟蹤考核、時間表,要讓關鍵的員工全面參與討論計劃,計劃不一定要征得每個人的同意,但責任人和其他關鍵員工必須對計劃達成共識。
第四步執行計劃,至少按月報告迄今為止的計劃進展和實際進展,以及未來一段時間的預計進展。
讀書筆記 篇6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并不總是完全理性的“經濟人”。研究人們的實際行為對經濟產生的影響,造就了行為經濟學。那些能夠顯著改變“社會人”行為的因素就被定義為助推(Nudge,本意是用胳膊肘等身體部位碰觸對方的肋部,以達到提醒的目的)。
或者說,助推是影響人們選擇的手段,用一些比較隱蔽的手段,幫助人們在系統1(直覺思維系統)和系統2(理性思維系統)之間實現一定的平衡,幫助人們做出可以使自己受益更多的選擇。例如,政府頒布法令禁止人們食用垃圾食品不算助推,把低價的新鮮水果便捷地呈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主動選擇健康食品,這才是真正的助推。
人們在做決定時會依賴兩個系統——直覺思維系統和理性思維系統(《快和慢》中將這兩個系統叫做“系統1”和“系統2”)。直覺思維系統經過大量的后天訓練也能掌握新的東西,使得人們在做類似行動的時候不必占用理性思維系統的帶寬。
本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
1、我們是如何依靠直覺思維系統來進行選擇的?
2、我們如何在必要的時候避免直覺思維系統的影響,進而啟動理性思維系統?
3、如何設計出更有效的選擇體系?
4、公共部門應該如何合理利用助推來制定政策?
1
我們是如何依靠直覺思維系統來進行選擇的?
我們都不是完全理性的人,經常有各種思維系統偏見難以避免。我們只有首先識別了可能出現的謬誤和偏見,才更有可能避免。
常見的謬誤和偏見有:
錨定效應(錨定一個已經的數字的基礎上,沿著你認為正確的方向進行調整)
可得性偏見(越容易回憶起來的事情,越容易夸大人們對可能性的判斷)
代表性偏見(以偏概全,比如一些人看到身邊的人考研結果都不是特別理想,就以為整個狀況都是很差的)
思考:《思考快與慢》中也提到了這些常見的謬誤,彥子覺得需要不斷深化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不斷在現實中將自己會有的這些謬誤識別出來,這樣才有可能去避免。
2
我們如何在必要的時候避免直覺思維系統的影響,進而啟動理性思維系統?
1、抵御誘惑的其中一種方式:
通過非正式打賭的方式(就是不完成任務就交賭金),讓我們頭腦中的計劃者左右著那個行動者。
思考:彥子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幫助自己養成很多小習慣的`方式。讓一些小習慣成為我們的直覺思維的一部分,就好像到了中午就會想起來要去吃飯了一樣。
2、社會對我們的影響主要有三類:
信息。許多人都持有同一觀念或做同一件事情,那么你也會認為他們的觀點和做法是適合自己的。
同儕壓力。如果你非常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那么你很可能會選擇隨大流,以避免別人對你的非議。
措辭。表述時候的不同措辭,會讓人產生不一樣的情緒,進而做出不同的選擇。其實也就是我們說的“說話的藝術”,之前看了一點《影響力》,里面提到的一些銷售人員會用的說話藝術值得我們了解一番。
思考:其實這些之所以可以影響我們,很多時候也是由于他們迎合了或者放大了一些人性中的弱點,比如懶惰、貪欲、厭惡風險等。所以,了解這些社會影響的來源,一方面會讓我們在遇到這些影響的時候,可以識別出來,進而運用自己的理性思維系統進行判斷、抉擇;另一方面,助推某種意義上也是利用了同樣的人性的弱點,但是是把人們的行為選擇趨向好的方面。
當我們解析清楚了某事物、事件的影響因素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利用”他們,以驅使我們希望的結果的出現。
3
如何設計出更有效的選擇體系?
