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時間簡史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
《時間簡史》這本書讀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一定有這樣一種感覺:窺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讓你筋疲力盡,何不到茫茫宇宙中暢游一番。這不就有了蘇東坡的“寄浮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古人尚且如此,我輩何為小處而大傷腦筋。
《時間簡史》所闡述的大部分內容都會牽動你的每一根神經,讓你為之動容,為之感嘆。茫茫宇宙在她誕生之日起就注定有那么多的故事,讓你有讀不完的精彩,讀不完的快樂,更有讀不完的追求。回首往日,生活讓我輩容顏盡失,儼然失去了生活的.無窮空間,在被填充滿滿的生活中,我還能找到什么呢?對,也許那是對的,當一個空間束縛你時,你需要做的不是逃離這個空間,而是在另一個高度去享受它。達到這個高度需要不是一本書的閱讀,而是對一本書的感悟。
《時間簡史》是霍金的著作。書中霍金對時間本質、宇宙由來作出了權威性的總結,他的理論和構想已經成為科學領域的里程碑。由于過于深奧,我選擇了一種誰都能看懂的版本略探一下霍金的著作。
《時間簡史》中,有很多內容僅僅是假說,但這又不同于生活中的那個假說,這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才能大膽提出來的假說。不過我讀得依然很吃力,每一章只有小小一頁紙,但其中看懂它需要的知識儲備絕不止一座山。
《時間簡史》一部科學著作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理論史,沒想到此心里不易樂乎!跳出生活來觀察生活,多靜下來回頭看看,不會累壞了,也不會沒有方向。會生活的人就會駕馭生活,而不會讓生活牽著鼻子走!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2
宇宙有沒有邊界?宇宙是什么時候誕生的,又有沒有終結的時候呢?時間的本質究竟是什么?人類能否趕上光速甚至超越光速呢?人類能不能跨越時空隧道,回到過去或穿越未來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在我心中都是謎,仿佛隔著一層薄薄的細紗,充滿了神秘感。霍金先生在《時間簡史》這本書中以通俗有趣的語言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解說,讀完一個章節,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讀下一個章節,真是欲罷不能啊!
起初我并不明白《時間簡史》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數以萬計的讀者追捧,被譯成40余中文字,風靡全球。但是當我真正接觸這本書時,才發現霍金的著作是如此有吸引力,他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詮釋一個個艱深的宇宙學理論。在他的'文字下,所有古怪難懂的理論似乎都成了妙趣橫生的笑話,吸引著世人追隨他的文字不斷探索深入。
以地球是圓的這一理論為例,作者提出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亞里士多德在觀測月食時發現地球把它的影子投影到月球上,地球的影子總是圓的,因為月食的產生是由于地球運動到太陽和月球之間引起的。另一個來源于古希臘人的經驗,他們觀察到從地平線駛來的船,人們總是先看到船帆,其次才見到船身。這兩個小故事無疑增加了科學理論的趣味性。從中可見霍金智慧的思維所散發出的光芒。
另外霍金在書中寫到,宇宙的誕生源于一次空前絕后的大爆炸,大爆炸大約發生在146億年前,此后便有了空間與時間,而且空間與時間是共生共滅的。大約在50億年前,太陽誕生,為地球孕育生命提供了有利的保證。大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此后才出現了人類,才有了一切繁華文明的地方。據天文學家觀測,近地恒星正在遠離我們的地球。這說明什么?說明宇宙正在不斷膨脹擴大,終有一日宇宙或許還會縮小,逐漸變成一個點,時間與空間都將灰飛煙滅,化為烏有。當然這是根據“物極必反”作出的大膽的猜測,或許會有些荒謬,但這是后話,暫且不談,就由時間來檢驗一切吧!眼下最重要的是把握時機,建設好世界這個大家庭,以抵御一切可能突發的變故(天災人禍等)。
最讓我欽佩的莫過于霍金偉大的精神品格。他在弱冠之年就患上了硬化癥,導致癱瘓。此后數十年間始終要依賴輪椅生活,甚至只能靠計算機和語言合成器幫忙。記得他曾經說過:“我的手指還能活動,我的大腦還能思維;我有終生追求的理想,有我愛和愛我的親人和朋友;對了,我還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是多么熱愛生活而發出的肺腑之言啊!他是物理學家中的巨人,更是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習的榜樣!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3
這本書,“第一推從書”第一輯的一證。霍金教授遨游到外層空間奇異的空間的領域,對遙遠的星系。黑洞大統一理論。他揭示了當時日益鏰漲的宇宙時刻的到溯引起人們不安的的的的的得,那宇宙成絲維空氣的一種"沒有邊境”的宇宙理論代替大爆炸理論和上帝,上帝也許以前是造萬物時主要的推動者,也許正因這許許多多的發現從而漸泛圍變,從《時刻簡史》對咱們常應語言表達甚于方程的表達對讀者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他出于一個對人類是享有杰出質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取之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的探討之作。
霍金的生命是十分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的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霍金的貢獻是在他二十年之久被魯加雷斌禁錮在輪椅上的狀況下做出的,則真正是空前的。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于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不懈的探索則生存的好處。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
這本書中還說了牛頓的科學態度:牛頓對絕對位置或被稱為絕對空間的存在感覺該到十分的憂慮,正因這和他的絕對上帝的觀念不一致:事實上,及使絕對空間的不存在,被蘊含在他的`隱律中,他也拒絕理解正因這個非理性的信仰,他受到很多人的嚴厲批評,最有名的貝克萊主教,他是一位堅信所有物質實時,空間和時刻都是虛妄的哲學家。當人們將貝克萊的簡介告訴著名的約翰博士的時候,他用腳尖踢到一塊大石頭并大聲的說:“我要這樣反駁他!”
