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研習經驗總結(精選5篇)
總結是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的書面材料,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前教育研習經驗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學前教育研習經驗總結 篇1
童年的時光是珍貴的。剛入校園的孩子們天真無邪,孩子們就是得到一塊小小的糖果,就很容易滿足,兒童的生命是主動的、向善的、向真的、向美的。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的童年盡可能的變的有價值、有意義。我們成人要發現和欣賞這充滿童真的兒童生活,凡事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來感受他們的心情,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
一、常規管理規范化
1、提高領導效能,重視學前班的教育工作。
首先,學校領導者要加強自我修養,刻苦學習,努力提高思想和幼兒教育工作業務水平。其次,要深切了解教職工的工作、生活,關心學前教育工作的老師,為他們排憂解難。此外對學前教育的有效教育的各項工作進行總結,以更好的開展好下一步的工作。在全校營造了一個互相關心、團結協作、人人為學生發展的良好氛圍。
2、建立切合實際的規章制度。
一是落實崗位責任制。明確學前教育的崗位職責,每期定出教學目標和工作責任。二是重視安全教育工作。經常對教職工進行安全思想教育,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人人都把要安全掛在嘴邊,放在心上。針對學前孩子多動好玩的特性。及時解決存在的安全問題,認真落實安全制度。每期召開家長會,對家長們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議,進行落實。
3、落實檢查。在日常工作中,有目的對學前班加強檢查力度,主要檢查學生的早讀紀律和中午的活動紀律。
二、教學任務科學化
學校聘請高素質的教師擔任學前教育工作。在教學中,這些教師以學生為本開展教育工作,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1.以活動育人為方法。學前教育工作,凡事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來感受他們的心情。學校不主張把他們當成一年級的預備班去培養,而是讓他們在活動中學。主題活動的選擇適應孩子們需要的,感興趣的。游戲的設計是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的,是孩子喜歡的。努力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快樂中學習知識。
2.教師與幼兒建立平等的同伴關系。一方面,讓老師們根據自己教學經驗和不斷的摸索、實踐,抓住良機對孩子們進行“感情投資”,力爭讓每一位孩子在感情上成為同伴。作為老師,不論在言語、動作、表情、在教學活動中,都盡量“兒童化’,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而不是命令式的讓孩子不許動這不許碰那,這樣不好那樣不好。要有方法的消除學前班學生來校的恐懼。另外,教育教師用心對待每一位孩子,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是。在生活中,我們要求教師要善于做孩子們的好朋友,時刻關注每一位幼兒,尊重幼兒,注意發現幼兒的閃光點,讓他們在其樂融融愛巢中快樂的生活。同時教師也要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孩子發燒了、鞋子穿反了、褲子濕了、鞋帶系錯了等等,要積極主動幫助孩子們與妥善解決。
3.注重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
