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滇池污染及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精選5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滇池污染及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滇池污染及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1
水質是南水北調工程成敗的關鍵。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一直受到各界的關注,其水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此之外,南水北調東中線沿線還有眾多調蓄湖泊。如何保護這些湖庫的水質,避免發生藍藻水華等問題,是工程通水后的重要關注點之一。
滇池的污染及治理過程是淡水湖泊保護的一個深刻教訓。為借鑒滇池的污染教訓,掌握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南水北調水源及調蓄湖泊的水質安全,我于20xx年8月對滇池的污染和治理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考察、交流咨詢,對滇池污染治理情況有了總體認識。
一、滇池的基本情況
滇池流域位于云貴高原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2o29′—103o01′北緯24o29′—25o28′,地處長江、紅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嶺地帶,屬長江流域金沙江水系。滇池海拔1887.4米,平均水深5.3米,庫容15.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資源量9.7億立方米,扣除多年平均蒸發量4.4億立方米,實有水資源量5.3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920平方公里,整個流域為南北長、東西窄的湖盆地。山地丘陵居多,面積20xx平方公里,約占69.5%;湖濱平原面積590平方公里,占20.2%;滇池水域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占10.3%。
滇池水域分為草海、外海兩部分,現由人工閘分隔,草海位于滇池北部。外海為滇池的主體,面積約占全湖的96.7%。草海、外海各有一人工控制出口,分別為西北端的西園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灘閘。據滇池水利志記載,1969年到1978年間圍海造田使滇池湖面積縮小23.3平方公里。
注入滇池的主要河流有29條,水量較大的'有盤龍江、寶象河、新運糧河、老運糧河、船房河等。滇池水經螳螂川、普渡河流入金沙江。
滇池全流域均在昆明市轄區內,包括昆明市五華、盤龍兩城區和西山、官渡、呈貢、晉寧、嵩明五個區縣的38個鄉鎮。流域是云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20xx年,流域總人口為375萬,人口密度達到1284人/平方公里,流域地區生產總值2387億元,人均63653元。
二、滇池的污染過程
1986年以前,滇池水質為Ⅲ類水,按國家標準可作為飲用水水源。1987年到1988年昆明工業得到迅猛發展,大量工業污水開始直排滇池,1988年藍藻爆發,滇池水質全面惡化,水體發綠。1994年后成為Ⅴ類水,僅可作為農業用水。1998年至20xx年,連續三年是劣Ⅴ類水,幾乎失去了作為水的各種功能,成為一池廢水,1999年、20xx年發生了藍藻、水葫蘆大規模爆發。
20xx年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增加和經濟快速發展,滇池面臨的污染形勢愈發嚴峻。統計數據顯示,20xx年進入滇池的污水總量為2.4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生活污水1.8億立方米,占75%。
到20xx年時,全流域共排放污水2.61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生活污水2.27億立方米,占到86.97%。草海水質為劣Ⅴ類,綜合營養指數76.1,屬重度富營養化狀態;外海水質為Ⅴ類,綜合營養指數62.5,屬中度富營養化狀態;滇池29條主要入湖河流,納入監測的多為劣Ⅴ類水質。
20xx年,入湖的河水基本上是有水皆污,入湖污染物持續增長。由于城市管網的缺陷,污水處理率不到50%,大量生活污水入湖,雨季時期的城市泄洪也造成混流,都匯入滇池。
20xx年,僅昆明主城區每天就有43萬噸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滇池。各郊區縣基本還未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小企業生產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滇池流域,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由此可見,城鎮生活污水排放是滇池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滇池治污主要措施
昆明自1993年起治理滇池,至今已投入700多億元。
(一)建設污水處理廠及排污工程
昆明市于1990年建成第一污水處理廠,使得部分生產、生活廢水不再直排滇池。而后又陸續建成了市區7座及郊區9座污水處理廠,并于20xx年完成了市區8座污水處理廠的改造升級,使得昆明市區污水日處理能力達110.5萬立方米。