在2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觀察其它星系中的恒星光譜時,他們發現最奇異的現象:他們和咱們的銀河系一樣具有吸收的特征線族,只是所有的這些線都想光譜的紅端移動了同樣的量宇宙膨脹的是20世紀最大的智慧革命之一。
科學是一路火苗,點燃無數炎黃子孫對它的好奇。
科學是一盞明燈,引領無數炎黃子孫對它的探求。
鐘愛科學,科學至上。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4
選擇此書,一定程度上源自前段時間霍金先生的逝世。于幼時便知大師名諱,但更多是用于作文素材,講先生如何地身殘志堅,如何地堅持不懈,諸如此類。如今想來,不禁感慨,這樣的功利態度,實有愧于先生。
翻開此書,首先便是譯者所作的一篇序言,介紹了宇宙學的源起及發展,簡明扼要地敘述了霍金先生的主要成就和生平,回顧了他那令人動容的一生,于細微中展現了霍金先生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宇宙學誕生之初,便以哲學的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最早的一批哲學家,也是最早的物理學家和哲學家。我們時常在晴朗的夜晚,抬頭仰望著燦爛的星空,思索著那些看起來遙不可及的閃亮星體,思索著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早期的宇宙學,更像是一個形而上學或神學的問題。它是那么地抽象、艱深和晦澀,它研究的對象又是那么虛無,使人琢磨不透,卻又讓人充滿好奇。
科學的'終極目的在于提供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整個宇宙,宇宙理論的意義恰在于此。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牛頓、哥白尼……他們為我們構建出一個與我們周圍所處完全不同的世界,讓我們領略宇宙的浩瀚,慨嘆自己的渺小。
一套完整的統一理論可能于人類一族的存活無助,甚至也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自文明開始,人們即不甘心處于蒙昧與無知之中,人類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為我們所從事的不斷的探索提供正當的理由。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5
今天游戲玩的有點膩,閑的長草想轉換心情就去看書,正好翻到《時間簡史》,很隨便的翻了翻,循著目錄挑了點喜歡的部分看了看。
然后看到了這句話,太浪漫了:“我們看到的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存在。”
我簡直要戀愛了。
之前也有草率粗糙的看過生物、物理和化學的書籍,小時候也會對自然和宇宙之類的產生好奇和興趣。關于生命的進化、起源、演化或者諸如此類的內容,眾說紛紜于是只挑選我中意的理論相信了。
我想我還是愿意非常高興的承認,大部分情況下我對生命保持熱愛,不論是我的生命還是別的什么的生命。自宇宙誕生直到現在,生命的不斷的演化,使得無機物能夠最終呈現出復雜的生命現象……以至于允許在諸多的人類中有這么一個花時間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的我存在。生命的一切從微小的細胞器一直到龐大的生態鏈都完美的像是藝術品,我不清楚上帝是否存在,但是光是從一個創作熱愛者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這使人快樂。
宇宙花費了百億年的時間完全隨機的允許微小的粒子自由構筑,生命的產生對于這個宇宙而言只是一個偶然,但是在如此龐大的基數下生物的演化又是某一種必然,優勝劣汰,而好的會繁衍生息,不好的'也會被安置于地殼與博物館。這足以使我感到快樂,我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我不可或缺,我微不足道,但是缺少了哪怕一個細胞器細胞都無法正常運轉,我是被需要的,和所有這世間的生命一樣,我是被愛著的。
我小時候很害怕死亡,總會感到沮喪,想著我死去了就永遠死去了,但是實際上,恰恰相反。
組成我的身體與組成世間萬物的都是化學元素,微不可察的原子分子以及更加細微的東西,當我死后,塵歸塵,土歸土,我會回到女媧的手里化作一捧黃土,或者我的靈魂會去見上帝,這都很好,像是落葉歸根化為春泥一樣。
我會是我,我會出生,我會死。
我的生命對宇宙而言稍縱即逝,而換個角度來說,我又是永恒存在的。
生命對于外界與內在的條件需求是如此嚴苛,要經過那么漫長的時間才能允許一個區區百年的個體在這兒胡思亂想,我之所以活著,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世界允許我存活在世界上,換言之,一切條件都是適合我存活的世界,所以我才會活著。
甚至可以說,我會活著,我會存在,這是偶然的必然,是奇跡,是因為我被宇宙愛著,我被期望活在這個世界上,因此我出生了。
從前我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者活著毫無意義,現在的話已經不會那么想了,我是真切被需要的,我也是真的被愛著的。這樣的想法讓我產生一種奇妙的充實和幸福。
這真的非常美妙,如果允許數以萬計的猴子和打字機連續不斷的工作上百億年,只為了打出莎士比亞的詩的話,我愿意做其中一個。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6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構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回;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但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后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但是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只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
回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代替的一天。因為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為宇宙的不規律才有此刻的太陽系、此刻的地球以及此刻的人類和此刻的完美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己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只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說到宇宙的最初讓我回想起我以前看過的一部短片視頻。短片中講述我們人類所看、所聽、所觸、所感的都是不復存在的。乍一聽,我們可能會覺得此言論是語出驚人,喧嘩取寵,但實則不然。