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讓人受益一生,學校重視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一般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寓行為習慣培養于生活和活動之中,促進兒童的發展。古希臘教育家亞里士多德有一句至理名言“習慣成自然”。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貫穿于生活和各項活動之間。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運用幼兒感興趣的故事、兒歌、游戲,在墻上貼一些圖片,再加上示范、引導、討論等各種形式,使幼兒了解應當怎么做,并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做。并在實際生活中,不斷地練習強化,使之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如:當發現孩子的手臟時,衣服扣子或鞋帶松開的時候,鉛筆斷了都是我們因勢利導的好機會,要鼓勵他們自己動手,教給他們方法,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2)注重樹立好榜樣。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任教的老師要以身作則,做出好榜樣。比如: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師自覺拾起一片廢紙、上下樓梯時左上右下、說話時正確的使用禮貌用語、答應幼兒的事情都能做到等。
(3)重視家校溝通。孩子的進步,成長,離不開教師,更離不開家長教育。幼兒大多數的時間還是在家中,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單靠教師校引導,效果可能不會很明顯,只有家長在家中配合老師繼續進行教育、引導,才能達到真正的目的。通過家校溝通,將一定的教育方法、經驗介紹給家長,以便讓他們在家中能正確的引導、教育幼兒。對于工作比較繁忙的家長,電話聯系便是老師與家長交流的最好方式。為了更好地做好學前教育工作,我們還特地發放了“致家長一封信”、“家長問卷”、召開“家長會”,學校通過多種形式與家長建立密切聯系,溝通信息,增進了情感的交流。
學前教育工作是繁雜的,幼兒教師是平凡的、辛苦的;但同樣也是幸福的,因為她們為“培育祖國的棟梁之才,民族的希望之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前教育研習經驗總結 篇2
一、開展高質量的幼兒園保教活動
高質量的保育教育已成為全世界學前教育改革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那么怎樣的幼兒園保育教育活動才是高質量的活動。聽了xx、xx兩位教授的專題講座,我從中深受感觸。
1.改變保教人員的態度
在我們平時的教育活動中,何為一個好老師?我們一致認為唱歌、舞蹈、美工、教育教學技能較強的老師,才是好老師,為此我們幼兒園多次舉辦專業技能、教學技能大賽來衡量教師能力的強弱。可是,在幼兒園的一日保教活動中,教師的專業技能真的是最重要的嗎?聽了xx教授的講座,讓我有了新的認識。高質量的保教活動,教師的專業技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保教人員對幼兒的態度。如果一位老師一直用粗暴的語言和方式和幼兒交流,使幼兒害怕和老師說話,看見老師就像貓見了老鼠一樣,這能說是高質量的教育?因此,在幼兒園的一日保教活動中,要想孩子更好的發展,我們老師要改變對幼兒的態度。這就要求老師要愛自己的事業,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我們就要用心去做,用愛和孩子交流,用和藹的態度對孩子,用欣賞的眼光看孩子,用一份母愛容納孩子,這樣,孩子才會快樂,身心才會更好的發展。
2.以游戲為基本教育活動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讓幼兒通過游戲來學知識,在游戲中健康成長。”那么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如何開展以游戲為主的活動,使幼兒在玩中學呢?聽了這幾節講座,我意識到,以游戲為主的基本活動是在幼兒主導下的經驗活動,而不是老師高控下的幼兒活動。在幼兒的一日保教活動中,如:生活活動、集體教學、區域活動、常規活動等都以游戲融入,以游戲為主設計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知識,體驗游戲帶來的樂趣。
