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通用10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寫起報告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 1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一)課題的提出
本課題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認識:
1、目前,在中學所有課程中,只有地理課程的設計是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為重點的。地理教材中除了基本的地理知識外,還包含了豐富的生態環境、資源環境、人口環境以及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環境教育知識。
2、教育改革日新月異,教育發展的理念前沿新穎,但客觀上教育實踐與理論有一定的差距,如果結合生動個體的事例,引導學生運用地理學科的相關知識去探究這些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正是地理學科體現其價值之所在。
3、將研究性學習與地理環境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素質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國外研究情況
20世紀生態環境教育已引起了國外許多學者的關注,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比利斯召開的國際環境教育大會上對生態、環境教育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目標。前蘇聯,前聯邦德國也相繼在普通學校教育計劃中,把環境教育列入計劃,并要求從現實環境中的經驗出發,“結合歷史、日常生活及科學的.各種經驗和知識來闡釋環境。”這些研究成果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許多可借鑒的經驗。
2、國內研究情況
我國一些中小學也注意利用學科課程滲透環境教育,不少學校已開展環境教育,并在實施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也為本課題的探討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3、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已經在國內外廣泛開展,我國新頒布的《地理課程標準》中,將研究性學習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加以倡導。將研究性學習與相關資料、專業的整合更是方興未艾。
(三)本課題與之聯系與區別
1、本課題和這些研究的聯系是:中小學教育發重視生態環境教育,提倡研究性學習。
2、本課題和這些研究的區別是:目前國內外的研究主要側重了兩方面:一是環保課程的開設和學科滲透環保內容的研究;二是研究性學習的研究。本課題研究另辟新徑:一從形式上看,是對研究性學習、地理環境教育兩者結合起來的研究;二是內容上看,是對學科知識、學習方法和實踐能力整合的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1、本課題研究中的“環境”專指永興縣范圍的環境,永興有中國銀都之稱,全縣在沒有金、銀礦的基礎上,利用全國各地的“廢渣”、“廢水”中提煉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盡管采取了一定措施,還是對環境造成了某種程度的污染。以此作為研究對象,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2、在課題研究中,“研究性學習”的主體是高中學生,新課程改革是當前中學教育的主題,本課題的新課改為背景,研究工作緊密結合當前高中新課改的實際情況,研究高中生地理學習由“接受性”向“研究性”學習轉變,由灌輸知識到培養能力的轉變的效果。
三、理論依據
本課題的理論依據是科學認識論、系統論、素質教育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等。
科學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從本質上講,是來自于實踐的。
系統論認為,只有開放的系統,才是具有發展性的,才能達到最優化的系統。
素質教育理論認為,人的素質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教育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動力,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目的,以犧牲環境利益為代價換來的經濟增長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四、研究目標
1、總體目標
本課題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為指導,在知識目標方面,重視體驗性知識、策略性知識和跨學科知識;在能力目標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認知能力、計劃能力、表現能力、管理能力、創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處理能力;在情感目標方面,著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責任心、發展學生的個性。
2、具體目標
(1)通過研究性學習,培養和鞏固學生的環保意識、環保技能。
(2)通過學科與學習方法的整合,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習和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方法。
(3)通過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好家鄉的熱情。
五、研究內容
1、地理學科環境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2、探索環境教育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模式。
3、總結環境教育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意義、作用及評價。
六、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運用此法查閱整理相關課題研究應用資料,增加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2、社會檢查法:通過組織學生參與以環境教育為主的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得到事實依據和理論依據。為進一步制訂深入研究的步驟和措施提供依據。
3、科學實驗法:通過搜集處理各種環境信息,進行實驗和模擬,提出解決環境問題的對策、措施等學習活動,增強學生環保技能,提高對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變化的監測和分析能力。
4、總結法:在研究進行過程中,分階段進行總結歸納,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評價,撰寫研究報告。
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 2
一、指導思想
在新基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以本課題為基礎,以推進課程改革為重點,積極開展實踐層面上的研究,致力于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加強課題工作的過程管理,確保課題研究的質量和實踐。以科研促教改,以教改促質量同時,大膽嘗試轉變教育教學科研方式,追求實踐層面創新,將科研活動系列化、主題化,進一步推廣研究的影響。
二、工作目標
1、以研促教,以教促學,增強全體教師的.教科研意識和實施課題研究的能力。逐步總結提升課題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廣課題研究的影響,進一步加強過程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2、樹立以人為本,促進發展的課程觀和學生觀,開發課程資源,可以體現課內外學科之間的聯系,促進學生英語言語技能的發展,逐步獲得綜合應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進行交際的能力。
3、通過有針對性的生活情境創設,使學生在理解語言的意義和功能的基礎上,正確靈活地自主運用英語開展交際性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和興趣。通過趣味的教學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學會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和主動實踐,以實現多方面能力的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三、具體措施
(一)組織各類培訓學習,增強教科研意識和研究水平。閱讀學習教科研類的書籍,集體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本學期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新基礎教育類的文章。組織論文撰寫、心得交流、研究探討等活動。指導教科研的實踐操作,解決在研究過程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少走彎路,快速提高教師們科研水平。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培訓,外出聽課。
(二)明確研究方法,課堂實踐,實施研究。
(三)強化管理,提高研究效益。
為了使課題研究取得突破,保證實驗的效果,我們強化對課題實驗的管理,尤其是課題實驗的過程管理。我們要求課題有學期研究計劃和總結,有階段成果分析,有階段實驗報告,有教科研成果,同時對實驗的資料進行歸檔整理。在此基礎上制定課題管理制度。加強對課題研究過程的監控,定期檢查研究的進度,督促到位,落實到位,使課題正常有序地進行,確保研究的效果。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訂計劃。
2、確立本組科研課題及個人課題。
十月份:
1、課題組理論學習。
2、個人案例及反思交流。
3、課題組研究課聽、評課。
十一月份:
1、課題組研究課聽、評課。
2、課題組成員專題教學設計。
3、課題組理論分析。
十二月份:
1、課題組研究課聽、評課。
2、開展研討活動。
一月份:
1、收集整理課題資料。
2、撰寫個人課題小結和本組課題總結。
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 3
一、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化學科學作為一門基礎性科學,其研究方向也越來越多元化。為了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科技的發展趨勢,加強對化學學科的掌握,提高化學素養,對高中生進行化學研究性課題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二、課題研究
化學研究性課題的選擇需要具備實用性、創新性、研究性的要求。下面我們舉一個現實中的朝氣蓬勃的例子——去污劑的研發。
1.課題背景
現代人類的.高速發展帶來了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的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車輛或者家居用品沾上油漬難以去除的情況,因此研發一款高效去污劑非常有必要。
2.課題目的
本研究通過對現有的去污劑進行對比以及對相關材料進行實驗,設計一種高效去污劑,并對其去污效果及安全性進行測試和驗證,以期能夠在實踐中得到應用。
3.實驗設計
(1)材料準備:食用堿、無水乙醇,去離子水,復配試劑、氨水。
(2)實驗操作:
1)取不同重量的水合鈉分別加入到250mL的去離子水中,振蕩至各自形成飽和溶液。稱取10mL的水合鈉和10mL的無水乙醇混勻,加入到裝有油污的容器中,觀察去污效果;
2)將不同比例的食用堿溶液加入到帶有油污的容器中,比較不同濃度的食用堿對油脂分解的影響,并對去污效果進行觀察和記錄;
3)使用氨水、復配試劑對帶有油污的容器進行處理,比較實驗結果,并對去污效果及安全性進行評估。
三、實驗結果
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得出了如下的結果:
1.水合鈉與乙醇的摩爾比例越高,其去污效果越好。但是在一定比例區間內,去污效果并沒有更好的顯著提升。
2.食用堿的濃度決定了去污劑的對油脂的分解效果,但是過高的濃度反而會減弱油污的分解效果。
3.復配試劑和氨水都能起到較好的去污效果,但是其使用過程中應注意安全,敏感人群不宜直接接觸。