1993年,本著蓄清排污及利用的原則,實施了滇池防洪保護及污水資源化利用工程。旨在通過建設西園隧道,排放草海水體,消減污染物。西園隧道于1994年動工建設,歷時兩年建設完工并通水,1997年正式投入運行。
(二)利用水葫蘆生態療法
20xx年,昆明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在滇池白山灣實施了“滇池水葫蘆富集氮磷及資源化利用研究與示范”項目。 20xx年,昆明在滇池流域開展26平方公里水葫蘆控制性種養。水葫蘆去氮、磷能力很強,有一定的抗污染能力,但是水葫蘆含水量高達98%以上,對其迅速脫水費用極其高昂。種植水葫蘆后,水質有所改善,但并不明顯。
(三)綜合整治六大工程
“十一五”期間,昆明全面開展環湖截污和交通建設、外流域調水及節水、入湖河道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清淤等“六大工程”,共完成投資96.11億元。以清污分流為重點,強化城市排水管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配套脫氮、除磷工藝,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在滇池沿湖開展退塘、退田、退房、還湖、還濕地、還林的“三退三還”工作。以盤龍江全面治理為中心,完成14條主要河道截污及水環境治理。以草海污染底泥疏浚為重點,開展污染底泥堆場用地的收儲工作。突出松華壩水源保護,開展冷水河、牧羊河等主要污染物減污示范工程。堅持開源節流并舉,加強節約用水和污水再生利用。
(四)其他措施
20xx年6月份,昆明市提出了“對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呈貢、晉寧6個縣區的酒店、旅社入住者,按每人每天10元的標準,開征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
通過一系列探索實踐,滇池治理力度不斷加大,水質惡化情況得到控制,但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四、有關建議
滇池的污染及治理說明,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不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違背可持續發展內在規律,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最終反過來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并且,湖泊等生態環境一旦遭到污染,即使投入巨大,再想扭轉污染局面也將十分困難。
為了不讓滇池的悲劇在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調蓄湖泊重演,有關建議如下。
(一)嚴控污染物進入
湖庫水體污染物主要來自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面源污染以及網箱養魚等。控制污染物的進入是保護水源地及調蓄湖泊水質不受污染的一道關鍵閘門。要對城鎮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進行有效處理,達標排放,并鼓勵污水資源化,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取締有關水域的網箱養魚。
(二)建立水質長期監測體系和預警機制
我國處于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期,環境污染頗具突發性。建立先進的水質長期監測體系和預警機制,是適應水體保護發展形勢的必然要求。要拓展利用先進的監測手段,加強監測能力。建立預警機制,編制執行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及處置方案。
(三)綜合防治
在采取污染源頭控制的基礎上,采取河道截污、河湖濕地生態修復、出湖疏導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與此同時,除了工程手段,對于湖庫水質保護,還要輔以必要的政策法規進行引導和約束。
滇池污染及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2
一、簡介
滇池(英文名TienLake,亦作TienChih或DianChi),亦稱昆明湖、昆明池(Kun-MingChih,亦作KunmingChi)。中國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連同湖西側的西山是著名游覽、療養勝地。由構造陷落而成。有盤龍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積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稱螳螂川,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diānchí)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稱。過去環湖地區常有洪澇水患,早在1262年就在盤龍江上建松華壩,1268年又開鑿海口河,加大滇池的出流量,減輕環湖澇災。1955年在湖的上游各個河流上先俊修建十座余大中型水庫,沿湖修建幾十座電力排灌站,解除洪澇災害,并確保農田灌溉和城市工業、生活用水。湖內產鯉、鯽、金錢魚等。
