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清明節隨筆15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應該很少人不知道隨筆吧?隨筆通常作者通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隨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隨筆1
兒時,對于清明的印象是簡單而又清晰的。記憶中的清明,是簡簡單單一幅圖畫,畫上是幾簇山楂花、幾根系著冥花的青棍、幾縷佛前的香霧。
那時對清明的意義的理解甚是淺薄,只是為著那些一年才接觸一次的、對小孩子來說還算新奇的東西,便年年盼著清明的到來。記得初次讀到“清明時節雨紛紛”時就覺得驚奇,因為我的記憶中的清明都是暖日,和著輕柔的春風,蝶戲花間,蜜蜂在一畦畦油菜地里忙碌。我們就從油菜花間的田埂走過,摟著一捆青棍,偶爾冥花被什么東西勾住了取不下來,也會引起我們的笑聲在溫暖的陽光中蕩漾,便更不能體會“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滋味。那些厚厚的數級石階對我們而言便是一種挑戰,當我們在氣喘吁吁之前,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俯瞰腳下的那片廣闊的沃土、層疊的梯田、隱隱約約綴得漫山遍野的山楂花時,愉悅的心情便從心底滋生出來了,不有得歡呼雀躍。直至開始上墳,乖乖地按著大人們的叮囑做好后,所關心的事也只有放鞭炮和采山楂花了,至于在這塊土地上安息著誰,反正我們也并未曾見過。那時的清明,就這樣一路充滿樂趣地過去了。
那個時候,你只需帶著一顆真摯的童心、一份準備時刻迎接、擁抱、感受大自然的心情,就足夠了。
而如今,隨著年齡逐步地增長,往年一直輕快而過的'清明愈來愈沉重起來。并不僅僅因為已經懂得清明是個用來祭奠、緬懷的日子,還因為突然發覺,漸漸逝去的,除了時間和人,還有周圍的一些事物,于是,內心變得空落落地。
油菜地已然越來越少了,盛開的只有同樣嫩黃的白菜花,也不見了蝴蝶。石階大多數已被水泥路覆蓋,不再蜿蜒,不再錯落有致,而是像一眼能望到底的、斜斜鋪著的銀白色地毯,沒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上墳的路突然變得輕松起來,因為腳程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加快了,只是極目遠眺,看到的也只是稀疏的幾枝紅色山楂,粉色、紫色、白色的竟全都不見。
唯一不變的,只古寺里清脆而熟悉的木魚聲,就連爐中的香,也已經換了又換,一股淡淡的香味在寺中彌漫,連同縷縷不絕的輕煙逐漸消散。輕步走過佛像前,每邁一步都是慎重而安靜的。面對它們,已由最初的敬畏變為了一種虔誠。于是雙手合十,祈禱過后于香爐中插上三柱香,不待它們靜靜地燃完,便轉身離開。離開時,仍舊很安靜,你能聽見風掃過竹葉的聲音,如山林的囈語。
又一年的清明過去,我卻總覺得少了些什么,但怎么也想不起來了。
清明節隨筆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成為了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在于飲水思源,在于對“過去”的懷念與感謝,在于對“未來”的'責任與展望。“一年之際在于春”,清明象征著新季節、新希望、新生命、新開始,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美好的憧憬。
自古以來,清明祭祀不僅是一種習俗,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承。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中國人都會采用各種形式悼念自己的親人。今年的清明節,我區東片三鎮大學生村官去桐鄉革命烈士紀念館緬懷先烈,見證了古樸淡雅的祭祀過程,讓我們年輕一代對“綠色清明”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
我們在烈士紀念碑前,集體敬獻了花圈,默默哀悼了三分鐘,最后在紀念碑附近環繞一周。無數革命烈士拋頭顱、撒熱血,最后留給他們的是一座永恒的豐碑,永遠佇立在廣大人民的心中。我們在紀念館中,瞻仰了烈士身前用過的日常物品,每一件都是那么自然、淳樸,折射出烈士們的高貴精神。
20xx年的我區“清明節”群眾文化活動主要以祭奠祖先、緬懷先賢、追憶先烈,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為活動主線,通過祭掃、文化活動、體育活動、講座展覽、踏青綠化等開展一系列群眾文化活動。通過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講一段故事,播一段音樂等健康時尚方式寄托哀思。告別祭祀陋習,祭祀日不要墓地燒紙、燒香、燃放鞭炮、野外用明火。桐鄉區實行錯峰祭祀,安排免費接送班車,科學合理安排節日祭祀時間。
事實上,,每年都有許多上班族不能掃墓祭拜先人。在清明這一特殊的日子里,翻翻先人的筆錄,甚至是捧著先人的遺照遺物睹物思人遙祭先人,這也是緬懷先人的一種方式和途徑,方便快捷,甚至更動情更感人。
