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清明節隨筆

時間:2023-08-17 13:36:27 清明節 我要投稿

清明節隨筆【薦】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其實就是日常生活中對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時捕捉,隨手記錄下來。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么樣的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隨筆,歡迎閱讀與收藏。

清明節隨筆【薦】

  清明節隨筆 篇1

  清明節的時候,古人有掃墓、踏青、插柳等習俗,還有放風箏、蕩秋千等活動。朝廷還往往在清明這一天賜給近臣“新火”。這是因為寒食禁火,到清明節重新起火的緣故。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記載:“……唐時,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賜近臣戚里,本朝因之。”說的是,清明的時候,鉆榆木柳木的“火種”來賜給大臣。所以,唐代詩人韋莊在《長安清明》詩里對唐代的清明習俗描述道:“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在清明的習俗中,都牽涉到插柳的活動。插柳,也稱“戴柳”,就是把柳枝攀折下來插在屋檐下或門窗上,或者是把柳枝插在頭上、鬢上,或者編個柳葉圈戴頭上。民間有“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和“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等俗語。

  那么,清明節為什么要插柳呢?這還得從寒食節說起。據說,寒食那天,介子推和老母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等到了第二年,晉文公和群臣去祭奠介子推,卻見柳樹上柳枝飄拂,柳芽萌出。晉文公就編了一個柳條圈戴在頭上,因此演變成民間年年插柳的習俗。

  有傳說認為,插柳的習俗是緣于歌妓對北宋詞人柳永的'悼念。柳永風流倜儻,與歌妓們交情深厚,為她們寫了許多詞。他死后,歌妓們每逢清明相約去他墓前致祭,又折路邊楊柳插在頭上以示悼念,逐漸成為習俗。但是插柳的風俗應早于宋代,這也只是文人的逸聞罷了。

  有人認為清明插柳是因為柳樹生命力強,寓意長壽、祛邪。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三月三日賜侍臣細柳圈,言帶之免蠆毒”。古人認為柳樹還是“擊鬼的利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這似乎又和掃墓有關了。活人去掃死人墓,又怕鬼魅附身,于是折柳抵擋一陣。為大家熟識的觀音菩薩就是用柳枝揮灑甘露為人間祛邪消災的。

  清明節隨筆 篇2

  我向來喜歡春山如黛、泉水叮咚的春天,與生俱來害怕寒冷的我,每到冬天來臨的時候就開始期盼溫暖的春天,盼望可以甩掉棉衣卻也不再凍傷手腳的美好日子。

  我的生機是屬于春天的。生在西北,不像四季溫暖如春的南方,于是春天在我的心里顯得彌足珍貴。兒時的記憶里,彌漫著好多春天美好的往事。喜歡用報紙糊風箏,起風的那天,定會帶著堂妹去山上放。西北老家春天的風可大了,有一次還把家門口一顆老杏樹攔腰折斷了,所以風箏糊的再笨重,也一樣可以飛上天。跟鄰居家的孩子去焦溝河里抓蝌蚪,用瓶子兜回家倒在門口的一個廢棄的石槽里,盼望著它們早些變成青蛙……

  這是我在異鄉蘭州的第一個春天,恰逢清明學校放假,便約上故友去郊外踏青。

  春水初生,春林初長。漫步在黃河岸邊,聆聽黃河水滔滔的`歌唱,夾雜著這個城市白天的喧嘩,那種小時候在農村隨處可尋的寧靜似乎是那么的遙不可及。遍地都是“城市化”的綠草地,方方整整的。所有的草全是一個品種,一樣的個頭,清一色的色彩,如出一轍。這使我又想起故鄉的春天:每到這個時節極其的熱鬧,滿山遍野挖野菜的人特別多,嫩嫩的苜蓿,苦澀的苦苦菜,還有微帶辣味麥喇喇……那里的山川草木是上帝的恩賜,人們不分你我,按需分配,婦女們挎上一個竹籃,哼著小調,領著自家頑皮的小孩,往山上去了,不用費多大功夫,便能摘上滿滿一籃子,于是在黃昏時分,各家的飯桌上都會有幾盤醋溜的野菜,是那么的可口,雖不像周作人江南故鄉的馬蘭頭的薺菜,卻也是另一種風味。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放眼望去,黃河岸邊的楊柳都吐出新嫩的枝芽,在嬌柔的陽光下更是春意融融,料峭的春寒終將向我們揮別,其實,再和熹的春光也阻擋不了人們對城市生活追求的腳步,不過終有一天,還將回歸自然。就像王安憶在《憂郁的春天》里談到的那樣:“城市是混凝土的世界,本沒有鮮明的顏色和格調,只有等到憂郁成為生理的病癥,才會正視春天的感傷。”回眸人類走過的歷程,從一開始就上演著征服自然的大戲。遠古的刀耕火種已經腐爛,農業文明的斧子已經銹跡斑斑,我們自豪而倉促地踏進了工業文明的新天地,被那里的世界蒙蔽了雙眼,頭腦充斥著金錢與勢力。于是,有了遍地的工廠,滾滾的煙霧,沒有了清澈的河流,碧藍的天空,如今,連春天也更難尋覓。不過,憂郁的背后總還是好的吧,我相信這樣的現狀不再久遠,若干年后的春天一定花紅柳綠,遍地芬芳。

  郊外四野里的桃花,此時是如此激奮,夸張地吐出粉紅色的花瓣,進襲這座城市混凝土的外壁,你必須經過憂郁的歷練,才有對自然的崇敬之意,才有抵抗力,抵抗這樣的春天。

  清明節隨筆 篇3

  又到清明拜山時一年24個節氣,清明節應算得上有點名氣。

  清明的出名,不只是因為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清明之所以讓每一個炎黃子孫難以忘懷,恐怕緣于清明是一個特定的日子。