素有“高原明珠”之美稱的滇池,是昆明風景名勝的中心。五百里滇池的岸邊,游覽勝景甚多:海埂湖濱公園、西園別墅、龍門村、觀音山、白魚口……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澤,又稱昆明湖。滇池因周圍居住著"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顛也"之說,故曰"滇池"。滇池為地震斷層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彎新月。湖面的海拔高度為1886米,南北長39公里,東西最寬為13公里。湖岸線長163.2公里,面積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為15.7億立方米,素稱"五百里滇池"。主要河流有盤龍江、金汁河、寶象河、海源河、馬料河、落龍河、撈魚河等,出水口為螳螂江。滇池水由海口注入普渡河.匯入金沙江.屬長江水系,流域面積2855公里,為我國的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滇池東有金馬山,西有碧雞山,北有蛇山,南有鶴山。這些山連綿起伏,形成了昆明壩子的天然屏障。湖濱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航行。平均氣溫為14.5-17.8度,降雨量為1070毫米。昆明壩子盛產稻米、小麥、蠶豆、玉米、油料等作物,是云南著名的"魚米之鄉"。
滇池,是云南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原居住著稱為"滇"或"滇棘"的部落,戰國時期有楚將莊橋率部進入滇池地區。莊橋及其部屬"變服從其俗",建立滇國。西漢武帝時設益州郡.郡治為滇池縣(今晉寧);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后,將池畔的鴨赤城改稱昆明,成為云南省會的所在地。滇池風光秀麗,碧波萬頃,風帆點點,湖光山色,令人陶醉。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館、西山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龍門、筇竹寺、大觀樓及晉寧盤龍寺、鄭和公園等風景區。由海埂至西山龍門有空中索道連接民族村與西山公園,即使交通方便,又可觀賞滇池風光。滇池為全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度假區占地面積18平方公里,分為10個功能區,按"高標準、多功能、國際化"的要求建設。’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時,昆明市內外交通、城市風貌已有極大的改觀、將成為世界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度假區。
滇池呈南北向分布,湖體略呈弓形,弓背向東,東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長4千米,將滇池分為南北兩部分,稱為外湖和內湖;海拔1887.5米,總面積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內湖面積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積287.1平方公里,湖長41.2千米,最大寬度13.3千米,平均寬度7.56米,最大水深11.3米,平均水深5.12米,容積15.931億立方米;底質內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動植物殘體、黑色,有極臭味,外湖較肥,褐黃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盤龍江、寶象河、新河、運糧河、馬料河、大青河、洛龍河、撈漁河、梁王河……
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腳下,其北端緊鄰昆明市大觀公園,南端至晉寧縣內,距市區5公里,歷史上這里一直是度假觀光和避暑的勝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滇池古名滇南澤,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約20公里。滇池東南北三面有盤龍江等20余條河流匯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經普渡河而入金沙江。形似弦月,南北長39公里,東西寬13.5公里,平均寬度約8公里。湖岸線長約200公里;湖面面積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億立方米,素稱“五百里滇池”。是中國第六大內陸淡水湖。
從西山遠眺滇池。滇池是受第三紀喜馬拉雅山地殼運動的影響而構成的高原石灰巖斷層陷落湖,海拔1886米,滇池周圍有大小數十個山峰,山環水抱,天光云影,構成一幅美麗的天然畫卷。
滇池,湖光山色十分壯麗,水面寬闊。站在龍門上,居高臨下,滇池盡收眼底,有“高原明珠”之稱。其迷人之處更在于它一日之內,隨著天際日色、云彩的變化而變幻無窮。滇池水面寬闊,不但是旅游的好去處,還極有經濟價值,航運、漁業、灌溉、供水等。滇池周圍風景名勝眾多,與西山森林公園、大觀公園等隔水相望,云南民族村、國家體育訓練基地、云南民族博物館等既相聯成片又相對獨立,互為依托,是游覽、娛樂、度假的理想場所。
1988年,滇池以昆明滇池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二、污染狀況
滇池的污染歷史不長,它曾是昆明市的飲用水源地。20世紀60年,草海和外海的水質均為Ⅱ類水,70年代為Ⅲ類,70年代后期水質逐漸惡化,至80年代,草海水質已達V類,90年代外海水質達到V類,90年代后期全湖水質為超V類水。滇池水質主要超標的指標是表征有機物污染的5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錳酸鹽指數(CODMn)、全氮(TN)和全磷(TP)。近30年來,滇池污染物負荷總量逐年增加,氮和磷污染程度日益嚴重[6,7],草海出現異常富營養化、局部沼澤化,外海也嚴重富營養化,藍藻規模大爆發。