綜上實驗結果,最具去污效果的實驗組合為:蒸餾水+食用堿水溶液+復配試劑,其去污效果與商業去污劑相差無幾。
四、結論
本次化學研究性課題的研究,圍繞高效去污劑的研發展開,通過實驗驗證,最終研發出一款高效、低毒、安全的去污劑。此次實驗的成功為高中生化學研究性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也有助于推進我國科技水平向更高一級邁進。
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 4
導言:
化學是一門探究物質性質與性能的科學,其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活和工業中。在高中化學教育中,研究性學習是必要的。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升他們的實驗設計和數據分析能力。本文將介紹化學研究性課題報告的相關內容。
一、研究性課題報告的意義
研究性課題報告是高中生進行化學實驗研究的一種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研究能力選擇一個合適的題目,進行實驗和數據分析。這種研究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學精神,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研究性課題報告的選擇
在進行研究性課題報告前,學生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課題。課題的選擇應該考慮以下因素:
1.與日常生活和核心素養息息相關:課題應該與學生的興趣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這樣能夠增加學生的研究動機和實驗興趣。
2.盡量簡單:研究性課題報告的時間和實驗條件是有限的,因此,選擇盡量簡單的課題是必要的。此外,時刻考慮實驗的安全性也是必要的。
3.研究場景:學生應該選擇研究場景,因為這樣有助于學生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同時,特定的研究場景使得學生集中于特定課題的研究中,避免了時間和精力的浪費。
三、研究性課題報告的實施
1.實驗設計:在進行研究性課題報告前,學生應該制定一個實驗設計方案。這個方案應該詳細地闡述研究目的、實驗步驟和預期結果等。此外,學生還應該設計實驗的對照組和實驗組,這樣可以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重復性和可信度。
2.實驗操作: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應該嚴格按照實驗設計方案進行操作。此外,學生還應該注意實驗操作的安全和衛生,避免意外發生。
3.數據分析:實驗完成后,學生應該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學生應該按照預先設計的'統計方法,繪制圖表和圖形,以確定結果的可靠性。此外,學生還可以通過參考文獻的方式,將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驗證。
四、研究性課題報告的形式
在完成研究性課題報告后,學生應該準備一份詳細的報告。這個報告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1.題目:研究性課題報告的題目應該簡明扼要,并且能夠告訴讀者研究對象是什么。
2.引言:引言部分應該介紹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并簡要回顧此前的研究成果。
3.材料和方法:材料和方法部分應該包括實驗步驟、實驗器具和實驗條件等詳細信息。
4.結果和討論:結果和討論部分應該包括研究結果的詳細分析,同時,還應該探討可能存在的錯誤或偏差。
5.結論:結論部分應該總結研究成果,并闡明研究的貢獻和局限性。
6.參考文獻:最后,學生應該列出所有使用過的參考文獻。
五、結語
研究性課題報告是高中化學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進行研究性課題報告,學生可以提高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也可以培養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
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 5
一、課題名稱:
山水與文化
二、課題組組長:
xxx
成員:
xxx
三、課題提出背景說明:
中國山水千姿百態,可謂得天獨厚;中國又是文明古國,歷代人文薈萃。這自然與人文的兩大特點,孕育 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山水文化。中國眾多的名山勝水,不僅自然景觀雄奇秀麗,而且沉積著深厚的文化,閃耀著 燦爛的異彩。所謂“ 中國山水文化” ,就是山山水水中蘊涵和引發的文化現象。這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是全 人類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在世界上有顯著的地位。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中國山水文化具有多層面 的價值。當今世界,旅游越來越普遍地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生活內容,人們以 這種活動來滿足高層次的需求。我國風景名勝區遍及全國各地,旅游資源極其豐富,旅游業被稱為我國的“朝 朝 陽工業” ,風景名勝區是我國的“ 無煙工廠” ,發展旅游業的潛力很大。中國山水文化的研究,揭示出我國風 景名勝固有的獨特魅力,幫助人們真正地認識和欣賞她們的美,激發起人們強烈的感情,從而吸引更多的人游 覽我國風景名勝,熱愛我國風景名勝,理解我國風景名勝。這方面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這是第 一層面的價值。中國山水文化保留著歷史的足跡,又是了解中國文化及其發展的特殊的窗口。中國自古就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之說,把游歷與讀書相提并論。許多風景名勝區都保留著豐富的實物資料,生動地體現 出不同時代的文化特色。發掘中國山水文化的.這一層面的價值,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一條重要的途徑。發揚中國 山 山水文化中蘊涵的優秀民族傳統,這是它更深的一個層面的價值。
五、預期成果:
了解山水文化的行成與本質,特點與形態,立足于當下從新時代的高度去理解人與山水的關系。
六、研究方法:
搜集資料,問卷調查
七、活動計劃:
1. 任務分工:
為 分為 3 個小組 第一組:
王xx,王澤琛負責制定問卷與發放。
第二組:
王xx,楊帆整理和搜集資料。
第三組:
白xx,閔超打印文件及最終整理。
2. 活動步驟:
全體組員進行討論、確定課題、出動全體組員收集有關資料。
全體組員發放問卷。
對回收問卷和所收資料進行整理。
上網將活動細則及成果打印出來,便于寫論文報告和總結。
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 6
我國高中學生的壓力源主要來自于學習、父母、老師和同伴、環境、自我發展和時間六方面,其中學習壓力是中學生的主要壓力源。而高中生的升學壓力要比高中生大,這是因為高中畢業面臨的升學和擇業更為迫切。
在社會中還存在不少高中生由于學習壓力無法得到調節而釀成悲劇。一幕幕扣人心釀成悲劇,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畫面,種種悲劇也給許許多多的家長心靈造成難以抹去的傷痛。所以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習壓力給學生帶來的影響。
一、自我減壓法:
面對學習和工作力而產生的種種心理上的問題,可借助以下方法自我調解。
1、不要把目標定得高于自己能力所及。
2、有效地分配時間,將學習任務或工作任務按輕重緩急編定先后次序,然后依次逐步完成,階段性的成果可減低同時展開多份任務而又無法完成所帶來的壓力。
3、課余時應做適量運動,既可強健身體,亦可減壓,或可在教室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減輕肌肉疲勞。
4、遇到困擾或情緒低落時,可與家人或朋友傾訴,通過與同學,同事的溝通獲得支持和關懷,亦可發泄情緒。
5、即使再忙,也要有必要而充分的睡眠,這對松弛繃緊的神經至關緊要,對于處在身體發育時期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6、如果實在感覺壓力太大,無法應承致使情緒低落,不妨去聽聽cd,看看電視劇,或者到酒吧去坐一坐,哪怕偶爾“瘋狂”消費一把也可以。當然這是一種矯枉過正的辦法,不可頻頻使用,更不能成為你懶惰渙散的借口。
7、養成持之以恒,平衡有序的生活習慣,不要做“書呆子”,別放棄享受美食,享受戶外活動或發展個人興趣所帶來的樂趣。
二、病癥的心理調適
如果面對學習壓力造成的種種生理上的不適,可借助以下辦法使之得以緩解。
1、頭痛:以拇指輕按太陽穴,眉頭及耳背等部位,再以畫圓法輕輕按壓。
2、肌肉痛楚(如肩部及腰部不適):可做一些簡單的伸展動作,坐直身子,放松肩部,兩手放背后,十指互扣然后用力向后拉,如此這般重復多次。
3、胃痛:因耽誤進餐時間引起胃痛,可喝一點溫牛奶,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求助于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飲料。
4、便秘:如持續便秘數日,那么你不妨嘗試著每天早起10分鐘,然后先飲一杯白開水,會有一定幫助。
5、失眠:先一個能承托頸肩彎,軟硬,高度適中的枕頭,睡眠會舒適,播放一些調子抒情的音樂,或如海浪,雀鳴等大自然聲音,在助你的神經松弛下來,如果你覺得讀外語也可催眠,那么也不妨試試。
高中課題研究性報告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的發展,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棗研究性學習隨之產生。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主題,以個人和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研究動員、確定課題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學生對此比較陌生,所以活動的第一步即向學生介紹研究性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方法及其優點、特點、開展的過程,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剛剛進入高一,所學知識較少,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從而選擇學生比較熟悉而又與之息息相關的水作為研究的課題。
2、制定方案,分組調查
為了更充分的研究主題,根據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以及關于環境保護的一些熱點問題,經過師生的共同研究,把研究的課題細化為幾個子課題:一水污染問題;二水的凈化問題;三飲水與健康;四珍惜水資源。班級成員自由組合分別承擔四個子課題。制定子課題的研究方案后,有小組成員查找和收集相關資料,為課題的研究尋求證據。
3、整理材料,交流信息,論證結果
小組成員對資料進行歸類整理,篩選有用的材料,從多角度,以多種方式對相關課題進行具體的研究,同時針對有關問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研討,以求對其地研究更深入。
4、評價審核
(1)各課題小組匯報研究情況,展示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結論。
(2)撰寫實驗報告,形成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論文或經驗。
首先進一步研究“人與環境”的基本內涵和外顯行為,再通過新一輪的教育教學實驗,探索中學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地理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的原則和方法。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如下:
不同的課題組采用不同的方式對本課題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1、水污染問題
介紹水污染的涵義、類型,并到馬家溝進行實地考察。拍攝的照片充分體現了馬家溝的污染狀況,并對馬家溝的水質進行測定,同時對解決水污染問題進行了系統地闡述。
2、珍惜水資源
從身邊說出,介紹水污染和浪費的現象,提出水危機的問題,漫畫設想未來的銀行存入的不是錢而是水,呼吁同學們珍惜和愛護水資源,強調透支水就是透支生命。
3、節約能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天氣預報,似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可是你會像關心天氣那樣來關心我們空氣的質量嗎?
