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暑期社會實踐自薦信 -自薦信
一、中國大學生就業率不斷走低,是因為大學生太多了嗎?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率持續下降,
暑期社會實踐自薦信
。據教育部統計,2002年開始,高校擴招的大學生陸續畢業。當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145萬,6月初次就業率為64.7%,與2001年同時相比下降5個百分點。到2002年底,又有約22萬人實現就業,就業率上升到80%。2003年畢業生212萬,時值“非典”期間,企業減縮就業指標,學生就業心理受到創傷。后經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多方協調,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下,最后的就業率本科院校70%,高職院校就業率為55%。2004年大學畢業生為280萬,初次就業率本科院校61.3%,高職院校就業率不到40%。2005年大學畢業生為338萬,就業率本科院校為70%,大專生為40%。持續走低的大學生就業率讓很多人對大學生甚至是否要讀大學產生了懷疑。2009年中國經濟因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行業都出現了萎縮,大學生就業率下降再次成為一大社會熱點。中國大學生真的是太多了?對于這個問題我想大多數的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在美國和日本,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占全國總人數的比重,分別為35%和23%,而我國僅為5%。顯然,我國的大學畢業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目前我國受過高等教育(包含大學專科及大學專科以上學歷)人數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總體比率遠低于發達國家人數。中國涉外勞動力之所以被外國人所說是廉價勞動力主要原因是總體受教育水平不高。面對這些我們還能說我們國家的大學生太多了嗎?中國每年畢業的那幾百萬大學生與整個中國十幾億的人口相比實在太少了。
中國大學生就業率逐年走低是一個大家共同目睹的事實,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我們國家的大學生已經多到供大于求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還需要更多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素質的大學生。經過一個星期的走訪了解,我們得到了一下成果:
(1)金融危機固然影響了我國的經濟,但是媒體的報道也從不同的層面影響到了大學生的就業。
在中國新聞媒體對社會的影響一直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2009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爆發,媒體自然不會錯過這樣的大事件。從雷曼兄弟倒閉到金融危機爆發,媒體做了大量的報道。然而這些報道中確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些媒體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對金融危機大肆渲染。有些記者由于金融知識或專業訓練程度不夠而誤解或夸張了金融危機的嚴重性。在校的大學生們由于社會經驗少,又沒有比較權威的來渠道來了解金融危機及其它帶來影響,在受到這些媒體報導的影響后對金融危機產生了恐懼,很多本來打算畢業后就業的同學怕找不到工作而選擇了出國或者考研。這樣一來就造成了“大學生不敢出來就業,企業缺人卻找不到人”的局面。
同時對于金融危機不少媒體采取了對我國報喜不報憂的套路。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看中國”、“中國救世界”的論調不斷從國內媒體爆出,甚至有報道說美國效仿“中國特色”。中國有些媒體對此更是樂此不疲,好像中國真的成了“救世主”。這樣片面的報道同樣誤導了不少大學生,大家都認為09年是特殊的一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中國不可能不受到影響,但是中國國力強盛,國家政策及時可以拯救整個世界,09年過去了中國的經濟就會恢復,到時就業的形式將會一片大好。只要避開09年慘淡的經濟狀況,以后就很好了,于是又有一些人放棄了工作開始了艱辛的考研。
(2)有工作經驗者優先,一堵求職大學生面前的高墻。
“大學生”這個字眼不知道在什么時候在中國人的眼中已經不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相反用“不學無術”、“吃不得苦”、“眼高手低”這些詞還形容大學生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了。大學生找工作沒有真才實學還漫天要價的報道、評論比比皆是。中國的大學生真的就是以這樣的態度面對就業的嗎?人跟人不同,固然在大學生中可能有這樣的人,但是在人才市場里我們看到的是有的求職青年在人才市場待了一兩個月,午飯就在路邊小攤買一盒飯,困了就在樓道階梯上邊小睡一會兒。在深圳找工作期間每天的生活費(包括住宿、吃飯、乘車)竟然只有15~30元。這樣的求職者面對企業還會漫天要價,讓企業望而生畏嗎?對他們來說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已經是很欣慰了。然而企業呢?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寫了有工作經驗者優先,80%的職位對工作年限有了明確的規定,很多公司一聽到是剛畢業的,就連談下去機會都沒有,他們覺得畢業生什么都不知道,要手把手教,成本很高,不劃算。工作經驗似乎一夜之間成了人們找工作的法寶。可是身為剛畢業的大學生,我們哪來的工作經驗?有工作經驗者優先,已經成為了求職大學生面前的一堵高墻。這讓很多大學生產生了憤慨的情緒“難道那些老手都是一畢業都能上手做事情的?誰不是從新人到老手,為什么連讓新人鍛煉的機會都不給我們?”