良好選擇體系的有六個原則。作為一個選擇設計者,需要去深入了解用戶的行為習慣,從而推動用戶做出我們期望的選擇。
1、動機
好的選擇設計者也能改善我們選擇動機的突出性,通過某些措施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動機上面。
比如,如果家中的空調上可以顯示每小時將室溫降低若干度而多產生的耗電量,人們就會更注重自己的使用情況,增強了人們節能的動機。
思考:通俗一點,就是你希望人們做出某件事情,總要給出一個理由,把名、利、金錢的“收益”展示出來。
2、理解權衡
由選擇到達最終滿意的過程叫權衡,一個好的選擇體系能夠使人們改善自己的權衡能力,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其中一種方式是使讓人們更加清晰的看到與這個選擇相關的信息,以明晰各個選項究竟意味著什么。
信息披露也是讓人們看到自己行為動機的一個方式。比如,如果把各個公司的節能情況都公布在網上,所有人都可以查詢。那么就會有組織會去建立節能黑名單。這樣各個公司都會在節能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防止自己上黑名單。進而對環保事業做出了貢獻。
信息的呈現方式是影響人們看到自己行為動機的要素之一。比如雖然數碼相機的一個賣點是像素,但是像素是一個難以“形象化”的概念,我們通常更容易忽視這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也就意味著這不是消費者實際關注的。所以銷售人員會告訴消費者,此相機可以打印出多大尺寸的清晰照片,這樣就對人們更具備誘惑力了。
3、默認選項
默認選項是選擇者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的選項,大多數人都會偏好默認選擇,而不愿意花費力氣去思考這是不是真的是最好的選擇。
比如我們裝軟件的時候,經常有一些設計好的默認選項,比如有一些服務會默認你會繼續續訂,除非你提出申請。
思考:了解選擇機制背后的規則,比如志愿錄取,比如住宿申請,然后找到其中的關鍵要素。
4、反饋
幫助人們改進其行為的最好辦法是提供反饋,設計精妙的反饋系統能夠告訴人們的行為是否得當,“即將出錯報警“就是一種很重要的反饋形式。
比如,如果你粉刷的是白色的墻,很多時候難以識別是不是已經粉刷了。所以有人發明一種白色油漆,濕的時候顯示綠色,干的時候顯示白色。這樣就給了你及時的反饋。
5、預計錯誤
比如如果你上車不系上安全帶,汽車就會響起警報,以提醒你。
6、結構性復合選擇
面臨的選擇對象比較復雜的時候,可以使用簡化選擇或者合作性篩選。
一些國家性的保險套餐最初設置時候,因為希望給人們更多自由的選擇,所以設定了很多種套餐。
但是如果沒有很好的向人們介紹各種套餐,人們就會茫然,出現選擇失誤;即使向他們介紹了,人們通常不具備相關知識導致不能理解,進而不能做出最有利于他們的選擇。
作者認為,選擇太多不一定是好事,尤其是面臨的選擇對象比較復雜的時候,如果想引導更多的人做出更符合他們利益的選擇,可以使用簡化選擇或者合作性篩選。
簡化選擇比如,一些光盤租賃網站可以讓用戶依據演員,導演,流派等多個關鍵詞找到自己期望的選擇。
合作性選擇比如,顧客可以從其他擁有相似品味的電影愛好者那里得到一些推薦。
這本書的核心概念不多,但是作者一直在通過不同的案例來強化這幾個概念。
助推某種意義上也是做出用戶友好的設計,為了做的這個,選擇設計者要知道如何去幫助社會人。如果一座建筑的功能性要通過復雜性才實現,那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設置許多標志從而為人們在建筑內的活動引導方向。
選擇體系的兩個大方面是動機和反饋。
與命令和控制體系相比,經濟動機包含一種強烈的自由主義因素,當人們被告知“只要你為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傷害負責,你便可以繼續你的行為”時,其體現出來的自由力量要比“你必須嚴格按照政府的規章制度辦事”大的多。
其中一個案例就是,對于污染的控制,是選擇對污染制造者征稅,還是污染排放限額和交易制度。
