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五年級家長會發言稿 -領導講話

時間:2024-06-16 17:37:13 領導講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五年級家長會發言稿 -領導講話

各位家長,下午好! 在這里,我要代表學校感謝你們在百忙之中,抽空來參加這個家長會。我真的很感動,同時也知道你們十分關心自己的子女。為了共同的目標,我們走到了一起。相信我們只要緊密地配合就一定能教育好你們的子女文學大師魯迅先生說過,要勇于批評與自我批評。對于孩子出現的問題,我覺得我們首先要學會自我批評,善于從自身找原因。因此我要講的第一點是家長要克服心理上的四大誤區。 目前,由于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因而易產生四種不正常心理,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很大。 一、 攀比心理。有些家長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看不 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動不動就批評、指責孩子,恨不得自己的孩子處處都比別人的孩子強。這樣做,易使自己的孩子產生自卑感和忌妒心理,并漸漸地喪失自信心。 二、補償心理。很多家長由于小時侯沒有好的讀書環境,感到十分遺憾,因此往往會把自己未實現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考慮孩子的具體情況,其結果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有些家長自己孩提時代生活條件不好,現在便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高標準”的生活待遇,從而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缺乏獨立生活能力。 三、放縱心理。一些家長在“嬌慣要趁早,樹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往往對孩子的品行、愛好、興趣及社會交往不聞不問,而一味放縱,溺愛。溺愛往往出現在孩子的爺爺奶奶,一遇到什么問題“老黃傘”一撐,長此以往,使孩子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 四、從嚴心理。有些家長把嚴格要求理解為不斷地批評和訓斥, 甚至逼迫孩子把日常的休息和娛樂時間用來學習。這樣,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慌和緊張之中,學習興趣和記憶力普遍下降。 家長只有克服以上四大心理誤區,針對孩子的特點對癥下藥,施以教育,才能讓孩子健康地成長。那么如何使家長們克服心理的誤區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一,要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孩子,看到孩子的“另一半”。 上學期期末考試后,一位學生家長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他不斷訴說孩子的種種缺點:學習不認真,沒有耐心,太粗心,做題很馬虎,成績總是上不去,不肯聽父母的話……總之,在他的眼里,孩子一無是處。 正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就像一杯沒有倒滿的水,我們不能總看到“一半是空的”,重要的是要看到已有一半的水,不能因為孩子一兩次考試成績上不去就全盤否定孩子。 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掌聲受到表揚,尤其是孩子。其實我們沒位家長也有這樣體會……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思維、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每一個孩子都有成為一個好孩子的欲望,家庭教育就應該讓孩子找到“我是好孩子”的感覺。事實上,我們要對有缺點的孩子多一些寬容與賞識,多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幫助孩子分析落后的原因,提出應對的策略,你一定會發現“那只杯子里的水越來越多”。 當然,僅僅停留于看到孩子的“另一半”是不夠的,那樣做不但不能促使孩子進步,反而會滋生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盡管表揚和鼓勵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在任何場合、任何時候都奏效的“靈丹妙藥”,在看到孩子的“另一半”的基礎上適時、適當的表揚和鼓勵,才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添加劑”。也只有真正看到孩子的另一半,才能從把孩子教育好的角度去真正地愛孩子,才具備同孩子的溝通的良好心理基礎。 二,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 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天,年邁的漁王問年邁的漁夫:“老弟啊,想想過去的幾十年里,我每次打到的魚總要比你多出許多,怎么現在,我兒子的捕魚技術會差你兒子一大截了?”漁夫問:“那你是怎樣教兒子的呢?”