近些年來,在我國一些主要城市實行了空氣質量公報制度,現在,就連普通的老百姓也有機會了解我們每天呼吸的空氣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狀況。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嶄新的二十一世紀,世界性的環保潮流正朝著社區層面深入,各個國家紛紛尋求建立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綠色社區”成為一個新的時尚名詞、環境狀況的嚴峻,呼喚著人們關注環境,參與環保。公民參與環保正成為世界環保的主要特點,它與生態建設、污染治理構成了完整的環境保護體系。
系統學習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的基礎上,發揮本人探索性教學的特長,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借助地理課堂教學和課外研討活動等形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培養中學生地理素養的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為個案分析法、調查法和觀察法。
本課題的創新之處在于:
第一,選題富有挑戰性。培養學生地理素養,是中學地理教育中極具挑戰性的.課題,探索其方法,是中學地理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當前中學地理教學領域的一個新穎課題。
第二,大膽打破傳統的地理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采用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地理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第三,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基本的地理素養。
研究成果的形式:
1、論文;
2、建立相關環境保護網站;
3、結題報告;
4、學生課題研究論文集;
由學校組織專家、教師給予鑒定。
1、20xx年9月-20xx年10月:相關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研究,閱讀參考文獻資料,制訂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
2、20xx年10月:開始第一輪實驗。
3、20xx年10-12月:教學實驗,完善課題研究方案。
4、20xx年1月:完成第一輪實驗,提交中期成果:(論文)。
5、20xx年3月-20xx年5月:進行第二輪實驗
6、20xx年6月:完成結題報告和相關地理環境研究網站建設,出版學生地理環境研究論文集。
高中課題研究性報告
高中生心理壓力及釋放途徑課題研究報告所謂心理壓力是由個體在生活適應過程中的一種身心緊張的狀態,源于環境要求和自身對能力不平衡而來,這種緊張狀態通過非特異性的心理和生理反映表現出來。
現代社會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加劇,人們所面臨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如何應付這些壓力,保持個體的情緒健康,更好地面對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挑戰,是一個現代人人生道路上的重大問題。
我國中學生的壓力源主要來自于學習、父母、老師和同伴、環境、自我發展和時間六方面,其中學習壓力是中學生的主要壓力源。而高中生的升學壓力要比初中生大,這是因為高中畢業面臨的升學和擇業更為迫切。
在社會中還存在不少高中生由于學習壓力無法得到調節而釀成悲劇。一幕幕扣人心釀成悲劇,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畫面,種種悲劇也給許許多多的家長心靈造成難以抹去的傷痛。所以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習壓力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我們小組決定進行一些關于這方面的調查與研究。
通過這次對高中生心理壓力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88%的學生認為自己有一定或者很大的心理壓力,1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壓力較小。其壓力主要來自學習以及人際關系。
認為學習是主要壓力的學生較多,其主要來自家人和自己。其次來自于老師。很多學生覺得家長總是把很高的期望掛在嘴邊,而在學校,考試的排名也讓他們苦惱不已。我們認為當今中國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將來過上好生活。孩子們心里也明白。但是畢竟成績會有好壞之分,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
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壓力來自于人際交往,覺得自己總會和朋友鬧矛盾,以及覺得自己找不到心目中的好朋友。
其實,我們通過了解發現,男生女生的情況也有所不同。下面舉些例子女生的煩惱
1.學習上,某些地方有一定的困難,對于理科性的學習比較吃力。與同學相處,不能完全融洽。
2.身邊總有女生談論自己崇拜的男生,覺得好煩,真搞不懂自己遠未成年,學業還未完成,她們怎么會有這種想法,而且還在別人面前津津樂道。
3.上高中后,科目很多,而且都比較難,學起來十分辛苦,而且我是住宿生,十點半之前必須熄燈睡覺,沒有足夠的時間看書。
男生的煩惱
1.體育很不好,每次都倒數。
2.每次上課時聽的挺認真的,可是一到課后很多習題都不會寫了。
3.玩的時間太少。
案例我們年級有一個同學,近來他的情緒很反常,終日焦躁不安,有時會無端端地悶悶不樂,近來上課常走神,思緒常不知不覺地飄向別處,且難于收回。更難受的是晚上睡覺時,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入眠,有時竟眼睜睜到天亮。對自己這種不爭氣的狀態又急又氣,特別是一想到其它同學能專心致志復習,學習成績日益進步時,更恨自己,恨自己沒有辦法集中精神,恨自己辜負父母、老師的殷切期望。
這種情緒是考試焦慮癥的表現,但不用太過緊張,這種癥狀許多同學都曾經體驗過,只不過,有了它之后,必須重視,應及時調整。走出焦慮怪圈的有效辦法──調整自我認識法。首先,必須正確認識考試的重要性,考試不過是展示和檢驗自己才能與所學知識的有利機會,即使是高考,也非就此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就算萬一失敗了也沒什么,有言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何況,失敗是成功之母,而且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呢。其次,要對自己的實力有正確的估計,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再次,當心里面出現類似“要是我這次考試考砸了,我的前途不就完了”的消極暗示時,應及時地告誡自己:“這種擔心會松懈自己的斗志,轉移自己的注意目標,擾亂當前的精神狀態,應及早排除。當前最緊要的是有條不紊地搞好復習。”盡量把消極暗示轉化為積極暗示。
中學生心理壓力的調適方式中學生有心理壓力時,他們的調適方式是:
48%的同學上網或聽音樂等放松自己。
8%的同學找人傾訴還有44%的同學選擇其他的方式舒緩壓力的對策研究
1、學會與別人交往、溝通,明白心理健康標準,在對照發現自我壓力形成的原因,從而認識自我,發現自我,調整心態,對釋放壓力起到導向作用。
2、合理利用時間。學會科學用腦。學會科學用腦。有時感到壓力大往往是由于沒有把時間安排好,做好時間管理是一件降低壓力的好方法。首先要制定一個計劃。計劃可大可小,大到整個學期,每個學科;小到每個學期,每個單元,這樣便于科學安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講究用腦衛生,注重勞逸結合。另外,每學一個新的內容,都要及時掌握,及時鞏固。前一天預習新課;當天回顧所學內容;一周小結復習;單元測試前復習鞏固;期中、期末前系統復習。這樣從預習到考試,一遍遍加深印象鞏固記憶,就不會感到壓力太大,無形中減輕了焦慮程度,考試也能應付自如。
3、克服考試緊張心理。首先要正確地對待考試。考前保持輕松愉快的心境,堅持有規律的生活,不要把考試看得太重,學會自我暗示,經常提醒自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形成正確的應考心態。進入考場后,可以看看窗外的風景或閉目養神,轉移大腦的興奮灶。試卷發下來后,萬一出現一片空白的現象,一定不要過于緊張,合上試卷做幾次深呼吸,使自己盡快平靜下來。
面對學習和生活而產生的種種心理上的問題,可借助以下方法自我調解。
1、不要把目標定得高于自己能力所及。
2、有效地分配時間,將學習任務按輕重緩急編定先后次序,然后依次逐步完成,階段性的成果可減低同時展開多份任務而又無法完成所帶來的壓力。
3、課余時應做適量運動,既可強健身體,亦可減壓,或可在教室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減輕肌肉疲勞。
4、遇到困擾或情緒低落時,可與家人或朋友傾訴,通過與同學溝通獲得支持和關懷,亦可發泄情緒。
5、即使再忙,也要有必要而充分的睡眠,這對松弛繃緊的神經至關緊要,對于處在身體發育時期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6、如果實在感覺壓力太大,無法應承致使情緒低落,不妨去聽聽cd,看看電視劇,哪怕偶爾“瘋狂”消費一把也可以。當然這是一種矯枉過正的辦法,不可頻頻使用,更不能成為你懶惰渙散的借口。
7、養成持之以恒,平衡有序的生活習慣,不要做“書呆子”,別放棄享受美食,享受戶外活動或發展個人興趣所帶來的樂趣。
也可以試試以下幾種方法
(1)學會自我排解:采取不影響他人和社會的方式,將內心的消極情緒發泄出來,然后重新投入學習和生活。比如遇到十分傷心的事,索性大哭一場,將郁悶發泄出來,感覺就會好受一些。
(2)找人傾訴煩惱:有了困惑、痛苦等壓力,可以找親朋好友或同學傾訴,聽聽別人的見解,通過交流能有效地緩解心理壓力。
(3)轉移消解壓力:在一件事情上失敗,短期內又無法改變時,可以通過其它活動來彌補不能實現的愿望,或者轉移注意力,讓壓力在其他活動中得到釋放。如參加文體娛樂活動,使自己獲得愉快的心情,壓力就會逐漸消解。
(4)不作過分苛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甚至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必然壓力重重。高中生應該建立悅納自己的健康人生態度,樹立適度的奮斗目標,這樣更有利于健康。
(5)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適應社會。
(6)知足常樂:人的一生不可能同時擁有所有美好的東西,不妨想一下自己所擁有的,使自己有一種滿足感,壓力就會漸漸消失。
在這次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小組的成員都學到了許多知識,包括如何建立團隊合作精神,也讓我們都了解了許多社會及家庭所存在的問題,更多的是從該課題的研究結果中我們也都懂得面對學習壓力該如何正確調節。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次研究學習,能使更多的同學認識學習壓力得不到正確調節的危害性并且能積極調整心態面對它,學會如何面對它,如何正確調節它,讓高中生在學習中能輕松地學習,無論是在平時的學習中,還是在期末、期中,甚至在高考中,都能以輕松的心態面對學習壓力,在每一次考試中都能考到理想的成績。
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 7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
一、問題的提出
1、背景
經濟的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臨近,對創造性人才,對勞動者的創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緊迫要求。第三次“全教會”著眼于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高度,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受諸多因素制約,課程改革可以視為舉措之一。各門課程的實施都應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宏觀背景。
教育界內部對課程改革的探討始終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點。我國的課程建設曾受到國際課程整合理論的兒童中心(杜威)、結構中心(布魯納)和人本主義的認知——情意整合論等流派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經過廣泛的實踐,確立了三大板塊課程,即: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盡管這三個板塊的劃分在邏輯上還顯得不夠清晰,但它在實際運作中卻是簡便易行的。另一種劃分是按課程設置權限分為:國家課程十地方課程十校本課程三個板塊。這兩種劃分課程的表述,都是從課程外在的、外顯的屬性來進行的。90年代末,人們愈加重視在課程的內涵上進行挖掘,提出應注重課程三性,即:基礎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課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實踐為基礎,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出現可以說是應運而生,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中觀背景。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課程改革中較為活躍的一塊園地。多樣的校本課程,如培養興趣愛好和發展個性特長的,以及品德類、心理類、科技類、人文類、休閑類等。校本課程的深度開發向何處去?研究性學習課程確是一個理性的價值方向,這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微觀背景。
2、為什么要提出研究性學習
(1)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重要的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成,歸根到底是學生學習的結果。所以,學校教育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是要讓我們的學生形成怎樣的學習方式。在原有教育、教學條件下,許多學生的學習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僅僅立足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知識傳輸。這種學習方式十分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狀況,當前教學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途徑方法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起了組織、指導作用,在時間安排上更多的是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顯然與被動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不同,對于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也較為有利。
(2)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的掌握和運用,需要依托相應的課程載體。
只要教學處理得當,原有的課程內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展開。我們的許多優秀教師,正是在原先的學科課程教學中,既有效地指導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各科教學中重視學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而且,如果能在各科教學中都做到既打好基礎,又培養創新精神,那是教學上的很高境界。但是,從目前情況看,更廣泛做到這一點還有困難。
第一,相當一部分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形成定勢,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要實現教學行為方式的重大轉變從而指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需要有一個較長過程。
第二,基礎性課程的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打基礎”(進行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與培養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關系,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都是一個有待解決的新課題。
因而,如果能開發出一種新的課程類型,它的實施主要地采取研究性學習方式,那么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的改變,就會比較容易實現。
(3)原有的活動課實踐的發展需要新的生長點。
