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文的特性(通用7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文的特性,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文的特性 篇1
論文的特性
科學研究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推動社會發展的有效手段。隨著科學的空前發展,新的見解、新的發明創造層出不窮,舊的觀點不斷得以更新,論文就是這些新觀點、新見解、新發明的研究結晶。它通過科學的分析、論證,闡述各個專業領域最新的研究結論,探討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論文的撰寫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接近真理、認識真理的過程。論文一方面可以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滲透到整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作為一種物質力量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論文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集中反映。
論文屬于應用文體,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和嚴格的規范。無論哪類學科,哪門專業,哪種類型的論文一般都具備以下六點共性:
一、科學性
論文的這一特點是由其本身性質決定的。科學研究的任務是正確認識客觀規律,揭示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探求客觀真理,推動人類社會向更文明的階段發展。因此,學術論文是以科學性為前提的,這一精神貫穿著論文寫作的始終。
首先,論文的論點和結論必須科學。它必須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能夠經得起實踐的檢驗。論點絕對不能主觀臆造,不能帶有主觀隨意性和偏見。 其次,論文的論證和論據必須科學。學術論文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調查、實驗等,并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對立論進行嚴密而富有邏輯性的科學論證。所引用的論據無論是實地調查來的,還是實驗中來的,或是文獻中摘引來的,都要求真實、典型,真正成為論點的支柱。
再次,論文的論述必須科學。措辭嚴謹,概念準確,條理清楚,結構完整,才能體現正確的認識過程,令人信服地傳達科學的學術見解。
論文的科學性要求寫作者從探求科學真理的目標出發,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采取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來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并將揭示出來的客觀規律形諸文字,加以科學的表述。
二、學術性
論文反映的是某專業領域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對科學事業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起一定的推動作用。論文的價值即體現在學術性上,而論文的學術性又突出地體現在專業性上。 學術是有系統、較專門的學問,它往往以學科的形式表現出來。學科門類繁多,各學科之間雖然有許多相同、相通之處,但差別是主要的,各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領域,有自己專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科學術語,形成了專門化的知識體系。比如經濟學方面的論文,需要研究和解釋的是經濟領域的問題和現象,那就必須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采用經濟學的分析工具;而管理學方面的問題,其分析問題的方法、工具、表述方式則必須符合管理學的學科要求,
論文
人們通常將學科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兩類之下又可逐層劃分下去。分工越細,學問也就越專門化。論文要研究和闡述的就是這些專業知識中的某一個問題。因此,只有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對本學科的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理論體系等基本問題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提出有價值的學術問題,從而進行學術研究。論文所論述的內容,使用的語言都必須與所論述的學科密切相關,這是論文的顯著特點。
三、獨創性
論文不僅要進行專業化的學術研究,而且還要報告自己獨到的研究成果。創造是科學的本質,獨創性是論文的生命。是否有創見,是衡量學術論文價值高低的標準。
論文不同于一般的教科書,它不能重復已有的知識,甚至也不同于一些學術專著。有些學術專著主要用于專業知識的傳播和普及,因而比較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常規性,但論文絕不能人云亦云,必須創造性地解決某一專業領域的理論問題或實踐問題。不同的研究者創造能力可以有大小,創造水平可以有高低。大到能夠開創一門新學科、創立一個新學派,小到發現一條有價值的資料,但無論對于哪個層次的研究者而言,獨創性這一點都必須是研究者從發現問題開始,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最后到撰寫論文的整個過程中自始至終、堅持不懈的追求。 具體說來,獨創性可以體現在研究和探索前人未曾涉及的領域;可以糾正或補充前人的觀點;可以綜合前人的研究,揭示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為前人的立論提供新的事實材料或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等等,不一而足。
四、理論性