在互聯網時代,對于那些沒空去掃墓的人來說,網絡空間也可成為他們悼念先人的重要方式。網上掃墓環保節儉,沒有時空的限制,因而受到眾多桐鄉區民的歡迎。
清明節作為我國特有的祭祀日,我們在緬懷先祖的親情之旅中,應樹立科學文明的祭祖風尚,遠離那些烏煙瘴氣的封建迷信活動,盡量做到文明祭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才能打造出__的“綠色清明節”。
清明節隨筆3
幼時的我對清明節的印象是模糊的,現在想來是因家庭條件還可以,不少吃少穿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無憂無慮的童年隨著父親的去世而定格。清明節變得清晰起來,那時的我明顯的感覺到生活的艱辛,還沒到清明節,就數著指頭盼,為了吃上兩個平日吃不到的雞蛋。等到了那天,母親便早早的煮上為數不多的雞蛋,我們姊妹四個便不分大小地搶那個大的雞蛋,往往會爭執不休,最后母親只好出面協調,我們這才高高興興地捧著兩顆熱雞蛋跑到小樹林里蕩秋千,霎時樹林上空便蕩漾起孩童們的歡聲笑語。快到中午了,“回家吃飯了—”母親那悠長的聲音在村子里回蕩,我們便隨著這聲音跑回家。午飯過后,母親便領著我們姐弟四人去上墳,路上十歲的我心情變得沉重起來,弟弟妹妹們還小,打打鬧鬧的。到了那里,幫母親把雜草拔出一片空地,把要祭奠的碗碟擺上,倒酒和上香,過一會,燒紙錢,然后母親盤腿坐在地上,撕心裂肺地哭起來,我們幾個也都哇哇地哭,那時候不知道勸說母親,直到喉嚨哭啞了才做吧,收拾好東西一步一回頭地回家。現在想起來都感覺好凄慘,經常淚流不止。
彈指一揮間,我已進入中年,生活逐漸富足,清明節感覺就是為了懷念親人而設,家人和孩子都不喜歡吃雞蛋,煮雞蛋這道程序也省去了,最近兩年,國家對民族的傳統節日重視起來,放小假幾天,清明節過得有滋有味了,老早就聯系兩個較遠的妹妹,希望清明節那天歡聚娘家。到了清明節,我們姐妹幾個邊聊家常邊包水餃,四個孩子在周圍跑跑跳跳,母親更是高興地合不攏嘴。飯后我們一塊去上墳,一路上,麥苗青青,果樹發芽開花,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美不勝收。對親人的悼念不再那么傷心,好希望父親九泉有知,能看到現在的.好日子。回來的時候,順便挖些地里的薺菜、苦菜、菊花芽之類的野菜,成為晚上餐桌上的美食。孩子們更是像放飛的籠中鳥,歡呼雀躍,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寬廣和美麗。
清明節隨筆4
晨,天空中烏云密布。當我的眼睛剛張開時,媽媽就笑瞇瞇地問我:“寶貝兒,今天是什么日子呀?”我剛睡醒,腦子里還迷迷糊糊的,沒感覺。爸爸在一旁提醒我:“清明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我看了看天氣,呵,杜牧猜得可真準呀,果然下著蒙蒙細雨。
“出發了。”奶奶在廚房大叫道。爸爸走在最前面,當然,他拎得東西也是最多的。
車子停在山腳下,由于下著蒙蒙細雨,山間的小路變得非常泥濘,難以行走,一個不小心,就會被摔得“嘴啃泥”,聰明的我在路旁撿了一根樹枝,當起了小拐杖。
綠油油的田野里開滿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花,下過雨后的竹林變得更加蒼翠欲滴了,分外好看,遠遠望去就像一片碧綠的.翡翠,呼吸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清新空氣。
“到了。”爸爸說。我們找到了要祭拜的人——爺爺的爸爸媽媽。
爺爺和爸爸把放祭品的桌子打掃得一塵不染。“好了,可以開始了。”爸爸和爺爺異口同聲地說。
放好了祭品,該祭拜了,我和爸爸媽媽老老實實地站在墳墓前,雙手并攏,放在胸前,認認真真地拜了起來。
最后,我還把我們準備的鮮花斜靠在墳墓前面,再一次地鞠了一個躬。
就這樣,難忘的今天過去了,永遠不會回來了,再也不會回來了。想到這兒,我又在墳墓前鞠了一個躬,口中還念念有詞:“我會永遠牽掛你們的。”
我永遠也忘不了今天!
清明節隨筆5
清明節,一個讓我們紀念無法見面只能思念的那群人的節日。有著名的詩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樣看來清明節應該是一個屬于懷念的、感傷的節日,而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應該圍繞著這個感傷而懷念的主題。
陰沉沉的天,偶爾飄下一絲絲淅淅瀝瀝的春雨,清早起來吃幾個清明團子,領著孩子或跟著父母或隨著單位一同去某一公墓,紀念某些應當紀念的人。為他們燒去一些紙錢,為他們送去一些鮮花水果,然后再他們的墓碑錢訴說自己的過往,許下自己的心愿,最后再他們的墓碑錢放上一些鞭炮。然后大家默默地,沉重的回到家里,伴隨著陰沉沉的天空,灰蒙蒙的空氣,體驗著一絲絲叫做傷感的情緒進入清明節晚上的夢鄉。這應該就是我想象中的清明節了。
而如今,這個20xx年的清明節,陽光無比的燦爛,天空無比的晴朗,外婆親手做的清明團子早在昨天就被我們搶光,吃光了,因此今天早餐吃的是牛肉拉面。而如今我剛剛結婚,沒有孩子,父母正好半百的年齡對于掃墓不太上心,單位只是放假,因此我沒有任何理由去某一公墓,為某一人掃墓!如果不是手機的待機畫面自動變成了清明節的圖樣我想也許我會不知道今天是清明節!