近年來,活動課作為一種與學科課程相區別又相補充的課程類型,在學校教育中廣泛實施,為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拓展了極其重要的陣地。活動課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樣,很受學生歡迎。但是在實踐中,已有的活動課較多的還是著眼于學科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拓展的知識類活動課,著眼于培養生活、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技藝類活動課,著眼于陶治性情、健體強身的文體類活動課等。普通高中的`活動課相比,它應提高在何處?如何實現活動課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上的獨特的作用?這些都是有待于解決的問題。綜合實踐活動板塊中研究性學習的設置,為高中階段活動課實踐的發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個新的生長點。
(4)每一個高中生都具有發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很大潛能。
以前也有不少科技小組,學生們在指導教師引導下,開展研究探索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這些小組往往只有少數成績優秀的學生能夠參加。我們能否為全體同學提供這種開放性研究活動的機會?已有的實踐經驗表明,每個高中生都具有充分的發展潛能,學習成績差的同學探索欲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見得就比別人差。
(5)各地學校都有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可能性。
研究性學習要強調要結合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實際選擇研究專題,同時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種教育資源。各地學校的內、外部條件雖然有較大的差異,但都具有可供開發、利用的教育資源,學生也都能從本地實際出發,尋找到他們感興趣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越是困難的地區,對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需求越是迫切。
(6)有助于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
3、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當前,受傳統學科教學目標、內容、時間和教學方式的局限,在學科教學中普遍地實施研究性學習尚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將研究性學習作為一項特別設立的教學活動作為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將會逐步推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并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性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共同完成研究內容的確定、方法的選擇以及為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1、開放性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題下,由于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人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為學習者、指導者發揮個性特長和才能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從而形成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
“研究型”課程,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后,通過媒體、網絡、書刊等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篩選,開展社會調研,選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它的最大特點是教學的開放性。
(1)教學內容是開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題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為研究課題。
(2)教學空間是開放的。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活動、體驗的作用。學習地點不再限于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要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實地勘察取證、走訪專家、收集信息等等。
(3)學習方法、思維方式是開放的。針對不同目標,選擇與之適應的學習形式,如問題探討、課題設計、實驗操作、社會調查等。要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思維方式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元,從靜態發展到動態,從被動發展到主動,從封閉到開放。
(4)收集信息的渠道是開放的。不是單純從課本和參考書獲取信息,而是從講座、因特網、媒體、人際交流等各種渠道收集信息。
(5)師生關系是開放的。學生在研究中始終處于主動的地位,教師扮演著知道者、合作者、服務者的角色。提倡師生的辯論,鼓勵學生敢于否定。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結論。
3、實踐性
研究位學習要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1、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
研究性學習特別注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性實踐活動,它的目標定位與一般的學科教學目標既有一定聯系,又有較大的差異。具體強調的是:
(1)培養收集和處理的信息能力。
從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的角度看,學生開展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信息處理的過程。與以記憶、理解為目標的一般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過程圍繞著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研究性學習的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其中,在一個開放性環境中學生自主、主動懼和加工處理信息能力的培養是個關鍵。
(2)發展創新精神,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體驗。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是情感活動的過程。一般而言,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所獲得的成果,絕大多數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圍同學現有基礎上的創新,還不大可能達到科學發現水平。研究性學習主要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參與類似于科學家探索的活動,獲得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喜愛質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3)學會溝通與合作。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精神弘揚也把樂于合作、善于合作作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機會并不多,且較多停留在口頭引導鼓勵的層面,弄得不好,很多還是說教。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正是一個人際溝通與合作的過程,為了完成研究任務,一般都離不開課題組內的合作以及與課程組外人士(如指導教師、社會力量、研究對象)的溝通合作。所以,研究性學習也把學會合作作為重要的目標。
(4)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創新精神培養只有同科學態度、科學道德的培養統一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對社會、對個人發展有價值的結果。已有的實踐告訴我們,同學們參與課題研究是饒有興趣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幾乎都會碰到各種問題和困難。學生要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從實際出發,通過認真踏實的探究,求得結論的獲得,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5)發展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聯系社會實際開展研究活動,為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造性和認知能力,而且還要學會關心社會的進步、祖國的前途、人類的命運、經濟的發展、環境的保護,爭取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6)激活各種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多門學科的知識積累,為他們今后的發展打下了有利的基礎。但是,如果讓這些知識長期處在相互分割和備用的狀況之中,它們就會被遺忘,就會逐漸推動可能發揮的效用。研究性學生的重要目標是在綜合運用中提高各科知識的價值。
從研究性學習的上述目標看,它對于實施以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對于學生從事各門各學科的學習、打好基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培養積極性都是大有好處的。
2、研究性學習的目標
研究性學習主要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需要注重以下幾項具體目標:
(1)獲取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研究性學習主要強調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欲望。
(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位學習通常圍繞一個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地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成果交流活動,引導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學習和掌握一些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圍繞研究主題主動收集、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研究性學習,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并恰當的利用信息,以培養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研究位學習的開展將努力創設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創意及成果,發展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踏實的探究,實事求是地獲得結論,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不斷追求的進取精神,磨練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學生要深入了解科學對于自然、社會與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學會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學會關注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3、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
“后工業社會”將會給教育提出什么要求?現在有兩條思路:一條思路是“高效的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假設是:運用先進的學習方法,可以充分開發人的學習潛能,學習方式的革命將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學習速度。因此,在當今知識爆炸的時代,應該特點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包括各種快速閱讀法、記憶法、思維技巧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另一種思路是“研究性學習”。這條思路的基本觀點是:培養人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是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而創造能力培養的關鍵是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因此,應該提供研究性的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考力和創造力。
上述兩種思路對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作出了各自的解釋,但從兩種學習方式所蘊含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學實踐來看,二者之間卻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謂高效的學習,十分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習的效率。它強調“授人以漁”,但實際上并不關心打到的是什么“魚”。高效的學習所追求的,首先是掌握知識的量而不是質。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業時代注重單位時間效率的觀念。與高效的學習相比,研究性學習更關心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研究性學習也講求方法,但它較少強調學習知識的技能和方法,而更關注培養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關鍵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換句話說,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結果。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習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來了解事物的性質;二是規則的學習,懂得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三是問題解決的學習,即運用概念和規則來解決實際問題。研究性學習主要是第三層次的學習,其目的是發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是它與一般的知識、技能學習的根本區別。研究性學習與高效的學習并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但從學校教育的時代特征來看,研究性學習無疑應該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中小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更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未來的教學組織形式將是研究性學習加上個別化的集體教學,并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中教學形式的主要特征。
四、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學基礎
認知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從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基礎。研究性學習觀具有科學性、主體性、探索性、創新性的基本特點,具體描述如下:
研究性學習觀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學習過程是積極的有意義學習過程。從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有探究和創造的潛能,研究性學習本身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以及求知欲。研究性學習重視運用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研究性學習關注知識表征,認知結構的發展及問題解決。研究性學習不僅在于獲得問題解決的結果,更注重學習創造性與主體性人格培養,并以此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
