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通用15篇)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常常需要提前準備一份具體、詳細、針對性強的方案,方案是綜合考量事情或問題相關的因素后所制定的書面計劃。那么方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1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授課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為落實教育部、省教育廳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意見的精神,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評價目的
為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教師教學工作質量提供依據;為科學地計發課酬提供依據;為有效地實施對課堂教學過程的監控提供依據;為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師業務培訓提供依據。
二、評價對象
承擔教學任務的廣東商學院在編專任教師(含雙肩挑教師)均是評價對象。
三、評價內容
1、學生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對同時擔任理論課教學和實驗課教學的教師,或同一門課中既有理論課教學又有實驗課教學的教師,應分別進行理論課評價與實驗課評價,再以理論課計劃課時和實驗課計劃課時占總計劃課時的比重為權重計算受評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得分。該項評價于每學期結課前2周進行。
2、教學、教改與研究成果評價。該項評價于每學年第2學期結課前1周進行。
3、綜合評價。由"課堂教學質量得分×0.75+教學、教改與教學研究成果得分×0.25"計算出受評教師教學工作綜合得分。該項評價于次學年第1周進行。
4、體育課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內容另行規定。
四、評價機構
成立校教學質量評價辦公室(簡稱評價辦,設在教務處教學管理科),對全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進行指導與協調。教學院系部成立"教學質量評價領導小組"(簡稱評價小組),對本單位教師教學質量評價工作進行組織和領導。由評價小組委派2-3人任評價員,在規定的時間內,按規定的程序組織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進行評價。評價前,校評價辦要對評價員進行必要的培訓;各教學院系要對學生認真進行評價前的動員與教育。
五、評價程序
1、學生填寫評價問卷前,評價員應向學生解釋各項評價指標的'確切內涵,并要求學生認真、客觀、公正地填寫評價問卷。評價者應隨機抽取有關受評教師的有效問卷不少于30份作為統計樣本。有效問卷少于30份的,一般應重新進行評價。
2、評價員收回學生問卷后,應當場用專用袋密封與簽署評價員姓名。該單位教學秘書應于結課前1周將密封好的問卷交校評價辦。
3、評價問卷由校評價辦統一進行計算機處理,計算出每位受評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單項分和總分。再以教學院系部為單位,按總分高低順序(若得分相同,開新課、新開課優先)填寫"廣東商學院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學生評價得分統計表",次學年第1周返各教學院系部公布。
4、受評教師于每學年第2學期結課前1周填寫"教師教學、教改與研究情況統計表"(見附件3)。評價小組對其所填內容的真實性進行審核,并按"廣東商學院教師教學、教改與研究成果評價計分表"(見附件4)的要求打分,再按得分高低順序填寫"廣東商學院教師教學、教改與研究成果評價得分統計表"(見附件5)。該表應在本單位的范圍內公示。
5、評價小組根據兩學期的課堂教學質量得分和教學、教改與研究成果評分計算受評教師綜合得分。綜合得分=該學年度課堂教學質量平均得分×0.75+教學、教改與研究成果得分×0.25。再按綜合評分的高低順序填寫"廣東商學院教師教學質量綜合評價得分統計表"與按預定比例提出本單位教學優秀獎候選人(所提候選人必須完成學校規定的最低科研工作量),并公示。如無異議,由該單位黨政聯席會議審定后,加蓋公章報教務處。受評教師對評價結果如有異議,可向本單位評價小組投訴。若不服評價小組裁決,可向校評價辦投訴。
六、評價結果使用
1、賦予課堂教學質量得分適當的權重計算教師課酬。
2、以綜合評分為根據評定各級教學優秀獎。
3、課堂教學質量評分低于60分者,由教務處亮紅牌,暫停其上課資格一個學期,一學期后由教務處組織專家重新確認其上課資格;被亮紅牌后一年內,不予受理其晉升職稱的申請,不得評選任何先進;課堂教學質量評分低于75分者,由教務處亮黃牌,院系部主管教學的負責人找其談話,次學期的授課時數應限制在每周6學時以內;課堂教學質量評分高于(含)90分者,每學期由教務處在全校范圍內通報表揚,各教學院系部及時總結其經驗并加以推廣。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2
為保證學校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規范和完善教學質量考核體系,現根據xx省教育廳《關于做好省屬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考核工作的指導性意見》(xx教人〔20xx〕4號)和《xx工程大學教師教學質量考核辦法(暫行)》精神,結合學院實際,特制定本辦法。
一、考核目的和考核對象
1、通過開展教師教學質量考核,形成正確的導向和激勵作用,調動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增加教學投入、改進教學方法、加強教風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質量意識。
2、所有承擔本院歸屬課程的本科生教學任務(教學計劃規定的理論課、綜合實驗、實習實訓課、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等各教學環節)的教師都必須參加考核,外聘教師參照執行。
二、考核原則
1、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力求簡單易行,適合現階段校情、院情。
2、堅持科學、客觀的原則,考核過程強調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采用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綜合考核方法。
3、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考核過程實行“三公開”,即公開考核標準、公開考核方法、公開考核結果。
4、堅持正面激勵和引導為主,促進教師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5、堅持分類考核的原則,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實驗實踐課、體育課等不同類型教師應制訂相應的考核標準。
三、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
1、教學質量考核內容主要包括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以下簡稱“教學效果”,滿分100分)、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含“質量工程”,下同)、日常教學規范等三個方面。
2、教學效果考核重點評價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水平,主要采用學生評價(學生測評,下同)、教學單位評價(以下簡稱“單位評價”)等方式進行。其中,學生評價、單位評價分別占50%,即:
教學效果評分=學生測評分×50%+單位評價分×50%
(1)學生評價。學生評價由學生所在學院于每學期期末組織實施,主要從師德師風、教學內容、教學水平、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總分100分,具體測評內容見附件1)。兩學期均有學生測評分的,其評價結果以兩學期平均值計算,只有一個學期學生測評分的,以該學期測評為據。學生評價結果由教務處提供。
(2)單位評價。單位評價主要包括同行評價(滿分100分,占50%)、領導評價(滿分100分,占50%)。同行評價由本系、教研室老師依據同行聽課等進行評價,重點評價教師的教學水平與實踐能力、教學組織及完成、課堂教學、教學效果等情況;領導評價由單位領導、教學委員會委員、督導組負責人、教學秘書、系、教研室、實驗中心主任等,依據領導聽課、督導聽課等進行評價,重點評價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建設、教書育人、在教學課程組、教學團隊中作用發揮情況、教學效果等情況(具體測評內容見附件1)。單位評價由各教學單位組織,每學年組織一次。
3、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項目主要是評價教師項目承擔和完成情況(含指導學生參加學科和技能競賽等)(具體加分項目見附件2)。
4、日常教學規范主要由校、院二級管理部門、教學督導組等根據日常教學檢查結果(由日常檢查與聽課、校長信箱、處長信箱、教學信息員、教學督導員等渠道所反映的屬實情況),對本年度所有授課教師的.日常教學規范進行評價,對達不到學校規范要求的(含教學事故)進行相應減分(具體減分項目見附件2)。日常教學規范減分由各教學單位匯總進行。
5、根據教師教學效果分、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項目加分和日常教學規范減分等形成最終的教師教學質量考核總分,即:
評價總分=教學效果分+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項目加分+日常教學規范減分
6、教學考核每學年考核一次,考核周期為本教學年度。
四、考核程序
1、每學期期初,教務處、各教學單位對學生評價、單位評價、日常教學檢查、專家評價等工作進行安排。
2、學校教務處、學院組織對本學年度教師教學質量評分。
3、各單位匯總學生測評、單位評價等基本數據,并按上述考核方法形成教學質量評分初步結果。
4、評價結果由各教學單位在本單位范圍內公示,處理公示意見,并形成建議考核結果,于7月中旬前報教務處。
5、教務處匯總全校考核結果,按本辦法進行復核,報學校考核領導組審核批準、公示。
6、公示、申訴處理。公示期內,教務處會同人事處、相關教學單位處理公示及相關申訴意見。
7、教務處形成最終考核結果,報學校考核領導組批準后上報教育廳,并反饋到各教學單位、學校人事處等相關部門備案。
五、考核結果及應用
1、教學質量考核結果分為優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個等次。考核分數按從高到低排序,優秀等次比例不得超過參加考核教師總數的25%(含第25%名次,以四舍五入計,下同),合格和不合格比例不得低于參加考核教師總數的15%。優秀等次的考核總分必須大于或等于85分,良好等次的考核總分必須大于或等于75分,合格等次的考核總分必須大于或等于60分,考核總分低于60分的為不合格。評價學年度獲得國家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的主持人直接定為優秀。
2、教學工作量滿額的教師方有資格參加優秀、良好等次的評定。新引進教師進校第一年、學校計劃內進修教師進修期間工作量不滿額的,可直接定為合格,因不接受教學任務等個人原因造成的工作量不滿可直接定為不合格。評價學年度有教學事故的,依據教學事故等級直接定為合格或不合格。
3、考核不合格的教師,暫停其原任課程的講授資格,限期提高業務能力,經重新考核通過后,方可重新認定原任課程的講授資格。連續兩次不合格的教師,教學單位應將其調離教學崗位,或停止其承擔該教學任務至少一年,一年后試講,考核通過后方能重新上課。
4、考核結果與課酬掛鉤。各教學單位根據教學質量考核結果劃分為若干等級付酬。優秀等次的前20%名次的,課酬系數為1.5,余下80%優秀等次的系數為1.2;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各等次課酬系數分別為1.1、1.0和0.5。
5、教學質量考核結果記入教師業務檔案,作為其年度考核、評優、職稱評聘、項目評選等方面的重要依據。教學質量考核為優秀、良好等次的,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個人項目申請時,同等條件下,優先立項;合格及以下等次的,不得申請集體項目。
6、考核結果與單位教學工作考核掛鉤。對單位年度教學工作考核優秀或較差的單位,其優秀等次比例適當增加或減少。
六、考核組織和領導
1、藝術學院成立教師教學質量考核領導組,在學校的教師教學質量考核領導組的統一領導下對學院的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考核。
2、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教學辦公室),具體協調學院的教師教學質量考核工作。
七、其他
1、學院考核領導組加強對教師教學質量考核工作的檢查和監督。
2、本辦法由教學辦公室負責解釋;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3
一、總體要求
1、每位教師必需在開學后一周內根據學校工作計劃和教育教學具體實際,制訂出學期班級工作和教學進度計劃。
2、在期初、期中及期末對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評價。
3、匯總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等對教育質量的意見,經過調查研究找出原因及時反饋給有關當事人。逐步實行教考分離(流水閱卷)。
4、期末每位教師必需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情況進行自評,寫出學期工作小結。
5、分管領導對每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作出評價。每學期至少面談一次。