漁王說:“為了讓他少走彎路,我從小就把他帶在身邊。每次出海,我都會告訴他,到哪里去尋找魚群,就是每次撒網前,我也總要向他指點一二……我可是毫無保留地傳授了一切呀!”漁夫笑了:“喏,問題就出在這里。”我有一個女兒,在她1歲半的時候…… 在某大學,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即將畢業的物理系高材生,因成績出類撥萃,被學校選送到美國某名牌大學深造。誰知該大學生卻一口回絕,說什么也不愿出國。拒絕的原因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他根本無法獨立生活。大學生四年中,他的衣服鋪蓋都是媽媽定期來到學校取回去清洗。 很顯然,這位大學生是在父母的過分保護下成長起來的。所謂過分保護,是指父母親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包辦代替,像老母雞護小雞兒一樣,始終將子女護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不舍得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還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將子女活動的范圍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之內。在某些地方,他們對子女行了直接的甚至完全的控制,用各種清規戒律來約束孩子的意志和行動,沒完沒了地糾正的指責,生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 過分保護會嚴重干擾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產生極其惡劣的后果。首先是孩子獨立生活能力差了,動作笨拙,行為幼稚,起碼的個人生活都不會料理;第二是社會化困難,社交無能,無法與他人溝通、相處。第三是優柔寡斷,缺乏自信心,守分羞怯和自卑;第四是容易產生消極情緒,陷進持久的焦慮苦悶和抑郁的心境中不能自拔;第五是缺乏道德情感,責任心淡漠,報復心較重,甚至具有盲目的進攻性行為;第六是性心理不成熟,對父母過分依賴,使愛心固定在父母身上,對其他任何人也不愛。 以上種種表現不能不令人擔憂。守分保護目前已成為兒童教育中的重要問題,成為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醫學等兒童研究專題的焦點。糾正父母對子女過分保護的不正確教育態度,實乃當務之急。 在發達國家的家庭時里,父母普遍都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 美國人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父母從孩子小時候起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讓孩子自己動手修理、裝配摩托車,到外邊參加勞動。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謀生路。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農民家庭要孩子分擔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外出當雜工,出賣體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機,冬天幫人鏟雪,秋天幫人掃落葉等。瑞士人鼓勵孩子去打工。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著力培養孩子的自食其力精神。譬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初中一畢業就去一家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因為瑞士有講道地工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一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的人家當傭人。掌握了這些語言后,就去辦事處、銀行或商店就職。 德國人讓孩子從小就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家長從不包辦代替。德國的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里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日本人教孩子“不給別人添麻煩”。日本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么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掙自己的學費。 三,真正關愛孩子 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寶,平時父母經常買些禮物送給孩子,可是經過筆者的調查,卻發現他們除了禮物之外,其實更需要父母的愛。 (一)、把你的時間留一點給孩子 1、每天花一定的時間與孩子交流。抽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時間的長短并不重要,但是每天要花一定的時間坐下來,問問孩子學習的情況,和孩子交流思想,溝通情感。 2、每天花一定時間和孩子玩耍。不一定要在空閑時,你在做家務時也可以和孩子玩“猜謎語”等游戲,這樣既不影響你做家務,又讓孩子在快樂中積累了詞匯,豈不一舉兩得? 