學習心理學家在提出研究性學習理論的同時,也探索了研究性學習的操作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相結合的模式
布魯納發展發現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已形成了一種發現式教學方法群;奧蘇貝爾用有意義學習的觀點巧妙地結合了學習過程中的發現與接受。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模式,與研究性學習觀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模式
建構主義由皮亞杰的結構的觀點發展而來。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把研究性學習分為三個階段,即沖突階段、建構階段和應用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重視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視教學過程中有關問題情景的創設,重視知識結構的更新,因而在學科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3、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建立在認知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問題解決模式認為研究性學習即是對學習問題的解決過程,學生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問題解決是對問題空間的搜索。因此,研究性學習過程有這樣三個基本特征:目的指向性。學生學習是有目的的過程,最終要達到某個終結狀態;認知操作。學生的學習依賴于一定的學習與思維策略,并依此來進行一系列的認知操作;操作序列。學習活動包括一系列的心理過程和系列。
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把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問題表征階段;策略選擇階段;反思結果階段。研究性學習的問題解決模式,實際上把學習過程與科學研究過程相比較,認為學習方法與科學研究方法具有相似之處。近年來這一學習模式倍受關注。
4、研究性學習的創造性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創造模式,強調了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這樣一些過程。問題情景的探索過程。智力與思維方式的弘揚過程。元認知監控過程。創造性學習模式已被廣泛地應用于數學、自然、音樂等學科教學中,這種學習模式不僅有利于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有利于學生的人格發展,有利于貫徹研究性學習觀,因而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是廣義的問題解決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三個層次的學習過程:問題解決的知識表征過程;問題解決的認知過程;創造性解決問題過程。研究性學習模式在形式上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從心理結構來分析,均應包括以上所論及的心理結構。
五、研究性學習的內容
1、開放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選擇上的主要特點
第一,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所涉及的面可以相當廣泛,既可以是屬于傳統學科的,也可以是屬于新興學科的;既可以是科學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單科性的,也可以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于社會實踐的,又可以偏重于文獻研究或思辨的。
第二,在同一主題下,研究視角的定位、研究目標的確定、切入口的選擇、過程的設計、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均有相當大的靈活度,留有展示學習者、指導者個性特長和發揮才能的足夠空間。
2、問題性是研究性學習內容呈現的主要方式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指導者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是呈現一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專題或課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
3、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是研究學習內容選擇和組織時應該重視的幾個方面
為了較好地實現研究性學習的目標,針對我國原有中學課程內容的不足,研究性學習的內容選擇和組織需要重視以下幾個要求:
(1)綜合性,即圍繞某個專題組織多方面或跨學科的知識內容,以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多角度、多層面地思考問題;
(2)社會性,即加強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與人類生存、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注意開發社區資源;
(3)實踐性,即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同時,提供學習直接經驗并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的途徑與機會。
4、研究性學習的層次差異性
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目標定位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所體現的特點上也可以有所不同。有的專題所涉及的內容綜合程度高、與社會生活實際聯系緊,有的則可能較偏向于單科性、學術性。另外,教師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性質,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5、研究性學習的重點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點即為素質教育的重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對于中學生而言,創新更多的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探索精神,發現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強烈愿望以及運用已有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是有層次的,這里所討論的創新不同于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創新。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本課程的實施對學生加以教育和影響。立足于學生的發展,體現主體性,發展學生豐富的個性;具有針對性,適應不同年齡學生的水平和需要;具有時代特色,能夠及時反映人類最新文明成果;為學生思考、探索、發現和創新提供最大的空間。目的是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基本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研究性學習課程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一方面應組織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搞小發明、小制作,開展思維訓練,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為學生的成才提供一個有利于學生創新和實踐的"土壤"及良好的氛圍,從而提升學生對自身的價值追求。
6、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和設計
(1)因地制宜,發掘資源。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要注意把對文獻資料的利用和對現實生活中"活"資料的利用結合起來c要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自然環繞、人文環繞以及現實的生產、生活,關注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鄉土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從中發現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把學生身邊的事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有利于培養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有利于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保持較強的探索動機和創造欲望。
(2)重視資料積累,提供共享機會。學習內容的開放性為學生的主動探究、自主參與和師生合作探求新知識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師生在研究位學習中所獲取的信息,采用的方法策略、得到的體驗和取得的成果,對虧本人和他人,對于以后的各屆學生,都具有寶貴的啟示、借鑒作用。將這些資料積累起來,成為廣大師生共享并能加以利用的學習資源,是學校進行研究性學習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
(3)適應差異,發揮優勢。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和不同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和方法上是有層次差異和類型區別的,因而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可以各有側重,在內容選擇上可以各有特點。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傳統優勢和校內外教育資源的狀況,形成有地區和學校特點的研究性學習內容,同時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具體條件,自主選擇研究課題留有足夠的余地。另外,教師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注重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價值與性質,對于提高學科教學水平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
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點,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師生互動的形式都要發生較大變化。
(一)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類型
1、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課題研究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問題為主要目的,具體包括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文獻研究等類型。
項目(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復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會性活動的設計和科技類項目的設計兩種類型。前者如一次環境保護活動的策劃,后者如某一設備、設施的制作、建設或改造的設計等。
一項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屬于一種類型,也可以包括多種研究類型。綜合性較強的專題,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研究內容,需要運用多種耕究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參加者之間的分工協作。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主要有三種類型: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
(1)小組合作研究是經常采用的組織形式,學生一般由3—6人組成課題組,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各有獨立的任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長,協作互補。
(2)個人獨立研究可以采用"開放式長作業"形式,即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范圍,由每個學生自定具體題目,并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研究活動,用幾個月至半年時間完成研究性學習作業。
(3)采用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全班同學需要圍繞同一個研究主題,各自搜集資料、開展探究活動、取得結論或形成觀點。再通過全班集體討論或辯論,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動同學們在各自原有基礎上深化研究,之后或進入第二輪研討,或就此完成各自的論文。
(二)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一般可分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這三個階段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本階段要求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一般可以開設講座、組織參觀訪問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然后經過討論,提出核心問題,誘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題目。
同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有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該題目中隱含的爭議性的問題,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分析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組,共同討論和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包括確定合適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獲得的信息、準備調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動和可能得到的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反思所確定的研究問題是否合適,是否需要改變問題。
2、實踐體驗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學生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本階段,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
(1)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和學習收集資料的方法,掌握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等獲取資料的方式,并選擇有效方式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要反思所得結論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問題,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獲取證據以支持所得結論。
(2)調查研究。學生應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如實記載調查中所獲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記錄實踐過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種形式的"作品",同時要學會從各種調研結果、實驗、信息資料中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或觀點,并反思是否獲得足以支持研究結論的證據,是否還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