  據說古人常把清明與寒食聯系起來,而寒食又傳說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功臣介子推而定的,此日嚴禁煙火,以掃墓、踏青、插柳、寒食為俗,故而清明那天,人們都紛紛上山或遠行,給自己逝去的親友送去一份濃濃的祝禱。

  廣州從化人清明期間的祭祀叫拜山,這與內地的掃墓很有些不同,一是這里的拜山時間長,一般說整個4月份都是拜山期;二是這里拜山的規模大,他們往往是一個村、一個家族同時出動,那浩浩蕩蕩的車隊和漫山遍野的人群,讓那些內地人看了真有點不可思議。曾有在從化工作的內地朋友跟我探討過這種現象,其實當初我對這種現象一時也難以理解,后來,在從化生活久了,對這里的人們及民風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也就漸漸地品味出了這種活動的意義。

  清明是祭奠的日子。你看,漫山遍野的爆竹硝煙在春風的輕拂下,和微微冰涼的雨絲交融在一起,在墓冢間久久地飄蕩,它給祭掃的人融成一種思念,化成一種寄托,變成一種期待,生生把一個或雨或晴的日子變成了一個節日。

  清明也是生者和死者共同的節日,是一條連接著人間和陰間兩個不同世界的系帶,只憑著一柱香火,幾樣果品和“三牲”,就足以把出生、成長、死亡一起概括了。

  在親友墓碑前祝禱已經不再單純是一種追思,更多的是對生活和生命的一份向往和祈愿。不管是默然不語還是泣號連聲,都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昭示著生者和死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清明時節,山上的杜鵑花都開了,姹紫嫣紅地彌漫開來,放眼望去,那山好像燃燒著的火焰,點燃著拜山人的激情。相映之下,山那邊的小草也因此分外的綠,而且,都一律很鮮亮地掛著晶瑩的露珠或雨珠,仿佛在一夜之間被誰抹上了如此厚重的色彩。春天便因此豁然變得分外嬌艷,分明讓在城中蜷縮了一冬的人們格外的心驚眼熱。

  拜山歸來,信手在漫山的.花叢中折上幾枝,很夸張地舉著招搖過市,回到家后插人花瓶里用水養著,花不香也不名貴,但也算把遲滯在山野里的春天擷回了幾許,擺進自己的生活里。

  清明是季節里一座光滑的橋梁,哪怕一年寒風呼號,開春時雷雨交加,無論那雨水多么的肆虐,到了清明,那雨也變得不再那么凜冽,何況再過十幾天,遍地的耕牛就拖著犁耙在田野里來回地游走了,一年中繁忙的春耕季節又來臨了。顧名思義,清明應該有清亮的天空,明凈清新的空氣,但清明的時候往往都是細雨綿綿。有時太陽不經意要從鉛灰色的云層里探出半張臉,只一下就把大地上那稚嫩的草芽充足了活力。

  因此,每年的清明拜山期間總是裹攜著雨水和陽光。明白了這些,你就明白了從化人拜山的內涵。

  清明節隨筆 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到清明節,我就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以前年紀小,老年人不主張小孩去上墳祭掃。今年,清明我有幸與老爸去公墓祭奠太爺、太奶,寄上一份晚輩的深深緬懷。

  清明節早上,我便與老爸早早地起來,驅車來到爺爺家接爺爺奶奶。從樓上取出準備好的供品、鮮花、紙元寶與冥幣。于是,我們四個人便啟程去北鎮廖屯公墓。

  早晨,晴朗的天氣,雖沒有詩中描寫的紛紛細雨,但是有涼涼的春風吹拂。我平時也沒有起床這么早,穿的比較單薄,不時地打一個寒顫,我好久沒出遠門了,一路上我沒一絲困意。奶奶又對我與老爸講述了已故太爺太奶的音容笑貌,陳年往事。我聽得特起勁。過去的事有些是三四十年前的了,其中的生活艱辛,對于生于九零后的我可能沒能全部理解,但是通過奶奶將近一小時的講述,我腦海里浮現了許多情景,使我就、覺得,太爺、太奶依舊活在我們身邊。我暗想,太爺、太奶,您們在天堂那邊還好嗎?

  一路上,老爸將車開得平穩,也許是心情沉重的原因吧。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公墓的山腳下的空地中停滿了大小的車,行人手持鮮花,絡繹不絕。遠遠地就聞到燒冥幣的味道。偶爾,驚聞刺耳的爆竹,嫩綠的小草從土里就像衛士一樣肅穆地站在那里。有些公墓上已擺好鮮花與供品。人們忙著祭祀先人,各個都表情凝重,有些人眼圈紅紅的。

  我們四人找到太爺的公墓,擺好供品,鮮花與香爐。老爸教我點好三柱香并行了跪拜禮。我的思緒便隨著老爸點好的.紙錢飄逸。由于紙錢多,爺爺又用木棍撥弄著紙堆,怕燒不盡,收不到。老爸站起向公墓院子四周扔了一些燃燒著的紙錢,同時說:“我爺爺、奶奶腿腳不好,你們(注:你們指孤魂野鬼)別跟他們搶。”我的眼淚差一點流下來。火燒得很旺,山上的風不時的將紙灰吹起,烘烤著我,我通身暖和。這暖和好比是來自太爺的擁抱。我心里默記著……我學著老爸的樣子也去將紙元寶點燃,我雖沒能說上幾句話,但是我內心對太爺還是挺想念的,也許是血濃與水的緣故吧!我主動拿著掃把將公墓小院打掃一番。爺爺、奶奶看著我輕盈的動作,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大概是按民俗與傳統,李家后繼有人來延續香火的緣故吧!

  祭奠完畢,在回家的路上我沒說太多的話。我感到我長大了,我有大收獲。我決定每年清明都來為太爺、太奶掃墓,并對他們說,您們在那邊還好嗎?