3.凸顯園本教研,提升教研質量
園本教研如何引領和支持教師在貫徹實施《綱要》《指南》的過程中,改變教學關系、師幼關系,真正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聽了xx老師的講座后,作為幼兒園的教學管理者,我有了新的方向。在以往的園本教研活動中,我們忽視了教師在制定研究方案中的'參與權,沒有真正把教師作為研究的主載,致使教師在研究中處于被動、跟隨的地位。認識上的覺醒,使我重新對研究過程進行反思和質疑,對研究中的人際關系進行了重新把握,對自身的角色進行了重新定位。在今后的園本教研活動中,我們要進行有目的的調查,了解教師的感受和希望研究的問題。經常開展與教師訪談活動,征求意見,從教師的日常言談中捕捉教師的需要,解決教師的困惑。以教師在幼兒保教活動存在的問題為研究課題,將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教學實踐。
二、多舉措推進《指南》落實
《指南》中強調“要充分認識游戲對幼兒成長的教育價值,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開展保教工作。”因此,在幼兒園的課程改革中,我們要以《指南》為指引,開展豐富的游戲活動,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幼兒。
1.因地制宜,規劃游戲區域
走進xxxx,不管是縣城幼兒園、還是鄉鎮農村幼兒園,我們看到的是孩子在游戲活動中的快樂,幼兒園在室內和室外都規劃設置了不同的區域活動。室內的五大基本區:家庭區、美工區、建構區、玩具區、閱讀區;室外的沙水區、泥工區、表演區、繩索挑戰區等,激發了幼兒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讓我們真正看到了何為游戲化教學。看到這些,我也想到了我們的幼兒園,班額大、教師少、空間小都不是問題,歸根結底在于我們老師是否想去做、想去鉆研、想為了孩子的發展做點工作。我們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我們就要以孩子的健康發展為方向,開展班級的區域活動。在我們幼兒園空間不大的情況下,我們要合理的利用每一個角落、走廊來規劃區域活動。小班室內可以每班設計兩個區域,活動時進行串班活動,這樣就可以滿足幼兒的區域活動,中大班可以在室內設置美工、閱讀、益智等基本區角,利用墻面設計墻面區角,分流一部分幼兒,構建區可以讓孩子在走廊活動,這樣我們不僅利用了所有的空間,也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的游戲。室外每個幼兒園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設計沙水、泥工、挑戰等區域,也可以利用農村的優質資源輪胎、水管、木樁、繩索等來創設幼兒的室外區域,真正使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
2.科學合理,投放游戲材料
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促進幼兒發展的載體,是區域活動的重要保證。由于3-6歲各年齡段的孩子的發展水平不同,我們所要投放的材料也就不同。因此,在投放材料時,我們首先要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投放不同類的游戲材料。如:小班投放的材料必須是幼兒熟悉的、易操作的、有半成品出現的,用來激發他們的游戲意圖。中大班要投放大量的高結構和非結構材料,用來啟發幼兒的想象、發現和探索的能力。接著我們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投放材料,在幼兒的區域活動中,我們要仔細觀察幼兒,看看幼兒喜歡玩什么,不喜歡玩什么,一段時間過后,要更換或者補充游戲材料。再者我們老師可以利用身邊的有利資源,如泥巴、果核、豆子、玉米芯、樹枝、廢舊輪胎、下水管道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發展幼兒的小肌肉和大肌肉動作。
3.釋放教師,支持自主游戲