學術論文不能停留于事實、現象的'羅列,必須探究事物的本質及規律。寫論文必須運用理論思維,通過對事實的抽象、概括、說理、辨析和嚴密的邏輯論證將一般現象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論文的基本框架是邏輯的,是以中心論點為核心,以分論點為支柱的嚴密的邏輯體系,其中充滿了一般與個別、整體與部分、主要與次要、原因與結果、現象與本質等事理關系。
很多作者的論文水平不高,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論文缺乏理論性。沒有理論支持的論文,只能囿于事實材料的堆積,不能從一般的現象中看到問題的本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從而達到對研究對象的客觀規律性的認識。論文的理論性是作者的學識水平、理論素養和實踐經驗的綜合反映。
五、實踐性
論文要充分考慮到文章的實踐性和現實意義。只有從社會現實需要出發,從科學進步需要出發,才能寫出滿足時代發展要求,真正能夠體現論文價值的文章。
不同學科的論文,其應用性、實踐性的表現形式也不同。自然科學方面的論文,它的應用性和社會價值往往比較直觀,甚至可以直接產生社會效益,對生產技術的發展及其所研究的學科本身都具有較明顯的現實意義;社會科學方面論文的應用性和社會價值雖然常常不如自然科學方面論文那么直接和明顯,但社會科學方面論文提出的新觀點、新發現、新理論,對本學科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同樣具有指導和推動作用,因而也同樣具有實踐性和現實意義。
六、規范性
論文具有統一的書寫格式和語言規范。科技報告、學位論文等的編寫格式已由國家制定了統一的標準。為了便于交流和應用,論文必須運用規范的語言文字系統和符號系統進行表述。這也是論文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特征之一。
論文的特性 篇2
(一)科學性
語言文學專業學術論文要有獨創性,但它的獨創性必須以科學性為前提。這是科學研究的任務所決定的。科學研究的任務是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正確揭示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探求客觀真理,推動人類社會向更文明的階段發展。因此,語言文學專業學術論文的創新,必須建立在科學性的前提上,不能為創新而創新,故意標新立異。具體說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結論的科學性,就是語言文學專業學術論文的見解、認識、結論必須是科學的,它必須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必須經受實踐的檢驗,而不是主觀的偏見、臆測。二是思想方法的科學性,就是運用實事求是的'方法,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從這些材料引出正確的結論。三是論述的科學性,就是措辭嚴謹、語義確切、結構完整、邏輯嚴密,能體現正確的認知過程。
(二)理論性
語言文學專業學術論文不能停留于事實現象的羅列,它必須探究事物的本質及規律,運用抽象思維的方法,通過說理、辨析,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語言文學專業學術論文具有很強的理論色彩,它往往站在一定理論的高度,去審視、評價事實,并將一般現象升華到一定的理論高度。論文的表現形態,是概念、判斷所組成的推理體系,一般事實在論文中將失去其感性生動性,濃縮為一般事實的概述,或轉化為一串串的數據,衍變為一個個的圖表;論文的基本框架是邏輯的,即以中心論點為核心,以并列或遞進的小論點組成一個嚴密的論證體系,時空關系在論文結構中將失去它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一般與個別、整體與部分、主要與次要、原因與結果、現象與本質等事理關系;論文的邏輯性要求思維的同一性、無矛盾性、明確性與論證性。論文的理論性,往往反映出作者的學識水平和理論修養。
(三)思想性
語言文學專業學術論文研究的對象是社會及社會現象。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一切社會現象都與人的活動有關。研究的主體,隸屬于一定階級、階層、社會集團,他的思想認識、政治傾向、價值觀念等,必然會反映到科研中去,使文章帶有鮮明的思想性。作者所研究的對象,往往是同自己處于同一社會關系中的人,或是與自己有著直接間接關系的社會現象,作者和這些對象往往有著各種各樣的思想聯系、意識沖突,這就使得語言文學專業學術論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
論文的特性 篇3
[摘要]古典主義的音樂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宗教、皇家色彩。浪漫主義作品除了具有一定的移情性、炫技性、標題性之外,有些作品還具有沙龍性。
[關鍵詞]浪漫主義音樂 沙龍 炫技性
人們通常將19世紀的歐洲音樂稱為浪漫主義音樂。浪漫主義音樂思潮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的動蕩時期。當時歐洲流行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對浪漫主義的興起也有直接的關系。德國古典哲學夸大主觀精神,強調個人作用,宣揚神秘主義為浪漫主義提供了理論基礎;空想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揭露和批評,對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理想社會的幻想也從積極方面影響了浪漫主義思潮。浪漫主義音樂也是隨著浪漫主義文學的產生而產生。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與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音樂所具有的特征,幾乎都可以在浪漫主義文學中找到對應的一面。浪漫主義音樂家強調自我發現,自我表現。在創作中突出而深刻地加以渲染的,是他們內心的激情;他們把個人的命運和感受視為最重要的內容,作品常有自傳的性質。在浪漫主義音樂中,感情統御著一切。它不受嚴格形式的控制,盡管在外貌上還保持著古典形式的框架,卻已不再受其束縛。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雖以封建復辟告終,但它為后來的一個世紀提供了反抗壓迫的方式,也賦予音樂家要求掙脫約束,獲得自由和表露個性的精神。這是新的時代精神,它使新的音樂家與社會形成了新的關系。音樂家的地位從原來的奴仆一躍為時代的先導。然而由于音樂文化的接受者從有教養的貴族和教會移到富裕的中產階級,公開音樂會成為主要的音樂實踐形態,音樂家要獲的成功,必須使音樂打動廣大聽眾。為爭取聽眾,求得理解,音樂朝著技藝高超和富麗堂皇的方向走去,促進了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的發展。同時,音樂家們又深感很少能找到理想的聽眾而與現實的距離越來越遠,憑借“內在的沖動”創作,自我表白和親密交談也恰恰在這一時代最為盛行,從舒伯特、肖邦等作曲家的藝術歌曲和鋼琴小品均可看到。