二、教學質量評價的要求。
1、樹立科學的教學質量觀我校必須牢固樹立質量第一意識,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質量觀、要堅持全面的質量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質量觀和要堅持均衡發展的質量觀等科學的教學質量觀。
2、基礎教育的教學質量應該是全面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那就是嚴格按照國家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及教材的要求安排課程和課時,進行教學和輔導,切實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而不是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學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學的實用主義的應付考試的所謂教學。這種教學質量是逐步的有階段性的,是適應學生年齡特征和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的,而不是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無止境的`無限度的擴大教學領域或教學內容,不是為了謀取高分,超前地學習學生不堪重負的學習內容,不是為了提高學習成績,侵占學生所有活動時間,甚至加班加點,無止境地補課,輕視德育和體育,讓學生失去愉快而美好的童年。
3、提高小學教學質量主要依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進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來實現。課堂教學是目前我國小學實現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目標和要求的基本組織形式,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渠道。它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4、學校領導應該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上多下些功夫,加強教學研究和探討,改進教學形式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加強課堂檢測和反饋,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精講多練,注重實效。
三、建立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1、校長要以主要精力抓教學工作。校長是學校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對學校教學質量負全責。校長要深入教學管理、深入教學改革、深入課堂教學,做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當家人,做學校教學改革工作的領路人,做學校課堂教學質量的發言人。校長要負責健全學校教學管理系統,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創新學校管理工作,充分調動干部、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之發揮最大的工作效能。
2、教學管理領導要認真履行職責要求,充分發揮教學管理者的作用。加強自身專業理論學習,深入學校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抓好過程管理,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做到思想端正、工作科學規范,使學校教學質量顯著提高。校長和教學管理人員要堅持每周至少聽一次對本校教師、特別是年青教師的課,及時了解教學工作情況,校長和教學管理人員要帶頭上研究課或示范課(每學期至少一次),并認真作好相關記錄。
3、以教學評價為手段,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1)開展課堂教學評價工作,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核心,是落實素質教育要求的主渠道,是實施課程改革的主陣地,處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學校要深入進行課堂教學評價工作,要以《中小學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指導意見》為指導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我校要把開展課堂教學評價作為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來抓,通過課堂教學評價,使廣大教師形成新課程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提高每一節課的教學質量。
(2)重視單元教學評價,強化教學過程管理。我要加強單元教學的管理,以單元教學質量檢查的形式(月考),及時對教學質量實施監控。從管理及教和學多個方面,分析影響提高教學質量的因素,及時加強薄弱環節的工作。
(3)做好階段教學分析工作,提出改進工作提高質量的措施。教研組要定期召開小學教學質量分析會,總結經驗,分析問題,提出改進意見。
(4)建立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制度,以科學的教學質量觀評價教學。學校和教研組密切配合,通過教學視導、教學訪談、師生問卷等實地調查方式,師生教與學成果資料分析方式和學生學業成就水平測試等多種形式,對學校教學質量進行監控與評價。對教學工作存在問題的學校,學校和教研組對其進行全面分析,采取措施,幫助提高。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4
一、評估的主要原則
1.堅持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力求建立既體現技校教育教學規律,又有利于師生平等交流的簡便易行、客觀有效的評估形式。
2.堅持學生評估、教師自評、同行評估、學校教學督導組評估相結合,實行以學生評估為主,其他評估為輔,教學主管部門核定評估結果的運作方式。
3.堅持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相結合,將定性指標要素轉換成直截了當的用語,通過設等賦分把應答式定性闡述的等次結果轉化為相應的分數,實現評估結果的量化。
4.堅持課程教學質量評估與教學質量優秀獎評定相結合,以課程教學質量評估為主要依據實施教學績效獎勵,探索建立精品課程評估機制。
二、評估對象
1、 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對象是南華技校全體教師開設的所有課程;
2、每學期教務科結合工作要點,劃定參加課堂評估的學生課程范圍。
三、評估的指標體系
課程教學質量評估以該門課程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作為評估客體,學生和教師(含本人、同行和督導組)作為評估主體,針對不同評估主客體的性質特征,分別制訂不同的評估指標體系(詳見附件)。
四、評估內容
教學評估以課堂教學活動為主,主要指標如下。
教學目的合理并得到貫徹。符合專業的社會需要;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符合學生特點;知識教學、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促進技能培養能力、德育教育目的有機統一。教學內容正確。科學性、思想性結合;由淺入深,深入淺出,有系統性;突出重點、難點和關鍵。教學方法恰當。把握教學方法體系,靈活應用;注意教會學生學習,啟發式教學,研究性、探究性教學;采用新的教學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教學環節組織嚴密。根據課程的類型合理安排課的結構;根據課堂教學情況靈活調控、處理偶發事件、維護課堂紀律;按時上下課。語言清晰。表達簡練、準確;用自然大方的姿態、動作、表情、服飾等非語言手段提高表達水平,有感染力;板書工整有條理。
教學積極性高。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結合;教師備課、上課、布置和批改作業、個別輔導、考試考查認真負責、切合實際,教得輕松,學生樂學、好學、學得愉快,學習質量高,課堂氣氛緊張和諧。
五、評估的實施辦法
1.每學期開學第9-10周,教務科對本學期開設的課程,以班級為單位發放學生課堂評估表,對所開設課程進行評估。
2.學生評估表按甲、乙、丙、丁分別對應100、80、60、60分以下的標準,轉換成分值,乘以相應的權重(詳見評估指標體系)取平均,即得到該門課程的評估得分(四舍五入取整)。開學第12周,教務科匯總學生評估得分結果,并將學生評估的結果和意見書面反饋至各課任教師,同時并將優秀和不及格的課程反饋給各教研組和學校教學督導組。
3.各教研組和學校教學督導組對學生評估為優秀和得分低于60分的課程,根據其教學進度自行組織同行和督導組成員進行評估打分,并于學期結束前匯總評估得分結果交教務科。
4.學校教學督導組除進行以上評估外,每學期還仍繼續組織定期或不定期的聽課和抽查,填寫督導組聽課評估表,該結果連同學生評教一起作為學校核定課程教學質量評估結果和評定教學優秀獎的參考和補充。
5.每學期末教務科組織學生班干部按照評議問卷的`指標要素,召開一次學生評教座談會,座談會的評估結果作為核定課程優秀和不合格等級的修正參考依據之一。
六、系部評估辦法
系部是負責監督,或隨機、或有針對性地聽某些教師的課,抽查作業、試卷等,主要任務是尋找優秀和發現問題。辦法有三種:
(1)教學督導組評估。系部組織老師、有關教學督導組,經常性深入課堂聽課、抽查作業、試卷等,監督系部的教學工作。
(2)教務科有關人員抽查聽課。教務科領導在收集到學生的反饋意見后,也組織聽課評估,以利對問題作出判斷。
(3)學校領導抽查聽課。學校領導聽課是一種制度,其意見是各部門、各系、各任課教師的工作指導。
以上聽課評估結果,也通過學校領導、教務科、教學督導組人員填寫評估表交教務科。
六、評估結果的核定與應用
1.評估結果最終以等級形式記載,90分及以上為優秀,70-90分為良好,60-69分為合格,59分及以下為不合格。
2.學生評估得分在60-90分的課程,以學生評估結果作為最終評估結果,不再進行修正和復核。
3.學生評估得分為60分以下或優秀的課程,由教務科匯總督導組和同行評估得分,按5:3:2的權重對應學生、督導組和同行的評估結果,核定優秀或不合格課程。
4.實施學生學習績效加分,授課教師在指導學生參加學校及上級主管部門舉辦的對應課程的各種技能比賽和社會實踐活動取得成果的(含校外各級體育運動會組團組隊的比賽),依據獲獎的級別及取得的名次,給予該教師相應課程的評估加分(此加分需由任課教師申請,報教務科批準備案),依次按省級、市級、鎮級和校級的一等獎對應5、4、3、2的分值加分,二等獎及以下獎項依次比照一等獎按每等降低0.3分后的分值加分。但該項累計加分最高不超過10分。
5.實施課程教學評估與日常教學情況掛鉤,日常教學中出現較大教學事故的課程,該門課程的評估結果相應降低一等;出現嚴重教學事故的,該門課程的評估結果相應降低二等。并取消該門課程任課教師參評教學質量優秀獎的資格。
6.評估結果以書面形式反饋給教師本人,作為教學質量優秀獎和精品課程評定的主要依據。
7.課程教學質量評估為不合格的課程,要暫停任課教師該門課程的教學,限期整改,經考核達標的,準予試教;第二次評估仍為不合格,又無其他課程講授的,將調離教學崗位另行安排工作,直至解聘。
該方案從公布之日起執行,解釋權在教務科。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5
教學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科學有效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制度保障。建立由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質量評估體系,實現對教學過程和效果的有效測評和監控,不僅有助于師生強化質量意識、提高教學管理效率,而且有利于推進我院教學管理工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建設,從而保證我院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為此,教務處特制定本方案。
一、教學質量評估基本原則及指導思想
教學質量評估的基本原則: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堅持客觀、公正、公平的原則,科學合理地確定執行教學質量評估標準。
評估指導思想:從強化教學質量監控入手,以評促建、以評促改、推動教學管理、教學內容、改革,形成能充分地調動師生教和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教學運行機制。
二、教學質量評估的范圍
教學質量檢測評估系統,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系列:
1、教師教學質量評估系列:包括教師師德和教風檢查、日常教學工作質量檢查、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三個方面。
2、學生學業質量測評系列:包括作業質量測評、考試質量測評、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測評、專業見習(實習)質量測評等。
3、教學管理工作質量評估系列:包括教研室工作評估、系級教學管理工作評估、系級教學工作評估、校級(主要是教務處)教學管理水平評估等。
三、教學質量評估的具體內容
鑒于學生學業質量測評已有一套相對完整和嚴格的制度,故本方案側重于對教師教學工作質量的評估,系級教學工作及教務處教學管理水平評估方案另行頒布。
1、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