  清明節隨筆 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那一首《清明》,寄托給我們以思念,相隔數千年,在那落雨的春日之中,寂寥無聲。——題記

  我常想:清明,大概是個不太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在這時,想起已逝的親人、朋友,許多人多會不禁潸然淚下——這情,這景,可有誰會開心高興呢?可至少我是為他們高興的。

  清明,掃墓,除盡那墓前的灰塵,放上作為供品的水果,點心。焚上幾根香,裊裊煙霧升起,籠罩在墓碑前,寂寞而憂傷。也許,那是一座無名的墓,墓碑孤獨地矗立在野地上。然,那是,一個鮮活生命長眠的地方。那不是無主之地,那是他們的,庇佑親人的最終愛念;最后的篇章。

  清明時節,細雨綿綿,清風瑟瑟拂過面頰,好像葬禮上的'悲涼樂章。親人們,朋友們長眠于這廣袤的大地之中,也許數百年后,也許數千年后,他們終究會歸于塵土。而這里,是他們最后的歸宿,他們人生路途的終點站。可人生沒有最終篇章,那清明中的一抹微笑,是親朋好友對他們最后的悼念……

  在清明時節踏青,不知是誰提出的,我想,在清明時,走過那一片青翠的草地;走過那一片晨露中的草地;走過,那一片溫暖的草地。尋找著永遠離開的人,他們在這里留下的痕跡;——帶著對已逝之人的思念,帶著他們對這世間的最后一絲眷戀……清明,掃墓,是對已逝之人的悼念;清明,落雨,是自然對親人的勸慰;清明,踏青,是對已逝之人的懷念。

  清明這一個節日,是我們對已逝的親人朋友在這世界上最后一點留存痕跡的證明——證明他們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曾活在這世界上。

  試問:那“路上行人”為何“欲斷魂”?因為,他們,在懷念在思念,也在想念啊!一個人的生命能有多長?它也許很短,在不經意間逝去,可它同樣也很長。在即將逝去的那一刻,留在了在很多很多人的心里,永不泯滅。

  謹以此文,記清明。

  清明節隨筆 篇6

  星期四,是一個令我難忘又感動的日子,有的同學可能會問,這有什么特殊的?只是一個平凡而并不特殊的星期四罷了!但是我并不覺得,因為我們去掃墓了,在這一下午,天氣是溫暖的,我的心也是溫暖的。

  下午,我們經過了一個多小時的步行來到了烈士陵園,一開始,同學們七嘴八舌的,可是漸漸的同學們的笑聲、說話聲越來越少了,“到了,看烈士紀念碑”!老師說,接著同學們的興致又高了起來,雖然不少人又想開始說話,但是人人都知道,進了莊嚴的陵園不能說話,要肅靜的。

  進了陵園,我們看到的`雖然還是以前的陵園,但是這里的許多松樹,經過了風吹雨打,沒有人打理,依然長的這么直,這么高,這么綠,這就象是烈士的精神!為國犧牲,永垂不朽!是啊,多么強勁的8個大字,在太陽的照射下更是閃閃發光。

  看了一座座陵墓,我想了許多許多,假如沒有他們,我們就不會有幸福的今日,我們的生活過得非常好,烈士們安息吧!走到無名烈士墓前,我的心更熱了,他們不知道是誰,也不曾有許多人來看望他們,想到這,我不由自主把手中的小白花獻給那些無名烈士,為國犧牲,你們死的光榮,死的壯烈。

  后面是紀念堂,紀念堂門口有一副對聯,御寇殺敵英雄事跡千秋頌,拋頭撒血烈士芳名萬古傳。進了紀念堂,里面記載著那些日寇可惡的行為,竟然使用槍殺酷刑等行為,來嚴刑逼供,哼!真想把這些日寇從圖片上拽下來,破口大罵一頓。

  在返回的過程中,有的同學明明很累,可他一直堅持著,你扶我,我扶你.

  難道你不感動嗎?現在的社會,純潔而又高尚的友誼真是處處都有。

  清明節隨筆 篇7

  一直都以為死亡離我很遠。當爺爺去世時,我甚至沒有開始記事,也并沒感覺有多悲傷;當奶奶逝世時,本身在一起的時間就不長,也很快便忘卻了。每每當得知哪個陌生人又去世了,我也就聽過且過,并不曾放在心上。

  當我還是個牙牙學語的孩童時,也曾想入非非,擔心的牽起母親的手,說著:“要是有一天媽媽也去世了怎么辦?”她聽了便溫柔的撫摸著我的手,然后答道:“那有什么可怕的呢,自然規律罷了。”于是,這一天便如期而至。

  當我得知了母親的死訊,并不驚訝,也不難過,內心只是異常的平靜,就好像五蘊皆空了一樣,除此之外便只有遺憾和若有所失的感覺,就好像內心被開了一個大洞,止不住的向外漏著什么。隨后便開始后悔自己沒能鼓起勇氣去見她最后一面,亦或是給她打上最后一通電話。

  明明是春天,可殯儀館的古樹卻依然不停的飄落著新葉,散滿了一地,一切都是如此的平靜,甚至能聽見蕭瑟春風在落葉間穿梭的“沙沙”作響,我獨自一人,到來了。

  昨晚,父親叮囑我說:“人與人交集在一起都是因為有利益關聯,即便是再好的朋友照顧兩三天也足夠了。這些形式上的東西都是給活著的人看的,有些人甚至只是過來看個笑話。”他頓了頓,繼續說:“保持沉默,如果有人來問你什么,隨口敷衍就可以了。”

  廳前,圍滿了花架子,前來為母親送行的`人并不多,大概也就七八人,大多是些熟悉的面孔,除了母親的那兩個朋友和繼父外,都是很早以前和她合作過的同事。別上假花,最后默默地看了一眼棺材里母親的遺容——臉色憔悴,形體消瘦,面無表情——已然成為了一具真正的干尸。我不想再多看上一眼,只是感覺心里有一股惡寒——她的所作所為,所付出的努力,那些輝煌的成就,那些偉大的思想或是理念,都不為人所理解甚至是了解,卻僅僅以這種行尸走肉的形象被周圍的人所熟知——作為凡夫俗子眼中的一個失敗者的形象孤獨地死去,這一切都令我感到不公與不甘——也許成功了流芳百世,但失敗了同樣應該要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亦或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英雄氣概呀!