一、浪漫主義音樂特性
1、移情性。浪漫主義音樂的崇尚情感代替了古典主義的崇尚理性,強調音樂表現主觀情感,將情感和想象提到重要地位。音樂熱衷于表現內心的強烈情感、愛情主題,不滿現實的孤獨者精神,對大自然景色的感覺印象都成了表現的主要內容。對激情的渲染與對自由的追求必然會突破古典均衡的形式規范。貝多芬作為從古典主義走向浪漫主義的偉大音樂家,在激情的引導下沖破了古典均衡的樊籬,積極探求形式上的豐富變化,形成富有生氣的新風格。個人主觀性的情緒表現在舒伯特、舒曼、肖邦的音樂中,他們的音樂作品多姿多彩,實現了浪漫主義的審美理想。
2、標題性。浪漫主義時期不少音樂家來自有教養的中產階級,如韋伯、柏遼茲、李斯特,他們多才多藝,不僅是音樂家,還是文藝評論家,甚至是哲學家。期望革新的作曲家們,力求突破音樂自身的界限,尋求與其他藝術的融合。19世紀新的標題音樂,就將音樂以外的因素化為樂思,用文字來說明其思想的統一,在瓦格納的創作中得到最集中的體現。浪漫主義音樂強調和各個藝術的結合,他們將音樂與文學、戲劇、繪畫的因素結合起來,創造出來藝術歌曲,器樂性的標題交響樂、交響詩、交響音畫,開拓了音樂的表現領域,也體現了審美追求的豐富性。歌德、莎士比亞、普希金的文學作品被用于純器樂音樂的創作題材,自然風光、春色美景也都成了浪漫派音樂家的音樂內容。
3、民族性。19世紀是歐洲各個民族意識覺醒的時期又是民族主義的世紀。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音樂色彩感的不斷增強,音樂家們比以往任何時代更注重民族性。特別是在東歐、北美諸國,音樂家們搜集出版民歌,選取民族的歷史傳說、自然風光、人民生活等為題材,大量運用民間歌舞曲的音調節奏,形成具有民族特點的音樂語匯,為19世紀音樂增添了新的色彩,并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重要力量。作為對民族音樂關注的一個補充,不少音樂家熱衷于異國情調,采用諸如西班牙和東方國家的樂匯,創作出瑰麗多彩的音樂。在格里格、肖邦、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語言受到充分的.重視。
4、炫技性。在浪漫主義音樂中,還有一些特殊的表現,由于藝術保護制的變化,大量的公眾音樂會和陰約束的出現,使音樂家主要地依賴作品的出版及賣票的音樂會為生,他們的音樂比以往面對更多的音樂愛好者。一些作曲家和演奏家為炫耀自己高超的技藝,給聽眾以某種刺激和震動,竭力發揮炫技性表演,并互相為爭奪聽眾的好感和奉承,而公開競爭。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富麗堂皇的作品(如柏遼茲、瓦格納等)和炫技性的作品(如帕格尼尼和李斯特等),這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突出的現象。
二、浪漫主義音樂重要的特性——沙龍性
沙龍:英文[salon],17世紀末葉和18世紀,法國巴黎的文人和藝術家常接受貴族婦女的招待,在客廳集會,談論文藝。后來故而把有些階級的文人雅士清淡的場所叫做沙龍。現在泛指文學、藝術等方面人士的小型聚會。在音樂中它的出現是追隨著貝多芬的榜樣,浪漫主義作曲家不再受雇于某人,他們只為自己,為自己的激情和感受,而不是為娛樂而寫,他們唯一要對付的是靠出賣作品維持不穩定的生活,如果是個演奏家,那他的收入來自于音樂會。浪漫主義時期的聽眾不再是清一色的貴族,由商人和企業主及他們的家庭所構成的富裕新中產階級開始光顧音樂會,演出不再局限于音樂廳或歌劇院。自從1790年鋼琴的發明,莫扎特創造了全國新的作品形式,可以在家中演奏音樂,絕大多數家庭客廳中都有一臺鋼琴或小風琴,因而上流社會的沙龍也不失時機的迅速出現了。在歐洲,音樂家都想具有良好的發展前途,對于進入到貴族,政府要員以及富商的私人沙龍中演奏就非常重要。在這些沙龍里,音樂應重新具備“優雅的格調”,而如今創導這種格調的只是取得了政權和財富的大資產階級而不是貴族階級了,然而這個新興的富有的資產階級已經準備向貴族階級學習,學習他們的舉止行為,按照他們的愛好,鼓勵一些音樂的發展。在沙龍中受到歡迎的傷感多情的浪漫曲中,具有特色的大都出自貴族作者之手。舒曼在他1856年的評論文章中就曾精辟的分析了顯貴沙龍與知識分子沙龍之間的差異。他認為,對高官富豪來說,音樂只是娛樂的一部分,他們要求音樂是輕松、愉快、抒情的,因此產生了所謂的“沙龍音樂”。而在知識分子聚集的沙龍,如門德爾松家中,或是肖邦拜訪最多的巴黎銀行家萊奧的家里的演奏的音樂就較為深刻。
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興起、發展與衰落,展現和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內容。眾多的資產階級音樂家走過了異端堅信的心溶歷程。而浪漫主義音樂的又一特征沙龍性正是音樂發展路程中的一個必然并且必經的過程。它不僅豐富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創作風格,而且造就了素多這一時期偉大的鋼琴家,近而推動著浪漫主義音樂的繁榮和發展。同時預示了一種全新的時代——20世紀的現代音樂大潮即將滾滾而來。
論文的特性 篇4
【摘要】
本文總結了中學思想政治教師教學語言的特性,并以實例說明如何掌握教學語言的特性來優化政治課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
政治教師 教學語言 特性
教學語言是教師在課堂上為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依據規定的材料,針對特定的對象,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采用的職業性語言。教學語言是教學最主要的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諸因素最終都要通過教學語言這一媒介發揮作用。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對于政治課教師來說,要想改變政治課堂枯燥、抽象、沉悶的舊貌,使政治課充滿藝術魅力,就必須努力創造自己的語言風格,塑造自己的語言形象,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和品味,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實現政治課教學的藝術化。那么,政治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哪些特性呢?下面,筆者結合平時教學實踐逐一闡述。