(1)同行評議。由本教研室主任組織全教研室教師,在認真聽課的基礎上填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表(教師用表)》(見附件1),對被評教師教學質量情況進行評議打分,取其平均值作為同行評議分。
(2)學生評議。由任課班學生采取無記名方式填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表(學生用表)》(見附件2),對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評議打分,取其平均值作為學生評議分。
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工作一般在學期末由各系組織進行。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學期總評分中,教師同行評議占40%,學生評議占60%。
2、教師日常教學工作質量檢查
(1)教學常規自查。一般在期中進行。教師根據自己應履行的教學工作職責,對半學期的教學情況,包括課程計劃的執行、上課出勤、教案、作業布置與批改、聽課等進行自我檢查,填寫《教學常規教師自查表》(見附件3),各教學單位匯總后形成總結報告,提出整改方案,報教務處備案。
(2)系級教學常規督查。由各系組織教學督查員例行教學常規巡視檢查,填寫《教學督查情況登記表》(見附件4)。每月由系對督查情況進行匯總后在適當范圍內予以公布。
(3)教學巡視檢查,由教學巡視員進行教學常規巡視檢查,填寫((教學巡視情況登記表》(見附件5),每月由教學巡視組對教學巡視情況進行匯總在適當范圍內給予公布。
(4)教學事故處理。由教務處根據各系和教學巡視員所報教師違規違紀情況予以審核,填寫《教學事故和違規違紀情況登記表》(見附件6),報有關部門按規定程序進行處理。
(5)召開學生座談會。一般在期中階段進行。由各系分別組織,教務處有關人員參加,聽取學生對教師教學、教學管理、教學條件等方面的意見,填寫《學生座談會記錄表》(見附件7)。各系根據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提出相應的處理辦法,報教務處備案。
(6)學生信息員反饋。由各系選派的教學信息員每月填寫一份《教學信息員反饋表》(見附件8),直接送交教務處教學質量管理科,再由教學質量管理科匯總后向有關教學單位反饋,各系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整改意見。
(7)隨機聽課評課。校領導、教務處干部、教學巡視員等進行日常隨機聽課,填寫《隨機聽課評議表》(見附件9),并及時向被聽課教師提出反饋意見。
3、教研室工作質量考評
(1)教研活動。由各教研室安排每2-3周進行一次教學研究活動,可就教育教學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等進行探討。每次教研活動須填寫《教學研究活動記錄表》(見附件 10)。
(2)聽課活動。除了每位教師每學期必須完成規定的聽課節數,填寫統一印發的《教師聽課記錄本》之外,各教研室每學期應組織本室公開課或示范課1-2次,全室教師參與聽課、評課,填寫《公開課評課記錄表》(見附件11 )。
(3)教研室工作評估。每兩年對全校教研室工作和成果進行一次評估,由各教研室填寫《漳州師范學院教研室工作評估申請表》后,教務處組織專人根據《教研室工作評估表》(見附件12)進行審核評分,從中按一定比例評出全校先進教研室,予以公布表彰。
4、系級教學狀態評估
(1)每學期末由教務處根據《系級教學管理工作考評表》(見附件13)的指標內容就各系的`教學常規管理、教師教學工作及教學效果等進行考評。
(2)系級教學工作評估。每四年對全校各系的教學管理水平進行一次綜合評估,按照《系級教學工作評估表》(另行頒布)進行量化評分。
四、教學質量評估的運行
1、教學質量評估實行校、系、教研室三級管理體制,以校級管理為主導,系級管理為主體,教研室管理為基礎。
2、根據不同層級、類別教學評估在內容、條件、難度、周期等方面的區別,應合理安排各類評估的時序和頻度。系級教學工作評估、專業辦學水平評估等宜3-4年開展一次由教務處組織實施;課程建設評估、教研室工作評估等宜2年左右開展一次;教學常規檢查、教師教學質量評估、系級教學管理工作考評應在每學期作例行安排。
3、每學期初第1-2周統一布署,第1-18周教學運轉調控,第9-15周檢測評估,第15-17周總結交流。
4、教師日常教學工作質量檢查以期中教學檢查為主,貫穿學期始終。教學常規督查、教學事故處理、學生信息員反饋、隨機聽課評課等在平時進行;教師教學常規自查、學生座談會、教研室工作抽查、教學專項檢查等在期中進行;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系級教學管理工作考評等在學期末進行。
5、畢業論文(設計)、教育實習(見習)、專業實踐等教學環節的質量情況將另行組織專項測評。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開始實施,本方案的解釋權歸教務處。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6
一、評價目標
用新的教育評價理念,建立符合素質教育思想的,有利于發揮教師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多元的發展性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使教師正確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激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專業發展;改進學校管理,以評價促發展,提升全校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層次。同時為科學公正、及時地發現人才、選拔人才、培養人才提供依據。
二、評價原則
1、發展性原則,評價是為了促進學校工作和教師個人素質的發展,引導教師通過評價進行自我反思,幫助教師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激發廣大教師揚長避短,促進工作的主動性與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和學習當中,進而實現自我完善與自我提高。所以評價必須關注教師發展的要求,將教師的參與、變化和發展過程作為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使評價過程成為全體教師主動、終身發展提高的過程。也成為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過程。
2、全面性原則,根據教師的師德修養、教學狀態、學習狀態、研究狀態、創新狀態,多指標、全方位、多層次地實施評價,客觀、科學地評價教師的專業發展狀況。既重視教師業務水平的發展,也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的提高,既要評估教師的工作業績,又要重視教師的工作過程;既要體現教師的群體協作,共性發展,又要尊重教師的工作環境和個體差異。
3、多元性原則,評價主體要多元化,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建立以教師自評為準,學校領導、同事、家長、學生共同參與,多向溝通的教師評價機制;評價方法,途徑多樣化,建立以校為本,以教研為基礎的教師崗位工作評價方式,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不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
4、導向性原則——評價最終目的是為了引導廣大教師準確地對自身思想品德、工作作風、業務水平、教書育人和教學能力、工作成績做出公正、準確而又全面的價值判斷,幫助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人才觀,提升學校教師隊伍整體凝聚力與戰斗力。
三、評價內容
1、師德規范。志存高遠,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嚴謹篤學,與時俱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積極上進,樂于奉獻,對于學校分配的任務,沒有拈輕怕重的現象;公正、誠懇、具有健康心態和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
2、教學狀態:主要從四個方面評價
1)教學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有全新的教學觀、質量觀、學生觀,善于與學生共同創造學習環境,教學過程師生關系平等,積極互動,突出學生主體;
2)教學設計:教學設計重視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全面培養;
3)教學方式: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運用小組合作、綜合實踐活動、社會體驗等多種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實踐操作與合作交流,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4)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中能合理、有效運用多種課程資源,教學手段先進,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器材和自制教具,實現現代教學手段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逐步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教學手段,提高獲取學習資源的能力。
3、學習狀態:主要從三個方面評價
1)自修研習:每學期都有自我研修和發展的行動計劃,積極參與建立學習型校園的行動,讓讀書成為習慣,不斷提高學習意識、提高意識或超越意識;
2)學習心得:積極參與以讀書為載體的學習研討活動,在職業道德、新課程理念、專業成長等方面有深刻的心得體會,學會自我學習評價和同伴交流合作;
3)集中培訓:積極參加新課程培訓,積極參與校本培訓,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
4、研究狀態:主要從三個方面評價
1)反思行為:能夠對自己或同事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反思與評價,有相應的改進措施,善于開展教學反思或案例分析;
2)研究行為:能夠根據自身專業發展需要,進行教學實踐性研究和課題專題研究,積極參與以課例為載體的教研行動,教科研同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對教學效果產生重要影響;
3)研究成果:在課題研究和教革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問題,探索方法,總結經驗,把研究成果上升為理論,并積極推廣研究成果。
5、創新狀態:主要從兩個方面評價
1)創新實踐:具有良好的創新意識,能夠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并有計劃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
2)評價觀念:能夠建立發展性的學生評價觀,評價方式多樣,內容多元開放,貫穿學習全程,富有創造性,為學生喜聞樂見。
6、教學成果
1)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學校組織的各種類別的考試成績、以及中考的狀況確定。
2)學生的學科素養,如參加競賽獲獎情況、參加學科活動的水平,學科研究性學習課題、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狀況等。
四、評價方式和途徑
(一)依據客觀考核結果
以所帶學生成績為客觀依據(含考試成績、指導學生獲獎等),以教務處、德育處、校長室等的檢查結果為客觀依據,以教師的各項實際獲得的榮譽,取得的各項成果為依據(發表論文,參賽獲獎),以教師在基本功方面的真實狀況為依據。
(二)依據主觀評價
1.教師自評(權重占40%)應用自評量表、數學反思日記、階段性工作總結、個案分析或成長記錄等自我反思方式,與可比對象比較,調查問卷,調查交流或問題診斷等分析他人對自己評價的方式進行。要求能經常地反思,自覺地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給學生的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如何,客觀地分析別人的評價意見,確定自我發展目標,實際可持續性發展。
2.同事互評(權重占10%)應用教學人案分析和研討、說課、聽課與評課、述職測評或展示成長記錄等交流方式,調查問卷或互評量表等調查方式進行,要求建立教師教學個案研究制度,以教研組或年段為單位進行互評,互評應持真誠態度,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形成團結氛圍,促進共同成長。
3.領導評價(權重占10%)應用面談、座談會、評課或教師述職等交流方式,日常觀察、常規檢查記錄或教師成長記錄等調查方式進行,要求領導評價時要實事求是,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關注教師個體差異和工作特點,體現人關懷,注重發現教師的閃光點和進步,幫助教師樹立自信心,實現自我發展。
4.學生評價(權重占30%)應用問卷調查或個別征求意見等調查方式,座談會、校長接待日、校長信箱、師生對話等交流方式進行。要求評價前應讓學生了解評價目的、內容、過程、程序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評價工具,要信任學生,鼓勵學生講真話、實話,適當顧及學生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不同接納程度,以大多數學生的意見為準。
5.家長評價(權重占10%)應用調查問卷等調查方式,家長開放周、座談會、校長接待日、校長信箱和熱線等交流方式進行。要求評價前要適當進行培訓,讓家長了解評價目的、內容、過程、程序以及工具等,針對家長的城鄉地域、文化素質等差異,設計相應的評議工具,要信任家長,要正確引導家長客觀、動態地評價教師,鼓勵家長講真話、實話,適當顧及家長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不同接納程度,有分析地看待評價結果。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7