3、和孩子一起外出。帶孩子一同去戶外散步,上街購物,去公園賞景,有條件的帶孩子出去旅游,參觀。拓寬孩子的視野,陶冶孩子的性情。 4、和孩子一起看書、看電視。陪孩子看一些有益于他們身心健康的書和電視節目,并相到交流觀后感,培養孩子的鑒賞能力。 (二)、把你愛撫送給孩子 當孩子獲得成功時,把你的親吻送給孩子,那將是對他最好的獎勵。當孩子遇到挫折時,送給孩子一個擁抱,將是對他最好的鼓勵。把你的愛撫毫不吝嗇地送給孩子,無需太多的言語,孩子會覺得享受到了無盡可的愛與關心,那會是他生活和學習的最大動力。 (三)、把你的信任送給孩子 根據孩子的年齡,讓他們適當參與你的工作,他們會對你有所幫助,并分擔你的工作。所的孩子都喜歡與大人接近,并做大人的“事情”。讓他參與無疑是對他最大的信任。他會做得比其他任何一件事情都認真。 把你的時間、你的家撫、你的信任當做禮物送給孩子時,你會是一位成功的家長。 (四)、從精神上善待孩子。 虐待一詞用在父母身上,聽起來有些聳人聽聞,其中一些是故意的,法律上明確規定了的,比如毒打;有些則是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的,但是這些行為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很不利,我們也稱之為虐待,包括精神上的虐待。父母往往物質上對孩子無微不至。以下的做法,對孩子的精神發展非常不利。   1.冷漠--愛的剝奪   愛的剝奪對孩子的心靈傷害至深。有的父母不缺孩子的吃穿,卻對孩子不管不問,不擁抱孩子,不和孩子一起玩,視孩子為負擔,把孩子扔給保姆或者爺爺奶奶。這樣的條件下長大的孩子感到生活根本就沒有意義,對人缺乏信任,冷漠,破壞欲強。容易和其他遭遇相似的孩子混在一起,形成犯罪小團伙。也容易被其他的成年犯罪分子所謂的關心拉下水。一個缺衣少食,干重活的孩子,如果有溫暖的家庭,不會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而如果情況相反,孩子的人格發展極有可能出現問題。對孩子幼小的心靈來說,"有奶未必是就是娘"。   2.隔離   美國曾經有一個極端的案例,一個出生后1年多就被關在小廁所間的女孩,在10多歲被發現時,身體發育、智力發育只相當于幾歲的孩子,連說話都不會了。現在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出外不安全,把孩子關在家里,孩子孤單的不得了。在幼兒園、小學階段,孩子們就可能受到人際關系問題的困擾。   3.剝奪孩子玩游戲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游戲,在游戲中,孩子得到快樂。現在的父母往往對子女期望很高,讓孩子每天都是要么做作業,要么參加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讓孩子每天忙的喘不過氣。不讓孩子玩的另一個后果是導致孩子厭倦學習。父母剝奪了孩子游戲的快樂,也使得學習中發現新知識的快樂變成了負擔。   4.忽略孩子的進步   在孩子看來,每當他取得一點進步,就值得好好高興一番。有的父母不懂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或者擔心孩子聽到表揚之后驕傲,就老是批評孩子,不把孩子的進步當回事兒,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認為自己真是沒有用,喪失進步的動力。   5.在其他人面前損傷孩子自尊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同伴面前,毫不留情的數落孩子,揭孩子的短,讓孩子感到無地自容,也容易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小伙伴們嘲笑的對象。社會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標簽效應",意思是說,對人的看法就象一個標簽一樣,使得此人以后做出與標簽相符合的行為。父母當眾說,孩子調皮不聽話,就是給孩子貼一個標簽,以后即使孩子有了改變,別人對孩子的看法還是很難改變。  6.離婚后,遷怒于孩子   有的夫妻因愛成仇,離婚后不許孩子和另一方接觸,在孩子面前辱罵另一方。孩子看到自己最親愛的兩個人如此相待,哪里還會相信有真正的關愛?還有的夫妻,每當看到孩子,就想起對方,不由得怒從心中來,責罵孩子。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多余的。這樣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出現行為問題。將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雖然心中渴望愛情,但是又心懷恐懼。在感情問題上非常敏感,也容易出現問題。   7.破壞孩子心愛的東西   小孩子往往有個百寶箱,里面裝滿了他心愛的東西。另外,孩子對小動物的喜愛、親近更是一種天性。父母在看待這些東西時,往往會覺得那簡直就是一堆破爛。有的父母不僅自己動手,有時還逼著孩子親自扔掉、破壞掉這些東西。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多,這些玩具、寵物有的時候扮演了孩子的朋友的角色,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寵物,對玩具娃娃小心呵護,實際上是在鍛煉如何去關愛。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長大后不知道如何愛別人,不懂得體貼別人,卻沒有想一想,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有沒有有意識地引導他如何關愛? (五)、學會和孩子溝通。 