(3)初步的交流。學生通過收集資料、調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或個人之間充分交流,學會認識客觀事物,認真對待他人意見和建議,正確地認識自我,并逐步豐富個人的研究成果,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
3、表達和交流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以外,還可以采取開辯論會、研討會、搞展板、出墻報、編刊物(包括電子刊物)等方式,同時,還應要求學生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向全班發表,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答辯。
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呆,這是研究性學習不可缺少的環節。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辯。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教師指導
研究性學習主要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并注意轉變自己的指導方式。
1、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以及他們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老師應成為學生的研究信息交匯的樞紐,成為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在品德、能力、個性方面的發展,給予適時的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并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而是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
2、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方式爭取家長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關心、理解和參與,與學生一起開發對實施研究性學習有價值的校內外教育資源,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良好的條件。
3、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好研究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后進行總結和評價提供依據。
4、教師可以根據學校和班級實施研究性學習的不同目標和主客觀條件,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重點的指導,如著重指導資料收集工作,或指導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指導學生如何形成結論等等。
(四)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實施
1、研究性學習具體實施的一般要求
與其他類型的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重在學習過程而非研究的結果;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而非掌握知識的數量;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而非一般地接受別人傳授的經驗;重在全員參與,而非只關注少數尖子學生競賽得獎。
2、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在綜合實踐活動板塊進行的研究性學習,采取組成課題組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學習探究活動的較多。課題組一般由3—6人組成,學生自己推選研究和組織能力較強的同學為組長,聘請有一定專長的成人(如本校教師、校外人士等)為指導教師。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有分有合,各展所長,協作互補。也可以采取個人研究與全班集體研討相結合的辦法。
3、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
以在活動課程板塊進行的課題研究活動為例,學校組織、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一般程序是:
(1)開設科普講座,參觀訪問。目的是作好背景知識的鋪墊,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提供選題范圍,誘發探究動機。
(2)指導選題。研究課題可以由教師指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較多的是通過師生合作,最后確定題目。與學生生活直接關聯的切入口小的課題較受歡迎且易實施。
(3)組織課題組,制訂研究計劃。課題組多采用學生自由組合,教師適當調節的做法。研究計劃中要有對目標的清晰表述,研究的具體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設計。可以組織由教師參加或師生共同參加的評審組對學生設計的研究方案進行論證。課題組聘請本校教師或校外專業人員擔任課題指導者,對于課題研究的順利展開會起到有益的作用。
(4)實施研究。學校要給予一定的時間保證,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并對學生進行操作方法的指導和如何利用社會資源的指導。學生要作好比較詳細的工作記錄,并隨時記下自己的感受、體會。課題組應積極主動地爭取校外力量的幫助。
(5)處理結果,撰寫報告。研究結果的表達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同時教師又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學會以恰當的方式表達研究結果。
(6)組織研究成果的交流研討。通過交流研討分享成果,進行思維碰撞,使認識和情感得到提升,這是整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必要組成部分。
依據不同的目標定位和主客觀條件,主題研究學習的實施也可以有不同的切入口和操作特點。實踐中,有的項目過程完整、操作規范;有的則可以截取過程中的某一環節,或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著重做資料收集工作,或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根據教師所提供的材料,篩選、整理,形成結論等等。
(五)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教師應充分注意其下述特點:
(1)實踐性。放手讓學生親自去做,鼓勵并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界近年流行三句話:你聽來的就會很快忘掉,你看見的就能記住,你做了的就能學會。
(2)開放性。不要設定所謂"答案",努力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3)創造性。引導學生獨創,把新穎、獨到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
(4)自主性。提供盡可能多的項目供選擇,建立"課題超市",使學生充滿熱情地、興趣盎然地投入研究性學習。
(5)過程性。淡化結論的正與誤,允許結論的多元化,主要看過程。
(6)互動性。提倡多重互動,如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他人(指校外的人士)之間的互動。互動的手段可以是說話的、書面的、現代信息技術的。互動是一種交流、碰撞過程,也常常是產生思想火花的過程。
(六)研究性學習的師資問題
要提高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質量,必須解決好師資問題。解決師資問題的出路有三條:
(1)挖掘現有師資的潛力。長期的"應試教育"和教師的"從一而終",埋沒了教師的才能,抑制了教師的特長和創造性。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際上也是給了教師一個展示才華、發揮特長、自我實現的機會。教師中蘊藏著極大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資源,如何開發,這是擺在學校領導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2)青年教師的培訓。以往的教師培訓,無非是學歷文憑教育或教材教法講座或現代教育技術指導,基本是圍繞教師的學科教學進行的。可以預計:研究性學習課程指導教師的培訓不久將提上師資培訓的重要議程。青年教師的培訓,應實現兩個基本目標,其一,具備初步科學研究的能力,掌握科學研究一般的通常的方法和步驟;其二,能對l?2門研究性學習課程進行較有成效的指導。這方面師資培養、培訓的力度將直接關系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際水平。
(3)建立一支專兼職指導教師隊伍。結合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內容,在社區內聘請一些學有專長的人士,以某種組織形式,建立一支隊伍,為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提供師資保障。
(七)管理及體系
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管理,主要應解決好以下三個問題:
(1)形成新的辦學理念,辦出學校特色。
(2)資源開發。學校資源和社區資源的開發;教師資源和教材資源的開發。
(3)評價機制。通過科學的評價,促進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健康發展。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校本課程,也是學校特色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應形成各學校自己的課程體系,且不斷地豐富和完善。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具體課型可分為以下四種:社會專題調查型、社會角色實踐型、校內情景活動型、小組課題研討型。
七、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
1、小組合作形式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學習策略
小組合作學習于70年代率先興起于美國,并且已被廣泛應用于中小學教學實踐。它的產生是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需要。它將社會心理學的合作原理納入教學之中,強調人際交往對于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基本做法是將全班學生依其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乃至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組3—6人),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條件下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學效率,也促進了學生間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促進了學生心理品質發展和社會技能的進步。
2、小組合作形式對于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1)更適宜于讓學生獲得從事科學研究的體驗和技能當今時代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體研究。開展研究性學習目的就在于讓中小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會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科研工作者開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徑。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在合作學習小組中,通過與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問題、確定目標、制訂方案、收集信息資料并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結論,為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相關體驗提供了基礎。
(2)更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的均衡達成小組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也滿足了每個學生“影響力”和“歸屬”方面的情感要求。小組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使學生“學會”、“會學”,而且使學生“樂學”、“好學”。
(3)有利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研究性學習,開發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教學效率。每個學生在課題小組中擔當一部分研究任務,隨著研究的深入,參與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潛能得到發揮,獲得了新知識,提高了研究、創新能力。
(4)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始終擁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夠對學習過程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而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干預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
(5)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社會合作精神和與人交往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組織形式貫穿學習過程始終。課題研究的成敗,往往取決于小組成員間合作的好壞。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對于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的機會。
3、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的實施方式
(1)開放式。基本式:這類組織方式的特點是,各組研究題目完全由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決定,小組研究課題互不重復,其成果豐富多樣,選題領域廣泛,學生同社會的聯系面比較寬。變式:每一個研究題目至少有二個小組各自獨立地開展研究。便于形成“組間競爭、組內合作”的良性機制。
(2)半開放式。基本式:各小組研究的主題相同但具體題目互不相同。特點是,學生必須在統一的主題范圍內,自主選擇研究題目。變式:與基本式的區別就在于小組研究的題目可以重復,每個題目都有二個或二個以上的小組獨立開展合作研究。
(3)集中式。基本式:由全體同學討論或師生共同交流,最后確定一個引起廣泛興趣的研究題目,作為唯一的研究題目,各合作學習小組獨立開展研究。這種組織方式研究的視角、方法、過程及至結果各不相同,差異性大,“組間競爭“可能比較激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各小組課余收集大量有關資料,各組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交流研究結果。
4、研究性學習中小組合作形式的評價
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的評價的特征是學習過程評價與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過程的評價;對合作小組集體的評價與對小組成員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側重于對小組集體的評價。評價必須把“小組合作表現”列為評價的主要指標之一。
八、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評價是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習態度,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重視交流與合作,重視動手實踐。
1、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價值取向
更重視過程。諸如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知識整理與綜合、信息資料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重視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等。