為加強和規范教學管理,提高教師教學師德素質和教學水平,科學公正地評價教師教學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及有關文件規定,結合我院實際,制定本考核辦法。
一、考核原則
1、科學性原則。教師教學質量考核應遵循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和教師工作特點,聽取教學對象、同行和教學管理部門等各方面的意見,按照“隸屬部門考核,服務對象測評”的方式進行,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2、客觀、公開、公正的原則。教師教學質量考核應客觀、公正,不徇私,實事求是,考核方法、內容和結果應向教師本人公開。
3、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考核指標內涵的設定應能準確描述教師教學質量特征,定性指標便于觀察,定量指標便于度量,指標權重分配盡量合理。
4、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原則。考核指標和考核方式應反映教師教學質量的形成過程和最終結果,做到日常形成性考核與期末、年末終結性考核相結合。
二、考核對象及考核期
1、教學質量考核對象為該學期在學院任課的專兼職教師。
2、教師教學質量考核以一個學期為周期,以兩個學期考核得分的平均值作為教師全年的教學質量綜合考核結果。
三、考核的主要內容
1、教師的思想素質和師德規范;
2、治學態度、自律意識和敬業精神;
3、教學業務技能和教學組織能力;
4、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和教學效果。
四、考核項目和方式
1、考核項目包括教師備課、授課、作業布置與批改、實驗實訓指導、輔導答疑、考試考查等教學環節。
2、采取學生(教師所授課班級學生)測評、同行測評(本教研室教師測評)、考核小組(由系部組織)測評及綜合測評四個方面相結合的方式。測評總分為100分,其中學生評分占40%,同行測評分占10%,考核小組評分占40%,綜合評分占10%。
3、學生、同行測評采用院園網教務管理系統,考核小組測評采用人工評分辦法,綜合測評以教學管理部門意見為準。四項測評結果分數按分配權重匯總即為教師教學質量學期考核得分。
五、組織實施方法
1、學生測評:由教務處牽頭,各系教學干事和學生輔導員配合,每學期期末考試前分別組織本系學生上網對本學期授課教師進行測評。
2、同行測評:每學期,各系部安排教研室內部教師相互聽課,認真填寫聽課記錄;在此基礎上,以教研室為單位,組織教師上網對所聽課教師的教學質量予以評價。
3、考核小組測評:每學期末,由系部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師代表組成考核小組,對本系部教師進行教學質量評價。
4、綜合測評:教務處、教務處等教學檢查、督導部門在學期末,將本學期教學檢查、督導記錄及時反饋系部,系部根據本學期教師教學的獎勵和處罰情況,以5分(無獎勵無處罰教師的分值)為基準分,進行加減分,最高分為10分。
5、各系部將本部門的教師測評結果,由教學干事提交教務處審核,報送分管院領導。
六、考核等級及比例
考核等級分A、B、C、D四等,其中A等不超過20%,B等占65%左右,C等不超過10%,D等5%。統計賦值:A=95,B=85,C=75,D=50。
考核期內出現重大教學事故的,同行測評和考核小組測評的考核等級直接定為D等;出現其他教學事故的.,按綜合測評的計分辦法扣分。
七、考核結果運用
1、期末、年末的考核結論和教師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由各系部告知教師本人,并聽取教師本人的意見。
2、年度考核結果作為教師年度績效工資分等的依據之一。
3、近三年年度考核結果平均分折算等級為C等及以下者,不得晉升上一級教師職務。
4、對年度評為C等的教師,所在系的領導和教研室主任應幫助其分析原因,總結經驗,要求其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教學水平。
5、連續三次學期考核評為D等或三年內累計四次評為D等的教師,調離教學崗位。
八、爭議處理
教師對考核結論有異議的,可在告知其考核結果的7日內向本系部提出書面申訴。教學系部在接到申訴后應及時報告教務處和分管院領導,由教務處會同教學系部組成調查組進行調查核實。若認定事實不準確的,由分管領導組織相關人員重新研究確定考核結論。
九、存檔管理
教師教學質量考核資料由各系部存檔,考核分項計分及綜合結果報教務處存檔。教師可到本系部或教務處查閱對本人的考核結果。
十、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十一、本辦法由教務處負責解釋。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8
為了加強我校教學質量管理,正常反映教學信息,客觀評價教師教學質量,根據學校有關規定,特制定《xx大學教師教學質量考核辦法》。
一、考核目的
通過科學嚴謹的教學質量考核評審,對教師教學質量及水平給予合理的階段性評價結論,從而獲得全面、綜合的教學質量信息。引導和激勵廣大教師積極投入教學和教學研究工作,促進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教學管理和教學效果考核提供第一手資料,為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及考核等提供基本依據。
二、考核原則
1、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
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繁復工作,在評價過程中堅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結合我校教學工作特點,制定科學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實事求是地評價教師的教學實效,客觀公正地反映教學現狀,促進教師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教學業務水平,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2、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復雜過程,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有些是定性指標,有些是定量指標。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評價采取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借以提高評價結果的可信度。
3、全面綜合評價的原則
對每門課程的評價,充分考慮從不同角度與不同層次進行綜合性的評價,要特別注意對教師的師德評價,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管理的評價及整體教學效果的評價,以提高評價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三、考核對象及考核范圍
本辦法的考核對象為當前學期全校所有課程的專、兼職授課教師和外聘教師。即包括教學全過程及學校所有開設的理論課、實驗實訓課、一體化教學課程等。
四、考核組織
學校成立以分管校領導為組長的xx大學教師教學質量考核工作領導小組,負責指導全校開展教師教學質量考核工作。各院部成立由院部主任為組長的院部教學質量考核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本部門(包括在本部門任課的校內兼課人員)教學質量考核工作的計劃和組織實施工作。
五、考核內容及考核方法
(一)考核內容
xx大學教師教學質量考核主要由領導評教、同行評教和學生評教三部分構成。其中領導評教占20%,同行評教占40%(其中同行聽課占30%,教案和作業批改等占10%),學生評教占40%。
1、領導評教。
領導評教由領導根據聽課情況和被評議教師的日常表現進行打分。領導聽課主要從授課教師的教態儀表、教學基本素養、教學設計能力、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打分,并給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
2、同行評教
同行評教由本院部教師通過檢查被評議教師的教案、隨堂聽課(純實驗教師主要檢查實驗準備和實驗過程)以及對課后作業或實驗報告批改等情況的檢查進行打分。教案檢查主要從教案的格式和內容兩方面進行評價;隨堂聽課主要從授課教師的教態儀表、教學基本素養、教學設計能力、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打分,并給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對課后作業或實驗報告的檢查主要通過作業布置量、學生完成情況、作業批改情況以及成績記錄情況等幾方面進行打分。
3、學生評教
學生評教由被評議教師授課班級的全體學生通過xx大學綜合教務管理系統對授課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過程、教學水平以及教學效果進行打分,并對教師的授課情況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利于授課教師對自己的授課質量進行改進和提高。沒有使用xx大學綜合教務管理系統進行管理的個別院部,可按照同樣的評教標準,通過手工的方式評教后再進行匯總。
(二)考核方法
學校對被評議教師的各單項評議均給出了固定的評議內容和分值,各單項評議滿分均為100分。單項評議結束后,各院部教學質量考核領導小組根據被評議教師的各單項得分,按照領導評議占20%,教案檢查、作業實驗報告檢查占10%,課堂教學(或實驗準備及過程)占30%,學生評教占40%的比例折合分數,得出最后得分。根據最后得分情況,院部教學質量考核領導小組要對每一位被評議教師給出綜合評審意見,并按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四個格次確定每一位被評議教師的考核格次。其中優秀格次人數為本院部被評議教師總數的30%;良好格次人數為本院部被評議教師總數的40%;最后得分在60分以下的被評議教師其最后格次為不合格;當前學期出現過教學事故者,其最后格次不得為優秀。當前學期出現過一級教學事故者,不論其最后得分如何,其最后格次為不合格。
對于考核不合格的`任課教師,立即停止其授課資格,由院部負責對其進行培訓,限期整改提高。一學期后,由本人提出申請,院部領導同意,教務處批準后,重新進行教師授課資格認定,認定合格后方可取得授課資格。若三年內有兩次考核不合格,需調離教學崗位。
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審核各院部教學質量考核領導小組申報的考核結果及格次比例無誤并經公示無異議后,公布全校教師教學質量考核結果。
該考核評審活動依托學校的期中教學檢查,每學期考核一次,考核結果將作為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裝入本人業務檔案。
六、考核要求
該考核評審活動根據每學期的期中教學檢查工作安排,原則上安排在每學期的期中進行。期中教學檢查工作結束后一周內,各院部要將本部門(包括在本部門任課的校內兼課人員)的教師教學質量考核總結和所有被評議教師的《xx大學教師教學質量考核綜合評審表》報教務處。《xx大學教師教學質量考核綜合評審表》每人一式兩份,一份報教務處,一份院部存檔,其余原始評審資料由院部妥善保存備查。
七、鑒于會計學院、遠程教育學院教學管理的特殊情況,可參照本辦法制定各自的教師教學質量考核辦法,報教務處備案。但其每學期的教師教學質量考核總結和考核格次的控制比例,須按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報教務處審核后公布。
八、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執行,解釋權歸教務處。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9
一、指導思想
課程改革是我國推進當前中小學教育改革、實施專業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提出了“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指導思想,強調學生個人的成長發展、自我發現和個性發展,“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這為《體育與健康》的課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機。目前,中小學校中相當一部分學生活動時間少,運動能力薄弱,自覺鍛煉的主動性差,整體身體素質差,加之現有的評價體系不能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導致這學生對《體育與健康》這門課程產生了一定的厭學情緒。因此,在充分認識現行評價體系中存在的不足與局限的基礎上,對《體育與健康》這門課程中的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勢在必行:進一步強化評價中的發展性導向功能,強調個體差異,重視學生的努力,肯定學生的進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進一步完善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評價體系,實施學生綜合性評價,完善學生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方法。
二、評價原則
為了更有效的發揮體育教學評價功能,必須根據體育教學的規律和特點,確定一些基本要求,作為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和實施的基本準則。
1、客觀性原則
是指在進行體育教學評價時,從測量的標準和方法到評價者所持的態度,都應符合體育教學的客觀實際,不能主觀臆斷或摻入個人感情。
體育教學評價要做到客觀,公正、合理,要體現確定正確、合理的評價目標和標準,還要有合理的方式和方法。要做到不帶有隨意性、不帶偶然性、不帶主觀性。