我們都明白人的所有感官系統都是由大腦所控制的,就像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由我們的神經系統傳播到我們的大腦組織,然后再由我們大腦組織顯像出我們看到的以及我們所聽到的景象或者聲音。試想一下把一個人的大腦組織拿出來,然后把它的聽覺系統、視覺系統與我們事先準備好的電腦連接在一齊。電腦中的畫面出現的同時是不是也在這個大腦的視覺系統中顯現出相同的畫面?我們再把事先準備好的音樂在電腦中播放,這時候的大腦聽覺系統是不是也會同時聽到一樣的音樂呢?這一切真的令人匪夷所思。繼續觀察,我們會發現如果我們把與電腦連接的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切斷,此時此刻大腦中還能顯現出畫面、聽到音樂嗎?答案十分清楚,不能。而這些清晰的畫面和聲音的構成正是借助于微量元素的作用。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透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后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一齊。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這天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
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后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一個能夠生存的星球。此刻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統治者、占有者和使用者,等到那個時候人類將會成為另一個星球的統治者、甚至整個宇宙的統治者。
霍金給我展現的這一切,或許有人會認為是危言聳聽,但是時間會是一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只有地球,我們無法趕超時間和超越空間,能做的就是珍惜愛護我們此刻共同的家園,珍惜擁有的時光和生活,把每一天都當成末日來過。那樣即使明天就如電影《20xx》中所描述的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也一樣能泰然處之。
最后,聯想到我們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就應慶幸我們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有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中求學,拓展自己的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活躍自己的思維、培養自己的潛力。那么我們又有怎樣樣的理由在一點點的挫折面前萎靡不振,有怎樣的理由在寶貴的時間面前虛度我們的青春?霍金身殘志不殘,不僅僅與殘疾斗爭20年,而且把他高超的智慧奉獻于科學研究,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高難度的科學研究。我不能不說,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霍金有身體上的缺陷,可頭腦聰明的很!他給科學界的貢獻遠遠超過了一個正常人所付出的。一個人如果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盡管上帝是公平的.,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憑借著依舊熱忱的心全力以赴。這些霍金都做到了!而我們就更就應充分利用這么好的條件來努力學習,打破局限,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求知問道。不恥下問,擴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思想高度。同時逐步走進社會、感受社會、了解社會,提升我們的競爭意識,培養自己多方面思考問題的潛力,亦即創新思維的培養。
一本好書不僅僅讓人獲得最新知識,獲得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科學方法的熏陶和培養,更主要的是能讓讀者有所思、所感,《時間簡史》就是這樣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而對于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的生平是十分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于人類的觀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在他被禁錮在輪椅上長達20年之久的狀況下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奇跡——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身體的不幸讓霍金體會到了地獄般的煎熬,然而他卻以孜孜不倦的科學精神在自己的地域中締造了人類的天堂。霍金不僅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斗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7
史蒂芬·霍金這本《時間簡史》中,偉大的科學家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努力創新,從而不斷地推動科學的發展。正是這種創新精神,才使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邁進。馬爾滕曾經說過:水不流動,必至污濁。同樣,一切事業,假使當事者不常留意改進,改良,努力著創新,最終是準會落伍,失敗的,所以說,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孔子的.因材施教,還是當前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都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不管在哪一行,無不都充分體現著創新的力量,揭示著,創新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
也許有人會說:“那都是偉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沒有關系呀”。那你就錯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都離不開創新。當有的同學發現擦黑板時有灰塵,于是發明了一個新的黑板擦。當有的同學發現考試時鉛筆容易壞,于是發明了自動鉛筆。這些例子無一不證明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離不開創新。
不僅個人需要創新能力,而且整個國家、企業也需要創新意識。因為只有創新才可以發展,只有發展,才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巔。
我們不妨回頭看看,當年清朝的閉關鎖國,缺乏創新使中國被其它國家蹂躪,使國家落后,也正是新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創新意識,讓中國重新回到世界民主的發展大潮中去。細細數來,方正集團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已經成為世界領先技術,神舟七號的發射成功,龍蕊1號CPU的研制成功,還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等,這些創新的技術使中國快速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定會位于世界民族之首,而這個成功便是源于我們不斷的創新。
創新是后車輪,發展是前車輪,只有創新才能不斷推動發展。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8
科學在哪里?