  送別時,沒有一個人不是淚流滿面,唯獨我毫無表情的低著頭,心中只是充滿了憤懣與沉重。當棺材被推進了焚尸爐,我扭過頭,不想再多看一眼。在隨后等待的時間里,大部分人都坐在長椅上閑聊,說著那些客套話,而我只是坐在遠處看著,內心異常的平靜,沒有一絲的波瀾起伏——所謂自憐或是悲哀的情緒確乎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呆呆地望著手上精致的石英表,仍記得病床上的母親見到時的喃喃自語:“這是我送給爸爸的。”——十幾年過去,卻依然完好無損的到了我的手上。

  突然,母親的那位朋友不知從什么時候走了過來,她緩緩地說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互相理解,或許你們知道她的所作所為,但也不會表現出來,更難以提供支持。越是渴望被理解,便越是急于求成,更加沒日沒夜的工作,最終就積勞成疾。”她頓了頓,繼續說:“你的媽媽是個堅強的人,是一個關心別人超過關心自己的人,只是行為上很強硬。但我覺得,作為一個女人,應該要懂得退讓,去尋求幫助。有時不去在乎那么多,把一切放的輕一點,會好很多……”這些話聽著十分耳熟。她是如此,我也一樣,但,性格怎么可能會改變呢?

  回到家中,現實的父親一如既往訴說著母親做出的選擇是多么的愚蠢,雖然我知道,他也因此整晚的翻來覆去睡不著——真情,尤其是愛,應當是一輩子都消磨不掉的。

  唯一一件令一向看得透徹的他不解的事就是:為什么繼父要為了一個早已和自己沒關系的人開追悼會。他或許永遠也想不到——這就是人性在黑暗中最后的光輝吧。

  清明節隨筆 篇8

  清明節大約始于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周代。每年都盼著它早早到來,因為只要清明節一到,天兒就暖起來了,我們就可以漸減衣物,無憂無慮地狂耍了。這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說是件多么“爽”的事啊!其實我們盼清明節還有另一個原因。在這時期,我們的戶外活動特別多,比如說植樹啦,掃墓啦,踏青啦……

  我來自一個古老的小鎮,我們家鄉的清明節又有它的與眾不同。

  在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一大早便攤好柳葉餅當早飯吃,預示著辟邪,驅盡妖魔鬼怪。吃完早飯又開始下一個程序,大伙齊動手做菜祭祖,要越早越好,因為我們家鄉有句諺語叫“早燒清明晚燒冬,七月半等不到小日中”。誰家祭祖早,誰家老祖宗就會保佑家里興旺發達,多么樸實的人們啊,這寄托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家鄉清明節還有個小風俗就是吃完午飯,家里不論男女老少都要用皂角洗一洗頭發,洗去往日的污垢和晦氣。盡管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已經漸漸都不那么做了,但老人還是依舊保持著洗頭的傳統,所不同的就是用洗發水代替了往日的皂角。

  我們家鄉清明節的重頭戲莫過于趕集了。人們吃完飯收拾妥當了,便拖家帶口到鎮上去趕集。起源于何時,老人家們也已經說不太清楚了,只知道這個風俗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不大的小鎮街上卻人山人海,兩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小攤。有賣衣服的,有賣生活用品的,有賣吃的,還有賣我們小孩子喜歡的玩物的……總之應有盡有,看得我們是眼花繚亂,擠得我們是分身乏術,吵得我們是震耳欲聾啊……我通常是約上幾個小玩伴帶上幾個零花錢也去湊湊熱鬧,鍛煉鍛煉自己的生存能力嘛。這不,今年我還討價還價買了只灰耳朵兔子,他現在被我養的好肥好可愛啊!

  這就是我們家鄉傳統而又與時俱進的清明節!你喜愛我們家鄉的清明節嗎?

  清明節隨筆 篇9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此時故鄉已是萬物復蘇,麥子吐穗,柳樹吐芽,草長鶯飛,到處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面對此情此景,我總會想起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也時常回憶起兒時的清明節……

  兒時的清明節習俗豐富多彩。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外,還有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期間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也有踏青游玩的爽朗歡笑聲,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個富有特色讓人難忘的節日。

  在故鄉,清明節當天每家每戶都有在大門兩側插柳枝的習俗,聽娘講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辟邪,讓家家戶戶圖個吉慶祥和而已。每逢清明的前一天,我們顯得異常興奮和激動,因為家里安排采摘柳枝的任務,通常是由我與哥哥去完成的。柳樹長在離家不遠的西灣邊,下午放學后,我們便急匆匆地放下書包,如同放飛的小鳥蹦蹦跳跳,唱著不知名的歌兒來到了目的地。望著一排排舒展著嫩綠色枝條的楊柳,在溫暖的春風中飄來蕩去,像一群身著綠裝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受此感染和啟發,讓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在哥哥的慫恿下,我如同靈巧的猴子,不出三下兩下,便一溜煙竄到了柳樹杈上,開始攀折柳枝,不一會便夠了滿滿一抱,哥哥負責帶回家中,由母親在第二天清晨插在家中的大門兩側。此時,我依舊鉆在樹杈上去攀折柳枝,開始了我下一項做哨子的游戲。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能夠做哨子的柳枝,需要粗壯的樹枝,最好透著青色,沒有一點疤痕,是柳樹中長得最旺盛的枝條。因為只有這樣的柳枝,做出來的哨子,聲音才會響亮耐久。當我看中一根柳枝后,迅速攀爬過去,將枝條握在手中輕輕折斷后,用靈巧的雙手不斷扭動柳枝皮,讓皮和干脫節后,然后從大頭往下慢慢抽下……此時假若用嘴輕輕地吸一下潔白的枝干,有一種青青的、甜甜的、略帶點苦澀的滋味。我從柳樹上下來以后,把柳皮用刀子割齊,稍微一壓,這樣柳哨就做好了。把它放在嘴里,嗚嗚的吹著,走在大街上,被圍觀的人注視著,那份愜意,那份舒心,如同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一樣,真是幸福極了!