在游戲中,我們老師是支持者、引導者、參與者,要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孩子。孩子不在老師的高控下游戲,讓我們的孩子自主選擇材料,自主游戲。那么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存放材料時,力求做到讓各個游戲區里的材料使孩子看得見、拿得到、放得回。把同一類的材料放在一起,位置固定,用繪畫、照片、實物等形式為收納盒做好標簽,便于孩子自主使用、整理存放。在區域活動中,老師不能限制進區人數,允許幼兒自主串區,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區域,自主活動。老師要轉變角色,始終堅持“幼兒在前、教師在后,觀察在前、行動在后,問題在前、引領在后”的原則,創設支持性的游戲氛圍,相信幼兒,撤出幼兒的游戲過程,把自主的游戲徹底還給幼兒,使幼兒在自主探索中游戲、學習。
雖然此次培訓的時間短暫,但我從中收獲很多,我要把此次培訓的所學、所想、所感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有效地開展幼兒園的保教活動。
學前教育研習經驗總結 篇3
xx市現有幼兒園190處,在園幼兒9200多名。其中,城區幼兒園31處,在園幼兒3000多名;農村幼兒園159處,在園幼兒6200多名。城區幼兒園中,90達到xx市級一類園以上水平,與農村幼兒園相比,城區幼兒園雖然在園舍設備、師資力量等方面有較大優勢,但是,在自然環境、鄉土文化等方面存在許多差異。為整合資源,形成城鄉互動互補的良性機制,拓展幼兒的視野和發展空間,全面提高我市學前教育質量,近年來,我們積極開展城鄉間的多層次、多角度交流活動,為全市幼兒開辟城鄉聯誼“大課堂”,收到良好效果,得到了廣大幼兒教師和家長們的充分認可。現將我們的做法和體會向各位領導和同志們簡要匯報如下:
一、更新觀念,打開幼兒全面、協調發展之門
學前教育是啟蒙教育,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傳授各種知識和培養小畫家、小琴手、小明星,而是為孩子們的終生發展做準備、打基礎,培養全面、協調發展的新時代兒童。當前,學前教育面對的是以獨生子女為主的群體,他們往往缺乏許多必要的感性知識、交際能力、情感體驗、團隊精神,表現出五谷不分、孤僻自私、感情貧乏等不良癥狀。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掌握了大量書本知識和各種技能,也是失敗的教育。19xx年,我市實驗幼兒園為解決這一問題,與村里集鎮中心幼兒園開展了“結對子”活動,城鄉幼兒園的小朋友可以換位體驗生活,相互結交朋友,極大地發揮了城、鄉兩個方面的學前教育資源優勢,形成了互動互補的良好態勢。這一活動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我局對這種“手拉手、結對子”的城鄉學前教育聯誼活動進行了面上推廣,要求每所農村幼兒園必須與一所城區幼兒園建立聯誼合作關系,以幼兒之間的互訪活動為重點,加強溝通聯系,為全市幼兒開辟城鄉聯誼“大課堂”,扭轉了偏重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的狀況,打開了幼兒個體全面、協調發展的大門。近年來,我市幼兒園不僅能給孩子們提供學習各種知識、技能的機會,而且能讓孩子們從小就有豐富的感性知識、良好的交際能力、豐富的情感體驗和較強的團隊精神。孩子們在活動中得到了對高山大海、花草樹木、春種秋收、現代工業、高樓大廈等感性認識,個個“見多識廣”;大家都交了不少好朋友,學會了與人交往、分享快樂、自尊自愛、團結合作。許多家長反映,聯誼活動讓孩子找到了朋友找到了樂趣,孩子懂事了,有愛心了,知道節約了,性格開朗了。尤其農村的自然景色為城區孩子打開了一個廣闊天地:綠草、麥苗、小河、梨花,這一切在孩子眼中都是極新鮮的。當結對子的小朋友手拉手來到農家小院,孩子們的那份歡欣著實讓人感動,他們收獲的不僅僅是小伙伴的友誼,還有他們對山、對水、對人、對物的認識和感情,這一切將深深印在他們的腦海里,成為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二、加強指導,讓城鄉聯誼產生巨大的整合效應