這個問題我從小就苦苦思索,十多年過去,這個詞語似乎刻意的保存著自己的神秘感,讓我始終無法解答。
我想,科學一定是一個莊重而有肅穆的詞匯。就好像那實驗室中科學家們搗鼓的瓶瓶罐罐,抑或是宇宙飛船升天時電腦顯示器上一連串的數字,也有可能是當年比薩斜塔上拋下的一個小球……這些無疑都是科學,但又似乎不是科學本身。
越得不到的,就越讓人想抓住。我開始翻《時間簡史》,這本字里行間每個字我都認識但連成句段卻讓我丈二摸不著頭腦的書,生生讓我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力;我一頁一頁地瀏覽百科全書,想從中抓住科學的影子,可每次我一靠近,它又像個個小姑娘般跑遠了……
都說喜歡源于好奇,在無數次的追問與探索中,我漸漸迷戀上了“科學”這個字眼,以及它背后無垠的浩瀚。我看科學,離我那么遙遠,可有時又覺得,它離我好近。
夜晚,我常獨自仰望星空,想象著億萬光年外,那一顆小小的寂寞的星球。它在我眼中那么小,正如地球在宇宙中那么小一樣。眾所周知,地球,以及火星、水星等等,都以一定的速度一定的路徑圍繞著太陽轉動,日日,月月,年年,那些星球在宇宙中,不過滄海一粟,人類在宇宙中,不過塵埃一粒;眾所周知,物質由無數個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核與電子構成,電子按一定的軌道繞著原子核高度轉動。我想,那些星球,那些電子,是多么的相似!同樣是渺小的,但都永不停息地運動著,連運動方式都那么相似。那么,我可不可以大膽的假設,整個宇宙,不過是一個原子的內部,那些星球,不過是類似電子的物質,而我們的社會,社會中的人類,不過是一些更小的單位;反過來講,構成我們的世界,甚至我們身體的物質,是不是也包含了一個宇宙,其中有更小的生物在自由生活著,在寫作業,上班,生老病死,或者在一個繁星滿天的夜晚,思考著與我一樣的問題…也許真的,有宇宙中的宇宙,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個套著一個,環環相扣,生生不息。好吧,這也許是異想天開,更可能是癡人說夢,但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嗎,想象力也可如這宇宙一般浩大不是嗎?很難想像,我們用顯微鏡觀察著微小的物質,而我們自己,也如塵埃一樣,是另一個世界研究的對象。希望有一天,我的想法能得到證實,或者推翻。
從一片星空,我便能聯想許多,這樣的思維過程是多么的酣暢淋漓!人類果然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科學是什么,也許就是一個思考,到驗證,到解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更了解科學,對其的熱愛又添幾分。
初三的`時候,我學習了杠桿原理。一開始覺得很沒意思,幾根棒子翹來翹去,實在乏善可陳。老師不厭其煩的反復強調,F越大,相應的力臂就越小,反之則越大。我一邊啃著作業一邊神游太虛,感嘆著學習的趣味性與枯燥性。不知哪一刻靈光一現,我感到,學習與杠桿原理,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F好比學習時下的功夫,對應力臂便是完全掌握需要的時間。你越努力的學習,相對的,所花的時間也就越少,換而言之,完全掌握一個知識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若消極怠工,看似省力,花費的時間卻更長。省力,便不省距離,只有費力,才能省距離,杠桿如此,學習亦如此。不管怎樣,總是不能省功,心力時間的多少,端看你如何安排。
我想,自然科學,到人文科學,甚至是哲學道理之間,總有一座橋梁。挖掘這座橋梁的過程,也是探索科學的過程吧。我越來越喜歡這樣思考,將文理聯系起來,將理性與感性結合,獨自的,悠悠的思考。至此,我發現,我對科學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再后來,我總能時時在生活中發現科學的笑靨。我再不用死啃公式概念,不用刻意翻閱名片著作,科學就在你我身邊,等著你我發現。我讀的,是世界社會這本大書,每時每刻點點滴滴的心得體會,或是一個小小的靈感,都是我的閱讀體驗。當然,這是一本深刻且復雜的書,我讀了十多年,不過是它的扉頁。
是的,我愛探索,愛思考,愛科學。
科學在哪里?不僅是驗室中科學家們搗鼓的瓶瓶罐罐,不僅是宇宙飛船升天時電腦顯示器上一連串的數字,不僅是是當年比薩斜塔上拋下的一個小球,而應該在…
——你的腳下,我的枕邊。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9
讀完《時間簡史》自己的世界觀時間空間觀念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如有謬誤還請指正。
如果我們要讓“時間倒流”,我們無疑需要很巨大的能量。這個能量到底是多少?比如我們要回到一年前。這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旅行,全宇宙都要為你的“旅行”改變。這個能量,是宇宙中,所有的微觀粒子(已知的以及未知的粒子),所有的數量,現在我們不知道總共有多少。它們在一年中,不斷地運動,它們的質量和能量在不斷地變化中。回到一年前,就是搜集好全宇宙粒子它們在一年中運動的能量變化和質量變化,然后以某種方式,將它們的狀態推回1年前的質量和能量的狀態。這樣,我們才能完成一次長達一年的“時間旅行”。而你自己,從現在回到過去,你身上的粒子的狀態不能推回一年前,否則對你沒有意義了。而一年前的你身上的粒子,很可能在一年后已經被其他的粒子替換了,因為你要吃飯,要上廁所,要新陳代謝。那么,你回去之后,你很可能是被“撕裂”,因為現在的你的.體內的原子,和一年前是不同的。我們要怎么解決這樣的矛盾?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一直犯著一個錯誤,就是過多的將希望寄托在“時間”上,其實,我們應該將精力匯聚在改變物質狀態上。很多人會過去都有遺憾,而“時光旅行”是一個貼心的夢想。但是,時間不能倒流。我們可以努力改變未來,很多遺憾是可以彌補的。不是時間在流動,而是我們的狀態在改變。“時間”只是我們方便記錄時間的發生順序人為制造的工具。有了“時間”的概念,我們可以方便地記錄事物的狀態。生日啦,結婚啦,該上學了啦,該下課了啦,該吃飯了啦……這都是我們的狀態。而鐘表,只是給我們提供了方便。 寄希望于“時間”,而忽略了“狀態”問題是不對的。很多物理學公式,都將時間T引入。那是必要的。?因為T告訴我們狀態的持久度。我們要持續某種狀態來換取另一種狀態。