  清明節吃雞蛋是我們那兒多年來一直不變的習俗,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要。兒時,清明節早上的飯是最值得期待的,因為母親要給我們煮雞蛋吃了,這對于一年里難得吃上一次雞蛋的我們來說,似乎從清明以前的很多日子就開始期盼這一天了。清明這天,母親起個大早,把家中積攢多日老母雞下的雞蛋,從壇子里小心翼翼的拿出來,用清水洗干凈,放在鍋里給我們煮著吃。此時,我與姐姐哥哥趕緊從被窩里爬起來,圍攏著母親……當藍色的火苗舔著鍋底,鍋內的水早已沸騰,雞蛋散發出的香氣也隨處四溢。此時我們的口水幾乎就要流出來了……這不,雞蛋剛一出鍋,我們便每人一個拿在手里,不停地上下翻動著,還沒等到雞蛋完全冷涼,便搶先在桌子上磕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吃完早飯后,我留一只感覺皮特別硬的雞蛋,用大紅紙把雞蛋皮染紅,便拿著出去,在人群中開始炫耀,找同伴們開始參加碰雞蛋的游戲。當然碰蛋也是有學問的,因為蛋的兩頭硬,特別是最尖的那頭最硬,中間脆。所以要用最尖的那頭來碰,再說一定要出手快,做到主動出擊,這樣才會把對方的蛋碰碎幾率就大。勝利者,當然會得意洋洋,失敗者,臉上面帶沮喪,只能無奈的把碰破的雞蛋由自己解決掉了……勝利者再去找更好的對手來“決斗”。當然,我也碰上過不厚道的小伙伴,他用家中的鵝蛋來碰我的雞蛋,當然鵝蛋一定會勝出;還有慌亂中,故意用食指骨節碰雞蛋的,當然是雞蛋要破了。但“伎倆”被識破后,都是一致被譴責的。譴責歸譴責,事情過后,我們依然還是好朋友。事后,我也曾帶著疑問和困惑多次跟問母親,詢問清明節吃雞蛋、撞雞蛋的意義,母親告訴我,這不僅是當地的一種民俗,其中還寄寓著人們對于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吧,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又不解的'搖了搖頭……

  清明是寄托哀思之日,是人們對先烈的緬懷、對先祖的追思之時。在我們農村,掃墓的習俗都是趕在清明的前一天進行。小時候我依稀記得,父親總愛帶上我去上墳的場景。在母親的囑托下,我第一次極不情愿的尾隨在父親身后,帶上祭品,慢騰騰地來到了兩個土丘面前。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從遠處看樣子像是小土坡,但又不敢直問。此時我靜靜地注視著父親,看著他仔細地把土包上的雜草拔干凈以后,用鐵锨漫上新土并逐一拍實,接著用磚塊壓好墳頭紙。并將帶來的水果和榨菜,放在那兩個土包前面的石板上,神情專注地點燃了香火……伴隨著燃燒的黃表紙,和升起的裊裊煙霧,父親嘴里不知在小聲嘀咕著些什么。但見他表情嚴肅,氣氛凝重……看著父親一本正經的動作,不懂事的我總覺得好玩,忍不住笑了一聲。可是不知為什么,父親生氣地看了我一眼,還讓我也跟著蹲下,并對著土包磕了兩個響頭,“為什么呀?”我當然不樂意,再說“這是什么東西呀,又為什么要我下跪呢?”我奇怪地問。只見父親神情嚴肅地看了我一眼,接著輕輕地對我說道:“星兒,這兩個小土包里埋著你的爺爺和奶奶,他們為了咱們家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我們要永遠懷念他們……”我心里頓時覺得非常難過。卻始終不明白爺爺奶奶去世后為什么會埋在這里呢?年幼的我,仿佛什么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后,我還是聽從父親的安排學著父親的姿勢對著墳墓拜了兩下。因為我從父親的言談舉止中看出,他的心里非常難過,我這樣做的目的或許是對父親最大的安慰吧!