曾經我跟著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去掃墓過,印象里就是爬山,摘果子,拔草,然后等待,沒錯,就是等待,等待大人們輪流在墓碑錢說話,甚至哭泣流淚,然后放鞭炮,最后回家吃點心!如今回想起來我不知道那樣的掃墓我紀念了誰?懷念了誰?我又感傷了一些什么?
曾經我跟著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到劣勢公墓去掃墓,我們戰戰兢兢,輕輕地呼吸,整齊的列隊,肅靜肅靜的聽著老師宣讀劣勢們的光榮事跡,然后向烈士們獻花,圍繞劣勢墓碑默哀三分鐘,繞場三周……直到坐上返校的校車后才有人輕輕地交頭接耳,直到下了校車大家在操場上盡情的喊叫,蹦跳以此來宣泄剛才在公墓中的憋悶情緒!我不知道那時候我記住了多少個劣勢們的光榮事跡,我也不知道那時候烈士們的光榮事跡在我心里留下了多少震撼。印象里只有那一縷盼望早點回家,早點能夠坐下來吃點心的心思!
曾經多少個清明節我撒著嬌,說著自己工作忙,讓父母、祖母、外祖母們不要逼迫自己一同去掃墓,雖然那時候已經不用爬山,全都搬遷到公墓里了,我依然不愿意掃墓,只希望在這假期里能夠多休息休息,或者多玩鬧玩鬧,掃墓對于我而言是浪費體力、浪費時間的事情!
而如今我想我需要過清明節這一個節日,雖然不去掃墓,不去買鮮花,放鞭炮,但是我愿意用我自己的`方式去紀念那些需要且值得我們紀念的人們。我自己的方式就是在家里,安靜的思念那些我所需要思念,我所想要思念的人,靜靜地回想那些人的一生事跡,靜靜地品味那些人人生的酸甜苦辣,靜靜地思考那些人平生的所失、所得。靜靜地送上我最最真摯的敬佩!有時候心情也需要調劑,最好的狀態并不是每天快樂幸福,人生應該是全面的體驗各種情緒。這種借著清明節讓心情小小的感傷感傷也是一種心情調劑的方式。
人這一生,在學校里的的努力是為了將來有一份好工作,而工作時候的努力是為了能夠保證家庭的物質生活。而工作之余的學習,享受都是為了建造我們的精神家園。當溫飽問題不再是我們奮斗的目標,那么建設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成了最最要緊的一件事了。所以我們必須學會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們的確應當,至少一年當中在清明節這一天認真努力的思考那些需要且值得我們思考的那許多前輩們的人生,以此來總結經驗,對比自我,爭取給自己制定一個更加美好的人生!
清明節隨筆6
每當我想起清明節,總會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一首詩來。似乎每當清明時節,朦朦朧朧的小雨就會籠罩著整個長沙城。今年似乎天公不作美,沒有了那充滿著詩意的小雨,而下起了大雨。我望著那滂潑大雨,聽著遮雨板上那滴滴答答的聲響,思緒漸漸飄向了遠處……
又是一年清明時,此時的雨似乎更能夠寄托我們哀思。故人已逝,我們似乎也無能為力。于是,清明節祭奠已故的'親人和烈士,便成了中國人民的傳統,每到清明,墓前總會出現祭奠的人的身影。可似乎人們的生活水平越是提高,有些時候就越會忘記老傳統。人們總會因為各種理由而不能去祭奠已去之人。但是過后,也會去看望。
其實這種習俗似乎也是人們心靈上一種安慰罷了,為了讓自己心里好受一些,好像如果燒了紙錢,放了鞭炮,行了三拜九叩大禮,就能看到已故的人們在天上生活得很好,并一直注視著我們,關注著我們,一切的事情都和原來一樣。
可是即便是這樣,這些習俗仍然這樣傳承下去,每到清明,墓前總會有人站在那里,然后在“噼啪”的鞭炮聲中,在敬給已去之人的繚繞的香霧里,在燒紙錢的火堆旁邊,行上三拜九叩大禮,在心中祝愿,希望已去之人能在那個世界一切安好罷。
“滋——滋——”手機震動起來,我忽的從我的思緒中收回來,接起了電話:“喂,你好,我是
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
清明節隨筆7
我向來喜歡春山如黛、泉水叮咚的春天,與生俱來害怕寒冷的我,每到冬天來臨的時候就開始期盼溫暖的春天,盼望可以甩掉棉衣卻也不再凍傷手腳的美好日子。
我的生機是屬于春天的。生在西北,不像四季溫暖如春的南方,于是春天在我的心里顯得彌足珍貴。兒時的記憶里,彌漫著好多春天美好的往事。喜歡用報紙糊風箏,起風的那天,定會帶著堂妹去山上放。西北老家春天的風可大了,有一次還把家門口一顆老杏樹攔腰折斷了,所以風箏糊的再笨重,也一樣可以飛上天。跟鄰居家的孩子去焦溝河里抓蝌蚪,用瓶子兜回家倒在門口的一個廢棄的石槽里,盼望著它們早些變成青蛙……
這是我在異鄉蘭州的第一個春天,恰逢清明學校放假,便約上故友去郊外踏青。