他就是這樣的工具,而不是真實存在的。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0
拜讀《時間簡史》是我多年前計劃之一,我臆想自己看完之后會這樣,酷酷的還有一點小性感。實際是看中、完、看又一遍、查資料時,心情如下,這篇文章寫了快1個月,我真心覺得立FLAG寫這種東西真找抽。
碎碎念結束,讀書筆記正式開始發射凸凸凸凸:霍金是當代最知名的活躍的物理學家。他在時間簡史中介紹了20世紀物理學的基礎知識,涵蓋范圍從相對輪到量子力學,從宇宙膨脹到基本粒子,從黑洞到蟲洞等,并用“奇點理論”和“霍金輻射“試圖解決宇宙起源的”無邊界宇宙模型“問題。
霍金在學術上有很多重要的貢獻,但是最重要的是奇點和黑洞的研究,具體:
一、證明奇點定理
奇點是霍金與數學家彭羅斯研究證明了奇點定理。
二、提出了無邊界宇宙模型
認為宇宙即沒有邊界,也沒有起始和終點,是對上帝、宗教的一次徹底挑戰。
三、黑洞相關
霍金證明了黑洞也能發出輻射,即霍金輻射。我們一條一條來看:
1、證明奇點定理
奇點是什么呢?想象把宇宙擠壓成一個小點,這個點就是奇點,它是宇宙時空的開端。
前提鋪墊:20世紀之前人們認為宇宙是靜止不動的。雖然萬有引力證明物體之間是相互吸引的,但是科學家們還是發明出來各種“證據”來證明維護宇宙是靜止不動的,比如愛因斯坦在1915年發布廣義相對論提出“時間是可以彎曲的,宇宙不是靜止的”,他在自己的方程中編了一個“宇宙常數”來看起來像靜止的,咳咳。
到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用哈勃望遠鏡發現在觀測恒星的時候,大部分恒星都在遠離地球,特別是恒星離開的越遠,離開的速度也就越快。這個怎么理解呢?
拿一個氣球,然后在氣球上標上許多點,然后給氣球吹氣,氣球越來越大。氣球上相臨的兩個點距離會越來越遠,這個氣球就相當于宇宙。氣球上的點就相當于恒星。
當科學家們證明了宇宙不是靜止的,確實是變化的,發現了宇宙膨脹之后,又基于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為基礎,找出來一個新模型描述宇宙膨脹,即弗里德曼模型。在弗里德曼德模型中,時間可以往前推,宇宙就會收縮。比如推到150億年前,那么所有的星系之前的距離就會變成0,就像是整個宇宙被擠壓成一個點,這個點就是奇點。
奇點的性質跟其他牛逼的物理學發現一樣,我們沒有辦法直觀的'去想這是個什么東西。但是科學家們通過數學計算可以發現,奇點的體積無限小,彎曲程度、密度、引力無限大。
霍金和彭羅斯的貢獻在于,他們用嚴謹的數學方法證明了宇宙必然誕生于這樣一個奇點。這就是宇宙的開端。
2、無邊界宇宙模型
前提鋪墊:20世紀,物理學兩個最重要的發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也是當代物理學最核心的兩大基礎理論。其中:相對論是主要負責宏觀領域比如星際運動,量子力學主要負責微觀領域,比如粒子運動的問題。在研究一般問題是兩者互相獨立,互不干擾。
科學家們都認為宇宙是誕生于一個奇點之中,誕生著一刻被稱為“大爆炸”。這個奇點就是宇宙大爆炸奇點。但是后來霍金改變了自己的想法,提出了無邊界宇宙模型,認為宇宙不需要誕生于奇點之中(這點稍后再詳談)。
宇宙大爆炸理論是目前最主流的描述宇宙起源的模型,時間、空間包括一切物質括都是大爆炸之后出現的。對于大爆炸之前的任何事情,對于我們來說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或者是不存在的。
奇點定理以及宇宙大爆炸模型一直有一個前提,就是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需要和量子力學結合起來。大爆炸奇點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因為一切物理定理在它面前都失效了。
有限無界的宇宙是什么意思呢?(再談開始)
霍金舉個栗子,比如地球是個有限的球體,但是地球表面沒有邊界和開端,你可以在地球上一直走但是找不到邊界也不可能跑到氣球以外的地方去。
霍金的無邊界宇宙模型里的宇宙是一個四維宇宙,空間和時間交叉在一體的四維宇宙。空間就像是地球的表面,范圍上有限的,但是卻沒有邊界,也沒有形成奇點。宇宙時空中的每一個點都和地球上的點是一樣的,即宇宙的時空并不是無限的,而是一個很特別的邊界和開端。追加:無邊界宇宙仍然需要被驗證,不是主流。
3、黑洞相關
黑洞是什么呢?黑洞最大的特點是具有極強的引力,任何物質只要進入某個臨界領域就永遠無法逃出黑洞包括光。
但是黑洞吸引一切東西的特性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產生了沖突,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話黑洞就是有溫度的,有溫度的物體就會向外發射輻射和粒子。
但是光都逃不出黑洞的引力,不可能還會有粒子從黑洞中跑出來。互相矛盾?!霍金發現黑洞的確會發射出粒子,但是這些粒子不是從黑洞中跑出來的,而是從黑洞邊緣空虛的空間里“變”出來的。其中的負離子會被吸到黑洞,但是一些帶正能量的粒子會從黑洞邊緣逃脫,好像是向外發射粒子。這就是黑洞輻射,也叫做霍金輻射。
霍金輻射是霍金把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熱力學結合起來的一次城市。雖然一直沒有被觀測到,也是具有極高的理論價值。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1
小時候躺在屋頂仰望星空,就知道星星一閃一閃,一會兒就可以睡著了。上中學開始學習物理,接觸引力,了解到星體運行規律等等,完全是被灌輸進來的,只知道可以應用到生活場景。現在再來讀這本書,不知道還能學進去多少知識,更多的是讓工作日不那么單調、讓自己更充實、以后能給兒子吹牛吧。
閱讀科普讀物,沒有太多的感想,全是新奇、好玩兒,看一段之后就覺得:“啊,牛頓啊,我知道,他最著名的是牛頓定律,被一個蘋果砸出來的”、“啊,伽利略啊,比薩斜塔很出名的...”、“啊,亞里士多德,哲學家,貌似他的理論被推翻了”......