  記得上小學時,每年清明節學校會經常組織去烈士墓祭掃,這對我們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節一大早,我們以班為單位,列隊從學校出發。班長打著少先隊旗在前面帶路,我們則雄赳赳氣昂昂在后面跟著,大家一路高歌唱著《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隊歌,此時路兩邊的山坡上,桃花和梨花正在開放,山上的松柏青青翠翠,我們的心情是既沉重又歡快,沉重的是想起烈士為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捐軀,歡快的是我們走出校園可以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耍。期間向烈士墓獻的花圈,是我們頭幾天用買來的紙在老師的指導下做成的,花以白色為主調,間隔置以黃色和藍色的花,花的形狀有菊花、玫瑰花和細條葉狀花,這些做法至今我還記得清楚楚。每次祭掃活動都有介紹烈士的先進事跡及老師對我們的鼓勵,接著是我們學生的宣誓儀式,每只高舉過頭頂的小手下是挺得筆直的胸膛,每顆小小的心靈滿懷著崇敬的心情,立志要做“紅色接班人”,堅定了我們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清明節期間,蕩秋千也是我們那里的習俗之一。作為大人和小孩都能娛樂的活動,秋千受到人們的喜愛。我清楚記得村里的秋千高七米左右,大人們可以站在踏板上蕩,也可以坐著蕩,單人蕩也可,雙人蕩也可以。對此我們只有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他們站在秋千上,腿一曲一直前后擺動,衣服隨之舞動就像蝴蝶紛飛。那時因為我們個頭小,力氣也小,只能在家中讓父母找兩棵相鄰的大樹,綁上一根結實的木棍當橫梁,橫梁上放兩個結實的大鐵環,繩子中間穿上一塊木板,兩頭連在鐵環上,這樣就構成了童年時我們簡單而喜愛的秋千了。清明期間,我在姐姐的幫助下,一屁股坐好,兩手攬住繩索,便晃了起來,并一邊唱著“蕩秋千,蕩秋千,一蕩蕩過柳樹梢,摘朵白云懷中抱,送給爺爺把背。秋千秋千高高,蕩呀蕩過樹梢,樹梢點頭微笑,夸我是勇敢的寶寶。”的兒童歌謠。是啊,童年的樂趣隨著秋千的蕩漾而不斷延伸……

  清明又是踏青的大好時節,有明媚陽光相伴,鳥語花香作陪,在這充滿生氣的季節里,大都數人都按捺不住內心的出游渴望,兒時的我們同樣也是如此,平日里,我們利用放學的時間結伴去山里或者小溪邊玩耍,那時候大自然是我們的親密玩伴,雖然大家沒有新潮的玩具,但是玩的花樣也挺多挺有趣。記得村子里有一條小溪淌過,我與小伙伴們放學后,挽起褲腿,常常一塊去捉螃蟹、撈蝦米。如果不去溪邊玩耍,就是在大山里游逛,當自己置身于青山懷抱中,頓覺空氣清新,鳥鳴山澗,每一處風景都那么賞心悅目。有時候,春雨過后,我與村里的小伙伴們拎著籃子,去山上找蘑菇或者春筍,偶爾也會摘一些野果子在路上解饞。除了這些,我們還會和山間的花花草草玩耍,叼一根狗尾巴草在嘴角,騎在牛背上,暖洋洋地曬太陽,就能打發掉春天里一整個下午的愜意時光。等太陽下山了,就帶著曬得通紅的臉蛋,趕著牛兒回家了。當然最有趣的還是三年級那年,我跟著老師參加的踏青活動。大家背著書包,系著紅領巾,一列隊伍歡樂地走在春游的路上。隊伍在路上行進的時候,老師通常會喊班上某個歌喉好的同學唱上一首歌,或者全班大合唱,走到哪唱到哪,真是歡樂無比。到達目的地以后,大家分頭坐下,全班圍成一個圈,玩著丟紅領巾、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或者三五圍城一個小團體,大家彼此交換著各自帶的零食。現在想來那份歡樂、那份真情,那份友誼,真是讓人難以忘懷啊。

  現在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轉變,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清明節已經上升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里面不僅融合著文化元素,同時更多地的包含了經濟元素,缺少的卻是兒時的那份溫馨、純真、和諧與快樂,看來這些美好的場景溫馨的故事只能在記憶中尋找罷了……

  清明節隨筆 篇10

  今天是清明節,人們都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可今天卻沒有見到雨點的影子,反而是陽光明媚,晴空萬里!

  為了避免堵車,我們一大早就開車出發了。過了一個小時左右,我們來到了老家,爸爸打開車子的后備箱。我一看車子里面東西真多,有青紙、鞭炮、香、紙錢……

  媽媽和爸爸從老家里面拿出了一些“老古董”——鋤頭和鐮刀。咦,這些東西用來干什么呢?我一上山才知道,山上的草,因為長年沒有人來去除,長得比我還高,我都看不到前面的路了。這時鋤頭和鐮刀就派上了用場,為我們開出了一條路,也為了避免等會掃墓時不要引起火災。

  我們來到了太婆太公的墳墓前,大家先把墳墓上面的草全部清掉,爸爸把紙錢拿了出來分成三疊,我偷偷拿紙錢看了一下,上面有些花紋,還被機器壓了好多小洞。爸爸準備好全部東西后,便拿出打火機,把紙錢點燃了,冒起了一縷縷的青煙,飄飄然然的升上天空,我蹲在地上的時候就已經被熏得流眼淚了,站起來更加是躲不過,風一會兒把煙吹向左邊,一會兒吹向右邊,好像和我有仇一樣,一直追著我不放。這時候也依稀地回憶起太婆在的時候的點點滴滴,眼淚更是忍不住地流!

  正當我眼淚止不住往外流的`時候,爸爸把一個五彩繽紛,像花一樣的東西掛在旁邊,我問爸爸:“這是什么東西呀?”爸爸說:“這個是青紙,傳說這個是給土里面的親人遮風擋雨的,以前都是他們為晚輩遮風擋雨,現在我們長大了也要為他們遮風擋雨。”原來是這樣,當我們沉浸在傳說里面時,爸爸對我們大家說:“準備上香了,要站好一排。”我被爸爸嚴肅的語氣嚇到了,趕緊和妹妹站好了。我們一人拿了三根香并拜了三拜,我把好幾個愿望都告訴了我的太公太婆,希望他們保佑我早日實現愿望!爸爸是我們家的大勇士,他拿出一個大鞭炮,擺好后,點燃了引火線,我們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到了安全區域,我一邊捂著耳朵,一邊和爸爸說:“鞭炮點燃了,我們快走吧。”爸爸說:“現在還不可以走,要等鞭炮全部燃完,還要檢查紙錢和香,不能留下一點火種,以免發生火災!”過了一會兒,我們檢查完沒有火種了之后就離開了。

  今天雖然沒有看到“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情景,但我感受到了“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滋味!