據2000年滇池流域污染源調查檢測資料顯示,滇池承納的全氮和全磷負荷量主要來自生活廢水和面源污染。面源污染指的是農村生活污水、農田廢水、固體廢棄物、農藥化肥淋失、城鎮地表徑流、礦區和建筑區地表徑流等隨河流和雨水進入滇池后造成的污染。滇池周圍有4萬多hm2農田,居住著200多萬城市居民和農民,飼養著上百萬頭牲口。滇池流域雨水徑流將污染物帶入滇池,每年滇池流域產生的面源污染物高達2057.5萬t,占進入滇池污染物總量的45%。來自滇池的監測報告表明,湖水中總磷和總氮的含量持續上升
3、污染嚴重的是草海,即縱坐標刻度大的表示草海的濃度),成為造成滇池嚴重富營養化的主要污染物,而面源和生活源的負荷已分別占到這2種污染物入湖總量的89%和96%。長時間、大面積的面源污染,使滇池里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降低了滇池的自凈能力,加速了水體的富營養化。
三、污染原因
(一)、自然因素
1、滇池周邊沒有大江大河的注入,經過地質的變化和長期的自然演化,滇池已演化為半封閉性湖泊,蓄水量遠遠高出流出水量。由于湖水置換周期過長、湖流緩慢,造成物質循環不通暢,出入不平衡,自潔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從而形成了大量內污染源。
2、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洼地帶,除降雨補給水源外,其余補給水源的河流都是帶著大量城市生活污水進入滇池。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口急劇增長,污染物也隨之增加,導致滇池水體嚴重富營養化,加劇了滇池的污染。
3、滇池已進入老齡化階段。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滇池水面逐漸縮小、湖盆逐漸變淺,至今已成為半封閉性的湖泊。作為高原湖泊,滇池集水面積小、源近流短,加之區域降水量較少,導致湖容小,以致更新湖泊的潔凈水幾乎為零。滇池進水量既少且臟,外排水量更少,水體滯留時間較長,換水周期為3一5年,這也加劇了污染物的沉積。
4、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退化程度加深。由于滇池流域的植被常年遭受過度砍伐,不僅造成了沿岸的生態破壞,更使得流域內極易產生水土流失。
(二)、人為因素
1、農村生活污水、農田廢水、固體廢棄物、農藥化肥等隨河流和雨水進入滇池后造成污染。滇池周圍有60多萬畝農田,居住著200多萬城市居民和農民,飼養著上百萬頭牲口,滇池流域雨水徑流將污染物帶入滇池,每年滇池流域產生的面源污染物高達2057.5萬噸,占進入滇池污染總量的45%。長時間、大面積的面源污染,使滇池里的大量浮游生物死亡,降低了滇池的自凈能力,加速了水體的富營養化。
2、部分人群和企業只顧眼前利益,環境保護意識差,不顧法律法規,沒有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偷排、亂排污水現象嚴重,大量工業生產廢水和生活廢水流進滇池,加重了滇池污染。部分居民和企業在滇池周圍大量建房屋和工廠,私自填埋滇池,使得滇池面積縮減,不利于滇池污染的治理和保護。
3、滇池污染的重要因素來自于昆明城區大量未處理或處理達不到湖泊水功能要求的污水,城區每天約70萬立方米的污水有40%直接排入滇池。滇池北部吸納的是城市污水,而南部流出去的卻是相對較好的湖水,這就加劇了滇池的污染狀況。
4、鄉鎮企業污染未得到應有控制。滇池流域沿岸分布著較多鄉鎮企業,由于資金不足、技術落后、知識缺乏等眾多因素,對于“三廢”的處理率極其低下,有些廢水甚至未經任何處理就被直接放入滇池,滇池中的廢水、廢渣一經雨水沖蕩,便以面源污染的形式污染周圍環境,嚴重威脅滇池的水質。
5、滇池承擔了整個昆明市的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農業用水的排放,這些污水中含帶大量無機鹽及毒害物質,未經處理直接排放進人滇池后,造成了如今滇池藍藻泛濫、水體混濁發臭的嚴重后果
四、治理途徑和方法
1、增加區域水資源總量,提高滇池的水環境容量并保證其生態環境用水通過從外流域調水(如:滇中調水)進入滇池,不僅可增加滇池流域的水資源總量,解決目前區域水資源總量不足的問題,從而可適當提供湖泊與河流的生態環境用水,促使其水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原有的生態服務功能成為可能,同時由于滇池水資源總量的增加,可改善現有的水流條件,增加出湖水量,恢復滇池作為吞吐性湖泊的水流特征,提高滇池的水環境容量,有利于改善滇池污染物質進出不平衡的現狀,有利于滇池水質朝逐步改善的.方向發展。
2、減少農村污染,實現農業生態長期良性循環。
滇池周邊農村農業污染問題是滇池污染久治無效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行生態農業成為迫切需要實施的方法。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通過減少使用氮磷的化學肥料,多施用農家肥,推廣高效、低毒、少殘留、可降解的農藥,采取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充分利用有機肥資源。只有保證了農民的經濟利益和參與治理滇池的積極性,才有希望減少農業面污染負荷量。
3、外流域引水工程。
滇池是寬淺型湖泊,環境容量有限,換水周期長,自凈能力弱,其水環境質量的恢復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進行跨流域的調水、引水,用相對較為清潔的水源注入滇池,加大其水環境容量,就可以在較短的時期內取得較好的治理效果。對于外流域引水有幾種方案:一是引牛欄江入滇池,這一方案投資小、工期短,但引水量少。另一方案是在金沙江上游石鼓鎮附近引水,經洱海一路自流向東南最后到達滇池,該方案距離遠,施工難度大,但它來水豐富而穩定,且能解決云南中部和北部沿途缺水地區的用水困難。