一、教育性
它要求政治課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具有教育作用。堅持教學語言藝術的教育性,體現著政治課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教學語言藝術能否體現出教育性,取決于教師是否具有科學、明確的教學目的,是否能對學生的行為做出正確評價、激勵學生上進。應當指出的是,政治課教師語言的教育性應是寓于知識內容之中,那種貼“政治標簽”、“牽強附會”的追求教育性的做法并不可取。
二、啟發性
它要求政治課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具有誘導、啟發作用。富有藝術性的教學語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學習;要引導學生的思維,啟發他們積極思考問題,自覺解答;要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已學知識,強化記憶,加深理解;要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大膽創新,勇于開拓。
三、情感性
它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情感色彩,以情感人。政治課教師不能像不食人間煙火的菩薩、
正襟危坐的衛道士,而應該以充滿強烈色彩的語言來征服學生。教師要將“理”傳達給學生,必須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義上的“通情達理”,也就是“親其師、信其言”,使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種情感豐富的人,他同樣感受著喜悅、憂愁、激動和憤怒。”教學語言的傳情要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變化,使之形成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一條情感曲線。例如,在講“發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精神”的必要性時,我向學生提問:“現在條件好了,還有必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嗎?”同時,語重心長地和學生談到:“無論是從傳統美德還是現實國情來看,這種精神都不能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尤其是青少年時期,奢侈消費,習慣過于優裕的生活,會使青少年養成好吃懶做、貪圖享受的壞習慣,以至于喪失克服困難、努力奮斗的信心和勇氣。讓我們時刻記住我國的國情和奮斗目標,做一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有為青年。”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們意識到了自己的消費行為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而且是與社會責任聯系在一起的,使學生的思想得以升華。
四、邏輯性
它要求政治課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邏輯力量,能征服學生,把學生“俘虜得一個也不剩”,要依靠教師所傳授的真理的力量。這個條件思想政治課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現在的關鍵點就在于教師在傳授真理的過程中,要確切地使用概念,科學地進行判斷,嚴密地進行推理。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的語言“不是蜜,但卻能緊緊粘住學生”。例如,我在講授“規律”概念時說:“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那么,世界上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是否是雜亂無章、毫無秩序可言呢?我們的回答是:事物運動都有自身的規律。”通過我嚴密的推理,使學生牢牢掌握了“物質—運動—規律”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五、形象性
它要求政治課教師的教學語言生動形象,使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接受教育。生動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體形象的事例、情節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動化,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例如,我在講“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的優越性時,引用群眾這流行的一句話:過去是“干活一窩蜂,實際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攆人”;大包干后是“又種田、又掙錢、住新房、穿新裝、看電視、用冰箱”。事實證明,這些生動形象的語言為學生喜聞樂見,極大提高了課堂積極性。還有,在學習“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時,借用如下的比喻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好比八寶飯,糯米是主要成分,但八寶飯里還有紅棗和蓮子等其它成分。只有把糯米、紅棗和蓮子結合在一起并以糯米為主才能稱其為八寶飯。這里的糯米就是公有制經濟,紅棗和蓮子就是非公有制經濟。于是,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們很快地領悟到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
六、準確性