  清明節隨筆 篇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寫的清明節時的情景,清明節上上墳,掃掃墓,祭拜已故的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

  以往我都是在長沙過清明節,沒有去掃過墓,更沒有接觸過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而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清明節我在老家過,在老家過必定有特定的習俗了。

  清明節這天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每年一到清明節,我們便要舉行紀念活動,來緬懷革命先輩,紀念戰斗英雄。在這一天我們還要進行禁火、掃墓、踏青、蕩秋千等活動。在這一天我們還要吃許多美食,比如說:雞蛋、青團、篙子粑粑、艾粄等,其中我比較喜歡青團。

  青團是一種甜品,用菠菜做的。首先要準備好材料。將菠菜焯掉水,放入料理機里,加入少量熱水,攪打成綠色菜汁,加入糯米粉和澄粉還有白糖混入面粉里和成面團。然后加入豬油揉勻。接著將面團分成一份一份的,按扁,取一份放上你自己喜歡吃的餡,最后用手慢慢推上去收口,點上油脂放入蒸鍋內蒸八分鐘便可以了。

  每當媽媽一做好,我和弟弟便一人拿一個,先猜猜是什么餡的.,再咬一大口看看猜對了沒。當我拿到豆沙餡的時,便得意地對弟弟說:“看!我吃到了你最喜歡吃的豆沙餡!哈哈哈!”

  青團雖然美味,但不一次不能吃太多。沒吃過的人可以試一試,真是人間美味呢!

  清明節隨筆 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到清明節,我就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以前年紀小,老年人不主張小孩去上墳祭掃。今年,清明我有幸與老爸去公墓祭奠太爺、太奶,寄上一份晚輩的深深緬懷。

  清明節早上,我便與老爸早早地起來,驅車來到爺爺家接爺爺奶奶。從樓上取出準備好的供品、鮮花、紙元寶和冥幣。于是,我們四個人便啟程去北鎮廖屯公墓。

  早晨,晴朗的天氣,雖沒有詩中描寫的紛紛細雨,但有涼涼的春風吹拂。我平時也沒有起床這么早,穿的比較單薄,不時地打一個寒顫,我好久沒出遠門了,一路上我沒一絲困意。奶奶又對我和老爸講述了已故太爺太奶的音容笑貌,陳年往事。我聽得特起勁。過去的事有些是三四十年前的了,其中的生活艱辛,對于生于九零后的我可能沒能全部理解,但通過奶奶將近一小時的講述,我腦海里浮現了許多情景,使我就、覺得,太爺、太奶依舊活在我們身邊。我暗想,太爺、太奶,您們在天堂那邊還好嗎?

  一路上,老爸將車開得平穩,也許是心情沉重的原因吧。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公墓的山腳下的空地中停滿了大小的'車,行人手持鮮花,絡繹不絕。遠遠地就聞到燒冥幣的味道。偶爾,驚聞刺耳的爆竹,嫩綠的小草從土里像衛士一樣肅穆地站在那里。有些公墓上已擺好鮮花與供品。人們忙著祭祀先人,各個表情凝重,有些人眼圈紅紅的。

  我們四人找到太爺的公墓,擺好供品,鮮花和香爐。老爸教我點好三柱香并行了跪拜禮。我的思緒便隨著老爸點好的紙錢飄逸。由于紙錢多,爺爺又用木棍撥弄著紙堆,怕燒不盡,收不到。老爸站起向公墓院子四周扔了一些燃燒著的紙錢,同時說:“我爺爺、奶奶腿腳不好,你們(注:你們指孤魂野鬼)別跟他們搶。”我的眼淚差一點流下來。火燒得很旺,山上的風不時的將紙灰吹起,烘烤著我,我通身暖和。這暖和好比是來自太爺的擁抱。我心里默記著……我學著老爸的樣子也去將紙元寶點燃,我雖沒能說上幾句話,但我內心對太爺還是挺想念的,也許是血濃與水的緣故吧!我主動拿著掃把將公墓小院打掃一番。爺爺、奶奶看著我輕盈的動作,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大概是按民俗與傳統,李家后繼有人來延續香火的緣故吧!

  祭奠完畢,在回家的路上我沒說太多的話。我感到我長大了,我有大收獲。我決定每年清明都來為太爺、太奶掃墓,并對他們說,您們在那邊還好嗎?

  清明節隨筆 篇13

  今天是四月四日,學校放清明節假。我回到家鄉和親人們一起過清明節。

  早上的時候,媽媽和奶奶早早就起床,要做許多的事情,到市場買菜、肉,其中有蔥、荷蘭豆、豬腸子、豆腐、豬肉、豬肚。媽媽買完各種東西后,就回家當場和爸爸一起殺雞、炒菜、買鞭炮……做清明掃墓前的準備。媽媽叮囑我們說:飯后不要亂跑,上午準備出發去掃墓。

  媽媽、爸爸、奶奶、二伯、二伯母等一直在做準備工作,從早上忙到中午。差不多11點的時候,我們帶著汽水和啤酒,還有雞鴨、米、水果、鞭炮等供品,帶著裝滿黃草紙,冥幣等祭祀品的麻袋就出發。哥哥是負責扛所有的汽水和啤酒,雖然很重但卻堅持扛到目的地,因為媽媽相信他的實力。相對來說,我拿的東西是很輕的,但責任重大:一不心可能引起大爆炸,我拿的是鞭炮。