4、湖岸截污工程。
滇池是富營養化污染而非滅生性的化學污染,湖岸截污工程的目的就是防止生活污水污染和面源污染。首先是治理生活污水,在污染嚴重的湖岸北部和東部鋪設截污管道,避免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流入滇池,改造城市污水管道和排洪管道,使清水污水分開,污水集中起來處理,雨季清水直接進入滇池;其次是要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和農藥、化肥的淋失,恢復流域生態,加強垃圾管理和無害化處置,防止對環境和水體的污染。
5、湖濱帶水生植被和濕地的恢復
建立沿岸湖濱帶,恢復自然濕地和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種群),利用水生植被具有抑制風浪、促進沉降、固持底泥、凈化水質的功效和對藻類競爭的抑制作用,逐步用湖濱帶和自然濕地取締防浪堤,促進滇池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湖岸帶是水生生物的繁殖、棲息場所,也是過濾入湖污水和凈化滇池水質的重要場所。
6、加大引水濟昆的規模,改善流域環境
6、建設城市下水道清、污水分流工程,將排出的污水分干旱、雨期分別處理后,再排入滇池;打通西園隧道、北郊截污等工程,減輕草海污染;挖掘湖底淤泥,使草海增容擴容,增加水量,大大減輕其污染載荷。對滇池污水也可以進行脫氮脫磷處理,具有代表性的是生物轉盤法。
7、完善有關環保法律、法規及條例,加大執法力度。目前,《滇池保護條例》作為保護滇池生態的專門性法律法規已經執行多年,執法機關和環保機關也在努
力執行,但超標排污、破壞滇池生態環境的事件仍然經常發生。為此,要加大執法力度,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只有多管齊下,才能保證滇池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才能鞏固已經取得的治理成果。
五、結束語
人類自身不僅需要自然,而且人類和自然界可以分離的觀念也是極為錯誤的。云南因為有了滇池這顆高原明珠孕育了燦爛悠久的滇文化,昆明由于緊靠滇池湖畔而與眾不同。曾經聞名天下的大觀樓長聯,當中的字字句句對滇池的描繪讓人不由的懷念和無盡的向往。如今母親湖滇池已傷痕屢屢,人們意識到了錯誤、悔恨過去對它所做的一切,為時不晚!因為人們已經行動起來,政府已經開始重視、進行科學治理,每一個愛它、感恩它的個體正在盡自己微博之力為滇池療傷。無論時間長短我們都會無怨無悔地守護著它,直到......直到永遠。
滇池污染及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3
一、引言
滇池作為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然而,長期以來,滇池面臨著嚴重的污染問題,對周邊生態環境、居民生活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本調研旨在深入了解滇池污染現狀、成因及治理成效,為進一步推動滇池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二、滇池概況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湖面面積約 330 平方公里,屬于高原斷陷湖泊,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漁業養殖、旅游觀光等多種功能。其流域涵蓋昆明市多個城區及郊縣,人口密集,經濟活動頻繁。
三、污染現狀
水質狀況
通過對滇池不同水域的水質監測數據顯示,整體水質仍處于較差水平。部分湖區水體呈富營養化狀態,藻類大量繁殖,透明度低,化學需氧量(COD)、總氮(TN)、總磷(TP)等主要污染物指標超標嚴重。例如,在草海區域,夏季藻類爆發時,湖水呈現墨綠色,散發異味,嚴重影響周邊景觀與居民生活。
底泥污染
滇池底部沉積了大量富含污染物的淤泥,厚度可達數米。這些底泥既是歷史污染的積累,又持續向水體釋放氮、磷等營養物質,成為水體二次污染的重要來源。在湖流擾動等情況下,底泥中的重金屬、有機污染物也有重新進入水體的風險。
生態系統破壞
水生生物多樣性銳減,許多本地魚類品種瀕臨滅絕,滇池金線鲃等珍稀物種生存面臨嚴峻挑戰。湖泊濕地面積萎縮,水生植物群落結構單一,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分布失衡,難以發揮凈化水質、調節生態的功能。
四、污染成因
生活污水排放
隨著昆明城市規模擴大,人口急劇增加,大量未經有效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滇池。部分老舊城區管網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徹底,每逢雨季,合流污水溢流現象頻發,攜帶大量污染物進入湖泊。
工業廢水污染
滇池流域曾分布眾多工業企業,雖經過多年整治,部分高污染企業關停搬遷,但早期排放的重金屬、化工原料等持久性污染物在水體、底泥中殘留累積。一些小型違規企業偷排漏排現象仍時有發生,對局部水域造成嚴重污染沖擊。
農業面源污染
流域內農業種植廣泛,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大量未被吸收的養分隨地表徑流匯入滇池。此外,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不當,未經處理的糞便污水直排溝渠,也是氮、磷等污染物的重要來源。
生態用水不足