2、整體性原則
是指在評價時,應對體育教學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評價,不能以點帶面,以偏蓋全。首先,要根據體育教學系統的復雜性和教學目標的多重性,從整體上全面考慮教學評價的內容,教學目標多樣化才能保證其整體性。其次,要注意教學目標的層次性,排列評價的主次關系。在評價方法上要把握定性評價的全面、準確。
3、指導性原則
教學評價具有導向作用,教學評價要與教學指導結合起來,使評價者和被評價者都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指導要明確,反饋要及時,要有理有據有說服力,防止只評價不指導,或只指導不評價,最好是把評價和指導結合起來。
4、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評價標準、評價過程和方法要其有科學性。首先,應確定評價標準和評價內容,要根據《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根據多項領域目標,確定合理的評價標準。評價時采用多種評價方法,如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定性和定量評價方法結合起來,按照統一的標準或尺度分析、衡量學習效果。其次,評價的量具有準確性,使之具有一定的效果和可信度。
三、質量評價內容
(一)教師教的評價
教師教學評價是課程評價的主要內容。運用恰當的評價理論和方法對老師的體育教學活動和結果進行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1、評價的目的
是通過客觀、公正、及時、可靠地評定體育教師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效果,發現教學活動中的優點和不足,提供具體、準確的反饋信息以幫助老師改進教學工作。促進老師自身的發展和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2、評價的內容
教師教學評價內容包括對教師完成各方面工作的數量質量和價值的評定。本《課程》程所要求的教師教學評價,主要是指教師專業素質和課堂教學等以下幾方面的綜合評價:
(1)實施新大綱內容的評價
根據中小學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指導綱要精神,結合學校開設的專業特點,場地器材的具體情況。按照指導綱要中的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要求,基礎模塊(必選內容)和拓展模塊(選項內容)。制定出學年教學計劃,學期教學計劃,單元教學計劃評價,課時教學計劃。
(2)編寫課時計劃評價
編寫教案的重點是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設計。它是一節課中組織教學的依據。認真寫好教案是合格教師的基本功。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格,內容詳略也不一,一般來說,教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本課課題②教學目標③課時分配④授課類型⑤教學內容⑥教學重點和難點⑦教學內容的導入⑧教學過程⑨教學的主要方法⑩教學手段⑾場地器材⑿課后小結和作業
(3)體育課的教學常規評價
按教學計劃,認真備課、寫好教案。按課時計劃布置好場地、器材,教學用具。做好自身備課活動。注意儀表整潔、舉止大方,在課前換好運動服裝,運動鞋,帶好口哨,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講解語言清晰、簡潔、動作示范準確規范,合理組織課堂練習。加強安全教育采取防護措施,課結束前做好整理工作。
(4)體育專業教師專業素質評價
體育教師專業素質評價,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核評價:
①職業道德評價。主要是指教師的敬業樂業精神以及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
②教學能力評價,主要包括對大綱精神、教學內容的領會和掌握程度;對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和掌握及運用程度,從事體育教學必須的基本技能;激發和保持學生運動興趣,促進學生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能力;
③教學科研能力評價,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搞好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教研包括公開課、看課、評課、論文撰寫、以及運用計算機和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及開發和運用體育資源的.能力等。教師要樹立以“教師為本”的服務理念,積極探索“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真正把教師的教研工作做得更富有成效。具體操作如下表:
(5)課堂教學評價
評價的目的是通過注重發展性的評價促進教學工作的不斷改進。教師教學能力體現于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的評價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①教學目標是否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宗旨
②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科學合理
③教學過程結構是否合理,過程清晰、重點突出、難點處理得當
④教學策略與方法的創新程度
⑤教學效果是否完成課的任務
體育與健康課說課評價表
學校:說課課題:說課教師:
3、評價的形式
教師教學評價主要采用教師自我評價和學生評價的形式進行,同時也可采用同行評價、專家評價和學生成績分析等多種評價形式。評價時可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實際情況,針對專業素質和課堂教學方面的內容制度適當的量表,做到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二)學生的學習評價
通過定量評價考核《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達標水平,以及掌握健康教育知識的情況來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能達到職業中專學校最基本的要求。對某些運動技能和有利于促進身心健康、適應社會和提高職業素質的運動項目進行考核,則應更多采取定性和發展性評價的方法,重在評價學生的進步幅度和發展潛能。
1、學習評價的目的
(1)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以及達到目的學習目標的程度。
(2)判斷學生學習中存大的不足及原因,改進教學方式。
(3)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個性的機會,并鼓勵和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4)培養與提高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能力。
2、評價的內容
(1)體能。體能達到的水平與進步幅度
(2)知識與技能。體育與健康知識、科學的學習與鍛煉方法、體育技能戰術知識與方法等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
(3)學習態度。學生對待學習與練習的態度,以及在學習和鍛煉中的行為表現。
(4)進步幅度。進行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后自己的進步幅度。
(5)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在體育活動中的情緒、自信心和意志表現;對他人的理解與尊重,交往與合作精神。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10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環節,加強課堂教學質量的檢查,客觀、準確地評價教師課堂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的核心內容,是保證學校正常教學秩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為進一步牢固確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強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全面動態檢查和監控,保證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充分發揮教師在教書育人方面的積極作用,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章 評價目的
第二條 通過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檢查與評價,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和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教師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提供依據。促進教師不斷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三條 為教學管理部門及各二級學院全面了解教學情況,不斷收集、分析、綜合教學工作及教學質量的反饋信息,及時發現和研究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工作提供客觀依據。
第四條 促進師資隊伍建設,逐步建立、健全教師評價機制。為教師業務考核、教學評獎、職稱評審等提供參考依據。
第三章 評價對象與時間
第五條 在我校承擔全日制本科課程教學任務的全體專、兼職教師。
第六條 每學期評價一次。
第四章 組織領導
第七條 學校成立由分管教學的校領導任組長,教務處、評估處處長任副組長,由各二級學院主要負責人、教務處、評估處等相關部門人員參加的`學校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領導小組,全面部署、指導和監督全校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具體工作由教務處教學質量科負責組織。
第八條 各二級學院成立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小組(以下簡稱“評價小組”)。評價小組一般由二級學院領導、二級學院教學督導員、系主任、部分骨干教師以及學校指派的校教學督導員等組成,全面負責本單位課堂教學質量檢查與評價工作。
第五章 評價指標
第九條 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主要依據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有關文件及《xx師范學院教師教學工作規程》制訂,分為兩類:
(一)《xx師范學院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專家、同行用)(見附件1)。
(二)《xx師范學院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學生用)(見附件2)。
第六章 評價體系構成及評定辦法
第十條 評價體系構成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主要由學生評教、同行評價、專家評價三部分構成。
(一)學生評教
學生通過教務管理系統對每學期所修讀全部課程的課堂教學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學生評價工作由學校安排,一般在每學期的選課之前進行。
(二)同行評價
同行評價以系為單位,同一個系的教師在互相聽課的基礎上,對本系教師進行網上評價。同行評價工作一般安排在每學期結束前進行。
(三)專家評價
專家組成員一般包括二級學院領導、系主任及部分骨干教師,以及學校指派的校教學督導員。各二級學院應于下學期開學前一周內,將評價結果交教務處教學質量科。
校級教學督導員及中層干部的隨機聽課和學生教學信息員采集的信息,可以為二級學院課堂教學水平監控提供參考。對于校級教學督導及中層干部隨機聽課、學生教學信息員提供的信息中,涉及任課教師違反教學運行的相關規定(具體按照《xx師范學院關于教學事故的認定和處理辦法(試行)》執行)的情況,經核實后,除按照相關規定處理外,在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綜合結果中按照Ⅰ、Ⅱ、Ⅲ級教學事故分別扣除10、8、5分。
第十一條 評定辦法
(一)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在學生評教、同行評價、專家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定。每一方面的評價結果均按百分制給出評價分值。
(二)教務處教學質量科每學期開學初對上一學期每一位任課教師的情況進行統計處理,匯總得出每位教師的最終得分。
第七章 評價結果反饋與處理
第十二條 評價結果反饋
(一)教務處教學質量科將匯總后的結果將以書面的形式下發到各二級學院。
(二)各二級學院負責將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單獨反饋給每位參評教師,評價結果不對外公開,不互相查閱。
第十三條 評價結果處理
(一)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將作為任課教師的年終考核、職務晉升、職稱評定、與教學有關的各種獎勵以及教師聘任的重要依據之一。