但是......“牛頓定律是啥來著?比薩斜塔怎么著出的名來著?亞里士多德的啥理論來著?...”
時間就像篩子,一點一點把哪些早前對于我不是那么重要的細瑣事情,從我腦袋里篩掉了。再從頭了解一遍吧(沒有列舉下面這些人物的全部成就,僅就讀到的做列舉)。亞里士多德:提出地球是圓的,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體都圍繞地球做圓周運轉。
托勒密:根據地心說制成宇宙學模型,為預言天體在天空之的位置提供了精密的系統。但為了正確的預言這些位置,托勒密必須假定月亮軌道有時離地球比其他時候要近一些。(為啥總是想把“托勒密”讀成“托密勒”,有跟我一樣的嗎)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認為太陽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圍繞太陽做圓周運動。
伽利略:用自己發明的望遠鏡觀測木星,發現有衛星圍繞木星運行,證明不是所有天體直接圍繞地球運行。(查了一下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的實驗,讀書筆記.是自由落體實驗:兩個質量不一樣的鐵球同時從等高的位置自由下落,落地時間幾乎一樣,這個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物體從高空墜落的'快慢同物體質量成正比的觀點)。
開普勒:修改正哥白尼的理論,認為行星不是做圓周運動,而是沿橢圓軌道運行。
牛頓: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物體如何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理論,還發展了為分析這些運動所需的復雜的數學;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體都被另外的物體所吸引,物體質量越大,相互之間距離越近,則相互之間的吸引力越大(原來牛頓不光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原來并不真的是因為被蘋果砸了才發現萬有引力定律,而只是牛頓說過,在他陷入沉思之時,一個蘋果的下落使他得到萬有引力的思想。大驚)。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2
喬布斯說過,人人應該學編程。我目前也正在努力進一步學編程。我相信編程具有思維操的功效。我認為,同樣具有思維操功效的應該還有宇宙學。好多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思考過宇宙問題。
20××年12月,兒子購買了一本霍金寫的《時間簡史》。坦白說我倆都沒有讀完它。20××年3月14日霍金逝世,霍金及宇宙學一度成為熱門話題。我便決定一定要讀完這本書。今天認真地讀了前兩章“我們的宇宙圖像”和“空間和時間”,讓我大吃一驚!無法等急全部讀完就想表達生發的一個大膽猜想。
宇宙學太荒謬了!愛因斯坦思想存在無奈的武斷,哈勃、霍金等可能完全誤導了宇宙學。
《時間簡史》第一章中說,“在1929年,埃德溫?哈勃作出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觀測,即不管你往哪個方向觀測,遠處的星系都正急速地飛離我們而去。換言之,宇宙正在膨脹。”“這個發現最終將宇宙開端的問題帶進了科學的王國”“哈勃的觀測暗示存在一個叫作大爆炸的時刻,當時的宇宙的尺度無限小,而且無限緊密。”
然而,需要明白的是:如今距離是用光速作為尺度的。“米是被定義為光在以銫原子鐘測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內行進的距離”,宇宙間常以光年為單位。光速是被認為是恒定不變的。實際上,光速不變,是以“以太”環境為前提的。但“以太的存在是無論如何檢測不到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拋棄了“以太”假設,拋棄了“絕對時間”概念,“形成所謂時空的客體”。在不考慮“以太”環境,假定光速不變和不可超越的前提下,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和距離。
我猜想,光速在不同環境下的速度,不可能完全一致。距離短,差距可以忽略,相對于遠離我們的星系的距離,則不可以忽略。當我們觀測遠距離星系時,光是不斷到達的,會越來越相對密集,這種類似光擁堵的`現象,不可能不影響光的速度。這種差異,對于遠離我們的星系距離來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的效應就會顯現。所謂“急速地飛離我們而去”的結論,有可能就是這種效應的誤讀。廣義相對論的所謂時間流逝得快慢,也與光速非“以太”環境不恒定的表現類似,是一種測量誤讀。
《時間簡史》第二章最后說:“羅杰?彭羅斯和我(霍金——引者注)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意味著,宇宙必須有個開端,并且可能有個終結”。我認為,這很可能是把人們引入歧途的謬誤。
真有開端和終結,那開端前和終結后又是什么?難道會用上帝“正為詰問這類問題的人準備地獄”來作答嗎?