4
總結助推
核心觀點:
1、看上去不起眼地社會情形特征也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不管是好的還是糟糕的選擇體系,它們都是無處不在和不可避免的,并且極大地影響我們的決定。
2、自由主義的溫和專制主義者自身并不矛盾,選擇設計者可以在保持選擇自由的同時將人們助推到改善自身生活水平的方向上去。
適用范圍:
簡單來說,就是希望人們做出某個選擇,或者希望人們避免某個選擇的時候。
本書涉及了諸多領域,包括儲蓄/社會保障/信用市場/環境政策/醫療保健/婚姻等
領域,但是實際上,潛在的應用范圍不止于此。作者最大的一個愿望就是對選擇體系和助推力的理解能夠使人們創造性地思考出提升人們在其他領域地生活水平地方法,包括工作場所/大學/宗教組織/俱樂部/家庭等。
思考:
1、下次我想規定什么的時候,首先思考一下能不能通過經濟或者其他手段進行激勵。
2、希望禁止某事的時候,可以嘗試增加選擇成本(比如創造在容易匆忙選擇的時候創造冷靜期),而不使用直接命令禁止的方式。
核心:“易進難出”
“易進”是是指:比如對于買產品的人而言,需要通過各種途徑,讓用戶了解必備的信息,給他們做選擇的基礎(動機);并且引導用戶購買產品的流程,讓他們不會由于流程的復雜而不去購買。
“難出”是指:通過一些設計降低他們退出的幾率。比如移動有一些業務,剛開始免費試用,到期之后需要我們申請取消,否則就自動續費。
這個過程中需要通過各種形式,讓用戶明晰自己現在處于什么階段,一直對用戶進行刺激。比如支付寶如果定期發送賬單給我們,當我們看到具體的數字,我們會有意識控制自己的消費。
思考:
1、個人層面面對自己固有的偏見、外界的誘惑、社會的影響時候,最重要的是
1)認識人們常見的思維謬誤,盡量避免自己固有的偏見;
2)尋求自己或者外界的監督以提高自制力;
3)了解社會影響我們常見的途徑(信息、同儕壓力、措辭),進而在遇到相應情況的時候可以及時識別,盡量減少自己“被動選擇”的時刻。
2、讓用戶了解必要的信息,或者叫信息披露,其實是為了讓利益相關者了解清楚自己的權力和義務,很多時候就是這種信息的模糊導致邊界的模糊,進而讓人們沒有動力去做事。比如導師和學生的關系某種意義上難以處理也是因為這個,雙方(尤其是學生)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和義務,不知道自己可以得到什么樣的回報,所以導致導師和學生心目中彼此的權力和義務是不對等的,就會導致矛盾。
發揮作用的場域
(助推什么時候才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助推者是否能幫助受助推者做出更好的選擇呢?這在一定程度上要看選項對受助者的難易程度。我們已經看到,人們最需要助推的時候往往是為了做出困難和復雜的決定時,或者說,人們沒有足夠的反饋信息和學習機會時。
但是,產生主推還去居然與助推者所需要的能力。一般來說,如果助推者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并且個體與個體之間喜好的差異不是太大(幾乎所有的人都喜歡巧克力冰淇淋而不喜歡甘草冰淇淋)或者這一差異很容易被估計(政府會斷定人們都喜歡一個能夠降低常用藥價格的醫療方案),他們就能做出良好的判斷。
總之,當選項很多,助推者掌握專業知識而且個體喜好差異并不重要或者可以很容易估計時,助推就會有很大的施展空間。
【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網絡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12-16
讀書筆記06-19
行政法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12-16
讀書筆記05-01
《青鳥》讀書筆記10-22
童年的讀書筆記12-11
寬容讀書筆記10-27
《目送》讀書筆記11-12
小學讀書筆記12-05
個人讀書筆記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