它要求政治課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符合現代漢語規范,準確傳達事物的相關信息。政治理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很多,都有特定的內涵和外延,是不能有半點隨意性的。含混不清、缺乏準確性的`語言將影響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對概念、原理的理解偏差,從而形成錯誤的判斷和推理。因此,把握語言的準確性是教好思想政治課的基本前提和基礎。
七、簡潔性
它要求政治課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少而精,要求教師能提綱挈領、簡明扼要地表達基本原理、主要觀點、重難點,要用最少的字句表達盡量多的內容,詞約旨豐,一語中的。例如,在講授價值規律的作用這一內容時,我是這樣概括的:第一個作用,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即指揮作用,可比喻為“棒子”(指揮棒);第二個作用,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生產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即刺激作用,可比喻為“鞭子”;第三個作用,促使商品生產者在競爭中優勝劣汰——即激勵作用,可比喻為“篩子”。這樣用了簡短的六個字就概括了價值規律的三個作用,學生在形象記憶的同時,也對課本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八、趣味性
它要求政治課教師的教學語言要風趣幽默,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例如,在講感覺與抽象思維時,我就跟學生開玩笑說:“假如,現在我們看到一位陌生的女孩子時都脫口而出說‘好漂亮的女孩子’,那我們的這種意識屬于哪一類意識呢?”同學們都笑著回答出:“感覺”、“形象思維”等。“那么,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之后,我們又說‘她的心真好,真是一個好人’,那這種意識又屬于哪一類呢?”同學們便又大笑著回答出:“抽象思維”。教師詼諧的語言,既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又有效地調節了課堂氣氛。
古人云:“舌頭是心靈的翻譯家。”豐富多彩的情感要靠豐富多彩的語言來表達。因此,政治課教師都應努力掌握教學語言的特性,學會靈活運用,發掘自己的語言特色,運用語言藝術來優化政治課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論文的特性 篇5
摘 要:
動畫創作中構圖和軸線設定是每一位動畫工作者的必修課程。構圖需要根據題材和主題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現的形象適當地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個協調的完整的畫面。軸線是指一個物體或一個三維圖形繞著旋轉或者可以設想著旋轉的一根直線。它們都有各自的特性,本文中主要就構圖特性和軸線特性進行論述。
關鍵詞:
動畫創作;構圖;軸線;特性
一、動畫創作中構圖的特性
“構圖”一詞來源于西方,在西方的美術中有一門課程叫做構圖學,專門研究在一個平面上處理好高、寬、深之間的關系,從而突出主題,增強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在動畫創作中,構圖需要根據題材和主題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現的形象適當地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個協調的完整的畫面。筆者在參考材料時發現新鄉學院藝術設計系王威老師對動畫創作中的構圖特性總結的很到位,他認為有以下幾個特性:
一是運動性:動畫被稱為“運動的繪畫”,其本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絕不是處于靜止狀態,而是不斷運動、發展和變化的。因此,各成分的內容、形式、作用及其關系也會在運動過程中跟隨著發生相應的變化。并且,動畫的藝術美感也會在運動過程中充分地展現出來。動畫能夠表現運動,并能夠在運動當中進行表現。這構成了動畫構圖不同于其他造型藝術的一個本質區別。而動畫構圖要獲取真實可信的運動感,需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方面,動畫設計師必須描繪出對象動作姿態的轉變過程;另一方面,動畫設計師需要在對象動作姿態的轉變過程中調動觀者注意視線,從而產生視覺上的運動幻覺。
二是完整性:動畫構圖設計的根本目的是在視覺風格上追求完整和統一性,也就是使用一種構圖風格來貫穿全片,完整體現,從而使動畫作品達到的完整和統一。當然此處的完整性不是說面面俱到、毫無取舍。而要達此目的就要求每個局部的材料的安排都需要緊緊圍繞作品題旨來展開,使每個局部對表達主題都能夠發揮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換而言之,在整體的基礎之上,可以采用局部完整性的構圖設計。體現的是相對的完整性,畫面不宜太滿、不要刻意的堆砌,有時簡單反而效果更好。因此,在構圖設計過程中一切材料和技巧的應用,都應該合乎主題需要來決定取舍,調動各種元素進行充分組合和表達,形成強烈的形式感,使作品達到藝術的統一和完整。
三是多變性:影視攝影藝術手段.一方面可以把人在觀察時所得的視知形象酷似、近似地再現出來。另一方面,又能表達人在觀察事物時從生理到心理要求的運動觀察狀態,這給影視攝影構圖帶來特點。影視攝影造型、構圖既能表現出靜觀時凝視視像,又能表現動觀時實物依次映現的變化視像。運動中的多變性,表現中的多變性,對象的多變性等等,給動畫創作構圖帶來了新的特性。
二、動畫創作中軸線的特性
軸線又可以稱為“中軸線”、“中心線”,一般是指把平面或立體分成對稱部分的直線;是指一個物體或一個三維圖形繞著旋轉或者可以設想著旋轉的一根直線。依據軸線的概念以及軸線原則來看, 王威老師認為:在動畫創作中軸線是具有自身特性的,主要為:
一是互聯性:軸線的互連性體現于軸線連接的是交流的雙方。動畫創作是用畫面來講述故事,動畫故事情節的發展,必然伴隨在矛盾沖突的展現,矛盾沖突是動畫創作重要的必要的表現手段。而矛盾沖突的存在,必須要求具有角色或事物之間的交流。雙方的交流是矛盾沖突存在的必然條件,也是故事情節表現的主要內容。動畫畫面在表現片中人物交流時,為體現交流雙方在鏡頭畫面中所處的空間位置和空間關系的準確性,必然要求在交流雙方中間存在一條隱形的但又是必要和必須的線――軸線,以作為鏡頭設置時的參考依據。