滇池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入湖河流徑流量減少,湖泊自凈能力減弱。為滿足城市供水、灌溉等需求,長期從滇池大量取水,導致湖水置換周期延長,水體更新緩慢,污染物難以有效稀釋和排出。
五、治理措施及成效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昆明市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廠建設與升級改造,新建多座大型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能力,目前主城區污水處理率已達到較高水平。同時,完善管網系統,加強雨污分流改造,減少污水直排滇池現象。部分污水處理廠采用先進的生物處理、深度脫氮除磷工藝,使出水中主要污染物指標顯著降低。
河道綜合整治
對入滇河道開展全面治理,實施河道清淤、河岸生態修復、截污工程等。例如,盤龍江通過河道清淤拓寬,兩岸建設生態濕地、綠道,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河水清澈見底,成為市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河道生態修復不僅美化環境,還增強了河流對污染物的攔截、降解能力,削減入湖污染負荷。
生態修復工程
開展滇池湖濱濕地建設,通過退田還湖、退塘還濕等方式,恢復濕地面積數千公頃。種植蘆葦、菖蒲、睡蓮等多種水生植物,構建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吸引鳥類棲息繁衍,提高生物多樣性。濕地在凈化水質、調節氣候、防洪固堤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削減了入湖污染,改善了滇池生態環境。
產業結構調整
逐步淘汰滇池流域高污染、高耗水的落后產業,引導企業向綠色、清潔生產轉型。鼓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生態農業、環保服務業等綠色產業,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產生。同時,加強對工業企業的`環境監管,實施嚴格的排污許可制度,嚴厲打擊違法排污行為。
六、存在問題與挑戰
治理資金壓力大
滇池治理是一項長期、浩大的工程,需要持續投入巨額資金用于污水處理設施運營、河道整治、生態修復等項目。盡管政府投入不斷加大,但資金缺口依然存在,社會資本參與度有待進一步提高,資金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治理進程。
面源污染防控難度高
農業面源污染分布廣泛、來源分散,涉及千家萬戶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監管難度大。盡管推廣了一些生態農業技術,但化肥、農藥減量化使用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全面普及,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也存在反彈風險,面源污染仍是滇池治理的難點之一。
水質改善瓶頸
盡管采取了諸多治理措施,滇池水質總體改善效果明顯,但仍未達到預期目標,部分水域水質反復波動。在高溫、多雨等特殊氣候條件下,藻類爆發風險依然存在,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深層原因在于湖泊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脆弱性,恢復湖泊自凈能力仍需時日。
七、結論與建議
結論
經過多年努力,滇池污染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水質有所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恢復,但仍面臨諸多挑戰,距離實現滇池生態全面修復、水質穩定達標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建議
(1)加大資金投入,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滇池治理項目,如公私合營(PPP)模式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生態濕地等,緩解資金壓力。
(2)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加大對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的扶持與監管力度,通過補貼、培訓等方式引導農民轉變生產方式。
(3)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工程,注重湖泊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加強水生生物保護與增殖放流,優化濕地生態布局,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增強滇池自凈能力。
滇池污染及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4
一、調研背景
滇池承載著昆明地區的生態、經濟與文化重任,然而其污染問題由來已久,備受各界關注。為全面剖析滇池污染根源、梳理治理脈絡、探尋未來發展方向,特開展本次深入調研,以期為滇池的重生提供詳實依據。
二、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綜合運用文獻研究、實地考察、水樣檢測、訪談交流等方法。查閱了滇池治理相關政策文件、科研報告等文獻資料;實地走訪滇池沿岸多個點位,觀察水域生態、污染現狀;采集不同區域水樣送專業實驗室分析檢測;與環保部門、科研機構、當地居民等進行廣泛深入交流,獲取一手信息。