春水初生,春林初長。漫步在黃河岸邊,聆聽黃河水滔滔的歌唱,夾雜著這個城市白天的喧嘩,那種小時候在農村隨處可尋的寧靜似乎是那么的遙不可及。遍地都是“城市化”的綠草地,方方整整的。所有的'草全是一個品種,一樣的個頭,清一色的色彩,如出一轍。這使我又想起故鄉的春天:每到這個時節極其的熱鬧,滿山遍野挖野菜的人特別多,嫩嫩的苜蓿,苦澀的苦苦菜,還有微帶辣味麥喇喇……那里的山川草木是上帝的恩賜,人們不分你我,按需分配,婦女們挎上一個竹籃,哼著小調,領著自家頑皮的小孩,往山上去了,不用費多大功夫,便能摘上滿滿一籃子,于是在黃昏時分,各家的飯桌上都會有幾盤醋溜的野菜,是那么的可口,雖不像周作人江南故鄉的馬蘭頭的薺菜,卻也是另一種風味。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放眼望去,黃河岸邊的楊柳都吐出新嫩的枝芽,在嬌柔的陽光下更是春意融融,料峭的春寒終將向我們揮別,其實,再和熹的春光也阻擋不了人們對城市生活追求的腳步,不過終有一天,還將回歸自然。就像王安憶在《憂郁的春天》里談到的那樣:“城市是混凝土的世界,本沒有鮮明的顏色和格調,只有等到憂郁成為生理的病癥,才會正視春天的感傷。”回眸人類走過的歷程,從一開始就上演著征服自然的大戲。遠古的刀耕火種已經腐爛,農業文明的斧子已經銹跡斑斑,我們自豪而倉促地踏進了工業文明的新天地,被那里的世界蒙蔽了雙眼,頭腦充斥著金錢與勢力。于是,有了遍地的工廠,滾滾的煙霧,沒有了清澈的河流,碧藍的天空,如今,連春天也更難尋覓。不過,憂郁的背后總還是好的吧,我相信這樣的現狀不再久遠,若干年后的春天一定花紅柳綠,遍地芬芳。
郊外四野里的桃花,此時是如此激奮,夸張地吐出粉紅色的花瓣,進襲這座城市混凝土的外壁,你必須經過憂郁的歷練,才有對自然的崇敬之意,才有抵抗力,抵抗這樣的春天。
清明節隨筆8
青春的芽苞雖是短暫,在那憂傷的清明節前,凋謝枝頭,令人嘆惋,可是啊,春天的凋零并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涅槃,更高層次的再生喲!
和著清風晾曬,脫其嫩稚,伴著炊煙殺青,斂其豐腴。拾一堆山竹,再添一把松針,燃起篝火烘焙,煙溫香暖中出落成纖纖美人,婷婷玉立,含而默默,始為上品中之佳品!佳品中之絕品也!在春后的時節,燒一壺清泉,把她沖泡,未見其形已聞其香!
暗香氤氳,裊裊娜娜。看其形,觀其姿,嘆其舞,驚其顏,儀態萬千,風情萬種!鮮活一波春水,清綠一片心空!啜一口清甜,聞一絲香遠!
清明節隨筆9
清明的清晨,依然有些涼氣襲人。
荒郊沒有人煙,也沒有烏鴉,只有一排落光了葉子的老樹,可憐巴巴地伸著手、在空中抓,抓不住云,也抓不住風。
回去看她,是大姐和二姐商定的,老實說我是不情愿的。
大姐已是嫁出去的女兒,按當地習俗有未成家的兒女在,她是不該去的,怕是對孩子不好,所以就由爺爺帶著二姐和我去的。
她的坆在村子的東頭,傍著一座廢棄的土磚窯,沾滿煤灰的磚頭七零八落的散布在干枯的草叢里。遠遠地看過很多次,只是從來都沒有走近。就是這個女人、忍受著十月懷胎的煎熬把我帶到這個世上的,也是這個女人、狠心的離去讓我的童年這么悲慘,想想其實是沒有童年的,懂事時就已經不再單純,就有點復雜了,
低矮的墳頭很是凄清,沒有墓碑,也沒有松柏,只是些零星的雜草,支支直立在春寒的朔風里。我在坆的南面找出一小片雜草稀疏的空地,擺出三個饅頭,一塊刀頭面和一雙筷子,點著紙錢,藍色的火焰寂然的吞噬著它,這些花花綠綠,無聲無息地慢慢變黑、擴散、破碎、飄飛、、、夾帶著理不清的思緒、在墳前飛,在心頭飛、、
我一直賭氣不去看她,不去想她,事實上也沒法去想,不知道她長什么樣,多高多胖,什么聲音,愛穿什么衣服,她走的那么干凈利索,什么都沒有留下,一張照片都沒有。只是直到現在我還是想不通,她怎么就這么狠心,當她決定走時,有沒有想過我?我怎么辦?她剛滿十一個月大的還在吃奶的兒子怎么辦?有沒有不放心?有沒有想過會給他的以后成長帶來多大的陰影?會不會活的`很累、很委屈?就這樣走了,什么都不管了,什么都不要的走了,走的這么決絕,撇的真清、一干二凈、、、、、
“花吧、花吧、、”二姐陰著臉,用燒黑的樹枝,挑開沒有燒完的紙錢。
“麗媽、他倆來看你啦,都好好的,老大現在有自己的公司了,老二剛買了房,也快結婚了,老小也考上大學了!都好好的!你也別掛念啦、、、、”
空氣一點一點在凝結,我使勁吸才吸進去,吸進去卻又吐不出來,一團一團全壓在心口,化成一塊巨大的石頭。
二十二年啦!二十二年的陰陽兩隔,她的兒子都沒有去看過她!是天底下最狠心、最無情的兒子吧、、、
我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抱怨、還是懺悔,就在她的墳頭結結實實地磕了三個頭、、、、
《我與地壇》反復讀了很多遍,每一遍、甚至每一個字,都那么揪心,史鐵生勸誡男孩不要和自己的母親耍倔強,是啊!一個兒子和自己的母親能有什么仇氣呢?!更何況還是離世的母親,所有的賭氣、倔強、怨恨,似乎全都融化在這三個頭里。
“小時候不懂事,現在長大了,還不去看她嗎?”