二是分切單獨表現性:是指對軸線所連接的具有交流性的雙方,采用“分切”,即運用不同的鏡頭畫面分別表現的處理形式,以充分展現交流雙方各自的動作、情緒、特征等方面。如果交流雙方同時而明確地出現在一個鏡頭畫面當中時,是涉及不到軸線原則的,即鏡頭可以任意設置。因為軸線原則是用來明晰交流雙方空間位置和空間關系的,以保證觀眾視覺上不產生相對關系上的'疑惑。而不同的角色或事物形象在同一個鏡頭畫面中,并且鏡頭畫面能夠提供了足夠清晰的相對關系,那么就無需考慮軸線問題了。但是,如果不同的角色或事物形象在同一個鏡頭畫面中的關系不夠明晰,是似是而非的狀態,比如:在鏡頭畫面的前景是以模糊的背影或側影形象來表現的,那么軸線原則依然存在并發揮效應的。因此,對于軸線所連接的雙方,必須進行“分切單獨表現”,即用不同的鏡頭畫面分別表現雙方形象。
三是虛擬性:對于動畫創作來講,制作和剪輯是創作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兩個不同的創作環節,同時,也是動畫創作必要的表現手段。制作是用來獲取畫面的,是用來為剪輯積累素材的;剪輯是用來組接鏡頭畫面的,通過鏡頭畫面的組接來講述劇情的發展,最終形成完整的動畫。制作和剪輯分屬不同的創作環節,其二者都需要遵循軸線原則。
論文的特性 篇6
《偶然》是徐志摩的一首看似很瀟灑,卻充滿愛意的詩。
這首詩整體來看就是對“偶然”這一概念的定義,于是詩以“偶然”這一具有修飾性的詞做標題,說明“偶然”不是某種具體的行為,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整首詩都是圍繞著“偶然”是如何發生、如何運作來進行的。
詩人首先以兩個意象的碰撞——“云”與“海”——來定義偶然。在這個情節的表述中,“云”與“海”是行動的主體,“偶然”就發生在這兩個主體相互運作的行動中。
詩的開頭是對第一個行動主體“云”的狀態的交代,將“云”的特征完全地融入到詞句間: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這里修飾“云”的量詞是“片”,而“片”并不是修飾云的唯一量詞,比較常見的還有“朵”,那么為什么這里使用的是“一片云”而不是“一朵云”呢?“朵”形容的是成團的東西,而片形容的是薄薄的、很輕的東西,“一朵云”給人一種很厚重的感覺,略帶壓抑的味道,仿佛天空并不晴朗,厚重的云層遮住了太陽。“一片云”塑造了云的一種輕飄飄的、風一吹就走了的形象,給予云一種不穩定的、飄來飄去的動態感,這種動態感是“一朵云”無法實現的。“一片云”這一意象的使用突出了“我”的行蹤或是內心的不穩定性,說明“我”的行蹤和心理變化都是無法預知的。在“一片云”之前使用了一個定語“天空中的”,一方面揭示了“我”將自己所置的位置,可與下文的大海的“波心”產生一種位置上的張力;另一方面,將云置于遼闊無邊的天空中,可以突出云漂浮的自由、不受拘束,這一特點與 “一片云”的不穩定性結合起來,更能表現出“我”的行動的不確定性。于是,“偶然”的第一個要素就是相遇主體之一的行動上的不穩定性。
隨后一句是對“偶然”的另一主體意象“海”的側面描寫: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這里出現了一個與標題“偶然”相似的詞——偶爾,這個詞仍是在形容“云”的行動,它暗示了“云”在漂浮中會理所應當地碰到一次意外,這個意外就是后面的“投影在你的波心”。這時出現了一個“我”說話的對象——“你”,“你的波心”暗示了“你”的身份是大海,于是第二個主體意象“海”就悄悄地登場了。這樣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圖畫:天空中飄著一片云,下面是無邊無際的大海。而“波心”一詞又與人心相通,所以這幅圖畫的引申義就是:我在你的心里留下了印象。說到留下印象,這里又產生了一個問題,這個印象是怎樣留下的?深刻與否?我們可以注意到連接我與你的動詞“投影”,投影是指物體將影子投射到另一物體上,說明兩種物體的關系并不是像投入那種實實在在的融合在一起,而是輕輕的、含蓄的重合,這就意味著“云”和“海”之間的關系并不穩定,也許還會分離。在詩中并沒有對“海”這一意象有過多的描述,甚至對它沒有直接描寫,說明在“云”與“海”這兩個主體的互相運作中,主動的一方是不穩定的“云”,被動的一方是沉穩的、深厚的“海”。
寫到這里,詩歌并沒有止步于對“云”與“海”構成的畫面的描述,還有語言的交流,加入了“云”對“海”說的話: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偶然的相逢本是一件讓人覺得驚喜的事,而“云”為何要告誡“海”不要為之歡喜呢?從手法上來看,這是一種反諷,使得這種“訝異”和“驚喜”更加強烈。另外,“云”的“不必無須”與“海”的“訝異”、“驚喜”之間也造成了一種對比——灑脫放浪與深切執著,這也暗合自由漂浮的“云”和寬闊深沉的“海”的意象的本質。“云”對“海”說的這段話也進一步塑造了“云”的放浪不羈的形象,使不穩定性不僅僅停留在“云”的行動維度上,還上升到“云”的思想本質中去,這時的“云”似乎拜托了意象的物性,而上升到了人物形象的.層面上,開始具有人性。
然而,詩行至此,仍缺乏關于“云”所說的話的合理解釋,于是在下文中,伴隨著“云”和“海”之間的故事情節發展,給出了交代: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這句話省略了主語,根據詩中上下文的推測,可以得出主語應為“我”,也就是“云”。于是這句話可以還原為:(云)在轉身間消滅了蹤影。“轉瞬間”極言時間之短。接下來配上的動詞是“消滅”而不是意思相近的“消失”,這是因為消失是一個慢慢不見的過程,給尋找蹤跡留有一定的余地,而消滅則強調了速度的快,并且毫無蹤跡可尋。接下來“消滅”的賓語是“蹤影”而不是“蹤跡”,這是因為“蹤影”的“影”與上文的“投影在你的波心”中的“影”相呼應,強調了“云”與“海”的相逢時間并不久,還不至于互相留下深刻影響、在心上烙下痕跡,同時“蹤影”是“影”,而不是實實在在的痕跡,來去十分自如,可以隨意抹去,而“蹤跡”顯然不能一下子消滅或忘卻,與“云”的形象也不符。
到此,“云”完成了一個從沒有思想只有自身性質的物到有性格、有能動性的人的轉換。從“云”自身的漂浮不定出發,逐漸塑造了一個放浪不羈的浪子的形象,實現了由二維的畫面向三維的情節的轉化,為下文出現人物“我”和“你”做了鋪墊。
然而這里仍存在一個引人注目的形式上的問題。在這部分詩中可以找到兩個破折號,破折號中間夾的是“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起到了夾注的作用。為了使詩的意思更連貫完整,可以對詩句的順序有一個小小的調換: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不必(為之)訝異,
更無須(為之)歡喜。
前三行都是對云以及云的行動的描寫,后兩行是對話。嚴格地說,云的行動只有兩個:投影和消滅。這樣看來,明顯是將順序進行如上的調換更能保證云的動作的連貫和完整,那么為何要在其中夾注一下對話呢?