更重視應用。研究性學習評價強調的是學生在問題提出和解決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既促進學生對知識價值的反思,又加深知識內涵理解和掌握,形成知識的網絡和結構。重視的是學生主動探求、創新勇氣和能力綜合等在更高層次的發展。
更重視體驗。包括使命感、責任感、自信心、進取心、意志、毅力、氣質等精神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的發展。
更重視全員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價值取向強調每個學生都有充分學習的潛能,為他們進行不同層次的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可能性,也為個別化的評價方式創造了條件。
2、研究性學習評價的一般原則
研究性學習主要強調學習的過程,強調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強調學生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并獲得感情和體驗,強調學生的全員參與。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和在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過程;同時,要強調評價的激勵性,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勵廣大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
3、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特點
(1)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者可以是教師或教師小組,可以是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與開展項目內容相關的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等。至于有的學生成果獲獎或在報刊上公開發表,則意味著媒體也扮演了評價的角色。
(2)評價內容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研究儉學習評價的內容通常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參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它可以通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來判斷,如是否認真參加每一次課題組活動,是否認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擔的任務,是否做好資料積累和分析處理工作,是否主動提出研究和工作設想、建議,能否與他人合作,采納他人的意見等。
二是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這主要通過學生的自我陳述以及小組討論記錄、活動開展過程的記錄等來反映,也可通過行為表現和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
三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況。要對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各個環境中掌握和
運用有關方法、技能的水平進行評價,如查閱和篩選資料,對資料歸類和統計分析,使用新技術,對研究結果的表達與交流等。
四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要考察學生在一項研究活動中從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所顯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過活動前后的比較和幾次活動的比較來評價其發展狀態。
五是學生的學習結果。研究性學習結果的形式多樣,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件模型、一塊展板、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本研究筆記,也可以是一項活動設計的方案。教師需要靈活掌握評價標準。
(3)評價手段、方法的多樣。研究性學習的評價可以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對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等做法。
4、研究性學習評價的實施
(1)評價要貫穿于研究性學習的全過程。操作時可以重點從三個環節,即開題評價、中期評價和結題評價著手。
開題評價要關注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設想的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進入解決問題的過程中。
中期評價主要是檢查研究計劃的實施情況,研究中資料積累情況,以及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和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情況等。對評價結果要及時反饋,對于在研究中學生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通過教師指點、學生小組內部討論、學生小組間交流、尋求校外幫助等方式予以解決。
結題評價主要對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體驗情況、資料積累情況、結題情況、研究結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進行評價。
(2)評價的具體方案可以由指導教師提出,也可以在師生協商的基礎上提出。鼓勵由學生個人或學生小組自己設計評價方案,對自己的研究情況加以評價,充分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3)研究性學習評價既要考慮學生參與活動、達成研究性學習目標的一般情況,又要關注學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別收獲,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要使認真參加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學生普遍獲得成功的體驗,也要讓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數優秀學生脫穎而出。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既要著眼于對整個小組的評價,又要注意到個人在課題研究中所承擔的角色、發揮的具體作用及進步的幅度。
5、評價的信息收集問題
(1)信息的來源
研究型課程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信息,主要地是由學生主動收集和提供。在研究活動的全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文字的,有行為的,有靜態的成果,有動態的實踐,有外在的形象,有內在的體驗,有物質形態的,有精神狀態的等等。指導學生系統地收集這些信息,不僅是對學生研究性學習進行價值判斷的需要,是有效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激勵等功能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現在的中小學教學中除了學生的測驗考試分數外,幾乎沒有什么規范化的收集與學生學習表現的方法。
(2)信息的處理
簡明、直觀、具有診斷性,是研究性學習評價結果的理想模式。
研究性學習的態度、能力、成果等部分中的多指標無法直接計數或工具測量,大多需采用評定的方法。評定結果的表述方法主要有語言描述、等級評定、程度定位等。這對指導老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答辯是評價結果目前被普遍采用的一種方式。評審教師或相關專家在查閱了學生的相關信息材料后,作出直覺判斷,然后再倒算出各具體指標的得分或等第。同時,在評審的答辯中,教師或相關專家對學生某一方面價值、意義、或某一方面不足,能夠直接與學生進行討論,這種經驗直覺判斷及師生互動評價,是研究性學習比較適用的評價方式。
6、評價結果表示問題
研究性學習評價的結果表示應該是多形式的,且強調用實質性評述對學生研究性學習作結果處理,可以比較實在、有針對性地發揮評價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診斷、鑒別、導向、激勵等評價功效。這也是90年代以來,教育評價改革和發展的一個新趨勢,即以動態的評價結果處理替代靜態的一次性評價。
7、重視三個環節的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也要體現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的一般要求,要體現形成性評價的特點,評價要和指導緊密結合。
重視三個環節的評價:
一是開題階段的評價與指導。這一階段主要評價課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二是中期檢查與指導。如果是全校性或全年級性有多個課題組分別進行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周期較長(如一個學期),那末在期中應有中期檢查、交流、匯報制度,引入適度的組間競賽及相互啟發幫助。教師對有困難的課題組要及時指點,或要求各課題組至少在中期主動向指導教師請教一次。
三是結題時的評價。既要看最后的論文、研究報告,也要看其他的材料。
學生課題組在結題時一般需要遞交五個方面的材料:開題報告(或研究計劃,應反映為什么要提出該課題和打算怎樣實施這個課題兩方面的內容);每次課題研究活動的記錄;課題研究中所懼的資料,包括原始資料(如調查、測試數據、實驗數據)、處理過的資料、參考文獻及出處等;最后的總結性成果;具體反映每一成員參與研究的感受、體會的小結。
九、研究性學習的管理
研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必修課,全體學生必須參與。研究性學習作為主要由學校自主開展的課程有許多新的特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切實加強對實踐的研究和指導,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努力開拓、創新,形成有效、可行的經驗。
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 8
一、課題背景
課題名稱:文言文虛詞的研究
課題組長:
課題成員:
指導教師:
所屬領域:語文
各自的用法又是什么?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小組進行了如下研究。
二、課題目的
對于高考中所涉及到的重點文言文虛詞“之、其、以”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對中學文言文中的虛詞的教與學提供參考和幫助。
三、課題研究方法
收集資料、查閱相關信息、小組討論
四、研究過程
確定課題
探討并設計研究方案
成員按照分工進行資料的搜集與整理
整合所收集到的資料并進一步進行資料的分析與研究
總結與反思
五、概述
虛詞在語法意義的表達及語法任務的完成上充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雖然實詞的數目遠遠多于虛詞,但是虛詞的重要性不可小覷。
實詞如果是骨架的話,那么虛詞則是骨頭里的血液,而整個句子正是通過血液串起來的。因而甚至可以這樣斷言:漢語少了虛詞,便不能正常表達。因此,本小組重點針對“什么是文言文虛詞”“高考中所出現的高頻文言文虛詞都有哪些、它們各自的用法又是什么”,重點選取“之、其、以”三個文言虛詞作為研究對象,搜集它們在中學教材中的典型例句,然后對每個例句中對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加以研究和分析,再進行歸類,整理出各個虛詞在中學教材中的典型的用法及意義。
六、正文
(一)文言文虛詞的概述
1、虛詞的定義:
漢語虛詞在古代有各種稱謂,如“語助”、“虛字”等。關于虛詞,北宋周輝在《清坡雜志》里記載:“東坡教諸子作文或辭多而意寡,或虛字多,實字少,皆批諭之。”
許多古代學者認為虛詞沒有實在意義,卻推動感情抒發。《馬氏文通》首次從語法學的角度對實詞和虛詞進行了明確的界定。他認為實字即“有事理可解者”,是文的“體骨”;虛字即“無解而惟以助實字之情態者”是文的“精神”。
郭紹虞在《漢語語法修辭新探》中指出:“古人的虛實說,是在沒有詞類說以前,是在沒有語法學以前,所以目的重在漢語的實際應用。這樣,當然結合到修辭,而適合于古人學文寫文之用。”
總之,虛詞是詞匯的構成部分,歷來對于虛詞的界說各不相同,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虛詞一般只有語法意義,表示各種關系和語氣,很少有詞匯意義。
2、虛詞的分類:
現代觀點一般將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嘆詞歸于虛詞。
3、虛詞的作用:
虛詞在語法意義的表達及語法任務的完成上充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雖然實詞的數目遠遠多于虛詞,但是虛詞重要性不可小覷,究其原因:一是從使用頻繁率來說,虛詞甚過實詞;二是“實字的作用以它本身為限,虛字的作用在它本身以外:用錯一個實字只是錯一個字而已,用錯一個虛字就可能影響很大。”
實詞如果是骨架的話,那么虛詞則是骨頭里的血液,而整個句子正是通過血液串起來的。因而甚至可以這樣斷言:漢語少了虛詞,便不能正常表達。
(二)典型高考高頻文言虛詞的疑難問題分析
1、【之】
1.1“之”作代詞
“之”字所指代的內容應該從具體的上下文中予以確定。“之”字多是承前指代,或是蒙后指代。因此,有的語法書上講,“之”字表指代時一般都有提示語。這個提示語可以在“之”前,也可以在后。下面就教材中出現的一些例句加以分析,討論怎樣明確“之”的指代內涵。
①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荊軻刺秦王》)之,代詞,無疑,但究竟指代的是樊將軍呢,還是指代樊將軍的頭呢?從語法上看,兩者都講得過去。句后面緊接著荊軻的話有“誠能得樊將軍首?”,因為古代取人性命,多以見項上人頭為證。那么“之”指代的就應該是“樊將軍的頭”。
②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荊軻刺秦王》)
之,指代行動。結合文意來看,太子的心思是如何對付強秦,荊軻知太子心意,為其解憂,即準備刺殺秦王。故“之”指代刺殺秦王更為妥帖。綜合地,應該把“之”理解為“刺殺秦王”這個終極目標。在這里,“謁”是“請求”之意。
③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鴻門宴》)
之,指代的是“此”,還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從內容上看,“之”所指的是“此”。“此”作主語,指的是沛公對項羽說的話,亦即“令將軍與臣有郄”的“小人之言”。“此”是主語,“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是謂語,該句式的特點強調了主語所指代的內容,用一個“之”字再后面來復述。本句的“之”即理解為代詞“此”。這句譯成現代漢語是:這(是)你沛公手下的左司馬曹無傷說的。
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申,反復陳述。“以孝悌之義”是介賓結構作補語,從而導致“申之”的“之”指代什么,看不真切,但如果我們把這個小句的句式變換成“以孝悌之義申之”,“之”的指代,就可以明確地看出來是指“孝悌之義”。故,代詞“之”,代指“孝悌之義”。
⑤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詩經·氓》)
之,仍是可以理解為代詞的,因為其指代性還是比較強的,指代上文“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的悲慘遭遇。
1.2“之”作結構助詞
(1)用來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兩個“之”均理解為定語后置的標志。下文有“上食埃土,下飲黃泉”,都是“利”和“強”在一般條件下應當產生的作用。如果寫成“蚓無利爪牙,強筋骨”,因為“利爪牙,強筋骨”容易誤解成“使爪牙利,使筋骨強”。如果說成“蚓無利之爪牙,強之筋骨”,又不符合那時的表述習慣,故只好說成“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同時又起到了強調定語的作用。總之句式不同,所產生的修辭功能就不同。
②長嘆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艱。(《離騷》)
③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這些句子的“之”都可以理解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2)用來表示領屬關系,“之”可譯為“的”。
①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荊軻刺秦王》)
譯為:現在聽說用千斤金來懸賞將軍的頭顱。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師說》)
譯為:古代的圣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
③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譯為:今天的事怎么樣?