是啊!長大了,長大了就要看開很多事,就要包容很多事,就不能像小孩子一樣自顧自地耍性子了、、、 喜歡
清明節隨筆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清明節到了。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祭祀節之一,是祭祖掃墓的日子。
在我的.家鄉清明節有個習俗,就是做清明粿來祭祖和掃墓。記得每年的清明節前幾天,奶奶都會去采艾草,清明粿是用艾草經過好多道工序做成清明團,再把清明團拌入米粉,拌勻,上鍋蒸熟后,再把面團摟搓均勻,揪出一個個小擠子,搟皮包入各種配好的餡料,餡料分甜和咸兩種口味。我最喜歡用模具印上漂亮的圖案,剛開始,我把團子放入模具中,用手把它壓平整,再把模具倒過來,可青團牢牢長在里面,紋絲不動。奶奶看到后,給我講了要領,要在模具里先鋪點面粉,模具翻過來后在桌上敲幾下。我又重新做了一個,果然,一個完整,圖案分明的清明粿展現在我眼前。最后把成型的清明粿放入鍋中蒸,不一會兒一鍋香噴噴的清明粿就出鍋了。
清明節一早,我們帶上清明粿,米,水和一些水果,爸爸還帶上了鋤頭就去了爺爺的墓地。我們到達后,先把東西擺放好,爸爸就開始除墓地周圍的雜草,還疏通了水溝。奶奶站在邊上敘述家里一年發生的事情。我從來沒見過爺爺,但我想他一定是個慈祥的爺爺。最后奶奶讓我們給爺爺磕頭,希望爺爺保護我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學業有成。
清明節是個讓人有點悲傷的日子。我們要感恩逝去的人給我們留下的美好生活,更要珍惜現在對你付出的人。
清明節隨筆11
大班孩子去掃墓,早上孩子由家長護送到戚家山山腳下,接著由老師和保育員帶領,孩子們沿著臺階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走著走著,覺得有點累了,可孩子們懷著崇敬的心來到戚繼光烈士的雕像前,緬懷革命先烈。在莊嚴肅穆的`烈士碑前,孩子們沒有了往日的喧鬧和嬉笑,認真和嚴肅起來。首先老師介紹了戚繼光,讓孩子了解這個革命先烈,然后在哀樂中鞠躬默哀,3分鐘后,孩子們緩緩前行,向烈士獻上自制的小白花。
這次掃墓活動,孩子們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激發了孩子們對英雄的崇敬,也讓他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那些英雄用生命換來的。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愛國的種子,使幼兒接收了一次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
清明節隨筆12
清明節,又來臨,我呆呆地望著天空,不禁又陷入對外公的懷念。因為在我那絢麗多彩的童年生活中,外公給我的印象太深刻,外公給予我的愛實在太多太多。
我依舊記得,外公的那張臉和那雙手,那張布滿皺紋而又充滿精神的臉和那雙蒼勁有力卻又突兀著青筋的手,它們曾經和外公一起……
兒時,我一直都是被外公外婆拉扯大的。常常隨外公外婆起得很早,老是做在一張木凳上看著外公掃地。外公拿著一把掃把在街道上掃,我呢,就拿著比自己矮一點兒的掃把亂舞,常常弄得到處都是灰塵。外公性情溫和,也不說什么,只好一遍遍地掃,毫無怨言。那時侯,我還,看到外公天天清掃街道,不禁也有一些納悶,常常扯著外公的衣角,略顯淘氣地問:“外公,為什么,你天天要清掃街道呀,你又不是清潔工?”外公也就朝我一笑,繼續掃地。我看著外公的笑容,也就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還不時“噢”幾句應聲。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久而久之,外公清掃街道的原因我也清楚,心底里對外公也不免產生幾分敬佩。
一次,冬天時分,天氣寒冷,我剛起床下樓,又見外公在掃地。我走出去,坐在門口的板凳上,托著下巴呆呆地看著外公,過好一陣兒,外公才見我坐在外面,立刻把自己身上的棉襖脫下來,給我披上。我當時再看外公的時候,發現他的手已,凍得通紅,嘴唇泛青,可那時外公已經在掃地……
外公,又一年的春天到,您喜歡的'桃花又開,散發著泥土的氣息,您,可聞到它們的芬芳,感知到有個童稚的心靈在呼喚您,在呼喚您啊!
現在,雖然外公已經不在人世,但外公的音容笑貌卻時常在我的腦海里浮現。因為,外公給我那無私的愛實在太多,他那勤勞樸實的形象給我的印象太……太深刻!