我堅持認為,時間無始點無終點,空間無小限無大限。時間無始無終的流逝不難理解。空間的無小限無大限也容易想象。假定一立方空間,不斷減半當然可以無限小,不斷加倍則當然可以無限大。
所以說,宇宙大爆炸說、宇宙膨脹說,可能是荒唐學說。
有一點我是贊賞的。這就是“探索完整統一理論”的努力。當我們看到類似光速恒定假設的局限性后,解決宏觀宇宙和微觀世界的理論矛盾,有可能迎刃而解。
我剛接觸一點宇宙學常識,就石破天驚地胡亂砍旗,可能是無知無畏。但我知道我是無私無畏,我不怕見笑,只為求真。希望宇宙學專家,思考我的觀點,也許真有啟迪意義。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3
今天是20xx年6月25日,就在前不久,江蘇省高考成績和本科錄取分數線公布了,同時,一篇傳是省委擴大會議的會議紀要也刷遍了朋友圈,周邊朋友們對江蘇高考的討論讓我不由地回憶起自己的求學生涯,和那本被我無數次翻閱的《時間簡史》。今天我將再次翻開它,并懷著一份敬畏向大家推薦它。
“甲和乙繞著400米長的跑道跑步,甲的速度是10m/s,乙的速度是8m/s,甲乙兩人同一地點出發,問甲乙幾秒后第一次相遇”我們從小就做這樣的題目,小學的我們把這類題目叫做追擊問題,追擊時間等于路程差除以速度差。所以這道題目的正確答案應該是200秒后。
看吧,其實我們從小就開始接觸牛頓的經典力學體系,我高三畢業那一年,甚至覺得自己可以用力速度和時間去描述整個世界。其實不僅是我這么想,活在19世紀初的人們,也這么認為。當時著名的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侯爵就斷定,宇宙是完全決定論。只要我們知道宇宙在某一時刻的完全的狀態,我們便能預言宇宙中將會發生的任一事件。因為我們有牛頓定律。
但很快,越來越多的實驗觀測數據開始與經典體系相悖,比如,我們得到某一時刻電子和原子核的完全狀態,但我們卻無法預測電子在下一時刻的位置;又比如,為什么水星在靠近太陽的位置以一種旋近的態勢公轉,而不是按原來人們的一個閉合的橢圓軌跡呢?
《時間簡史》告訴我們,牛頓之后還有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而他們將重新定義經典的空間和時間。當然,除了時間和空間,書中還有關于黑洞/宇宙/時間/蟲洞/基本粒子等等描述,作者霍金總能做到從公元前的亞里士多德開始,將物理學的發展向我們娓娓道來。
合上書頁,書中提到的亞里士多德、哥白尼、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還有作者霍金,他們對科學的敬畏,對未知的饑渴令我嘆息,我們從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科學”的口號不知不覺已經喊了100多年了,生活在21世紀的我,卻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更多的小聰明甚至愚鈍,法國盧浮宮門票全天有效,于是出現了“一天七用”的旅行團,新能源車補按照滿電公里數分配,于是出現了特制版騙補電池和車型。當探索科學法則變為尋找規則漏洞,當創新科技技術變為巧用技術套利,試問,科學精神何在。
最后,分享一段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中的文字:
「那些歷史的尖峰時刻都需要太長的`醞釀時間,每一樁影響深遠的事件都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就像避雷針的尖端匯聚了整個大氣層的電流一樣,那些不可勝數的事件也會擠在這最短的時間內發作,但它們的決定性影響卻超越時間之上。這群星閃耀的時刻——之所以這樣稱呼這些時刻,是因為它們宛若星辰一般永遠散射著光輝,普照著暫時的黑夜。」——茨威格
希望我們都能心懷理想,成為夜空中閃耀的群星。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4
其實初讀《時光簡史》只是因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為了在閑暇之余與朋友之間有一點談資罷了,不得不說這樣的科學著作實在難懂,相比我的張愛玲,三毛,劉墉來說卻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將我引向了充滿幻想的未來。
說它單調是因為它沒有平平仄仄的語調,沒有風花雪月的場景,沒有催人淚寫的辭藻,但他,卻擁有極嚴謹的的探索科學的態度,以一種嚴謹的口吻向我們敘述著蔚藍的宇宙,神秘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說我再也看不懂這么深奧的著作,開始我還不以為然,漸漸的我發現我只能讀懂其中一點,而絕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個極平凡的人,他因為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癥,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能夠活動。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演講和問答只能透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但他的智慧彌補了先天的不足,輪椅上的他還是可愛的,值得我敬佩的。30歲,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后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好處,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齊。
霍金的魅力不僅僅在于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明白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的他,幾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他仍出版了《時間簡史》,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對于這本書我實在做不出自己的評價,因為,可能在之后的幾年,我才能讀懂這本書,但是我能感受到這字里行間的一份堅持,一份嚴謹,甚至一份心酸。
其實更多的我將這本書當作科幻小說來看,書里就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時間簡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統一理論,這是愛因斯坦未盡的夢想。霍金在本書中坦言,不能用單獨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預測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為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決定了宇宙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統一的。在本書中,霍金透過地圖模型來說明宇宙的多樣性可能需要一組理論來進行描述。
《時間簡史》是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睿智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后面真實的人性。該書本來就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于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絞盡腦汁都無法真正理解的,只能當科幻小說看。《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擬空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并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進化原理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讀讀它吧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5