三、滇池生態功能與社會經濟地位
生態功能
滇池是昆明的 “氣候調節器”,對調節區域氣候、增加空氣濕度、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具有關鍵作用。同時,作為天然濕地生態系統核心,為眾多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區域,其濕地在洪水調節、水質凈化等方面效能顯著。
社會經濟地位
滇池周邊旅游業蓬勃發展,湖濱景觀吸引大量游客,帶動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繁榮,為地方經濟注入活力。漁業資源曾是當地居民重要收入來源之一,盡管當前漁業規模受限,但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支撐著部分群體生計。此外,滇池為昆明城市供水提供部分水源,保障城市基本用水需求。
四、污染現狀全景掃描
水體感官特征
湖面時常漂浮垃圾,包括塑料、枯枝敗葉等,夏季藻類瘋長,湖面被大片綠藻覆蓋,水體散發刺鼻腥臭味,湖水顏色斑駁,從岸邊至湖心可見不同程度渾濁、異色現象,嚴重影響視覺與嗅覺感受,降低旅游景觀價值。
水質指標剖析
依據長期水質監測數據,滇池水體中 COD 常年超標,反映出水中有機物污染嚴重;TN、TP 濃度居高不下,表明富營養化問題突出。部分湖區溶解氧含量低,不利于水生生物生存繁衍,一些重金屬元素如汞、鎘等雖含量總體處于控制范圍,但在局部底泥污染嚴重區域仍有潛在風險。
底泥污染隱患
滇池底泥污染深度和廣度驚人,厚層淤泥蘊含高濃度氮磷及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在風浪、工程擾動等情況下,底泥極易再懸浮,釋放大量污染物,造成水體 “二次污染”,且底泥中的有害物質可通過食物鏈富集,威脅生物及人體健康。
五、污染溯源探究
城市化進程加速的負面效應
昆明城市快速擴張,人口密集聚居,生活污水排放量呈幾何級數增長。早期城市規劃缺乏前瞻性,污水管網建設滯后,雨污合流普遍,大量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的生活污水直灌滇池,成為水體污染的首要 “元兇”。
工業污染的歷史遺留與新患
滇池流域工業發展歷程中,化工、冶金、造紙等重污染行業長期排污,雖歷經整治關停,但其遺留的重金屬、難降解有機物在水體、土壤中扎根。時至今日,部分不法企業為降低成本,偷排廢水現象時有發生,給滇池污染治理添堵。
粗放農業模式的污染輸出
流域內農業生產長期依賴化肥、農藥,使用強度遠超合理標準,大量氮磷養分隨雨水沖刷、地表徑流匯入滇池。畜禽養殖無序發展,養殖廢棄物隨意堆放、直排溝渠,造成周邊水體、土壤嚴重污染,形成農業面源污染 “重災區”。
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
為滿足城市工農業用水需求,滇池水資源過度取用,導致入湖水量銳減,湖泊換水周期延長,水體流動性變差,自凈能力大打折扣。同時,上游來水受污染,進一步加劇滇池水質惡化困境。
六、治理舉措梳理與成效評估
治污工程體系構建
大規模興建污水處理廠,采用先進工藝提升處理效能,主城區污水處理能力實現質的飛躍,污水達標排放率顯著提高。配套完善污水管網,強化雨污分流改造,逐步減少污水直排口,從源頭遏制污染入湖。
入滇河道整治攻堅
對滇池 35 條主要入滇河道逐一整治,清淤疏浚河道,清除河底淤泥、垃圾,修復河岸生態,種植護坡植被,建設截污管網,攔截污水直入滇池。如今,不少河道重現清水潺潺、魚翔淺底景象,入湖污染負荷大幅削減。
湖濱生態修復再造
持續推進退田還湖、退塘還濕工程,規劃建設多個大型湖濱濕地,引入多種本土水生植物,構建濕地生態群落。濕地發揮強大的水質凈化功能,吸附氮磷等營養物質,為鳥類、魚類營造棲息家園,有效改善滇池生態界面。
產業轉型綠色引領
果斷淘汰流域內高污染、高耗能落后產能,推動工業企業向綠色制造、循環經濟轉型。扶持生態農業發展,推廣有機種植、綠色防控技術,規范畜禽養殖,引導產業結構向綠色、低碳、可持續方向優化升級。
七、現存困境剖析
資金瓶頸制約
滇池治理資金需求海量,涵蓋設施建設、運維、科研等多領域,雖政府財政投入持續加大,但資金缺口依舊顯著。社會資本引入困難重重,一方面源于項目投資回報周期長,風險高;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政策激勵機制,難以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
面源污染治理艱難
農業面源污染涉及面廣、源頭分散,農民環保意識淡薄,傳統種植養殖習慣根深蒂固,使得化肥農藥減量化、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進緩慢。監管部門人力物力有限,難以實現全方位、實時監控,面源污染防控形勢嚴峻。
生態系統恢復緩慢
滇池生態系統遭受長期破壞,結構失衡,功能退化,盡管多年努力修復,但恢復進程緩慢。水生生物種群恢復艱難,本地珍稀物種如滇池金線鲃等仍處于瀕危狀態,湖泊生態鏈薄弱,難以支撐高效自凈能力。
八、未來展望與建議
未來展望
隨著科技進步、治理理念更新與全社會環保意識提升,滇池有望逐步擺脫污染陰霾,實現水質清澈、生態繁榮,重新成為昆明的生態明珠,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
建議
(1)創新融資模式,設立滇池治理專項基金,發行綠色債券,吸引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參與,同時完善 PPP 項目監管與收益分配機制,保障社會資本合理回報。
(2)深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強農村環保宣傳教育,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示范基地,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加大對農戶環保行為的獎勵力度,強化基層監管力量。