  我們走很長的一段路,終于到達目的地,哥哥累的氣喘吁吁,而我也累的心臟怦怦直跳。我和哥哥最先到達墓地,后面的一群慢慢才跟上來。

  二伯一上來就二話不說,拿起鋤頭就把太公的墓碑前后的野草和爛泥清理起來,清理干凈后,就叫爸爸到附近的泥地里,拿起鋤頭挖幾塊大的泥塊。我、哥哥還有表哥一同去搬石塊。我們把石塊搬到墓前,接著大家把帶來的紙錢統統交給二伯,二伯把疊得整整齊齊的紙錢分別放在石碑的東西南北方向,用石頭壓著。此后,奶奶把盛兩碗干飯用兩雙筷子插在飯的中央,再在墓碑前擺上各種供品。然后奶奶就拿出一麻袋的黃紙和冥錢,讓我們分別把它們搓得均勻。哥哥搓得最搞笑,他使盡力氣地搓,像打沙包一樣用力地打著,使冥錢都均勻散開而他的拳頭的皮搓破。紙錢搓好以后,表哥就把火點著,點燃香燭,紙錢一疊一疊地燒,在燒紙錢的`過程中,由于風勢很大,使得周圍的干草燃起來,我們趕緊拿起樹枝撲打火焰,撲滅火焰后,又鋤一條防火隔離帶。接著把還沒有燒完的紙錢再燒起來。這時候,天上下起雨,表哥說:“糟糕,下雨。“姑和媽媽卻不慌張,她們異口同聲地說:“下錢羅,下錢羅,祖宗在保佑我們今年賺大錢!”。幾位表哥們點燃“浪漫禮花”,隨著“呼--啪啪啪”響三聲,那禮炮就像離弓的箭一樣,在空中跳舞幾圈后爆炸,顯得絢麗多彩。雨此時也停,天空又出現太陽。

  我們全體成員在鋪氈子的墓碑前齊齊地跪下來,隨著二伯的叫聲又跪又拜,我們在默默祝愿祖宗在九泉下安息,祈禱祖宗保佑我們下一代興旺發達。

  最后,我們打開帶來的東西,午飯就在墓前吃,含義是邀請祖宗和我們一起吃飯。我覺得這頓飯很好吃,也覺得清明節掃墓是一件有趣的有意義的事情。

  清明節隨筆 篇14

  清明節那天,是個真正天清地明的好天氣。

  這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制度實施以來的第一個清明節,單位按照規定放假3天(含周六、周日),有新鮮感;在清明節這天為故人掃墓,于我來說也是首次,有喜悅感;帶著二子趁此節日同老家的人一起為故人掃墓,有團聚感。

  走去掃墓的路上,兩旁是翠綠的麥苗,如氈、如毯;遠處有一兩畦油菜花,黃花鮮艷的耀眼,放眼望去,宛如金線銹在浮動的綠氈上。和煦的春風送來陣陣果樹的花香和新鮮的泥土氣息,讓你真正體會并欣賞“沁人心脾”一詞的妙處。真正讓我興奮不已的是,路兩旁的溝渠新來的春水,綠波蕩漾,賞心悅目,不僅為春景增添了生命,尤其是油然喚起了兒時的.記憶。小時候,每塊田邊都有不深的溝渠,作用有兩個,一是夏天排澇,二是春天送來灌田的春水。一到清明前后,渠渠溝溝來滿了水,就是這春水給農民、我和我的伙伴們帶來了難忘的快樂。每逢此時,大人們便要忙著把春水灌到田里,看著綠油油的麥苗“呵呵”的笑個不停;我們小孩子或疊了紙船放到水里比速度,或揀起土片打水漂,或去水邊挖起泥土作泥人、摔“泥碗響”,常常因此弄濕了手做的布鞋和少紐扣的小褂前襟,得到大人們的訓斥,但伙伴那輕快的身影和我們無忌的笑聲,猶在眼前,似在耳邊。此后更有趣的是這一溝溝春水被大人們用汗水灌到田里后,溝里剩下淺淺的水底,這其中必定有魚,大多是白鰱、泥鰍之類的小魚,如果趕上好運氣也有紅脊背的鯉魚和大肚子的鯽魚,每到此時,逮魚就是我們雷打不動的活動,倘若能逮到一條鯉魚,便會得到同伴們的欣賞和贊嘆,并有可能博到大人們的夸獎。但不知從何時起,這水就不來了,田邊的溝渠條條素面朝天,恰如老農民臉上滄桑的皺紋。春水來不了,農民只能用機井水澆麥田,廢柴油、費力氣,不停的抱怨:“唉!咋不來水哩?”孩子們也就少了這方快樂的天地。

  “中央政策真是管用,多少年沒用上的春水,今年來了;種田還有補貼…”弟弟見我看著春水微笑,打斷了我的思路。

  “種地不交稅,國家還給錢,國家真是富了!嘖嘖!”

  “聽說農民貸款利錢也少了哩!嘖嘖!”

  “農民以后日子好過了…”

  “來水了得省多少力氣,怪喜人的水…”

  在水邊交談幾位老大爺言里話外透著喜悅。

  掃墓歸來,幼時熟悉的路竟然陌生起來:村頭一座二層的小樓挺出如煙的柳枝間,四五座新蓋的“北京式”似乎是從地下冒出來的,連村的小柏油路像是又剛剛鋪過,平坦二順直。

  是啊!溫總理說:“農民富、國家安”。近幾年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農民實實在在的得到了實惠。老百姓能不稱贊嗎?農村能不發展嗎?國家能不安定嗎?

  好美的清明節!

【清明節隨筆】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隨筆04-11

清明節隨筆07-01

清明節風俗隨筆03-22

初中清明節隨筆03-08

清明節隨筆【精】07-29

清明節隨筆(精)08-03

清明節隨筆(優選)08-10

(實用)清明節隨筆07-26

清明節隨筆[合集]07-27

關于清明節的隨筆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