首先,這兩行詩的加入在“云”的行動中插入了“云”猜測的“海”的反應,使得“海”融入到了“云”的行動當中來,造成了一種“云”與“海”對話的效果,使得整首詩看上去不再是“云”的獨白,而是“云”與“海”共同參與的,于是這個夾注起到了互動的效果。
其次,破折號的插入在投影和消滅兩個動作之間插入,拖延了第二個動作發生的時間,更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所以,“你不必訝異”這句中的“你”指的不僅僅是詩中的人物,也暗指讀者,就好像一個暗號一樣在暗示讀者:看好了,我這片云要行動了,你不必訝異也無須歡喜,我接下來的行動是很正常的。但是,“云”作為說話者僅僅是做出了警示而已,卻并不能控制他的行動給讀者帶來怎樣的結果,于是這個警示反而使得讀者更加不平靜,對“云”與“海”之間的行動產生了更多的期待。
詩歌到這里產生了一個轉折。當“云”和“海”擺脫了意象的外衣開始形成人物形象之后,他們的行動變得更加具有主觀能動性,不穩定性也隨之劇增,“偶然”的味道也隨之濃重了。詩的前半部對“偶然”已經有了初步的抽象的概念,接下來就是對這一概念逐步具體化的過程,于是第二部分一開頭就是一個對“偶然”發生的人物、事件、環境的限定: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這句話交代了人物、事件、環境。先來看人物,這句話的主語不是“我們”或“我倆”,而是“你我”,為了說明相遇的主體是分離的、毫不相干的兩個人,如果換做“我們”或是“我倆”,就消除了兩個個體的獨立性而完全地把兩個人捏到了一起,無法造成兩人相遇的沖擊。事件指的就是“相逢”這件事,自古以來,“相逢”一詞的使用從不是形容兩個人隨隨便便的相遇,不管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寫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還是魯迅的《題三義塔》中寫的“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都對相逢做了限定:相逢是有前提的,要么是因為自身遭遇上有共同點,要么是因為兩個人之前有一段相識的歷史,總之,是有極大感情上的共識或情感基礎的。所以,在這首詩中的“相逢”包含了很多感情,這個詞作為一個連接點,像膠水一樣把毫不相干的“你我”黏在了一起,就如平行線突然有了交叉點,兩個人產生了相同或相似的感覺——到這或許還上升不到感情的程度。再來看環境——黑夜的海上,兩個人遇見可以有無數的地點,甚至有更多的更有情調的地點,但為何偏偏是黑夜的海上?黑夜和大海一樣,都給人茫茫無邊的感覺,都讓人找不到方向,在這樣一個找不到方向的環境下,你我還能碰巧相逢,更突出了這種相逢的傳奇性。在這第一句話中,將故事發展的要素都配備齊了,“偶然”在其中孕育,并在接下來的人物行動或對話中體現出來。
然而,人物在此時并沒有急于行動,而是交代了各自的行動趨向和路線: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這句話中極言“你我”的方向不同,并且在表達過程中出現了人稱代詞的重復,這種重復產生的不僅僅是韻律節奏上的效果,還包含對“你我”的獨立性的強調。因“你”和“我”方向不同,造成了一種強烈的兩個個體之間的排斥感,暗示了這種相逢的特點:穩定性差、時間短。于是,分離是這種相逢的必然結果,相比之下,相逢的產生是多么地偶然和珍貴。
對于這樣一種短暫的、珍貴的、偶然的相逢,作為人物的“我”和“你”一定會對其表態,尤其是處于主動位置的“我”,于是“我”的態度就隨后自然流露出來: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我”的表態又暗含在與上文類似的“我”對“你”的話語中。“記得”與“忘掉”是一對反義詞,并列在一句中又產生了一種的張力,忘掉說的越多反而讓人記得越清楚。在這句話中,令人感興趣的不是顯而易見的張力,而是“也好”和“最好”的使用。“也好”的語氣是略帶輕佻的,表明“我”并不在意“你”是不是記得這件事,這種灑脫的不穩定性與上文的“云”的形象相吻合,表明“我”在思想上是十分自由的,不受別人控制,也不愿控制別人。而“最好”是一個深化的標志,“最好”是副詞的最高級形式,說明“忘掉”是“我”給“你”的一種最合“我”意的建議,并且十分希望“你”能按照“我”說的做,也略帶請求的味道。這兩個詞的使用表達了“我”的放浪與制約,一松一緊,應和了“記得”和“忘掉”之間的張力,也是你我之間的微妙關系的最好詮釋,“我”對“你”就是這樣又灑脫放浪,又限制約束,若即若離,這場偶然對于“我”和“你”來說也是一件平淡而又難忘的事。
對“偶然”的魅力的描述沒有止步于含蓄的若即若離,而是進一步明顯地加劇: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這一句實際上是“記得”和“忘記”的賓語,“記得”和“忘記”的都是“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在這句當中,“自由的一片云”的形象、“我”的那種灑脫、不受拘束的形象徹底瓦解,全因這句話中的一個詞——互放。“互放”說明你我之間的愛意或是好感不僅僅是從“你”到“我”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我”對“你”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舍之情。之后是“光亮”這個詞,與“黑夜的海上”相呼應,在視覺上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黑夜”和“海”的茫茫無邊使得“光亮”更亮更耀眼,表達了這次偶然交會的難忘。