溝通的通常方式是談話。經調查發現,孩子是最厭惡的談話方式有下列幾種: 嘮叨型。某個道理孩子明明已經知道,可家長的絮叨沒完沒了,這就把他們看低了。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這種絮叨是一種重復的刺激,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抑制,你越說,他越聽不進。 遷移型。把別人身上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壞事,遷移一自己孩子的身上,想當然地左叮嚀、右囑咐。這就把孩子看壞了,從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對立面。他們會對你的說教充耳不聞,甚至反唇相譏。 提審型。剛發現一些苗頭,便大驚小怪地孩子單獨審問,這就把孩子看死了。他們會因為你言過其實和妄加推斷而大為惱火,以致拂袖而去。 揭丑型。對于確有錯的孩子,有些家長愛在吃飯時進行訓話,或當著同學、親友的面大加數落,以泄心中之火,這就把孩子看扁了。這樣做會挫傷孩子希求保密、諒解和寬恕的心情,從而傷害自尊心,很容易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進而我行我素,無所顧忌。 “爸媽問話不耐煩,只愿獨居小房間”。許多學生與家庭成員間的“親情淡化”。他們從不主動與家人談心,或只是偶爾才跟家人談心。家長,感覺與孩子存在“距離”與“隔膜”,有時甚至無從溝通。  現代家長都渴望與孩子交朋友,但事實卻非人愿。為何你和孩子成不了朋友?和孩子交朋友你有何好辦法?  1,用心靈去接近  現在的孩子已有點獨立精神,對父母不像小時候那么依賴了,有時對父母的言語表現出逆反心理。這時,父母只要和孩子友好、平等相處,用心靈接近孩子,還是能和孩子交朋友的。  我覺得尊重孩子的獨立個性很重要。仔細想想,孩子很聽話不見得好,有獨立判斷能力倒是好事情。只有引導其個性發展,他們才能超越我們。我讓他們自己安排學習計劃,很多事情上放“權”給他們,這倒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  要和孩子交朋友,要多站在他們的立場想問題,體會他們年齡狀況下的一種心態,才能做到以心交流。比如像上課講話等問題,我們都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分析給他們聽。只有在同一立場上規勸才有效。這里有一例:有一次,老師反映,我女兒上課吃泡泡糖。我先問明原因,才知老師懷疑她抄同桌作業,暗地里調查她,她很委屈,就在該老師的課上故意搗蛋。我感受到她的苦惱,站在她的角度勸她,你只有一趟趟用好成績給老師看,老師才明白真相。而用吃泡泡糖這種無聊辦法,更讓老師覺得你不聰明。后來她果然這科成績出類拔萃。  學點新新人類語言  小孩子為什么不樂意跟自己父母說心里話?那是覺得上一輩的人一定不會理解自己的處境和心情。而一些父母,老是固執地抓著過去的“育兒”道理不放,沒考慮過“代溝”出現的原因和解決方法。  時代的確不同了,但一些人生經驗卻是很有意義的,只是孩子們往往看不到這一點。既然他們有這樣的誤解,那就解除它們,多學點時尚的東西,增加點年輕人的活力,時不時也能冒出點“帥氣”、“酷畢了”、“I服了YOU”這樣的青春專用語,一定能讓孩子眼前一亮———老爸老媽好像并不像他們所想象的那樣死板不開化。從言行上有認同感之后,孩子們自然在思想上也會漸漸產生認同感,也就愿意把自己不開心、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跟父母說出來,而對父母的建議也就不會再有那么大的抵觸情緒了。  多給孩子發言權  與孩子保持良好的心靈溝通并非是一件難事,最主要的是看你是否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在我國,受傳統理念的束縛,很多家長在主觀意識上存在著嚴重的父權、母權的思想。動不動就說“大人的事,小孩別管”,“大人講話,小孩別插嘴”之類的言語,這怎么能不產生代溝,這怎么能讓孩子與你暢所欲言?  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必須賦予其發言權,不管他的論點是否正確,想法是否單純。  從小培養溝通習慣,消除相互間的隔閡。  一位家長是這么做的:最近,我看到報紙上講,很多父母和子女不知道彼此的優點,我提議和兒子互相找優點。兒子寫我的優點為:有愛心、善于理解別人、學習刻苦、興趣廣泛。我寫兒子的優點為有正義感等。叫他爸爸作評議,結論是,我們母子能相互了解。  我兒子才讀小學五年級,我們間像朋友一樣,無話不談。這種溝通習慣在他懂事起就開始了。雖然他上幼兒園時我工作很忙,但我沒送他全托,再苦再累也自己帶他。那時我除了照顧好他,更多時候是他的玩伴。他上小學后,我選擇身邊發生的有意義、他感興趣的事講給他聽,他也會把學校里發生的事告訴我。后來報上的新聞也能成為我們的談資。晚飯桌上,我們的所見所聞、喜怒哀樂表露無遺。如果哪一天不交流,像缺了點什么。因為彼此無隔閡,對他的教育都能落到“點子”上。  如果小時候缺乏和孩子溝通,等孩子長大了,特別到了高中的敏感年齡,想要做他的朋友,我覺得那是不大可能的。 (六)、真正關心孩子的學習。 一說到關心孩子的學習許多家長一定會說我是很關心的,我每天都問孩子有沒有做作業,在學校表現好不好,那是不是真正的關心呢?我看未必。也許有的家長會說,題目我自己都不會,叫我怎么教?  面對這些情況,家長應當怎樣輔導孩子呢? 首先是熱情支持。父母對孩子學習上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家里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看電視時,盡量控制音量,不干擾孩子學習;孩子學習用的文具、書籍要給他們隨時添置。