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總結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它可以幫助我們有尋找學習和工作中的規律,因此好好準備一份總結吧。你想知道總結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征的具體體現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智力發展正常
智力正常是一個人學習、工作、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人適應周圍環境、謀求自我發展的心理保證,因而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
(二)情緒穩定樂觀
情緒穩定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在心理健康者身上,積極情緒多于消極情緒,樂觀情緒占主導地位。這是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經常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時,他才能善于從生活中尋找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
(三)意志品質健全
意志是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是人意識能動性的集中體現,是個性的重要精神支柱。
(四)行為協調適度
人與動物的根本不同點在于,人的行為有自覺的目的性,受意識的支配。在正常情況下,對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來說,他總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為什么做,并能預見行為的過程和結果,使自己的行為服從于一定的目的和要求。
(五)人際關系和諧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由于交往而產生的一種心理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條件,也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六)人格完整獨立
人格也稱個性,它是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區別的獨特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價和調控,也影響著主體人格的發展,并且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轉化為人格特質,從而使人格發展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極地附屬于這種轉化,而是在轉化過程中能動地引導受教育者調整方向,使個體把握自我,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從而達到心理優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可靠途徑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協調發展創造必要條件。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幫助主體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自我,從而實現角色轉換,發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最終使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四、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目前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原因有多種,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①人際交往問題;②感情問題;③學業問題;④生活適應問題;⑤就業壓力。其中人際關系、就業壓力是困擾當代大學生的主要問題,但是感情問題所造成的危害也比較嚴重。
(一)人際交往問題交往是人類存在、發展的需要;是人格發展、人格健全的必經之路;是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保障;是學習、事業成功的關鍵。因此,良好的人際交往、融洽的人際關系對于每個人的發展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現在的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都非常疼愛,生活上嬌生慣養和學習上一帆風順,使他(她)們很少經受挫折鍛煉,獨立生活能力較差。一旦進人大學,面對新同學、新朋友,不知道怎么相處,有很多學生不能適應集體生活,有的學生表現出很自私、敏感、煩躁。還有的學生因為性格原因,在同學中不被理解,遭遇排斥,其中有部分學生獨來獨往、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苦悶、粗暴、憤怒、壓抑、不能吃虧等心理傾向。
(二)感情問題
美麗的大學校園,隨處可見成雙成對的戀人,他們手牽手,形影不離,共同散步、談心、出入教室和圖書館有人在這里找到了愛情,有人在這里遺棄了愛情,有人在這里等待著愛情愛情是人類最美麗的情感,每個人都對愛情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渴望。愛情也是人際吸引最強烈的形式,是一種有著積極因素的高級情感,是一種令人神往的心理體驗。大學生處于生理發育的成熟期,思想感情較為活躍,對異性的渴求尤為強烈,但由于缺乏經驗和處理戀愛問題的能力,常常會為感情糾葛而產生焦慮情緒,造成學習成績急劇下降,陷人感情漩渦而不能自拔,甚至產生毀容、自殺等心理危機;另外在性與戀愛上,開放的校園使性與戀愛成為大學生活的重要話題,一些學生難以把握自己,一旦出現問題可能走向極端。
(三)學業問題
學習被喻為知識時代的第四項技能(知識時代的第項技能為人際技能、技術技能、思維技能、學習技能),所謂學習的技能就是學會學習。現在,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學習上,由于從緊張的高考中脫穎而出,許多大學生到了大學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才生走到一起,部分學生沒有了往昔的優勢,學習壓力增大,于是就出現厭學、考試焦慮、考試作弊等現象。
(四)生活適應問題
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曾說過,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剛進入大學的新生,經過緊張的中學生活和高考的激烈競爭,在人們的贊譽聲中懷著喜悅與激動的心情跨入了大學校門,來到了這個早已翹首企盼的美麗新世界。然而在短暫的欣喜之后,最初的驚奇與激情逐漸逝去,由于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學習內容以及人際關系的種種改變,這些大學新生所面臨的是一段心理適應期。
從高中進人大學時,對大學懷有美好的憧憬,把大學生活想象得十分完美,覺得大學就是人們常說的“象牙塔”,然而進人大學后卻發現自己的想象與現實反差那么大。比如有的學校學生學習環境較差,食堂伙食質量不高,寢室擁擠不堪;另外部分學生對專業的期望值較高,在學習過程中,隨著對專業的了解和教師的原因或學生自身學習方法不當,感到學習的收獲與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遠;有的同學將個人追求的目標定位太高,當他(她)發覺自己所學專業和分配現實與理想中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大相徑庭時,就會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焦慮和煩惱。他(她)們對自己的能力、才華和未來往往充滿自信,普遍存在著憂慮感,當各地“尖子”匯集在大學以后,他(她)們各自的優勢不再突出,學習成績不理想,生活條件不好等,進而產生失落、憂慮、自卑、緊張,陷人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困惑之中。
(五)就業壓力
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非常殘酷的就業市場競爭,給在校大學生帶來新的壓力,大學生為了找一份滿意的工作,給自己制定了更高的目標,比如:通過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國家計算機等級考試等,這些繁重的學習任務,嚴重阻礙了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很容易產生憂慮、焦慮、自卑、神經衰弱等心理疾病。這在高年級學生中表現尤為顯著,許多大學生在畢業前或畢業后都沒有找到合適工作,心理問題就表現出來。
五、如何處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采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于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后,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于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大學里重要的一課。解決了心理健康問題,大學生才能更好地成長成才。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總結】相關文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總結07-15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總結08-17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結(精選7篇)08-21
心理健康教育總結07-1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總結范文(精選18篇)09-24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總結(通用16篇)09-16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結(通用5篇)10-27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收獲總結(精選20篇)10-06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總結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