清明節隨筆13
又到清明拜山時一年24個節氣,清明節應算得上有點名氣。
清明的出名,不只是因為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清明之所以讓每一個炎黃子孫難以忘懷,恐怕緣于清明是一個特定的日子。
據說古人常把清明與寒食聯系起來,而寒食又傳說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功臣介子推而定的,此日嚴禁煙火,以掃墓、踏青、插柳、寒食為俗,故而清明那天,人們都紛紛上山或遠行,給自己逝去的親友送去一份濃濃的祝禱。
廣州從化人清明期間的祭祀叫拜山,這與內地的掃墓很有些不同,一是這里的拜山時間長,一般說整個4月份都是拜山期;二是這里拜山的規模大,他們往往是一個村、一個家族同時出動,那浩浩蕩蕩的車隊和漫山遍野的人群,讓那些內地人看了真有點不可思議。曾有在從化工作的內地朋友跟我探討過這種現象,其實當初我對這種現象一時也難以理解,后來,在從化生活久了,對這里的人們及民風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也就漸漸地品味出了這種活動的意義。
清明是祭奠的日子。你看,漫山遍野的爆竹硝煙在春風的輕拂下,和微微冰涼的雨絲交融在一起,在墓冢間久久地飄蕩,它給祭掃的人融成一種思念,化成一種寄托,變成一種期待,生生把一個或雨或晴的日子變成了一個節日。
清明也是生者和死者共同的節日,是一條連接著人間和陰間兩個不同世界的系帶,只憑著一柱香火,幾樣果品和“三牲”,就足以把出生、成長、死亡一起概括了。
在親友墓碑前祝禱已經不再單純是一種追思,更多的是對生活和生命的一份向往和祈愿。不管是默然不語還是泣號連聲,都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昭示著生者和死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清明時節,山上的杜鵑花都開了,姹紫嫣紅地彌漫開來,放眼望去,那山好像燃燒著的火焰,點燃著拜山人的激情。相映之下,山那邊的小草也因此分外的綠,而且,都一律很鮮亮地掛著晶瑩的露珠或雨珠,仿佛在一夜之間被誰抹上了如此厚重的色彩。春天便因此豁然變得分外嬌艷,分明讓在城中蜷縮了一冬的人們格外的心驚眼熱。
拜山歸來,信手在漫山的花叢中折上幾枝,很夸張地舉著招搖過市,回到家后插人花瓶里用水養著,花不香也不名貴,但也算把遲滯在山野里的春天擷回了幾許,擺進自己的生活里。
清明是季節里一座光滑的橋梁,哪怕一年寒風呼號,開春時雷雨交加,無論那雨水多么的肆虐,到了清明,那雨也變得不再那么凜冽,何況再過十幾天,遍地的耕牛就拖著犁耙在田野里來回地游走了,一年中繁忙的春耕季節又來臨了。顧名思義,清明應該有清亮的天空,明凈清新的空氣,但清明的時候往往都是細雨綿綿。有時太陽不經意要從鉛灰色的云層里探出半張臉,只一下就把大地上那稚嫩的草芽充足了活力。
因此,每年的清明拜山期間總是裹攜著雨水和陽光。明白了這些,你就明白了從化人拜山的內涵。
清明節隨筆14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此時故鄉已是萬物復蘇,麥子吐穗,柳樹吐芽,草長鶯飛,到處鳥語花香景色宜人。面對此情此景,我總會想起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也時常回憶起兒時的清明節……
兒時的清明節習俗豐富多彩。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外,還有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期間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也有踏青游玩的爽朗歡笑聲,相互交融構成了一個富有特色讓人難忘的節日。
在故鄉,清明節當天每家每戶都有在大門兩側插柳枝的習俗,聽娘講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辟邪,讓家家戶戶圖個吉慶祥和而已。每逢清明的前一天,我們顯得異常興奮和激動,因為家里安排采摘柳枝的任務,通常是由我與哥哥去完成的。柳樹長在離家不遠的西灣邊,下午放學后,我們便急匆匆地放下書包,如同放飛的小鳥蹦蹦跳跳,唱著不知名的歌兒來到了目的地。望著一排排舒展著嫩綠色枝條的楊柳,在溫暖的春風中飄來蕩去,像一群身著綠裝的仙女在翩翩起舞,受此感染和啟發,讓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詩句。在哥哥的慫恿下,我如同靈巧的猴子,不出三下兩下,便一溜煙竄到了柳樹杈上,開始攀折柳枝,不一會便夠了滿滿一抱,哥哥負責帶回家中,由母親在第二天清晨插在家中的大門兩側。此時,我依舊鉆在樹杈上去攀折柳枝,開始了我下一項做哨子的游戲。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能夠做哨子的柳枝,需要粗壯的樹枝,最好透著青色,沒有一點疤痕,是柳樹中長得最旺盛的枝條。因為只有這樣的柳枝,做出來的哨子,聲音才會響亮耐久。當我看中一根柳枝后,迅速攀爬過去,將枝條握在手中輕輕折斷后,用靈巧的雙手不斷扭動柳枝皮,讓皮和干脫節后,然后從大頭往下慢慢抽下……此時假若用嘴輕輕地吸一下潔白的枝干,有一種青青的、甜甜的、略帶點苦澀的滋味。我從柳樹上下來以后,把柳皮用刀子割齊,稍微一壓,這樣柳哨就做好了。把它放在嘴里,嗚嗚的吹著,走在大街上,被圍觀的人注視著,那份愜意,那份舒心,如同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一樣,真是幸福極了!