培養一個新的員工確實需要公司花很多的經歷和時間,就連華為這樣的每年招聘無數優秀人才的大公司都說“新員工在開始工作的一年是不會給公司創造效益的,開始的一年是公司的在培養你”。但是華為也并沒有因為培養新員工會花很多的財力和物力而招聘時有工作經驗的要求。我想一個公司沒有按自己需要培養的員工,而全是從其他公司挖過來的有經驗員工,公司是不會有自己的特色和鮮明的文化的,試問這樣的公司會有實力長久立足嗎?
二、“大學無用論”盛行其道,到底是大學無用還是自身無用?
1977年恢復高考上大學就成了每一代年輕人的夢想,大學生是值得人驕傲的身份。為了提高國民的素質,國家放寬了上大學的限制,高校擴招了大學生越來越多了,國家包分配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就業形式越來越嚴峻。大學生辛辛苦苦讀完幾年大學出了校門卻還沒有初中高中沒畢業就出去打工的人賺得多加之就業形式的嚴峻,很多大學生產生了讀大學無用的想法,
自薦信
《暑期社會實踐自薦信》(http://salifelink.com)。誠然世界上有很多沒有上過大學卻功成名就的人,但是那畢竟是少數。你要是沒有像比爾蓋茨、埃里森、艾倫、戴爾這些人的聰慧和勇氣,你還是乖乖的讀書。我相信一個有天賦有勇氣的人會成功,但是我也相信一個天賦不高但是又沒有知識的人一定不會成功。“大學無用,讀完大學步入社會卻發現自己并不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這是在我們的走訪當中很多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的抱怨。誠然中國在提高國民素質這條路上確實走了很多彎路,到現在我們還在黑暗中摸索。中國的教育制度是有它的缺陷,但是更多的問題恐怕還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經過初中高中的艱苦學習好不容易考上大學,那個充斥這自由的地方是那么的吸引人,然而卻有不少人在這里“沒落”了。大學已算是半個社會,不同背景不同出身的人集聚在一起。在這片充滿著自由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生活,沒有父母也沒有老師太多的束縛。當自由太多的時候,墮落也就由此而生了。不少大學生在學校無視學業,以拿著父母辛苦掙來的錢吃喝玩樂。大學四年沒有被大學校園里的教授大家所熏陶,卻學了一身的壞習慣。這樣的想象隨著學校的好壞變化而越加的嚴重。試問會有哪家公司愿意招聘一個沒有真才實學只會吃喝玩樂的員工?
三、專業不對口,還有路走嗎?
專業在大學還是一個大家都比較關注的問題,因為專業的冷熱大學生們或喜或憂。有的同學因為學的是熱門專業就沾沾自喜,也有同學學的專業冷門不好找工作就拼了命的要轉專業。專業真的是那么重要嗎?學了冷門專業是不是就沒飯吃了?據一些研究機構調查,60%以上大學畢業生在從事與他們所學專業不相同的工作,而在年輕白領中,專業“完全對口”者僅占17%。看到這樣的比例你還覺得你的未來會被你所學的專業套死嗎?不光是這些數據,我們在華為師兄師姐的交流也可以看出大學所學專業并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在華為有一位師兄他大學是在華中科技大學學得機械專業,畢業后卻進入了中國通訊業的龍頭老大華為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后他發現自己缺乏經濟學方面的知識,于是他考取了經濟學的研究生,學習經濟學方面的知識,現在他打算考一個金融學的博士,因為他發現他現在的工作需要金融學的知識。這位師兄說,大學的學習是有限的,而在日后的工作中要學習的知識是無限的,大學是在培養一個人的能力而不是在專注于某一知識的學習。學校的教育,主要是訓練基本素養,如記憶力、想象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寫作能力、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等等,素養上去了,做什么都不差。無論哪個科目,無非訓練工具,將來能否直接用上,都不是關鍵問題。好比鍛煉身體,各類健身器材都是工具,只要身體強壯,干嘛都行,用不著扛著一臺跑步機去做某項工作。
在此次的社會實踐中,我們還遇到了很多這樣的師兄師姐,有大學學電信的現在在從事外貿方面工作并且做得很好的學姐,也有原來學得是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的師兄現在從事的是人力資源部的工作……像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大學的教育不是某一些知識的學習,而是整個人素質的形成,一個人只要有了良好的素質做什么事都會做得很好。
四、大學教育究竟帶給了我們什么?