為產生更大的整合效應,我們注重加強對城鄉聯誼系列活動的宏觀指導,適時給幼兒園出一些題目,讓他們帶著主題去設計、組織、完成聯誼活動。如:每學期進行的兩次聯誼活動,我們都以“做個山里娃、做個城市小公民、親近大自然、看大海、手拉手交朋友、珍藏友誼、愛心結伴行、聽山里故事、看市區新貌”等為主題,每學期末,由托幼辦組織召開一次城鄉聯誼活動匯報會,總結交流,推廣先進經驗。在為孩子們構建“大課堂”的同時,我們還驚喜地發現許多連帶效應。如:城鄉幼兒園之間的許多資源得到共享,農村孩子得到了城區幼兒園和城里小朋友的幫助,玩上了過去見所未見的玩具,不少城里孩子也學會了種花養魚、做農村孩子的各種游戲。城鄉幼兒教師之間的協作、交流日趨緊密,一些農村幼兒教師不僅向城區教師學習專業技能,而且還相互進行教育教學研究,促進了隊伍素質提高。尤其是廣大教師的組織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每次活動的設計、組織,我們都能推出一批富有創意的精品工程。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學前兒童的道德教育,在他們還不具備理解能力之前,指望向他們幼小的心靈里灌輸認識和思維是不行的,關鍵在于訓練,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均隱含著教育機會。城鄉聯誼活動,正是挖掘了這種隱含的教育機會,通過交往,一些孩子體會了生活的艱辛,一些孩子發現了來自他人的溫暖,一些孩子不再做“小氣鬼”,一些孩子學會了尊重他人……而這一切正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必備條件。幾年來的城鄉聯誼活動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拓展教育空間是做好學前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可以整合資源,形成許多連帶效應,足以讓我們在現有的條件下辦出理想的學前教育。
三、積極探索,不斷推進學前教育聯誼活動向深層發展
我們開展城鄉聯誼活動的初衷是拓展城鄉孩子的生活環境,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大課堂”。實踐中,幼兒、幼兒教師、幼兒園、家長等要素之間的交流溝通日趨緊密,產生了一系列互動效應。為進一步推進城鄉聯誼向深層次發展,我們不斷總結經驗,適時推進園與園之間、班與班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甚至包括家庭與家庭之間等多層次、多角度的聯誼活動。每學期都開展“五個一”活動,要求幼兒園開展一次愛心互助活動,大班孩子要為小班孩子做一次禮儀表演,城鄉幼兒教師之間要舉行一次基本功大比武,孩子們要結對子進行一次“仙境城鄉游”,城區幼兒園要精心準備一次教學“開放周”。并推廣了“家庭互訪”的做法,要求幼兒園積極推進家庭之間的“結對子”活動,家庭聯誼是一種更為自由、活潑、有效的形式,也是城鄉學前教育聯誼的延伸和發展。眾所周知,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陣地,幼兒教育目標的落實離不開家長的協助和配合。調動家庭積極性,共同做好幼兒教育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中,我們深入開展“小手牽大手,家庭結對子”活動,以孩子為媒介,加強家庭之間的互訪交流,一些城鄉家庭因孩子們的交往而走到了一起,不少家庭多年后還保持密切聯系,孩子們相互交換的禮物,大到衣服、鞋襪,小到鵝卵石、陀螺……都被當成寶貝珍藏著,許多家長感慨地說:通過交往,孩子們快樂成長,性格更健全了,我們做家長的也從孩子身上學到了許多。
各位領導、同志們,開辟城鄉聯誼“大課堂”,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性交往習慣,有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和道德品質的形成,有利于整合城鄉優勢教育資源。我們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有益嘗試,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與先進縣市相比,還存在差距和不足,今后,我們將以這次會議為契機,虛心學習兄弟縣市的先進經驗,不斷深化學前教育改革,努力把我市學前教育推向一個新的水平。
學前教育研習經驗總結 篇4
一、采用信息技術,突破師資局限
我國的幼兒教師大多是中師學歷,英語水平較低。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在進行英語教學時,經常帶領全班的幼兒一起看VCD光盤,讓幼兒跟隨電視一起學習。我們調查發現,一個幼兒在家看英語光盤時,只聽、看,不跟讀、效果差。而在幼兒園,全班觀看,能產生同伴互動,會一起張大嘴、跟著讀,跟著唱,便于幼兒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二、采用游戲化、生活化的學習內容