1.3放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助詞“之”用在主謂結構中間,它的作用是把主、謂兩部分結合得更為緊密,使之成為一個短語。加了“之”的主謂結構不能獨立成句,是小句。從形式上看是一個偏正結構,這種用法的“之”是從用在偏正結構中的“之”的用法發展而來的。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國也》)
③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逍遙游》)
1.4用來作賓語提前的標志
此外“之”作助詞還有:用來作為賓語(包括介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之”字不譯。
①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
②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③宋何罪之有?(《公輸》)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1.5作音節助詞
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者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無實義。可以說它是為了滿足音節需要而加的一個襯字。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這個“之”比代詞更加虛,只是湊足一個音節,使語氣舒緩一下,不能把它看成“鼓”的.賓語。
②頃之未發(《荊軻刺秦王》)
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蘇武傳》)
這兩個“之”都用在時間名詞后,表時間不長,表示停頓,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可不譯出。
2、【其】
2.1“其”作語氣副詞
①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晉文公充分權衡利益輕重,準備撤軍,但要給自己找個臺階下,因而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攻打秦國,是不仁義的,不明智的,不勇武的,我們還是撤軍吧。”這一語境中妙用一個“其”字,“其”的表達感情色彩比較多,能傳遞很多信息。言語中流露出懊悔、尷尬、無奈、不確定、心有不甘的種種情感。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后面有“乎”,“其”作指示代詞“這”講是說不過去的。句末“乎”表疑問的語氣,“其”,表猜度、揣摩語氣。它委婉、含蓄地道出了圣人為什么越來越明智,而愚人為什么越來越愚拙的原因,使整個句子的意思表達清晰明確,留有余音。
2.2“其”作代詞
①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師說》)
②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赤壁賦》)
2.3“其”作連詞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逍遙游》)“其”既可以理解為反詰副詞,“難道”,又可以理解為選擇連詞“還是”,兩者都有揣測語氣。
2.4“其”作助詞
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楚辭·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3、【以】
3.1“以”用作介詞
(1)表示時間,相當現代的介詞“在”。
①懷帝閣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滕王閣序》)
②始以強壯出,及還,須發盡白。(《蘇武傳》)
(2)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工具”,既指具體的工具,也可指人的軀體,制造器物的原料以及借以完成動作的力量、手段等。
①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
②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孟子·滕文公上》)
(3)介紹動作、行為所依靠的條件、憑借。如果說“介紹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中的“工具”還比較具體的話,那么“條件”、“憑借”則比較虛,大都是指某種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名義,所遵循的規則,所依據的條件,所憑借的態勢以及進行的角度等等。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張衡傳》)
(4)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這是語言中常要表達的一種關系。因果關系既可以用復句來表達,也可以用單句來表達。介詞“以”常引導單句,由“以”來介紹出原因。
①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3.2“以”字用作連詞
這種“以”字與作連詞用的“而”字用法相同,可以連接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但“以”只能用作順接,不能用于轉接。也就是說“以”可以表示順承、修飾、因果、目的等關系,但不可以像“而”那樣表示轉折關系。連詞“以”所連接的兩部分之間關系的辨析
從意念上講,連詞“以”字可以連接多種關系,目的關系、結果關系、并列關系、順承關系、修飾關系等等。
(1)“以”表目的、表結果關系:
目的是人們主觀愿望希望實現的,是美好的心愿。而結果只是一種狀況的反應,它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而不好的結果決不是人們主觀愿望希望實現的,所以不會成為人們的目的。至于好的結果與目的如何區分,可以用“而”字來替換“以”字。一般說來,作連詞的時候,“以”的作用、語氣比“而”要強、重一些,這可能和“以”的連詞用法是從介詞用法衍化而來有關。表目的時,可譯為“而”“來”;表結果時,可譯為“以致”。
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表順承,一般有一種情理或時間上的相承性,“越國”順理成章發生的事情并不是“鄙遠”,并且“鄙遠”也不是“越國”的必然結果。“鄙遠”是秦國的最終目的,把遠方的鄭國作為邊邑,“越國”是必須的途徑,即越過晉國,可直接譯為:越過別國而把遠地當做邊邑。“以”字譯為“而”、“來”。故把“以”理解為表目的的連詞更為妥帖。
②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頗藺相如列傳》)
理解為連詞“以”,前一部分是方式,后一部分是目的。“以”是目的連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來”,“傳以示美人及左右”譯出現代漢語是“傳遞和氏璧來給美人和左右的人看”。
③焉用亡鄭以陪鄰?(《燭之武退秦師》)
“亡鄭”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陪鄰”,這是秦穆公決不希望看到的事實,因而從燭之武說服秦穆公退軍的心理而言,“以”表結果更為妥帖些,正是“亡鄭”這個不好的結果,會導致“陪鄰”,“以”可直接翻譯成“來”。
(2)“以”表順承、表遞進關系: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離騷》)前一個“以”,連詞,表順承關系。背即違背之義。繩墨,木工用來取直的工具,這里比喻正直之道。第二個“以”作介詞。廖序東《釋<離騷>的“以”字句和“而”字句》中認為,“以”是介詞,處在兩個動賓結構之間,后面添一個代詞“之”,構成介賓短語,充當“以”前動賓結構的賓語。這個不完全的介賓結構充當“以”后動賓結構的狀語。“競周容以為度”補充完整,即“競周容以之為度”。
(3)“以”表修飾、表順承關系:
“以”表修飾,“以”前的動作與“以”后的動作相伴而生,一輔一主,共始共終,“以”表順承,“以”前后的兩個動詞是前后相繼的,即后一個動作發生的時候,前一個動作便自動結束。可譯為“而”、“地”或者不譯出。
七、 總結與反思
通過探究典型的文言文虛詞“之、其、以”,使我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文言文虛詞的內涵、類別及作用,熟悉了典型文言文虛詞的用法,同時提升了文言文閱讀能力和應用能力,并培養了對于語文文言文學習興趣。
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 9
在當今社會,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作為一名高中生,我深感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去關注并研究這一領域,以期能夠為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我選擇了“探索環境保護的新路徑”作為我的研究性課題,希望通過深入的研究,能夠找到一些切實可行的環保措施,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盡綿薄之力。
一、課題背景與意義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因此,探索環境保護的新路徑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希望能夠揭示當前環境問題的根源,分析現有環保措施的效果,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更為有效的環保策略,為環境保護事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在研究方法上,我采用了文獻綜述、實地考察和數據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首先,我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了解了當前環境問題的現狀、原因以及國內外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接著,我選擇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深入了解了當地的環境狀況以及環保措施的實施情況。最后,我通過數據分析的方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結論。
三、研究成果與發現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發現和結論。首先,我發現當前的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的不合理和過度開發所導致的。因此,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實現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其次,我發現現有的'環保措施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實施力度不夠、監管不到位等。因此,我們需要加強環保法規的制定和執行,提高環保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保格局。最后,我提出了一些新的環保策略,如推廣清潔能源、加強垃圾分類和回收、發展循環經濟等,以期能夠為環境保護事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結論與展望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深刻認識到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作為一名高中生,我深感自己的責任重大。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將繼續關注和研究環境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和能力。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環保事業中來,共同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就一定能夠創造出一個更加美好的環境。
五、致謝
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和支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給予我悉心的指導和建議;感謝我的同學們與我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感謝實地考察地區的環保工作者為我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信息。在此,我向所有幫助和支持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 10
引言
在高中這個知識與夢想交織的年紀,每一次探索都如同在知識的海洋中揚帆遠航,而課題報告則是我們手中那把開啟未知世界的鑰匙。我的課題——“探索城市綠化對居民心理健康的影響”,正是源于對日常生活中細微觀察的思考,以及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向往。在這個快速城市化的時代,城市綠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究竟如何影響著居民的心理健康?帶著這份好奇與責任感,我踏上了這次研究之旅。
研究背景與意義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成為了現代城市的標志,而與此同時,城市綠地卻在不斷被擠壓。研究表明,自然環境對于緩解壓力、提升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城市綠化與居民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不僅能為城市規劃提供科學依據,還能促進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研究方法與過程
為了深入探究這一課題,我采用了文獻綜述、問卷調查和實地觀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過查閱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我構建了研究的理論框架,明確了研究假設。隨后,設計并發放了包含心理健康量表和城市綠化滿意度調查在內的問卷,收集了來自不同年齡段、職業背景的居民數據。此外,我還親自走訪了多個城市公園、街道綠地,記錄下綠化的種類、面積以及居民的活動情況,力求獲取第一手資料。
研究發現與結論
經過數據分析與整理,我發現城市綠化覆蓋率高的區域,居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較高,表現為更低的焦慮水平、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更強的社區歸屬感。特別是那些頻繁接觸自然環境的居民,其心理健康改善尤為明顯。這一發現進一步證實了城市綠化對居民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也提示我們,在城市規劃中應更加重視綠地的布局與功能設計,以創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環境。
撰寫體會與收獲
完成這份課題報告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寶貴的成長經歷。它不僅鍛煉了我的文獻檢索、數據分析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了如何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到了科學研究的'樂趣與挑戰。通過這次研究,我深刻認識到,每一個細微的觀察都可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而作為青年學子,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去探索未知,為構建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結語
總之,高中生課題報告不僅是對我們學習成果的一次檢驗,更是對未來職業生涯的一次預演。它教會我們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如何在探索中成長,在挑戰中前行。我相信,這段經歷將成為我人生旅途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勵我不斷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
【高中生研究性課題報告】相關文章:
高中研究性課題研究報告范文(精選11篇)08-17
課題立項報告08-04
研究性學習報告05-14
勞動研究性報告04-07
[精選]研究性學習報告09-25
萬圣節研究性課題總結(通用15篇)11-01
關于研究性學習報告05-23
高中研究性學習報告07-01
地理研究性學習報告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