大學教育究竟帶給了我們什么?大學文憑?專業知識?能力?現今社會大學文憑已經在逐漸被人們淡化,專業知識除了想要在專業上繼續深造的人對大多數人而言專業知識沒準在畢業后一兩年就以忘得干干凈凈,能力很多實例已經證實即便是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也能創造出比上過大學的人多得多的財富。看來這些都已不再是大學生的的優勢。大學生跟沒上過大學的人有什么區別呢?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們深刻的認識到大學生的優勢在于高素質。在藍普科技有限公司,我們與一些公司最普通車間工人進行了交流,他們都來自中國比較貧窮的地區,高中沒畢業就出來打工了,因為沒有技術只能做一些最簡單的工作。在深圳那個高收入的地方他們拿著一個月1000塊左右的工資都很開心。當問及他們有沒有想過以后有什么打算時,他們的回答讓我們很不能理解。他們說“這么年輕想那么多干嘛?”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完全沒有打算,滿足于每月拿著微薄的工資在大城市生存。而大學生呢?哪怕是最不愛學習的同學也會考慮自己的未來,也會想自己今后要的是什么樣的生活。這難道不是一種素質的體現嗎?“讀大學”,這不是我們根本目的。“受高等教育”,也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高等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可以培養與提高人們對問題的分析與事物創新的能力,宏觀上說可以提高國民的總體綜合素質,這也是在為中華崛起而在“時刻準備著”。微觀上說受高等教育可以提高我們個人的素質。在大學中,大學生除了學到專業知識技能之外,還會接受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公民能力方面的教育。這些個人素養在短期內可能無法帶來生活環境、經濟狀況的改變,但對于個人的一生卻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 大學生就業不如以前”,這是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優勝劣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要求我們大學生不斷充實自己。何況國家對大學生創業與就業是相當關注與扶持的。我國為了提高總體國民教育素質所走的道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們不應該只看到道路或者過程中的一些不和諧的因素,而放棄向高等教育繼續升造的志向。
五、讀大學究竟讀什么?
曾經有一本書叫《讀大學究竟讀什么》,書中作者就大學的方方面面做了講述,我沒有他的閱歷也沒有他的經驗。但是這次社會實踐結束我對“讀大學究竟讀什么”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經過七天在深圳的走訪,通過與各種各樣的人交流,我把這個問題的答案歸結為“三大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
學習能力,這恐怕是每個企業都最看重的一項能力。因為從小學到大學一個人學習的知識在真正的工作是不夠用。人的生命有限,但是人的一生所需要的知識是無限的。一個人如果能快速的掌握很多信息那么他必定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人,一個企業如果具有一群學習能力很強的員工,那么他一定會成為一家成功的公司。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誰掌握的第一手的信息誰就是最大的贏家。
溝通能力,就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社會上的人際關系遠不如學校中的同學、師生關系那么簡單。大學生步入社會后,要與各種各樣的人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能否正確、有效地處理、協調好工作生活中人與人的各種關系,不僅影響一個人對環境的適應狀況,而且影響著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業的成就。因此,大學生自覺地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表達能力,一個人要想讓別人了解你,重視你,更好地發揮你自己的才能,其前提就是要有表現自己的能力。要準確表現自己,就離不開出色的表達能力。不僅在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后,會立即強烈地意識到這一點,而且,在求職擇業的時候就會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寫求職信、自薦信、個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員提問,接受用人單位的面試等,第一個環節都需要較強的表達能力。
不管在什么地方,這三大能力始終充斥著我的耳朵。大學就算你其他的什么也沒學到但是你鍛煉好了這三大能力。成功會很快垂青于你。
【暑期社會實踐自薦信 -自薦信】相關文章:
社會人員自薦信 -自薦信10-21
護士應聘自薦信 -自薦信05-31
自薦信—外企自薦信范文08-16
經典自薦信08-17
經典自薦信09-03
研究生自薦信 -自薦信09-20
「自薦信格式模板」自薦信的寫作格式08-12
英文的自薦信10-11
策劃自薦信07-15
技校的自薦信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