我們所選用的英語內容,注重與幼兒現實生活相關聯。在學習五官名稱后,接著教孩子用英語玩“鼻子、鼻子、眼睛”的游戲,提高了幼兒的英語口語熟悉程度及運用能力。再如,教師伸出手,指著杯子對幼兒說:Give me a cup。通過老師體態語言的觀察,即使你不翻譯孩子也能夠知道,老師是在要一個杯子,便于孩子對英語的理解與學習。
三、伴隨學習與互動學習相結合
教師準備許多帶有小動物圖案的卡片,每個孩子指定一張,并教會孩子這個小動物的英語名稱,每天指著這些圖案問孩子:What’sthis?孩子回答:Itis,老師再問:Who is this?孩子會回答:It’samine。8天后,中班所有的孩子全都記住這26個單詞,并且掌握了這四個句型。
四、運用同伴式學習,師幼共同提高
教師在教幼兒學習的同時,不斷地自我學習,自我進步。對于英語單詞的發音以及教學內容均以VCD盤為主。在日常活動中,教師經常與幼兒一起運用練習學習內容,加大師幼互動力度,促進英語水平的同步提高。同時,每個班設一個英語角,引導幼兒在一日活動中運用練習這些英語詞匯,促進幼兒間的學習互動。
五、家園協同,發揮教育合力
我們在做0—3歲幼兒家庭指導工作時,協助家長在家中盡量播放一些英文歌曲、故事、單詞給孩子聽,通過這一伴隨學習,在潛移默化中讓幼兒學習英語。如小班的子欣小朋友通過在家中的學習后,到入園時,已掌握數百個單詞,能聽懂幾十個英語句型。
六、多渠道的學習
讓幼兒通過視覺、聽覺、觸覺聯合起來進行英語學習。語言分為語音、語型與語義三部分。語音通過耳朵來聽,通過口來說;語型通過眼來看,通過手來寫;語義通過大腦來理解。如一個7個月的幼兒你問他,燈在哪兒,他不會說,但會用手指給你看。這說明,七個月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聽力和理解能力,雖然他還不能說出燈這個詞來。我們在學前兒童學英語時,一定要讓孩子先學會聽,然后再理解含義,最后,再進行語音練習。如在一個學期中,一個孩子聽過500個單詞,他有300個能聽的非常準,200個能識出來,100個能運用,我們不能只簡單的認為孩子只記住了這100個單詞,而忽略了前面那些內容的學習。
學前教育研習經驗總結 篇5
(一)在課程中關鍵經驗具有鮮明的目標性
凡是介紹高瞻課程的文本,文本的起始必呈現關鍵經驗類目條款。當解釋關鍵經驗在課程中的地位時,《活動中的幼兒》一書指出:關鍵經驗能夠用來作為有效地促進學前兒童發展課程中的計劃制定和評價的指標。《理想的教學點子1》一書指出:關鍵經驗是教師及保育人員用以了解幼兒發展、為幼兒安排活動、觀察幼兒如何與材料和他人互動以及與家長討論幼兒進展的指針,并且強調教師是以關鍵經驗為中心設計日常計劃,認為日常生活中“制定計劃———行動———復習”這系列活動是課程中幼兒的中心,而關鍵經驗則是課程中教師的中心。馮曉霞(2000)在《幼兒園課程》一書中也認為關鍵經驗是“二級目標”。勿庸置疑,關鍵經驗具有教育目標屬性,處于課程目標的基礎地位。但是,高瞻課程人員對關鍵經驗是課程或學習目標的說法是相當謹慎的。對此,《活動中的幼兒》提到:每一條關鍵經驗應該反復出現,因為它們并非是要達到的“目標”,它們更像維生素和其他的營養,它們以許多不同的形式反復出現對于良好的“智力營養”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幼兒》提出:關鍵經驗不是一套專門的觀點和學習目標,相反,它們是幼兒在其日常生活的自然發展過程中反復出現的經驗。同時,這些關鍵經驗使幼兒在與各種人、材料、事件和觀點互動時獲得知識的明確化。馮曉霞(2000)也認為,關鍵經驗不是特定教學活動的“菜單”,而是實現教育目的的“營養”。這些謹慎的表述不是在否定關鍵經驗的課程目標屬性,而是在否定學前教育領域普遍存在的“把目標和指標當作直接制定教學內容路徑”這一簡單、粗暴的做法。
(二)關鍵經驗承載所有經驗的特性
完整性、連續性與交互性關鍵經驗是促進兒童發展中處于核心位置的一些經驗,它隸屬經驗范疇,所以包含經驗具有的所有特性:完整性、連續性與交互性。
1、完整性