(二)學校設立“優秀教學質量獎”,近兩年內教學質量評價分值均位于本二級學院前20%,或位于前30%且符合一定條件的教師將獲“優秀教學質量獎”,學校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
(三)課程教學質量得分排在本學院參評教師總數后5%的教師,由其所在系對其進行幫扶;連續二次排名在本學院參評教師總數后5%的教師,不得參加當年度職稱晉升和評優評獎。由本人寫出書面分析、改革提高的期限及措施,交所在學院,由二級學院根據具體情況,負責對其進行幫助、督促落實,提高教學水平的具體措施或變換工作崗位。
第八章 其他事項
第十四條 若有教師在同一學期開設多門課程,且這些課程同屬于一個學院,教師最后評價得分為這些課程的平均得分。
第十五條 院、系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組織與管理情況,將作為優秀教學管理先進集體評選的依據之一。
第十六條 二級學院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小組成員要深入課堂聽課,檢查教師授課情況和教學運行情況。
第十七條 各二級學院要進一步樹立教學質量意識,緊緊圍繞提高教學質量這一關鍵工作,明確管理職責,落實管理任務,扎扎實實地做好課堂教學質量檢查與評價工作,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第十八條 本方案由教務處負責解釋。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11
為促進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掌握學校健康教育活動的進程;調整和確定學校健康教育的目標;不斷改進和完善學校健康教育;逐步使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納入科學化和規范化的軌道,本著科學、全面、可比、可行性原則,制定本評價方案。
一、評價對象
學校健康教育評價對象分為學校和教育行政兩個層次。
1、學校: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普通中小學校。其中農村中心小學以下學校及其它各類學校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參照執行。
2、教育行政:指縣級以上(含縣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
二、評價方法
以學校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自評為主,學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之間互評及上級部門抽評為輔。
各地間互評或上級抽評時,采用推薦和隨機抽樣各半的方法,被評學校分值指數≥0.5為通過,否則以互、抽評的得分和等級評定代替自評結果存檔(分值指數=互、抽評分值提高數/自評分值提高數)。所評地區有一半以上的學校未獲通過,則該地區教育行政部門自評結果按減10分處理。
三、評價時間
各地中小學校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各地實際確定評價時間。每學年至少自評一次。原則上每學年由上級主管部門組織一次互評或抽評。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每年十月底以前將上一學年度的自評結果(表4)報國家教委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每年底前國家教委通報各地健康教育評價結果。
四、獎勵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獎勵辦法對學校健康教育開展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必要的獎勵。國家教委將在適當的時候對學校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
一、指標體系
學校健康教育評價分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兩個層次,指標體系的建立則以學校為主,對教育行政部門的評價不設具體評價指標。學校的健康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三級。
Ⅰ級指標 Ⅱ級指標 Ⅲ級指標 、課時
教學條件、教材與教具
①教學基礎(0.10)、采光照明與黑板 (0.30)教學衛生、課桌椅(0.20 )、飲水與洗漱設備、廁所設備、教學計劃教學管理、教案(0.15)、師資培訓
②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授課質量
(0.30)(0.10)、傳播活動
開課情況 12、開課率
(0.05)、書面考核
知識掌握、實際操作
(0.10)、頭發與指甲
習慣培養、面部與衣著
(0.15)、體育鍛煉
公共衛生、教學用房與宿舍
(0.10)、校園與廁所
缺課情況、缺課率
(0.05)
二、Ⅲ級指標評價標準的說明
(1)課時:根據教基[1994]14號文件要求,各中小學校(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各年級)每周要在活動類課程“科技文體活動中”安排0.5課時開健康教育課(以列入正式課程表為準)。未列入課表的其它時間和其它形式進行健康教育不作為此項指標的評價內容。
(2)教材與教具:教材必須做到
①體現“中小學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八項內容,
②教育內容(文字、插圖)無概念錯誤,
③課文深度和文字量符合教學規律。(三項);教具包括掛圖、模型、幻燈片及其它類型的健康教育用具。內容相同類型不同的'教具只按一種計算。允許自制教具,但自制的教具必須科學、準確。本指標對教具的評價只要求內容,不要求類型,以“必備教具配備率”為評價指標。必備教具目錄見附錄1。
必備教具目錄
(3)采光照明與黑板:采光照明的測量方法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室內照明測量方法(GB5700-85)》,所查各教室平均照度的總平均值為本指標的評價值,總平均照度應不低于150LX;黑板應無裂縫、無反光、無眩光(3項完全達到為合格),以受檢“黑板合格率”為指標。
(4)課桌椅:評價標準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課桌椅衛生標準(GB7792-87)》,課桌、椅號(或高度)均與就坐學生身高相符合時才計入符合人數。以受檢“課桌椅符合率” 為指標。
(5)飲水與洗漱設施:①學校應為學生提供符合衛生標準的飲用水;②應提供相同于教學班數的完好的水龍頭,對無自來水的農村學校酌情評價。
(6、廁所設施:學校修建的廁所,其學生數與蹲位比應達到:男生40:1,女生20-25:1,男廁所小便池要相應配套。
(7)教學計劃:應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教學計劃,做到教學進度、教學內容與計劃一致(確定執行情況時可參考教案)。
(8)教案:教案應包括課時、課題、教學目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具、教學內容及過程、教學小結等8項主要內容;教案書寫應做到無概念錯誤、整潔、簡練等3項主要內容。共11項內容。 已配備的教具內容數×100% 必備教具內容總數
(9)師資培訓:授課教師平均每人每學年應接受120小時以上的培訓。培訓形式為:培訓班、集體備課、教研活動、教學交流、觀摩課等。
(10)授課質量:教師授課應做到概念清楚、啟發式教學、語言生動、理論聯系實際、板書公整等五項主要內容。
(11)傳播活動:學校每學年應利用宣傳欄、家長會、班隊會、廣播、衛生小報等多種形式向學生或家長宣傳不同形式的衛生保健知識達20次。
(12)開課率;開設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班數占應開設健康教育課的教學班總數的百分比。
(13)書面考核:核實個人成績和總平均成績。以全部學生總平均成績為指標。
(14)實際操作:從附錄2中按各年級教學要求隨即抽3項,受檢學生做到3項完全符合標準為合格。評價時對受檢學生采用逐項淘汰的辦法(每查完1項,將不符合標準的學生淘汰)。以受檢學生“合格率”為指標。
(15)頭發與指甲:學生應做到頭發整潔(勤洗頭、無異味、無頭虱),指甲整潔(勤剪指甲、保持干凈),2項均做到為合格。以受檢學生“合格率”為指標。
(16)面部與衣著學生應做到面、耳、頸干凈,衣服、鞋帽整潔、無異味,2項均做到為合格。以受檢學生“合格率”為指標。
(17)體育鍛煉:學生應做到堅持做好課間操(態度認真、動作準確為合格);積極參加課外體育鍛煉。以做操合格“百分率”或參加課外體育鍛煉的“百分率”為指標。
(18)教學用房與宿舍(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宿舍):應做到地面和墻壁無煙頭、無污跡、無紙屑、窗明、桌椅凈、物品擺放整齊。6條均做到為合格。有學生宿舍的學校,受檢宿舍數不應少于受檢教學用房與宿舍總數的三分之一。以受檢教學用房與宿舍“合格率”為指標。
(19)、校園與廁所:校園應做到無雜草、無亂丟廢棄物、無痰跡、無污水洼(池)、無亂寫亂畫(5條);廁所應做到無臭、無蚊蠅蛆滋生、無亂拉亂尿、糞池加蓋(5條)。公10條
(20)、缺課率:指除事假以外的各種原因造成的缺課。
缺課率(‰)= ?本學年全校學生缺課總時數 ×1000‰ 學年課時總數?全校學生數
學年課時總數=每周平均課時數×全學年教學周數
全校學生數=(學年初學生數+學年末學生數)÷2
注:對有關指標進行評價時,可檢查全部對象,或隨機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對象進行評價。
三、評價表
表1:學校健康教育評價選項表
表2:學校健康教育評價記錄表
表3:學校健康教育評價表
表4:教育行政部門健康教育評價表
四、統計與等級評定
統計
學校:總得分=∑各Ⅲ級指標得分
行政:總得分=(得優學校數×1.0+得良學校數×0.8+得中學校數×0.6得差學校數×0.4)÷學校總數×100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12
為促進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掌握學校健康教育活動的進程;調整和確定學校健康教育的目標;不斷改進和完善學校健康教育;逐步使學校健康教育工作納入科學化和規范化的.軌道,本著科學、全面、可比、可行性原則,制定本評價方案。
一、評價對象
學校健康教育評價對象分為學校和教育行政兩個層次。
1、學校: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普通中小學校。其中農村中心小學以下學校及其它各類學校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參照執行。
2、教育行政:指縣級以上(含縣級)各級教育行政部門。
二、評價方法
以學校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自評為主,學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之間互評及上級部門抽評為輔。
各地間互評或上級抽評時,采用推薦和隨機抽樣各半的方法,被評學校分值指數≥0.5為通過,否則以互、抽評的得分和等級評定代替自評結果存檔(分值指數=互、抽評分值提高數/自評分值提高數)。所評地區有一半以上的學校未獲通過,則該地區教育行政部門自評結果按減10分處理。
三、評價時間
各地中小學校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各地實際確定評價時間。每學年至少自評一次。原則上每學年由上級主管部門組織一次互評或抽評。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每年十月底以前將上一學年度的自評結果(表4)報國家教委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每年底前國家教委通報各地健康教育評價結果。
四、獎勵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可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獎勵辦法對學校健康教育開展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必要的獎勵。
國家教委將在適當的時候對學校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13
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根據新課程培養目標,徹底改變原有以學習成績定終身的評價模式,對學生成長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根據我校實際情況,特制定以下評價實施方案。
1、評價內容:以《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活動方案》為依托,教育學生向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審美、學會健體的方向發展,培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熱愛祖國、熱愛學習、熱愛勞動、尊敬師長、文明禮貌、團結友愛、講究衛生、注意安全、保護環境、全面發展等多個方面,爭創各類“校園之星”,包括:讀書星、平安星、紀律星、科技星、藝術星、文明星、孝敬星、小作家、學習小博士、校園小衛士、勤勞小蜜蜂、運動小健將等。學校組織班級每個月根據學生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等,通過展示、演講及平時表現,在班級內進行評選,從而獲得“班級”級別的'星獎,做到人人有獎。當選者將在全體學生會上通告、表揚、頒發證書,并在學校宣傳欄中宣傳其事跡。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自己規劃人生,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2、評價方式多樣:
①呈現方式有口頭評價、書面評價(操行評語)、成長記錄袋三種形式。進一步加強口頭評價的研究,使即時評價更為有效;繼續改革操行評語,使其能更為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實際表現,使其揚長避補短,不斷完善自我;設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內容包括:“我的承諾”;能反映其學業成績的證書、試卷、作業;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各類材料;素質教育報告冊;各種評價量表及意見等。
②從評價者角度來看,有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四種。綜合多方意見評定,并將評價結果和評價量表及時反饋給學生,幫助其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③倡導在活動中評價,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現場操作、表演、展示,從而受到鍛煉,得到提高,增強其參與意識和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14
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師生共同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引導教師教學工作健康持續發展,科學客觀地評價每個教師的教學質量,特制訂本評價方案。
一、評價項目計權重
(一)教學常規(180分)(二)教育科研與教師發展(90分)
(三)成績檢測(200分)(四)中考評價(400分)
(五)發展項目(130分)
二、評價辦法及標準
(一)教學常規(180分)
教研室每學期組織兩次教學常規檢查,主要內容有教學管理(20分)、計劃總結(10分)、教師備課(40分)、課堂教學(60分)、作業批改(30分)、單元檢測(20分)。
1、教學管理(20分)。教學常規月查(5分);學校^領`導兼課、聽課(5分);教師聽課(5分);教師培訓管理(5分)
⑴教學常規月查(5分)。學校每學期應安排4次教學常規月查,檢查要留有原始記錄并形成反饋材料,由業務校長向全體教師反饋,檢查成績記錄教師的業務檔案,學校^領`導要有抽查。原始記錄、反饋材料、業務檔案、^領`導抽查每缺一項扣1分。
⑵學校^領`導兼課、聽課(5分)。學校^領`導兼、聽課的具體數量按照教學常規的規定執行。不按規定兼課,一人次減0.5分。聽課節數不足,每缺一節減0.1分。
⑶教師聽課(5分)。每位教師每學期聽評課不少于16節。教師聽課以聽同學科或相近學科教師的課為主,聽課后寫出“評議”,并參加評課。聽課節數不足,每缺一節減0.1分。
⑷教師培訓管理(5分)對區級教材研訓實行考核,對曠課、遲到、早退等現象實行減分處理;區教研室組織的有關會議,對曠會、替會、遲到、早退等現象實行減分處理。
2、計劃總結(10分)
①計劃(5分)。學科教研組、備課組、學科教師應于學期開學初分別制定教學計劃,每缺一項扣0.2分。計劃內容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等情況的分析;完成教學目標所采取的措施;教改實驗和課題研究計劃及教學進度等。內容不具體,酌情扣分。
②總結(5分)。于學期末分別進行教學工作總結,每缺一人次扣0.2分。總結的內容一般包括:教學成績及分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下學期努力的方向等。內容不具體,酌情扣分。
3、教師備課(40分)。備課數量(10分);備課質量(25分);集體備課(5分)。
⑴備課數量(10分)。教師備課的教案應與學校分配的課時相對應,教案的類型包括新授課、復習課、習題課、講評課等,不允許無教案上課。每缺一節扣0.5分。
⑵備課質量(25分)。備課應包括單元備課(5分)與課時備課(20分)。單元備課(5分),單元備課的基本內容包括單元名稱、單元教學目標、單元知識結構、重點、難點、學生情況分析、課時劃分等。無單元備課不得分,單元備課質量不高酌情扣分。課時備課(20分),課時教案的形式可靈活多樣,提倡手寫教案。課時備課應做到目標明確(5分);注重雙基落實(5分);體現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5分);體現當堂訓練(5分)。
⑶集體備課(5分)。集體備課要求做到:“三定”,即定時間,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四統一”,即統一教學目標,統一重、難點,統一作業內容,統一教學進度。無集體備課,不得分;集體備課流于形式,不得分。
3、課堂教學(60分)。注重雙基的落實(20分);教學方法有效(10分);學生學習熱情和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20分);教學效益最大化(10分)。評價的方法是:教研員依據新課程課堂評價標準聽課評分,取平均值。
4、作業批改(30分)。作業數量(5分);作業設計(5分);作業批閱(10分);錯題檔案與作業改錯(10分)。
⑴作業數量(5分)。作業的數量應符合常規要求,不得隨意增加和減少。每缺少一次扣0.5分。
⑵作業設計(5分)。要科學設置作業,把握好作業設置的質量度,禁止以機械重復的作業題擠壓學生的錯誤做法。課堂作業要確保課內完成,課外作業的形式要靈活多樣。根據情況,酌情扣分。
⑶作業批閱(10分)。各科課堂作業要全批全改;批改要認真,書寫要規范,嚴禁潦草和寫錯別字;不得累批、隔批、漏批、錯批。不按要求批改,每一人次扣0.5分。
⑷錯題檔案與作業改錯(10分)。教師要建立錯題檔案本(5分);學生要有作業改錯(5分)。每一人次不按要求扣0.5分。
5、單元檢測(20分)。檢測數量(5分);檢測質量(10分);檢測分析(5分)。
⑴檢測數量(5分)。每一個教學單元均應實施單元檢測。每缺一次扣1分。
⑵檢測質量(10分)。要科學設置單元測試題,把握好題目難度和梯度,杜絕平均分過低。根據試題質量,酌情減分。
⑶檢測分析(5分)。要有成績統計,成績分析,制定后進生幫扶措施,防止兩極分化。缺少后進生幫扶措施,此項不得分。
(二)教育科研與教師發展(90分)
1、教育科研評價包括課題申報立項(5分)、過程管理(10分)、結題鑒定(5分)。
⑴申報立項課題記分標準(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校級每一個課題分別記5、4、3、2、1分;本項最高記5分;只有校級課題的最高記3分)。
⑵過程管理記分標準:①課題負責人口頭匯報課題進展情況,有何收獲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3分);②提供書面材料(3分);③階段性總結、光盤、示范課等(4分)。
⑶結題鑒定記分標準:(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校級每一個課題結題分別記5、4、3、2、1分;本項最高記5分;只有校級課題的最高記3分)。
2、教師發展評價主要包括教學評優(20分)、公開課(20分)、文章發表(15分)、教師成長檔案(15分)4項內容。記分標準為:
⑴教學評優記分標準(國家級帶頭人、教學能手、優質課分別為36分/人、30分/人、24分/人;省級帶頭人、教學能手、優質課分別為30分/人、24分/人、18分/人;市級帶頭人、教學能手、優質課分別為24分/人、18分/人、12分/人;區級帶頭人、教學能手、優質課分別為18分/人、12分/人、6分/人)。
⑵公開課記分標準(國家級24分/人次;省級18分/人次;市級12分/人次;區級6分/人次。
⑶文章發表記分標準(教育類報刊或者教育專欄正式發表,交費類組版發表的文章不計分。國家級24分/篇;省級12分/篇;市級6分/篇;區級3分/篇;獲獎論文折半計分)。學校發表文章達到人均2分,記滿分;降于2分的,按比例折算。
⑷教師成長檔案建立標準。檔案完整(5分)檔案質量(10分)
以上各項按照專任教師人數計算得分比率,分等次記分。
時限:從20xx年7月1日起到20xx年6月30日止。
(三)成績檢測(200分)
1、初三調研考查(100分)
初三學生全員參加調研考查,按照A、B、C三項指標進行評價,A項指標為學籍人數的30%,B項指標為學籍人數的50%,C項指標為應參賽學生人數的平均分。A、B、C三項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2、0.3、0.5。
2、抽測考查(30分)
本學年對初一至初二進行抽測,督促各校開全課程,開足課時,面向全體。用抽測科目的平均分評價學校。
3、英語口語抽測(20分)
每學年進行一次英語口語抽測,抽測的年級隨機確定,內容按照課程標準確定,方法用樣本成績估測總體成績,用平均分按比例折算。
4、音、體、美、計算機技能抽測(40分)
每學年進行一次音、體、美、計算機技能抽測,抽測的年級隨機確定,抽測的`內容按照課程標準確定,范圍同區教研室制定的教學進度,抽測的方法用樣本成績估測總體成績。音、體、美、計算機各占15分,用平均分按比例折算。
5、奧賽(10分)
奧賽指上級教育部門組織的奧林匹克競賽。記分標準為: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各占6分。各學科記分辦法為:國家級一、二、三等獎分別記12、11、10分;省級一、二、三等獎分別記9、8、7分;市級一、二、三等獎分別記6、5、4分。按比例折算后,前六名記6分;7—12名記5分;13—18名記4分;19—24名記3分;25—30名記2分;比值為0的記0分。
(四)中考(400分)
1、A級指標評價標準:(100分)
A級指標指全區前2200名學生在各校的分布情況,用上線率進行評價,A級指標得分=100×Xi/M。
2、B級指標評價標準:(100分)
B級指標指學校畢業年級學生人數90%的前40%的平均分。B級指標得分=100×Xi/M。
3、C級指標評價標準:(100分)
C級指標指學校畢業年級學生人數90%的后60%的平均分。C級指標得分=100×Xi/M。
注:A、B、C三級指標中,學生人數的確定辦法為:學籍人數-職業學校報到人數,但職業學校報到人數最多為指標人數。
4、特長生的評價標準(40分)
特長生指普通高校招生中,以特長生資格錄取的學生。用特長生錄取率進行評價。計算公式為:特長生錄取率得分=50×Xi/M。
5、理綜實驗、體育考查(20分)
理綜實驗(15分)、體育(15分)的評價指標是用參加考查學生的平均分,按比例折分。
6、職業學校招生(40分)
職業學校招生得分的計算辦法以教育局文件為準。
(五)發展項目(130分)
1、課堂教學改革(80分)
構建理想課堂:實施方案8分、過程性活動效果24分、課堂教學48分。
2、營造書香校園(50分)
實施方案5分、“五個一活動”10分、閱讀課開設10分、閱讀星級評價10分、讀書節活動成效15分。
三、獎勵
1、課堂教學改革先進個人。必須具有統領全校課堂改革的具體方案,且認真實施、具有成效。
2、優秀任課教師獎。按所任所有科目綜合評價成績前10名。
3、優秀班主任獎。按所在班級綜合評價成績前5名。
四、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從被評價單位總分中扣除50分,以下諸項累計扣分。
1、不執行學校統一作息時間,家長、學生反應強烈的。
2、不執行《課程方案》,受到上級教育行政部門通報批評的。
3、亂訂、亂購資料,增加學生負擔,社會反響強烈的。
4、鞏固率低于98%(含98%)的。
5、在學籍管理中,弄虛作假的。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 篇15
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曾先后六次頒布了六套普通高中地理教學大綱。不斷修訂的教學大綱反映了我國不同時期的地理教育思想和社會要求。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是在新時期新的教育理論指導下實現全面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理論綱領性文件,它在課程理念、評價機制、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與現行地理教學大綱有較大的不同,是與時俱進的產物。
一、《課程標準》體現了最新的教育理念
1、《課程標準》依據情感心理學的教學論思想和羅杰斯的“人本化教學”思想,取代了赫爾巴特的“學科三中心論”。在基本理念方面強調了學生全面發展的理論思想,以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共同發展;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上設置課程目標,以培養和諧的全面發展的未來公民。
2、《課程標準》基于布魯納“認知結構教學理論”的發展觀,淡化、粗化具體知識內容,強化、細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導以技能和能力培養的詳盡要求或建議帶動地理知識的學習,特別倡導探究式學習和以實踐活動為主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致力于科學精神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構建,以形成學生終生學習、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品質。改變現行教學大綱過分注重教師“教”而忽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弊端,轉而注重師生互動和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教育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教育思想具體化。
3、《課程標準》突出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相統一的地理學科特點,既重視學科知識的學習、技能的培養,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充分發揮地理學科文理兼備的綜合優勢,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人——地”系統相互作用的科學原理為基礎,以當前人類面臨的重大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對象,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在現代科學技術與方法的支撐下,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我國國情的地理課程。