清明節吃雞蛋是我們那兒多年來一直不變的習俗,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重要。兒時,清明節早上的飯是最值得期待的,因為母親要給我們煮雞蛋吃了,這對于一年里難得吃上一次雞蛋的我們來說,似乎從清明以前的很多日子就開始期盼這一天了。清明這天,母親起個大早,把家中積攢多日老母雞下的雞蛋,從壇子里小心翼翼的拿出來,用清水洗干凈,放在鍋里給我們煮著吃。此時,我與姐姐哥哥趕緊從被窩里爬起來,圍攏著母親……當藍色的火苗舔著鍋底,鍋內的水早已沸騰,雞蛋散發出的香氣也隨處四溢。此時我們的口水幾乎就要流出來了……這不,雞蛋剛一出鍋,我們便每人一個拿在手里,不停地上下翻動著,還沒等到雞蛋完全冷涼,便搶先在桌子上磕開,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吃完早飯后,我留一只感覺皮特別硬的雞蛋,用大紅紙把雞蛋皮染紅,便拿著出去,在人群中開始炫耀,找同伴們開始參加碰雞蛋的游戲。當然碰蛋也是有學問的,因為蛋的兩頭硬,特別是最尖的那頭最硬,中間脆。所以要用最尖的那頭來碰,再說一定要出手快,做到主動出擊,這樣才會把對方的蛋碰碎幾率就大。勝利者,當然會得意洋洋,失敗者,臉上面帶沮喪,只能無奈的把碰破的雞蛋由自己解決掉了……勝利者再去找更好的對手來“決斗”。當然,我也碰上過不厚道的小伙伴,他用家中的鵝蛋來碰我的雞蛋,當然鵝蛋一定會勝出;還有慌亂中,故意用食指骨節碰雞蛋的,當然是雞蛋要破了。但“伎倆”被識破后,都是一致被譴責的。譴責歸譴責,事情過后,我們依然還是好朋友。事后,我也曾帶著疑問和困惑多次跟問母親,詢問清明節吃雞蛋、撞雞蛋的意義,母親告訴我,這不僅是當地的一種民俗,其中還寄寓著人們對于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吧,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又不解的搖了搖頭……
清明是寄托哀思之日,是人們對先烈的緬懷、對先祖的追思之時。在我們農村,掃墓的習俗都是趕在清明的前一天進行。小時候我依稀記得,父親總愛帶上我去上墳的場景。在母親的囑托下,我第一次極不情愿的尾隨在父親身后,帶上祭品,慢騰騰地來到了兩個土丘面前。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從遠處看樣子像是小土坡,但又不敢直問。此時我靜靜地注視著父親,看著他仔細地把土包上的雜草拔干凈以后,用鐵锨漫上新土并逐一拍實,接著用磚塊壓好墳頭紙。并將帶來的水果和榨菜,放在那兩個土包前面的石板上,神情專注地點燃了香火……伴隨著燃燒的黃表紙,和升起的裊裊煙霧,父親嘴里不知在小聲嘀咕著些什么。但見他表情嚴肅,氣氛凝重……看著父親一本正經的動作,不懂事的我總覺得好玩,忍不住笑了一聲。可是不知為什么,父親生氣地看了我一眼,還讓我也跟著蹲下,并對著土包磕了兩個響頭,“為什么呀?”我當然不樂意,再說“這是什么東西呀,又為什么要我下跪呢?”我奇怪地問。只見父親神情嚴肅地看了我一眼,接著輕輕地對我說道:“星兒,這兩個小土包里埋著你的爺爺和奶奶,他們為了咱們家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我們要永遠懷念他們……”我心里頓時覺得非常難過。卻始終不明白爺爺奶奶去世后為什么會埋在這里呢?年幼的我,仿佛什么事情也不懂。但是最后,我還是聽從父親的安排學著父親的姿勢對著墳墓拜了兩下。因為我從父親的言談舉止中看出,他的心里非常難過,我這樣做的目的.或許是對父親最大的安慰吧!