同時在生活上注意孩子的衣食住行,使孩子時時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懷。 其次是認真督促。由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差,父母心要的督促不能忽略。當遇到孩子放學后把書包一扔就去玩,或一邊做作業一邊聽收錄機、看小說、看電視時,父母就應勸導孩子,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學習上來。 第三是仔細檢查。文化水平低的父母雖不一定能看得懂孩子的作業,但也要仔細檢查孩子的作業本,因為作業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學習情況。如果發現作業馬虎潦草,亂涂亂畫,甚至不完成作業,父母就要及時追問原因,要求孩子重新做好。這樣,可以逐步培養孩子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習慣。 第四是積極配合。有些父母認為自己不懂,由學校去教好了,這種態度是不對的。正確的態度應是主動、經常地與老師聯系,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傾聽老師的意見,把孩子在家中的學習情況告訴老師,并根據孩子的特點和短處,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孩子學習好的功課。 (七)、正確處理孩子出現的不良行為。 撒謊,孩子為什么要撒謊,請聽下面一例:她早晨到菜市場去買菜,發現錢包里少了十塊錢!錢包里就這么點錢,每天就這么點開支,她自信不會記錯。她上班很少帶錢包,經常將錢包放在家里,可從來沒有少過錢。買了菜回來,她問兒子:“你在我錢包里拿錢沒有?”兒子說:“沒有啊!”她眼睛盯著兒子:“真的沒有?”“真、真的沒有。”兒子說話開始結巴起來。“昨天家里沒來外人,我的錢我有數的,錢不見,你沒拿,它自己長腿跑了呀?!”她嚴厲地責問。“我、我———”“你老實說,拿還是沒有拿?只要你承認了,我不打你。”“我、我拿了。”“拿了多少?”“就十塊。”“把錢交出來!”“我、我花完了。”“花完了?一個晚上就花完了?買了什么?”“我沒有買東西,我去上網了。”“上網?一個晚上就花完十塊錢?”她想起自己在飯店里給人家洗盤子,從早干到晚,一天的工資才十來塊錢,竟然被兒子一個晚上上網花完了,她越想越氣,抬手給了兒子一個耳光,“你這個敗家子,我打死你!”“你、你打我?”“我打你又怎么樣?!”說完,又給了兒子一個耳光。兒子雙手捂著臉,無聲地哭了。這之后沒多久,她又發現錢包里少了十塊錢。她問兒子:“你是不是又在我錢包里拿了錢?”這一次,兒子老老實實承認了:“我們班上一個女同學得了癌癥,昨天晚自習時間要為她募捐,你昨天下班得晚,我沒來得及說。”“那你也不要捐十塊錢啊!捐個三塊兩塊的,也就夠了!”“下一次我就知道了。”過了幾天,她遇到了兒子的班主任。她問:“劉老師,你們班上得癌癥的是誰家的孩子?”“得癌癥?我沒有聽說啊!”“你們上個星期不是還為她搞了募捐活動嗎?”“沒有的事啊!”……她知道一定是兒子撒了謊。晚上,兒子放學后,她拿出一塊搓衣板,往兒子面前一丟,“你給我跪下!”兒子耷拉著腦袋,跪下了。“你說,你為什么要撒謊?”“我怕你打我。”“你撒謊我就不會打你嗎?”“我不撒謊你也會打我的。”兒子小聲嘀咕道:“你要是不知道我說了謊,我不就能逃過這一劫了嘛!”你看孩子為什么撒謊,怕打!其實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恰恰是由于我們處理不當造成的。“棍棒”教育已經行不通了,我們必須謹慎處理。前不久,我們班一位同學丟了60元錢……有的孩子不僅上課小動作多,做作業丟三落四,平時還不時的擠眉弄眼、吵架出事兒,父母師長為之可謂傷透了腦筋!試想,孩子情感失控、心理變態、行為失常,做家長的誰不揪心?!然而這些問題的背后是什么呢?有心理學研究表明:愉悅、舒展的心情往往會產生理解、接納與合作的行為取向,而抑郁、緊張的心情又多產生封閉、排斥、自行其事的行為態度。所以,父母或師長平時應多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及時幫助他們排解內心深處陰郁、沮喪、哀怨等情感障礙。一、分析孩子出錯的動因,主動關心,不放縱也不亂打棍子,要掌握“火候”,以理服人,指出其可能出現的后果及相關的危害性,并讓孩子自己提出改過補救的辦法。二、也有的可能平日對父母師長及社會的行為“偏向”憤憤不平,如希望父母師長不要長時冷落自己。因而,做家長的必須找準原因,多為“問題孩子”提供一些進取的機會和可能。其實,“頑皮”、“任性”的孩子往往是最富創造力的,只要我們用滿腔的熱情去教育感化他們,是有很大的潛力可挖的。三、對于有冒險心理、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包括沉迷網吧等),一方面不能為了“息事寧人”而妥協;另一方面,也不能揮舞“棍子”,妄潑“冷水”。一般需以冷靜的態度,商討、論理的辦法曉之以理,也可通過身邊的案例讓孩子感知問題的嚴重性,同時應設法安排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來幫助孩子消解心中的“壓抑感”和“孤獨感”,讓孩子旺盛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五年級家長會發言稿 -領導講話】相關文章:

企業總結講話 -領導講話07-19

小學家長會學校領導講話稿05-17

領導講話稿09-08

五年級班主任家長會發言稿07-20

在中考填報志愿會議上的講話 -領導講話07-14

在城市建設調研會上的講話 -領導講話10-10

鄉鎮領導講話稿05-08

公司領導講話稿05-23

年會領導講話稿08-30

軍訓領導講話稿08-18