真正稱之為經驗的東西都具有結構上的完整性,它與我們平時所指的日常生活經驗是不一樣的,日常生活經驗常常是零碎、不完整的。在生活之流中,各種各樣的零碎經驗在錯綜復雜地相互雜糅,我們的注意力被不同的事件所吸引,我們的某一項具體的活動不斷受到其他活動的干擾,這樣的一些零碎經驗是初步的,事物只是被注意到但還沒有構成一種完整結構。促進幼兒發展的是具有完整結構的經驗,這種經驗由情感、實踐、理智三種成分構成,但是在這一結構中三種成分都不會抽象地單獨存在,而是互為依存地存在著。情感主要是指動機、本能、自發等成分,它是經驗獲得的前提,但不是全部;實踐主要指操作、探究、游戲等成分,它是經驗獲得的必要過程,但也不是經驗的全部;理智主要指活動的意義、結論等,經驗的結論是具有理智成分的,但需要在情感與實踐支撐下才能獲得,世界上沒有人只是奔著理智成分而勤勉工作與學習的,更不要說幼兒的學習。為了避免經驗的零碎與不完整,《活動中的幼兒》告誡人們:“關鍵經驗并非創造一種圍繞某種特定的概念來組織的零碎的學習和教學情境,而是用來幫助教師了解人類基本的智力過程和內容。在這一基礎上,教師可以添加任何活動和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范圍,從而組成促進兒童發展的課程結構。”
2、連續性
經驗是在系列性的活動中完善的,每一次活動都為經驗帶來吸取和保留的意義。關于經驗連續性,高瞻課程有非常細致的描述,它強調關鍵經驗的獲得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按經驗層次由低到高并經過一定的過程才能獲得。例如,在積木區,一開始,幼兒先前經驗很少,他們喜歡把積木從架子上拿下,堆成堆,排成行,可能只把積木塊當成游戲材料,可以獲得用積木和其他材料造型的關鍵經驗;幼兒有一定經驗后,開始建構游戲,用積木來體驗平衡、圍合、對稱等,可以獲得空間問題解決的關鍵經驗;再后來,幼兒開始將用積木搭建的各類作品進行假裝游戲,可以獲得假裝和角色游戲、模仿、分類、比較以及語言交流的關鍵經驗。這樣,幼兒在積木區長期的游戲過程中,經歷了“關鍵經驗”的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經驗的連續性并不只是強調經驗獲得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列活動的這一要點,更是強調系列活動安排時快與慢的關系要點。一方面,當活動安排進行得太快時,經驗會變得混亂、單薄和模糊;另一方面,當活動安排得磨蹭、太久時,經驗就會空虛衰亡。所以,處于經驗節奏中的系列性活動,被賦予了多樣性和運動特征,需要免除單調和無意義的重復。
3、交互性
經驗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這是杜威對經驗特性進行描述后人們給予經驗的定義,因此交互性是經驗的根本特性。基于對經驗交互性的深刻理解,高瞻課程的課程內容就是以關鍵經驗為中心而提供的各類交互性活動,強調關鍵經驗的獲得發生于幼兒在活動區與他人、環境、材料的互動過程之中,關鍵經驗的獲得和發展有賴于幼兒與環境中的人或物的互動。鑒于此,高瞻課程實施者非常重視材料的挑選以及物理環境的布置,強調環境及材料必須能引發有發展價值、指向關鍵經驗的多種學習活動;強調材料必須有利于豐富幼兒的探索和活動過程,而不應過于追求方便以獲得“結果”;強調材料的擺放應有秩序,方便幼兒拿取、操作和放回。
(三)在幼兒發展中關鍵經驗具有必須性
在《教育幼兒》一書中,關于關鍵經驗的必須性是這樣闡述的:“學前關鍵經驗是一系列對2-5歲幼兒在社會、認知和身體方面發展狀況的描述。每一個觀點都強調一種主動學習的經驗,而這些經驗對那些發生在童年早期的基本能力的發展是必須的。”葉平枝(2008)認為,關鍵經驗最初的含義就是指幼兒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經驗,并就此轉述道:通過對幼兒的長期觀察和互動,高瞻課程的研究者與實踐者發現,關鍵經驗是幼兒發展必不可少的。鑒于此,她認為關鍵經驗是幼兒發展必須獲得的經驗,這些經驗在幼兒的經驗系統或經驗結構中起節點和支撐作用,有利于經驗的建構、遷移以及對知識的深層理解。于冬青(2012)也認為,關鍵經驗是對學前兒童社會的、認知的、身體的和情感的發展狀況的描述,是兒童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學前教育研習經驗總結(精選5篇)】相關文章:
關于師德研習報告(精選16篇)05-24
垃圾分類活動經驗總結(精選14篇)04-15
防溺水安全教育經驗總結(精選6篇)04-28
教師期中考試經驗總結(精選6篇)05-10
小學體育教育工作經驗總結(精選13篇)04-29
期中考試教師經驗總結(精選5篇)05-10
學前教育心得體會(精選15篇)04-26
幼兒師德經驗總結(通用7篇)04-29
學前教育宣傳月宣傳方案(精選23篇)05-25
2022學前教育工作計劃(精選7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