記得上小學時,每年清明節學校會經常組織去烈士墓祭掃,這對我們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明節一大早,我們以班為單位,列隊從學校出發。班長打著少先隊旗在前面帶路,我們則雄赳赳氣昂昂在后面跟著,大家一路高歌唱著《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的隊歌,此時路兩邊的山坡上,桃花和梨花正在開放,山上的松柏青青翠翠,我們的心情是既沉重又歡快,沉重的是想起烈士為了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而捐軀,歡快的是我們走出校園可以在大自然中盡情玩耍。期間向烈士墓獻的花圈,是我們頭幾天用買來的紙在老師的指導下做成的,花以白色為主調,間隔置以黃色和藍色的花,花的形狀有菊花、玫瑰花和細條葉狀花,這些做法至今我還記得清楚楚。每次祭掃活動都有介紹烈士的先進事跡及老師對我們的鼓勵,接著是我們學生的宣誓儀式,每只高舉過頭頂的小手下是挺得筆直的胸膛,每顆小小的心靈滿懷著崇敬的心情,立志要做“紅色接班人”,堅定了我們努力學習的信心和勇氣。
清明節期間,蕩秋千也是我們那里的習俗之一。作為大人和小孩都能娛樂的活動,秋千受到人們的喜愛。我清楚記得村里的秋千高七米左右,大人們可以站在踏板上蕩,也可以坐著蕩,單人蕩也可,雙人蕩也可以。對此我們只有用羨慕的眼光,看著他們站在秋千上,腿一曲一直前后擺動,衣服隨之舞動就像蝴蝶紛飛。那時因為我們個頭小,力氣也小,只能在家中讓父母找兩棵相鄰的大樹,綁上一根結實的木棍當橫梁,橫梁上放兩個結實的大鐵環,繩子中間穿上一塊木板,兩頭連在鐵環上,這樣就構成了童年時我們簡單而喜愛的秋千了。清明期間,我在姐姐的幫助下,一屁股坐好,兩手攬住繩索,便晃了起來,并一邊唱著“蕩秋千,蕩秋千,一蕩蕩過柳樹梢,摘朵白云懷中抱,送給爺爺把背。秋千秋千高高,蕩呀蕩過樹梢,樹梢點頭微笑,夸我是勇敢的寶寶。”的兒童歌謠。是啊,童年的樂趣隨著秋千的蕩漾而不斷延伸……
清明又是踏青的大好時節,有明媚陽光相伴,鳥語花香作陪,在這充滿生氣的季節里,大都數人都按捺不住內心的出游渴望,兒時的我們同樣也是如此,平日里,我們利用放學的時間結伴去山里或者小溪邊玩耍,那時候大自然是我們的親密玩伴,雖然大家沒有新潮的玩具,但是玩的花樣也挺多挺有趣。記得村子里有一條小溪淌過,我與小伙伴們放學后,挽起褲腿,常常一塊去捉螃蟹、撈蝦米。如果不去溪邊玩耍,就是在大山里游逛,當自己置身于青山懷抱中,頓覺空氣清新,鳥鳴山澗,每一處風景都那么賞心悅目。有時候,春雨過后,我與村里的小伙伴們拎著籃子,去山上找蘑菇或者春筍,偶爾也會摘一些野果子在路上解饞。除了這些,我們還會和山間的花花草草玩耍,叼一根狗尾巴草在嘴角,騎在牛背上,暖洋洋地曬太陽,就能打發掉春天里一整個下午的愜意時光。等太陽下山了,就帶著曬得通紅的臉蛋,趕著牛兒回家了。當然最有趣的還是三年級那年,我跟著老師參加的踏青活動。大家背著書包,系著紅領巾,一列隊伍歡樂地走在春游的路上。隊伍在路上行進的時候,老師通常會喊班上某個歌喉好的同學唱上一首歌,或者全班大合唱,走到哪唱到哪,真是歡樂無比。到達目的地以后,大家分頭坐下,全班圍成一個圈,玩著丟紅領巾、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或者三五圍城一個小團體,大家彼此交換著各自帶的零食。現在想來那份歡樂、那份真情,那份友誼,真是讓人難以忘懷啊。
現在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轉變,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清明節已經上升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里面不僅融合著文化元素,同時更多地的包含了經濟元素,缺少的卻是兒時的那份溫馨、純真、和諧與快樂,看來這些美好的場景溫馨的故事只能在記憶中尋找罷了……
清明節隨筆1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提到清明節,大家想到的大概就是給自己那些面都沒見過的老相宗掃墓燒紙,亦或是半夜三更上廁所沒紙你老祖宗來給你送紙來了(什么玩意)。
清明節不只有那些陰間玩意兒,它也擁有跟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一樣的美食——青團and清明粑粑。清明草是用來做這兩種食物的原料,這可不是長在墳頭上的草,在路邊經常就能看得到,其莖、葉為綠色且表面有一點絨毛,花為黃色,跟傳說之下①里的“小花”一個損色兒。采摘清明草時一定注意不要連根拔出,只需把莖掐斷就可。
我曾經與一個同學去采清明草,操場(重師那個大操場)修建以前是一片荒蕪之地,雜草叢生,清明草也是大面積繁殖,熟悉的“草影”早已讓我有了想讓它離開地面的念頭。
說好的“清明時節雨紛紛”,當天不只是萬里無云,可能十萬里都無云,太陽曬著地面,沒有一點清明節陰間的氣氛。我在這“千里清蒸,萬里紅燒”的氣候中尋找著一棵棵草,找到了就把莖掐斷,從地里取出來再放到一只手里邊,不出一會兒就有了一大把草。太陽似乎并沒有看過日歷,愣是把清明節過成了三伏天,草有很多絨毛,手心很快就開始往外排水,毛乎乎加粘乎乎的感覺似乎讓我隱隱約約看到了過世已久的老祖宗的.容貌。在我不斷穿越陰陽兩界的情況下,我們總算把清明草的數量采集夠了,清明粑粑就此出鍋,味道我不是很記得,但我只是喜歡去采清明草罷了。
結果一般都不會比過程快樂,快樂的是為結果而付出的努力,老祖宗,需要我給您燒個粑粑過去嗎?(嗶——)
【清明節隨筆】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隨筆04-11
清明節隨筆07-01
初中清明節隨筆03-08
關于清明節的隨筆07-09
清明節隨筆(實用)07-10
(熱)清明節隨筆07-11
清明節隨筆(優秀)07-12
清明節隨筆[合集]07-27
清明節隨筆【精】07-29
(實用)清明節隨筆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