4、《課程標準》大幅度增加了課程的選擇性,7個選修模塊給了學生很大的課程選擇空間。既滿足學生多元發展的需要,又給地方、學校、教師留下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余地。5基于“提供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課程理念,突現地理學科的實用價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增強生活能力,《課程標準》突出了一些應用性強的領域,如設置“旅游地理”、“城鄉規劃”、“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等三個應用性強的模塊。
二、《課程標準》改變了單一的評價方式
1、在《課程標準》的評價建議中提出“在教學活動和學習評價中要重過程、重應用、重體驗、重全員參與”,這一思想將逐漸改變我國當前把考試成績作為惟一標準的評價方式,改正“應試教育”的一些弊病。通過對地理知識理解與應用的評價、對地理技能形成與運用的評價、對地理科學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動質量的評價、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形成的評價以及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針對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綜合的評價機制,充分體現現代教育心理學“三維度認知心理”理論,有利于學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結構。
2、學分制的實施和必修、選修模塊的設置,有助于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學生“發自興趣的`學習”,同時對教師和學生的主動發展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課程標準》構建了多維度的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它反映了時代的要求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高中課程特別強調要使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具有國際視野和參與國際交流的能力等。在這樣的規劃下,新的高中地理課程理念確定為: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新高中地理課程目標則從以下四個方面體現了這些要求:
1、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
此次課程改革 ,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整合,并以此為依據,構建地理新課程的目標標準,著眼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提供了有力保障。
2、強調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相對于素質教育而言 ,創新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為目標,以促進全面發展為宗旨,以育人為根本,以因材施教為方法的現代思想和現代教育模式的一種表述形式。它的內涵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教育思想的角度來說,素質教育是創新教育的基礎,因為只有在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創新教育能力,才能造就一批又一批創造型人才。從教育模式的角度來說,創新教育則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最高體現。因為創新教育所培養的素質不是一般的素質,而是創新素質。以培養人的創造性為根本宗旨的創新教育,既是最高層次的教育,也是當前正在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一種最高形態的實踐模式。高中地理新課程目標要求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注重發展學生的感知、記憶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重視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及其方法的掌握,啟迪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創造性活動,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增長創造才干,特別是發展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人格,發展創造性個性品質,開拓創新精神,激發創造興趣,鍛煉意志和毅力,樹立創造志向。
3、強調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中地理新課程內容目標注重與實際相結合 ,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結構上的重大突破。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確立,不僅意味著一種新的課程形態的誕生,更重要的是標志著現代新課程觀念的形成。它表明,課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機構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那種把課堂看做是惟一受教育的場所,把書本看做是惟一的知識來源,把教師看做是惟一的知識擁有者和權威的觀念已經過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視在生活和實踐中的學習。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制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以學生為核心,主要圍繞三條線索進行——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在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中也提出了“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的要求。地理是惟一以“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基本內容的學科。這是因為,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只有地理才從人口、環境、資源和經濟諸方面綜合起來探討人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
4、強調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培養
中學地理課程兼跨 “人文與社會”和“科學”兩個領域。在新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課程設計思路中,明確提出“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現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以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科學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學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來規范、統領科學,從而實現科學與人文彼此關照、相互包容,最終達到二者的協調統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渾然一體的關系。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薩頓曾經鮮明提出的那樣,要建立科學人文主義。薩頓指出,為了防止科學主義的出現,“我們必須準備一種新的文化,第一個審慎地建立在科學、在人性化的科學之上的文化,即新人文主義”。“新人文主義不排除科學,相反將最大限度地開發科學。”它將“贊美科學所含有的人性意義,并使它重新和人生聯系在一起”。
《課程標準》構建的多維度的課程目標體現在:
1、知識與技能選擇地理科學知識體系中,基礎的且“有用”的知識為學習內容,關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培養。
2、過程與方法嘗試運用所學知識整理、分析、綜合、歸納、解釋地理信息,并將地理信息應用于地理學習、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中,“在做中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主要以激發興趣為主,包括“理解周圍的世界”、“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等情感觀念。滲透點具體、廣泛、可操作性強。
四、《課程標準》調整了內容標準
1、《課程標準》在內容選擇上,瞄準當今世界的重大問題、常見問題以及國民利益和民眾興趣所在,瞄準當今不斷涌現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結合學生的興趣和終生發展需要,在保留經典地理知識、理論和方法的同時,增加相應內容,刪除部分“繁、難、偏、舊”的知識。如在《課程標準》中,大量引入了現代地理學的最新知識、觀點和理論:“地理2”中有“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地理3”中有“區域可持續發展”;“選修1”中有“宇宙大爆炸”假說;“選修2”中有“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選修7”中有“地理信息技術應用”等。但是,有關“土壤”的具體內容卻沒有在《課程標準》中出現。
2、《課程標準》摒棄了現行《教學大綱》中的傳統的學科內容劃分體系和傳統的“條述法”的敘述方式。在教學內容上,通常圍繞學習主題組織知識點,不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但對于主題下的每個知識點都給以較多說明和教學建議。《課程標準》突出“教學案例”的地位,注重學生的體驗。通過對“教學案例”的閱讀、討論、分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主動參與意識,體現學生“主體性”原則。五、《課程標準》設計了切實可行的“活動建議”和“實施建議”在《課程標準》中設計“活動建議”和“實施建議”比之現行的教學大綱是一大進步。在這兩個“建議”中,有大量的地理科學方法教育和學法指導,其目的是在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有序和諧發展。因此,這兩個“建議”是實現三個維度課程目標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必經之路。“活動建議”內容清晰、要求明確,便于操作,對開展教學活動有指導意義。
3、“實施建議”對開展教學活動、教學評價、教材編寫和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都作了詳細說明,便于操作。在教學建議和教學評價建議中,配合案例,針對性強,便于借鑒;倡導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體現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除此之外,新修訂的地理教學大綱(課程標準)更加明確了對地理實踐活動的要求,為地理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依據。進行地理實踐活動,是地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方面。地理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兼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其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他的研究對象和學科特點決定了中學地理教學必須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實踐中去。地理實踐活動強調以能力發展為中心,以素質整體發展為取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才能發展和提高。在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中,學生獲得知識、豐富情感、發展能力、完善獨立的人格。實踐活動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相關文章:
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通用17篇)06-28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評價方案(精選12篇)06-26
小學教學質量評價方案05-27
小學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方案05-18
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方案09-04
學校教學質量評價方案(精選15篇)04-17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