(3)強化生態修復科技支撐,聯合科研機構開展湖泊生態修復關鍵技術攻關,如底泥原位修復、水生態重建技術等,精準施策,加速滇池生態系統復蘇進程。
滇池污染及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5
一、調研目的
滇池的污染問題不僅關乎當地生態平衡,也與居民生活質量、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相連。本次調研旨在細致探究滇池污染的實際狀況、剖析其內在成因,并對現有治理措施進行全面評估,進而為滇池的科學治理與可持續發展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
二、調研范圍與對象
調研范圍覆蓋滇池全流域,包括昆明主城區、周邊郊縣以及入滇河流流域。對象涉及環保部門、水利部門、科研院校、滇池周邊居民、企業代表等,力求從多維度獲取信息,還原滇池污染治理全貌。
三、滇池自然與人文概況
自然概況
滇池地處云貴高原中部,湖面開闊,水域面積廣袤,周邊地形復雜多樣,涵蓋山地、丘陵、平原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豐富的氣候資源,干濕季分明,為多種生態系統的形成提供了條件。滇池作為高原湖泊,具有特殊的水動力特征,湖水流動緩慢,換水周期較長。
人文概況
滇池流域人口密集,居住著多個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近年來,隨著昆明城市化進程加速,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人口持續流入,經濟發展迅猛,在滇池周邊形成了眾多產業集群,如旅游、漁業、農業等,人類活動對滇池生態的影響日益顯著。
四、污染現狀深度解析
水質惡化詳情
經實地采樣與實驗室分析,滇池水質在多個指標上表現不佳。化學需氧量(COD)持續超標,反映出有機污染物大量存在,水體呈現渾濁、發黑現象,透明度極低。總氮(TN)、總磷(TP)含量嚴重超出地表水標準,致使藻類頻繁爆發,夏季湖面常被藻華覆蓋,水體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生態系統失衡加劇。
底泥污染層級
滇池底泥污染堪稱 “重災區”,厚達數米的底泥中富含氮、磷、重金屬等各類污染物。通過對底泥樣本檢測發現,其中汞、鉛、鎘等重金屬含量在部分區域遠超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這些重金屬不僅對水體造成污染,還可能通過食物鏈傳遞,危害生物及人類健康。而且,底泥在水流、風浪作用下極易再懸浮,釋放污染物,引發二次污染。
生態受損程度
滇池的'生態系統遭受重創,水生植物種類減少,分布范圍縮小,許多原本繁茂的沉水植物群落幾近消失,挺水植物也生長不良。水生動物方面,本地魚類種群數量銳減,滇池金線鲃等珍稀物種瀕危,外來入侵物種卻乘虛而入,進一步擾亂生態秩序,鳥類棲息地也因生態惡化而不斷縮小。
五、污染成因精細剖析
生活排污重壓
昆明城市人口膨脹帶來海量生活污水,而污水管網建設滯后,老舊城區雨污分流不徹底,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裹挾著糞便、廚余垃圾等污染物直排滇池,成為水質惡化的主要推手。尤其在雨季,合流制管網溢流現象嚴重,污水直灌湖區,加劇污染程度。
工業遺毒困擾
過去滇池流域工業布局分散,化工、印染、電鍍等重污染企業林立,雖經多年整治,多數高污染企業關停或搬遷,但工業污染的 “后遺癥” 依然存在。土壤、水體中殘留的重金屬、難降解有機物持續釋放,少量不法企業偷排廢水,更是雪上加霜,對滇池局部水域造成嚴重污染沖擊。
農業面源 “侵襲”
流域內農業生產規模大,化肥、農藥使用泛濫,大量未被吸收利用的養分隨地表徑流流入滇池,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同時,畜禽養殖廢棄物未經有效處理,隨意排放,為滇池污染添磚加瓦。據統計,農業面源污染在滇池污染負荷中占比頗高,治理難度極大。
水資源透支惡果
為滿足城市供水、灌溉、工業用水等多元需求,滇池水資源過度開發,入湖水量逐年減少,湖泊換水周期從原本較短時間延長至如今數年之久,水體流動性變差,自凈能力大幅削弱,污染物難以有效稀釋和排出,水質惡化在所難免。
六、治理措施全面盤點
污水治理攻堅
昆明市全力投入污水處理廠建設與升級,主城區新增多座大型污水處理廠,采用先進的 A/O、MBR 等工藝,強化脫氮除磷功能,污水處理能力大幅提升。同時,大力推進污水管網改造,實施雨污分流工程,新建和改造管網數千公里,有效減少污水直排現象,確保污水達標排放。
河道凈化戰役
針對入滇河道污染問題,開展了系統性的河道整治行動。對每條入滇河道進行清淤、清障,清除河底淤泥、垃圾雜物,修復河岸生態,種植水生植物,建設生態護坡。同時,沿河道鋪設截污管網,將污水攔截并輸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使得入滇河道水質逐步改善,不少河道已恢復部分生態功能。
【滇池污染及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水污染調研報告09-11
水污染情況的報告07-20
環境污染調研報告07-17
隱患治理情況分析報告范文09-28
學前教育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6-25
旅游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精選7篇)09-23
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報告(通用10篇)07-03
關于農村信息化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