這首詩企圖通過一組意象和一對人物解決“什么是偶然”的問題。詩中用了“云”和“海”、“你”和“我”產生一幅畫面和一組情節,構成了雙重表述,將偶然的概念表達了出來,即大千世界中隨即的兩個個體無意中遇見,又很快分離。每一層表述都是先交代偶然產生的背景環境、人物或意向,隨后插入占主導地位的一方(“云”和“我”)對對方的命令式的話語,暗示了主導者對偶然的態度,最后從事件層面上升到感知層面,交代了偶然產生的實際效果及給人留下的心理印象。雙重表述的安排使得偶然的概念從一開始的具體化達到了最終形象化的效果。每一層表述在對“偶然”的展現和認識的都有一個巧妙的轉折——從平常到不平常,在雙重表述的推進過程中,轉折的力度在逐漸加大,到結尾,“我”的浪子形象有一個徹底地轉型,“偶然”的效果就在其中徹底的被釋放出來,成為了短暫而又令人難忘的、揮之不去的美好記憶。
這首詩企圖以平淡的甚至不屑的語氣來描述一次偶然,但是效果則是相反的,偶然帶來的結果是強烈的沖擊和碰撞,并在一瞬間產生了絢爛耀眼的火花,當詩句結束了,讀者一閉上眼,仿佛還能看到那火花明晃晃的影子。這就是這首詩最大的美。
論文的特性 篇7
內容摘要:
民族音樂學是音樂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作為一門音樂理論學科,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呈現。本文將民族音樂學學術論文作為關注點,淺論在民族音樂學學術論文中的幾點重要特性。
關健詞:
民族音樂學 學術論文 特性
荷蘭音樂學家孔斯特首先提出“民族音樂學”這一名稱,并主張用它來代替以往人們習慣稱呼的 “比較音樂學”。民族音樂學是音樂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作為一門音樂理論學科,其學術論文的寫作研究,則是其理論成果展示的一個重要窗口,它將研究的最新成果用著述的形式予以展示。學術論文的最終形成則被看成為所研究課題的成果體現,無論是國內國外,學術論文在民族音樂學的研究中始終受到高度重視。
一.實地考察性
民族音樂學在研究的過程中注重民族學的內容,注重研究各個民族不同的傳統音樂及發展。由此,民族音樂學在研究考察的過程中,大多數專家學者一致認同的一種搜集學科資料來源的基本方式就是田野考察法。
民族音樂學學術論文的寫作中,最常見和最基本的一個特性就是實地考察性。在中國民族音樂的研究中,“采風”是民族音樂研究者研究過程中最為熟悉詞語,對中國的傳統民間音樂、民俗音樂進行實地的考察,是中國音樂研究的傳統之一。例如,喬建中先生在其論文集匯編《土地與歌》一書中,去到了甘肅、青海等地了解“花兒會”;到達壯族聚居地探尋“三聲部”民歌等。民族音樂學學術論文的實地考察性,是民族音樂學學術論文最重要的特性之一。
二.科學描述性
當我們從田野中考察得到的.相關民族音樂資料整理后,將所見到的音樂事象轉化為學術論文上的文字,這就需要科學的對音樂事象進行客觀敘述和真實描繪。
在我們的學術論文中,科學性的描繪可以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在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描繪前,需要寫作者的合理構思,并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畫面。其次,在對論文進行合理布局后,論文則開始了文字描述工作。一方面,寫作者可以將所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全面,詳細性的描述和陳述;另一方面,寫作者也可以將所觀察到的材料,經過自己的篩選,提煉精華,將所看到的音樂事象用總結性的描述方法體現出來。最后,當搜集到的音樂資料有曲譜、器樂等聲音形態或演奏時所用的樂器,寫作者更應該注意聲音資料和樂器資料的專業描述術語和描述方法,需要時用樂譜或照片的形式將其記錄下來。
三.理性辨析性
學術論文的寫作,與普通寫作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從學術論文的前期準備,搜集材料到論文形成,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科研過程,它需要研究者的理性辨析。在采風時,研究者可能會面對各種繁雜的音樂現象,這時理性的辨析力則起到了關鍵作用,它能夠幫助研究者從繁亂中看到音樂事象的內在本質和形成規律。
正由于民族音樂學是一門理論型音樂學科,民族音樂學學術論文和其他學術論文一樣,需要寫作者對其論點進行不斷的解釋和論證,那么,經過理性辨析的具有實際證據的音樂資料則為這些論點和創造性的觀點提供的強有力的支持。
四.創造創新性
在學術論文的寫作中,一個重要的共性就是要有創造性。“民族音樂學的學術論文,只要在研究過程或結論中顯示出它是一項新成果,那么它就具有科學價值和學術意義”。研究者從論文準備,寫作至完成,在這期間運用的一切研究方法和理性辨析思維都是為了使其學術論文中的過程、結論或成果具有創造性。按照伍國棟先生所說,具有創造性的學術論文可以在研究過程中有新的創造,也可以在論文結論中有創新性的成果。
此外,當我們在判斷一篇學術論文是否具有創新創造性時,應注意它是否符合社會和時代的發展,是否突破了固有的觀點和理論,站在研究領域的前沿去發展和創造。當這些方面的某一點得到滿足,一篇學術論文的創新和創造性則得到了一定的體現。
民族音樂學重點研究各民族音樂性質、規律,其學術論文是該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用論文的方式解釋具體的學術問題,需要研究者有理性辨析能力、創新創造力、堅持實事求和嚴謹求實的學術精神,不斷開闊自己的研究視野、扎實寫作功底、豐富自己的實際經驗。只有這樣,民族音樂學這一學科才能不斷的蓬勃發展,人類的科學事業才能生機勃勃、蒸蒸日上。
【論文的特性】相關文章:
金工實習論文 -論文10-03
寒假實踐論文 -論文09-04
行政管理專業論文 -論文06-13
論文的總結02-21
畢業生的論文格式要求 -論文03-25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論文05-31
論文開題報告10-18
會計畢業論文 -論文10-19
畢業論文總結09-20
論文承諾書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