為什么我們總是記住過去而不是未來,為什么時間總是向前進?正如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問:“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Stephen Hawking在《時間簡史》中回答了這個問題:“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時間箭頭:第一個,是熱力學時間箭頭……然后是心理學時間箭頭,這就是我們感覺時間流逝的方向,在這個方向上我們可以記憶過去而不是未來……我們對時間方向的主觀感覺或心理學時間箭頭,是我們頭腦中由熱力學時間箭頭所決定的。當我們低于時間的速度時,我們才相對于時間向后運動,我們才能回到過去。就是說,所有的物體在相對于宇宙的時候都和時間同速,宇宙里的一切都在隨時間向前運動。如果我們超過時間的速度走到時間之前,那里還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一切,那里還是混沌狀態,在那里不會看到任何東西,我們也不能在那里存在。”
一、一本書,一幅探求真理的畫卷
我利用假期簡讀了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其作者是當代著名的宇宙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這本科學著作是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結合的最完美的一本書,這本書以它通俗的語言文字、幽默的插圖、強有力的論證過程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將我帶入廣漠無垠的宇宙,去體會黑洞邊緣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壯闊,發人思考,引人入勝。《時間簡史》的重點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點大爆炸理論,它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開始一步一步的探討,補充了廣義相對論中的一些不足。作者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密度、時空曲率無限大的奇點通過大爆炸而開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質的溫度非常高。在隨后過去的一秒鐘中,宇宙的溫度急劇下降,下降到大約100億攝氏度,于此同時也在不斷地膨脹,就使得正電子和反電子(帶正電荷的電子)互相碰撞以此湮滅,并釋放出大量光粒子,來維護宇宙的平衡。到了后來,得以有強力的作用從而使物質不斷聚攏,聚攏,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際物質。我們的地球,也是通過這樣的物質聚攏才形成的。
而書中的另一偉大成就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么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么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后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Stephen Hawking用簡明樸實的語言,幽默詼諧的語調,簡單生動的例子闡述了世間最為深奧的理論,講解了近代物理學上關于時空觀理論的發展。從他的敘述中我看到了我們所處的宇宙之廣闊,空間的廣闊對應了時間的漫長。身在這樣的時間與空間中,我感覺自己猶如滄海一粟,人之渺小與宇宙之廣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一個人物,一段催人奮進的故事
從這本書中我不僅讀到的是宇宙物理知識,我還讀到了一種敢于同命運抗爭,頑強不屈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霍金,他一生的經歷和他的科學貢獻同樣是一個奇跡,他20歲時即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癥,醫生甚至預言他當時還只有兩年的壽命,然而他卻創造了奇跡。(據了解“漸凍癥”是一組運動神經元疾病(簡稱M.N.D.)的俗稱,主要類型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簡稱A.L.S.),因為特征性表現是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身體如同被逐漸凍住一樣,故俗稱“漸凍癥”。由于目前沒有特效藥,而與癌癥、艾滋病等疾病并列為世界五大頑癥。)就是這樣一位終年坐在輪椅上的人,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霍金離我們很遠,他的精神卻離我們很近。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正確的看待這個世界和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情。我們應該用科學的眼光看待事物,而不是遇到難懂的事物就盲目的相信迷信之類的邪說。任何事情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看待事物要用科學的眼光,同樣對待學習我們也要用科學的方法。科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發現無不都是科學家們大膽假設小心論證而發現的,因此在學習方面我們也應該貫徹這種思想方法,不僅是在學習計劃的制定上而且也應該在學習方法的應用上。我們要把霍金的這種精神用到自己工作學習上,作為一名學生,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知識。一個周全的嚴密的學習計劃對于學習的時間安排是十分合理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是有句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你的聽課,自學,以及課后的復習,預習,這些對于大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于將來工作會有相當大的幫助。今后的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信息廣泛交流的人才展示平臺,而嚴密的思維邏輯以及科學的做事方法便是其中的兩件法寶,可以幫你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在人生的舞臺上盡情地展現自我,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讀完此書我受益匪淺,我學到的東西遠遠不止那些,而更多的精華還有待于我更深一步的閱讀,更深一步的探索。最后我引用牛頓的一句話來結尾:“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待我。我只覺得自己好像是在海邊玩水的小孩,偶爾是到美麗的貝殼,就高興不已。但面對真理的浩瀚大海,我仍茫然不知”。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通用24篇)10-10
《未來簡史》讀書筆記(通用22篇)11-07
把時間當做朋友讀書筆記08-25
企業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08-29
網絡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07-18
雙城記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08-21
西廂記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11-05
昆蟲記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10-02
市場營銷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09-02
網絡營銷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